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海馬畫畫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小包總圖片高清壁紙 2025-09-13 21:05:53
向左走向右走圖片高清 2025-09-13 20:54:05

海馬畫畫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9-06 12:21:18

① 世界上有兩種叫海馬的動物,除了魚類的還有什麼動物叫海馬

根據你說的,你沒有說生存在陸地還是海洋。
我覺得 那個應該叫「海牛」,學名「儒艮」,就是「美人魚」
類似於海獅、海豹

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A%A3%C5%A3&z=0

————————————————————
附:
儒艮科 Dugongidae

儒艮,哺乳動物。俗稱人魚。

分 布 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南部沿海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型,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並列於頭頂前端;無外耳廓,耳孔位於眼後。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後緣為叉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

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系。多在

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

外海。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

認作「美人魚」浮出水面,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

儒艮是由陸生草食動物演化而來的海生動物,曾遭到嚴重捕殺,資源受到破壞,亟待加強保護。

產於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南部沿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北部灣北海市合浦縣的沙田海域,是中國唯一的儒艮(俗稱「美人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日,當地漁民兩次在此地發現「美人魚」蹤跡。

保護區管理站站長賴春苗說:「我們有理由相信,『美人魚』還在堅守著它們熱愛的家園。」

目擊者葉維顯說,儒艮長約2米,皮膚光滑呈灰黑色,發現有人靠近,便立刻如人跪立,兩只『手』下垂並不停地搖晃,像牛一樣張開大口。有人下海游到距離儒艮約5米的時候,它尾巴一甩,不到兩分鍾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管理站工作人員調查發現,在看到儒艮的附近海域,長有大片茂盛的大米草、喜鹽草——它們是儒艮最喜歡的兩種海草食物。這里很少有船隻作業,也沒有太多的圍樁和圈網,環境相對安靜。

「初步估計儒艮數量非常稀少,但可以肯定它們還是捨不得離開這片熟悉的海域。」賴春苗說,「我們必須竭盡所能改善它們的生存環境,盡快還給它們寧靜、潔凈的家園,杜絕一切傷害它們的事件發生。」

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一直對儒艮的生存狀況非常關注。他表示,對儒艮的保護必將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其它生物的生存及保護,也將影響我們對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美人魚」學名儒艮,屬於「瀕臨滅絕的海洋珍稀動物」,是中國目前僅有的兩種一級保護海洋類哺乳動物之一。它們以淺海海溝中的海藻、水草等為食,喜歡群體活動,無自衛能力,其妊娠期一般為13至14個月,每胎只產一子。

儒艮目前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的大陸沿岸水域及島嶼間。在中國廣西、廣東、台灣等省沿海,都有它們的蹤跡。而北部灣的廣西合浦縣沙田海域,是中國最主要的儒艮棲息地。

但是,1980年後,儒艮的生存遇到了危機:它們喜愛的食物海草被漁民拖網作業時破壞;淺海被養殖場割據;海水也受到了污染,人們懷疑這里的儒艮可能已經滅絕或者遷移。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了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50平方公里。今年,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沙田鎮的居民又在附近海域看到了儒艮。

儒艮的保護價值
儒艮有著重大的保護價值。儒艮與陸地上的亞洲象有著共同的祖先,後來進入海洋,依舊保持食草的習性,已有2500萬年的海洋生存史,是世界上珍貴稀有的海洋哺乳動物,也是我國43種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之一,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動物分類等極具參考價值。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把儒艮稱之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旗艦』動物」。他說:「對儒艮的保護必將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保護,必將影響我們對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所以說儒艮的保護關乎到濕地環境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開展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儒艮還有著很高的醫葯價值,儒艮油有溫肺散寒、健脾益氣的功效。這當然不是鼓勵捕殺儒艮,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在不傷害它們的前提下為人類治療疾病。從長遠的角度看,儒艮還能夠帶動旅遊業的發展,拉動經濟增長,更能為後代留下寶貴的生物資源。

