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火麻葉和大麻有區別嗎
一、分布范圍不同
1、麻葉:主產於中國東北、西北、華北等地。現江蘇、山東、安徽、河北等地有大量種植。
2、大麻:原分布於印度、不丹和中亞細亞,現各國均有野生或栽培。中國各地也有栽培或淪為野生。新疆常見野生。
二、形態特徵不同
1、麻葉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物,L-3m高。莖直立,表面縱向具槽,密被短柔毛,皮層富含纖維,基底木質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完全裂,裂片3-11,披針形到長條狀披針形,兩端漸狹,粗糙鋸齒邊緣,上面深綠色,濃密的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毛氈覆蓋。
葉柄長4-15厘米,被短羊毛覆蓋;托葉小,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為散布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
雄花有花被片5,雄蕊5,花絲纖細,花葯大;雌花在腋生葉叢生,綠色和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個橢圓形苞片,花被膜裂。雌蕊1;室中橢圓形,花柱兩歧。瘦果橢圓形,長4-5毫米,硬,灰棕色,具細網狀線,包裹在持久的黃棕色苞片中。五月至六月開花,七月至八月果實。
2、大麻形態特徵:
一年生直立草本,1-3米高,具縱向具槽的分枝和濃密的灰白色貼伏毛。掌狀分裂的葉,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5厘米,中間裂片最長,寬0.5-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狹楔形,表面深綠色,稍粗糙,背面密被灰白色層壓板毛,幼時無毛,邊緣向內。
彎曲的粗鋸齒,中脈和側脈表面稍下陷,背面突起向上;葉柄長3-15厘米,密被灰白色貼伏毛;托葉線形。雄花序可達25厘米長;黃綠色花,花被5,膜質,被細毛覆蓋,雄蕊5,花絲非常短,花葯長圓形;葉柄2-4毫米長;雌花綠色;花被1,緊密包圍子房,稍有毛。
子房近球形,包圍在苞片外面。瘦果被持久的黃棕色苞片包裹,果皮脆,表面細網狀。五月到六月開花,七月結果實。
(1)野生麻葉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大麻種子可在1-3℃萌發,適宜溫度25-30,幼苗可耐受-3-5℃生長,適宜生長溫度10-15,快速生長期19-23,成熟期18-20。在-1~2℃開花時,花器死亡,種子無法形成。
大麻是一種喜光短日作物,晚熟品種對光更敏感。在生產上,南方種植和北方種植有利於提高纖維產量。
㈡ 請問,汕頭的麻葉,是什麼植物的葉謝謝
黃麻,黃麻的嫩葉是可以食用的,是黃麻的一種。另外現在有人專門培養種植菜用黃麻,用長蒴黃麻(學名:Corchorus olitorius) 來培植。潮汕所食用的大概也是長蒴黃麻吧。圖參考:
http://aoki2.si.gunma-u.ac.jp/BotanicalGarden/HTMLs/moroheiya.html
再查了一下,潮汕地區棵能食用的是黃麻中的甜麻(Corchorus aestuans Linn),參考http://www.dahuawang.com/strb/20020415/gb/strb^988^6^St15b008.htm
圖片http://www.cvh.ac.cn/gallery/picxxd.asp?pic_no=/gallery/photo/xkzx/xk002/DSCN4324.jpg
㈢ 野線麻葉的基本信息
中葯名:細野麻(Boehmeria gracilis C. H. Wright)
別名:麥麩草、野線麻、紅棉麻(陝西) 紅線麻(河南)
葯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細野麻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 gracilis C. H. Wright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曬干。
細野麻(Boehmeria gracilis C. H. Wright)
別名:麥麩草、野線麻、紅棉麻(陝西) 紅線麻(河南)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2600m的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止癢;解毒利溫。主皮膚瘙癢;濕毒瘡疹。還可以治療關節炎: 用野線麻葉裹住關節,多用幾層,3日換一次,多換幾次,關節部位逐漸好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煎水洗。
㈣ 請問各位潮汕同胞——「麻葉」的學名是什麼
葯名:麻葉
別名:火麻葉、火麻頭
麻葉是潮汕一種特有的紅麻的葉子,在以前是不吃的,因為潮汕人要等紅麻長老了,拿紅麻的皮來編繩子,現在已經沒有人編繩子了,這種麻葉就上了人們的餐桌。麻葉是在紅麻還很小的時候就把它頂尖上的葉子摘下來吃,所以這種紅麻永遠也長不大,也做不成繩子了,但是上了餐桌的麻葉卻是難得的美味,麻葉要過水一遍後去除澀味,再拿來清炒,有點咸,送粥卻是再合適不過的,珊珊覺得它的纖維很多,吃起來有點象番薯葉,咀嚼後有點滑口,非常保健。
㈤ 草本集(23)求草名
求草名
求草名?
