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汗血寶馬、蒙古馬、天馬,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從漢代開始,一直流傳著西域汗血寶馬的神話,宛如一段傳奇,在無數文學著作中演繹著,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寫有《天馬歌》:「天馬出來月氏窟,背為虎紋龍翼骨,嘶青雲,振綠發,蘭筋權奇走滅沒。」宋代司馬光的《天馬歌》則寫道:「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網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那麼,汗血寶馬是傳說還是真有其事?
傳言中,汗血寶馬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故得名。在古時,先人曾將汗血寶馬稱為天馬、大宛馬(大宛為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史記》曾經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而據《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
汗血寶馬在我國古代具有尊崇地位,傳言為了爭奪汗血馬種,在漢代甚至曾經為之引發了兩次戰爭。據說漢武帝曾派遣一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黃金做的馬模型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一行人經過4000多公里的陸地行軍,方才到達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誰料大宛國王因為愛馬心切,不願意用大宛馬換取漢朝的金馬。更意外的是,漢朝使臣在歸國途中遭遇劫匪,不但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使臣也被殺害。漢武帝聞知消息怒發沖冠,遂派遣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最終迫使大宛國同意向漢朝提供良馬。
經過血戰得勝而歸的漢朝軍隊一共挑選了3000匹良馬運回中原,但經跋涉之後,抵達玉門關時僅餘1000多匹。終於得到汗血寶馬的漢武帝賜名汗血寶馬為「天馬」,並讓汗血寶馬等西域良馬與蒙古馬雜交,培育出山丹軍馬。從此,中原的馬種得到改良,漢代的生產力和軍隊的裝備也因此大幅增強。
由此,進入中原的汗血寶馬名聲大振,在許多朝代與許多歷史事件中都有聲名傳播。例如在唐朝,唐玄宗與寧遠(大宛)國王和親,寧遠國王則向玄宗獻了兩匹汗血寶馬,玄宗為兩馬取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它們還被畫進了唐代名畫《照夜白圖》。
汗血寶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來,史料中已很難見到汗血寶馬的名字,汗血寶馬在我國幾近絕跡。不過,據專家介紹,汗血寶馬並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的。土庫曼和俄羅斯現在還有上千匹汗血寶馬,只不過在當地汗血馬被稱為阿哈馬。
關於汗血寶馬流汗如血的傳言,專家分析,馬在高速奔跑時體內血液溫度可以達到45℃到46℃,但它頭部溫度卻恆定在與平時一樣的40℃左右。據此,有關動物專家猜測:汗血馬毛細而密,這表明它的毛細血管非常發達,在高速奔跑之後,隨著血液增加5℃左右,少量紅色血漿從細小的毛孔中滲出也是極有可能的。也有人認為,「汗血」現象是受到寄生蟲的影響。清朝人德效騫也在《班固所修前漢書》中表示,汗血現象為馬病所致,即一種鑽入馬皮內的寄生蟲,這種寄生蟲尤其喜歡寄生於馬的臀部和背部,馬皮在兩個小時之內就會出現往外滲血的小包。
㈡ 馬的各種資料,藝術品、郵票、名畫都可以,最好有圖片。
2002年一月五日,在陝西省的寶雞市舉行了馬年生肖郵票的首發式。今年的生肖郵票就是以寶雞市鳳翔縣的民間工藝品泥塑馬為圖案設計的。
王虎鳴:我無意中在一個書櫃裡面 發現了一匹就是這個黑白馬 就是現在選中的這匹馬 當時馬身上是塵土很多 好長時間可能也沒有人動 但是我當時看到這一匹馬的時候 我就心裡一亮 我有這么一種感覺 好象今年的生肖票 也就是非它莫屬 有這么一種感覺 那麼我想評審委員會 之所以選中這個馬 一個我想就是它這個馬比較有特點 這種特點一個是它的造型比較有特點 非常的可愛很憨態 另外一個就是說它的色彩是黑白的 線條簡潔流暢 還有一個特點我想就是 它特點適合於我們雕刻版印刷
