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針灸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音樂相冊最多加多少圖片 2025-09-11 05:08:45
城市夜唯美圖片 2025-09-11 05:00:30

針灸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1-02 06:41:05

A. 針灸這樣取穴,效果「立竿見影」

我導讀

針灸是中醫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具有「簡、便、效、廉」的優勢,而取穴方法則是影響針灸是否能夠快速起效的重要因素。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種不在病變部位取穴卻具有立竿見影效果的特殊方法。

針灸治病的方法豐富多彩,繆刺法和巨刺法是根據經絡左右貫通的理論,選取病痛對側的穴位進行針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選穴針刺方法。繆刺法刺其絡脈,巨刺法刺其經脈。這兩種方法應用得當,確能起到「病立已」「如食傾已」也就是立竿見影的效果。

從現代解剖學來看,人體的運動、感覺神經及聽神經纖維都是對側交叉支配的,也證實了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理論的正確性。

繆刺法 適用於病變部位在四肢絡脈,邪氣有閉塞不通、上下左右傳注的特點,無內向傳注的趨勢,脈象無顯著異常變化,多在患肢對側井穴或病變對應部位刺絡放血; 巨刺法 適用於病痛部位在身體任意部位,邪氣位於經脈,病側脈象無顯著變化而健側脈象異常或病側還沒復原、健側脈象已出現異常者,多選健側對應部位的經穴進行針刺。

1.巨刺法治療肩周炎

趙某患肩周炎多年,左側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受限,但仍能堅持勞動。1998年4月份因勞累過度,肩關節疼痛加重,不能活動,不得已到衛生院找我治療。我見其左側肩關節疼痛拒按,舌淡苔薄白,脈弦緊。即在其右側風池、肩井、肩髃、臂臑各扎了一針,得氣後留針15分鍾,15分鍾後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反復捻轉針柄1分鍾,然後再留針15分鍾,捻轉針柄5分鍾後起針,患者當下就說左側肩關節疼痛減輕,活動了活動肩關節,左手居然能摸著右側耳朵了。在場的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都感到驚訝。

【按】 這種針刺方法也叫繆刺法或巨刺法,是一種流傳了幾千年的一種古老的針灸方法,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具體運用。據《黃帝內經》記載,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針灸方法。認為十二經絡在身體上交匯的腧穴,經脈氣血都是相互流通的,如果你的左膝出現疼痛,時間一長,右膝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相對應的左膝關節、右肘關節也可能會出現不適,因此可以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人體的許多疾病尤其是風濕痹痛一類的病症都可以上下左右互相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往往能夠起到針到病除之效。

2.繆刺法治療腰扭傷

陳某在搬運石頭時不慎扭傷了腰,當時疼痛並不怎麼嚴重,堅持到了收工。第二天早晨疼得起不了床,1990年4月11日家屬邀我出診。檢查患者腰部無明顯紅腫,但左側疼痛拒按,舌淡苔薄白,左手寸、關、尺無特異發現,右關脈弦緊。我就採取繆刺方法針患者右側養老(手太陽小腸經之郄穴,善治急性腰疼)、委中(四總穴之一,腰背委中求,善治腰疼),得氣後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反復捻轉針柄各5分鍾,邊捻轉邊讓患者活動腰部,起針後患者就能下床活動了。

3.繆刺法治療偏頭痛

顧某患有偏頭痛,痛起來難以忍受,自覺腦血管有搏動感,1999年3月31日求我治療。當時患者偏頭痛並未發作,舌脈也無特異發現,患者說疼痛部位在右側,我就用三棱針在患者左側的關沖(手少陽三焦經之井穴,善治頭疼)、足竅陰(足少陽膽經之井穴,主治偏頭痛)點刺出血,擦乾凈後再擠出一滴血液擦乾,一直到擠不出血液為止,隔日針刺一次。治療後第三天偏頭痛發作過一次,但疼痛程度明顯減輕,可以忍受,治療7次後偏頭痛未再發作。

