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給小孩解釋清明節如何讓孩子認識清明節
1、首先家長要平實地告訴孩子,不要躲閃孩子的問題,因為這樣反而更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特別是5、6歲時,便可能對「死亡」的概念發生興趣。
2、其次,我們要和孩子解釋「死亡」意味著什麼:一,死亡的人再也沒有辦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二,死者的爸爸媽媽或者親戚朋友會很傷心,很難過,很痛苦。你告訴孩子這兩點之後,孩子的心裡就會對「死亡」有一個大致的概念。
3、但當孩子在理解了死亡之後,有可能會出現害怕、悲傷的情緒。這時候作為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的心情,及時關注孩子的變化。
4、我們可以用擁抱,交流等方式去陪伴孩子,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如果真的無法控制,最好把孩子先帶開,大人的情緒平穩,再去安撫孩子。
5、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用繪本解釋「死亡」的概念。由於小孩子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成型,所以用繪本來解釋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② 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式樣(圖片)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請大家多多關照!
③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精選20篇)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動目標
1、理解四季輪換,感知清明是春天的節日,產生進一步探索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
2、喜歡古詩、古畫等一些表達方式,在欣賞與體驗中加深對我國節日文化的了解與喜愛。
3、了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4、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5、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活動准備
清明上河圖復製品、有關清明照片
活動過程
(一)猜猜講講,理解四季輪換。
1、演示畫面一,看到這個圖形你想到了什麼?
小結:一年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新的一年又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
2、演示畫面二,現在,你們又想到了什麼?
小結: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們從春天開始,然後經過夏天和秋天,緊接著是冬天,這之後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節就是這樣在不停的交替著。
3、演示畫面三,前些時候我們在日歷上發現了一些節氣,想一想,她們可能會在什麼季節?
4、小結:一年從春天開始,過了立春,是驚蟄,過了春分,是---,過了大寒,又是立春,節氣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現在我們處在什麼季節?
2、春天裡除了有立春、驚蟄、春分這些節氣,還有哪些節氣?(引出清明)。
3、從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麼意思?
4、今天老師准備了許多圖片,請小朋友來找一找,哪些與清明有關?幼兒分組商討。(再現與遷移已有經驗:詠柳、游園不值、清明時節等古詩)。
5、小結:清明不僅是春天的節氣還是春天的重大的節日,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踏青到大自然的懷抱,享受著春天溫和的氣候和萬物蘇醒帶來的歡樂,感謝先烈、祖先給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
(三)視聽欣賞,感受傳統藝術。
1、清明這個節日在中國古代就有了。中國古代的人不僅用文字、古詩記載了清明,還用繪畫的方式進行了記錄。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中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名畫,你們想不想看看那時清明節的熱鬧場面?
2、幼兒欣賞《清明上河圖》。
3、提問:有什麼感覺或?(幫助幼兒簡單理解畫面內容)
4、教師朗誦古詩進行小結: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珠楊柳屬柳鶯。
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教學反思:
中班的孩子在進行看圖講述時,習慣看圖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體,特別是圖片所要表達的整體深層意義。
在進行活動《清明節》時,我就關注到孩子的這個特點,引導孩子學習看圖片,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圖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於是我就讓孩子們說這個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麼?注意觀察這個小朋友的表情動作,發生什麼事情呢?和老爺爺說什麼呢?你們在什麼時候也是做注意的動作呢?把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就能馬上明白,原來騎在牛背上的孩子給那位老爺爺指路呢。然後引導孩子和我一起朗讀《清明》。並再次觀看掃墓的圖片,提問孩子們圖上有什麼?人們在干什麼?他們是什麼樣的表情?為什麼是這樣的表情呢?孩子很快回答,圖上的人們在跪拜,但是孩子們並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要去跪拜?結合圖片我給他們講解舉例人們是在特殊的紀念日子用鮮花表示自己對故人的懷念,我們國家把這樣的日子叫做清明節。並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引導孩子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
引導孩子繼續看左右下角的小幅圖片,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哪些運動和飲食習俗?孩子們踴躍回答,有盪鞦韆,爬上,去動物園,放風箏等等吃雞蛋呀。與小朋友們繼續對話,家人怎麼懷念故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一起欣賞古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個活動孩子參與的很活躍,我也快樂的參與孩子們的描述。看圖講述就是要孩子學會關注整體,同時也要結合其他的圖片去發現圖畫背後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孩子談話上
應該注意讓孩子們聽懂,能夠很快理解接受,而且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的吸引,讓孩子想參與主動交談會正確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引導孩子完成相應的活動目標。
在繪本活動中,要注意圖片在相應時間針對活動的重點,細致的准備展示及講解在活動重點的把握上,我還需要多思考,認真思考後的重點進行每個環節上的把握,努力達成繪本活動的最終目標。
小網路: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
2、通過活動感受體驗哀思的情緒。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
5、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准備:
課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用古詩導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5日清明節)
二、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三、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跡。
四、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引導幼兒表述自己的心情。
五、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六、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七、製作彩蛋
1、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麼不同?用什麼製作的?
