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有個雕塑,在岩石上雕塑了四位人頭,我四位科學家,把這個圖片給我,我加分。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
石雕頭像,由美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1867-1941)在1927年至1941年間創作並初步完成,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西南部布萊克山區,高600英尺的拉什莫爾山山峰上。
1923年,南達科他州的歷史學家多恩·魯賓遜提議在拉什莫爾山的花崗岩上雕刻美國開國元勛的雕像,作為弘揚美國精神的永恆象徵,並以此來吸引遊客游覽美麗的布萊克山區。1924年,魯賓遜的想法引起了作為雕塑家的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他決定以巨大的總統像雕刻來創建一個「民主聖地」。博格勒姆本打算要雕鑿到他們的腰部,但由於資金、自然條件等原因和他的過早去世,這一工程並未能最後完成。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包括了美國歷史上四位功勛卓著的總統的頭像,他們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頭像的雕刻採用了高浮雕寫實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頭像的高度約為18米,總面積約為20平方米,其中鼻子長約7米,嘴的寬度為2.6米,眼睛寬1.5米。他們目光前視,儀表庄嚴,代表著美國業績的四大象徵:創建國家、政治哲學、捍衛獨立和擴張與保守。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後,首先製作了一幅1:10的設計圖,通過後按圖塑造出等於真實大小的十二分之一的每個頭像的石膏模型,然後用水平棒作垂直測量定出基準點並放大標定在山岩的相對位置上。工人們就以此點為起始,在一隻用手搖絞車來控制的吊箱上進行「劃線」和「雕刻」。「雕刻」中採用了基點定向爆破,並用鑽機和炸葯在預定的位置上作逐段碎石處理。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萬多噸。
1927年8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庫利奇主持了作品的開工儀式。期間,由於資金不足、天氣惡劣和岩層厚度等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等原因,工程曾經幾次中斷,實際的開工時間集中起來約六年半左右。1930年,華盛頓頭像揭幕;1936年,傑弗遜頭像揭幕;1937年,林肯頭像揭幕;1939年,羅斯福頭像揭幕。
格桑·博格勒姆出生在美國的愛達荷州,後去法國的巴黎學習繪畫,回國前拜在著名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門下學習雕塑。他在60歲時開始了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的工程,並從此把餘下的全部精力傾注在了這個作品中。據說創作中,他對羅斯福頭像投入了最多的熱情,因為他認為羅斯福的眼鏡對自己的技藝是一種挑戰。博格勒姆個子不高,禿頂,辦事認真,精力充沛,有愛國心,為人坦率。盡管在工作中他讓人覺得很難共事,但傳媒還是著力於宣傳他,使他獲得了公眾極大的信任。不幸的是,1941年3月,作品尚未全部完工時,格桑·博格勒姆與世長辭,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他的兒子,同樣是雕塑家的林肯·博格勒姆來繼續了。遺憾的是,小博格勒姆只完成了紀念碑的頭像部分,格桑·博格勒姆原來雕刻到人物腰部的設想一直沒有能夠付諸實現。
每當人們游覽此地時,抬頭仰望那以藍天白雲為背景的淺灰色花崗岩頭像,只見他們臉朝不同的方向,彼此和諧地呼應著,四周為氣勢雄偉的層巒疊翠所環繞,使人頓生景仰之情。如今,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頻繁地出現在描繪美國生活和風光的影視作品及圖片中,成為象徵美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貳』 羅丹有哪些著名的雕塑作品
1、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青銅,高1.74米,創作於1876年-1877年,現位於法國。以一個像植物一樣律動而舒展的青年人體,表現人類剛從自然束縛中過來的狀態,以象徵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時代特徵。
這件作品與其他藝術家的風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擊和詆毀,成為藝術界爭論的對象,不斷地遭到攻擊。但是歷史證明,巴爾扎克創作的這件人體,是人初始的真實象徵和生動寫照。
2、地獄之門
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個形象,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構思創作的,歷時達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地獄之門》代表的是羅丹更為內在的痛苦與壓抑的靈魂。
《地獄之門》原定於1884年完成,但羅丹卻一再拖延,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幾乎已經完全刪除了所有的圓雕像。
羅丹去世後,《地獄之門》是由巴黎羅丹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最後定型的。1926年,應美國費城羅丹博物館之請,這件巨作澆鑄成青銅雕像陳列在該館。
3、諸神文明
作品的中心主題是通過「地獄篇」中「從我這里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里走進罪惡之淵,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的希望拋在後面」的含義,用多結構形式和象徵性構圖及真實人物走型。
綜合表達羅丹的哲學觀點,把近代文明罪惡都集中表現在「大門」之上,貫穿著希望、幻滅、死亡和痛苦等種種感情。
4、思想者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
5、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青銅,208.5×239×190.5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年-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這件作品是大型紀念碑雕塑,這組雕塑以恢弘而真實的歷史情境。
表現了一種及為悲壯而崇高的精神氣節與犧牲行為,以精緻而深刻的心理表現,形象地刻畫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與個性。
6、巴爾扎克
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
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德爾的意見時,布德爾贊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後拿起錘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
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叄』 世界著名人體雕塑
世界著名人體雕塑如下所示:
1、思想者
是全球最傑出人物雕塑之一,世界著名人體雕塑作品,亦由羅丹創作。該雕塑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版本,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現藏於巴黎博物館。石膏版則收藏在巴黎羅丹美術館。《思想者》是羅丹整體作品體系中的典範,它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
『肆』 雕塑作品圖片
