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兵器圖片大全手畫
擴展閱讀
相逢背景圖片大全 2025-09-11 18:15:25
茶歇水果圖片素材 2025-09-11 18:08:19
狗肚肌在哪個位置圖片 2025-09-11 18:07:01

兵器圖片大全手畫

發布時間: 2022-12-30 05:39:54

1. 兵器長斧的簡單畫法

兵器長斧的簡單畫法如下:

1、先畫上一個有點傾斜的小長方形。

斧子的起源很早,原始人類即用利石作為劈器。也曾為古代兵器。與戈、矛幾乎同時出現,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

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由此推之,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其理甚明;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已。

近幾年我國斧子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受益於斧子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場不斷擴大,斧子行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發展形勢都十分看好。

2. 所有的古代兵器怎麼畫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在戟桿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功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復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骨朵,錘,鏜等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矛、槍、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該兵器的使用者在戰場上身體素質很高,很拉風。

3. 冷兵器怎麼畫 霸氣

霸氣冷兵器的畫法:

先用鉛筆在紙上畫出刀刃的大體形狀,畫好之後畫出其中鋒利的刀刃,畫出刀的刀柄,調整刀柄的位置,在刀柄的上面畫出緞帶,最後塗上顏色就可以了。

刀的畫法有很多種,具體的種類和步驟各不相同,畫的時候多注意細節就行了。

冷兵器包括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但遠不止這些,如果包括暗器,數量就接近百種了。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流派很多,所用的兵器五花八門,很多是獨創的,所以冷兵器種類多。

4. 誰有手畫的沖鋒槍麻煩把圖發一下.謝謝.

沖鋒槍
[點擊查看大圖] submachine gun

「沖鋒槍」是國內對「submachine gun」的稱呼,港澳地區則一般採用「輕機槍」或「手提式輕機」之類的叫法。按照《兵器工業科學技術辭典——輕武器》中的定義,沖鋒槍是「單兵雙手握持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全自動槍」,注意「發射手槍彈」和「輕型全自動」這兩個關鍵詞,國內對沖鋒槍的劃分方法是習慣以這兩個關鍵定義作為分類標準的。

一般公認世界上第一種沖鋒槍是義大利在1915年設計和生產的帕洛沙,這是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全自動輕型武器,不過帕洛沙其實是要作為超輕型的機槍使用。後來德國人施邁塞爾(Hugo Schmeisser)在1918年設計的MP18沖鋒槍被認為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沖鋒槍。

在不同的國家,對於沖鋒槍有不同的叫法。德國人使用Maschinenpistole(字面:機關手槍),所以德軍採用的沖鋒槍都冠以「MP」的編號,例如二戰時著名的MP-38/40,現在流行的警用沖鋒槍MP-5,就連戰後德軍採用的以色列UZI沖鋒槍在德軍內的正式名稱也為MP-2。俄國人的叫法是 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相對於英文是pistolyet-pulemyot),前一個單詞是手槍,後一個單詞是機槍,這種叫法和德國人是類似的,所以俄國人的沖鋒槍編號一般都以ПП(英文PP)作為編號的開頭。

英語裡面沖鋒槍的名稱為submachine gun(字面:小型機槍),日語的「輕機關銃」和港澳地區的「輕機槍」估計就是對這個詞的字面翻譯。英國人比較有趣,他們曾經有一段時間並不使用美國人發明的submachine gun這個詞,他們認為這種發射手槍彈的短槍械怎麼都算不上「機槍的老二」,因此有一段時間英國人是用「machine carbine」(機關卡賓槍)來稱呼沖鋒槍的。

沖鋒槍是一種單兵連發槍械,它比步槍短小輕便,具有較高的射速,火力猛烈,適於近戰和沖鋒時使用,在200米內具有良好的作戰效能。

沖鋒槍結構較為簡單,槍管較短,採用容彈量較大的彈匣供彈,戰斗射速單發為40發/分,長點射時約100~120發/分。沖鋒槍多設有小握把,槍托一般可伸縮和折疊。

沖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開始研製的,當時主要是9毫米口徑的沖鋒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同型號和不同口徑的沖鋒槍相繼問世。戰後以來,隨著自動步槍的發展,沖鋒槍與自動步槍的區別越來越小,有些已很難定義和分類,如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前蘇聯的AK47自動步槍等通常也有稱為沖鋒槍,其口徑多在7.62毫米左右。

