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味子的品種和樣子
乾燥果實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毫米。外皮鮮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顯油潤,有不整齊的皺縮。果肉柔軟,
五味子-中葯材飲片
常數個粘連一起;內含種子1~2枚,腎形,棕黃色,有光澤,堅硬,種仁白色。果肉氣微弱而特殊,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而苦。以紫紅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澤者為佳。主產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商品習稱"北五味子" 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種"南五味子",又稱"西五味子",主要為植物華中五味子(參見"血藤"條)的果實。其果粒較小,紅色,皮發抱,肉較薄,品質較差。產四川、湖北、陝西,山西、雲南等地。
Ⅱ 五味子主要的分布地區有哪些如何處理它的種子
前期,五味子一般生長於我國東北三省,我國山西、寧夏等地區也有種植,現在來看,隨著科技的發達,很多地方都能夠種子五味子。
五味子它又被稱為五梅子,它是我國歷史比較悠久的植物,能夠很好的起到一個葯用價值,很好的起到一個生津益氣的作用,所以說能夠給種植戶帶去良好的經濟價值。因此若是想栽培出優質的五味子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具體的栽培方法吧。
Ⅲ 五味子有哪29種,各有什麼俗名,其相應的葯用部位及其作用分別如何
這個問題無意義,五味子分類再多,功效幾乎一樣!
五味子,俗稱山花椒、秤砣子、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唐等《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古醫書稱它荎蕏、玄及、會及,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上品,中葯功效在於滋補強壯之力,葯用價值極高。
北五味子,又名遼五味子,遼五味,北五味。為北五味子的成熟果實。主產於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等地。為傳統正品,品質優良,一般硒配合製作養肝片,保護肝臟。
南五味子:又名南五味、山五味子、西五味、西五味子、川五味、川五味子、華中五味子、紅鈴子。為植物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實。主產於山西、陝西、雲南、四川等地。為五味子副品,品質較次。
均以粒大肉厚、色紫紅、有油性者為佳。
【處方名】五味,五味子,遼五味,北五味子,北五味,遼五味子等。
【功效】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Ⅳ 求各種野果的資料(附上圖片更好)
長蛇泡(學名蛇莓)
抱歉,上傳圖片已達上限。其他野果還有:桑椹又名桑果,雞爪梨(學名枳具子),毛栗子,面果(學名光葉山楂),山柿又名野柿子,山葡萄又名野葡萄,山櫻桃,山楂,羊奶子(學名藍靛果忍冬),野生獼猴桃,豎粒子(學名榛子),刺梨(學名金櫻子),酸梨(學名秋子梨),八月瓜又名八月炸(學名預知子),錦燈籠(學名酸漿),雞公蛋(學名楊梅),牛疊肚(學名山楂葉懸鉤子),烏泡子(學名黑樹莓),北國紅豆,葯雞豆(完全成熟方可食用),烏金子(學名橡果,煮熟方可食用),茅莓,赤楠,棠梨子(學名杜梨),南五味子,酸藤子,葉下珠,苦糖果,火棘果,刺五加果(沸水沖泡作茶飲最佳)等等等等。
Ⅳ 五味子有哪些特徵
(宮喜臣)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別名北五味子。為木蘭科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此外,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陝西等省區亦產。吉林、遼寧所產者質量最佳,素有「遼五味」之稱。以成熟果實入葯。含有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檸檬醛,α-依蘭烯、α-恰米烯、β-恰米烯、恰米醛、糖類、苯甲酸、檸檬酸、酒石酸、精氨酸、維生素C等。種子含五味子素,五味子甲、乙、丙素,偽-γ-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乙,戈米辛D、E、F、G,當歸醯戈米辛H,巴豆醯戈米辛H,苯甲醯戈米辛H,戈米辛J,(-)-戈米辛Ku(+)-戈米辛K2,戈米辛K3、N、O,巴豆醯戈米辛P1,表戈米辛,前戈米辛等。果實味酸,性溫。具有益氣斂肺、滋腎、澀精、生津、止瀉斂汗的功能。主治喘咳、自汗、遺精、失眠、久瀉、津虧口渴等症。
一、形態特徵
