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觀音木雕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透明魚缸圖片素材 2025-09-11 07:05:17
搜索晚清圖片 2025-09-11 06:55:54
古風帶字圖片高清 2025-09-11 06:54:55

觀音木雕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1-01 15:35:10

❶ 觀音一共有幾種,他們分別代表著什麼

1、楊柳觀音(佛身):右手持楊柳,踞坐岩上,手持凈瓶。

2、龍頭觀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態乘龍顯聖於祥雲中,是化身天龍之身

3、持經觀音(聲聞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經卷若讀書,也有一說釋持經為聲聞身。

4、圓光觀音(梵王身):身後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或釋圓光為普門品中"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相應。

5、游戲觀音(帝釋身):五色祥雲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

6、白衣觀音(自在天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蓮花,右手結與願印,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或結定印以為是比丘與比丘尼的化身。

7、蓮卧觀音(天大將軍身):雙手合掌,在蓮葉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觀音之小王身。

8、瀧見觀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飛瀑,表普門品中"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意

9、施葯觀音(毗沙門身):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蓮花,表示觀音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10、魚籃觀音(小王身):腳踏鰲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西遊記》中對此形象有發揮,因而在民間影響很大。

11、德王觀音(長者身):趺坐岩畔,右手持楊枝,左手置於臍前,表卅三身之梵王,梵王乃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

12、水月觀音(居士身):作觀水中月形狀,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或釋為表卅三身之辟支佛 。

13、一葉觀音(宰官身),又作蓮葉觀音、南溟觀音。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返日時,遇暴風於南溟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觀音像奉於南溟觀音寺,故有此稱。或釋為表卅三身中宰官。

14、青頸觀音(婆羅門身):青頸觀音,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葯傳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頸呈現青色。或釋為表卅三身中佛身

15、威德觀音(比丘身):箕坐岩畔,左手持蓮花,或釋為表卅三身中天大將軍身

16、延命觀音(比丘尼身):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頤,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聖像。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咒詛諸毒葯,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17、眾寶觀音(優婆塞身):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於彎膝上。或釋為表卅身中之長者。

18、岩戶觀音(優婆姨身):端坐於岩洞中,靜思入定。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元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19、能靜觀音(長者婦女身):佇立岩畔,兩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釋為表《普門品》中"為求金銀琉璃……等寶物,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20、阿耨觀音(居士婦女身):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21、阿摩提觀音(宰官婦女身):常乘白獅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表無畏之義。或釋為表卅身中之毗沙門身

22、葉衣觀音(婆羅門婦女身):敷草坐岩上,身穿千葉衣。或釋為表卅三身之帝釋。古印度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23、琉璃觀音(童男身):又稱:"香王觀音"、"高王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琉璃壺,乘一蓮瓣浮於水上。或釋為表卅三身中自在天身。

24、多羅尊觀音(童女身):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或釋為《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各值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25、蛤蜊觀音(天身):居於兩扇蛤蜊殼中,或乘於蛤蜊之上渡海。

26、六時觀音(龍身):作居士裝束,表卅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奉供不斷,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時觀音。

27、普悲觀音(夜叉身):衣端受風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28、馬郎婦觀音(乾闥婆身):婦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婦女身。

29、合掌觀音(阿修羅身):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羅門身。

30、一如觀音(迦樓羅身):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

31、不二觀音(緊那羅身):雙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表執金剛身。

32、持蓮觀音(摩睺羅迦身):手持一蓮花,站或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33、瀝水觀音(執金剛神身):又稱"滴水觀音",一手持瓶作瀉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楊枝。表《普門品》中"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1)觀音木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傳入與發展: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凈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凈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魏晉時期社會的動亂是造成這種信仰盛行的社會現實根源。哀鴻遍野、苦難深重的動亂社會,更促使人們信崇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在印度佛教龐大的佛菩薩王國里,中國民眾很快選擇了觀音菩薩,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廣大民眾祈望有一位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救世主。

