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喪事祭拜禮儀
農村喪事祭拜禮儀介紹
費縣傳統白事流程
在費縣當地紅白喜事民俗活動中,每個村都有自己的一個等級儀式編制,分別是:
大總管(也叫問事地,總指揮),
幫忙的(幫忙的有:站桌子頭地,記賬地,跑腿地,燒水地,買菜的,廚師,伺候“叭喇匠子”地,抬喪館地等不同等級)。
1、喪主(喪主當地稱呼)去世後,亡人的子女找到大總管,行大禮請大總管來主持白事總過程。
2、大總管進場,安排幫忙人員及整場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幫忙人員家中沒有勞動力的處外,其他必須服從安排。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和對生命,對喪者的一種敬畏。)
3、陰陽先生進場,由大總管派跑腿地人員請陰陽先生進場對出殯的日期、及下葬的地點風水進場勘察。
4、“叭喇匠子”進場,由大總管派跑腿地人員請鼓樂班“叭喇匠子”進場舉辦儀式。
農村喪事祭拜儀式進程
(第一天中午)開門:孝子們(喪主的子女當地稱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禮,輩分小於亡人的行八拜禮,與亡人平輩的行四拜禮。
送歲頭紙:根據亡人的歲數,用白紙粘在柳木樹枝上,放在大門外兩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隨意亂放)
拜榜:由大總管張貼幫忙人員名單,孝子們為感謝幫忙人員,特向張貼的幫忙人員名單的榜行大禮。
(第一天下午)潑湯:潑湯即喝湯,讓亡人喝湯。潑湯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裡進行,當地稱呼“廟子”由站桌頭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貢桌旁兩邊的幫忙的老人稱呼“領頭的”)指引,孝子們披麻戴孝,腰纏箐繩,拉著哀仗到廟子潑湯。(孝子們痛哭流涕,哭聲、喊聲,火炮聲,響徹半邊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聽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興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長長的孝子喪葬隊,在此儀式上堪稱是本白事中一大亮點,情景壯觀。從亡人的靈堂門口吹奏到廟子,路上遇溝、河、拐彎處,為了不讓亡人的靈魂跟錯了路,需要給土地神留下買路錢,孝子們跪下行大禮,燒紙錢。這時停樂。 繼續趕路時哀樂同起。
儀式開始:到了廟子,孝子跪下行大禮。“領頭的”跟土地神念咒語,祈求土地神的庇佑。詞為:“漫山湖泊一廟堂,山神土地和牛王。山神土地兩邊坐,土地老人在當尖。放鬆放鬆再放鬆,放鬆亡人喝頓湯。”然後孝子們哭著喊著亡人喝湯,在廟子上左轉三圈,“領頭的”提著湯桶向外潑湯。結束後起樂孝子們哭著回。
(第一天晚上)鬧靈棚:在當地有“喜殯”之說。是指老人的歲數很大了去世的,後人認為老人是有福之人,所以稱“喜殯”。 鬧靈棚是為了哀悼逝者,通常鼓樂班用文藝節目來進行鬧靈棚。
辭靈:親朋好友為了哀悼亡人在下葬的前一晚上進行最後一晚的辭別。行四拜禮、八拜禮。
填搭子:填搭子是指為亡人填盤纏,分別有亡人的女系來填,(兒媳、女兒、侄女、孫女等人)跪著痛哭流涕手捧“元寶”形狀的紙錢,填滿布口袋。
送盤纏:“領頭的”指引孝子們痛哭流涕,哭聲、喊聲,披麻戴孝,腰纏箐繩,拉著哀仗到村外的指定十字路口把剛填滿的搭子火燒,表示把亡人的盤纏送上西天。
(第二天上午)領客:第二天整個上午全部是領客,來追悼的親朋好友為亡人行四拜禮、八拜禮 。
(第二天下午)靜面:孝子們看亡人最後一面。
掃棺:“領頭的”在棺材上面撒一些錢財,與吉祥物品。用掃把向四周掃,兒女跪在棺材四周,表示:掃下來的財物誰接著誰有福氣。亡人走之前為兒女留下的最後財物和福氣。
系喪木架:抬棺材的架子,有亡人的兒子來系,亡人的兒子披麻戴孝,腰纏箐繩,拉著哀仗到大門外把喪木架子系好。
出棺:孝子們及前來哀悼的人們,下葬前在亡人在家裡的最後一字辭別。行四拜禮、八拜禮。
路祭:下葬前的最後一次祭拜,堪稱此次白事中第二大壯觀情景,出關後到村外是先指定的地點,為亡人進行路上的祭祀活動,參與者有,孝子們的男丁(亡人女家眷不參與)、所有來哀悼的後送的親朋、所有忙幫的都參加路祭。先由所有來哀悼的親朋行四拜禮、八拜禮。再有所忙幫的行四拜禮、八拜禮。最後由孝子們八拜禮。路祭過程中根據來的親朋的人數多少,少則兩三個小時,多則四五個小時,過程中整條路的交通等一系列的活動全部停止,直至路祭結束。
下葬:在路祭上摔老盆後就迅速地把亡人棺材抬到下葬地下葬。
費縣農村殯葬禮儀之行禮概說
魯地作為禮儀之邦,殯葬禮儀亦是亘古流傳,只是如今簡便了許多。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對此或許知道個大概,而城裡人大都是陌生的。但對於老家在農村的年輕人來說有知曉的必要。本人依所見所聞將費縣周邊農村殯葬禮儀中的行禮作一簡要介紹。
這里說的農村殯葬禮儀中的行禮主要指男客之行為。
