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代上億汝瓷傳世品只有77件,器型都有哪些
眾所周知,我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我國的代表性物品之一。早在遠古時期我國就有制瓷的經歷,經過幾千年的變化之後,陶瓷製作工藝逐漸成熟,也成為了如今我國的驕傲。在我國陶瓷歷史上,宋朝是瓷器百花齊放的時代,這個時代有著著名的五大名窯,其中五大名窯以汝窯為首,宋代的汝窯瓷器傳世品數量不足百件,器型只有18種,並且都是價值上億的收藏品。
最後,汝窯是我國五大名窯之首,流傳至今的器物數量有限,近百年來在拍賣市場出現不到十次,每次都是刷新拍賣歷史記錄。
Ⅱ 宋代汝窯瓷器鑒定特徵
這是我在博寶寶珍商城上看到的,給你看看吧。
(1) 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
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
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
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
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
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
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
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准確
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
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
唐代產品。
(2) 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
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
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
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
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
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
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
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3) 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
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鑒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
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
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4) 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
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
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
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
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鑒定時的參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
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
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
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
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
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
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 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
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鑒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
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
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
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綜上所述,歷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藝、紋飾、彩料、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各項依據。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普遍規律中寓有特殊規律,還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點,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沒有黑疵斑點,我們不能因此說它們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們鑒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偏執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條主義,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相結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徵和典型風貌,聯系實物,仔細觀察,觸類旁通,辯證運用,反復推敲、慎重定論,千萬不可因其中有幾處類似的特徵便妄斷真偽,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
鑒別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規律
仿古瓷如果製作手法高超,幾可亂真,那麼怎樣區別它們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來鑒別:
1. 古瓷紋飾,運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
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痕跡。
2. 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
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 用酸浸塗去光,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蒼白,與古瓷不同。
(2) 用獸皮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的,在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可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紋。
(3) 用茶水加少量鹼久煮,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不正,仔細比較,即可識其破綻。
3. 出土的古瓷土銹進入釉里,一般土銹都在釉薄之處;仿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洗之即
去。
4. 釉上彩瓷一般達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視可見彩的周圍有一層淡淡的紅色光澤,俗稱
「蛤蜊光」。
5. 有的膺品採用在舊器上後加彩的方法,使其改頭換面,冒充名貴品種。鑒別的方法是
仔細觀察釉彩,一般來講舊器用過都會留有傷痕,如傷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偽作。此外,後
加彩一般較鮮艷,且光澤度強,猶如舊衣服上打的新補丁,格外醒目,顯得很別扭。
6. 金水(即將黃金溶解於王水)最初為德國人居恩在1830年所創制。我國瓷器上的金色,
一般來講1840年鴉片戰爭前,用金粉描畫,金色深沉。1840年以後,用金水描畫,光澤度好。
因此鑒別古瓷的金色,可以說1840年是一條分界線。此外,古瓷的金色歷久磨損變色,或僅留
下痕跡。仿古瓷金色艷麗耀眼。
Ⅲ 汝窯的器形有哪些
汝窯有哪些器形——陝西汝窯鑒定市場徵集
汝窯有哪些器形——陝西汝窯鑒定市場徵集
汝窯: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又稱青龍寺),燒造時間約是北宋神宗到徽宗(公元1068-1125年)時期,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
汝窯器物胎較薄,但細膩、堅致,色如香灰,迎光可見微微紅色,坯修得相當精細、規整。釉以天青色為主,還有天藍、粉青、豆青、蔥綠等色,釉面勻凈較薄,開片可分牛毛紋、柳葉紋、魚籽紋、蟹爪紋等。器型有盤、碟、洗、瓶、尊、碗、盞托、水仙盆等,盤、碟、洗、碗多為圈足外卷,多採用滿釉裹足支燒,足底心有三至五個細小的支燒痕。盤和洗的數量最多,盤有花口、敞口、圓口、斂口等。汝窯盤敞口,斜壁,圈足,淡青色釉,釉面有細碎開片,採用滿釉支燒(圖1-54)。瓶有棒槌瓶、長頸瓶、長頸撇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還有六瓣花口的盞托和橢圓形的水仙盆。汝窯器以素麵為主,個別有紋飾的有銘文「奉華」、「蔡」兩種。
汝窯的仿偽品自宋元起各朝皆有,特點是:胎多為注漿模製,胎壁較厚,胎色偏白,迎光看並無真品能見的微紅色。釉色清澈透明,有賊光,無真品那樣的肥厚釉和釉面的珍珠 狀開片,而呈現直線網狀開片,造型不夠大方,有過大或過小器皿。汝器中常有五代耀窯素麵器、鈞窯器等混入,需要嚴加鑒定。
Ⅳ 系列篇:《收藏漫談》之十二——登峰造極 宋代汝窯
一說汝窯,玩陶瓷的人都會為之肅然起敬!去年4月3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了一件口徑13.5厘米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九位競買人經過34次競價,最終以2.0786億港元的天價落錘。可見汝瓷的珍稀和人們對汝瓷喜愛敬仰,也應了「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件」這句老行話!
