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清朝順治銅錢多少錢一枚
順治通寶有
史料記載順治一厘式共有十九局開鑄,分別有:戶一厘、工一厘、薊一厘、宣一厘、雲一厘(密雲局)、東一厘、臨一厘、原一厘、陽一厘、陝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雲一厘(雲南省局)、荊一厘。各局版式基本固定,變化不大,除原一厘、浙一
普品50元左右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二」 6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戶」 8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一」 4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戶」 4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工」 1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工」 1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同」 7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浙」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福」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陽」 7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左「延」 4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延」 45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宣」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宣」 15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寧」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昌」 6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東」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荊」 8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荊」 2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河」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東」上下「一厘」 13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東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福一厘」 2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戶一厘」 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工一厘」 8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薊一厘」 3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陽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十二種監局 4元
順治通寶楷書大樣背上「福」 5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二背寶泉局 5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十背「十一兩」 5000元
上述的的以前的價格比例字參考
⑵ 順治錢共有多少種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6�1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冶通寶」。在清軍剛入關時,充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為合金,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順治錢制形式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在錢幣界享有盛譽的「順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錢式 ,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是仿會昌開元錢制 ,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它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陝、雲」等。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三是權錢錢也叫一厘式錢 ,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雲、五局」,「一厘」是指權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一千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順治十年時鑄行,到十七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四是滿文錢 ,面文為「順治通寶」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寶源,規定每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五是滿漢文錢, 面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順治十七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此種錢式製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錢幣真品價格要根據品種品相傳世量和市場需求等來確定,詳細資料可登陸「古泉苑地」查詢,地址: http://hgaodi.ncper.com/