儒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中國目前僅有的兩種一級保護海洋類哺乳動物之一。1979年國務院頒布了《水產資源保護條例》,條例第二條規定對包括儒艮在內的80餘種水生動物加以重點保護。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號主席令確定白暨豚、中華白海豚和儒艮3種水生哺乳動物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合浦儒艮保護區概況
北海在1962年之前儒艮遭到沿海漁民的捕捉,資源遭到極大破壞,1977年當地政府禁捕。198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區級合浦儒艮自然保護區。1992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儒艮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境內,東起合浦縣山口鎮英羅港,西至沙田鎮海域,具體界線為北部海域東經109°38′30〃--109°46′30〃,北緯21°30′,南部海域為東經109°34′30〃--109°44′,北緯21°18′,總面積350平方公里。除了儒艮之外,保護區內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海龜等。保護區的建立,使保護儒艮的工作更加專業系統,保護區管理站的設立,使保護區內有了一個專門的組織機構管理、研究、落實保護儒艮資源的措施。
目前合浦儒艮國家級保護區管理站的主要職責是:
(1) 保護以儒艮和中華白海豚為主的珍稀海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2) 保護儒艮的主要食料——茜草、龜蓬草等海生植物;
(3) 依法查處破壞保護區的各種違法行為;
(4) 開展對儒艮和中華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動物種群及其生活習性、活動規律、
棲息環境等的調查研究及救護工作;
(5) 開展保護儒艮和中華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動物的宣傳和科普教育活動;
(6) 防止沿岸及海上船隻「三廢」對保護區的污染。
生物學行為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食草性哺乳動物,以海草為食,主要是二葯草(俗稱茜草)和喜鹽草(俗稱龜蓬草)。它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相當於它體重5%至10%的水草,所以又有「水中除草機」之稱。儒艮一般生活在海草豐茂的近海海域,通常成群活動,一般以2至5頭的家庭或小群為單位棲息在深度不超過20米的海區。全年大部分時間都有繁殖行為,妊娠期約為11至14個月,相隔三年懷胎一次,每胎產一仔,從出生到發育成熟約需7到8年。
儒艮減少的原因
漁民生產性捕捉
1958年以前,沿海漁民把儒艮當作「神異魚類」加以推崇,從不捕捉,發現擱淺也被解救放回大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漁民開始生產性捕捉。據不完全統計,1958年共捕捉24頭,1959年共捕捉36頭,1960年共捕捉47頭,1961年共捕捉51頭,1962年共捕捉58頭,1958-1962年五年間共捕獲216頭。[2]在此後至今,都沒有出現生產性的捕捉。在之後的漁業生產活動中,捕捉儒艮的情況多為兼捕,並不是以捕捉儒艮為目的。漁民的生產性捕捉是導致沙田鎮海域儒艮數量急劇減少的最直接原因,盡管之後沒有再捕捉,但儒艮資源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此舉也使人類與儒艮和平相處的局面完全被打破。
電魚、炸魚、毒魚是對儒艮生存危害最大的活動之一,違法分子目光短淺,見利忘義,在海面上設置電網,用炸葯炸魚、毒葯毒魚,在保護區這種現象十分嚴重,而且將對儒艮的生命造成最致命的威脅。炸魚時,每放一炮20米直徑范圍內的魚類全部被炸死。近年來也常有儒艮被炸死的現象。從1981年至今,大約有20頭儒艮被炸死。據反映,從沿岸不時傳來隆隆的炸魚聲。另外,用電網和毒葯也會對儒艮造成傷害。

儒艮_網路:http://ke..com/view/31285.htm
——————————————————————————————

附:
海象
鰭腳目Pinnipedia 海象科Odobenidae
海象科只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海象是一種珍稀動物,也是一種經濟海獸。由於多個國家的競相獵捕,海象的數量正從兩三世紀前的數百萬頭銳減至今天的大約7萬頭以下。 海象與陸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點相似之處。海象的軀體巨大而形狀醜陋,皮膚粗糙而多皺紋,眼睛細眯,犬齒突出口外。海象是游泳健將,在水中的表現比陸地上靈敏得多。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海象還可以變換體色。因為,海象有強烈的群居習性,如有同類受傷,它們必定要前去幫助,決不會因自身安全而離棄不顧,這使得人類易於捕獲;在1972年制定的國際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條例已經把海象列為保護對象,禁止任意捕殺。

在高緯度海洋里,除了大鯨之外,海象可謂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有人稱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紀,由於對海象肆意捕殺,使它遭滅頂之災,動物學界還曾經鄭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絕跡了。也許由於逃過大捕殺劫難的倖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來海象又昌盛起來。如離舊金山100千米的海面有個僅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就生活著13萬只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軀,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習性,不僅使人們驚訝,也使科學家迷惑不解。它圓頭,短而闊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每隻4公斤以上。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向前屈,貼在腹下,使它在陸地時也能向前移動。海象性喜群居,數千頭簇擁在一起。夏季一來,它們便成群結隊游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者爬到大塊冰山上曬曬太陽。

海象的視覺差,兩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頭子。它們愛睡懶覺,一生中大多時間是躺在冰上度過的,也能在水裡睡覺。平睡時,半個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動小山丘,隨波起伏。直睡時,頭、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為何能直睡呢?原來它的咽部有個氣囊,內充滿空氣時,使它像氣球般懸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覺和聽覺十分靈敏,當它們在睡覺時,有一隻海象在四周巡邏放哨,遇有情況就發出公牛般的叫聲,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竄。海象的軀體笨重,可是行動起來非常敏捷,能在波濤洶涌的磷峋岩石間游來游去,還能橫渡幾百千米的海峽!

