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世界上有多少周貢圖片
擴展閱讀
製作圖片手機app 2025-09-18 23:55:32

世界上有多少周貢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21 04:10:35

Ⅰ 西周有哪幾個王

西周12個。

一、西周君王列表(謚號/姓名/在位時間):

1、

2、姬燮

姬燮,周夷王,姬姓,名燮,西周第九代國王。出生地楚國丹陽今湖北荊州,在位時間前895年至前880年。

姬燮在位時期,周王室處於衰落階段,因此諸侯有的不來朝貢,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聽信讒言,烹殺齊哀公;出兵討伐太原之戎,攻至俞泉,獲一千匹馬。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其子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

3、姬宮湦

周幽王姬宮湦(?―前771年),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 ),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謚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4、姬瑕

周昭王(?~前977年),姬姓,名瑕。周康王姬釗之子,周朝第四任君主。姬瑕在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多作卲王。

周昭王繼位後,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親帥六師伐楚,結果全軍覆沒,死於漢水之濱。

5、姬胡

周厲王姬胡(公元前904年―公元前829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

周厲王在位期間,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即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準國人(指工商業者)依山澤而謀生,藉以剝削人民。他違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澤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

致使百姓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最終死於彘地,謚號厲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周朝君主

Ⅱ 女子網球得過世界第一的有誰相應周數多少

以下是女子網壇自1975年引入計算機排名方法起的歷任世界NO.1,其中揚科維奇、薩芬娜(已退役)和沃茲尼亞奇是僅有的三位沒有大滿貫冠軍頭銜的球員。

球員名 國籍首次登榜首時間總周數

維多利亞-阿扎倫卡俄羅斯 2012年01月30日 51周(10)

卡羅琳-沃茲尼亞奇 丹麥 2010年10月11日 67周(9)

迪娜拉-薩芬娜 俄羅斯 2009年04月20日 26周

葉蓮娜-揚科維奇 塞爾維亞 2008年08月11日 18周

阿娜-伊萬諾維奇 塞爾維亞 2008年06月09日 12周
瑪麗亞-莎拉波娃 俄羅斯 2005年08月22日 21周
艾米麗-毛瑞斯莫 法國 2004年09月13日 39周
賈斯汀-海寧 比利時 2003年10月20日 117周(7)
吉姆-克里斯特爾斯 比利時2003年08月11日 20周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國 2002年07月08日 259周(4)2013年2月18日重返

維納斯-威廉姆斯 美國 2002年02月25日 11周

詹妮弗-卡普里亞蒂 美國2001年10月15日17周
林塞-達文波特 美國 1998年10月12日 98周(8)
瑪蒂娜-辛吉斯 瑞士 1997年03月31日 209周(5)
桑切斯-維卡里奧 西班牙 1995年02月06日 12周
莫妮卡-塞萊斯 美國 1991年03月11日 178周(6)
史黛菲-格拉芙 德國 1987年08月17日 377周(1)
翠西-奧斯汀 美國 1980年04月07日 21周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美國1978年07月10日332周(2)
伊凡妮-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6年04月26日 2周
克里斯-埃弗特 美國 1975年11月03日 260周(3)

Ⅲ 地球儀上刻度的有什麼

地球儀上的刻度指的是經緯線,用途是定位和劃分區塊。

經緯線(外文名:Latitude and longitude)即經線和緯線,是人們為了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畫出來的,地面上並沒有畫著經緯線。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和經線相垂直的線,叫緯線。最長的緯線是赤道。

緯線是一個個周長不等的圓圈。在地球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相關信息:

1、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條經線,叫做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在地球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東西半球分界線:東經160° 西經20°。

2、經線,連接南北兩極的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線,也稱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經線都呈半圓狀且長度相等,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形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個半球。

緯線,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並與經線垂直的線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相互平行,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在地球儀的表面,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圈。緯線圈的大小不等,赤道為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逐漸縮小,到南、北兩極縮為一點。

3、經緯線的來歷: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渡海南侵,繼而東征,隨軍地理學家尼爾庫斯沿途搜索資料,准備繪制一幅「世界地圖」。

4、他發現沿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由西向東,無論季節變換與日照長短都很相仿。於是作出了一個重要貢獻——第一次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緯線,這條線從直布羅陀海峽起,沿著托魯斯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

後來,長期擔任古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的埃拉托斯,測算出地球的圓周是46250千米,他畫了一張有7條經線和6條緯線的世界地圖。