這種草,我們這邊的俚語稱:「麻葉」。
在鬧災荒的年月里,有災民用它的鮮嫩莖葉剁碎,和別的食材混在一起,煮熟後當做食物,充飢,這種合成食物,當地人稱為「麻葉粑」。
它的老皮,經過加工,可以用來做繩子,稱為:「麻繩」,麻繩很結實耐用,用來捆綁、或者負重物體,比棕質的繩更耐用。
關於麻葉的用途,是筆者姑媽告訴筆者的,在這之前,對麻葉的認知,僅僅局限於知道它是一種豬草。
「麻葉」一般為郊外、荒野野生,但筆者在許多年以前,見過個別農戶成片種植的麻葉。
人工栽培的麻葉,其莖葉都比野生的麻葉形體大。
求其書面名字。
後記:有些鮮草種類的識別,如果不是有識草的人,手把手實地帶著進行分辨 ,識草還是有難度的。
這里舉一個曾經親歷的識草例子。
小A生長的那片山區 ,有一年,院子里的一位爺爺,在山上干農活,累了,座在山間休息會,抽了一根煙,當時沒有留意那個剩下的煙蒂。
就是這個丟在山中,以為熄滅了的煙蒂,風一吹,又燃著了,引發了山火。
然後一場大火,從後山的山腰,一直燒到山頂,山上的樹木,全部燒了個精光。山脊和山頂,被燒得烏黑一片 ,有的石頭都被燒爆了,啥都沒有剩下。
可第二年春天的時候,由於有些草木的根還在,沒有完全燒毀,地面又冒出了毛茸茸的小草,各種各樣的小草,叫得上名字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野生的竹筍,更上爭先恐後的從地面的草叢里冒出來,一節一節的往上串。
這些山中新冒出地面的嫩草中,就有野生的沙參,參差不齊的、夾雜在各種各樣的野草中,一起生長。
而且野生沙參的數量也比較多,在剛剛發生過山火的山頂那一片地段,腳踏下去的地方,邁不了幾步遠,就可以發現它們。
沙參是一種中葯材,一般都是在中葯店裡買,它的入葯部分是鮮草沙參的根部經過加工而成。一般是鮮草沙參的根部切成段,曬干,再入葯。
人們在需要使用沙參的時候,基本都是去葯店買現成的,因為就算當地人,很多人也不知道這草兒就是中葯材。很難把這山頂上綠油油的鮮草,跟葯店裡干黃的小木棍狀葯材對上號。
而葯材店的老闆,他們見到的是已經處理加工過的葯材成品,乾枯的小木棍狀葯材,他們沒有見過對應的鮮草,他們也認不出來。
認知障礙,就這么產生了。
如果沒有懂行情的人,來把鮮草和葯材連接展現出來,沙參就跟別的野草一樣,當豬草牛草吃。
後來,小A學會識別沙參,是基於一個小玩伴,這個小玩伴的外婆那邊,有一個草葯郎中,她的媽媽在出嫁前,估計是在草葯郎中身邊耳熏目染,時間長了,就認識一些有葯用價值的草,並且知道它們的用途。
那小玩伴姑且稱呼小X吧,那會,小X媽媽會識別的草中,就有沙參。
那年春天來臨時,小X上山放牛的時候,就從被燒焦的草地間,尋找新冒出來的鮮草,她的動作是:找到草後,用她的拇指和食指掐掉草尖部分 ,然後,直接用棍子或者刀子、小鋤頭去刨那棵鮮草的根部。
有時候,小X用食指和拇指的指尖,掐掉那棵草的草尖後,小X是直接順著這棵草的莖部,去土裡刨它的根出來。
有時候,小A明明看見小X已經找到了沙參的鮮草,並且已經用指尖掐掉了鮮草的草尖,然後,小X卻又把它丟掉了,去別的地方繼續找。
小X在又找到沙參,刨出它的根部後,她就直接把根部上的那層黃土色的皮刮掉,露出來了雪白的沙參肉,小X拿著那根雪白色的沙參就往嘴裡塞。
有時候,小X也會把她刨出來的所有沙參,整整齊齊的放好,用一個小袋子裝起來,或者放在籃子里帶回家,說她媽媽交代,帶回去可以蒸肉吃,對肺部好。
每當小A跟在小X後面,依樣畫葫蘆,以為找到沙參,開始准備去刨根的時候,小X有時候,會使勁搖頭,邊搖邊說:「不對,不對,你找的這棵草,它不是沙參,別亂挖,挖錯了會D死人的。」
後來,小A一直跟在小X屁股後面,問了半天,才弄明白:小X用拇指和食指掐草尖的原因。
