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筆行草書法字體作品欣賞
行 草書 是一種抒發個人情感,表達自身性情的書法藝術形式,它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是行書與草書結合而成的書法形態。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行草毛筆書法,希望你們喜歡。
行草毛筆書法欣賞 行草毛筆書法圖片1
行草毛筆書法圖片2
行草毛筆書法圖片3
行草毛筆書法圖片4
行草毛筆書法圖片5
學習行草書法的“六大秘訣”
一、從基本功入手
三個結合:臨貼與創作結合、大字小字結合、楷書與行書結合。
三看:1、平時多看名帖、2、看書法展、3、看名家揮毫。從好作品中汲取養分。
二、推薦範本
“多景樓”、“虹縣詩”、“研山銘”、“李太白憶舊游詩”、“花氣詩”等。
三、三大創作原則
★線條堅而渾——激情原自線條的熟練。線是力和勢的組合,行筆要沉著痛快,做到穩健、輕便,重筆勢(即趨向),根據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線條斜勢,整體縱向走勢。
★結體奇而穩——注意重心。欹側、擒縱、疏密、高低。
★章法變而貫——竹節式(幾個字一節)節數間有空隙;貫珠式(中心線);蛇行式(左右擺動);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體布局要點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與字之間有呼應,上承下啟,左映右帶,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書眼放中央,可大些,字與周邊氣貫。
3、整體上展出適合墨跡濃重的作品。掛家中適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錯別字,異體字不過於冷僻。
5、作品整體布局上面重下面輕。
6、評作品好壞主要看總體視覺效果:節奏、墨色、用筆。
7、三三兩兩,似散還續,氣脈一貫,此布局之妙也。
五、十個書寫關鍵詞
1、八面出鋒。藉助於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干,干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千萬,使作品富有節奏感。
2、剛柔相濟。剛力-----鐵劃銀鉤(粗):柔力-----行雲流水(細)。
3、惜墨如金。楷書要求蘸一次墨寫一個字,甚至數字;行草一筆寫3-5字,每筆結束筆毛復原,要求紙上調鋒。
4、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忽然開朗之感。藝術是製造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
5、中側並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慮。創作前要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氣呵成。書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要在身體與心情皆好的狀態下寫字。書寫時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8、錯落有致。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並列,要錯開。節數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
9、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奏和視覺沖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10、重視貫氣。書法的氣,是指點劃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
六、十二條用筆細節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
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
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
9、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
12、中側並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厚處用側。
『貳』 復字的部首讀什麼
復字的部首是夂,讀:zhǐ(聲母zh,韻母i,三聲)
基本字義:
復:fù ㄈㄨˋ。偏旁「復」簡化為「復」。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走路時象人兩脛有所拖著一樣慢是夊之範式。田厚生以高是畗之範式。夊,畗兩範式疊加。往來重又行在故道若田厚生以高是復之範式。
(2)復字書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復甦[fù sū]生物體或離體的器官、組織或細胞等在生理機能極度減緩後又恢復正常的生命活動;蘇醒過來:死而~。大地~,麥苗返青。
2、重復[chóng fù](相同的東西)又一次出現:內容~。這一段的意思跟第二段~了。
3、復興[fù xīng]衰落後再興盛起來:民族~。文藝~。
4、復辟[fù bì]原指被趕下台的君 主復位,現指被推翻的反動統治者恢復原來的地位或被推翻的舊制度復活。
5、復習[fù xí]重復學習學過的東西,使鞏固:~功課。~提綱。
『叄』 復的寫法
復的寫法是第一筆先寫ノ,第二筆寫 一,第三筆寫 丨,第四筆寫 𠃍,第五筆寫 一 ,第六筆寫 一,第七筆寫 ノ,第八筆寫 ㇇,第九筆寫 ㇏,九筆寫成復。 如圖:
〈名〉 有里的衣服。即夾衣 復,重衣也。從衣,復聲。——《說文》 有里曰復,無里曰襌。——《釋名·釋衣服》 夏不失復。——桓寬《鹽鐵論》 又如:復褌(雙層褲,夾褲);復襦(有里的短襖);復衫(短襖);復衾(絮有絮棉的大被);復被(絮有絮綿的被) 遠古人居住的洞穴 。 如:復穴(遠古人所居的土窟);復穾(如洞穴一般幽深的屋子) 中醫指七方之一的復方 。
〈形〉 重復;繁復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陸游《游山西村》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史記·秦始皇本紀》。又如:復用(重復運用);復沓(重復;重疊堆積) 夾層 從復道上。——《漢書·高帝紀》。師古曰:「上下有道,故曰之復。」 履中有木者,謂之復舄。——《方言》 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肆』 復的筆順怎麼寫