Ⅳ 世界上第一個出土的刻著金文的青銅器的名字和圖片

大家都知道,國人認定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在外國人眼中就砍掉了一千年。去到國外,我們幾乎清一色的聽老外說「中國只有四千年的文明史」,這又是為何呢?中外歷史學家爭論中國文明歷史起源的時間點不同,我國堅持認為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明王朝,而西方人則判定夏朝不過是商朝以前的一個原始部落,它以及它之前的三皇五帝都是屬於傳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為此,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斥巨資成立了所謂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旨在通過考古出土古文物的方式,來證明夏朝的存在。
就在2003年的一天,故宮一位資深的文物專家在美國紐約一個古董市場上閑逛時,無意中在一處地攤上發現了一個奇特的青銅盆。它大約有14厘米高,直徑為27厘米左右,重量則有7斤,整體造型像極了現代人用來裝烤魚的爐具。
這尊銅盆的外表非常細膩,毫無糙感,上下左右也對稱不已,足以可見它精湛的工藝。而最令專家感到詫異的是,銅盆的底部密密麻麻的刻有98個上古時代的字元。
這些文字的架構和書寫形式,均跟現代漢字有著極大的差別,在歷史上被稱為「金文」,它是一種流行於商代的古漢字,在考古史上非常罕見且珍貴。靠自己多年以來鑒定青銅器的經驗,專家感覺到這尊青銅盆絕非是一件普通的商代青銅器,少說也是當時貴族或者王侯所用的禮器。尤其是盆內所看不懂的字元,一定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文物專家申請將其買下帶回國內後,在多名頂尖古漢字專家的一番鑒定下,發現銅盆內的98字金文記載了大禹治水的過程。
其大致內容破譯出來後為,「大禹運用削平山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黃河水患,並且劃定了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規定了各自的貢獻。」「後來在洪水退去後,先前逃到高山上的老百姓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選擇繼續在平原休養生息。由於大禹在此次治水中功高至偉,所以被百姓封為了自己的父母。」文物專家將其命名為遂公盨,根據其形狀判定它為商代貴族用以盛黍稷的禮器。
對此,專家不由得感嘆「找你很久了!」國寶遂公盨證明大禹治水真實存在,而大禹的兒子啟又是夏朝的開國國君,因此說明了夏朝存在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它為中華古文明起源於5000年前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Ⅳ 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宇宙有多少個星球急!急!

關於薩根先生,他的妻子安妮·德魯彥曾感慨萬千地回憶起
這樣一則往事:在華盛頓聯合車站,薩根先生完全沒有想到,一
位搬運工人居然也認得他,當薩根要付小費時,這位搬運工人對
薩根先生懇切地說:「不必了,薩根先生,您把宇宙給了我,現
在讓我為您做些什麼吧。」的確,卡爾·薩根終其一生為公眾認
識科學、驅趕迷信與偽科學帶給這個世界的黑暗而努力。同時,
他也一直致力於尋找地外生命。在題目中筆者用薩根先生影響頗
為廣泛的兩部作品的名字《接觸》(Contact)和《宇宙》(Cosmos)
(根據前者改編的電影和與後者相輔相成的電視劇已在世界上廣
為流傳)來描述薩根先生,應當是恰如其分的。

令人惋惜的是,在五年前的那個冬日——1996年12月20日,
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行星科學家與科普作家,在大洋彼岸因骨
髓癌溘然長逝。薩根,這位獨一無二的「科學的傳教士」走了。
「他是一位優秀的探求者,是他那個領域的領頭羊,他講述的題
目是宇宙,而課堂則是整個世界。」筆者一直在為薩根先生逝世
後才讀到他的作品、了解他而深深遺憾,一直為他畢生懷有的探
索宇宙的好奇心與對科學普及的熱情所深深激動。

在薩根先生逝世五年後的今天,看著偽科學與迷信仍然出沒
於這個世界,筆者覺得有必要在此緬懷薩根的一生和他的主要貢
獻,並重提他的科學精神。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他的思想、他
的品格和他獻身科學的一生。

卡爾·薩根1934年11月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市的一
個工人家庭,其父是一位裁縫。他母親的溺愛培養了他最初的自
信。少年時代,他喜歡天文學,同時也是一個科幻小說迷。天文
學書籍與科幻小說,無疑對於他選擇日後的從事的職業與研究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數十年後,他在他的那部著名的《宇宙》
中,談到在參與「海盜」號的火星探測活動中,第一次看到從火
星表面發回的照片時,仍然深情的回憶起年少時讀過的講述火星
上「巴蘇王國」的科幻小說。

薩根1955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
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在1960年獲得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博士。在
60年代早期,他執教於哈佛大學。自1971年起一直到他逝世,他
在康耐爾大學擔任天文學與太空科學的碩士與博士導師。即使是
在他病重期間,他仍然繼續指導他的學生。

薩根先生在短短的62年生命中,研究成果十分豐碩。他在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海盜」、「旅行者」、「伽利略」
等行星探索計劃中起到重要作用,榮獲了NASA的特別科學成就
獎,並且兩次被授予傑出公共服務獎和阿波羅成就獎。可以說,
薩根先生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取得重大成功的一系列行星探
測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
將第2709號小行星命名為「薩根」。

薩根先生不僅僅在行星探測計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
在行星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薩根先生是美國天
文協會行星科學分會、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以及
美國科學促進會行星學會的主席,他的研究重點是金星的溫室效
應和火星的季節變化。他在學位論文中創立了金星大氣的溫室模
型,對金星表面的高溫做出了合理的解釋。