原來,被山火燒焦的土地里,在來年春天的時候,各種小草,蓬勃生長。在草叢中,有沙參,但還有一種跟沙參的形狀,幾乎一模一樣的野草,無論它們的大小、莖葉、葉片形狀,幾乎完全一模一樣,它們唯一的區別:就是從小X那個用指尖去掐草尖的動作裡面,才能發現它們的區別。
這也是,為什麼小X老是說小A挖錯了、挖錯了的原因。
它們唯一的區別:用指尖去掐沙參的草尖的時候,它的莖部,被指尖掐掉的那一段,會留出來雪白的漿汁,就像牛奶色。
而另一種草,它雖然長得像沙參,但如果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去掐它的草尖的時候,它的莖部,被掐斷的地方,是不會冒出來白色漿汁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X有時候掐掉草尖,就開始直接刨這棵草的根部,有時候,又丟掉草尖,重新尋找沙參鮮草。
小X就是靠這種純手工的方法:掐掉鮮草的草尖後,根據其被掐斷部位的莖部,是否會冒出來雪白色的漿汁,來正確的鑒別沙參和沙參長得像的植物。
小X這一招,是她媽媽教的;而小X的媽媽,是從草葯郎中那學來的;草葯郎中,則是在長期的實踐中來的。
萬物皆學問哦。
㈥ 草本集(50)薴麻
薴麻
圖片中的植物,野外生長,在國土南部某些地域的方言里,稱呼為:「麻葉」。
在當地的山民中間,麻葉的用途,主要是采割它們的鮮嫩莖葉回家,洗干凈切碎,然後煮熟用來作為豬的食物,它是一種可以用來作為豬飼料的野生植物。
據我所見:在當地,也有個別人家,人工栽培麻葉,具體用途:有的是作為經濟作物賣掉換錢;也有的是采割麻葉的莖,剝了它們的皮後,用來製作麻繩。
早先的時候,我就只知道麻葉的以上兩種功用。後來,有一年,我見到了遠方的一位親人:我的姑媽,她回憶在她小時候,家裡遭了巨變,這個麻葉曾經救了她的命:麻葉充飢。
採摘鮮嫩的麻葉,剁碎剁碎,做麻葉粑充飢。這事我只是聽聞,沒有親見,而且也沒有見到周圍任何人吃過麻葉粑。大家閱文後,不要盲目效仿,否則,一切後果自負哦。
當然,對於我來說,所知麻葉最常見的功用,還是作為豬的食材。
麻葉的書面名字為:薴麻,這是比較好分辨的一種植物,它的葉子是蒲扇形,朝四個不同的方向生長,呈圓環狀排列,它的葉子,朝陽的一面的綠色,背陽的一面則是白色,即:如果把麻葉的葉片翻過來,則會看到它的另一面是青白色。
麻葉的嫩莖上,長有一層層細密的絨毛,麻葉的莖,在植物里頭還是有點特色的,它長得很直,麻葉的莖長得筆直的,它們一股勁的努力朝上筆直生長。諺語里就有詞句可以佐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野生的麻葉,一般長至高到成年人的膝蓋附近,少數長得好的野生麻葉,也可長到成年人的腰高。而人工栽培的麻葉,據我所見,人工栽培種植的家麻,它們的高度,長得比成年人還要高。
關於對薴麻的認知,我知道的,就這么多了,今天就介紹到這里吶。
附圖片:
後記:這里,根據官方相關專業教材,來科普一下薴麻根的在中醫治療時的功效。
薴麻根為蕁麻科植物薴麻的乾燥根和根莖。它是屬於止血Y裡面的涼血止血Y。冬、春季採挖,洗凈,曬干,切段。本品氣微,味淡。生用。
Y性:甘,寒。歸心、肝經。
功效:涼血止血,安胎,清熱解D。
應用:
☞1、血熱出血。本品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熱而涼血止血,宜於血熱出血所致的咳血、吐血、衄血、崩漏、紫癜等以及外傷出血。可單用本品,或配伍其他止血葯。
☞2、熱盛胎動不安,胎漏下血。薴麻根既能止血,又能清熱安胎,為安胎之要葯。凡胎熱不安,胎漏下血,皆可使用。
☞3、癰腫瘡毒