喪事中,行禮的場合主要有辭靈(出殯前一天晚上夜半前,至親男客參加)、出殯日中午就餐前(所有吊喪男客參加)、路祭時(信主——主要親戚參加)。上述幾種場合行禮,做法大體相同。
行禮包括作揖和叩頭兩部分,二者結合在一起使用。由於其結合方式、作揖叩頭次數多少等的不同,也就產生了多種行禮方式,不同身份的客人必須使用相應的恰當的方式行禮。作揖又分深揖和淺揖兩種。深揖,動作為:站立——低頭彎腰——雙臂下垂——至膝蓋處雙手合攏,左手包右手抱拳——緩緩直身,雙手抱拳上移——抱拳高至眼眉止——釋拳,雙臂下垂,站立。深揖一般是給長輩所用。淺揖,動作為:站立——低頭彎腰——從膝蓋以上起,雙手抱拳——直身,抱拳至胸前止。淺揖是給同輩或小輩所用。叩頭,動作為:站立——先右腳後撤,屈膝下跪——後左腳後撤,屈膝下跪——上身挺直,雙臂下垂——上身前傾彎下,叩頭低至將要觸地,雙手前移伏地——抬頭,上身挺直,雙臂下垂——或左腳前移站起,右腳跟上站立;或再叩頭,依行禮套路確定。
行禮的程序:當聽到執事人(有的地方稱作“執客[kei]”)念到客人村名和姓名時(像坐席前的行禮,有時不排行禮次序,也就不點名。或大呼隆一起行禮,或諸親依次逐一行禮;而像路祭,必須按先老親後少親等次序依次逐一行禮),客人緩步走至祭桌前蘆席中央位置停下,執事人喊“客至“,客人便轉身向右首跪棚(也稱陪棚)的長輩作一揖、跪下叩一頭(是平輩的只作一揖);再轉向左首跪棚的長輩作揖叩頭(平輩作揖)。若兩側跪棚的孝子孝孫為行禮客人的晚輩,客人便無此禮節,可直接進入主體。主體禮的行法在下面分別詳細解說。主體禮畢,執事人喊“回禮”,孝子叩頭。這時,客人還應向靈屋的孝子施禮,是長輩的叩一頭,是平輩的則作一揖。在行路祭時,以上禮儀結束後,行禮人還要向侯禮者(其為逝者的兄弟,立於路祭行禮人進場、退場的地方)施禮,平輩的作揖,是長輩的作揖叩頭。總之,在整個行禮過程中,行禮客人動作要莊重、緩慢、有節奏,多人一起行禮要相互照應,動作協調一致。
在下面所說的行禮中的“勤”與“懶”:“勤”指作一個揖接著叩一個頭,即一揖一頭。“懶”指作一揖後連續叩頭,即一揖多頭。如“大八拜”又叫“四勤四勤”或“雙四勤”,“中八拜”又叫“四勤四懶”。
喪事行禮之主體禮按輕重通常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大八拜
行法:A、作揖,跪下,叩頭;站起,再作揖,跪下,叩頭;……如此重復四次(四揖四頭)。B、作一揖,到祭桌跟前墊子上跪下,進行捻奠。即行禮人跪在祭桌前,右首執客將香、酒、筷子、紙等依次遞給行禮人,行禮人再將這些東西依次遞給左首另一執客。捻奠程序為八下:三把香、三杯酒、一雙筷子、一刀紙。C、捻奠完畢,站起後退一至兩步。作揖,跪下,叩頭;站起,再作揖,跪下,叩頭;……又如此反復四次(四揖四頭,同捻奠前做法相同)。
此禮在捻奠前分別作四個揖叩四個頭,捻奠後又分別作四個揖叩四個頭,因每次都是作一揖叩一頭,前後共八揖八頭,故稱“八勤”,或“四勤四勤”“雙四勤”,俗稱“孝子禮”。此禮最重,常為至親晚輩行禮用之,如逝者的兒侄等。
二、中八拜
行法:A、中八拜在捻奠前的四次作揖叩頭與大八拜相同。B、所不同的是捻奠之後。即站起,後退,作揖,然後跪下,連續叩四個頭,中間不起身。因每次叩頭不像大八拜那樣站起一揖一頭,故謂之“懶法”。前邊是“四勤”,後邊是“四懶”,故稱“四勤四懶”。此禮為較親晚輩用之,一般都以此法行禮。
三、小八拜
行法:捻奠前的四個頭用懶法,捻奠後的四個頭仍用懶法,故稱“四懶四懶”。此禮為遠親晚輩用之。
四、大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倆揖叩倆頭,每次都是站起作揖,跪下叩頭。捻奠後,還是作倆揖叩倆頭,仍然是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頭。此禮為同胞兄(嫂)弟姐妹用之。
五、中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倆揖叩倆頭,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頭。但捻奠之後的禮法變了,變為懶法,即作一揖後,跪下連叩倆頭。此禮節為平輩較親的兄(嫂)弟姐妹用之。
六、小四拜
行法:捻奠前的兩個頭用懶法——作一揖,跪下連叩倆頭,捻奠之後的兩個頭同樣用懶法——作一揖,跪下連叩倆頭。此禮一般不常用,用於遠親平輩,比“懶四叩”禮稍重。
七、懶四叩
行法:行禮人走到供桌前,作一揖,便跪下捻奠。捻奠完畢,起身後退,再作一揖,用懶法連叩四個頭,故稱“懶四叩”。此禮節最輕,一般為遠親平輩。以“死人為大”的說法,客人為晚輩行禮也可行此禮,比“小四拜”禮稍輕。
八、“四勤四懶”+“懶四叩”
若兩代或三代人一起行禮時,可以將“中八拜(即“四勤四懶”)”和“懶四叩”禮合並使用。即長輩行“懶四叩”,晚輩行“四勤四懶”。具體行法為:A、上場後,長輩在左前方面向右站立,(別忘了,須在向跪棚的行完附加禮以後)晚輩行“四勤”禮。B、等晚輩行完“四勤”禮後,長輩上場,集體作揖,跪下,長者一人上前捻奠。C、捻奠畢,大家一起行“四懶”禮。幾代人一起行禮的,使用此法行禮者較多。