薩根先生不但是一位從事專業研究的天文學家,更是一位出
色的科普專家與科學教育家,他不僅僅注重於專業的天文學研究,
更重視讓大眾了解科學,了解宇宙,了解天文學家們所從事的工
作。薩根先生早年在芝加哥大學對文化經典的學習和人文課程的
滋養為他提供了廣博的知識,使他在從事科普創作時游刃有餘,
能夠用優美的語言將諸多深奧的科學道理娓娓道來,他對科學的
精闢見解使他成為「唯一能夠使用簡單扼要的語言說明科學是什
么的科學家」。他一生著述頗多,除了他在雜志上發表的許多文
章之外,他還寫了30本科普書籍。其中《伊甸園的飛龍》一書於
1978年榮獲美國普利策獎。1980年,他推出了由他親自參與編導
與表演的13集電視系列片《宇宙》,該片向觀眾講述了宇宙的過
去與現在,以及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歷史與取得成果,在世界上引
起了極其強烈的反響。這部電視片被翻譯為10多種語言,在60多
個國家放映,觀眾達5億!此片配套的科普書籍《宇宙》成為美
國《紐約時報》連續70周的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也是歷史上英
語出版的科普書籍中發行量最大的。1998年,該書由周秋麟翻譯,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使中國讀者能夠一覽該書風采。不過可惜
的是,這部電視系列片雖然早在80年代,李元先生就已譯制完畢,
而至今10餘年過去,不知何原因中央電視台一直未播出,實為一
件憾事。(編者註:中央電視台第10套節目將於12月21日零點10
分(即20日午夜)播出《宇宙》,共13集,兩周播完。)

除了《宇宙》之外,薩根先生的《布魯卡的腦》、《暗淡藍
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接觸》、
《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等書均被翻譯成
多國語言,為世界所熟悉。

薩根先生致力於科普工作並非為所有人所理解。他一度因從
事科普宣傳遭到一些同行的輕視與貶低,他們嘲笑他的工作與在
屏幕上侃侃而談的形象,甚至認為對公眾進行科普宣傳降低科學
家的自身價值。但是薩根先生仍然我行我素,對這些見解不予理
睬。薩根曾坦言,他之所以極力向公眾傳達科學,主要因為科學
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落後的 金光大道;科學可以是我們
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全球環境保持警覺;科學可以使我們懂得關於
物種、生命、星球和宇宙的起源、本性和命運;科學是反對神秘
主義、反對迷信的堡壘。

薩根先生在科學、文學與公共事業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也
許就是他已經成了美國人民心目中的代表現代科學的偶像;以及
在世界上,對於許多人來講,卡爾·薩根就是太空科學和太空探
索的化身。他為科普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其贏得了美國青
少年的尊重與喜愛,他的知名度在美國超過了明星與政治領導人。
1991年在美國青少年中進行「十大聰明人」的評選,薩根名列榜
首,當年被美國人視為英雄,在海灣戰爭立下赫赫戰功的斯瓦茲
克夫名列第二,而美國前總統里根名列第四,時任總統的布希名
列第六。

為了表彰薩根先生在將科學應用於公共福利的貢獻,薩根先
生還被其他國家和部門授予多項獎勵,如美國太空航行委員會的
約翰·肯尼迪太空航行獎、探索者俱樂部的第七十五屆年會獎、
蘇聯航空聯合會康斯坦丁·柴可夫斯基獎、美國天文協會馬素斯
基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公共福利獎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最
高獎等等。

薩根先生的研究一直集中於那些可能性不高,但是對人類具
有巨大潛在影響的問題上。比如核戰爭導致的災難性後果。早在
1982~1983年,他就和五位科學家一起撰文指出:根據他們的計
算結果,如果爆發全球性的核戰爭爆發,勢必造成全球性的氣溫
下降,全球氣溫會遠遠低於地質時代的冰河時期。由此產生的後
果,將是全球農業的徹底崩潰——這無論對於世界文明或哪一個
國家,都是極其可怕的。從後來歷史發展可以看出,核冬天的確
使得冷戰雙方,尤其是蘇聯認識到核戰爭是徒勞無益的,從而大
大降低了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

在薩根先生十幾歲時,他曾說過「耶穌基督是外星生命」這
樣令人吃驚的的話。對於卡爾·薩根而言,他畢生堅信存在地外
生命甚至是地外文明。他一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精力和時間用於研
究尋找地外生命的方法,並且寫了多篇文章討論地外生命可能的
存在形式,他被學術界公認為宇宙生物學的奠基者。在1973年發
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上,應薩根先生的要求,放置了現在已廣
為人們所知的那塊指示地球與人類基本信息的金屬標志牌,以希
望當外星人截獲這個探測器之時能夠了解地球與人類的基本情況。

