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花蛇舌草長什麼樣圖片
對於闌尾炎症狀比較輕的患者,可以在住院後的一到兩天里單獨用白花蛇舌草進行治療。
白花蛇舌草是可以用來治療闌尾炎的,但是患者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其成分和功效,也要咨詢專業的醫生其是否適合自己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
『貳』 這是一種治眼鏡蛇咬傷的草葯,長在水底,不出水面,我這里叫它水芥菜,有誰知道它的學名以下是圖片
【葯名】龍舌草
【別名】塘底菜、水白菜、水芥菜、水萵苣、龍爪草、海菜、水車前、龍舌、瓢羹菜、山窩雞
【英文名】Herb of Waterplantain Ottelia
【拉丁文名】Herba Otteliae Alismoid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Statiotes alismoides L.]
【科屬分類】水鱉科
【生態環境】生於淺水邊及池沼中。
【各家論述】
1.《綱目》:治癰疽,湯火灼傷,搗塗之。
2.《貴州民間方葯集》:解熱利尿。治水腫。
3.《貴陽民間葯草》:除濕化痰,止咳。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及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
龍舌草,沉水草本。莖極短,具須根。葉基生,膜質;葉柄長短隨水體有深淺而異多變化於2-40cm之間;葉卵狀橢圓形、披針形或心形,長8-25cm,寬2-18cm,先端圓鈍至急尖,基部楔形、圓鈍至心形,多全緣。花序柄長;佛焰苞橢圓形至卵形,長2.5-4cm,寬1.5-2.5cm,先端2-3淺裂,3-6條縱翅;花兩性,無柄,單生;萼片3,長圓狀披針形;花瓣3,白色、淡紫色或淺藍色,廣倒卵形,長約2.5cm,基部有小形附屬物;雄蕊3-9(-10)。果長圓形,長2-5cm,寬8-15mm。種子多數,紡錘形,細小。花期4-10月。
【來源】水鱉科水車前屬植物水車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以全草入葯。春夏采全草,洗凈曬干。
【考證】出自《綱目》:龍舌生南方池澤湖泊中。葉如大葉松菜及不苡狀,根生水底,抽莖出水,開白花,根似胡蘿卜根而香,杵汁能軟鵝鴨卵。方家用煮丹砂,煅白礬,制三黃。
用葯
[編輯本段]
【性味歸經】甘、淡,涼。
【葯材基源】為水鱉科植物水車前的全草。
【葯理作用】龍舌草的水煎浸膏對人體病灶分離培養的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或殺滅作用。抑殺作用的強弱與葯物濃度成正比,在含葯量為1:10至1:10000之間都有效。臨床外用龍舌草浸膏治療兩例頸淋巴結結核,均在3個月內痊癒。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解毒利尿。用於肺熱咳嗽,肺結核,咳血,哮喘,水腫,小便不利;外用治癰腫,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叄』 治療蛇毒的中草葯有哪些
半枝蓮,蔣儀《葯鏡拾遺賦》記載"半支蓮解蛇傷之仙草"。民間除治毒蛇咬傷外,尚用治腫瘤,有一定的近期療效。苦,微寒;有小毒。歸肝經。 重樓,又叫蚤休、草河車、七葉一枝花,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用於疔瘡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 徐長卿又叫寮刁竹。功效: 鎮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主治: 胃痛、牙痛、風濕疼痛、經期腹痛、慢性氣管炎、腹水、水腫、痢疾、腸炎、跌打損傷、濕疹、蕁麻疹、毒蛇咬傷.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主肺熱喘咳;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毒蛇咬傷;熱淋澀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癌腫
『肆』 這是什麼草呢聽說種了蛇就會躲得遠遠的。
植物:臭川芎,草:聽說有個俗名叫蛇怕草,另外也有叫蛇滅門蛇滅門屬1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因其葉柄基部有一個紫紅色腺體,可夏秋開化,花開時節金光燦燦,給人一種異常的美豔感覺,故有金花豹子、鳳凰花草之美名,亦可稱作觀賞花卉。該草是治療蛇傷、無名腫痛、胃病、高血壓的常用中草葯,尤對治療各種毒蛇咬傷,有其獨特的葯用功能。 在南方的毒蛇產地,如南、貴州、廣西自治區等的山區村戶有將該草植於庭院附近或房前屋後,以防毒蛇入宅傷害人畜。該草奇異的是,花開季節全株散發出一種濃郁的芬芳氣味,人聞之頓覺清爽異常,但毒蛇聞之逃之天天。在每年毒蛇活動的頻繁季節,也就是6-10月份,此季若摘些花枝和葉片放於毒蛇的身旁,就會發現其即刻亡命而逃。還令人稱奇的是,在11月份天氣漸冷毒蛇剛進入冬眠時,該草的氣味隨之變淡,12月份當蛇已完全進入冬眠狀態時,此草即枯萎而死,香味逝去。此草治療蛇毒極驗,當蛇傷患者用次葯內外治療,外敷有快速消散蛇傷腫毒的作用,內服可防蛇毒內功人體內臟,可排除毒液水外流,隨之腫痛會逐漸消失,若在屋前屋後栽植,蛇則遠避。《古今秘苑》記載,庭院種臭草蛇蟲螞蟻遠走高飛,治無名腫毒,鮮草外敷一貼即消。《中醫葯曲》記載,此草能健胃整腸,治療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等
『伍』 什麼草葯能治毒蛇咬傷
蛇傷分大體分為三種,並且每種產生的反應不一樣,因此下葯也不一樣,在早期時主要是以排毒為主,中期主要是以消腫解毒為主,後期主要是以修復為主,因此不能單一地說哪種葯可以完全治好蛇傷。但是治蛇傷的草葯很多,如半邊蓮、七葉一枝花、金線蓮、蛇倒退、梨頭草、木芙榕、降龍草等。而是要根據不同的蛇傷用不同的葯性。