2、幼兒與家長共同製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塗色、剪紙粘貼、橡皮泥製作小動物等)。
3、幼兒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並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3
一、活動時間:
自定
二、活動地點:
幼兒園各班教室及空土地
三、參加人員:
全體幼兒及教師
四、活動准備:
1、做好的清明果若干
2、柳枝若干,小鏟若干,小水桶若干
五、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認識清明果的外形特徵及清明節習俗
2、通過品嘗知道清明果的味道
3、讓幼兒了解,插柳是清明節期間的一種習俗,並知道其由來
4、通過插柳活動,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
5、讓幼兒理解插柳的意義,懂得植樹造林的好處
六、具體活動流程安排:
1、各班開展清明節活動,讓小朋友自帶清明果,在班裡進行講述吃清明果這一習俗特徵,並介紹清明果的外形及清明節的其他習俗如:掃墓、插柳等。
2、教師口述製作清明果的製作過程,讓他們更深入的知道清明果製作的方法及吃清明果的主要意義所在。
3、教師介紹清明節插柳的習俗
(1)啟發提問:「清明時節,草青樹綠,人們有一種習俗即折柳枝這是為什麼?」
(2)教師:「小朋友們知道嗎,人們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插柳?」介紹插柳習俗的來歷:晉文公在清明節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墳前祭奠時,發現與介之推同時被燒死的柳樹復活了,晉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頭上,他的群臣也仿效晉文公掐帶柳枝。另外還有一種民謠說:「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
4、向幼兒講解插柳的意義,激發幼兒動手插柳的興趣。
(1)插柳可以渲染節日的氣氛,增添節日樂趣。
(2)插柳可以綠化周圍的環境,每到柳枝展綠的時候,它便告訴小朋友春天已經來了。
5、組織幼兒在院子周圍進行插柳活動。
(1)要求:四個小朋友一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兩人用小鏟鬆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團結協作,看哪一組插得好又快。
(2)方法:先用小鏟鬆土,然後澆水,最後插柳枝。
(3)幼兒動手插枝,教師巡迴指導。如:鬆土時可找個松軟的地方,松的土要稍微深一點,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澆水不能澆太多。
(4)柳枝插完後,教師組織幼兒將工具放好,然後小結活動的情況,表揚不怕臟、不怕累的幼兒及團結協作好的小組。
(5)要求幼兒每天給柳枝澆水,輪流看護並保管。
七、活動小結:
通過以上這樣實踐活動相信幼兒對清明節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活動帶來的樂趣,如果只通過簡簡單單的講解,孩子根本就沒多大的興趣,可是通過實際操作的話,幼兒的興趣以及印象都會加深,更能促進對該活動的意義性。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4
教案前言:
清明節的風俗很多,一般的人們會放風箏、插柳等,今天我們要講解的是清明節盪鞦韆,盪鞦韆大家都知道吧?通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學會盪鞦韆,並認識清明節盪鞦韆的意義,讓清明節的意義更深入孩子的內心。
教案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勇敢精神,增進其身心健康;鍛煉幼兒的平衡能力。
2、讓幼兒了解鞦韆的來歷。
教案准備:
在幼兒園內用木頭、繩子、踏板架一牢固的鞦韆,「熊貓盪鞦韆」的掛圖。
教案過程:
1、出示「熊貓盪鞦韆」的掛圖,引出課題。教師邊出示掛圖邊問:「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清明節)
「節日里,動物園里的小熊貓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戲,它們在干什麼?」(盪鞦韆)
2、介紹鞦韆的來歷。
讓幼兒知道鞦韆是我們的祖先藉以攀樹取食和避獸宿息的一種工具。後來演化為鞦韆活動。
3、介紹鞦韆的玩法,引起幼兒的興趣。組織幼兒盪鞦韆。
1兩手握繩,坐或站在兩繩之間的橫板上。
2當站著盪時,兩腿並攏,並屈膝前盪;坐著盪時可有人在後邊將鞦韆上的人往前推。
3要求幼兒排成一路縱隊站在一旁,每人盪2―3分鍾,盪過的小朋友站至隊尾。教師邊指導邊表揚表現勇 敢的小朋友,鼓勵膽小的幼兒。
4、命題畫:「小猴盪鞦韆」。
畫出小猴盪鞦韆的各種姿態。
總結: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簡單了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體驗懷念先祖、懷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3、學習認識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目標1):簡單了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難點(目標3):學習認識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
三、教學准備:
1、場地(多媒體)2、PPT 3、《清明》視頻
④ 端午節節的英語繪本怎麼畫一張
如下:
端午節節的英語繪本有圖畫、主題簡單、情節內容簡短的故事書。主要是針對幼兒、兒童所設定的出版品,多以適合幼兒、兒童閱讀的內容為取向;但也有供成人閱讀的繪本。而英文繪本就是文字內容是英文的繪本。
簡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⑤ 關於清明節詩句配圖
1.清明古詩的配圖有哪些
清明古詩的配圖有:清明古詩4首1、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2、韓翃[hóng]《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3、陸游《感舊四首末章蓋思有以自廣 》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