在頻生的天災人禍面前,束手無策、陷於失望甚至絕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這樣的救世主。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基辛說:「宗教強化了人類應付人生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即死亡、疾病、飢荒、洪水、失敗等等。在遭逢悲劇、焦慮和危機之時,宗教可以撫慰人類的心理,給予安全感和生命意義,因為這個世界從自然主義的立場而言,充滿了不可預料、反復無常和意外的悲劇。」中國民眾信仰觀音菩薩原因即在於此。但是,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嘴唇上還有兩撇小鬍子。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

中國佛教對觀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現在編造觀音菩薩的新的身世,這就是廣泛流傳的觀音為妙善公主說。印度的男觀音變成了西域興林國妙庄王的三公主。這種女觀音身世說,最早見於宋代朱弁《曲洧舊聞》。其後,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觀世音菩薩傳略》成為完整的傳記。以此為藍本,還陸續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觀音故事書。這些觀音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致使中國化的女觀音菩薩,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觀音菩薩。

❷ 宋代的木雕佛、菩薩觀音像有怎樣的特點

關於宋代的木雕佛、菩薩觀音像,由於便於移運,因而流失國外是很多的。又如另在西安古董鋪見到的一件木雕觀音像,坐式和上兩像相同,造型風格則介於兩者間。這說明宋代的觀音造像在走向世俗化是一致的。

❸ 千手觀音主要用什麼木材做的

主要用松、柏、杉、榆、椴等五種木材。

中國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音
承德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代乾隆皇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寺廟,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普寧寺在清代實際是承德外八廟的宗教活動中心。寺廟的主體建築及殿堂陳設均為清代原始結構。其中,主體建築大乘之閣內主供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更是中國古代雕像藝術的瑰寶。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須彌底座高為1.22米。須彌底座上蓮花底座至無量光佛頂部高度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圍15米,重量為110噸,僅頭部重就達5.4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相傳:大佛是一株大榆樹雕刻而成。這種說法只是猜想而已。大佛的內部結構很復雜,大佛全部為木結構,腰部至蓮花座用十五根木柱來支撐大佛上部。正中使用使用一根柏木中心柱,四根戧柱,十根邊柱。中心柱直達大佛頂部。其它十四根戧、邊柱直達大佛腰部隔板。中心柱位於大佛正中高22米。由兩節柱墩連接而成,是整個大佛的骨架。骨架外圍圍以木板雕刻衣紋。整尊佛像是由松、柏、杉、榆、椴等五種木材125立方米拼制而成後,分三層雕刻成型的。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而且恰如其分地傳出佛的表情神采,寶相庄嚴,這在我國大型的佛像雕塑藝術上是十分罕見的。

❹ 一個木雕前面是佛,背面是觀音,可以嗎

自公元一世紀起,佛教傳入中國,古代的佛造像就不斷地融匯宗教與藝術精華,創造出無數時代鮮明且具有地區特色的古佛造像,成為國之瑰寶。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區三層的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廳,就展出了大量古代佛造像精品,做工華麗精美,讓人嘆為觀止。
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 在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的展廳里,有一大面牆擺放的都是各時期各地區有代表性的古代佛造像,十分庄嚴壯觀。
各地區各時期的古代佛造像匯聚在一起
在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的展廳中,擺在展廳正中間的是一尊高大的宋代木雕觀音菩薩像,高達2米,體型之大、木雕工藝之精美,國內實屬罕見,也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尊宋代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是由一千年前宋代的能工巧匠製作完成的。整體造像雕刻得極為流暢,造型飄逸脫俗,盡顯宋代的美學精神。
精美絕倫的宋代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
你看她頭上戴著高高的花冠,胸前配飾著精美的瓔珞,身上彼著華麗的錦帛,下面長裙垂地,腰間裝飾著各種寶石和珠花,左腿下垂,腳踏著山石,右腿微微盤起,整體坐像呈現出慈悲和平淡,讓人駐足靜觀,內心也變得平靜淡定。
因年代久遠,木雕身上的彩繪部分有些顏色已經脫落,但仍然可以想像出來這尊坐像原本顏色鮮艷時的樣子,精美絕倫,世間精品。
宋代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側面圖
再來看觀音菩薩右手拿的這朵蓮花,一般手持蓮花的觀音被稱為「持蓮觀音」,觀音菩薩懷著純凈之心期待著蓮花盛開。
彩繪木雕中的這朵蓮花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也體現出宋代高超清湛的木雕工藝。
觀音菩薩手持的一朵蓮花
另外,這尊宋代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的展出方式與以往不同,以前文物全部都會放置在一個大的玻璃櫃里,大家隔著櫃子欣賞。而這次卻不一樣,坐像就直接擺放在展廳的中間,讓所有觀眾都可以更加近距離地欣賞它的美,感受它的寧靜與慈悲。
這尊木雕觀音菩薩像就擺在展廳中央
觀音菩薩坐像
十世紀 北宋
彩繪木雕 像高138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收藏
這是一尊極其珍貴的宋代彩繪觀音菩薩木雕坐像;觀音菩薩頭戴寶冠,發髻高隆,發綹垂肩。面相圓潤,佩飾瓔珞項圈,斜披聖帶,上身袒露,披帛搭肩繞臂而下。下著長裙,左手撐地,右手擱置在彎曲支起的右膝上之,左腿自然垂下,呈游戲姿安住在法座之上。
宋代木雕佛像今大多流失海外,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珍品,主要分布於日本、歐美等國,為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宋代的木雕佛像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傑作,也是世界上的公認的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文章綜合自:暢游暢聽、旃檀精舍

