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代定窯白瓷瓷器花紋有什麼特點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② 去偽存真,宋代定窯瓷器鑒定要點你掌握了嗎
去偽存真,宋代定窯瓷器鑒定要點你掌握了嗎?
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發明之一,是古代勞動人 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一張最能代表中國的名片,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在國外一提到瓷器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無與倫比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瓷器中的宋代五大名窯瓷器聞名遐邇於眾多瓷器種類,以其精湛的工藝,別致的造型,精美絕倫的釉色,成為歷代帝王、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繼唐代邢窯白瓷而起以燒白瓷為主的定窯瓷器鑒定要點。
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野北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宋代定窯瓷器的鑒定。定窯瓷器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從胎釉的角度,宋代定窯白瓷器鑒定可以從四個方面去鑒定: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宋代定窯瓷器鑒定時要注意的要點。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宋代定窯瓷器鑒定時必須特別留意。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定是否宋代定窯瓷器的一個基本特徵。
中國人最懂瓷,也最會玩瓷,從各式各樣的瓷器器型中,便可窺見這股十足的「玩勁兒」。瓷器一直都是收藏界的主打藏品,穩居國內古玩收藏市場前列。定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閃爍過耀眼的光芒,在陶瓷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掌握宋代定窯瓷器鑒定的要點,認真觀察和比較,不輕易下結論,由淺及深循序漸進,去偽存真,讓我們更好的收藏宋代定窯瓷器。
③ 五代十國時期最出名的九大陶瓷窯地是哪九個
浙江越窯、河北曲陽窯、江西景德鎮窯(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湖田)、鞏縣窯和密縣窯
浙江越窯。五代越窯以黃鱔山、燕子沖、瓦牌山、南山腳等幾個窯口為主,五代時的越窯青瓷稱為「秘色瓷」,其質地細膩,胎呈淺灰色或灰色,器型規整、表面光潤、口沿輕薄,均施滿釉,釉薄而勻,在裝飾上仍以光素為主,少數用細線刻花。
河北曲陽窯。曲陽唐宋時屬定州管轄,故又稱定窯。五代時期定窯瓷器式樣繁多,有罐、碗、盤、燈、盒、枕等等,胎質有粗、細之分。粗者略為發灰發黃,常施化妝土;細者潔白,燒結度好。胎體總體上較之唐代輕薄,器型與唐代比多有變化,如碗、盤口沿外撇常作五花瓣口,外壁多呈瓜棱形,圈足漸窄。
江西景德鎮窯。五代時期景德鎮主要有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湖田等四個窯口。其中勝梅亭窯規模較大,這些窯口的器物有盤、碗、壺、盒 、水盂等。既有青瓷,也有白瓷。青釉色調偏灰,白釉色調純正,多用疊燒,器內外均留有支釘燒痕。
四、五代景德鎮燒制的白瓷有較高成就。為宋代青白瓷(影青)的製作及元、明、清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上述窯址外,五代時期還有河南的鞏縣窯和密縣窯。這兩個窯口主要燒制白瓷,因胎土較粗,均使用化妝土,施釉較薄卻瑩潤白亮,特別是密縣窯,此時期開始在裝飾上採用珍珠地劃花手法,別具一格。
④ 請問這個是定窯的什麼瓷器啊釉色為黑,且大半部分表面似有銀色金屬膜~求教大師~!謝謝!