對於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薩根在他與安·德魯彥合著、
被翻譯為多國文字的著名科幻小說《接觸》(1997年被改編為電
影,由女影星朱迪·福斯特主演,國內引進後將片名翻譯為《接
觸未來》)中,借女主角阿洛依博士——那位致力於通過射電望
遠鏡傾聽,以找出地外文明發來的消息的科學家(這顯然是卡爾·
薩根以自己和其他積極倡導和參與SETI的科學家,如德雷克為原
型)之口,講到:「宇宙是如此之大——比我們任何人所能想像
的都要大,如果其中只有我們一個文明,那太浪費空間了」,這
段話表明了當前地外文明研究的哲學背景。薩根先生正是這樣想
的,他為尋找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不懈努力。現實生活中,在同
《接觸》中一樣,通過用射電望遠鏡傾聽太空的無線電信號來尋
找地外文明的SETI計劃的初期,在NASA停止資助之後,薩根曾
各處奔走宣傳,以獲得足夠的經費,使得該項目能夠得以繼續進
行。雖然現實生活中的SETI迄今為止還沒有收到可以確認為地外
文明發出的信號,但是薩根和其他SETI的科學家們畢竟使得人類
邁出了可能與地外文明接觸的第一步,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現了
地外文明,薩根先生在取得這一人類歷史中最大發現之中自然功
不可沒。

「科學太重要了,但是不能僅僅靠科學家來操勞。」 薩根面
對世界范圍內偽科學以及各種神功邪教、神醫之類的迷信大行其
道甚為擔心,他告誡道:科學激發了人們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但
偽科學也有同樣的作用。很少的和落後的科普所放棄的發展空間,
很快就會被偽科學和迷信所佔領。如何能避免邪說泛濫?如何能
讓科學深入人心,偽科學與迷信沒有市場?在薩根先生看來,就
是要向人民大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讓科學成為大眾都感興趣和
普遍關心的話題。

在很少有科學家實際投身於對介乎科學邊緣的或偽科學的信
念進行檢驗或向之挑戰時,薩根先生勇敢地站了出來,與偽科學、
迷信與盲從抗爭。作為美國超自然現象說法科學探求委員會的成
員,薩根先生一直關注著社會中流毒甚廣的偽科學典型,努力探
求偽科學產生的根源,揭露偽科學的本質。在他去世前半年,薩
根先生出版了他一生之中最後一部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科
學:照亮黑暗的蠟燭》(該書已由李大光翻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在該書中,薩根總結了自己多年所思所想,全面
的反映了科學與偽科學的斗爭。全書充滿了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精
神,通過透徹的分析和發人深思的啟示,詳細的闡述了科學與非
科學、偽科學的區別。薩根以廣博的知識、犀利的思想對偽科學
的實質進行入木三分的揭露。對偽科學與偽科學後面所隱藏的反
科學的意識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該書當年便創下最佳暢銷書第一
名的記錄。

薩根曾直率地指出: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希望在下個世紀
(21世紀)中生活的更好,且其基本價值不受影響的話,那麼都
應該關心國民的思維、理解水平,並為未來做好規劃。的確,在
現代社會中,公眾需要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需要的是一種科學
的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就是薩根先生不斷提到的好奇心、探究真
理的精神、懷疑精神、參與決策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實證意識。

薩根先生從不諱言自己對於科學,對於宇宙探索終生懷有的
熱情,「該書講述了我與科學終生不渝的愛情故事」,他在自己
的書中多次這樣講到。如今,我們已永遠無法知曉,有多少人因
為薩根的作品影響,為他的熱情感動而投身於科學,也永遠無法
知道有多少普通民眾因為同樣的原因對科學事業報以同情,但我
們深知,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更多像薩根這樣的科學家。

薩根,接觸宇宙的人,他從未放棄過他那種孩子般的對宇宙
的好奇心,他以自己的熱情為人們理解科學而努力終生,使無數
的人們對科學發生興趣。全世界的人們一定會牢牢記住他的名字,
長久的深深懷念他!

Ⅵ 世界上有幾大姓氏

百家姓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騰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會 甄麴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麋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甯仇欒暴 甘麻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郤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歐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益桓公

復姓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於單於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司徒司空 鮮於閭丘 元官司寇 仇都子車
顓孫瑞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穀梁
晉楚閏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
東郭南門 東門西門 南宮岳帥 侯亢況後 有琴商牟 余餌伯賞
墨哈譙亘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
這22000個姓氏包括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古今姓氏,這4個民族的漢譯姓氏,總數至少在4000個以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
中國姓氏無奇不有, 遂寧市檔案館職工陳歷甫歷時30多年,終於寫出了一本220萬字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 》,該詞典共收集了10129個姓氏。
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
據初步統計,中國歷代文獻記載中前前後後出現過的姓氏,共達6403個,其中: 單字姓氏:3730個 雙字姓氏:2498個三字姓氏:163個 四字姓氏:9個 五字姓氏:3個 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別是許多復音姓氏,早已從歷史上消失。 又據80年代統計,現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個;上海市有1640個;沈陽市有1270個;武漢市有1574個;重慶市有1245個;成都市有1631個;廣州市有1802個。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個。另據報導,目前台灣省近兩千參佰萬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個。 從這些資料推測,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1億使用漢字姓氏的人口中,現存的姓氏數量約為三千個左右。
最新中國姓氏排名:
1-10 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
11-20 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梁,
21-30 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蕭,
31-40 馮,曾,程,蔡,彭,潘,袁,於,董,余,
41-50 蘇,葉,呂,魏,蔣,田,杜,丁,沈,姜,
51-60 范,江,傅,鍾,盧,汪,戴,崔,任,陸,
61-70 廖,姚,方,金,邱,夏,譚,韋,賈,鄒,
71-80 石,熊,孟,秦,閻,薛,侯,雷,白,龍,
81-90 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
91-100 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
前10大姓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
據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據介紹,我國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
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
前100個姓氏總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4.77%。
去年「李」是第一姓
晶報訊新華社消息,去年1月10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姓氏研究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與深圳市鼎昌實業有限公司對中國人姓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結果表明,在調查的4100個姓氏中,位列前三位的李、王、張,分別占我國總人口的7.4%、7.2%和6.8%。
20年前,中科院公布了當時100家大姓的排序。數據表明,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為世襲,由父系傳遞。
這100個姓氏的人,總計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其中排列在前的十九個大姓加起來,已佔漢族人口一半以上。這種編排,從中不僅窺出姓氏幾千年來的發展脈絡,更具有嚴格的真實性、客觀性、准確性。