❺ 宋代的銀子觀音佛像是啥樣的

宋代的銀子觀音佛像是啥樣的?兩宋時期北方以陝北為代表、南方以四川為代表的中小型石窟興起,除銅、石、瓷、木等雕塑作品外,還有兩宋時代佛教題材的卷軸繪畫。史料記載,尤其是傳世實物都形成了相當的規模,成為研究此期造像藝術不可或缺的珍貴遺存。造像題材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為代表的單尊菩薩像,特別是深受禪宗影響的羅漢造像在這一時期極為流行。佛像發髻處的髻珠及袈裟處的紐、觀音像頭戴的觀音兜、彩塑及木雕菩薩像的潑灑坐姿,個性鮮明的羅漢像及其十六尊的造像組合,都是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徵。

    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階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當時理學的影響,宣傳佛家的禪觀思想,同時也宣揚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使造像成為儒佛糅合的產物。
   在造像技法上,匠師們能夠運用最熟練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凸凹轉折的衣紋,圓潤細致,流暢逼真。在藝術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襲了唐末造像的風格,造像容貌豐滿,衣飾飄帶流暢自然,姿容凝重秀美,體態豐腴,比例勻稱。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發展的地方,就是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雕塑工匠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變成了現實生活中活脫脫的人,把神進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銅佛最具藝術性、最富現實生活趣味。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菩薩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犼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宋代的佛像具體特徵如下: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發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盛行開鑿石窟,形體大的佛像多為石雕。到宋代,隨著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數目大減,木雕佛像開始流行。宋代的大型木雕佛像,以觀音像最為常見,此件木雕觀音眉目疏朗,典雅古樸,刀紋線條勁健,衣紋具有立體感,此像加彩繪,由於年代久遠,彩繪剝落,色彩斑駁,反而增添了一種古拙之美。

聖水寺12圓覺群雕 宋代

內江聖水寺彌勒佛像  宋代

內江資聖寺大佛像  宋代

❻ 唐代木雕有哪些精品

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就是一件難得的精品。這件木雕觀音像高0.96米,通體彩繪。菩薩頭挽高髻,戴花形寶冠,面頰豐潤,雙眼下視,最為別致的地方是頭部左右各有一綹頭發垂肩而下,給人一種優美、嫻靜的感覺。她上身披天衣,帔帛於身前下垂至膝下部,頸飾瓔珞,上身袒露,透出柔嫩的肌膚,下身著裙,赤足立於束腰仰覆蓮座上。

此尊菩薩纖細的腰肢呈「S」形曲線,豐滿的身體和纖細的腰肢構成了優美的曲線,顯現出婀娜多姿的體態。她的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上彎曲,這又和優美的身姿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輪廓,很像宮廷舞女舞蹈動作中的瞬間定格。

唐代詩文中有「菩薩似宮娃」的記載,此尊雕像便是生動的實例。此件造像雕刻刀法自然簡潔,充分體現了靜態美中細微的神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