復的筆順是撇、橫、豎、橫折、橫、橫、撇、橫撇/橫鉤、捺。
復(⿰彳復),形聲字。從彳,復聲,或從辵。彳、辵為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復見於甲骨文、金文等。復下從久,久本有行義,又加彳或辵乃累增義符。復(⿰彳復)現代簡化作復。復的本義為返回。又引申有報復、報答、答復、補償、履行等義。
復,會意字。商代文字從母,是古代覆穴的象形,正中的長方形像窖穴,兩頭為出入處。字從文、從旨,旨亦聲,《說文》:」復,行故道也。」是復的本義,但認為字「從副省聲」則不正確。復的本義為覆,《說文》瘦,地室也。從穴,復聲。
《詩》日:「陶窗陶穴」。《詩*大雅*綿》作復,皆為覆穴之義。商代復字寫法,西周猶彷彿其形,春秋戰國發生省變及訛變,甚至女形寫在上端。
『伍』 復字的行書怎麼寫
如圖(名家手跡35款,點擊看大圖)
『陸』 復的繁體字
復字的繁體字書寫應該為:衤字旁加上重復的復字。
要想練好字,必須掌握字的間架結構和每筆的走向。學習書法,分軟筆和硬筆,軟筆指毛筆,硬筆指鋼筆。
不論任何筆的書法,其主要都是漢字的結體和筆峰的運用,而筆鋒的運用上大都是藏鋒、中鋒、側鋒、回鋒和勾鋒。
如果硬筆書法,只有鋼筆可以做到,鉛筆還可以,圓珠筆(包括水性筆)無法做到,因此,要學好硬筆書法,建議要用鋼筆。
重心平穩,就是要將字寫得平正、均衡,把整個字穩定在支撐點上,不失重心。
在漢字形體中成軸對稱形只是少部分,而大部分則是不對稱形,在書寫過程中可以運用以下方法達到重心平穩。
(一) 左右對稱
這類字左右兩部分幾乎完全相同,以平分線為中軸對折,可以重疊。
1、 中 平 水 未 幸 常
這類字主筆是正中的長豎或豎鉤,書寫時把主筆定在中心不偏不斜,支撐點對正中心。
2、 大 天 父 谷 爽
這類字撇捺為主筆,書寫時把撇捺的交點落在中心,撇捺的高度、斜度基本相同、對應。
3、 傘 全 金 余 舍
這類字上部人字頭撇捺的交點落在中心,下部的豎或豎鉤對准撇捺交點
4、 只 貝 共 具 典
這類字下部兩足分開,以其腳點支撐整個字,重心在兩支點正中,書寫時兩個交點落地要齊平,切勿一高一低。
5、 王 皿 亞 旦 豆
這類字主筆是下部托底的長橫,要把長橫的中點落在中心位置,左右長短一致。上部的中豎或中心與其對正。
6、 六 立 畝 言 容 賽
這類字上部有點,須把與在中心位置,下部的中心要與上點對齊。
7、 英 茶 幕
這類字為上下或上中下結構,書寫時把中部撇捺的交點、下部的豎或豎鉤與上部草字頭的中心對齊。
『柒』 復字筆畫順序
復的筆畫順序:
撇、橫、豎、橫折、橫、橫、撇、橫撇/橫鉤、捺。
復(拼音:fù)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 。復和它的異體字復(彳復)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復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會意字,本義是古代覆穴的象形。復(彳復)始見於商代甲骨文[3],形聲字,從彳復聲,本義為返回,後引申為恢復,答復,重復等。
說文解字:
【卷五】【夊部】𡕨 房六切。
行故道也。從夊,畗省聲。
【卷二】【彳】復 房六切。
往來也。從彳復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於王。
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為君復陶。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捌』 田英章千字文書法欣賞
《千字文》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南朝梁(502年─549年)周興嗣所作的一首長韻文。田英章千字文書法如何?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田英章千字文書法欣賞,希望你們喜歡。
田英章千字文書法欣賞

田英章千字文書法欣賞圖片5
關於千字文
《千字文》在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是一篇承上啟下的作品。它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讀物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用於啟蒙的識字課本,秦代出現的有《蒼頡篇》、《爰歷篇》,漢代則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國時代有《埤蒼》、《廣蒼》、《始學篇》等等,這些被稱為“字書”的作品多數影響不大,只有《急就章》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急就章》雖然是《蒼頡篇》之後較突出的小學之書,但由於流傳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其權威性到南北朝時已大不如前,而這一時期出現的一些啟蒙讀物如《庭誥》、《詁幼》之類,可讀性有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千字文》問世了。一則《千字文》內容精、文辭美,二則《千字文》是皇室用書,知名度高,所以,《千字文》漸漸地成為《蒼頡篇》之後,又一突出的童蒙讀物。顧炎武說:“讀者苦《三蒼》之難,便《千文》之易,於是至今為小學家恆用之書。”《千字文》在內容上熔各種知識於一爐,並通篇貫穿以統一的思想,脈絡清晰,語言洗煉,這些長處是此前讀物所缺少的。它的長處後來為《三字經》所吸取,為這部優秀童蒙讀物的出現提供了借鑒經驗,這只要對二者稍加比較就可明白。
《千字文》之後,尤其是宋以後,童蒙讀物層出不窮,數目眾多,這些作品在通俗性和知識性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各有長處,但它們的一個共同缺點就是文采稍遜,即使像《三字經》這樣的作品也存在這一問題,它們都無法與《千字文》的文采相比。章太炎曾說《三字經》與《千字文》比較,有兩個不足,即“字有重復、辭無藻采”。《千字文》在文采上獨領蒙學讀物風騷,堪稱訓蒙長詩。