Ⅶ 世界上有夜明珠嗎圖片

世界上真有夜明珠嗎?

夜明珠是夜間發光的天然珍寶,在中國歷史上數千年來廣為流傳在哲學、經濟、政治、文化、詩歌、小說、珠寶等各個領域內賦予了許多神秘色彩。現今夜明珠的不斷問世,不僅使夜明珠的歷史記載得到印證從神話走進現世,又大大地豐富了中國王文化內涵,引起了考古界、歷史界、地質界和珠寶界的重視,同時也引起了收藏界的重視,成為人們喜愛的收藏品。

據史籍記載,早在史前炎帝神農氏時代已經出現夜明珠,如神農氏有。石球之王』號稱『夜礦春秋戰國時代,如『懸黎』和。垂棘之壁』夜明珠等已被視為「天下名護。其珍貴價值同。和氏壁』並駕齊驅,只有當時的大官家陶來公(范合)和價頓(戰國時大商人)二人才買得起。晉國曾以「垂棘之鱉』夜明珠為誘餌『假道於虞以代編』。楚、宋、魏等國的大夫曾借夜明珠
寓意哲理,討論國家大事。

秦始皇殉葬夜明珠,在陵墓中「以代膏燭』2漢光武皇後之弟郭況,『懸明珠於四垂,晝視之如星,夜望之如月」,以炫耀其富有。武則天賜與玄宗玉龍於夜明珠。玄宗又回子(市宗)1清珠。光照一室』。唐有車時,一顆名為「水珠」的夜明珠,售價億萬。雖然有些僅僅是傳說,但夜明珠在我國歷史L已逐步形成為一種文化。

宋元明時期,皇室尤喜夜明珠,其中成吉思汗夜明珠,在台灣曾被偷盜,後被台灣警方破案,物歸原主。元明曾派官員到斯里蘭卡米買到紅寶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明代內格曾有數塊祖母綠夜明珠,夜有光明如燭.清慈德太後鳳冠上有九顆夜明珠已被發現四顆,死後口中所含夜明珠,公元1928年軍閥孫殿英東陵盜寶後,將其贈與宋美齡。

中國人喜愛夜明珠和有關夜明珠的傳聞,歷代不衰,然而為什麼尚未見到考古出土的夜明珠呢?其因有二:一是歷代夜明珠不像玉器那麼繁多,在歷史上是相當稀少的珍寶;二是未被人們重視長期以來人們把夜明珠當成一種傳說或神話,歷史上有無夜明珠很多人表示懷疑,同時夜明珠在白天不能被發現,所以在出土物中,即使有夜明珠,也會被忽視,有誰晚上在黑暗中去鑒定玉器呢?

不過,最近幾年,夜明珠已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初,筆者在河南省三門峽國墓地鑒定古王玉質時,想起了「垂棘之變』夜明珠,盡管不太可能在國墓地出土,但由於晉國代沈國時,借道虞國已使用了『垂棘之壁』夜明珠,我們還是注意了這一問題。公元1999年5月工日至27日,在安徽省巢湖召開的第一屆中國王文化會議上有些與會考古專家對夜明珠發生了興趣。公元2001年5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西山大黨寺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王文化會議上,同一些考古專家談起夜明珠時,也覺得應該引起考古界的重視。同年9月18日至22日,在台北市由台灣大學組織召開的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上大陸和港澳台部分考古專家與筆者談起慈禧太後夜明珠時,都希望
進一步了解清楚,有意識地重視夜明珠的發現。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首先發現了螢石夜明珠,其後又有不斷發現。最近幾年我國又發現了珍貴的鑽石夜明珠以及水晶夜明珠、俚輝石夜明珠等等,國內外夜明珠被炒得沸沸揚揚。公元2002年1月,一顆重達14350克的螢石夜明珠在深圳和上海亮相。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夜明珠的不斷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宣傳媒體的極大重視,記者和報刊也不斷進行采訪報道。

