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方鈴蟾,無尾目盤舌蟾科,體形中等,背部皮肝粗糙,呈灰棕色,肩部有綠色花斑。有的背部為綠色,上面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上下頜及四肢背面有黑色花斑。身體及四肢腹面具黑色和橘紅色或橘黃色鮮艷的斑紋。受驚擾時,常四腳朝天,將腹面鮮艷的花紋暴露,以示警戒,這是自然界中動物的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每年5~7月產卵,每次產卵約百餘粒。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東等地,也產於朝鮮和日本。東方鈴蟾棲息於小山溪石縫間,有時也到池塘中活動。主要捕食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對農林害蟲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2、負子蟾,無尾目負子蟾科,黑褐色。體扁平,眼睛小,口內無舌,其後腳趾間的蹼特別發達。體側具側淺器官。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和蓋亞那等國。負子蟾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繁殖期間,雌蟾背部皮膚軟化似海綿狀,泄殖腔內壁外翻,形成管狀產卵帶,彎曲於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擠壓雌性產卵帶,將卵擠出並排精子,使卵細胞受精,並將受精卵壓入雌性背部海綿狀皮膚上的凹隱中,並覆以膠質。受精卵在凹陷中發育,經蝌蚪期,變成幼蟾後,才離開雌蟾背部,入水生活。負子蟾常以水生昆蟲為食。
3、峨眉角蟾,無尾目鋤足蟾科,體形中等,皮膚光滑,背部及四肢具細膚棱和痣粒,肩部有「V」形細膚棱,背部膚棱清晰。雄性第1、2指基部有密集的小黑刺。咽、喉部棕灰色;胸、腹部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腹部後端乳白色。4~6月為繁殖季節,每隻雌性可產卵284~429粒。卵呈團狀。分布於四川峨眉山。峨眉角蟾生活在海拔700~1500米的山溪間,黃昏時,常在溪流中的石塊下鳴叫,以膜翅目、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以及蜘蛛等為食。蛾眉角蟾分布區域較窄,數量較少,是我國特有的蛙類。
4、峨眉髭蟾,無尾目鋤足蟾科,頭極扁平,雄性上頜緣有10~16枚黑色錐狀角刺,雌性在相應部位有米色小點。頭上、背部及四肢的背面呈棕色略帶紫色,背面有橫紋;腹面紫肉色,滿布乳色小點或小顆粒。它的眼睛非常特殊,眼球上半部為藍綠色,下半部為深棕色。產卵季節為2月下旬至3月間,卵群為卵粒堆積而成的卵片,每個卵片大約有250~346粒卵。分布於我國四川峨眉山、貴州梵凈山等地。峨眉髭蟾別名「博氏髭蟾」。棲息於海拔1100~1700米間的山坡或田坎邊的石縫內或草堆下。捕食對象主要為農林害蟲。目前,峨眉髭蟾的數量十分稀少,是我國特有的珍稀蛙類。
5、中華蟾蜍,無尾目蟾蜍科,體粗壯,皮膚極粗糙,背面呈黑綠色,密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斑紋及小疣。枕部後方有1對耳後腺,趾間具蹼。雄性個體一般比雌性個體略小,其前肢內側拇指具黑色婚墊,此為雄性個體的第二性徵。每年3~4月產卵於水中,卵呈帶狀,黑色,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中華蟾蜍別名「癩蛤蟆」。白天常棲息於石下,草叢間或土洞中,黃昏外出活動覓食。冬季潛入水底,藏匿於爛草或泥土中冬眠。待到翌年驚蟄時,才結束冬眠生活,爬到地面活動。中華蟾蜍主要以昆蟲為食,對農林有益。其耳後腺分泌的白色黏稠液體,可製成名貴的中葯「蟾酥」。
⑵ "倒地虹"有沒人知道這種草葯的學名或是商品名,閩南地區的叫法"倒地虹",知道的,請您告訴我,謝謝!