⑶ 順治通寶有幾種
按背文和鑄行階段可分為五式。
1、順治一式:
第一式為「仿古式」,鑄行時間為順治元年至八年(1644~1651),順治十七年停止使用並回收。包括光背、背符號、背紀值三類,其中紀值類有背「一」、「二」與「十·一兩」仿明天啟大錢試鑄品,背符號類有背星、背圈等。
由於仿古式順治錢從形制、鑄造工藝等方面均具有很明顯的明朝鑄幣的特點,故稱其為「仿古式」。又因為錢背無紀錢局文字,也稱為「無紀局」式,是清朝入關後鑄行的唯一一種無紀局標識的制錢。
2、順治二式:
第二式為 「單漢字紀局式」,該式鑄行時間為順治元年至十年(1644~),錢背以單個漢字標示鑄造錢局簡稱,先後有右單字、穿左單字及穿上漢字幾類。
由於順治早期鑄錢局眾多,故錢背紀局文字較為豐富,共發現十九個錢局,三十一種背文,分別為:右戶、上戶、右工、上工、右宣、上宣、右臨、上臨、右延、左延、右雲、右同、右薊、上薊、右原、上原、右陽、上陽、右河、上河、右浙、上浙、右東、上東、右荊、上荊、上寧、上昌、上襄、上福、上新。
其中:上工、上新未正式發行,僅見數枚樣錢,背右延字錢較為罕見,背上延字錢未見真品。舊譜記載背右昌、右寧、上陝、右陝等品種實不存在。順治十七年仿古式與單漢字紀局式順治錢一並停用,並被收兌銷毀。
《清文獻通考·卷十三·錢幣考》;「國初,尚仍其制,嗣後有鑄漢文,戶工字及各省鎮地名一字,於錢幕之上,或錢幕之右者,皆順治十年以前之制。」說明仿古式與「單漢字式」為順治錢的早期形式。
3、順治三式:
第三式為「一厘」式,錢背穿右以一單漢字標示鑄局,穿左書寫「一厘」二字。鑄行時間為順治十年至十四年(~1657),停用時間為康熙二年(1663)。
4、順治四式:
第四式為背「滿文」式,錢背書寫滿文「寶泉」或「寶源」分列穿左右。順治十四年(1657),戶部題准各省鑄局一律停鑄,僅由戶部寶泉局與工部寶源鑄背滿文局名錢。
《清史稿食貨五》記載:「順治十四年,直省局錢不精,私鑄乘之,卒壅不行,悉罷鑄,專任寶泉,寶源精造一錢四分重錢,幕用滿文,俾私鑄,限於作偽,現行錢限三月銷毀。」
可見由北京戶、工二局改鑄順治背滿文「寶泉」、「寶源」重錢是為了達到統一管理防止私鑄的目的,也是歷史上最重的小平制錢。背「滿文」式制錢鑄行時間為順治十四至十八年(1657~1661),錢體大而厚重,錢背銘文改為雙滿文形式,較之前順治錢有很大不同。
從這一式開始,清朝制錢在形制從上沿用明朝的時代進入了真正的清錢時代,背滿文寶泉、寶源形式的制錢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時期。它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順治五式:
第五式為「滿漢文」式,錢背分別以滿、漢書寫鑄錢局簡稱,分列穿左右。鑄行時間為順治十七年至十八年(1660-1661)。
據《清朝通志》所載:順治十七年(1660)戶部又重定順治通寶背文制式,除寶泉局、寶源局續鋳背滿文式外,提准重開十五個地方錢局,並按照順治四式的規格開鑄新錢,每文重一錢四分,其背文由穿右省府局漢文局名,穿左為滿文局名,故稱滿漢文式。
(3)順治有多少局圖片下載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為了穩定流通鑄幣混亂的局面,一方面有選擇地繼續沿用明代舊錢,另一方在北京設中央錢局開鑄「順冶通寶」錢。新錢每文重量定為一錢與明錢兌換。
這一舉措逐漸統一了流通錢的形制,為恢復國民經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作為剛剛入關的清朝政府推行順治通寶錢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先後經歷了五次重要的改革,最終完成了脫離明代而建立清代鑄幣體系的過程。
五次貨幣改制鑄就了五種形式的順治通寶錢,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順治五式。每一式順治通寶自成體系又互相關聯,為我們後來的收藏和研究者提供了豐富多彩、趣味無窮的實物資料。
⑷ 順治十二局是哪些
順治通寶(滿漢文錢):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鑄。錢背穿孔左一滿字,右一漢字,均系鑄局名。共十二局:陝、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
⑸ 順治皇帝當朝選幣局有多少個
順治皇帝當朝選b局有多少個?這個我們大家了解一下這方面內容,這個時候還是有很多這方面的。局。
⑹ 順治通寶背滿漢文有多少個局
十三局。順治通寶滿漢文局,史書和錢譜都記錄有十五局,但可惜密雲局和雲南省局一直找不到實物,後世懷疑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投入生產,因此只有十三局開鑄,但這十三局仍然十分精彩。
直隸薊州局的順治寶薊和直隸宣府局的順治寶宣可以合並記憶,它們同時開爐,面文都採用戶部標准版本,存世量大,版本單一;山東省局的順治寶東的面文為山東局特有面文,其中又分標准版和寄郭類兩種。山東臨清鎮局的順治寶臨,面文分為三類,一種是戶部標准版本,但略有小變化;一種是臨局特有面文;還有一種是借用山東省局的面文。
河南省局的順治寶河,類似於順治寶臨,也是除了戶部標准版和山東省局面文以外,自己還有獨特的河局面文。山西太原府局的順治寶原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直徑大,達到29.2mm以上的都很常見,普通順治局很少有28mm以上的。
順治寶原的面文為原局所獨有面文。山西大同局的順治寶同,直徑也不小,一般也大於28mm,面文為戶部標准版。山西的兩個錢局製作得大,與此相對的是陝西省局的順治寶陝,直徑為順治錢局中最小,一般很少有28mm以上的,面文單一,類似於戶部標准版。
江西省南昌府局的順治寶江,是所有順治滿漢文銅錢中存世量最小的(除福、密雲和雲南局以外),面文為江局所特有的。浙江省局的順治寶浙直徑也比較小,很少有上28mm的,面文為浙局所獨有。湖廣省武昌府局的順治寶昌,直徑較大,存世量較小,面文為昌局獨有。江南省江寧府局鑄造的為順治寶寧,直徑大,存量多,面文為寧局獨有。
但主要分為三個版本:降寧、昂寧、十字寧,尤以十字寧較少。另外,各種錢譜都記載順治寧局有一種面「試鑄大吉」,背面是光背或滿漢寧的試鑄錢,在別的錢局未曾發現,存世極少。
(6)順治有多少局圖片下載擴展閱讀
順治通寶為清朝錢幣,鑄於世祖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順治通寶是清朝入關後正式鑄行的第一種制錢,面文「順治通寶」,錢文宋體、均為對讀;多為黃銅質,有極少數為青銅;錢體趨於扁平,錢緣寬闊。
順治通寶主要為小平錢,少數折二、折十大錢,按背文變化和鑄行階段可分為五式。早期順治錢保留了明朝制錢工藝,使其版式具有明顯的明朝錢幣特徵,而後期徹底從明朝制錢體系中脫離出來,建立了獨有的清代制錢風格。 「順治五式」在明清錢幣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清軍入關之後,清政權、南明政權、農民起義軍政權之間爆發的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清政權的統一戰爭主導了前期順治錢的鑄造,它是一個戰時貨幣演化的經典案例和實物證據。