以上為通用主體禮節。除此以外,行禮還有諸如“二十四拜”“十二連勤”“十二串堂”“八拜六叩”“三祭酒”“三上香”“十三太保”“大祭奠”“小祭奠”等多種禮節,但一般都不大採用了,所以這里不再贅述。
殯葬,在古六禮中屬於凶禮,也是人生禮儀最後一件大事。傳統殯葬流程繁瑣苛刻,人們總希望亡故的親屬到陰間能得到安寧,所以特別重視治喪,在力圖悼慰亡靈的同時,也竭力標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發治喪的規模越來越大,花費越來越高,禮俗也越加復雜,實際上違背了“厚養薄葬”的古訓。
⑵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對於農村人而言,紙扎二字並不陌生,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紙扎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具有濃厚的中國特點。下面是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1
紙扎,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狹義的紙扎指的是喪俗紙扎,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紙指紙冥 器 。舊時迷信,以為人死後進入冥國 ,隨葬器物供死者在 間使用,於是有冥(明) 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紙冥器逐漸流行。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傢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塗繪的,的廣東佛山的「銅襯料」、「銅寫料」等,頗為富麗。
起源
紙扎,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這些色澤艷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扎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中國的紙扎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扎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扎製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築,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諸種紙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為何常州人習慣稱迎春橋為「行(音航)春橋」呢?相傳古時每逢立春節日,地主官員全副頂戴儀仗列隊,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紙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紙分紅、黃、青、白、黑,由盲人隨意將色紙拼糊後,看牛身上的紙色,預測當年的年成豐欠,如紅多主火災,黃多兆豐年,青主風、白主水、黑為疫雲雲)和旁立紙扎的手持鞭子的芒(按《東京夢華錄》:「立春前一日,開封進春牛禁中鞭春」。盧肇:《謫連州書春牛榜子詩》:「不得職因飢欲死,兒儂何用打春牛。」春牛的風俗由來已久,不過我處用紙扎春牛。)一起列入隊伍、鳴鑼開道,經過此橋到孔廟祭天,舉行迎春儀式。清代在進入縣衙大堂時,在鼓樂聲中,將隊伍所抬亭子中的畫軸打開,並迅速收卷,在古時象徵春已來臨之意。由於迎春隊伍通過街巷,萬民爭觀,很象民間迎神行(音航)會,而又必須經過此橋,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橋稱為「行春橋」。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2
紙扎釋義
對於農村人而言,紙扎二字並不陌生,村裡的老人去世,後輩們都會購買紙扎,給逝者燒去。但是,對於城市人而言,紙扎可就是個新鮮詞彙了,尤其是年輕一輩,幾乎很少有人知道紙扎是個什麼玩意。
紙扎又名糊紙、扎作、扎紙庫、扎罩子,指的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用紙糊成的紙人、紙馬、紙房子、紙搖錢樹等等。
在迷信思想中,紙是陰間用物,用紙糊成的各種器具,都是為了讓死者的鬼魂在陰間使用。比如燒了紙房子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房子,燒了紙馬車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馬車,燒了紙羊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羊群。