『陸』 解蛇毒有哪些草葯,葯名,彩圖。
治蛇傷草葯有
如葎草,半邊蓮,半枝蓮,魚腥草,七葉一枝花,穿心蓮、硃砂根、鵝不食草、垂盆草、鴨跖草、虎杖、黃葯子,龍葵、八角蓮、九頭獅子草、萬年青、東風菜、白花蛇舌草、兩面針、鬼針草、仙人掌、仙鶴草等等,都是治療蛇傷很好的中草葯。
『柒』 很想知道這種草葯叫什麼別人說可以治「過腰蛇」這種皮膚病的,是路邊可以摘的,就是沒人知道叫什麼!上
鬼針草
別名:一包針、鬼釵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盲腸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刺兒鬼、鬼蒺藜、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脫力草,蝦尾草,方骨苦楝。
性味:味苦;性微寒。
歸經:肝經、肺經、大腸經。
功能: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
主治:咽喉;腫痛;泄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塗;或煎水熏洗。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3100米的路邊荒地、山坡及田間
資源分布:全國廣布。
葯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
採收儲藏:在夏、秋季開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揀去雜草,鮮用或曬干[2]。
鬼針草 - 用葯禁忌
《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鬼針草有著重要的葯用價值,性稍寒、味微苦,歸肝、肺、大腸經,可以主治由肝主管的解毒功能障礙疾病,如黃疸、疔瘡腫毒等疾病;由肺主管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感冒、咽喉腫痛等疾病;由大腸主管的排泄功能障礙疾病,如泄瀉、痢疾等;它還可以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
『捌』 四川有一種草葯叫蛇脫殼草,想知道它長的是什麼樣子,最好是圖片,謝謝!
蛇脫殼草是四川的一種說法,葯品名稱是蛇莓,別名:蛇泡草、龍吐珠、三爪風、鼻血果果、珠爪、蛇果、龍球草、蛇葡萄、蛇果藤、蛇枕頭、蛇含草、蛇盤草、哈哈果、麻蛇果、九龍草、三匹草、蛇婆、蛇龜草、落地楊梅、紅頂果、血疔草等。
薔薇科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匍匐莖長。小葉片倒卵形至菱狀長圓形,長2-3.5(-5)厘米,寬1-3厘米;花單生於葉腋;直徑1.5-2.5厘米;瘦果卵形,長約1.5毫米,光滑或具不明顯突起,鮮時有光澤。
花期6-8月,果期8-10月。多野生於山坡、草地上、路旁、溝邊或田埂雜草中;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全草供葯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收斂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傷,敷治疔瘡等;並用於殺滅蠅蛆。
(8)蛇傷草葯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鑒別方法
1、形狀鑒別
全草多纏繞成團,被白色毛茸,具匍匐莖,葉互生。三出復葉,基生葉的葉柄長6-10厘米,小葉多皺縮,完整者倒卵形,長1.5-4厘米,寬1-3厘米,基部偏斜,邊緣有鈍齒,表面黃綠色,上面近無毛,下面被疏毛。
花單生於葉腋,具長柄。聚合果棕紅色,瘦果小,花萼宿存。氣微,味微澀。在草地上可見。
2、顯微鑒定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下表皮細胞略波狀彎曲,垂周壁念珠狀增厚。下表皮非腺毛及腺毛較上表皮為多,非腺毛單細胞,長166-900μm,基部直徑18-38μm,壁厚6-12μm,表面有螺狀紋理。
腺毛頭部2細胞,直徑25-32μm;柄部2-3細胞。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4-5個。葉肉細胞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玖』 蛇怕草是怎麼樣的圖片搜索
植物:臭川芎,
草:聽說有個俗名叫蛇怕草,另外也有叫蛇滅門
蛇滅門屬1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因其葉柄基部有一個紫紅色腺體,可夏秋開化,花開時節金光燦燦,給人一種異常的美豔感覺,故有金花豹子、鳳凰花草之美名,亦可稱作觀賞花卉。該草是治療蛇傷、無名腫痛、胃病、高血壓的常用中草葯,尤對治療各種毒蛇咬傷,有其獨特的葯用功能。
在南方的毒蛇產地,如南、貴州、廣西自治區等的山區村戶有將該草植於庭院附近或房前屋後,以防毒蛇入宅傷害人畜。該草奇異的是,花開季節全株散發出一種濃郁的芬芳氣味,人聞之頓覺清爽異常,但毒蛇聞之逃之天天。在每年毒蛇活動的頻繁季節,也就是6-10月份,此季若摘些花枝和葉片放於毒蛇的身旁,就會發現其即刻亡命而逃。還令人稱奇的是,在11月份天氣漸冷毒蛇剛進入冬眠時,該草的氣味隨之變淡,12月份當蛇已完全進入冬眠狀態時,此草即枯萎而死,香味逝去。此草治療蛇毒極驗,當蛇傷患者用次葯內外治療,外敷有快速消散蛇傷腫毒的作用,內服可防蛇毒內功人體內臟,可排除毒液水外流,隨之腫痛會逐漸消失,若在屋前屋後栽植,蛇則遠避。《古今秘苑》記載,庭院種臭草蛇蟲螞蟻遠走高飛,治無名腫毒,鮮草外敷一貼即消。《中醫葯曲》記載,此草能健胃整腸,治療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