海象的皮下約有三寸厚的脂肪層,能耐寒保溫。海象在陸地上與海水中皮膚的顏色不一樣,因為在陸上血管受熱膨脹,呈棕紅色。在水中,血管冷縮,將血從皮下脂肪層擠出,以增強對海水的隔熱能力,因而呈白色。

長期以來,人們對海象的習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對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學家困惑不解:如果說它是一種自衛的武器,可是在高緯度地區,海象並無勁敵,白熊對它敬而遠之。兇猛的逆戟鯨可能會追擊它,然而,海象總是「走為上策」,它決不會以那獠牙與逆戟鯨比高低。那麼獠牙莫非為了加重海象頭部的負荷,使它便於往深水潛泳?如是,這種假設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難嗎?海象有時也藉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與情敵決斗,可是這還不能說明獠牙的主要用途。為了弄清這一個個的謎,國外科學家到海象的故鄉--哈德遜灣進行考察。

原來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著,犁過之處顯出兩道約50公分深的壟溝。當犁過2米-3米時,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兩只前鰭足緊緊合攏,捧著收獲物邊游邊搓,身後拖著一股黑色「煙霧」。當快游到水面時,它把獵獲物撒開,又轉回頭根據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諸如海螺、貝殼類軟體動物的肉食。這是多麼聰明絕頂啊!還有海象那稠密而堅硬的胡須,也幫它在光線不佳的條件下(如「極夜」季節)准確無誤地捕到食物。當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或其他動物為生的。其中一種性情特別兇猛的海象,專吃海豹、海兔的屍體,甚至追逐小船傷人。這種海象獠牙黃色(一般為白色)愛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釀成災禍。

每當春季,海象開始大遷徙。雌海象產崽,接著進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體重可達40公斤,經過一個月哺乳期後其體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兩歲,它的身長可達2.5米,體重達500公斤,從此開始獨立生活。公海象對小海象是漠不關心的。在交配季節里,它們只顧爭風吃醋,為爭奪情侶互相殘殺,有的喪命,大多數留下累累傷痕。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一旦與母海象分居後,昔日情敵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凈,它們很快又形成一支單獨的、友好的雄性群體。母海象雖然並不象海豹那樣,視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母子相依為命,互相嬉戲。「媽媽」用前鰭抱著「孩子」,有時讓小崽騎在背上,摟在脖子或睡在「媽媽」身上。如果小海象受傷死了,「媽媽」還會千方百計地把它弄到水裡安葬。有一次,一個愛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頭小海象,當他拿著獵獲物要走時,猝不防遭到後面竄出的母海象襲擊;當他轉身弄清是怎麼回事時,母海象已帶著小海象的屍體潛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會喊叫著尋媽媽,跟在獵船後不忍離去。

海象還有其他習性,比如在陸地上,它是實行「齋戒」的,不吃任何東西,表現出其獨特的新陳代謝。還有雄雌海象的體重相差懸殊,一隻2.5米長的雌海象,體重約700公斤,等於同樣的雄海象體重的一半,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海象習慣於回到「老家」繁殖,每胎產一仔。它們年年如此,從不會迷路。

② 海馬無鱗片,有脊柱,是魚嗎

海馬 (sea horse)魚綱,海龍目,海馬屬動物的總稱,屬於硬骨魚。頭部像馬,尾巴像猴,眼睛像變色龍,還有一條鼻子,身體像有稜有角的木雕,這就是海馬的外形。
海馬因其頭部酷似馬頭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卻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近陸淺海小型魚類,隸屬海龍目海龍科海馬屬頭
海馬圖片集萃(20張)側扁,頭每側有2個鼻孔,頭與軀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個骨頭環組成,一般體長10cm左右,尾部細長,具四棱,常呈捲曲狀,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無刺的背鰭,無腹鰭和尾鰭。雄性海馬腹面有一個育兒囊,卵產於其內進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目前人工養殖海馬已獲得成功。 海馬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中葯,具有強身健體、補腎壯陽、舒筋活絡、消炎止痛、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等葯用功能,特別是對於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更為有效。海馬除了主要用於製造各種合成葯品外,還可以直接服用健體治病。

