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回民葬禮
回族稱死人為「無常」、「歸真」或「歿了」,切忌說「死」。稱屍體為「埋體」,稱送葬為「送埋體」。對埋體主張速葬,不得超過三天。回族不信風水地脈,只要是平穩乾燥的地方就可做墓地,實行土葬。人咽氣後,守護者將遺體頭北腳南放置,親友弔唁,送以錢、物,以助葬費,但禁止送花圈、帳聯。亡人的面容身體要美觀清潔,埋體要經過修面、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他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和腳趾甲,清除污垢。 葬前要給「埋體」清水凈身(俗稱「著水」),再穿上用新白布製成無袖無領的「開凡」。男人的「開凡」通常為三塊,一塊叫「皮拉汗」(波斯語坎肩之意)是覆蓋前身的白布;一條叫「小卧單」,是墊在身下相當於褥子的白布;一塊叫做「大卧單」,是在外層包裹整個「埋體」的白布。女人的「開凡」還要增加用做蓋頭和裹胸(也叫纏腰)的兩塊白布。舉行轉「費達」(贖罪)儀式。然後舉行站「折納孜」(殯禮)的儀式。殯禮主持人一般是有名望的阿訇。儀式開始時,將「埋體」置於「塔布提」匣子中(一種底層可以抽拉的無蓋的大木匣子),抬到葬地,置於墓穴之上,頭北面西,主持儀式的阿訇為亡人祈禱,並帶領大家念「贊主詞」三次。儀式後,即送「埋體」入墳,葬穴為長2米,寬1米深約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側挖一洞(以平放遺體為限)。當埋體按照教規放入洞內後,再將洞門用土坯封住,並用黃土填滿直坑,地面用磚、土築成脊形墳墓。與此同時,在送「埋體」的沿途中,要為亡人散「乜貼」,數額大小不等,根據家庭條件而定。並將亡人衣物散給洗屍人員和親友,有的還要給前來送「埋體」的眾人散白帽戴孝。亡人葬後逢七 、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十年,都要請阿訇念經,表示紀念。
❷ 巴巴墓的簡介
鄭州「巴巴墓」是中國現存的回族古墓之一。它坐落在河南省會鄭州市中心的解放路52號院內,與「二七」廣場及火車站毗鄰。墓內安葬著阿拉伯友人穆斯林先賢默穆都哈,由於他具有高深的宗教修養,被尊為「巴巴」,其墳墓敬稱為「巴巴墓」。目前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❸ 回族的墓室有何特點
【特點】:
回族的墓穴一律南北向,先就地挖一個方形直坑,深約5至6尺,然後在坑底北側鑿一個偏窯,長約6尺,寬約3.5尺左右,足夠一人仰卧,高度以一人跪起不碰頭為限。下葬時,兩個人先到墳坑裡,其中一個到小園洞里也就是"偏堂"或"竄堂"里。然後打開木匣子,由四人將屍體緩緩放入墳坑,再慢慢送進小洞里偏堂"或"竄堂"里。使屍體頭北腳南,仰卧,面向西方(因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之後,先用士坯壘好小洞口,然後填土掩埋墳坑。。如果墳地是在土質松軟的地帶,就只挖一個長方形墓坑,長寬深度如前所述。然後用土坯、石塊之類壘砌四周,上面用石或木板覆蓋,墓內禁用經火燒之物,如磚、陶、石灰等,墓門以石板或土坯封堵,地面封土呈馬脊形,略高於地面,可立一簡易標志以資識別。伊斯蘭教反對肆意營造、裝飾墳墓。所以,我們平常所見到的絕大多數的回族墳墓都是一個個簡簡單單,比地面稍高的土堆,有的樹立了一個簡易標記,有的甚至連標記也沒有。這一點同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追求墓穴的高貴、華麗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在當前一些地方隨意侵佔耕地,大肆修墳造墓的風氣日甚的情況下,回族穆斯林簡葬、薄葬的良好風俗是很值得提倡的。 下葬時,兩個人先到墳坑裡,其中一個到小園洞里也就是"偏堂"或"竄堂"里。然後打開木匣子,由四人將屍體緩緩放入墳坑,再慢慢送進小洞里偏堂"或"竄堂"里。使屍體頭北腳南,仰卧,面向西方(因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之後,先用士坯壘好小洞口,然後填土掩埋墳坑。 回族的墳墓與漢族的不同,它不是圓墳,而是長方行墳。
【回族】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❹ 回族的墳上為什麼有類似石官的石塊
這是回族的一個地方風俗習慣要在墳墓上放有類似石棺的石塊的
❺ 為什麼回民去世了下葬的時候為什麼臉是沖下的
沒有臉向下的習俗。
回族下葬如下:
回族下葬時,兩個人先到墳坑裡,其中一個到小圓洞里。然後打開木匣子,由四人將屍體緩緩放人墳坑,再慢慢送進小洞里,使屍體頭北腳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之後,先用土坯壘好小洞口(忌用火燒的磚),然後填土掩埋墳坑。
填土過程中,如果誰干累了把鍬扔下,另一人拾起來再於,不能接著鍬干。墳墓堆起來,外形猶如魚脊形或凸形,有的在墳墓上壓上些土坯,有的壓一些石子,防止風雨侵蝕。廣西等地的回民在墓穴上一般都蓋五塊青石板,大都是亡人生前自己准備的,其目的是使墓更加堅固。
(5)回族墳墓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回族的喪葬深受伊斯蘭教影響。根據伊斯蘭教教法,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
人降生後要按照真主頒示的經典處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當人到老來,死期臨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終,再回到真主那裡去,即「歸真」。伊斯蘭教教義認為死亡是生命的規律,並不令人畏懼。這是回族穆斯林對死亡的看法。
❻ 回族墳碑樣式
中國回族的墓碑同漢族的大同小異,只不過通常以漢語和阿拉伯語兩種語言來書寫;絕對禁止在墓碑上面雕刻任何圖案,僅以星、月形象做區別;而且墓碑的頂部多以拱形為主;並且大多簡朴、不奢華。
❼ 回族的墳墓有什麼講究嗎
在回族風俗中墳墓講究不能在墳墓上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喪葬原則為速葬、簡葬、深埋。
❽ 長春回族墳舊址具體位置在那。最好有地圖圖片
在和平大路火燒里附近。網路地圖
❾ 穆斯林的墓地叫什麼
穆斯林的墓地就叫「穆斯林墓地」
對於你說的老人家,或老太爺,他們是西北伊斯蘭的門宦派別對阿訇的稱呼,他們的墳墓被稱為拱北,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本來意思是圓頂,,後來借來稱呼墳墓的。
普通穆斯林的墳墓沒有區別,其實不應該建立拱北,沒有什麼用處,人死亡之後都一樣,修再大的墳墓對於他的教門和信仰不能增加什麼,在真主看來只有最虔誠的人,真主才是最愛的。
❿ 回族的喪葬特點有哪些