沖鋒槍是一種短槍管、發射手槍彈的抵肩或手持射擊的輕武器,裝備於步兵、傘兵、偵察兵、炮兵、摩步兵、空、海軍等。沖鋒槍是沖擊和反沖擊的突擊武器,在前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沖鋒槍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體積小,重量輕,靈活輕便,攜彈量大,火力猛烈。但由於沖鋒槍槍彈威力較小,有效射程較近,射擊精度較差,加之步、沖合一的突擊步槍的問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戰術地位逐步下降。從國外輕武器發展勢頭來看,除了微型、輕型、微聲沖鋒槍仍有生命力以外,常規沖鋒槍將被小口徑突擊步槍所取代。

發展簡史

早在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了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於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沖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

20~30年代是沖鋒槍初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產品型號不多。有代表性的沖鋒槍包括義大利的維拉· 佩羅薩和伯萊塔M1938A式,德國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MO,美國的湯普森M1928A1式及蘇聯的ППД1934/38式。這些沖鋒槍因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體積、質量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產的數量和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40年代是沖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包括品種、性能、數量和裝備范圍都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沖鋒槍的主要特點是:①普遍採用沖壓、焊接和鉚接工藝,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② 多數槍設有專門的保險機構,以改善安全性,如義大利的TZ沖鋒槍不僅採用快慢機保險,還最早採用了握把保險;③廣泛採用折疊式或伸縮式槍托,以改善武器的便攜性,如德國的MP38式是世界上第一支折疊式金屬托沖鋒槍,法國的E·T·V·S是第一支折疊式木托沖鋒槍;④除了蘇聯採用7.62mm手槍彈和美國採用11.43mm手槍彈外,其他國家普遍採用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這種槍彈可與大多數手槍通用。

50年代出現了結構新穎的沖鋒槍,性能也不斷改善。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K476式,不僅首先採用包絡式槍機,而且是第一支將彈匣裝在握把內的沖鋒槍。又如,以色列的烏齊沖鋒槍為了增強安全性,採用了雙保險或三重保險;為減小槍的質量,發射機座、護木和握把等開始採用高強度塑料件。

60年代,為了滿足特種部隊和保安部隊在特殊環境下作戰需要,發展了短小輕便,且可單手射擊的輕型、微型沖鋒槍。有的沖鋒槍還裝有可分離的消聲器,或與沖鋒槍固接的消聲器,前者如英國的英格拉姆M10式和德國的MP5SD式,後者如英國的L34A1式微聲沖鋒槍。

70年代,一些國家在武器系列化、彈葯通用化和小口徑化的思想指導下,開始以小的短槍管自動步槍作為沖鋒槍,如美國斯通納槍族中63式、柯爾特CAR-15式(其改進型為XM177E2式)、德國HK53式、蘇聯AKCУ-74式等,以更好地完成常規沖鋒槍的戰斗使命。

80年代至今,使用手槍彈的常規沖鋒槍進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卡利科系列沖鋒槍充分應用螺旋式彈匣的設計特點,使全槍結構緊湊、平衡性好,且彈匣容彈量大。美國的韋弗PKS超輕型沖鋒槍採用持久潤滑設計,使武器無需塗油,且不用工具也能在戰地快速拆卸修理。另外通過給沖鋒槍配用各種光學瞄準鏡、消聲器,使其具備有多種功能。同時,一些國家還先後研製了集手槍、沖鋒槍和短管自動步槍三者性能於一身的個人自衛武器,如比利時的FNP90式、英國的布希曼、德國的MP5K式、法國的GIAT-PDW等。這類武器均有結構緊湊、操作輕便、人機工程性能好和火力密集等共同特點。

性能特點

常規沖鋒槍是一種以雙手握持、使用手槍彈的全自動武器。70年代以後,特別是80年代末以來,使用小口徑步槍彈的短槍管自動(突擊)步槍和集手槍、沖鋒槍、步槍性能於一身的個人自衛武器也被劃歸為沖鋒槍范疇。

與其他槍械相比,沖鋒槍的主要特點是:

1.比步槍短小輕便,採用短槍管,槍托通常可以伸縮或折疊,便於在有限空間內操作和突然開火。現代沖鋒槍打開槍托時全槍長550~750mm,槍托折疊後全槍長450~650mm;普通沖鋒槍的全槍質量一般為3kg左右,輕型或微型沖鋒槍一般在2kg以下。

2.火力猛,大多數沖鋒槍採用30~40發容彈量的直彈匣或弧形彈匣供彈,少數採用50、100發螺旋式彈匣或70、100發彈鼓供彈。戰斗射速單發時約為40發/min,連發時約為100~120發/min。

3.大多數沖鋒槍使用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該彈具有較大的停止作用和良好的內外彈道綜合性能,能夠滿足近距離作戰的需要。

4.絕大多數沖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開膛待擊式擊發方式,以利於簡化結構、槍管冷卻和防止槍彈自燃。