針灸臨證經驗

《四十年基層針灸得失錄》作者楊承岐是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的基層醫生,曾任職鄉鎮中心衛生院院長。作者十二歲學醫,十六歲懸壺鄉里。雖然因小兒麻痹症奪去了左腿的 健康 ,但為了診治患者,靠一根拐杖,一架破舊自行車的幫助,走遍了方圓百餘里大小村莊的千家萬戶。作者將其三十多年臨證得失傾囊寫出,毫無保留。所有的觀點和方法都源於臨床又驗之臨床,是他後半生攻病克難的「百寶囊」。本書既有理論探討,又有臨床研究;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既有中醫臨證發微,對針灸方法和穴位功效進行新探討。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四十年基層針灸得失錄》(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楊承岐口述,楊麗平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B. 劉亦菲舊傷復發,趴在儀器上接受針灸治療,針灸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4月22日,演員劉亦菲在新浪微博發布了一組做頸部針灸治療的圖片,並配文“謝謝馮主任 希望盡快做回一條好漢”。

針灸的好處有什麼?

針灸能使我們體內阻塞的經絡變得通暢,而經絡在我們中醫理論中,認為它主要作用是運行人的血氣,如果經絡不通的話,那麼體內的血氣運行便會受到阻礙。外在表現為,人經常會有關節疼痛,四肢麻木等等症狀。在進行相應的針灸治療後,便可以讓體內的經絡變得通暢,血氣開始正常流轉,人體逐漸向健康恢復。

C. 楊甲三針灸取穴圖解的介紹

《楊甲三針灸取穴圖解(彩圖版)》將著名針灸專家楊甲三教授的取穴方法做了整理,用400餘幅清晰的圖片將取穴方法准確地呈現給讀者,使讀者能直觀形象地學習楊教授的取穴經驗並運用於臨床。全書分為16章,主要介紹了全身十四經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近400個穴位的取穴方法。《楊甲三針灸取穴圖解(彩圖版)》內容翔實,直觀易學,特別適合於中醫院校學生和針灸愛好者學習使用,也可供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者學習參考。

D. 針灸都有哪些功效

現在有很多人不管是看病還是養生,都愛採取中醫方法,因為中醫療法的副作用是比較小的,而且能功效相當不錯。中醫針灸就是很常見的中醫療法,也就是通過用針法來刺激人體的穴位,就可以達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我對針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那麼針灸的作用與功效?我們一起來看看!

針灸是用來治療經絡不通造成的身體的疼痛的理療的方法,它可以幫助調理經理不通和血液流通不暢的情況,通過刺激穴位以後可以幫助活血和通絡。其次針灸還可以用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疾病、肩周炎、勞損、落枕、扭傷等等疾病,以及一些運動損失,包括崴腳等都是可以治療的。而且通過刺激穴位還可以達到減肥和治療痘痘的作用,也可以幫助調理內分泌的情況,起到調理陰陽平衡的作用。

針灸是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發達,在生活當中針灸既能治病,而且發展成日常保健手段了,所以要想保持身體健康,不妨嘗試一下針灸保健方法,大家可以試一下。

(圖片來自網路。)