莖長可達數米,不易折斷;枝紅棕色,老枝褐灰色,全株近無毛。葉生在幼枝上,單針互生,在老莖上則叢生於短枝;葉柄細長,幼時紅色,葉片廣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有腺體的小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有時呈灰白色,脈隆起,嫩時有短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乳白色或粉紅色,1—3朵集生於葉腋,下垂,雄花具雄蕊5,花葯無柄,著生在細長雄蕊柱上;雌花花被6—9片,卵狀長圓形,長7—10mm,心皮多數,離生,幼時聚成圓錐狀,花後花托延長成穗狀,花梗長約2cm。漿果球形,熟時深紅色,內含種子1—2粒。種子腎形,種皮光滑,黃褐色或紅褐色,堅硬(圖15—9)。
表15—6 不同環境對五味子產量的影響
三、栽培技術
(一)種類
當前沒有栽培品種,同屬植物華中五味子(S.sMemanthera Rehdet Wils.)也作五味子入葯,商品稱「南五味子」,又稱「西五味子」,其果粒較小,肉較薄,品質差。產陝西、山西、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二)繁殖方法
野生五味子除了種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橫走莖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很多人進行了扦插、壓條和種子繁殖的研究。其結果扦插壓條雖然也能生根發育成植株,但生根困難,處理時要求條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種子繁殖。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易行,並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苗子。
1.種子的選擇
五味子的種子最好在秋季收獲期間進行穗選,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獨乾燥和保管。乾燥時切勿火烤、炕烘或鍋炒。可曬干或陰干,放通風乾燥處貯藏。
1.種子處理
(1)室外處理
於結凍前將選做種用的果實,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漲起時搓去果肉。五味子的秕粒很多,出種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時可將浮在水面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後的種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種子充分吸水,每隔兩天換一次水,在換水時還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後,撈出控干與2—3倍於種子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准備好的深0.5m左右的坑中,上面覆蓋10—15cm的細土,再蓋上柴草或草簾子,進行低溫處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種。處理場地要選擇高燥地點,以免水浸爛種。
(2)室內處理
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清除果肉,拌上濕砂裝入木箱進行砂藏處理,其溫度可保持在5—15℃之間,翌春即可裂口播種。
(三)播種育苗
1.育苗田的選擇
育苗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也可選用老參地。育苗以床作為好,可根據不同土壤條件做床,低窪易澇,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床,床高15cm左右。高燥乾旱,雨水較少的地塊可做成平床。不論哪種床都要有15cm以上的疏鬆土層,床寬1.2m,長視地勢而定。床土要耙細清除雜質,每平方米施腐熟廄肥5—10kg,與床土充分攪拌均勻,摟平床面即可播種。
2.播種時間與方法
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經過處理的種子,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cm,覆土1.5—3cm。每平方米播種量30g左右。也可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年鮮籽,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飽滿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後即可播種。
3.苗田管理
播種後搭1—1.5m高的棚架,上面用草簾或葦簾等遮蔭,土壤乾旱時繞水,使土壤混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掉遮蔭簾。並要經常除草,保持清潔,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四)移栽
1.選地