1、《思想者》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雕塑,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現藏於巴黎博物館。1880年製作的石膏模型,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著拳頭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
《吻》取材於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寫的弗朗切斯卡與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盪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
『伍』 全球最高的十座雕像都是什麼中國有嗎
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而且根據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雕刻形式有所變化。雕像本身寓意著不朽,寄託著歷代的精神遺產,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後人說追捧。隨著時代的發展,雕像的體積變得愈加龐大,那麼時到今日,世界上最高的10座雕像都有多高呢?
NO.10靈山大佛—88米
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朵,靈山大佛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餘公里。靈山大佛矗立在無錫太湖之濱小靈山上,正面對太湖,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後面對靈山,大吉之地。
『陸』 這個是什麼呀
是這個是雙翼天使神像,根據基督教經書記載,基督教崇尚天使,所以會在教堂外修建天使神像,因為他們信仰上帝而天使是上帝的使者,天使也劃分為6翼,4翼,雙翼天使,這個就是雙翼天使神像
『柒』 現代雕塑代表作有哪些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作了《舞蹈》。整個作品充滿了生氣,節奏流暢優美。弗朗索瓦·呂德的《凱旋門》浮雕充滿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達爾村·羅索把印象派繪畫理論用於雕塑,從而把繪畫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表現了在色光的照耀下雕塑最閃動最精彩的部分,而讓其他部分減弱,表現了豐富的光影和人物性格變化。
談到19世紀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羅丹。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個性,使他的作品從墨守成規中走了出來。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於善於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青銅時代法國羅丹
青銅時代羅丹
青銅時代這一名字看似與這個裸體男人沒有關系,它實際上是指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與石器時代、黑鐵時代的說法類似。這個裸體男人正舒展身體,如羅丹所說的緩慢地從深深的夢鄉里蘇醒。這一動作象徵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開始。在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中,羅丹曾前往義大利,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藝術風格對這件作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這件作品開始,羅丹開始以人的形體來表達某種文化意義。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羅丹懷著盲目的民族主義愛國之情應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無分文的羅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師卡里埃·貝勒斯的名字去賺錢,被人發現後趕出了工作室。一個也曾在貝勒斯工作室學習過的人,拉著他合夥作些傳統雕像賣錢。不久,羅丹對這一切感到厭惡,他想逃出來,想呼吸一點真正的藝術空氣。他用手中僅有的一點錢去了荷蘭和義大利,在那裡他為米開朗琪羅所折服。在他心中醞釀已久的創作沖動終於爆發了出來。他匆匆趕回了比利時,用了18個月的時間雕塑了一個男人體。他請一個身材優美的年輕士兵給他作模特兒。他把這個雕像做成左手拿著棍子,正在走動中,突然被眼前的什麼事怔住了,收住腳步,抬頭呆望著,右手揪著自己的頭發,那樣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羅丹的裸體男人被賦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現出人的憂慮、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樣大小。羅丹最初把它命名為《被征服者》。
在展覽會上遭到失敗之後,范·拉斯布爾鼓勵他,建議羅丹把那根棍子取消,並改名為《青銅時代》。應該說這個名字是很貼切的,它重新為雕像賦予了深意。它表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中過渡到青銅時代,它象徵著人類黎明或人類的覺醒。雕塑家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勻稱而完美的青年男性身體。他的體態非常自然生動,左腿支撐全身,右腿稍彎曲,腳趾微微著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舉起,手扶在頭頂,使軀乾和四肢的肌肉隨之發生起伏變化。他的頭微向後仰,雙目合閉,好似即將從夢中醒來。整個姿態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諧,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脫一切束縛,開始發出內在的力量。全身的輪廓結構不僅均勻、完美,並體現了精確的解剖知識。
在展覽會上,《青銅時代》被評論界認為是用人體澆鑄而成的,一時間羅丹成了下流的騙子。羅丹向美術院提出了抗議,美術院則派了5名雕塑家組成的評審團來到羅丹的工作室。羅丹沒有參照任何模特兒,當眾塑造了一個男性裸體。在這個即興創作的人像上,羅丹令人無可懷疑地表現了他那精確的解剖知識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無言地擊敗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攻擊。
思想者法國羅丹
《思想者》是《地獄之門》銅飾浮雕里的人物,本來是為了表現但丁對地獄和人類的思考,實際卻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和詩人相去甚遠。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又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關於羅丹為什麼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形象來創造《思想者》,並准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加萊義民法國羅丹
加萊義民羅丹
《加萊義民》,一組6人的青銅群雕,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1886年,現存於法國加萊市。
1884年,當羅丹正埋頭於《地獄之門》的創作時,加萊市當局邀請他製作一座忠魂碑。義民赴難這一事件,源出於法國的歷史年鑒。14世紀百年戰爭時期,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市,加萊市被英軍圍困將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的談判,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6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並規定這6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裡,才可保全城市。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歷史悲劇。加萊市本要求羅丹製作義民中的一個,但羅丹了解了歷史後,答應只收一個雕像的報酬而塑造6個雕像。