中國的生肖郵票發行的歷史並不長,但由於符合了中國人在新年來臨之際對喜慶、吉祥的追求,所以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到郵票發行的時候,無論是集郵還是不集郵的人,都喜歡買一、兩套生肖郵票作為紀念。
在寶雞的馬年郵票的首發式上,由這套生肖郵票的設計者簽名的郵品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位老人總是被人們團團圍住,他就是這套郵票所選取的泥塑馬形象的製作者,鳳翔縣的老藝人胡深。
胡深:我這個手藝是祖傳的 老先人就搞 我今年72歲了 我畫這個泥塑已經有60餘年 小上的時候就跟我父母學手藝
今年73歲的胡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一踏進他的家門,就會發現,他的家科就是一個泥塑作品的小加工廠。從和泥、擀泥餅到入模、出模,一道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在進行。胡深的老伴、兩個兒子、兒媳婦和四個孫子,一家十口都會製作彩繪泥塑。
胡家的這一家人,在泥塑方面各有特長,捏摸、畫線、著色分工明確。每到農閑以後,全家人坐在炕頭一起做虎頭掛片、泥塑動物。他們的作品充滿鄉土氣息,形態逼真、粗獷誇張,風格多樣,深受各界人士喜愛。這次被選為生肖郵票圖案的馬就是有關專家從中央美術學院的陳列室里找到的。
胡深:為什麼把這個馬 要選成國家的郵票呢 這個馬它有好多的長處 比如我拿的這一個馬 精神飽滿 形象美觀大方 線條流暢 民族味道濃厚
胡深所生活的寶雞鳳翔縣,是中國泥塑的發翔地,從周朝開始流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由於這里地處黃土高原,人們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時間和泥土為伴,為了給枯燥的冬天農閑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人們就以泥塑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每到節日,人們就用親手製作的泥塑送給親朋好友,來表達主人的一片特有的豪爽和對朋友的祝福之心。
由於鳳翔的泥塑總是與民俗聯系在一起,所以這些泥塑作品充滿了鄉土氣息,大膽的造型、豐富的想像、簡潔的線條、艷麗誇張的色彩使鳳翔的泥塑傳達出一種質朴而熱烈的情趣。
在中國生肖也稱為屬相,或稱為相屬。按照漢語的解釋,「生」指「出生」,「肖」義為相似、類似。也就是說,某一年出生的人和這一年所代表的動物習性有著某種聯系。生肖,不僅中國有,在日本、柬埔寨、印度、法國、緬甸等國家都有生肖,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但都體現了人與自然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相互依賴的關系。
中國古代根據動物出沒時間和生活特徵,將十一種動物和龍作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 猴、雞、狗、豬。這些動物或多或少與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有關。
「十二生肖」在中國社會流傳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但源於何時,現在已難以考證。但在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等文獻中就有關於生肖的零散表述和記載。
李燕:在漢代應該說是中華國學 很多的門類都是基礎 形成體系的那麼一個時代 在東漢王充的著作《論衡》 里問有一篇叫《物事篇》 裡面首次白紙黑字 記錄下十二地支和十二種動物掛鉤 其中就有馬
在人類歷史上,人與動物本來就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從古至今,人們對動物形象的描繪與刻畫,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也一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對象,這之中又因為馬與人類的生存、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而成為藝術家們最喜歡的創作題材。
在據今約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陰山岩畫上就已經出現了人與馬的畫面。