夜明珠的發現,並非易事。要得寶更需識寶,古代有人不識寶,曾將懸黎夜明珠棄之灣濘。魏國一老農得到徑尺大的夜明珠,見夜光大怖,於是丟棄至遠野。也有人把夜明珠發光當成「禍水』而「打之沙石間。近代,四川有人將水膽水晶夜明珠砸碎,青海則有人將水晶夜明珠扔到杭州西湖之中,皆悔之晚矣。公元1982年河南鄭州車廣嶺先生在收購水晶時,首次發現了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螢石夜明珠。同年,廣東省霍先生在廣東某礦山,首次發現了螢石夜明珠產地,廣東有色金屬研究院通過對該螢石夜明珠的科學測試和研究,其發光(磷光)奧秘已被揭開。螢石夜明珠發光機理同成分中摻入三價稀土元素有關。公元1995年,廣東中山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又對螢石夜明珠進行測試研究,證實其發光確與稀土元素有關,指出「螢石本身就是一種發光物質,適當稀土雜質的摻入改善了礦物發光性能,當然這種不多不少恰倒好處的稀土摻入量與成礦環境有關』成礦環境是地質工作者最為關注之事,有利於開發夜明珠資源,已知新發現的各種礦物或寶石夜明珠均為我國所產。

夜明珠的科學測試和研究工作還剛剛開始,已發現的鑽石。水晶、等夜明珠尚未進行進一步測試和研究工作。在測試工作中,也應對其有無放射性以及所含劑量做測試如對螢石夜明珠已測放射性劑量只有1.0*10-8居里/千克,對人體和環境無害,收藏者完全可以放心。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現代夜明珠的不斷發現,鑒定夜明珠的工作已經擺在專家們的面前。這幾年發現了銥抹在螢石或其他石頭的表面,或在玻璃、水晶、翡翠等上面打眼,然後再灌進磷光粉來冒充真正的自然界天然產出的夜明珠。夜明珠的造假現象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購買和收藏夜明珠時要特別注意,切勿上當受騙。

目前,有人提出某些宣傳媒體將夜明珠炒成「天價」,建議國家能制定價格標准,這在計劃經濟時期有可能,但現在卻很難做到。夜明珠在市場經濟時期依然會是自由變化的價格,只能由買賣雙方決定。物以稀為貴什麼東西多了就不值錢了這一點大家都很明白,現在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如何合理利用夜明珠資源的問題。

這本《古今夜明珠》是應珠寶界、地質界、考古界、歷史界特別是收藏界眾多朋友和專家學者的建議撰成的,也是筆者(彩版一)多年來資料的積累和整理,希望對廣大夜明珠愛好者和廣大讀者有益,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編寫過程中,筆者盡量引用原文和加以註解,便於讀者查證和進一步研究。特別應當提到的是,在第三章中筆者將帥德權、鍾華邦、王根元、王徽樞。李寶家、胡立坤、周世全、程廣宗、齊石成、沈才卿等專家學者已發表的部分重要論述和大作選載,以饗讀者。在此也應當指出,他們對我國夜明珠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由於中國古籍浩瀚有關夜明珠的記載頗多,有的是正史記載,有的是野史傳說,有的是小說甚至神話故事,給我們研究古代夜明珠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書是「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希讀者及專家學者指壓筆者將感謝不盡。筆者在此感謝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史樹青先生為本書題字和寫序(彩版二)故宮博物前副院長、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會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楊伯達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先生等擔任本書顧問,感謝我國著名奇石收藏家李廣嶺先生及我國著名夜明珠收藏家楊進先先生等為本書提供夜明珠實物標本及有關資料,特別感謝文物出版社編審樓宇棟先生擔任本書編輯並對筆者精心指導,使筆者感到十分榮幸受益匪淺。筆者相信,在我國將會有各種類型的夜明珠不斷的面世.

參考資料:http://pinshixuan.com/a/zuanshiyemingzhu.htm
回答者: yyfreeliang - 大魔法師 九級 12-

Ⅷ 世界上有多少個姓

504個。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柯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歷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溥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徐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Ⅸ 世界上姓張的有多少人

張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姓氏,人數眾多,分布極廣。按照姓氏排列,我國張姓人口排在李、王之後居第三位。人口已超過一億人,約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相當於英、法兩國人口的總和。張姓後裔不但遍及全國,而且海外亦為數甚眾。張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姓源郡望�

張姓大致有四個來源。�

一、黃帝賜姓。張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由中華民族共同祖先,五千多年以前的黃帝直接賜姓。東漢《風俗通》記載:「張、王、李、趙,黃帝賜姓」。張姓的由來,《廣韻》上說:「張姓本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元和姓纂》上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可見,張姓的得姓始祖是張揮。但張揮與黃帝的血緣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張揮是黃帝的兒子,另一說則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的第五個兒子,即為黃帝的孫子。�

令張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們不僅是黃帝的直系後裔,而且始祖張揮是弓箭和網羅的發明者。對於靠手持木棒、石塊去獵取飛禽走獸的遠古先民來說,弓箭和網羅的發明確實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大事,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張揮是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發明家。張姓人在介紹自己姓氏時常說:「我姓張,弓長張。」一句話就將張姓的特點概括得簡潔、明了。�

二、出自姬姓。另一支張姓是由姬姓而來亦以黃帝為始祖。根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記載:春秋時晉國有人名解張,字張侯,世代為晉國卿士,其後裔以字為氏即為張氏。三家分晉以後,其族人仕韓國為公族大夫,漸成望族。�

三、改姓。歷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種種原因改姓張,後裔繁衍成為張姓的一部分。如三國時魏國大將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如三國時諸葛亮賜南方人酋長龍�那為張氏。�

四、與道教有關。漢代以後,張姓發展很快,這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傳有關。道教自稱源於黃帝,又盛行「黃帝賜姓張氏」之說,因此,道教領袖常用張姓。如張角、張魯等。�

歷史上,張姓出現了很多名門望族。根據《中國姓氏辭典》,張姓的郡望大致有:清河郡、南陽郡、吳郡、安定郡、敦煌郡、武威郡、范陽郡、牛建為郡、沛國郡、梁國郡、中山郡、汲郡、河內郡、高平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平原郡、河間郡、魏郡、蜀郡共23個郡望。�

清河郡是張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是張姓始祖揮的居住地,本文介紹的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

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自張揮傳至58世張仲,字廣明,號仲甫,周宣王時卿士,輔佐周宣王。《詩經.小雅.六月》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一句,贊頌張仲孝順友愛之美德。北宋年間,張仲被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南宋年間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帝君」通稱「文昌帝君」,建廟崇奉,與關聖帝君同列祀典。70世張侯字儀昭,周考王時為晉國大夫。會諸侯戰於鞍,以必死致勝,位列忠貞侯,事見《史記》。80世張良字子房號仁壽,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封留侯,拜宰相,後人稱為帝師,和蕭何、韓信同稱為輔漢三傑。86世張明,諱嵩,字貴和,號普輝,時值王莽篡漢,世族多遇害,為避仇害,攜家族五百餘人自徐潛渡揚子江,其中有的易姓羅、許、薛,從此便有四姓不聯姻之說,後至衢州鶴林寺經五代復成國族。103世張韙字能萬,晉時散騎常侍,隨晉元帝南遷,寓居江左。119世張君政字芳清為韶州別駕,便在曲江定居。122世張九齡字子壽,唐開元時賢相,以剛直不阿聞名於世,且文學冠一時。唐玄宗五十壽辰時,大臣皆獻寶鑒,唯時任中書令(即宰相)的張九齡以《千秋金鑒錄》作禮品上奏,受到玄宗嘉獎。時人稱曲江公,卒謚文獻,追贈司空。134世張載字穆序,號子厚,宋理學家,遷陝西寶雞眉縣。136世張端字臣楷,誥授寶雞太守,時值金兵南侵,北宋重和年間(1118—1119)由陝西寶雞眉縣遷至汀州寧化石壁都葛藤凹開基,尊為張氏入閩始祖。139世張揚德,河北太守,生三子,長化龍宋解元,留居寧化;次化孫宋中憲大夫;三化鳳宋武舉遷福州。�

鄞江始祖張化孫�

張化孫系張揮140世孫,諱衍,字傳萬,生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時,薨於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93歲。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後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宋寧宗嘉泰年間(1204),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今上杭白砂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祖」。�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築路,賑濟災民,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周易》、《勘輿》,擅長歧黃之術,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薩」。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贊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HTK〗「公之豐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鍾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張化孫仙逝後,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後」。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孫後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18根華表,象徵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贊:確系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範,做有用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align

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內八句)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述內八句和外八句,張化孫後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後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試金石」。相傳張化孫後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相考問「內八句」和「外八句」,加以檢驗。回答正確,就「梓叔」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妣陳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卒於景定三年(1271)三月十八日丑時,享壽89歲。妣闕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一月初十日寅時,卒於咸淳七年(1271)三月十三日午時,享壽88歲。陳、闕兩恭人合葬於離張化孫墓地約2華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飛鳳展翅」形。�

張化孫與陳、闕恭人生18子,傳108孫。他們繼承和發揚客家人敢於冒險、不怕犧牲、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用族規家訓規范子孫後代的言行,樹立名門望族的良好風范。�

張化孫後裔播遷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長房吉雲,字瑞世,號一郎,遷田梓頭居住,妣王五娘、曾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應州等地。�

二房慶雲,字瑞亮,號二郎,遷泮逕,妣林氏,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三房禎雲,字瑞興,號三郎,遷進源塘居住,妣凌氏,生九子。嗣孫分遷福建泉州、晉江、德化、福州等地,江西省各地。�

四房祥雲,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娘、賴五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等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湖南瀏陽等地。�

五房集雲,字瑞彩,號五郎,遷樟樹潭居住,妣邱七娘,生三子。嗣孫分遷福建南平,江西興國等地。�

六房從雲,字瑞明,號六郎,遷上杭勝運里黃竹頭居住,妣楊八娘,生二子。嗣孫分遷廣東程鄉(今梅縣)、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龍雲,字瑞華,號七郎,遷上杭勝運里香坑腦,妣胡氏、鍾氏,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和潮汕一帶。�

八房福雲,字瑞靄,號八郎,遷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上杭小吳地,廣東嘉應州、鎮平(今蕉嶺)等地。此房裔孫萬三後裔遷居台灣屏東,族眾旺盛,達三、四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