《加萊義民》分為兩組,前邊3個一組,後邊3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著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邁著沉著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由於他的堅強,鼓動著其餘的人。最右邊站立的是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唇流露著悲憤,兩手緊握著城門鑰匙,他茫然地望著前方,似乎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在心中無聲地抗議著。右邊第三個義民,死亡使他恐懼,他用雙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驅散惡夢,但仍不能避開這個悲劇的命運。左邊第二個義民,內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那舉手向天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主持正義的譴責。他目光向下凝視,半開著的口似乎要說著什麼。他身邊的一個義民,年紀較輕,他似乎被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所沖動,但由於想到轉瞬間將離開人世,不免引起生離死別的悲憤情感。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態。在他們身後的一個義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後面的3個義民沒有前面的那麼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了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戲劇性地被排列在一塊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這6個義民的造型各自獨立,然而其動勢又相互聯系著。組雕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充滿著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的整體。羅丹以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銳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性格表現震撼著人民的心。這件作品不論其結構,還是就其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對英雄人文的闡述,都具有革新的意義,顯示了羅丹藝術的輝煌不凡。
巴爾扎克像法國羅丹
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
在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閱讀、考察和研究,前後作了40多件形象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徵。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斗、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
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爾德爾的意見時,布爾德爾贊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後拿起錘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由於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現在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後,出人意料的是委託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隻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徵,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斗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巴爾扎克像》形神俱備,是一個全新的人體雕塑理念。當作品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有人說它是印象主義,是怪異的、病態的表現,脫離現實的人體的塑造形式。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裡裝著的癩蛤蟆。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並發表了宣言。最後,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麼後代就會把我的《巴爾扎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麼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周年。
十四歲的小舞蹈者法國德加
德加1834年生於巴黎。他出身於金融資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畫家,因此他從小就生長在一個非常關心藝術的家庭中。
德加臨摹了15—16世紀的許多繪畫和素描,是一個學到一手安格爾畫派好手法的、功夫很深的素描行家了。這種素描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素描,是一種在學院里學習的素描(學院派),因此,愛德華·馬奈、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保羅·塞尚在不久後都起來反對這種素描,但德加對它的態度則不同,他非常崇拜古典主義的素描。德加對素描有天生的愛好,他喜歡纖細、連貫而清晰的線條,認為這種線條是高雅風格的保證和達到他所傾慕的那種美的唯一方法。線條成了他的慾望。在線的運用上,他達到了所有安格爾的弟子及其追隨者沒有一個能夠企及的、妙筆生花的地步。
但很快,德加銳敏的理智使他覺察到一股新的藝術氣流,那就是現實主義。但這種理論主張放棄古希臘的美的理想,而代之以朴實、真摯地表現所見的事物。為了接近美的理想而又不脫離現實,德加的創作手法就是運用干凈的線條和運用明暗的技巧。如果要描繪現實,就必須使手法服從形象的個性化,這就是畫肖像畫。德加青年時期的肖像畫准確地表現了他對素描的信仰、優異的技巧和細膩的感覺。
德加是一個以畫芭蕾舞女而著稱的畫家。確實,任何別的題材都未能使他如此著迷,似乎也未能使他創作出他自己的風格來。他希望能畫出空間感,畫出從最意外的角度去看立體形狀的印象。因此,他喜歡從芭蕾舞劇中選取題材,而不是從室外場面中選取題材。觀看排練時,德加有機會從各個方面看到最富有變化的軀體姿勢。從舞台上面向下看時,他能看到少女們在跳舞或休息,而且能研究復雜的短縮和舞台照明在人體造型中的效果。
德加生前以畫家著稱,很少有人知道他兼長雕塑。他活了83歲,只曾在47歲(1881年)那年於沙龍中公開展出過一件雕塑(《十四歲的小芭蕾舞女》),當時對這件作品的反應是褒貶不一,許多人認為它不過是一位畫家的即興之作,不曾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後,德加似乎退出了雕塑領域。該作品創作於1879—1881年,最初由蠟製作,由金屬線支撐身體。當時德加為小女孩蠟像穿上真絲衣服和薄紗,頭戴假發。
該作品是德加生前唯一一件曾經展出過的雕像作品。1917年德加去世後,人們在其工作室中找到這件蠟像,1922年它被澆鑄成青銅作品。
『捌』 世界著名雕塑人物