5.結構簡單,造價低,便於大量生產。

6.通常裝有小握把,或由彈匣座兼作前握把,便於射擊操作。

裝備現狀

目前,各國裝備的沖鋒槍包括有普通沖鋒槍、輕型或微型沖鋒槍,以及短槍管自動步槍和個人自衛武器。沖鋒槍的口徑以9mm為主,還有5.45mm、5.56mm、5.7mm、7.62mm、7.65mm、10mm和11.43mm等。

俄羅斯現在仍沿用70年代換裝的5.45mmAKCУ-74式沖鋒槍和50年代開始裝備的斯捷奇金9mm沖鋒手槍(亦稱自動手槍)。

美國仍沿用70年代裝備的英格拉姆沖鋒槍、柯爾特沖鋒槍和魯格AC-556式沖鋒槍。80年代中期和後期相繼裝備了韋弗PKS-9、卡利科9mm沖鋒槍。

英國仍沿用40年代開始裝備的司登MKⅡ式、MKⅢ式、MKⅥ式、斯特林L2A3式和L34A1式沖鋒槍,90年代初研製成功布希曼9mm個人自衛武器。

德國是最早將沖鋒槍裝備軍隊的國家,目前除了沿用70年代開始裝備的HKMP5系列9mm沖鋒槍之外,還生產裝備MP5/10式和HK53式等新型沖鋒槍。

另外,以色列裝備有烏齊系列沖鋒槍,義大利裝備有伯萊塔M12S式、幽靈M4式和弗蘭基SMG821式沖鋒槍,芬蘭裝備有傑迪·瑪蒂克沖鋒槍,丹麥裝備有麥德森沖鋒槍,秘魯裝備有MGP系列沖鋒槍。

發展趨勢

1.重點發展輕型或微型沖鋒槍
為了滿足快速作戰部隊和特種兵對輕便靈巧、火力密集和威力適中的武器的要求,各國從60年代以來都在積枳研製槍長為300~600mm、槍的質量小於2kg的輕型或微型沖鋒槍。有的槍採用了前後握把,以便雙手握持射擊,並有取消槍托或採用可卸式槍托的趨勢。

2.大力發展沖鋒槍和手槍通用彈葯
沖鋒槍、手槍的彈葯通用化,非常重要。但在選擇彈葯口徑方面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一種主張選用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另一種主張採用高速、輕彈頭小口徑槍彈作為通用彈葯。90年代發展起來的個人自衛武器選用了兩種不同口徑的彈葯:布希曼和MP5K式選用9mm口徑槍彈;而P90式和GIAT-PDW選用了5.7mm口徑槍彈。

3.採用大容量供彈具,增強火力密集度和火力持續能力
為了發揮沖鋒槍火力密集又猛烈的特點,必須發展容彈量大的供彈具。現代沖鋒槍配用的新式大容量供彈具有:隔離式4排彈匣,其容彈量有30發和50發兩種,義大利幽靈M4式沖鋒槍採用了這種彈匣;螺旋式彈匣,其容彈量有50發和100發兩種,美國卡利科系列沖鋒槍配用了這種彈匣。

4.採用減速器降低連發射速,提高連發精度
以往沖鋒槍採用慣性前沖解脫式延時減速器和彈簧掛鉤式減速器等,但其減速效果不能滿足高射速沖鋒槍的要求。因此,目前已研製出兩種新的減速器,其中一種是電子調速器,用於布希曼個人自衛武器,其調速范圍為1~1400發/min;另一種是非石油基液體壓力減速器,用於卡利科沖鋒槍,可將2000發/min的射速調到用戶需求的數值。這兩種減速器均具有高效、高可靠性、高壽命和適用范圍廣的特點。

5.向系列化、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
為適應特種部隊、警察和安全部門等的需要,不少性能優良的沖鋒槍已經發展成系列產品,如德國HKMP5,以色列烏齊,英國司登,美國英格拉姆、湯普森、卡利科等系列沖鋒槍。同一系列的產品有不同的尺寸、槍托形式、膛口裝置和配用彈葯,並且在基本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槍托形式、更換槍管和快慢機、安裝不同槍口裝置來實現多功能化。

6.採用新材料、新工藝,並進行全槍優化設計
現代沖鋒槍除採用鋼材外,大部分零部件採用高強度工程塑料和輕合金材料。在工藝上,除了改進機加、沖壓和點焊與鉚接工藝外,還發展了精加工工藝和表面處理技術,使沖鋒槍在外觀、內部品質和生產效率等方面均有較大改善。未來沖鋒槍除了採用新材料、新工藝之外,在設計上將充分運用可靠性、可維修性和優化設計等技術,確保產品的高性能和低成本。

5. 兵器長斧的簡單畫法

兵器長斧的簡單畫法如下:

