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秘密太多了,三天三夜都講不完,限於篇幅這里只能講上三個。
一、 順治出家的秘密。
登上靈鷲峰上的菩薩頂,很遠就可以望見迎面一座三門四柱七檐的木牌樓上,高高懸掛著"靈峰勝境"四個藍底鎏金大字的匾額。
看了落款"康熙御筆之寶"的璽印,可以斷定這匾額上的四字是清朝康熙皇帝題寫的。
但細細觀察,卻發現其中 "峰"字的寫法有點詭異,不但把左右結構變成上下,寫成了"峯",還把"峯"字下部的"豐"少些了一橫。
像是藏文,也像是梵文,無法聽懂一句,但分明可以判定此聲音不似來自人間,彷彿是穿越到了古代。
五台山乃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敬奉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國內外佛教徒的心中,一直都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崇與地位。
總之,歷史文化悠久的五台山上,處處都是秘密,只要你有時間,就可以親自去探尋究竟。
㈡ 去山西旅遊,哪些地方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我相信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心中國內的第一旅遊目的地很難是山西,因為山西沒有雲南的田園和古鎮,沒有四川的詩和遠方,沒有新疆的異域風情,也沒有西藏的一個人說走就走的的沖動。但如果你對古建築,對中國歷史文物感興趣,那麼山西絕對是你獨一無二的選擇。
五峰聳立,高出雲表。東臨真定北雲中,盤薄幽並一氣通。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人生必有一次去朝台,飄揚的經幡,五台的險峻,刻骨銘心的美景與眾多朝台者的信仰與汗水,總有一個理由讓你愛上這里。來五台山,流連於香煙繚繞、鍾磬悠鳴的古寺,走過熙熙攘攘的佛事、法會和道場。
🎟️門票 :成人票135元/人
🚙自駕:太原出發,經過192公里左右到達五台山。
🥘推薦美食:
高粱面魚魚🐟:忻州地區鄉間百姓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用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忻州的農家婦女們搓魚魚,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享受。
🏨住宿
台懷鎮:鎮上有很多賓館和家庭旅館,家庭旅館標准間在100元以內。
寺院:建議住在寺院里,特別是信佛的,寺院房間都很乾凈,而且住宿錢就捐給寺院了
🏞️景觀
1⃣️「五爺廟」
五爺廟佔地兩萬多平方米,整座院落由文殊殿、五爺殿、戲台、僧舍組成,呈四令型。是一座不大的龍王廟,又稱萬佛閣,是五台山香火最旺,名聲最大的寺廟之一。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2⃣️「黛螺頂」
黛螺頂是一座寺廟,位於台懷鎮中心寺廟群區以東,位於陡峭的半山脊黛螺頂上,供奉文殊菩薩的地方,前往黛螺頂可以步行,也可以坐索道。
⚠️注意事項:
關於禮節:五爺廟、殊像寺不可帶香進去,五爺廟哈達、花籃、跪墊也不行,拜香可在寺前,也不許點燃,拜完可放置於供桌之上。
🎨濾鏡分享
①App:vsco
▫️濾鏡:C8+12
▪️曝光:-1.5
▫️對比度:-1.4
▪️「色調」高光:+2.1
▫️「色調」陰影:+1.6
▪️「白平衡」色溫:-0.6
▫️「白平衡」色調:+1.0
▪️飽和:+0.7
▫️清晰:+1.0
▪️顆粒:+1.5
▫️褪色:+1.0
②App:黃油相機
▫️對比:+3.0
▪️飽和:+26
▫️銳化:+13
▪️色調:-15
⚠️參數不是固定的,具體還是要根據每張圖片的實際情況來做調整。
㈢ 五台山哪些景點必去
1.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全景5A景區
地址: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
㈣ 1928年山西省五台山舊貌是怎樣的
以前的五台山是佛教聖地有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更像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世俗集鎮
1928年3月,日本間諜來到五台山。除了拍攝地形,他們還記錄了當時中國的風景和文化。三年了,推友華夏網一直在整理日本間諜在調查中國期間拍攝的大量照片,並根據拍攝地點進行歸檔和解讀。
1928年的五台山老照片在民國時期沒有今天那麼受歡迎
8楊林街成了老百姓的集市。
9從第八幅圖後面的山坡上,你可以看到一座寺廟,那就是建在山頂上的喇嘛廟。也是從高處欣賞楊林街的最佳地點。
10清涼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年間,1966年被毀,1986年重建。明朝朱浩來到這里,寫了一首詩:
過了山脊前的峰頂送行,現場更是頭暈目眩,無序吟唱情懷。在青山的陰影下,僧侶們住在自己的家裡,遊客們騎在綠樹蔭下。水洗心塵凈,清涼風吹廟宇夢魂清。山高天近。明天我們要去花城。
後記
九十一年前,這些老照片見證了五台山的真面目。雖然沒有熙熙攘攘的景象,卻有一種靜謐的修行境界,與普通人的生活融洽。與現在相比,我們不知道是好是壞!
㈤ 敦煌壁畫中最大的一幅是哪一幅
《五台山圖》。
《五台山圖》重現了我國一千多年前的佛國聖境,描繪了超過500多位人物,亭台建築多達200個,卷面恢弘,氣勢磅礴,是世界罕見的古老形象地圖。在敦煌莫高窟的西牆上,畫出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的全景。 宏偉壯麗。 它不僅是迷人的風景,還是一張地理地圖。
敦煌壁畫中有神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採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
五台山圖片的內容:「五台山圖片」再現了1500年前的五朝時期中五台山聖地的宗教氣氛和世俗。 憑借豐富的想像力和出色的繪畫技巧,該作品使用鳥瞰圖描繪了五台山的雄偉壯麗以及199個位置800英里內的周圍山脈,河流,寺廟,房屋和建築物。 有13座橋,20尊佛像和菩薩的畫像,428名僧侶和普通人物,48頭駱駝馬和13頭駱駝。 這是世界上罕見的巨大古代影像地圖。
《五台山圖》揭示的為文化:《五台山圖》所揭示的《文殊化現》,每一個化現靈跡都隱含著一段重要佛教故事或歷史。是我們巡禮、朝聖五台山必須了解和前往朝拜的聖地。《五台山文殊聖跡圖》也名《五台山文殊化現圖》,簡稱《五台山圖》是歷代祖師大德、海外僧侶朝拜五台山必備的導引圖。也是世界佛教信徒信眾心中的聖物。甚至在佛教鼎盛時期,是大唐帝國送給外國皇帝最為貴重的「國禮」。今天我們要朝拜五台山、禮敬文殊菩薩同樣離不開《五台山圖》。
敦煌壁畫的含義: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㈥ 五台山在哪裡呢
五台山在山西省忻州市
五台山(Mount Wutai),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名山志》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截至2017年,五台山有寺院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2018年10月1日起,五台山旺季門票價格由現行145元/人/次降為135元/人/次。
位置境域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方圓達250千米,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1]
地質地貌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21)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中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台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1][2]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1]
五台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岩層和地質構造,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台山經過了「鐵堡運動」、「台懷運動」、「五台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台群」綠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構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五台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跡、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台山被譽為「中國地質博物館」。[1]
氣候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