未論日遠長安近,且喜南山天際橫。4、王禹偁《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5、張繼《閭門即事》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專。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6、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屬鶯。
2.清明節的古詩詞有哪些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郊行即事》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艷杏燒林,緗桃綉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垧。
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鬥草踏青。
人艷冶,遞逢迎。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
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拼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3.關於清明節的圖片
清明節相關的簡筆畫:
1. 放風箏:
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里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
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
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2. 與杜牧《清明》有關: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 掃墓祭祀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清明節掃墓祭祖禮俗與信仰、祭祀、歷法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古時代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由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先秦時代有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
4.關於清明節的古詩帶翻譯 五首
杜牧《清明》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清明的時候,又下起了紛紛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簡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別人詢問,附近那家小酒館可以歇歇腳,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遠方遙遠的杏花深處的小村莊……
詩的前兩句,讀者可以看做是一幅清明煙雨圖。清明本是春暖花開的好季節,人們多出來祭祖踏青。詩篇中第一句就講述一位孤獨旅行在外的人,遇到了「雨紛紛」的天氣。小雨下的不急也不大,這自然是春雨特色。清明節原本是全家人掃墓的日子,是親情色彩濃郁的日子,但他獨身趕路,又被雨淋濕,無處可藏,心情自然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欲斷魂」三字,將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寫的淋漓盡致。能不能找個酒館,喝點酒,避避雨,暖暖身子?於是讀者可以想像,他急匆匆向一個牧童詢問,牧童招手一指,用比答話還要明確的手勢,指向遠方的「酒家」。在春雨中或開放的飄落的杏花林的後面,隱隱約約是個小村莊,就從那裡,似乎已經飄出了酒香……
黃庭堅的《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春雷萬鈞,
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
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
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
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花園柳枝斜.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小路可真是細長!高橋不用倚扶嗎?遠處山上的楓葉朦朧色淡,麥田邊的小屋顯得很孤獨.野草一夜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剛過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後梨花會生長,到這個季節我很思念你.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5.關於清明節的詩句
關於清明的詩句:《清明》[宋]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清明》[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 晏殊《破陣子·春景》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韓翃《寒食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 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 王禹偁《清明》。
⑥ 繪本童伴薦讀 | 又是一年清明時,如何跟孩子談死亡這件事
清明節期間,很多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去「拜山」,面對成人的一些活動,難免會被孩子問到關於「死亡」的話題。
「為什麼要在清明節祭拜先人?」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去哪裡了?」
「什麼是死?那人死後又去了哪裡呢?」
「為什麼人死了就再也見不到了?」
……
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你會怎樣和他說?是直接拒絕回答?還是編故事?或者直接說?你是不是也覺得和孩子談生死是個很難開口的事情呢?