回族的喪葬特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是回民聚居區,還是回漢雜居區,總起來看,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實行土葬,傳說是根據伊斯蘭教關於安拉造化人類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後仍歸於土中而來的,有「入土為安」之說。回民有句俗語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這就充分說明了回族實行土葬,並且亡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土葬是少數民族和一部分漢族當中普遍實行的一種葬法,它的類型有好幾種。回族的土葬法跟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土葬有著本質的區別(除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槨,由來已久,且至今還保持著。清咸豐時回族宗教學者藍熙所著《天方正學》說:「清真殯葬,不需棺槨,以身歸土,因其清凈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記載,回民喪葬是「殯不以木」。現在回族人亡後,仍不用棺槨,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來安放屍體,葬後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回族忌火葬的習俗至今也未改變,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準的人員在內,他們習慣土葬,忌火葬。回族為什麼忌火葬呢?據了解,回族當中有這樣的傳說,說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這個權力,一般人不能用。還說,火刑是罪人無常後所受之刑。另外還說,伊斯蘭教處理無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習俗。
第二,主張速葬。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無常,下午埋;晚上無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過三天。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在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著名宗教學者劉智在《天方典禮擇要解•喪葬篇》說:「按聖教,翌日必葬。蓋謂屍以入土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譜祖教說》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間丁家喪葬習俗時說,這里的回族習俗多年來一直是「葬不過三日」。後來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有的「葬逾時矣」。現在回族地區人亡後,仍在三天內歸土安葬,即使是發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後,先埋人後等待處理。不停喪權厝,避免停屍過長、腐爛發臭等不衛生的做法。
第三,從儉節約。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葬必從儉」影響,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回族當中有著一句俗語:「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厚養孝順。」講究生前竭盡全力撫養行孝,反對死後大操大辦。所以,現在回族人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纏身。有的阿訇帶頭從儉辦喪事。如甘肅省平涼縣的馬連雲阿訇生前有遺囑,無常後不請客,不收錢,他的克番(屍衣)都是用平時戴過的戴斯塔(纏頭布)縫制而成的。回族這種從儉習俗,不僅現在這樣,過去也是比較注意的。如泉州回民《丁氏家譜》說,回族亡者「殮不重衣」,這就明確肯定了回民無常後不穿戴各種衣服等。二是不設靈位,不搞繁文縟節,禁止送花圈幛聯,待葬期間不宴請,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一般不動用車輛,不僱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童女等紙火。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奠。據《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記載,回族葬俗「封若馬鬣而淺裹以木棉,祀不設主,祭不列器」。由此可見,回族在處理喪事中早就注意節儉了,這種風氣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十幾歲的少兒,毫無貧富貴賤、大小之區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導下,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圈好的墳地。決不允許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就近方便,還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人不信風水,也不看風水,只要乾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佔一穴地,反對多佔地盤。
第六,其他。回族喪葬中的有些儀式和活動,是回族對亡人表示懷念或紀念的一種形式,並非伊斯蘭教所規定,也不是必須遵守的聖行。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傳經、做都阿,念七竅米、寫護心都阿,七日、月頭、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動,雖然都舉行宗教儀式,也都有所託詞,但主要表現了亡人親屬代亡人贖過,祈求安拉饒恕亡人生前過失的善良願望,是回民在長期的紀念亡人過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
回民的葬禮,從以上情況看,雖然有其節約、儉朴的良好習俗,但仍有些不足。處理喪事還花不少錢,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處理喪事時衛生工作需要注意。回民抬屍用的擔架或木匣子抬完屍以後,消毒跟不上,易傳染病菌,是很不衛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