到了兩千多年前的秦代,馬的藝術形象已經十分豐富。在著名的秦始皇陵中,就出土了大量象徵秦王朝百萬雄師的兵馬俑。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座皇陵中還發現兩具銅車馬。銅車馬的造型比例勻稱,形態逼真,矯健肥碩的馬身佩光彩閃爍的金銀飾件,雙眼緊盯前方,馬齒緊嚼滴銜,鬃花迎風飛揚,削竹般的馬耳斜聳,彷彿正聆聽號令,只待長策一揮,便放開四蹄疾馳。它們與兵馬俑中的馬一起勾勒出秦駿馬盛世的壯麗景象。
到了唐代,由於國家強盛,疆域廣大,對外交往頻繁,馬在生活、生產與戰爭中的作用更加明顯,所以馬的形象也更加突出。這之中最著名的就是陝西禮泉縣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照陵的六匹駿馬浮雕,這六匹駿馬曾經伴隨唐太宗征戰南北,立有赫赫戰功,當時的藝術家以簡練明晰的造型,塑造了戰馬立行賓士的身姿、步態,展現了戰馬的勇武、剛烈,突出了它們頑強的性格,同時也展現了大唐文化的恢弘氣勢。
在中國,對於馬的喜愛並不僅僅局限與帝王,普通百姓也對馬十分鍾愛。在浙江省的諸暨市,有一座富商的私宅,人稱「千柱屋」,氣勢恢宏,建築講究。在「千柱屋」里,雕刻藝術品如雲,尤以正屋天井照牆上的「百馬圖」為上乘。全圖由21塊方磚合成,總長704厘米。百馬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備,充分表達出主人對馬的喜好之情。
李燕:中國最古的典藉《易經》裡面 乾卦談的是天的精神 他把馬列入乾卦 就是說馬是一種天的精神 剛健的精神 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另外我們民族的圖騰是龍 龍是天的化身 所以好多馬也叫龍馬 甚至地變一個詞龍馬精神 這就是給馬這種動物形象 賦予了一個最高的 剛健形象的這樣一種地位
在甘肅省出土的漢代銅雕《馬踏飛燕》就是中國的古人對「天馬」精神的最好詮釋。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態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微左側,三足騰空,只有左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背上,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也是當時所崇尚的時代精神的體現。
從古至今,馬與人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於歷朝歷代都涌現出具有不同時代特色的馬的藝術形象,而在這些形象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唐三彩中的三彩馬。
唐三彩在一千多年以前,曾作為陪葬品而風靡一時。因為它們以黃、綠、白三種釉色為基本釉色,所以人們習慣稱它們為「唐三彩」。唐三彩有器物,也有塑像,各類製品包羅萬象,但做得最成功的還是各種馬的形象。
三彩馬大都以靜表現動,雖然站立卻有奔跑之勢,雖然不鳴卻讓人似乎聽到嘯嘯之氣,充分體現出了當時工藝水平的精湛與製作者的智慧和激情。
唐三彩馬中的馬與現實生活中的馬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實際上是一種被藝術化的馬的形象。
李燕:對馬的塑造體現了唐朝 一個時代精神 一個欣欣向上 朝氣蓬勃 勇往直前的一種精神 所以他把馬的體現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 他把它放在最高貴的地位上來塑造它 把它最優美 最能體現精神的部分誇大 用現實生活的馬來跟三彩的馬來看 它不大一樣 比如它的頭比較小 它的脖子特別粗 胸肌特別發達 臀部都非常圓潤 這些現實生活中 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馬 它主要是體現了馬的一種精神 一種龍馬精神 用內在的勁來發外在的形 所以它對這個形象 主要是看它象一個馬就是了 但是更主要的是體現了馬的精神 體現了馬時代的精神
三彩馬的裝扮也是各式各樣,從它們的裝扮中,可以看出唐代各個社會階層人們的等級、地位和身份。
李燕:因為唐朝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 一個封建社會 所以在馬的使用上面 打扮上面 也是有很明顯的等級 就象我們現在在路上用的汽車一樣 比如說賓士 寶馬 卡迪拉克 那麼唐朝就是五花馬、三花馬 剪鬃上面帶花的馬、那一般都是王侯將相 還有帝王才能用的 還有宮廷才能用的
在唐三彩中還有很多人與馬相結合的作品,如狩獵俑、騎馬俑、馬夫俑等。在這些作品中,人物的姿態、神色與馬相互輝映,表現出人與馬的親密關系。
三彩馬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胡人牽馬俑和騎馬俑,這反映出唐代社會的開放和對外交往的頻繁。