薴麻根性寒,能清熱解毒,可用治熱毒癰腫,常以鮮品搗敷患處。如治癰疽發背,乳癰初起微赤,單用薴麻根搗爛外敷;治丹毒,單用薴麻根煮濃汁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搗敷。
葯理作用:薴麻根有止血、抗菌的作用。薴麻根有機酸鹽能縮短小鼠斷尾後止血時間,使出血部位血小板數增加。薴麻根黃酮苷體外能使兔和小白鼠的懷孕子宮肌收縮力明顯減弱,頻率減慢,張力減弱。
部分圖文首發。
㈦ 麻葉圖片
㈧ 麻葉的做法和圖片
麻葉是一道很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麻葉吃起來酥酥脆脆的,而且可以長時間存放,是休閑娛樂時最好的零食了,麻葉的口味也很多,製作的時候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做,糖麻葉就是很受歡迎的一種,接下來我們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糖麻葉的製作方法,讓大家休閑時也可以吃到。
方法一
材料:低筋麵粉、白砂糖、雞蛋、清水、黑芝麻
做法:
1.把以上材料混合攪拌成光滑的面團(白砂糖先用水溶化後再加進麵粉里)。
2.和好的面團蓋上濕布醒20分鍾,取一小塊面團擀成0.1CM的薄片。
3.用刀劃成長方形的小面片,在面片中間劃一刀。
4.用手捏住面片的一頭,從中間的開口處穿過去即可。
5.油鍋中的油燒熱後轉小火,將面片放入油鍋里慢慢炸成金黃色即成。
方法二
主料:麵粉210克
輔料:雞蛋2個芝麻15克
調料:色拉油適量食鹽3克白糖40克
做法:
1.麵粉中放入白糖、鹽、芝麻、雞蛋液和成面團,餳20分鍾;
2.把面團揉勻;
3.擀開,成薄片;
4.切成長方形的面片;
5.兩片摞起來從中間豎切一刀開個口,別切到頭,將一頭的面片從開口處掏過來即成麻葉;
6.鍋中放油,六成熱放入麻葉,炸制上色後即可。
上面的這些內容就是關於糖麻葉的做法了,其實,嚴格來說,麻葉有兩種,一種是炸制出來,松軟可口的,是很多人的早餐,跟油條的做法是一樣的,另一種就是炸透徹的,吃起來酥脆可口,而且不容易變質,只要不潮濕,保存期很長。
㈨ 野線麻葉是什麼誰能提供圖片
野線麻葉
開放分類:草葯
亞灌木或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莖和分枝疏被短伏毛。
葉對生,同一對葉 近等大或稍不等大;葉片草質,圓卵形、菱狀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3-7(l0)厘米, 寬2-6(-7.5)厘米,頂端驟尖,基部圓形、圓截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 (牙齒每側8-13個,正三角形或三角形),兩面疏被短伏毛,側脈1-2對;葉柄長1- 7厘米,疏被短伏毛。穗狀花序單生葉腋,通常雌雄異株,有時雌雄同株,此時,莖上部的雌性,下部的雄性,或有時下部的含有雄的和雌的團傘花序,長2.5-13厘米,不分枝,軸疏被短伏毛;團傘花序直徑1-2.5毫米;苞片狹三角形至鑽形,長1-1.5毫米。雄花無梗:花被片4,船狀橢圓形,長約1.2毫米,外面有短毛;雄蕊4,長約1.6毫米, 花葯長約0.6毫米;退化雌蕊橢圓形,長約0.5毫米。雌花:花被紡錘形,長0.7-1毫米,頂端有2小齒,外面密被短伏毛,果期呈菱狀倒卵形,長約1.5毫米;柱頭長1-2毫米。瘦果卵球形,長約1.2毫米,基部有短柄。花期6-8月,果期8-10月。
㈩ 蕁麻草是一種什麼植物
[編輯本段]植物介紹【學名】Urtica fissa E.Pritz.