第一步:先畫上一個有點傾斜的小長方形。

斧頭,一種金屬砍削工具,主要用於伐木;另為一種兵器,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斧頭是一種用於砍削的工具。斧是利用杠桿原理和沖量等於動量的改變數原理來運作的。分為兩個部分:斧頭和斧柄。斧頭為金屬所制(一般為堅硬的金屬,如鋼鐵)。斧柄一般為木質(也有金屬的)。刀梢形狀一般為弧形(有時也為直線形)形或扁形。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由此推之,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其理甚明;「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巳。

6. 武器怎麼畫

武器有很多種,下面列舉幾種武器的簡筆畫畫法:

地雷

步槍

武器,又稱為兵器,是用於攻擊的工具,也因此被用來威懾和防禦。

當武器被有效利用時,它應遵循期望效果最大化、附帶傷害最小化的原則。任何可造成傷害的事物都可稱為武器。只要用於攻擊,武器可以是一根簡單的木棒,也可是一枚核彈頭。

隨著新軍事變革深入發展,推進軍事轉型,構建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武器裝備的目標牽引。軍事大國正加緊調整軍事戰略,以信息技術推動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

7. 刀怎麼畫簡單又霸氣

刀簡單又霸氣的畫法如下:

1、首先畫出寶劍底部的把柄處,上面是一個像帽子一樣的頂端,接著畫出長方形的寶劍手拿的部分。

大刀是古代兵器,一種刀。一種長柄刀,由短柄刀和長柄桿演變而來。大劍種類繁多,形狀各異在現代武術運動中,越刀常被用作大刀的基本造型。通常刀身長約55厘米,一側有刀刃,前鋒利後寬。

在冷兵器時代,真劍的威力和氣勢確實比真劍真槍戰場上的劍高!我是一個不懂武術、不懂兵器的常人,就從常人的感官來說吧!先看武器的造型劍身顯得挺拔筆直,劍尖最為重要,兩邊的刀刃顯得處於次要位置。

刀開刃的方法:

1、先用粗油石大體開個刃。

2、再用細油石打磨,打磨至基本上有點鋒刃。

3、最後再用天然磨刀石進行細磨,即仔細研磨直至開出鋒利的刃。

4、如果嫌油石慢的話,可以用電砂輪或者換上砂輪片的角向磨光機,二者相較而言,角向磨光機較為好用些。

8. 十八般兵器是什麼能畫出圖嗎

九短:刀、劍、鞭、鐧、拐、斧、棒、椎、杵。

九長:刀、槍、棍、鉞、叉、鐺、鉤、槊、戟。

2.《周禮•夏官司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先鄭雲:「戈、殳、戟、酋矛、夷矛。」

3.南宋華岳《翠微北征錄》卷七<弓制>:「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4.南宋永嘉年間<張協狀元>第四十八:「前日兩個小人,一個道欠錢,一個道不欠錢,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會白廝打。」

5.元曲中大量出現十八般武藝之說,說明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口頭禪。但仍未見詳細內容。

6.明何良臣《陣紀•束伍》:「授器之要,因其短長編列之,宜隨其地勢,每以槍、筅、弓、弩、標、銃為長兵,刀、鐮、叉、鈀、牌、斧為短器。」

7.明嘉靖郭勛刻百回本《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史進每日請王教頭點拔,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8.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五:「正統己巳之變,招募天下勇士。山東李通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無人可與為敵,遂應首選。」(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9.朱國禎《涌幢小品》仝,惟第十三為「撾」,當屬音同假借。

10.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山西李通善使武藝十八事,計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鞭、鐧、撾、殳、叉、把頭、綿繩套、椎及白打,共十八種。」

11.清初褚人獲《堅瓠集•續集》:「矛、椎、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12.元兵西征時,從各地帶回一些兵器,種類繁雜,看來「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藝」之說,是一種統稱或概算。

13.成語俗諺中,與兵器有關者:一箭雙雕、借刀殺人、回馬槍、拖刀計、殺手鐧、流星椎、

14.歷代名人所使兵器:關公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長矛、呂布方天畫戟、

http://www.greenworm.com/kongfu/kongfu487.htm

9. 兵器怎麼畫

兵器的畫法如下:

1、先話刀頭,從刀刃開始,起筆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畫出,起筆輕且虛,收筆要實;第二筆haunt刀背,起筆在刀尖出,也要輕,這樣凸顯刀尖的鋒利,向右下彎出四個尖銳的波浪形,第四個波浪突出,顯得霸氣,筆繼續下行,與刀刃齊處收筆。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 而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

10. 怎麼畫兵器

畫兵器可不是憑借想像,要去參觀兵器館,對各個朝代的各種各樣的兵器了解清楚,自然就畫的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