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緣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好。選好地後,每畝施基肥2000—3000kg,整平耙細備用。
2.移植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50Ccm,為使行株距均勻,可以拉繩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標志,然後挖成深30—35cm、直徑30cm的穴,每穴栽一株。栽時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窩根與倒根,栽後踏實,灌足水,待水滲完後用土封穴。15天後進行查苗,沒成活的需進行補苗。
(五)田間管理
1.灌水施肥
五味子喜水喜肥,生長期需要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栽植成活後,要經常灌水,保持土壤濕潤,結凍前灌一次水,以利越冬。孕蕾開花結果期,除需要足夠水分外,還需要大量養分。每年追肥1—2次,第一次在展葉前進行,第二次在開花後進行。一般每株可追施腐熟的農家肥料5—10kg。追施方法,可在距根部30—50cm周圍開15—20cm深的環狀溝,施入肥料後覆土。開溝時勿傷根系。
2.剪枝
五味子的枝條春、夏、秋三季均可修剪。
(1)春剪一般在枝條萌發前進行。剪掉過密果枝和枯枝,剪後枝條疏密適度,互不幹擾。
(2)夏剪
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進行。主要剪掉基生枝、膛枝、重疊枝、病蟲枝等。同時對過密的新生枝也需要進行疏剪或短截。夏剪進行得好,秋季可輕剪或不剪。
(3)秋剪
在落葉後進行。主要剪掉夏剪後的基生枝。
不論何時剪枝,都應選留2—3條營養枝,作為主枝,並引蔓上架。
3.搭架
移植後第二年即應搭架。可用水泥柱或角鋼做立柱,用木桿或8號鐵線在立柱上部拉一橫線,每個主蔓處立一竹竿或木桿,竹竿高2.5—3.0m,直徑1.5—2cm,用綁線固定在橫線上,然後按右旋引蔓上架,開始時可用繩綁,之後即自然纏繞上架。
4.鬆土、除草
五味子生育期間要及時鬆土、除草,保持土壤疏鬆無雜草,鬆土時要避免碰傷根系,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樹盤,便於灌水。
5.培土
入冬前在五味子基部培土,可以保護五味子安全越冬。
(六)病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5月上旬至8月上旬發病,開始時葉片萎蔫,根部與地面交接處變黑腐爛,根皮脫落,幾天後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發病期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根際澆灌。
2.葉枯病
5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病,先由葉尖或邊緣乾枯,逐漸擴大到整個葉面,乾枯而脫落,隨之果實萎縮,造成早期落果。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和3%井岡黴素50ppm液交替噴霧。噴葯次數可視病情確定。
四、採收與加工
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採收,隨熟隨采。採摘時要輕拿輕放,以保障商品質量。加工時可日曬或烘乾。烘乾時,開始時室溫在60℃左右,當五味子達半干時將溫度降到40—50℃,達到八成干時挪到室外日曬至全乾,搓去果柄,挑出黑粒即可入庫貯藏。
Ⅵ 五味子有哪5種味道
甘、酸、辛、苦、咸五種。
Ⅶ 五味子究竟是什麼
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曬干或蒸後曬干,除去果梗及雜質。唐等《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分為南、北二種。古醫書稱它荎蕏、玄及、會及,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上品中葯,能滋補強壯之力,葯用價值極高,有強身健體之效。
五味子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北五味子質比南五味子優良。北五味子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北五味子主要產地為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南五味子粒較小。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干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多年生落葉藤本。小枝灰褐色,皮孔明顯。葉互生,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cm,寬2-5cm,先端急尖或漸尖,邊緣有細齒;葉柄淡粉紅色。花單性異株,生於葉腋,花梗細長柔軟;花被片6-9,乳白色或粉紅色,芳香;雄蕊5;雌蕊群橢圓形,心皮17-40、覆瓦狀排列於花托上。果熟時呈穗狀聚合果。漿果球形,肉質,熟時深紅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於海拔1 200-1 700米的溝谷、溪旁、山坡。