心理學家曾說:對待死亡的態度,就是對待生命的態度。
和孩子談及「死亡」這個話題時,無論是美化還是迴避,都是錯誤的做法——這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認知、進而影響他們對生命的理解。
但是不要擔心,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怎樣幫助孩子認識死亡,才是最恰當的方式。
一、誠實回答,但避免潛在的創傷
近年來印象最深的一句「再見」,還是《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里的一段。
和夏天一起長大的狗狗吉魯巴去世了,夏克立先是問她,吉魯巴已經很老了,走路不舒服,背會痛,眼睛也看不到了,你覺得它開心嗎?
夏天似乎感覺到了什麼,下意識地說「開心」,然後問「它去哪裡了」。
夏克立說,吉魯巴已經不在了,有一天爸爸也會不在,夏天立刻就哭了,說等你死掉我也要死掉。
夏克立用很溫柔的方式給她解釋「死亡」是什麼,很自然,又很奇妙。 「年紀到了,就會去天堂」, 天堂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在那裡, 「我們會變回我們最開心的那個年紀」。
夏天接受了吉魯巴的離開,她理解的「死亡」,是一個有漂亮雲朵的地方。
這是一段對家長來說很棒的教育範本。
夏克立在講死亡前,先拿家中的狗狗做了個鋪墊,描繪了天堂的模樣,讓死亡這個話題顯得沒有那麼突然、那麼可怕。
他很誠實,甚至說到自己也會死去,沒有欺騙也沒有偷換概念。
事實上,諸如「他睡著了」,「我們永遠失去了Ta」這樣的說法會讓學齡前的孩子感到困惑,甚至不敢晚上一個人睡覺(怕自己也一覺不醒)。David Fassler,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博士如是說。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了解到死亡的意義,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是人的必經階段,只要正確面對就好。
只有讓孩子真正了解之後,在孩子的心裡,才不會感覺到害怕和孤單。
二、跟不同年齡的孩子談死亡,父母該了解的不同談法
新澤西學院的心理學博士 James Graham 說,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取決於兩大因素——生活經驗與發展水平。
5歲之前的孩子,大多認為死亡只是臨時的,就像是在睡覺。
在他們的想像中,死去的人或動物可以藉助葯水或者魔法、念一串咒語,死而復生。據研究統計,只有約10%的3歲左右兒童能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5-9歲的孩子,開始相信他們所看到的,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亡。
會把骷髏和死亡聯系起來,有時會做噩夢……這時,他們傾向於不把死亡和自己聯系起來,認為自己可以逃脫。
9歲-青春期,他們開始明白地認識到,死是不可逆,是所有功能的衰竭,並且他們也會死於未來的某一天……
所以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發展軌跡,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長都應該給出一套適合他們的說法。
0-3歲的孩子,結合現象+比喻
新生的孩子是完全沒有死亡的概念的。但隨著他們慢慢會說話,接觸到更多的自然現象,他們開始對死亡有了最初的印象。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問及了死亡,注意是他們主動問起,而不是我們刻意去教授,可以先從現象講起。
比如,狗狗死亡後,他們不再吠或奔跑了;小鳥死亡後,它們靜靜地不動,也不會再飛起來;植物的凋謝,意味著它不會再繁茂、生長;
當人們死亡後,他們不會呼吸,吃飯,說話,思考或感覺更多,他們的身體停止工作,就像玩具的電池耗盡一樣,但是電池不能替換。
點到為止,先形成一個粗淺的認識就好。
3-8歲的孩子,進行生命&安全教育
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一大重要意義還在於,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教會他們珍愛生命,珍惜時光。
對於已經形成一些是非觀、稍微年長一點的孩子來說,或者對於那些不知如何開口、無從入手的家長,藉助繪本講解死亡,會是一個輕松有效的方法。
不妨試再配合《尋夢環游記》這樣的動畫片,帶著孩子以一種非常好玩的態度面對死亡這個命題。
三、把握時機選擇場合教育
如果孩子想知道「死亡」那就告訴他,可以通過一些合適的機會和合適的場合;但如果孩子沒有問,也沒有必要一定讓孩子去理解。
1、清明節、中元節等祭祀祖先的時間