粉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S. Moore
防己科Menispermaceae千金藤屬
別名:石蟾蜍蟾蜍薯吊葫蘆粉防己白木香白葯白葯子大肚狼大回魂倒地拱防己粉寸己粉防巳根鞭過山烏龜漢防己金絲吊葫蘆金線吊葫蘆金線吊烏龜金線釣蛤蟆金線風老鴉藤千金藤山防己山防巳山蘭根山烏龜石蟾蜍、粉防巳四蕊千金藤鐵秤砣土防己烏龜?烏龜梅烏龜梢烏龜藤小蝙蝠草野芋豬大腸粉防已
⑶ 這個帶尾巴的是什麼東西
這個是【蟾蜍】,那個伸長的並不是尾巴,而是它的後腿。
蟾蜍(外文名:Toad),俗稱蛤蟆、癩蛤蟆、癩疙寶。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屬蟾蜍科的兩棲動物。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它不但是捕食害蟲的農業衛士, 而且集葯用、 保健、 美食於一 身, 因而被譽為 「蟾寶 」 ,是經濟價值很高的葯用動物。
主要分布在除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在中國分布的主要是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其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中國緊缺的葯材。
⑷ 蟾蜍都有哪些種類
東方鈴蟾
無尾目盤舌蟾科,體形中等,背部皮肝粗糙,呈灰棕色,肩部有綠色花斑。有的背部為綠色,上面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上下頜及四肢背面有黑色花斑。身體及四肢腹面具黑色和橘紅色或橘黃色鮮艷的斑紋。受驚擾時,常四腳朝天,將腹面鮮艷的花紋暴露,以示警戒,這是自然界中動物的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每年5~7月產卵,每次產卵約百餘粒。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東等地,也產於朝鮮和日本。
東方鈴蟾棲息於小山溪石縫間,有時也到池塘中活動。主要捕食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對農林害蟲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負子蟾
無尾目負子蟾科,黑褐色。體扁平,眼睛小,口內無舌,其後腳趾間的蹼特別發達。體側具側淺器官。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和蓋亞那等國。
負子蟾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繁殖期間,雌蟾背部皮膚軟化似海綿狀,泄殖腔內壁外翻,形成管狀產卵帶,彎曲於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擠壓雌性產卵帶,將卵擠出並排精子,使卵細胞受精,並將受精卵壓入雌性背部海綿狀皮膚上的凹隱中,並覆以膠質。受精卵在凹陷中發育,經蝌蚪期,變成幼蟾後,才離開雌蟾背部,入水生活。負子蟾常以水生昆蟲為食。
峨眉角蟾
無尾目鋤足蟾科,體形中等,皮膚光滑,背部及四肢具細膚棱和痣粒,肩部有「V」形細膚棱,背部膚棱清晰。雄性第1、2指基部有密集的小黑刺。咽、喉部棕灰色;胸、腹部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腹部後端乳白色。4~6月為繁殖季節,每隻雌性可產卵284~429粒。卵呈團狀。分布於四川峨眉山。
峨眉角蟾生活在海拔700~1500米的山溪間,黃昏時,常在溪流中的石塊下鳴叫,以膜翅目、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以及蜘蛛等為食。蛾眉角蟾分布區域較窄,數量較少,是我國特有的蛙類。
峨眉髭蟾
無尾目鋤足蟾科,頭極扁平,雄性上頜緣有10~16枚黑色錐狀角刺,雌性在相應部位有米色小點。頭上、背部及四肢的背面呈棕色略帶紫色,背面有橫紋;腹面紫肉色,滿布乳色小點或小顆粒。它的眼睛非常特殊,眼球上半部為藍綠色,下半部為深棕色。產卵季節為2月下旬至3月間,卵群為卵粒堆積而成的卵片,每個卵片大約有250~346粒卵。分布於我國四川峨眉山、貴州梵凈山等地。
峨眉髭蟾別名「博氏髭蟾」。棲息於海拔1100~1700米間的山坡或田坎邊的石縫內或草堆下。捕食對象主要為農林害蟲。目前,峨眉髭蟾的數量十分稀少,是我國特有的珍稀蛙類。
中華蟾蜍