⑺ 順治通寶有那幾種,要圖
1、順治五次改制同時產生了五種形式的順治通寶,史稱「順治五式」。
2、順治一式又名順治仿古式(仿明錢式),順治五式中最早出現的一類。始鑄於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占據北京之後,建立了清王朝,同時在貨幣發行上大量採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製作工藝。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7)順治有多少局圖片下載擴展閱讀:
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順治元年,在北京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鑄幣,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設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通寶」。順治通寶的成分紅銅七成,白銅三成。一千銅錢稱為一串。順治通寶重初定位每文一錢,後改為一錢二分、一錢四分、一錢二分五。順治通寶的幣型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順治五式」。
介紹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冶通寶」。
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為合金,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
⑻ 順治通寶背滿漢文有多少個局
第五式;『』滿漢文錢。錢背穿孔左邊是滿文鑄的局名,穿孔右邊是各鑄局名的漢字,共有;臨、寧、原、宣、同、江、東、前、薊、昌、浙、陝等十二局。錢徑約2.8厘米,重4~5克。
⑼ 順治康熙年間古錢幣有幾種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原一厘」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宣一厘」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薊一厘」3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浙一厘」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河一厘」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昌一厘」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陽一厘」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十二種監局4元
順治通寶楷書大樣背上「福」5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二背寶泉局5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二雕母背「原」20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十背「十一兩」50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羅漢錢10元聖祖康熙年間鑄,面文楷書直讀,背記局,分滿文,滿漢文二種,滿文錢
仿順治四式,背寶泉、寶源二局,滿漢文錢仿順治五式,穿左為滿文寶,穿右為漢文記局名;同福臨東江
,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尚有鞏西二字,徑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數背
星、月紋及合背錢,記地支錢。當十大錢徑4.7厘米,傳世以背鞏,西,當十大錢罕見,背大字廣,南,
面文雙點通背東者亦少見。記地支錢更罕。.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十四種監局3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小「台」4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大「台」15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西」30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鞏」20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漳」1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桂」2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南」3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廣」10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大清」8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南」星月4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子」25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丑」25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寅」25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巳」2500元
康熙通寶楷書小平背干支「福」2500元
雍正通寶楷書小平寶源局雕母12000元世宗雍正年間鑄,胤禎得隆科多,羹堯之助,以謀取得帝位。雍
正通寶面文楷書,直讀,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滿文記局,泉源浙武河昌雲蘇南安黥鞏濟晉台川。雍正
錢按順治四式,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在清代諸錢中居少而精地位,一般徑2.6--2.8厘米,重3.6--4.5克
。存世尚有寶黔折二大錢,徑3.1厘米,甚罕見,合背錢亦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