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山間小路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透明魚缸圖片素材 2025-09-11 07:05:17
搜索晚清圖片 2025-09-11 06:55:54
古風帶字圖片高清 2025-09-11 06:54:55

山間小路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1-01 18:03:38

Ⅰ 怎樣用PS做出山間小路濕潤泥濘的效果

打開原圖為圖層1,網路一張泥濘圖片設為圖層2(最好和你所需要修改的圖片方向一致),然後對圖層1進行選擇-色彩范圍,使用吸管和吸管+選取黃土地部分,點確定形成選區,SHIFT+F6羽化2像素。然後選中圖層2,CTRL+J復制一層,關閉圖層2的眼睛,效果出來了。

Ⅱ 山行描寫了什麼的圖畫

《山行》此詩描繪了秋天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作者以情馭景,敏捷、准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


原文如下: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如下:


深秋中沿著彎曲的小路登上遠山,在那白雲生成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染過秋霜的楓葉勝於二月紅花。





(2)山間小路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滿詩意的發現,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Ⅲ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是什麼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是《游春圖》。

《游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所作,是現存最早的畫作。這幅畫作歷史悠久,多被宮內收藏,絹本、青綠設色,畫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個字。目前是存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繪畫館之中。

《游春圖》的藝術特色:

1、布局。早期的山水畫通常會呈現出「人大於山和水不容泛、樹木若伸臂布指」的狀態,這說明了早期山水畫的不成熟,在構圖方面體現了較為幼稚的特點。《游春圖》的章法布置則突破了以往的畫風束縛,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構圖方式,結構層次頗有特點。它的畫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巒的表現,繪有大量的崇山峻嶺,展現了一副山巒起伏、峰迴百轉的形態。若在之前,這個畫面可能就算是完成了整個景觀背景的塑造。但是展子虔並沒有到此為止,在畫面的右下方,他在畫面中畫上了山間小徑,小徑則是由低矮的樹木、草叢組成,曲徑通幽,旖旎風光、透逛山路,成為了右上方巍峨高山的延伸部分。這樣,高山便成為了山路的背景,山路又成為了高山的細節鋪墊和展現。這就使得整個畫面比前期山水畫更顯全面、沉穩、豐富。而在畫面的左側,觀者可以看到展子虔在此繪有一處低矮的小山丘。這一小山丘能夠與右側上方的崇山峻嶺遙遙相對,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畫面的中問,則有大片江河,形成一道波光粼粼的天塹,並與湖水、天空融會在一起,使得整個畫面形成湖天一色、山河並舉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畫面並未只以山川與河流為主,而是在細節之處加以點綴:江河之中有小船點綴其中,船中有三四位神態各異、姿態不同的人物,將人聲、山河畫面融合在一起,並通過山川、河流、船舶、人物等形象構造出整個畫面的圖片比例。深究整個《游春圖》,可以發現該畫以山川、水系為主體,將人物、古剎、船舶、閣樓等融於山水,成為畫面中的重要景觀。這些景觀相互配合,運用其形象的客觀物象來表達畫面事物之間的大小、高低、遠近等的關系。合理地處理畫面關系,使得展子虔對畫面的比例、深度等都能有十分准確的把握,並根據其特點,進行處理和變化。也正是由於這種十分合理的處理和變化,才能夠使得山水畫的構造變得更加符合現實,使得該畫變化成了「超然物外」的穿插構圖,形成隋代山水畫的新格局,使得中國山水人物畫的表現形式和審美取向變得更加成熟。

2、勾畫。運筆成熟,表現獨特。展子虔在繪畫創作上十分敢於並善於創新,尤其善於在細節處用筆。在觀者欣賞《游春圖》的時候,不難發現它無處不是點綴著代表盎然生氣的綠色。例如,畫面就有很多還沒有完全長滿枝芽的樹木,這些枝芽就是展子虔運用獨特的勾畫技巧形成的,即青綠勾填技法。這種技法不僅僅使得他的創作變得「細密精緻而臻麗」,更讓他的這種創作方法成為了中國山水畫的重要技法之一。在繪畫山川石木的時候,展子虔善於運用細節,運用細筆勾勒它們的輪廓。以青綠色以及其他明麗的色彩來展現畫面。例如,他在刻畫《游春圖》的山石樹木之時,善於將山石樹木的線條不用刻意有粗細、明暗的變化,它們不用刻意地添加皺祈,也照樣能體現出古樸蒼勁、俊朗豪邁的形象。而在描繪人物的時候,展子虔也習慣運用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形態、神態等,雖然畫面中的人物形象沒有過大改變,但是人物神情卻可以是各有特色,每個人的衣著外觀都十分飄逸流暢,也使得觀者有「觀人於微」,的感受。另外,他還善於運用「點花」的方法,勾勒細節,例如對枝芽的處理,他也會運用粉點點上,形成芽苞初放的形象。而在繪畫人物上,作者也是用了這種點染的方法,讓細小如豆的人馬等都形態畢現。

3、用色。青綠重彩,工細巧整。在隋代之前,魏晉時期的山水畫不僅僅在構圖、形狀、用筆等方面都比較單一,而且在整個畫面的用色方面也都十分單一。而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中,其形狀不僅僅充滿變化,而且在用色上也更加豐富和大膽。展子虔為了改變以往單調而簡單的填色方式,將自己大膽的想像和細致的技法運用到畫面中。《游春圖》以青綠色為主色調,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細工精琢的用色方法。例如,在畫面右上部分,作者開始運用青綠著色,展現了初春山林間盎然的生機。而在右下部分,表現山間小路時,作者卻用泥金來表現,展現了山林中春寒未退的山色。這樣兩類用色,使整個畫面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同時,在繪畫樹木之時,展子虔更加註重細節的刻畫。在對樹葉設色時,它不僅僅運用色填或者色染,而且還運用點彩的形式,來展現含苞初放的春日嬌態。《游春圖》除了對畫面中的不同物象進行了十分具有特點的用色之外,在敷色上增加各種暈染等方法,使不同對象在色彩表達上顯得更加統一而完善。在描繪松樹時,畫家並沒有以松針來展現,而是用深綠色運筆,在表現其他花木時,畫家則運用桃紅色、白粉色等來展現,形成單純而豐富、古樸而艷麗的形象特點。因而,縱觀整個《游春圖》,其畫面展現的是新綠成蔭、繁花盛開、水天一色、深淺莫辨的特點。而在對人物的描繪過程中,展子虔運用山後白雲來展現人物所處的背景,並能夠以此來襯託人物游春時的心境。而對於人物本身的形象來說,展子虔則也善於用粉色和白色進行點染,使得整個畫面更顯風格細膩、輕松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