⑴ 「牧童」騎黃牛全詩描繪一幅什麼圖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⑵ 牧童騎黃牛的簡筆畫怎麼畫
首先畫上一頭牛的圖案,先畫牛頭,勾畫好了牛身和牛腳,接下來再畫牛的背上畫上一個牧童,然後再畫出小牧童吹笛子的動作,最後塗上顏色就可以了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
簡筆畫,是指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形體結構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因素,結構形勢及比例關系,平面化的簡筆畫,表現2維的平面結構比較簡便。
動物簡筆畫,就是用簡單的線條畫出動物主要的外形特徵,要畫得「簡」,畫得像。必須刪掉細節,突出主要特徵,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動物簡筆容易掌握,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畫興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速記能力、概括能力、想像能力,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⑶ 這兩句話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
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所見》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原文: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⑷ 兩個孩童騎著牛摘柿子的圖畫可以用什麼古詩描寫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出處:
所見
所見
作者:袁枚(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於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盪;回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創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後僑居江寧。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准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⑸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首詩是清代的誰寫的
你好,提供此詩圖片如下
⑹ 所見這首詩勾畫了一幅什麼圖表現了,牧童的什麼的畫面。
所見這首詩勾畫了一幅牧童在林間唱歌和捕蟬前生動的近景圖,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的又很活潑、機警、天真可愛的生活畫面。
原文: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於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6)牧童騎黃牛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後僑居江寧。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准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
⑺ 所見 古詩展現了一幅什麼圖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所見》古詩中,展現了一幅小牧童由自由自在的大聲歌唱,轉為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這一充滿童趣的生活圖。
原詩:
《所見》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釋義: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於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7)牧童騎黃牛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袁枚辭官後僑居江寧,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准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詩人採用白描的手法,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要形象有形象、要生動有生動。
袁枚在小樹林里看到牧童騎著黃牛,高聲唱著歌,突然聽到有蟬的叫聲,心生捕蟬的念頭,於是瞬間停止了歌唱原地不動,靜待時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只是為了引出牧童捕蟬的渲染鋪墊。
這首詩的重點在於牧童捕蟬的舉動。牧童捕蟬的舉動有三個亮點:果斷、有計劃、能執行。從「忽然」二字可以看出。牧童原來是騎著黃牛唱著歌,這是一種鄉間無憂的快樂。然而,蟬鳴聲的出現打斷了牧童的自娛自樂。牧童沒有猶豫,當機立斷選擇了捕蟬。
牧童這次雖然是意外遇聽到蟬鳴,但牧童的捕蟬舉動並非隨緣隨性的。牧童經過思考分析,歌聲和動作都有可能驚動鳴蟬。所謂「打草驚蛇」。因此,經過短暫而深入的思考,牧童作出了行動計劃,停止唱歌,停止活動,以靜待時機,力圖將鳴蟬一舉拿下。
⑻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前兩句展示一幅生動的什麼圖
《所見》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前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