界十大雕塑是世界著名的十座雕塑。比較經典的說法包括:擲鐵餅者、大衛人體、斷臂的維納斯、雅典娜神像、夫婦像、復活島雕塑、羅馬母狼銅雕、獅身人面像、漢謨拉比碑刻、思想者。
十大雕塑有很多種說法,還有一種頗受爭議的說法是:自由女神像、抱鵝的少年、自殺的高盧人、吻這四個是十大雕塑中的其中四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世界十大雕塑
外文名
The world's ten sculpture
類型
雕塑
體現意義
雕塑藝術的最高境界
個數
10
展開全部
作品介紹
擲鐵餅者
(作者:米隆)
世界十大雕塑
世界十大雕塑
高約152 厘米, 原作為青銅,米隆作於約公元前450 年。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已佚,現為大理石復製品。
雕像選取運動員投擲鐵餅過程中的瞬間動作,這正是鐵餅出手前一系列瞬間萬變動作中的暫時恆定狀態,運動員右手握鐵餅擺到最高點,全身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腳趾反貼地面,膝部彎曲成鈍角,整個形體有產生一種緊張的爆發力和彈力的感覺。
形體造型是緊張的,然而在整體結構處理上,以及頭部的表情上,卻給人以沉著平穩的印象,這正是古典主義風格所追求的。
大衛人體
(作者:米開朗基羅)
世界十大雕塑
世界十大雕塑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雕塑,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 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斷臂的維納斯
世界十大雕塑
世界十大雕塑
(作者:亞力山德羅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稱《米洛斯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維納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亞力山德羅斯創作於約公元前150年左右,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
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這尊雕像還
『玖』 中國歷朝歷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鍾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陝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隸形象,皆盤發戴枷。甘肅靈台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於奴隸形象。春秋以後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製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的漆繪木俑,以及鎮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於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漢時期
漢代各類材料製作的俑,對於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農夫、工匠、廚夫、俳優、部曲等各種不同身份和活動特徵,其中擊鼓說唱俑,動作至為傳神。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生動(見無影山陶塑)。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此所未曾有過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場──祁連山的象徵,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徵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見霍去病墓石刻)。 雲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其表現牛、虎等動物題材的器物,描寫動物之間生死搏鬥的銅扣飾,表現的動態令人驚心動魄(見滇人青銅雕塑)。北方草原的東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銅扣飾,金、銀製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見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銅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雕塑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中國幾個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均開鑿於此一時期。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於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雲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嚴渾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傑作。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後,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徵。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美,表現出一種富於內心修養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於變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東晉時的戴逵、戴父子,他們以首創夾造像和善於權衡大型造像的比例關系而著稱。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於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其組合關系為成對的石獸、石柱與石碑。置於帝陵前的石獸有角,稱天祿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其造型自漢代墓前大型石獸脫出,而趨向於勁健、華麗。獸作行進姿態,頸部很長,頭向後仰,其影像與弓屈的背部形成一個極富於力度的S形曲線。身上有翼,並有流暢而華麗的線刻花紋(見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後世破壞,僅存個別文吏殘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於南朝,數量日增,並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後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墓俑與鎮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一個墓中隨葬俑群數量由數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獷,北魏太和以後趨向清瘦修長,到北朝晚期又轉向豐圓,其審美趨向的變化,大體與石窟寺造像的變化相一致。
隋唐時期