三彩馬是唐王朝經濟文化繁榮的象徵,是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它們生動的造型、飛揚的神采展現出一個時代的追求。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一直待續至今,而三彩馬也因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成為人們樂於收藏的工藝品,現在,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當然,對於喜歡馬的人來,馬的藝術品收藏還不僅僅局限於唐三彩。
這是一個溫馨的三口之家,蔡猛和徐笑梅都是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由於工作的原因,他們總是有機會走南闖北,所以在這個家裡,有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紀念品,而在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們大量的有關馬的收藏品。
蔡猛:我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喜愛 除了生長經歷以外 應該說你的血液里你的骨子裡 在你的遺傳里肯定有什麼東西 當然與我的經歷有關系 小的時候出生在呼和浩特 就是草原上的明珠的城市 從小看著馬 趕著一群一群的走向中原 當地穿著蒙古袍的人很多 還有飯館里頭手把肉 馬拉的車運糧食 這些東西我想對我對馬的愛都可能會有間接的啟發或者是誘導 1982年我大學畢業以後就有了工資 有了工資以後相對來講經濟獨立以後就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 看到什麼喜歡的東西可以買一買 東一件西一件 最後發現買的東西里頭號大部分是馬 後來我漸漸琢磨 實際上自己喜歡的其實是馬 從那個時候就有了一種收藏的意識
徐笑梅:最初的時候對這件事可以說我不太理解 並且我也不太喜歡 我喜歡家裡搞得溫馨一點 簡潔一點 我說你別買這些東西了這么亂然後要花很多錢 然後我覺得這種陰擋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一個是他蔡猛愛馬我感覺就是說他已經愛到了這種痴迷的程度 我從我的感覺 我應該變得聰明一點那還不如把這件事轉一個彎 然後做一個正確的引導 我想了想這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我說你要注意品位 別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弄到家裡來 但是我覺得我還不是一個真正的收藏 因為收藏一般地講收藏它是一個怎麼說呢 就是這個東西具有很高的價值 其實我的想法是什麼呢 我就覺得做為我只是一種愛
在相互理解與溝通後,他們一起愛上了馬,愛上了對馬的工藝品的收藏。在這個家裡,每一件藝術品都是由它的主人精心選擇和擺放的,每一件藝術品後面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者一段值得回憶的印象。
收藏中的趣聞 蔡猛:比如我當時到英國去解說4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回來的時候我記得好象在也是在一個日本人開的商店裡頭 因為錢不多了 我就想再買一點什麼東西 然後就有一個表 那個表上是一個馬的圖案非常漂亮 我一看見馬我就立刻興奮 那個服務員很直地說了這個表我們不賣 那為什麼不賣 他說這個表走時上機器有點問題 它就是走不準時唄 我說這不現在在走嗎 他說是現在在走它可能以後就不走了 但是我說我沒關系我說不走我也要 他說那你要自己負責任我們不給你承諾這種保證 後來我就把這個表買回來了 買回以後果然掛在上頭沒走幾天不走了 但是不走了我覺得也好看 我覺得在買的時候其實心理上已經有準備了 是喜歡這個表的造型喜歡它馬的圖案
對馬的喜愛,對馬的藝術品的收藏,使這個家庭充滿了和諧的氣氛,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一種歷史,也是一種文化,它們一方面被人所收藏,另一方面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陶冶著人們的性情,使人們沉醉於它們所展現出的世界中。
蔡猛:心底下有那麼一個想法 有朝一日的話 有條件的話 我將逐漸的轉向馬的講解和解說 因為現在馬術有6塊奧運會金牌 而且它是唯一的一個人與動物的奧運會項目 2008年奧運會又在中國舉行 所以馬術肯定會在中國發展得非常快 那麼我喜歡馬 我又從80年代開始到現在20年的收藏 在收藏的過程中也了解了很多馬的知識 自己又親自去騎馬又養馬 我想我最終的一個目標就是用我對馬的這種愛 用我掌握馬的這些知識 用自己的這種熱情去成為一個真正的體育馬的一個解說 一個評論 讓很多人通過我的解說 通過這種評論喜歡這種動物 保護動物 愛護動物 而且能夠以馬 能帶來這種快樂的生活