宋代早、中期生產國白胎黑釉瓷器,稱為黑定貨墨定,他的胎質與同期白瓷一樣,潔白細膩的胎體與漆黑的釉面形成極大的反差,定窯黑釉以碗、盤類瓷器為主。你的這件瓷器就差多了,無論胎體、釉色與真品有相當的差距。在定窯的瓷器款識中沒有「易定」一說,「易定」是定窯宮廷「易定」瓷的題名是政治、祝福詞語;「易定」瓷的時代確定上線為宋仁宗(1038年)下線為宋徽宗(1125年),87年內所產或上線是宋哲宗(1098年)下線是宋徽宗(1125年)27年內所產;定窯宮廷「易定」瓷胎質潔白細潤,胎體輕薄,顯然你的都不符合,是近代仿製瓷器。謝謝
⑤ 宋代定窯瓷怎麼辨識
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辨識:
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
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鑒別。
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⑥ 宋代定窯瓷的存世量到底有多少價值觀有多高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無論種類、式樣,還是燒造工藝,均處於巔峰地位。宋瓷形態優美、釉色沉靜、花紋含蓄,呈現出一種沉靜素雅、凝重高貴的品格。其瓷藝和美學境界不僅超越了前代,而且後代的仿製品也難與之匹敵。
定窯也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相比其他四大名窯,定窯瓷器存世量較多。定瓷雖有過給宮廷燒造瓷器的經歷,但時間很短,因此精品不多。
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凈,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為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白釉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別稱。淚痕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它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徵。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
定窯瓷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或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淺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
在唐代,定窯就已經是著名瓷場,專燒白釉、黃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黃釉器有碗、注壺等。),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紅色者為紅定珍稀傳世極少。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漢族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由於定窯的風靡與流行,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製定窯。這就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許多地區的產品質量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對我國後世的制瓷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揚天下的景德鎮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物。
定窯的仿製,從宋到明清、民國、現代一直不斷。宋代仿造,其風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該時代的一些時代特徵。近年按照當年圖譜所仿燒的一些贗品,胎釉和工藝均難以到位,無論胎質、釉色、分量和工藝等均無法與真品定瓷相比擬。
由於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眾多藏家追尋的目標。其中黑定、紫定也歷來為收藏家推崇備至。在國際上,定瓷同樣具有極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館、巴黎國立亞洲美術館、舊金山亞洲美術館等,定瓷均被作為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宋代定窯紫釉描金碗被視之為稀世珍寶。收藏本來就是從愛好出發的。一個木雕、一塊石頭,為什麼會值錢?因為有人喜歡、有人覺得它們很有價值,這種喜歡可以是個人痴迷的、也可以是大家跟風的。現在甚至一個鳥籠鉤子都會有人收藏,藝術品投資的領域首先就應該是由愛好者們組成的。哪怕說一些諸如名表、鑽石之類的收藏品是為了炫富、顯擺,那仍然是一種愛好和興趣,會使人一門心思地鑽進去。而當你做到了從喜好出發,有自己所鍾愛的收藏品,進一步的就會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知曉這一類收藏品的方方面面,功利點來說的話,就是能有效地讓自己學會投資這方面收藏品的必要知識——同時這個過程中可能還充滿樂趣呢!這樣,你就能明白哪些東西是有價值的、有潛力的,再進一步還能逐漸地分辨真偽。畢竟收藏市場的價格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標准,硬要說的話,也是因為它們的價值來源於收藏者各自對它們的「愛」。
⑦ 五代十國的瓷器有哪些形狀
唐之後50年裡,我國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5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期間陶瓷生產仍以越窯青瓷為主,越窯在南方浙江省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
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
越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但五代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而被稱為「秘色瓷」。
這時的「秘色瓷」釉色青翠瑩潤,器壁薄,器形規整,口沿細薄,轉折處稜角分明,給人輕巧之感。
越窯青瓷的器物主要有杯、碗、盤、茶托、執壺、罐等。如五代越窯鳥式杯,高5.8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4.9厘米。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
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畫線紋、圓點紋,鳥尾畫直線紋。此杯造型新穎別致,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
再如五代十國精品青釉花口蓮花碗,口徑16.5厘米,高6厘米,器型端正工整,釉色微青,光亮滋潤,造型精美,蓮花形花口,為五代青釉精美瓷器。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釉面光滑,釉層透明度好,造型趨於秀美,同時瓷器的裝飾也集中了以前的各種方法並加以發展,刻花、印花、畫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