【英文名】Nettle
【別名】蜇人草、咬人草、蠍子草,防盜草、無情草、植物貓、咬人貓
【分類】蕁麻科 Urticaceae,蕁麻屬 Urtica L.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高60-100厘米,有的可達150厘米,生蜇毛(長約3—5毫米)和反曲的微柔毛。
葉對生;葉片寬卵形或近五角形,長及寬均5—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近掌狀淺裂,裂片三角形,有不規則牙齒,下面生微柔毛,沿脈生蜇毛;葉柄長1—7厘米;托葉合生,卵形。
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長約達10厘米,生稀疏分枝,在雌雄同株時生雌花序之下;雄花直徑約2.5毫米,具4花被片;雌花序較短,分枝極短;雌花小,長約0.4毫米,柱頭畫筆頭狀。
其莖葉上的蜇毛有毒性(過敏反應),人及豬、羊、牛、馬、禽、鼠等動物一旦碰上就如蜂蟄般疼痛難忍,它的毒性使皮膚接觸後立刻引起刺激性皮炎,如瘙癢、嚴重燒傷、紅腫等。特別適合庭院、機關、企業、學校及果園、魚塘的防盜設施。
【習性】喜陰植物,生命旺盛,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溫喜濕。
【生境分布】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在我國分布在雲南中部、貴州、四川東南部、湖北和浙江。
生於山地林中或路邊。
【繁殖栽培】播種繁殖。種子細小而堅硬,一般春季播種,夏播亦可,種子適宜發芽溫度一般在23℃以上。
播種前,土壤要深耕、整細、整平並施足基肥,然後將種子拌以細土,進行撒播,可不覆土。
出苗時間,以溫度、濕度及深度的不同而異。為提早出苗,最好採取苗床育苗。當幼苗長至15厘米以上時,就開始有刺激功能,所以在移栽或定植時,應戴上帆布或膠皮手套,腳穿膠鞋,避免皮膚外露。在老株周圍長出新芽後,隨著新芽的生長,上部老莖陸續枯死,需要進行分株。
分株時間,可在冬春進行,整株挖起,剪下芽苗,隨後按20厘米的株距栽植於田園四周,當年就可起到防護作用,第2年連雞也不敢進入。為避免影響主要作物的生長及管理,可將其伸長的枝葉有計劃的剪除,也可用木棍擋開該草的莖桿。
【病蟲害防治】一般病蟲害發生較少,在植株的葉片上若發現有刺毛蟲,可剪除蟲枝燒毀;也可噴灑40%氧化樂果5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2000倍液防治。
【用途】適合作庭院、機關、企業、學校及果園、魚塘的防盜設施。
將鮮株或干品放在糧倉或苗床周圍,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故有「植物貓」之稱。
營養豐富,枯死經霜或經人工處理後為優質飼料。
亦為重要纖維植物,古代歐洲人很早就採用其纖維紡織衣物,如《安徒生童話·野天鵝》(《格林童話·六隻天鵝》故事亦類似)中的艾麗莎就曾采蕁麻為她的哥哥編織衣物。
亦入葯,詳見後文。
【過敏治療】觸碰輕者,難受數分鍾後可自行消失;重者,將患處對著明火烤熱,並作伸縮動作,也可用溫開水洗患部,約經半小時可解除痛苦。 [編輯本段]營養價值雜交蕁麻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而流行歐美。每100克嫩莖葉中含水分77.88、粗蛋白4.66克、脂肪0.62克、粗纖維4.34克、碳水化合物9.64克。還含有較高的鐵、鈣等無機鹽及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它含有的葉綠素也高於其它任何蔬菜。
雜交蕁麻的根的醇提取物在歐洲特別是法國一直用於治療前列腺肥大,其水溶性部位主要含有多糖類成份,能調解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阻止上皮組織癌細胞的分化與擴散。治療前列腺肥大的植物葯雜交蕁麻素以其確切的療效和毒副作用極小的安全性,正逐步佔領歐美主流市場。
雜交蕁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地上嫩莖嫩葉供食用,其營養豐富,獨具特色,素炒作湯、涼拌作餡,均可,還可速凍或脫水長期貯藏。
雜交蕁麻新鮮特種蔬菜反季節生產,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一次種植,多年受益,每年每畝可生產蔬菜500-1000公斤,市場售價4-20元/公斤;種植30年可產鮮根6000公斤,干根3000公斤,市場售價4-10元/公斤。 [編輯本段]中葯材【葯材名】蕁麻