馬不但出現在民間工藝、雕刻藝術以及私人收藏品中,也是中國歷代繪畫中極力表現的形象。從那些流傳至今的畫卷中,我們可能看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畫家對馬的精神的獨特見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漆器的國家,在先秦時期的漆器,特別是戰國漆器上就已經出現了裝飾圖案,在這些圖案中,就有馬的形象。這些漆畫構圖嚴謹,線描交稱健勁,冷暖色調對比強烈,帶有濃郁的裝飾趣味。
從秦朝開始,由於中國進入統一的封建社會,國勢強盛,統治者開始大興土木,從宮殿、壇廟到宅邸、墓室都繪有氣勢恢宏的壁畫,這些壁畫中也大量描繪馬或者車馬的形象,它們大多構圖充實完整,人物與馬等動物錯落有致,儉朴率真,引人入勝。在著名的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也十分突出,它們有的是當時商旅行進在「絲綢之路」上的真實寫照,有的則是當時人們豐富的想像力的結晶。
李燕:另外不能不提到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 它所創造的戰馬的形象、拉車馬的形象、乘馬的形象 那稱一代繪畫造型的高峰 為什麼把這樣一種浮雕算作繪畫 因為它有大量的拓片形式影響於我們的畫界、影響於我們的一些畫家 尤其是漢畫像磚上拓出來的那個奔跑的馬拉車的馬 有一塊漢磚 四四方方的一塊漢磚上四匹馬的形象 形馬很大的那種動態反差 所以你當看到這樣一張畫的時候 你的視線從四匹馬中間留來留去 轉來轉去 無形中在你的視網膜里形成了一種動態大反差 變成了一種良性錯覺就是這馬在動 四方的畫面並沒有拘束你這四匹馬 而且覺得這四匹馬可能一會兒功夫就跑出你的畫面 那實在是那是將近兩千年前的這么一幅畫馬的絕品
東晉時期,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以曹植的《洛神賦》為腳本,用圖畫的形式再現了一個很浪漫的故事,這就是在中國繪畫界有著崇高地位的《洛神賦圖》,畫中有許多乘馬而行的人物,雖然在這里馬還只是人物活動後個陪襯,但已經充滿含意雋永的神韻。
在繪畫中真正出現了成熟的馬的形象是在唐代。著名畫家張萱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描繪了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及其家眷騎馬郊遊的情景,在一片花團錦簇中,馬的形象十分突出。
在唐代,也已經出現了一批專門因畫馬而知名的畫家。
李燕:這里有名有姓可查的、又比較有名的 唐代的韓干現在流傳在世的有一幅叫《照夜白》 這是馬的名稱 過去這是好馬 駿馬都有名稱 照夜白就是說他這匹馬毛啊雪白雪白的 在夜裡行走都能一片白光 就這個意思這個 馬是拴在馬柱子上的 可一看這馬就不甘心被人羈絆 仰著首 你只要把這繩套一脫開就能飛到天上去 那種感覺 宋代的一位白描大師李公麟 他畫的一些白描的馬 他用這樣一種最簡潔的繪畫手段來描寫 這些駿馬很有意思 每匹駿馬前面都有一個養馬人 這養馬人的形象一看就是凹眼睛高鼻子 那一定就是西北地區的兄弟民族 他們善於養馬 而且從馬的形象來看也是西北馬、大字馬、烏孫馬 就是那一類的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匹叫玉花蔥 白馬身上有一點灰的 小的圈圈 玉花蔥
到了元代,又出現了一位畫馬的大畫家——趙孟頫。趙孟頫實際上是一位詩文書畫全能的藝術家。《秋郊飲馬圖》和《浴馬圖》是趙孟頫人物鞍馬畫的代表作。在這些畫中,牧馬官驅駿馬十數匹賓士於野水長堤、綠波紅樹之間。畫面布局講究,意境深遠,尤其是馬的神態各異,或奔騰追逐,或徐步緩行,或低首就飲,或引頸長鳴,意態生動,是描繪馬的繪畫中的上品。
中國繪畫的題材對馬的偏愛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著名的畫家徐悲鴻畫的馬。徐悲鴻九歲開始學畫,後來又到歐洲留學八年。回國以後,他在大學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創作了大量油畫等多種體裁的作品。但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筆下的駿馬。
他筆下的馬四蹄騰空,鬃尾毛發聳立,向前疾奔。筆健墨酣,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作品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全畫墨色淋漓,用筆粗放,氣勢磅礴,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