E. 董氏奇針上三皇下三皇,上三皇下三皇針灸圖片(第1頁)

1.由《元始上真眾仙記》知:上三皇:天皇,即玉清聖境元始天尊盤古氏是也。

2.歷尊號曰大羅元始尊,無為自然妙無上帝。

3.地皇,即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地皇是也。

4.歷尊號日玉宸大道君妙空上帝。

5.人皇,即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是也。

6.歷尊號曰五靈元老君,混元太上道君,萬教之祖,妙有上帝。

7.中三皇:天皇,即天寶君也,以元始之玄炁,化生中三皇之天皇氏也。

8.地皇,即靈寶君也,得元始之元炁,化生中三皇之地皇氏也。

9.人皇,即神寶君也,受元始之始炁,化生中三皇之人皇氏也。

10.下三皇:天皇,即大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也,以元始之玄炁化生者也。

11.紀號日東華至真蒼天上帝。

12.地皇,即神農炎帝氏,以火德王也,得元始之元炁化生者也。

13.紀號日南極朱陵丹天上帝。

14.人皇,即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也,受元始之始炁化生者也。

15.紀號曰太乙黃天上帝。

F. 「中醫干貨」針灸療法大全

《世醫得效方》中,灸法治療佔了針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後》、《千金》的影響較大,對陰證、陽證、寒證、熱證,多採用灸法。灸治常根據病證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麥粒大、綠豆大、雀糞大等,並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壯數並不多,多數為7 21壯,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壯者。同一穴位灸的壯數也因病而異,例如諸氣灸膏肓百壯,而癆瘵灸膏肓僅9壯;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壯;而胃中積熱灸足三里30壯。灸法除艾炷灸外,還有隔鹽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湯洗後灸之」,也有灸後「以溫湯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針刺,大多用於實熱證。如喉病,「治頰腫及纏喉風等,又氣急者,實熱針足三里,虛熱灸足三里」。又如治瘧疾、腰痛、腳氣等實邪為患,多用針刺或刺絡瀉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個病症中,用穴計194個,其中經外奇穴(尺、臣覺、天憑、手疰注、疰市、氣端、外陵、神光、天倉、交儀)9個。每個病症僅用1 2個穴。


他取穴按臟腑而分經取之。例如諸氣:凡上氣冷發、臍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灸太沖;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倉;臍下攪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灸關元、膏肓;短氣不語,灸大椎、肺俞、臍中;乏氣,灸神道。


另有「針灸傷」一節,用內托黃芪丸治針灸傷經絡膿流不止。由黃芪、當歸、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組成,研末糊丸內服。


臨證經驗


危氏對56個病症都載有針灸療法,選錄於下:


(一)頭面疾患


頭痛 :灸囟會。


鼻病 :灸囟會、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 :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風失音 :灸天倉(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應手)、百會。


目痛 :灸上星、風池。


目不明 :針承泣。


喉病 :針風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頰腫及纏喉風等症,實熱針足三里,虛熱灸足三里:如根腳咽喉常發者,於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癧 :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貼癧上灸之。


項癭 :灸大空穴、肩髃;或灸兩耳後發際。


(二)胸腹疾患


奔豚 :灸氣海、關元、期門;或灸章門;或灸中極。


症瘕 :灸太溪、氣海;或灸天樞;或灸中脘。


心痛 :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陰都。


嘔吐 :灸尺(在肘約上動脈)、乳根;或灸神光(在兩肋旁二寸),或灸石關。


霍亂 :隔鹽灸神闕和灸氣海。


咳逆 :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 :灸乳根、水分、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 :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 :灸肺俞、天突。


下痢 :灸脾俞;或灸陰交、神闕、關元;或灸肓俞。


脹滿 :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氣海;或灸大腸俞;或灸承滿;或灸三焦俞。


吐血 :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節橫理三毛。


腸風下血 :灸二十椎;或灸命門、腎俞。


乳癰 :以灸炷四枚圍著所作處,同時下火,各灸7 1壯;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癰 :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 :針委中出血;或灸命門、腎俞。


臂痛 :針肩髃。


腳氣 :灸風市;或灸三里;或灸絕骨、犢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氣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屍厥 :灸百會、氣海、石門。


疝氣 :灸足大指次指下中節橫紋當中;或量口角為一邊成等邊三角形,上角於臍中,兩邊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風市、氣海、外陵(臍旁一寸半)。


脫肛 :灸臍中;或灸橫骨和長強。


諸痔:灸命門;或灸脊中;或灸長強。


痼冷腎虛 :灸腎俞;夢遺灸三陰交;虛極灸膏肓、氣海。


心恙(神志病) :灸百會;或灸天憑(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或灸天樞;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後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間使;或灸臣覺(在背上夾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或灸人中、少商、隱白;或針足大指爪甲下。