在農村,基本上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後,孩子們都會為老人買紙扎、燒紙扎。即使是村裡的貧困戶,也要籌錢買上一些,最起碼也得買一個農家小院,不然逝者去了陰間,可沒地兒可住。
紙扎歷史
在古代,每一個人都很重視祭祀這件事情,上至王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情節輕一點的用豬、馬、羊等牲畜祭祀,情節嚴重了還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會中,貴族們去世之後,很多時候都會選擇讓活人殉葬。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活人殉葬的殘忍,於是殉葬物由原來的活人變為了俑,根據制俑材料,俑又可以分為木俑、草俑、陶俑、玉俑等等。秦始皇的兵馬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概是到了宋朝時期,人們開始用紙做俑,紙俑相對於其他材料的俑來說,更為精美逼真,而且價格更為便宜,於是大部分的人,就開始選擇用紙俑來陪葬。人們燒紙人、燒紙馬,後來又發展出了燒紙房子,逐漸的紙扎文化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元、明、清三代,紙扎文化逐漸普及,紙紮成了民間喪俗中,最為主要的用品之一。尤其是清朝,紙扎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在數量上也遠比前朝更多。清朝的有錢人家辦喪事,光是紙扎都要堆滿10幾間房子。
清末年間,慈禧太後去世,光是拿紙扎的人就有上百個,外國人都沒見過這么大規模的中國式葬禮,紛紛趕來,用照相機記錄這一驚人時刻。
紙扎種類
紙扎類型首先可以從大的方面,可分為狹義紙扎和廣義紙扎兩種。狹義紙扎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喪俗紙扎,例如搖錢樹、仙鶴、馬車、宅院等等;廣義紙扎指的是所有用紙做成的彩色工藝品,比如彩燈、彩門、門面裝潢、舞具、風箏等等。
紙扎按照題材分類,又可分為人物類、動物類、建築類、神佛類和生活類五種。人物類比如童男、童女、馬夫、下人等等;動物類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仙鶴、羊、馬,除此還有牛、雞、狗、豬等等;建築類例如上文章提交的四合院,此外還有寶塔、錢庫等等;神佛類例如菩薩、佛主、鬼神等等;生活類有搖錢樹、馬車、桌椅板凳、聚寶盆、四季花等等。
從地域上來分,紙扎又可分為好多種,全國各地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福建梧塘紙扎、江西銅鼓紙扎、山東曹縣紙扎、河北邱縣紙扎、湘西鳳凰紙扎等等。
紙扎文化
孝順和感恩,是中華民族傳承了5000多年的傳統美德,紙扎文化就是傳統孝文化的具體表現。人活著的時候自然要孝,人死了之後依然要孝。
在民間,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了鬼魂還在,鬼魂在另一個世界,也要吃穿住行,於是後輩們就用紙扎來代替實物,為逝者准備好所有的生活物品。
當然,人們之所以如此迷信,也並不是單純的信仰鬼魂,更多的是對逝者的一種情感表達。紙扎雖然都是假的,但是對先人真摯的情感卻是真實的。
從表面上看,紙扎是准備給逝者的,是要完完全全的燒盡,化到另一個世界的,但實際上,燒紙扎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針對那些活著的人。
一個人的去世,總會伴隨著愧疚和遺憾,之前沒來得及說的話、沒來得及送的禮物、沒來得及實現的`夢想,都可以通過燒紙扎的形式去彌補,對於生者而言,燒紙扎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是一種壓抑的釋放。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3
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人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帶有濃厚的中國特點。
追其來源,是古代殉葬風俗的一種變化,《禮記·檀弓下》:「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
最開始,殉葬制度是以活人為殉。
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全部為年青女子。
《吳越春秋》記載,闔閭的女兒因對老爹有怨氣而自殺,闔閭非常悲痛,在閶門外為女兒大造墳墓,「鑿地為池,積土為山」,又製作雕刻精美的石槨,並用金鼎、銀樽、珠玉待珍寶作為隨葬品。
到了為女兒送葬那一天,闔閭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了墓地,闔閭「使男女與鶴俱入門,因塞之。」