李燕:徐悲鴻先生他生活於我們中國近代 風雲變幻的國難頻生的這樣一種時代 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民主思想的徐悲鴻先生 他畫的馬完全是他個人的思想和與時代相關的這種時代的思想 時代的精神的那麼一種化身 那是在四十年代內戰行將結束的時候他畫了一匹飛奔的戰馬 上面題的是什麼呢?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 這就說明了徐悲鴻先生通過這樣一匹馳騁摘掉了鞍子的戰馬 來表達他希望我們的國家趕快結束內戰 趕快統一建立一個光明的未來的新中國那麼一種心情
馬與人類一起已經生活了很多年,它們不但推動了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進步,而且還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為人類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無數的靈感,馬是人類最親密的夥伴。
㈢ 古代十大戰馬是哪些
古代十大戰馬分別是的盧馬、赤兔馬、烏騅馬、伊犁馬、步景、河曲馬、驚帆、西南馬、絕影、三河馬。
此馬在群馬中,身形高大,身材修長,極其雄峻,大為贊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拍馬就走,挺槍而出。
常山趙子龍是何等武藝,即便對方是的盧馬也沒戰過三個回合,便斬將奪馬。張武就死在了趙雲的槍口之下。趙雲在拍馬返回的時候,順便牽回了的盧馬。
㈣ 古代最珍貴稀有的好馬匹有哪些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採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並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並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於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徵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緻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 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樑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 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於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於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一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於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心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 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並且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徵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註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並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後,"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參考資料: 網路
㈤ 有關馬的文物有哪些
1、東漢銅奔馬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㈥ 關於馬的繪畫,攝影,郵票,雕塑,音樂等藝術品的圖和介紹。
馬的藝術品
開始人們稱這件古代藝術品為「青銅奔馬」,也有叫「馬踏飛燕」的。後來研究發現,馬足踏的不是燕子,是龍雀。龍雀是風神,馬卻踏著他,賽過他,可謂是「天馬」了。那時才有了「天馬」一說。