在《千字文》的流傳過程中,隋唐之際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沒。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他用30 年的時間,摹寫了800 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智永的這一舉動,既保存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智永之後,歷代書法大師寫《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懷素、宋徽宗、趙孟頫、文徵明等。他們的作品流傳很廣,書體與風格各異,可謂千字千姿,影響也很大,無疑大大促進了《千字文》在民間的傳播,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為世人留下了這些偉大的藝術瑰寶。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現被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許多人不但把它當作一部啟蒙教材來讀,而且作為學習書法的絕好範本,直到今天,此風依然長盛不衰。
唐朝以後,《千字文》這種形式被人們廣泛地加以採用和學習,出現了一大批以《千字文》為名的作品,如唐朝僧人義凈編纂了《梵語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敘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頌》,呂裁之有《呂氏千字文》,清人吳省蘭有《恭慶皇上七旬萬壽千字文》,太平天國有《御制千字詔》等等。這些所謂的《千字文》內容各異,但都以《千字文》為名,足見《千字文》影響之大。
《千字文》在古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宋代真宗時,編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裝在400 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順序編號,起於“天地玄黃”的“天”字,終於“宮”字,所以人稱這部《道藏》為《大宋天宮道藏》。明清時期,用於科舉考試的貢院,每一間用於考試的號房都用《千字文》來編號。《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寫了一個屢試不中的周進到省城參觀貢院時的情景:“到了龍門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這是相公們進的門了。’進去兩邊號房門,行主人指道:‘這是天字型大小了,你自進去看看。’周進一進了號,見兩塊號板擺的齊齊整整,不覺眼裡一陣酸酸的。”
古代一些需要用較大數字編號的項目,多採用《千字文》,這是周興嗣始料所不及的。
《千字文》作為一部有影響的作品,在很早就涉洋渡海,傳播於世界各地。日本不僅有多種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現了很多內容各異但都以《千字文》為名的作品。1583 年朝鮮出版了以朝語釋義注音的《石峰千字文》。
1831 年《千字文》被譯成英文。此後數十年中,相繼出現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義大利文本。《千字文》的影響達到了海外。
借鑒《千字文》中韻語集中識字的原理,深圳市策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出包括《中華字經》在內的『愛文識字閱讀系列教程』,進行漢語閱讀教學推廣,取得廣泛好評。其中主識字教材更是由4,000個不重復的常用漢字字組成,韻語成篇,分為50個不同主題,可稱為現代版《千字文》。
『玖』 復字數字化怎麼寫
如下,復字筆順是:撇、橫、豎、橫折、橫、橫、撇、橫撇、捺
復字筆畫不太復雜,一共有九筆。復字的第一筆是撇,第二筆是橫,第三筆是豎,第四筆是橫折,第五筆是橫,第六筆是橫,第七筆是撇,第八筆是橫撇,第九筆是捺。寫復字時要持別注意第八筆是橫撇,而不要錯寫成橫、撇兩筆。
『拾』 佛字的各種書法字體_佛字書法圖片
作為一門藝術的書法經歷了從象形符號到意象性審美線構象徵符號的發展過程。書法藝術蘊蓄意識內涵的線狀墨跡組合構成(簡稱“線構”)與意象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這是書法藝術重要的造型特徵。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佛字的各種 書法字體 ,希望你們喜歡。
佛字的各種書法字體欣賞
佛字的書法字體1
佛字的書法字體2
佛字的書法字體3
佛字的書法字體4
佛字的書法字體5
佛的詳細解釋
1.佛, 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 [梵文 Buddha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 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譬如還有阿彌陀佛、葯師佛等。
由於佛教對中國 文化 的影響深遠,有時也用帶佛字的詞語表示對人的尊敬,尤其是對方與信佛或與佛教有關時,如:~爺。借花獻~。
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雲: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
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經。~龕。~事(佛教徒誦經、祈禱及供奉佛像等活動)。
佛的定義
這里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因此,這里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譯成漢語應為"布達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譯,國人喜歡精簡故簡化只稱一個佛字。佛、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屬小乘,但求獨善其身。"覺他"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覺行圓滿"是佛。"圓滿"非指度生人數,而是由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煩惱,一為見思煩惱,自覺者見思煩惱斷了。覺他者能兼斷塵沙,自行化他。還有根本無明,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又斷根本無明即圓滿成佛。
佛者,覺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