《戰國策·秦策二》秦宣太後愛魏丑夫,言之其死後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驚恐萬狀,求庸芮說情,最終才免於一死。可見這種活人殉葬風俗的殘酷。
秦始皇建造陵墓的時候,據說一開始希望以活人為殉,後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改為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這才有了現在我們為之驚嘆的秦兵馬俑。
當然,以秦始皇之威勢,萬千兵馬俑陪葬尚可理解,但其對財富的消耗也是巨大。
古人事死如事生,如秦皇這般「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也非常人可以備至。
是以,後世經過發展,尤其是平民改之以便宜的紙人來代替昂貴的陶俑,因此「金童玉女」等紙人開始作為侍候逝者的仆從被廣泛利用起來。
紙人僅僅是喪禮器物中的一種類型,這些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逐漸流行。
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傢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
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扎鋪」「獅子巷口徐家紙扎鋪」。當時的人們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樣的「鮮花果品」「宮殿房屋」「僕人侍從」,其製作之精糧,叫人感慨萬千。
清代慈禧太後去世後,在葬禮上有成千上萬的紙人紙馬紙花,紙車紙兵紙將,聲勢浩大,可謂是距離現在最近、最隆重的一次皇家喪禮。
據當時觀看喪禮的外國記者記載,真人混在假人之間。可見紙人栩栩如生,根本分不清真假。
到了現代,很多風俗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而紙扎也與時俱進起來。不僅出現了電視,洗衣機,自行車,小轎車,甚至這些年連iPhone、iPad也有了,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甚至隨著觀念的改變,現在的紙扎已經超脫於原本的喪禮概念,蝶化為一種藝術形式。
2019年6月,法國四大國立博物館之一的凱布朗利博物館就舉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主角就是這些用於祭祀的傳統紙扎,紙扎以一種全新的模樣出現在藝術展上,為外國民眾帶去了中國人對於死亡看法。
對於死亡,我們最多的是害怕畏懼,但基於死亡的紙扎藝術,卻展現出現代人的另一種獨特視角:浪漫。
一面是對死亡的恐懼,一面是浪漫的死後世界,這樣的相對二元觀念構成了中國人獨一無二的生死觀。親人離去的 傷感被中國人以獨特的手法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死者生界。
紙扎帶著我們的思念伴隨著跳動的火焰一起飛向天堂,就連飛舞的紙灰我們都認為是逝者的低吟耳語。他們從火焰中收取親人的禮物,在奈何橋的那頭,依舊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中國人每年有四次重大的亡者節日:陰歷正月(春節前後),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我們講究大團圓,雖然逝者已逝,但他們依舊通過這些節日與我們相互溝通,我們也以此來訴說思念,這是祖先崇拜遺留下來的基因。
有的人死了,但他們還活著,這些紙扎則以陰陽溝通媒介的身份,在生者和死者之間,建起了橋梁。在寒衣節這樣的日子,中國人會想為逝者添衣;中元節清明節,我們會為逝者送上錢幣,讓他們手有餘糧。
紙扎以紙為本,觀其實質,則是一種精神寄託,代表生者的思念,也代表逝者曾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的印痕。
《尋夢環游記》講述墨西哥小男孩游歷亡靈世界的奇幻冒險,其背後的含義和中國人的生死觀何其相似。
老人說「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紙扎所寄託者,非簡單的思念之情,而是一種證明。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短短百年,到我們分別的那一刻,總有些意難平和捨不得。科學以冰冷的口吻告訴我們死後黃土一抔,一刀切用理性消滅浪漫與幻想;但感性才是人的本質,總有血脈親情、愛恨別離替我們講述著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李白以悲天憫人的口吻訴說人生苦短、短命蜉蝣的無奈,寄託思念與浪漫的紙扎卻塑造著詩仙也不能創造的天真爛漫。死固可怕,但死亡之後無所寄才是真正的荒蕪,若這場新冠疫情告訴我們生死無常,那我們希望,在生死的未知背後還有浪漫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