裝飾題材也進一步拓寬,其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矯健的各式蟠龍,翱翔天空的鶴、鳳、荷花、秋葵、牡丹花叢中比翼雙飛的鸚鵡以及錢塘江洶涌的潮水等。
刻畫人物的也很多,輪廓勾勒都很准確,線條流暢生動。蓮花瓣裝飾也異常豐富,有10多種不同形式與不同刻法。此外,五代瓷器還出現了裝飾有風景的畫面。這些裝飾承襲了唐代金銀器和銅鏡、織綉的特點,花紋精美,構圖嚴謹,表現了五代青瓷的高度水平。
如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通高4.8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5.4厘米。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周,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
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有一件五代越窯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該壺高19.7厘米,口徑9.7厘米,足徑7.6厘米。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棱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花口盤自唐代中晚期開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時期金銀器影響,至五代時最為盛行。此時的瓷器受金銀器造型的影響較大,不僅盤多做成花口,瓶也多做成瓜棱形。五代時期的花口盤與唐代相比,口沿變化更為豐富,有5瓣、6瓣甚至10瓣口的器物。
如越窯青釉菱花口盤,高2.1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5.3厘米。盤口呈菱花狀,斜壁,平底。里外都施以青釉,釉色瑩潤純正,盤的外底有支釘痕。
這件菱花口盤,口沿線條流暢,盤壁淺薄,給人以輕巧玲瓏之感。
釉面有明顯經使用而留下的磨痕,說明是一件令人喜愛的傳世珍品。
五代時期,北方著名的瓷窯是河北省邢台的邢窯,邢窯仍是主要製造白瓷;同時河北省曲陽澗磁村一帶的定窯,燒造於晚唐相近。
五代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如定窯白釉雙系罐,高13.5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11厘米。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
器里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畫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晚唐至五代末期,定窯瓷器銘款中以刻畫「官」和「新官」者居多,陝西省西安北郊發現晚唐定窯「官」字款白瓷就達33件之多;河北省定縣靜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凈眾院舍利塔塔基也曾發現17件定窯刻畫「官」和「新官」款的瓷器。
「官」字款白瓷均為定窯產品。當年定窯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徵用後,為防止與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畫「官」字,以示區別。
與同時期不署款定窯瓷器相比較,這些「官」字款器製作工藝都相當精細,屬於精品,已達到宮廷用瓷的標准。
如五代定窯白釉「官」字款碗,高6.6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6厘米,碗敞口,斜壁,圈足。胎體比較輕薄。
此外,碗里外及圈足內均施白釉,釉色純正,足中心刻畫「官」字。此碗屬同一時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始於五代,是四川成都地區著名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所以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了彌補原料的缺陷,大多在坯上敷以化妝土。如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厘米,口徑7.5厘米,足徑9.2厘米。瓶盤口,細頸,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朴大方。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⑧ 「易定」瓷器憑什麼說它是五代之物北宋中晚期瓷
北宋定窯宮廷「易定」瓷的題名是政治、祝福詞語,它是國寶級的瓷器,它的製作時間很短暫,僅有27年時間,真品的易定瓷器,價格是相當高的,是天價。
⑨ 宋瓷五大窯的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先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一帶,曲陽縣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據《曲陽縣志》載,五代時曲陽澗磁已盛產白瓷,官府曾在此設宮收瓷器稅;但據調查,早在唐代這里已燒白瓷;至宋代有較大發展,除燒白釉瓷器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文獻稱為黑定、紫定和綠定。有毛口和淚痕等特徵,毛口是復燒口部不上釉,淚痕多見於盤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勻,有的下垂形如淚跡。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諸種,風格典雅。對各地瓷窯有一定影響,曾出現不少仿燒定窯瓷器的瓷窯。原為民窯,北宋後期專燒宮廷用瓷;紋飾以龍鳳紋為主。此類宮廷用器多有傳世,窯址遺有大量龍鳳紋器物碎片。定窯也是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它也是繼唐代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個巨大瓷窯體系。
⑩ 如何辨別定窯白瓷
白瓷最早出現我國河南鞏義的白河窯最早燒造了白瓷,相比青瓷和黑瓷,白瓷出現較晚。白瓷是用含鐵量較低的礦土製成陶胚,再塗上一層透明的釉燒造而成。

一、觀察瓷器淚痕。
所謂瓷器淚痕,是指瓷器在燒造過程中出現的流釉的現象,瓷器的流釉呈現為條狀,就像流下的淚珠,所以稱為淚痕。這種淚痕現象只有在北宋定窯白瓷上才能看到,其他唐朝至五代定窯瓷器均沒有這種現象,故有無淚痕是判斷該款定窯瓷器是否為北宋時期的一大依據。
二、觀察瓷器外壁的竹絲刷痕。
瓷器坯體是通過旋轉加工而成的,在加工過程中,坯體表面會留下很多細密的、猶如竹絲的刷痕。雖然其他瓷器也有存在這種劃痕,但是定窯白瓷的劃痕顯得更加纖細密集,這是判斷一款瓷器是否為定窯白瓷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觀察瓷器底足。
定窯瓷器和其他窯址生產的瓷器有一大區別,就是瓷器底足,相比其他瓷器的圈足,定窯瓷器的底足有圈足和平底兩類。定窯瓷器的圈足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大圈足和小圈足。觀察大圈足瓷器的足底,會看到以同心圓形狀的竹絲刷痕;小圈足則沒有。圈足定窯瓷器的足底都很淺,足牆狹窄。這一特徵主要出現在北宋中期以後的定窯瓷上。
四、檢查瓷器變形與否。
北宋中期以後,人們發明了一種的新的燒造瓷器技術--覆燒,也稱反燒,與正燒相對。就是將瓷器柸體反扣在窯具上進行燒造。定窯瓷器中,尤以碗類器物燒造完成後大多變形。將要鑒定的一款瓷器在桌面上倒扣擺放,就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