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的詩,未嘗不可讀給孩子聽。
慢慢地,孩子就會記住了,在孩子不問時,不用講解,有一天,孩子一定會明白詩句所有的意思。而且在這樣的節日里,也可以和孩子講一些中元節的風俗知識。
2、從親人離世說起
對孩子來說,親人離世打擊非常大,一方面,自己親近的人突然走了,他會感到孤單、無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傷心痛苦,他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會加深。
大人在發泄自己情緒之後要盡量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他感覺到,雖然一個親人去世了,但對他的愛並沒有減少,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時候,他也願意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2、動、植物死去時
如果家裡養的小動物,尤其是孩子也參與喂養照顧小動物,那麼在小動物離去時,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哪怕孩子想要再看幾眼,或者想要親手掩埋,抑或想要以自己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都要尊重並且給予我們成人的理解和幫助。這時,有的孩子會很傷心,也有的孩子不在意。
但是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不一樣,心理表現也不一樣,理解孩子並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
四、通過繪本像孩子解釋死亡
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在《關於兒童與死亡》的書里提到,通過繪畫、 游戲 過程,有助於兒童理解或面對死亡。而繪本故事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載體。
繪本以擬人的方式,用孩子的語言及生活經驗來解釋其中的生離死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生命,孩子們能夠平和地認知死亡這一自然規律。
下列繪本將有助於你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以及對鬼怪的正確看法:
《爺爺變成了幽靈》
在樸素無華中教會孩子如何平靜面對死亡
湖北美術出版社
豆瓣評分:9.3
推薦理由
親愛的爺爺,你去哪裡了?在思念中,小男孩艾斯本找到了親近爺爺的方式,並慢慢接受親人的死亡。
故事以平淡的語氣表達濃濃的祖孫之情。書中朴實、淡彩的圖畫,不但感受不到死亡的可怕,反而從中找到了渲瀉感情的出口。
在感動之餘,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對親情的懷念與感悟,同時蘊含了對死亡的解釋,教給孩子面對死亡的態度。
《爸爸的圍巾》
愛讓我們堅強和幸福地走下去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豆瓣評分:8.8
推薦理由
在《爸爸的圍巾》裡面,同樣是面對家庭成員的離世,故事不是從悲傷的情緒著眼,而是以爸爸的圍巾為線索,描寫小主人公阿蒙如何一點點走出陰霾。
這本繪本非常適合親子閱讀,和孩子閱讀的中大人也能夠深深地體會到親情與愛。
教會父母用正確的方式去鼓勵和引導孩子面對人生中的意外,面對親情的缺失,樂觀、勇敢、堅強地成長。
《小傷疤》
以兒童角度講述如何面對死亡
灕江出版社
豆瓣評分:9.2
推薦理由
繪本中作者筆法詩意、溫柔,且帶點詼諧,給讀者自然、美麗的閱讀感受。
同時,小男孩各種情緒的細膩表達,繪者多處留白與充滿 情感 的紅色主調,深入又親密地表現了生命教育這個主題。
書中的文字與繪圖都相當到位,沒有矯情,只有單純的美,卻能令人感受到滿滿的復雜情緒。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用時光來忘卻,也是對死亡的紀念
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豆瓣評分:9.2
推薦理由
翻開書頁,在棕色色調的書頁間,我們將跟隨小男孩布魯諾一起經歷爺爺的離去,並在天真與傷痛交織的 情感 波折之後,收獲成熟和對生命的體悟。
生與死是再自然不過的生命輪回,就像爺爺故去了,而小寶寶卻降生了,人類就是這樣生生不息;親人的離去固然會給孩子帶來傷痛,但也會使他的心靈漸漸成熟起來,變得更加細膩與豐富。
時光可以癒合傷口並且永遠地記下生者對死者的懷念,而最好的紀念便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非常非常珍惜活著的每一天,都非常非常珍惜彼此相處的每一個時刻,讓生命煥發出光彩!