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長在山區的雜木林中、林緣或山溝的灌木叢中,纏繞在其它林木上生長。其耐旱性較差。自然條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濕度均衡適宜的土壤上發育最好。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山東。也分布於朝鮮和日本
葯理作用
1. 對肝損傷的影響:五味子醇提取物能降低由四氯化碳、硫代乙醇胺等引起的實驗動物谷丙轉氨酶升高.γ-五味子素 (五味子乙素)具抗肝損傷作用。[5]
2.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五味子素有廣泛的中樞抑製作用, 並且有安定作用的特點。五味子醇提取物5-10mg/kg灌胃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協同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睡眠作用, 對抗苯丙胺引起的小鼠興奮,對抗咖啡因、煙鹼引起的小鼠驚厥。五味子素(五味子醇甲)10~100mg/kg腹腔注射, 隨劑量的增加而減少小鼠自發活動,10mg/kg腹腔注射對抗咖啡因、苯丙胺引起的小鼠興奮;60~120mg/kg腹腔注射明顯延長小鼠巴比妥鈉及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對抗電休克、戊四唑等引起的驚厥。五味子素有廣泛的中樞抑製作用, 並且有安定作用的特點。[5]
3. 對心血管的作用:五味子有強心作用,其水浸液及稀醇浸液, 可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血管張力。煎劑離體實驗對大鼠心肌細胞膜ATP酶活性有抑製作用; 並對麻醉犬有降壓作用。[5]
4.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禦能力[5] 。
5. 抗菌作用:乙醇浸液在體外對炭疽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抑製作用。[5]
毒性
1.五味子乙素的毒性研究:一次以2g/kg乙素灌胃,10隻小鼠無一死亡。200mg/kg每天1次連續30日灌胃,對小鼠的生長,血紅蛋白量及主要臟器的組織形態均無明顯影響。曾給二犬以乙素10mg/kg每天1次連續4周灌胃,其食量、體重、血象、肝功能(BSP及SGPT)、腎功能(NPN)及肝組織活檢,均與給葯前無明顯差別。
2.五味子7種成分急性毒性的比較:將體重19-23g的小鼠一批分23組,每組3-10隻,於禁食
五味子-中葯材飲片(2張)
24小時後給不同劑量的五味子各成分一次,觀察7日的死亡數,7種成分的急性毒性以醇乙及酯乙最大,以250mg/kg灌胃時,部分動物死亡,腹腔注射的毒性和灌胃差不多,乙素與酯甲毒性最低,2g/kg灌胃不致死,丙素與甲素毒性比較低。取18-22g小白鼠70隻,雌雄各半,每組10隻,一次性灌胃五味子15g/kg,觀察72小時,各組動物反應良好,食慾正常,無一動物死亡,提示上述五味子無明顯的毒副作用。
3.五味子揮發油的急性毒性:小鼠40隻,隨機分組,每組10隻,五味子揮發油灌胃給葯,觀察3日。給葯後,小鼠活動減少,步態蹣跚,呈抑制狀態,呼吸困難致死。死亡集中於給葯後24-36小時,按簡化機率單位法計算,五味子揮發油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8.75±2.41g/kg。
炮製
五味子:篩凈灰屑,除去雜質,置蒸籠內蒸透,取出曬干。酒五味子:取揀凈的五味子,加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隔水燉之,待酒吸盡,取出,曬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與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黃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炒制:取凈五味子用文火炒至鼓起,呈紫褐色為度.《雷公炮炙論》:凡用(五味子)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已至申,卻以漿浸一宿,焙乾用。
臨床應用
1.中醫臨床應用:中醫論證認為, 五味子性酸溫無毒。對常見老年病肺腎虛損之咳喘,消渴尿多, 氣虛自汗,陰虛盜汗, 均有治療作用。對改善老年心血不足、心氣虛、心腎不交之失眠心悸均有良好作用。故常用於:
(1 ) 老年肺腎虛損之咳喘,氣短。
(2 ) 老年自汗、盜汗, 津傷口渴,消渴, 陰虛口乾,腎虛之證。
(3 ) 老年心虛、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