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後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後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後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後,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有大規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於高宗、武後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盧舍那大佛面相庄嚴、睿智,氣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強大國勢與充滿活力與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的反映;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形象各自體現著宗教藝術類型化表現的具體要求,9尊造像之間的組合關系、尺度的權衡、動靜的呼應,為適應大型雕像與膜拜者之間距離與觀賞角度而在造像身軀比例上所作的調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暢、自然,都表現出古代雕刻家斬山造像,創作大唐代雕塑家創造了一系列與時代審美風尚相一致的宗教藝術形象。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與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薩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薩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當時貴族婦女形象為參照,豐頤長目,體態婀娜,纓絡遍體,表現出超出了宗教氛圍的富貴氣息。性格、氣質迥異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現世裝束的虔誠供養人,也都是此一時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創造上的新發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於陝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後,逐漸規范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於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於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於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庄、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繞。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製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於表現人物處於具體情節之中的特殊神態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誇張而有分寸。對於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於精神亢奮狀態中的動勢(見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並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有些紋飾受到波斯等國藝術的影響。隋唐雕塑藝術對周圍鄰國也有重要影響。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於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五代、宋、遼、金時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見鎮國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見王建墓雕刻),南唐欽、順二陵的 190件陶俑(見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車窟, 雕於南宋紹興年間)八菩薩像庄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見萬年寺普賢像),河南登封中嶽廟鎮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像(見晉祠聖母殿彩塑),江蘇直保聖寺、山東長清靈岩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徵,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曾開鑿石窟,並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餘件。自永昌陵以後形成定製,大體沿襲唐陵規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於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於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見宋-金-元雜劇雕磚)。
元、明、清時期
元代以後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築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築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雲台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見居庸關雲台雕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於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築雕刻的精華薈萃於故宮建築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築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雲龍、雲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築的庄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築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後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傑作。建於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著宮殿群的氣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於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秀造像有陝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製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築、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拾』 巴黎那些著名雕塑都是誰
作為世界藝術的模範型城市,巴黎這座城市所容納的雕塑傑作可謂數不勝數,有古代希臘羅馬埃及中東的世界珍品,也有寫實性突出的近代佳作,也不乏思維跳躍的後現代作品,總之,這是一個尋找跨越上千年雕塑傑作的城市。
讓我們把開始的腳步放在世界博物館大成的盧浮宮吧,所謂的盧浮宮三寶裡面,有兩個作品都是古希臘最傑出的雕塑作品。分別是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和米洛的維納斯。
可以在藝術性上與上述兩尊雕塑比肩的還有不少,我們挑選幾尊經典的加以介紹。
沉睡的海爾瑪弗狄忒,世界上最著名的「雙性人」雕塑,更具藝術性的還有貝爾尼尼給添置的大理石床墊。
凡爾賽的黛安娜,月亮女神。
大力神海格力斯和他的兒子,這一尊雕塑里同時體現了男人、小孩和動物三種不同形態。
愛神丘比特吻醒普賽克,美妙的愛情故事。
垂死的奴隸,米開朗基羅不太成功的作品,但依然足夠精彩。
戴面紗的女人,你能看到面紗覆蓋下那若隱若現的五官。
當然,盧浮宮不止這些,需要你自己去慢慢欣賞品味,篇幅有限,讓我們把腳步移出博物館,去看看巴黎的城市雕塑吧,很多精彩人物將陸續登場!