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實在是堪稱中國的一絕。從秦始皇陵出土的挽車陶馬、漢代簡潔質朴的黑漆木馬,到造型優美的唐三彩馬;從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上那渾厚粗獷的馬踏匈奴石雕,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祭壇區的六匹石刻駿馬;從唐代曹霸畫馬、韓■《照夜白圖》,到現代美術大師徐悲鴻創作的《奔馬圖》、溥佐的「宮廷馬」……那一件件馬的作品,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是青銅還是陶瓷,是現實主義手法,抑或是浪漫主義創意,都把馬的神情和內在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深深博得中外人士的青睞和贊美。
中國馬的藝術始終不衰,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品幾千年來代有傑作。
圖一是漢代綠釉陶馬,通高115cm,長88cm,此馬威武異常,雙耳高豎,雙頰微突,線條銳利,眼瞳呈球狀,張口露齒,昂首長嘯,披鬃縛尾,四肢剛健,整體高大矯健,神態逼真。此陶馬屬於鉛釉陶製品。鉛釉陶是我國最早的色釉,是與器物本身一起燒成的高溫釉,出現於商周時期。到了漢代,我們的祖先成功地發明了低溫鉛釉。這匹馬滿施綠釉,顏色鮮艷,光彩照人,表面呈有珍珠光澤的粉末狀,形神兼備,風格典雅,氣勢磅礴,實為漢代鉛釉陶的代表作。
圖二是漢代黑漆木馬,高71cm,長70cm。漆器工藝在我國歷史久遠,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存中,曾出土了一件朱紅色漆碗。到了漢代,漆器不僅數量增加,而且種類品目繁多。這匹木馬,採用髹漆工藝,漆膜表面光亮,馬的造型挺拔生動,線條流暢。此馬四足穩踏,揚尾挺胸,張口露齒,雙目凝視前方,高豎雙耳聆聽四方,膘肥體壯,特別是臀部渾圓,使此馬頗具神韻。雖歷經千年,仍完好無損。
圖三是北魏灰陶馬,高29cm,長25cm;圖四是北魏鎏金灰陶馬,高27.5cm,長27cm,兩匹馬均具有北朝陶馬的典型特徵,即馬頭小而脖頸渾圓,體魁膘壯,四足踏地堅實有力,臀腹滾圓,尾部下垂,整體看與漢馬不同的是馬身有大量華麗的裝飾,如轡鈴、瓔珞、鞍橋、障泥、流蘇等。特別是圖四的北魏鎏金灰陶馬,在灰陶的胎質上通體鎏金使此馬更顯金光耀目,燦爛生輝。
圖五是隋代白釉馬,高26cm,長18cm。隋代,歷時雖只有37年,但在制瓷工藝上取得了顯著成就。這匹白釉馬,比例勻稱,鞍轡俱全,嘴銜兩鑣,胸下一帶,四足靜立,鬃毛分梳於馬頭前額兩側,圓睜雙目,兩耳上豎,且胸肌露圓,整體造型雄健有力,神氣十足,釉色白中泛青,釉質瑩潤光潔,是隋代白瓷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上均是退一步齋收藏的馬的藝術品、馬的文物、馬的精品。器物的主人愛馬、也愛馬的勤勞、馬的負重、馬的奔騰。在馬年的春天裡願馬給我們帶來好運,願馬給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帶來幸福。願馬的藝術永放光彩
㈦ 徐悲鴻的八駿圖和漢代的銅奔馬的區別
徐悲鴻系統學習了西方繪畫的方法和塑造理念,他後來畫的國畫,都把西方對食物結構的人士表現得很充分,所以他畫的馬都到這對馬的肌肉骨骼的解剖關系,而漢代的銅馬,就不是了,其特點是在於慢的姿態和精神風貌,而沒有解剖學上的意義
㈧ 漢朝的馬主要有幾種
以中原馬居多,汗血寶馬絕對是珍惜品種,據記載,當時的汗血寶馬不到2000匹,而且每匹都是價值連城的。其實中原馬不能算是純中原的馬,其中有的馬混入了匈奴馬的血統。但可以確定的是,汗血寶馬絕對不是主要的馬,由於實在是太過珍貴了。
㈨ 藝術中的馬有多少種形式
很多。比如:
1、舞蹈
2、音樂《草原騎兵》
3、鼓《萬馬奔騰》(萬寶路廣告)
4、詩歌
5、舞台劇
6、京劇
7、雕塑《銅馬》韓美林(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大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8、神話(動畫)
9、曹操《白馬篇》文學
10、繪畫:《雙駿圖》http://www.songyazhai.net/huaniao/hn15.htm
(如果問藝術中的馬有多少種形式,回答是:牛毛的數量——因為很難把確切的數字統計,沒有像數學統計學這樣嚴謹)
㈩ 漢朝的馬主要有幾種
以中原馬居多,
汗血寶馬
絕對是珍惜品種,據記載,當時的汗血寶馬不到2000匹,而且每匹都是價值連城的。其實中原馬不能算是純中原的馬,其中有的馬混入了匈奴馬的血統。但可以確定的是,汗血寶馬絕對不是主要的馬,由於實在是太過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