2.西醫臨床應用:用五味子一味或五味子復方治療慢性肝炎,使AL T 顯著降低或恢復正常。可能是一種肝臟代謝調節劑。用於鎮咳、祛痰。五味子復方治療體虛失眠。用於老年人延緩衰老等, 故為治療老年病的有效葯物。
五味子的圖片(20張)
總之,該品能提高體力, 消除疲勞,改善智力及提高工作效率。老年人隨增齡而腎精漸虛, 體力日衰,腦力減退, 五味子補腎精改善腦力,故能益智強身, 而實驗研究表明五味子在泌尿生殖系統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因此,五味子是一味對延緩衰老有益並能治療某些老年病的有效葯物。
有機酸類有枸櫞酸、蘋果酸、酒石酸、琥珀酸。
尚含有游離脂肪酸, 如油酸、亞油酸、硬脂酸、棕櫚酸、棕櫚油酸和肉豆蔻酸。
3.治療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據102例觀察,有效率為85.3%,其中基本治癒(治癒、顯效)率佔76.4%。尤其對症狀隱匿、肝氣郁結及肝脾不和三型效果較好。五味子粉對傳染性肝炎有較明顯的降低谷丙轉氨酶的作用,且奏效較快,無明顯副作用,適用類型較多。低酶型(300單位以下)病例的基本治癒率可達84.2%,平均服葯10.1天即能見效;高酶型(500單位以上)及中酶型(300~500單位)的基本治癒率分別為71.4%和72%,平均服葯時間為23.6天及25.2天。但谷丙轉氨酶恢復正常後,如停葯過早常引起反跳現象,因此療程長短須因病而異,原則上谷丙轉氨酶恢復正常後仍宜服葯2~4周,以鞏固療效。少數病例服葯後,谷丙轉氨酶降至一定水平即穩定不動,或治療效果不明顯,可加大劑量,仍可能促使谷丙轉氨酶降至正常。
用法:將五味子烘乾、研末,過80~100目篩。成人每次1錢,日服3次,30天為一療程。亦可製成蜜丸服。[7]
4.治療急性腸道感染
取北五味子10斤,水煎2~4小時,去渣加紅糖3斤,濃縮成5000毫升。一般每日服兩次,重者3次,每次50毫升,小兒酌減。治療急性菌痢33例(其中8例靜滴1~3次氯黴素,3例用1~2次四環素,1例加用激素,20例配合補液),結果29例痊癒,3例明顯有效,1例死亡;中毒性消化不良21例(14例補液,5例加用氯黴素),結果除1例死亡外,均治癒:急性腸炎10例(4例補液),均治癒。服葯後91.1%的病例在1~4天退熱;82.7%的患者在1~4天內大便陰轉。五味子對急性腸道感染具有退燒斂汗、生津止瀉作用,故能奏效。[7]
5.治療神經衰弱
能使患者失眠、頭痛、頭暈、眼花,及心跳、遺精等症狀消失或改善,從而恢復健康。據73例觀察結果:痊癒43例(68.9%),好轉13例(17.81%),治療中斷16例(21.20%),無效1例(1.34%)。
制劑、劑量:取五味子40克,浸入50%的酒精20毫升中,每日振盪一次,10天後過濾;殘渣再加同量酒精浸泡10天過濾。兩次濾液合並,再加等量蒸餾水即可服用。成人每日3次,每次2.5毫升,一個療程總量不超過100毫升。亦可將五味子浸泡於燒酒中1個月,製成40%酊劑服用,每次2.5毫升加水7.5毫升,每日2次,連服2周或1個月。[7]
6.治療潛在型克山病
40%五味子酊,日服三次,每次30滴或2毫升。10天為一療程,可連用2~3個療程。服葯後多次開水。8例(其中確診者4例,懷疑為克山病潛在型者4例)患者經一療程觀察,心跳、氣短、頭暈等自覺症狀均改善或消失;心律不齊均有改善,心尖區雜音半數好轉,血壓偏低者亦有恢復,而心界與脈搏在治療後無明顯改善;部分病例的心電圖變化亦恢復正常。治療間隔一個月後,病人均能參加一般體力勞動,未見病情惡化。
此外,曾有報道用五味子酊治療1例綠膿桿菌性膀胱炎獲得效果,細菌學及臨床症狀經12天後達到痊癒標准。
Ⅷ 五味子中葯五味子圖片
五味子(別名:五梅子),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它生於海拔1200~1700米的溝谷、溪旁、山坡。 其幼枝紅褐色,老枝灰褐色,葉膜質;花梗長5~25毫米,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紅色;無花絲或外3枚雄蕊具極短花絲,花梗長17~38毫米;子房卵圓形或卵狀橢圓體形,柱頭雞冠狀,小漿果紅色,近球形或倒卵圓形;種子1~2粒,種皮光滑,花期5-7月,果期7-10月。
Ⅸ 請看圖片。。
生曬參為栽培的園參加工而成,性狀特徵主要為:圓柱形或紡錘形,表麵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橫環紋和縱皺紋。頂部有「蘆頭」、「蘆碗」。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五味子 [來源]木蘭科五味子(北五味子)、華中五味子(南五味子)的乾燥果實。2005年分別收載為兩個葯 [性狀]北五味子,1、不規則圓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 2、外皮紫紅色,油潤,果肉柔軟。 3、種子1-2粒,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 4、種皮脆硬,種仁淡黃色,富油脂。 5、果肉味酸。 6、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微咸而辛。 品質:以粒大、果皮紫紅、肉厚、柔潤者為佳。 南五味子:果實小,外皮棕紅色,乾枯,肉薄,味較淡。
只能幫到你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