無尾目蟾蜍科,體粗壯,皮膚極粗糙,背面呈黑綠色,密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斑紋及小疣。枕部後方有1對耳後腺,趾間具蹼。雄性個體一般比雌性個體略小,其前肢內側拇指具黑色婚墊,此為雄性個體的第二性徵。每年3~4月產卵於水中,卵呈帶狀,黑色,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
中華蟾蜍別名「癩蛤蟆」。白天常棲息於石下,草叢間或土洞中,黃昏外出活動覓食。冬季潛入水底,藏匿於爛草或泥土中冬眠。待到翌年驚蟄時,才結束冬眠生活,爬到地面活動。中華蟾蜍主要以昆蟲為食,對農林有益。其耳後腺分泌的白色黏稠液體,可製成名貴的中葯「蟾酥」。
⑸ 求問這個是什麼植物
防己,,,粉防己、粉寸己、漢防己、土防己[浙江]、石蟾蜍、蟾蜍薯、倒地拱、白木香、豬大腸
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乾燥根。秋季採挖,洗凈,除去粗皮,曬至半干,切段,個大者再縱切,乾燥。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圓柱形、半圓柱形或塊狀,多彎曲,長5~10cm。直徑1~5cm。表面淡灰黃色,在彎曲處常有深陷橫溝而成結節狀的瘤塊樣。體重,質堅實,斷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較稀疏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
⑹ 石蛙是什麼蛙 石蛙=田雞=癩蛤蟆
石蛙是俗名,它們由兩種蛙組成,分別學名叫:棘胸蛙或棘腹蛙。是生活在南方丘陵溪流山岩中的最大型蛙類。屬三有動物,主要為高檔食用材料。
田雞也是俗名,一般指主要生長繁衍在植物茂密的水塘、農田間的青蛙,而青蛙也是俗名,它由兩種蛙組成,分別學名是:虎紋蛙或黑斑蛙。分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三有動物。它是農家餐桌上的美味。近幾十年來由於濫捕濫殺而逐漸稀少,由此帶來的後果是農田害蟲泛濫,不打農葯幾乎就沒有收成。因此我們要自覺不吃青蛙,維護生態平衡。
癩蛤蟆也是俗名,它的學名是:中華大蟾蜍(非蛙類,而是屬於兩棲綱蟾蜍科動物)。主要生活在靠近水源附近的陸地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用於葯材。
⑺ 請教此蟾蜍學名
中華大蟾蜍(癩疙皰、癩蛤蟆、癩肚子),國內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年省區。國外分布在俄羅斯、朝鮮。
皮膚極粗糙,背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粒。有耳後腺。頭部無骨質棱,腹面黑斑極顯著。體長79~120毫米。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游動。
分布廣泛,而且在不同海拔的各種生境中數量很多。不僅是農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蟲的天敵,而且是動物葯——蟾酥的葯源。但要合理開發利用,不能亂捕濫捉。
⑻ 山裡農村裡有一種青蛙叫石什麼
石鱗即棘胸蛙,閩南又稱谷凍、坑降。形同青蛙,但體大而肥,生於山中溪澗之中,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之功。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是兒童滋補佳品
⑼ 石蟾蜍的植物
學名:趾葉栝樓
葯名:石蟾蜍
別名:瓜蔞
漢語拼音:shi chan ch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snthes Merr.Chun.
中葯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酸(fatty acid),包括月桂酸(laur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還含血凝集素(hemagglu-tinin)。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咳嗽痰稠;咽喉腫痛;胸悶;便秘;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叢或路旁草地中。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