首先能看到的是盧浮宮外不遠處的金色雕塑,一個小女孩騎著戰馬,就是著名的法國英雄,聖女貞德。
旺多姆廣場中央有個紀念碑,站在最上面就是建造者拿破崙本人。
當我們走到亞歷山大三世橋頭,兩旁各有一尊雕塑,分別是南美解放英雄西蒙·玻利瓦爾和法國的海軍拉法葉。
靠近大皇宮位置的街邊,還有兩個二戰時期的偉人,戴高樂和丘吉爾。
旁邊還有一位是一戰時候的法國總理克列蒙梭,簽訂凡爾賽條約的,法國原來有艘航空母艦也是以他命名的。
當走到凱旋門,我們會被大門正面兩側的浮雕所震撼,它們就是著名的《拿破崙凱旋》和《馬賽曲》。
但另一側的兩幅浮雕可能更生疏一些,它們分別是《共和國》和《和平之歌》。前者刻畫了1814年戰爭的混亂,後者則描繪了1815年拿破崙慘敗滑鐵盧後所來到的和平。
在靠近夏樂宮位置出現了兩尊雕塑,一個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另一個是一戰時候的協約國總司令福熙元帥。
另外兩個著名的一戰時期法國元帥霞飛和加利埃尼的雕塑放在了埃菲爾鐵塔對面的軍事學院前。
香榭麗榭大街旁還有一尊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一世的騎馬像,是為了紀念他在1913年訪問柏林期間獲知了威廉二世的戰爭計劃並迅速通知了法國政府,讓其有所准備。
當我們走到蒙馬特高地,這里矗立著的最醒目的建築就是聖心教堂,上面的兩尊青銅雕塑,分別是號稱「完美怪獸」的路易九世和另外一尊著名的聖女貞德騎馬像。
當我們走進了另外一個著名的雕塑集中地,奧賽博物館,裡面也要挑選幾個推薦下~
首先看到的是放在大廳中間的《世界四極》,象徵歐洲、亞洲、北美和非洲的四個巨人托起的地球。
羅丹的作品《地獄之門》,門上正中的那個傢伙就是沉思者的原型。
《繆斯》,就是打敗了星巴克女巫的那個音樂之神,MUSIC這個詞的詞根就來自它的名字。
《努比安人捕獵鱷魚》,很有動感的群體雕塑。
《被蛇咬的女人》,光看她的姿勢和表情,你不太可能明白被蛇咬到底是痛苦還是享受。
巴黎聖母院是地標性建築,教堂上面的各種人物雕塑和怪獸雕塑不計其數,最著名的一尊其實在教堂前的廣場上,那就是號稱「西歐之父」的查理曼大帝。
最後,我們走進巴黎人最喜歡散步的盧森堡公園,樹林里有尊雕塑你會很熟悉,那就是舉著火炬自由女神。當然,這尊雕塑的原型來自法國阿爾薩斯的小城科爾馬,巴黎還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在塞納河上,而最著名的一尊其實在美國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