【出處】《本草圖經》
【別名】尋麻(《益部方物略記》),蠍子草(《人海記》)。
【來源】為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狹葉蕁麻等的全草。夏、秋季采,切段曬干。
同屬植物裂葉蕁麻(分布西南及湖北、浙江)、寬葉蕁麻(分布華北及東北)亦同供葯用。
【源形態】
①麻葉蕁麻,又名:焮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厘米,有棱,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輪廓五角形,長 4~12厘米,寬3.5~12厘米,3深裂或3全裂,1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同株者雄花序生於下方。花序長達12厘米,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被片4,雄蕊引雌花花被片4深裂,花後增大,包著果實,長達2.5毫米,有短柔毛和少數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約2毫米,灰褐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路邊、草原、坡地。分布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②狹葉蕁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40~150厘米,四棱形,有螫毛,分枝或不分枝。葉對生,披針形或狹卵形,長4~10厘米,寬1.2~2.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尖鋸齒,上面疏生短毛,下面沿脈上有疏生短毛;托葉分生,條形。雌雄異株,花序長達4厘米,多分枝;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 4,在果期增大,柱頭畫筆頭狀。皮果卵形,扁,長約1毫米,光滑。
生於山坡、林邊或溝邊。分布我國北方及東北地區。
【化學成份】麻葉蕁麻全草含多種維生素、鞣質。莖皮主要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等。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綱目》:"辛苦,寒,有大毒。"
②《四川中葯志》:"甘,微寒,有小毒。"
③《新疆中草葯手冊》:"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風濕疼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蕁麻疹。
①《益部方物略記》:"善治風腫。"
②《本草圖經》:"療蛇毒。"
③《蜀語》:"紅者可治齁症。"
④《綱目》:"風疹初起,以此點之。"
⑤《黔書》:"可已瘋。"
⑥《綱目拾遺》:"浴風,採取煮汁洗。"
⑦《新疆中草葯手冊》:"祛風濕,解痙,和血。"
⑧《黑龍江主要野生葯用植物的鑒別及中草葯新制劑》:"治小兒麻痹,風濕,疝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燉肉。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圖經》:"誤服之,吐利不止。"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麻葉蕁麻適量,煎湯擦洗。
②治產後抽風,小兒驚風:麻葉蕁麻少許,水煎服。
③治蕁麻疹:麻葉蕁麻鮮苗,搗汁塗擦。
④治毒蛇咬傷:麻葉蕁麻適量,搗爛敷患處。(選方出《內蒙古中草葯》) [編輯本段]附文陝西蕁麻
你見過蕁麻嗎?它四海為家,到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英姿。以川、陝一帶山區和雲、貴高原的山野生長最為繁多。我省三秦大地,不分南北,都有分布。當你挨著植株從下往上順毛抓它,則平安無事;倘若由上而下逆毛抓或觸上毛芒,即如蜂蜇,奇痛難忍,輕則紅腫,重則潰爛。這是蕁麻莖葉上的蜇毛,用以殺傷來犯的敵人而保衛自己的武器。