《獾的禮物》
一個關於死的憂傷而溫暖人心的故事
明天出版社
豆瓣評分:8.8
推薦理由
充滿智慧的獾離開了這個世界,也離開了所有朋友,在寒冷的冬天,沒有獾,大家實在太難過了。
直到春天的來臨,所有的動物聚在一起懷念獾,說著獾以前與大家相處的種種,大家的悲傷才慢慢撫平。
因為獾雖然永遠離開了,但他所留下來的「禮物」卻像是礦藏一樣,永遠都在幫助有需要的人。在這個動人的故事裡,獾的朋友們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
《活了100萬次的貓》
一個關於生命、關於愛的偉大寓言
接力出版社
豆瓣評分:9.0
推薦理由
100萬次的輪回也沒能活出貓的自由,沒人能看懂他需要的是什麼,也沒人知道他真的喜歡什麼。這也是一本非常適合成人閱讀的繪本。
當可以做自己的時候,他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他不僅可以愛自己也可以愛別人。
101世的輪回,貓有了 情感 聯結,有愛,有悲傷,也正是這樣在最後這一次的生命中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存在,所以我的眼眶濕潤了。
《當鴨子遇見死神》
用特別的方式給孩子解答生與死的問題
新蕾出版社
豆瓣評分:9.0
推薦理由
《當鴨子遇見死神》彷彿一出富有哲理的雙人舞,沉默的死神和聒噪的鴨子在一支暗紅色鬱金香的陪同下翩翩起舞這最後一曲。
作者用紋理獨特的材料、柔軟的筆觸和簡約的色彩來勾勒人物,這兩個具有獨創性的人物形象與白色的背景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彷彿置身於空屋中靜靜欣賞這場表演。
《我永遠愛你》
在不完美的世界及時表達你的愛
明天出版社
豆瓣評分:8.7
推薦理由
當孩子還小,屬幼童階段時,最常碰到的是寵物死亡。對孩子來說,寵物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失去它們的傷痛,常讓孩子揪心難過,不知所措。
因此,陪他們閱讀有關寵物死亡的圖書,了解其他小朋友的處理方式,學習依循相同的方式,宣洩自己的傷痛。
這本《我永遠愛你》在啟發幼兒的「死亡教育」上是有很大特殊意義的,而且它讓小朋友們懂得要及時向所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樣當永別來臨時就不會有悔意了。
《一片葉子落下來》
以一片葉子經歷四季,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
南海出版公司
豆瓣評分:8.5
推薦理由
作者以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講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文字簡單,寓意深刻,最適合用來做生命教育的教材。
書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在於給別人帶來快樂。
明白了死亡並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配上表現四季變化的照片和繪畫,更營造出溫暖的意境。
希望某天,孩子問起你,什麼是死亡時?
願你能不驚慌,不尷尬,不逃避地回答他說:
死亡本來就是生命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親人去世,是因為Ta老了,或者生病了,醫生也束手無策。在我們有生之年不會再與Ta相見,但,我們對Ta的愛將會永存。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眼下與親人相聚的時光,分分秒秒。
⑦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清明節簡介】
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祝福】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把以上內容節選就可以了~
在畫些「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場景就可以啦!~畫柳樹也不錯!!
加油!
⑧ 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配圖
RT
⑨ 清明節英語繪本怎麼畫
先在上方畫上英文的報頭文字「Tomb-Sweeping Day」,中間畫一個橢圓形的盤子,上面有三個橢圓形的青團,下面墊著紙張,給青團加上可愛的表情,再畫上音符。然後在底部畫上一排草叢和植物葉子,草叢里畫上花朵,在給畫面的下半部分加上矩形的花紋小邊框,盤子上也加上葉子裝飾。繼續在盤子兩邊各畫一個圓形小邊框,加上小傘作為裝飾,頂部畫上一排柳條。接下來先給柳條和底部的植物葉子塗上深淺不同的綠色,花朵塗粉色,盤子的青團也塗上合適的綠色。三個邊框分別塗上粉色、紫色和黃色,報頭文字塗上紅色,再給其它裝飾上色,最後在邊框里畫上整齊的文字欄,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就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