汝窯窯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寶豐宋代隸屬汝州,故簡稱汝窯,又因其是燒宮廷用瓷的窯場,故也稱 "汝官窯"。
汝窯是我國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享譽海內外,又以生產青瓷而著稱,博得「青瓷之首,汝窯為魁」之贊譽!然而,汝窯卻在歷史文獻中記載不詳,為後人認識汝瓷留下了許多困惑或謎團。所以,一直以來,我們對汝瓷的認識,只能局限於以博物館里的傳世品作為標准器來衡量。
直到2000年6月至10月,國家文物部門對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窯具和瓷片,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宋代汝官窯瓷器提供了科學的實物依據,大大開闊了我們對汝瓷鑒定的視野,糾正了以往對汝瓷鑒賞的局限。
汝官窯燒造時間:大約是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也就是汝窯燒造御用汝瓷大約20來年。
汝官窯瓷器器型:從出土的汝瓷造型品類來看,大大超出了以往傳世汝瓷的品種,不僅有傳世品中常見的瓶、樽、碗、盤、洗等,而且出現了壺、罐、燈、爐、盒、缽和豆,帶鏤孔座的玉壺春瓶、刻花鵝頸瓶、盤口折肩瓶(紙槌瓶)、梅瓶和大量各式碗盤殘片,極大豐富了汝瓷造型品類的內容。尤其是出土了蓮瓣熏香爐、海棠式多層套盒和荷葉式高圈足器等,高度均超過了30厘米,改變了過去認為「汝窯無大器」的定論。有部分出土器物表面帶有刻劃花、堆貼、雕塑和鏤空等裝飾,也改變了一直認為汝瓷純以器型和釉色取勝的觀點。
注意:雖然汝瓷中出現了大器和紋飾,但汝瓷主要還是以小件為主。也改變不了汝瓷以器型秀巧、釉色素凈取勝的主流。同時,一些汝瓷器物胎體非常特殊,碗、盤、碟、樽、洗等器物的壁與底幾乎同厚,這一點與同時期的其它窯器不同。而且,碗、盤、洗的圈足都向外撇向外卷。
汝官窯瓷器胎土:汝瓷的胎一般較薄,但器物較大的也有厚胎,胎質並不堅致細膩,而是略顯粗松,其顏色頗似焚香時落下的香灰,俗稱「香灰色胎」或「香灰胎」,色調多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白中泛黃,還有呈灰褐色或偏黑的。從化驗結果看,汝瓷的胎是用高鋁黏土配製,溫度至少達到1300度才能完全緻密,而汝瓷燒成溫度只有1150—1200度,所以,大部分汝瓷胎的斷面沒有玻璃光澤,可見汝瓷的胎骨是未燒透的「夾生胎」,而且可見或多或少的氣孔,說明胎泥中含有腐植質和有機質。
注意:至於汝瓷胎的顏色象焚香時落下的香灰,雖然說的很形象,但色調白中偏灰、偏黃、偏褐到什麼程度,得通過看實物瓷片才能領悟,我無法用准確語言傳達給你。因為胎很重要,是鑒定汝瓷的重要依據。同時,真品汝瓷的胎骨是「夾生胎」,所以,手彈胎體聲音發木。而仿品發聲就比較扎實。
汝官窯瓷器釉質:汝瓷的釉是石灰釉,內摻瑪瑙,燒成溫度不能太高,否則會嚴重流釉。汝瓷釉的燒成溫度范圍極小,同窯不同窯位稍有溫差,就呈不同顏色。就汝瓷釉色而言,隨著溫度由低到高變化,釉色有月白、粉青、卵青、天青、豆青、灰青(艾青)、蝦青等。釉質也從完全失透、半失透,到玉質感和玻璃質感變化。文獻中有 「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的記載。也就是說這三種顏色的汝瓷最好。
注意:溫度稍高,汝瓷釉質就會變成玻璃質感,而且會產生流釉現象,形成「釉如堆脂」。所以,有流釉現象的汝瓷釉面一般是玻璃質感較強的,而且積釉越厚顏色越深。
汝官窯瓷器釉面:汝瓷釉面有薄有厚,大多開片,呈冰裂紋、蟬翼紋、蟹爪紋,小部分斜開片即魚鱗紋。也有極個別的一面有開片,另一面無紋或整體無紋,即文獻所稱「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這是汝瓷的特徵之一。
注意:由於汝瓷燒造溫度不高,胎和釉緊密度不是很好,因此,在口沿、底沿、凸棱處,會出現明顯的自然剝釉現象。而且釉面會出現「汁中棕眼」現象,即縮釉點。至於古人稱釉面氣泡稀疏「寥若晨星」,這種現象只存在於正燒的釉面表層,其餘則釉泡細小密集,肉眼無法可見。