九房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遷廣東嘉應州鬆口,妣陳十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梅縣、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雲,字瑞堯,號十一郎,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娘,生五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陸豐,江西興國,福建上杭小吳地,連城河源里、張家營等地。�

十二房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遷清流縣,妣程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遷福州,妣蘇二娘,袁八娘,生十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建甌、泉州、上杭,廣東廣州,浙江雲和等地。�

十四房帝雲,字瑞漢,號十四郎,遷潮州,妣易五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潮州、廣州等地,福建永定、武平等地。�

十五房闕雲,字瑞發,號十郎,遷漳州,妣朱三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江西興國、於都等地。�

十六房倬雲,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遷居徽州(有譜載遷汀州水南),妣錢滿娘,生五子。嗣孫散居福建、江西上猶等地。�

十七房彼雲,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妣劉氏,生九子。嗣孫遷居福建漳浦、漳州 ,新羅曹溪、東肖,漳平永福,連城南團水西,武平,永定培豐,上杭小吳地;廣東大埔茶陽漳溪西河黃堂村,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江西瑞金等地。�

十八房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妣歐陽氏,生八子,嗣孫散居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廣東鎮平,江西興國、於都、會昌、萬安、吉安等地。�

以上十八房中,至今還有5房裔孫沒有與祖籍地上杭取得聯系,分別是:二房慶雲裔;六房從雲裔;七房龍雲裔;十房綿雲裔;十二房星雲裔。熱切期望各地梓叔和知情者告知上杭張化孫研究會。�

經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張化孫裔孫播遷海內外,遍布閩、粵、贛、台、湘、浙、桂、黔、川、皖、魯、港、澳等省、區,發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已達一千多萬人,這一奇特現象被客家學研究者稱為「張化孫現象」。資料記載:台灣四百萬客家人中,張姓人口就有105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張化孫後裔,也就是說,張化孫裔孫在台灣就有90多萬人。�

古坊張氏�

上杭的另一脈張氏是中都古坊張氏。因資料所限,簡述如下:�

古坊張氏奉張考植為太始祖,張考植居蘇州吳縣張家巷。考植11世孫考�,又名志,宋進士,任江西寧都縣令並在該地定居。考植14世孫三二郎與三八郎從寧都先遷寧化石壁後再遷至上杭。�

古坊張氏奉三八郎之子顯卿為一世祖。顯卿生二子:長文貴遷漳州,次德生居中都古坊。根據族譜記載,古坊張氏外遷的有:四世繼安的二子張都與六子張細遷廣東龍川縣,三子張厚遷邵武、光澤;5世張鎮之子張華移武平小蘭,張成之子張良、張鑾分別遷武平桃里鄉、陂里鄉,世昌之子承謨遷武平大蘭園;10世守謙、守玉、守勤、守仕遷江西;11世可玉遷江西萬載,鵬飛、鵬升、鵬盛遷湖南平江;12世榮也、賦也遷廣東潮州,明臨攜後裔遷江西寧州;13世文選、文遠、顯貴遷江西新昌,清宸、萬選、萬達、萬進遷福建建寧,明俊攜四子遷廣東潮州;14世紹雲攜子福泰遷貴州;15世喬昌、喬盛、寬上攜三子遷江西,春泰、贈泰遷廣東連山,建昌遷貴州;16世集球攜子遷福建建寧,學恕、學龍、學起遷廣東潮州;17世敢玉、敬玉、攻玉、致玉、璞玉遷江西臨川,順蘭、建興、長興、連興、進才遷廣東;18世書明遷湖南。�

堂號楹聯家訓�

張姓最早的堂號為清河堂,屬郡望堂號。此外張姓堂號還有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張化孫一脈還有敦和堂、德遠堂、鄉賢堂、世英堂、德馨堂、追遠堂、孝友堂等。�

歷史上各個朝代張姓人文鼎盛,涌現了許多英雄豪傑、公侯將相、騷人墨客。這從張姓楹聯中可以領略出來:�

上杭張化孫祠及張化孫裔孫在各地的分祠中,有一副嵌字長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字,嵌入聯內,每個數字都包含了一位張姓歷史名人。聯文如下:�

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張仲)、銘垂兩篇(張載)、輔漢三傑(張良)、功高四相(張說)、將封五虎(張飛)、博物六史(張華)、貂蟬七葉(張安世),悉是清河族派。�

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張果老)、鼎甲九成(張九成)、平戎十策(張方平)、書忍百字(張公藝)、金鑒千秋(張九齡)、青錢萬選(張鷟)、道隆億尊(張道陵),依然文獻宗支。�

此外,張化孫一脈楹聯還有:�

漢侯門第,唐相家風。�

鼻祖肇青陽,公侯、將相、神仙,代光國史;�

大宗開白馬,孝友、忠貞、道學,世篤家風。�

孝友傳家,承百忍之風規,居同九世;�

詩書裕後,誦十章之鑒錄,寶重千秋。�

百忍圖千秋鑒萬選錢家傳至寶,�

漢韜略唐忠貞宋道學代出名賢。�

曲江風度家聲遠,劍閣才名世澤長。�

橫渠明禮,南軒好仁,賢哉由士希耳;�

睢陽將才,曲江相業,忠矣移孝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