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圖片

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22 07:01:38

⑴ 「多少往事 仍在心頭」求歌名

《彌敦道》

洪卓立

街邊太多人與車 繁華鬧市人醉夜

害怕下班等很久的車 排隊兼帶雨遮

一經信和暴雨瀉 沿著長龍又不想貼近些

擦過的肩 發現看見 那熟悉嘴臉

沉默對望在這幾秒 亦有簡單問好不過少

然後再次說告別像重遇那天 多少往事甜在心頭

夜雨觸發這景緻令我憂愁 望見她的身影已無法佔有

我未有想過絕望看她走 分手兩字情絕不留

為愛傷心的聲線 變了懷舊 愛不轟動了 什麼都嫌少

最終這片段完了 專心看車外遠景

嘈雜人群極之多 惹塵埃

我卻走失 遍尋腳印 欠命中指引

如若結局是可改變 願我好好愛她逼切點

重遇再散也夠絕 但嫌路太短

多少往事甜在心頭 夜雨觸發這景緻令我憂愁

望見她的身影已無法佔有 我未有想過絕望看她走

分手兩字情絕不留 為愛傷心的聲線 變了懷舊

愛不轟動了 什麼都嫌少 心酸往事停在心頭

夜雨觸發這景緻令我憂愁 望見她的身影已無法佔有

我是再不要絕望看她走 即使告別 仍舊守候

但我傷心的聲線 已變懷舊 愛不轟動了 什麼都嫌少

最終這片段完了 街邊太多人與車

繁華鬧市人醉夜 害怕下班等很久

懷念很久也不夠

(1)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圖片擴展閱讀

歌曲《彌敦道》,歌手洪卓立。該歌曲收錄在專輯《Taste Of Love 新曲+精選》。2008年,洪卓立憑借單曲《彌敦道》登電台及勁歌金曲榜首。

洪卓立分享拍攝《彌敦道》MV時令他印象深刻,他甜笑說:「那晚book了架巴士,在這里逗留了很長時間,加上是跟現在的女朋友湯怡拍的,與她第一次合作,《彌敦道》對我而言充滿了愛情。

套在他的人生,《彌敦道》一曲也令他能夠在高低起跌中繼續堅持,入行八年,經歷了大病,那段時間正正是最一帆風順,被迫暫定休養,胡思亂想,有點想放棄,因感到自己團火熄滅了。

他在家休養,心靜下來,某次重聽《彌敦道》,卻有所發現,歌曲增添了些他之前不知道的配樂:做藝人的工作,別人都會以為是靠藝人的努力才有成就,但其實幕後有很大的團隊一起用心製作,錄《彌敦道》時花了兩星期,比其他歌長時間,沒想到監制舒文錄完音後一直默默改良,試著加進鼓聲、結他聲去豐富首歌。

他不希望辜負同事及身邊的人的努力,決定把握機會,重新出發。洪卓立很感激自己有這樣一首作品:如果無《彌敦道》,我或者不能夠堅持,大家也不會認識我,我未必會繼續追尋我的夢想。

⑵ 往事涌心頭猜一數字

《多少往事湧上心頭》選自《井岡山的道路》具有很強的歌劇性、情節性,唱出了抗戰時期的人民的生活寫實。

(女聲合唱)
緊緊拉著親人的手,親人的手,多少往事湧上心頭。

(女聲獨唱)

受苦人,世世代代當馬牛,

一年年一月月,仇和恨壓心頭、壓心頭、壓心頭。

兩年前,湘江風雷吼,

毛委員發動群眾鬧革命,一輪紅日照九州,

照亮了井岡山,人民翻身抬起了頭,

成立農會掌大權,緊緊跟著毛委員走,緊緊跟著毛委員走,

緊緊跟著毛委員走。

可恨那陳獨秀,可恨那陳獨秀,叫咱解散農會把槍丟、把槍丟。

(合唱)缺一段歌詞

白狗子似豺狼,

家家戶戶沒有了親骨肉,家家戶戶沒有了親骨肉。

(女聲獨唱)我那四五歲的孩子也遭毒手,血染南山口。

(合唱)難忍受,最難忍、最難忍革命的大好形勢付東流。

(女聲獨唱)難忍受,最難忍、最難忍革命的大好形勢付東流,

(合唱)付東流啊

(女聲獨唱)千年苦水吐不盡,滿腔怒火滿腔恨,血債要用血來還,受苦人今天要翻身!

(在合唱伴唱下的女聲獨唱)
千年苦水吐不盡,滿腔怒火滿腔恨,
血債要用血來還,受苦人今天要翻身!

⑶ 當回憶起往事 湧上心頭 應該用什麼樣的古文形容

可用「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全文如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話譯文:

已是秋天了,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仍散發著殘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涼意。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那精緻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長空,白雲悠悠,誰會將書信寄來?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來時,清亮的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我們兩個人呀,患著一樣的相思,卻兩地分離,牽動著各自的憂愁。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湧上了心頭。

(3)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於婚後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而現代詞學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傢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雲,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琅嬛記》乃偽書,不足據。」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後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後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