汝官窯工藝特徵:汝瓷器型胚胎只要能使用模具的,都採用模製工藝,以提高器物規整度。器物較大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各類瓶、罐等,仍以手工拉坯成型。
汝瓷基本採用支燒方式,早期有長條狀支釘(松子狀)、較為粗大圓形豆瓣狀支釘。長條狀支釘有橫置在圈足端面的,也有橫置在底部的。一些較大的瓶、罐直接採用墊餅墊燒,所以這些器物圈足露胎,個別平底器,整個底部露胎。到中後期,隨著工藝的成熟,支釘變的越來越小,即芝麻釘。支釘數量按器物大小有3個、5個,5個以上有6個、12個等雙數出現。
注意:汝瓷大部分器物滿釉裹足支燒,如洗、盤、碟、缽、盆、樽與個別碗。碗大部分為墊燒,即圈足露胎,也有同時採用支燒和墊燒兩種工藝。瓶的種類較多,但滿釉支燒的僅見盤口折肩瓶和個別矮圈足小型瓶類。真品汝瓷的支釘手摸沒有刮手感,仿品反之。
汝官瓷的底款:汝瓷底款有刻「奉華」、「蔡」、「壽成殿皇後閣」 和「甲」「 乙」「 丙」款名。其中,「奉華」和「壽成殿皇後閣」應為宋代宮廷所刻用器標志。「蔡」字應為物主姓氏,有人認為是蔡京。「甲」「 乙」「 丙」則為乾隆時期將宮中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級後所刻。除此之外,暫無發現其它款銘。
汝瓷因燒造時間短,加上歷史上的戰亂和天災人禍,傳世不多。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館在冊登記的只有67件。那麼,汝瓷民間有沒有呢?一定有。有多少呢?沒人知道。至於有人說民間沒有汝瓷,那是不負責任的無稽之談。隨著我們對汝瓷進一步認識,國家文物政策的不斷放開,我們相信民間的一些汝瓷傳世品一定會逐漸被認定面世。「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願這極富靈性、讓人夢寐以求的汝瓷珍寶,能在您的藏品中出現,並給世人增添無限的藝術享受!
下一篇《收藏漫談》,我們來漫談一下宋代——官窯
(說明:既然是漫談,語言就有些隨意,再加上一些個人觀點,肯定會出現一些差錯,敬請朋友諒解!)
下面是一組清涼寺窯址出土汝瓷標本和台北故宮的宋代汝瓷照片,供借鑒參考:
Ⅳ 宋代汝窯的瓷器品類主要有哪些
宋代汝窯的瓷器除青瓷外,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鈞釉瓷等,北宋時創設。其特點是胎土細潤,體有厚薄,以淡青為主,也有豆青、蝦青、天青和茶葉末等色。在裝飾技法上一般以釉下印花為多,刻花較少。圖案內容以花鳥、纏枝花為主,構圖完美,布局嚴謹。
Ⅵ 如何鑒定汝瓷真品
一、看胎色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二、看釉色
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
三、看釉質
真品的釉面長期與空氣接觸,釉面有一種古舊感,但是通過釉質還能鑒別,釉面勻凈,氣泡廖若晨星,而且釉內沒有絨毛狀的流動痕跡者為真品,反之則為仿品。通過30倍以上放大鏡觀看,真品內氣泡清晰可見,似晨星閃爍仿品氣泡如堆積的肥皂泡。
四、看支釘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
五、看器型
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而且,真品厚重而有質感,撫之如脂;仿品卻精緻無比,重量較輕。
六、看邊沿口部
真品邊沿口部的釉色與其他部位相比稍微變薄,口部釉色稍顯淺銅紅色,汝瓷真品的底部如有磨底,露胎部位呈現香灰胎色;而仿品的胎所使用原材料均不屬於汝州當地,因而邊沿及口部的釉色很淺(俗稱脫口也稱露白),甚至變成無色透明的玻璃體。
七、看開片紋
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並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