癆瘵 :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陰脫 :灸關元、大敦。


腫滿 :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兩手大指縫頭;或灸太沖、腎俞。


小兒龜背 :灸肺俞、膈俞。


橫生逆產 :灸至陰。


產後小便不通 :於神闕穴隔鹽和蔥白,用艾炷灸。


崩漏 :灸小腹橫紋當臍空直下和三陰交;或灸交儀(在內踝上五寸)。


疔瘡 :灸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


針灸單穴治病36絕招


1、穴 名:下都(經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 治:發燒。


手 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鍾。


2、穴 名: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 治:心動過速。


手 法:揉按1-2分鍾。(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陰心經、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


主 治:心動過緩。


手 法:按揉1—3分鍾,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點按1—2分鍾,直按斜上頂。


5、穴 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鍾。


6、穴 名:湧泉(足少陰腎經、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 治:足心熱。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沖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 治:頭痛。


手 法:拇、中指按後,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 治:頭頂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 名:懸鍾(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


主 治:偏頭痛。


手 法:按揉3—6分鍾,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頂1-2分鍾。


11、穴 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瀉。


手 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 名:降壓(足厥陰肝經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 治:高血壓。


手 法:震顫點按1-2分鍾。


13、穴 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鍾。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 3一5分鍾,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 名:大骨空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 治:白內障。


手 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腦疲倦,(醒腦)


手 法:中指點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二寸。


主 治:眼皮浮腫。


手 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 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強力度按壓1-2分鍾,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傷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 治:急性腰扭傷。


手 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一寸處。


主 治:坐骨神經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 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線上找痛點。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鍾。


21、穴 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 治:小兒厭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鍾。


22、穴 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


主 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 法:輕按揉1-3分鍾。


23、穴 名: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頸部大筋外緣之後發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


主 治:喉頭腫痛。


手 法:輕揉按2-4分鍾。


24、穴 名:太沖(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點按。


25、穴 名:上迎香(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內眥下五分處。


主 治:鼻竇炎。


手 法:按揉1-2分鍾。


26、穴 名:少澤(手太陽小腸經,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結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主 治:麥粒腫。


手 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至2、3趾骨聯合處聯線中點。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鍾。


29、穴 名:元駿穴


取穴方法:位於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下。


主 治:冠心病,心絞痛。


手 法:一指禪推法點揉。


30、穴 名:關元(任脈,小腸募穴)


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後揉100-200下,45 水泡足,按揉湧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陽明胃經)


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32、穴 名:安眠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邊線中點。


主 治:失眠、偏頭痛。


手 法:中度點按。


33、穴 名:牽正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經麻痹、口腔潰瘍。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34、穴 名:失眠穴(經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點按。


35、穴 名:閃腰穴(足太陽膀胱經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與昆侖穴(足太陽膀胱經)連線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附近有一壓痛點。


主 治:腰扭傷又稱閃腰。


手 法:點按。患者俯卧,醫者找出雙側「閃腰穴」後,用雙手拇指猛然點按患者雙側穴位,壓放三至五次後,再平揉一至三分鍾,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為度。接著輕柔、和緩地按摩腰部數分鍾結束治療。一次手法完畢後,患者多有明顯好轉,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療後,腰痛症狀就會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於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圓珠筆頭(不是筆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會變得輕松多了。

G. 蔡少芬曬臉部針灸照驚嚇眾人,臉部針灸有何療效

健形養神:神,又稱神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特徵。一個人的精神容貌則是人體精、氣、神的充分體現,而氣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神賴氣血奉養而精明。根據中醫形神合一及形與神俱的理論,針灸臨床歷來注重形與神而強調以神為主。

所以針灸美容就是極好的選擇,針灸美容可以讓臟腑和調,精氣以及津血上榮,這樣就能人那個黃褐斑自然消退。
針灸就其保健延年、美容美形方面可謂形神兼備,以神養形,以神治形,充分調動人體自身的積極因素,調理臟腑,運行氣血,使肌膚得濡潤,毛發獲滋養。若出現面色萎黃或蒼白,面容憔悴,皮膚蒼老晦暗、彈性減弱,皺紋漸增,腹部脂肪堆積等,可以通過針灸調節使其精充氣足,容光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