蕁麻,俗稱藿(huò)麻。古稱毛藐或蕁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雲:「蕁麻,蕁音尋」。又雲:「蕁麻又稱毛藪。蕁字本作藪。杜子美有除藪草詩,是也」。《辭源》說:「蕁,草名。俗讀如尋,本作藪」。又「蕁麻,古謂之藪草」。《中華大字典》臼:「按古文藪字皆作尋,故藪通作蕁」。陝南山民有稱「蜇人草」的,草原牧民則叫它「咬人草」。
由於蕁麻其莖葉有刺蜇人,所以許多人對它望而生畏,沒有好感,因而對它的價值也就了解甚少了。
國內外的科研成果證實,蕁麻是很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和農作物,可供纖維、食物、葯物和優質飼料。蕁麻的莖皮纖維韌性好,拉力強,光澤好,易染色,可作紡織原料,或制麻繩、編織地毯等。
蕁麻的莖和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及各種微量的磷、鎂、鐵、鋅、錳、硅、硫、鈣、鈉、鑽、銅和鈦等元素。其營養價值不亞於苜蓿、三葉草和豆類等飼料作物,對於牲畜發育具有重要作用,是優質飼料。每年夏秋,將蕁麻收割回來,經晾曬,切碎,用開水煮過,拌些麩皮之類的精料,即可喂豬。不出十天半月,豬身上就油光發亮,開始明顯地肥胖起來。盛夏,正值蕁麻枝葉繁茂的時候,草原上的牲畜是不願意光顧它的。可是,到了秋霜以後,特別是籽實累累的冬春時節,蕁麻莖葉里的苦澀味大部分已消失以後,牛馬駝羊卻是競相採食它。
蕁麻全草可以入葯,其味苦、辛,性溫,有小毒。具有祛風定驚、消食通便之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產後抽風、小兒驚風、小兒麻痹後遺症、高血壓、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外用治蕁麻疹初起、蛇咬傷等。宋代《圖經本草》早有記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蕁麻,……其莖有刺,高二三尺,葉似花桑,或青或紫,背紫者入葯。上有毛芒可畏,觸人如蜂蠆蜇蠢,以人溺濯之即解,搔投水中,能毒魚。氣味辛、苦、寒,有大毒。主治嘔吐不止。蛇毒,搗塗之。風疹初起,以此點之,一夜皆失」。因此,農牧民把它視為珍寶。用蕁麻搗碎外敷,治毒蛇咬傷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症,相當有效。幼株的干葉是一些葯劑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且許多疾病的醫治都離不開這些葯物。
蕁麻還可食用。國外俄羅斯等國十分重視對蕁麻的研究和利用,已取得很大成績。除已用於紡織、榨油、飼料、葯物外,還用蕁麻的莖葉烹制加工成各種各樣的菜餚。有涼拌、湯菜、烤菜、蕁麻汁、飲料和調料等。蕁麻種子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接近大麻、向日葵和亞麻等油料作物。蕁麻籽榨的油,味道獨特,有強身健體的功能。
俄羅斯西伯利亞農科所科學家維克托·博加奇科夫,經過25年之久的試驗研究指出:「蕁麻是有價值的農作物,應當廣泛用作飼料,大力開辟專門的蕁麻種植場。」目前,俄羅斯及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有野生蕁麻400多萬公頃。
蕁麻屬蕁麻科(Urticaceae),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春發冬謝,秋果累累。一般株高50~150厘米,莖直立,全株淡綠色,單一或有少數分枝,有四棱,全株密生蜇毛,觸之奇痛。葉對生,托葉離生、條狀披針,生有短毛和蜇。葉片卵形或寬卵形,三出脈,邊緣有粗鋸齒,有齒牙或人裂,兩面密生短細毛,似大麻葉子。花單性,雌雄同株,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瘦果卵形,藏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9月。我國約有16種,別看它相貌不揚,它卻全身是寶。
蕁麻用途如此之多,分布十分廣泛,資源甚為豐富,可惜過去人們對它不甚了解,造成蕁麻自生自滅,白白浪費。在科學逐漸普及的今天,這種情況應該改變了。應該積極開發利用這一寶貴野生資源,使其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山區人民致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