③ 海馬是啥子動物

答:海馬,俗稱龍評劇,現實上是一種硬骨魚,它的身板側扁,屈曲,一般長15~30厘米,10

④ 海龍還有海馬的圖片

海龍屬於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Steichthyes)、海龍目(Syngnathiformes)、海龍科(Syngnathidae)。海龍科動物全世界共有36屬170多種,我國沿海有12屬20多種。 海龍屬於魚類,體長形,具稜角或側扁,尾細長,全體具有皮性骨板形成的骨環。頭細長,常具有突出的管狀物,口小,前位,無牙,鰓蓋與頭部癒合,留有鰓孔很小,位於頭側後方,鰓4個,完全分離,假鰓發達。背鰭一個,無棘,通常與小型的臀鰭相對,一般具胸鰭,無腹鰭。雄性身體腹面有育兒囊,卵或幼魚於囊中孵化或撫育。 海馬隸屬海龍目、海龍亞目、海龍科、海馬屬,為近陸淺海中的小型魚類,種類較多,分布在我國海區的有冠海馬、刺海馬、管海馬、斑海馬、日本海馬、克氏海馬6種。 海馬體側扁,頭部似馬頭,腹部明顯突出。軀干呈七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較長漸細並向腹面捲曲,用以捲住海藻等作棲息用。吻細長,呈管狀,口甚小,位於近頭側背方。頭與驅幹部成直角。海馬全身無鱗片,完全由骨環所包被。雄魚尾部腹面具有一個特殊的袋狀育兒囊,雌海馬在雄海馬的育兒囊中產卵受精,受精卵在育兒囊內發育形成小海馬,由雄魚的育兒囊中產出。 左圖為海龍,右圖為海馬。

⑤ 海馬的外形是怎樣的

我國沿海中生活著一種有趣的魚,外形簡直不像魚。頭部有點像馬,因此叫它海馬;它又有點像傳說中的龍,也叫龍落子。

海馬一般體長0.1米左右,全身無鱗,體表被骨板包圍著,形成一個堅硬的甲胄,使軀體沒法彎曲。軀干呈六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巴細長,末端卻能自由活動。

海馬的頭同軀干相連,中間有一個較細的頸、頭前端伸出一個長吻頭管,頭頂還有突起的頭冠。頭的每側有2個鼻孔,胸腹部凸出,鰓孔呈裂縫狀,沒有腹鰭和尾鰭。

海馬的眼睛,可以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有時候,一隻眼向前看,另一隻眼向後看,除了蜻蜒和變色龍之外,這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做到的。

雄性海馬腹面有一個育兒囊,卵產於其內進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⑥ 海馬長什麼樣

外貌特徵:

海馬屬頭側扁,頭每側有2個鼻孔,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魚體粗側扁,完全包於骨環中;

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張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動物為食物,眼睛可以分別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

胸腹部凸出,軀幹部由10-2節骨環組成,一般體長15-30厘米左右;尾部細長呈四棱形,尾端細尖,能捲曲握,常呈捲曲狀;頭部彎曲,與軀幹部成一大鈍角或直角,頂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狀;口小,端位;鰓孔小;

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無刺的背鰭,無腹鰭和尾鰭。背鰭位於軀干及尾部之間;臀鰭短小;胸鰭發達;無尾鰭;它的鰭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來的。

⑦ 海馬種類怎麼區別。

海馬屬我國傳統名貴動物類中葯材,其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結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陽痿,遺尿,腎虛作喘,症瘕積聚,跌撲損傷等症;外治癰腫疔瘡。海馬在我國資源豐富,種類較多,被《中國葯典》收載的品種也有5種,鑒別方法如下:

1、性狀鑒別

(1)線紋海馬 線紋海馬呈扁長形而彎曲,體長約30cm。表面黃白色。頭略似馬頭,有冠狀突起,具管狀長吻,口小,無牙,兩眼深陷。軀幹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漸細捲曲,體上有瓦楞形的節紋並具短棘。體輕,骨質,堅硬。氣微腥,味微咸。

(2)大海馬 大海馬體長20~30cm。黑褐色。頭冠較低,頂端有5個短鈍粗棘,吻管長,吻長恰等於眶後頭長。頭部及體環與尾環的小棘均不明顯,頭部及體側有細小暗褐色斑點。

(3)刺海馬 刺海馬體長15~20cm。頭冠不高,尖端具4~5細而尖銳的小棘。吻細長,呈管狀,吻長於或等於眶後的頭長。體上各骨環接結處及頭部的刺棘明顯,僅後部尾環的小鰭不甚明顯,這是刺海馬的特徵。體淡黃褐色,背鰭近尖端具一縱裂斑點,體上小棘尖端黑色。

(4)三斑海馬 三斑海馬體長10~l7cm。背鰭20~2l,胸鰭17~18。頭冠短小,頂端有5個短小突棘。吻管較短,不及頭長的二分之一,背部結節呈隆起狀嵴,背側方棘亦較其他種為大。體黃褐色或黑褐色。體側背部第1、4、7節小棘基部有三個大黑斑,為三斑海馬的明顯特徵。

(5)小海馬 小海馬又名日本海馬。體形小,長7~10cm。黑褐色,節紋及短棘均較細小。生活於海中藻類繁茂的地方。靜止時,利用尾部具有捲曲的能力,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上。游泳時,頭部向上,體稍斜,直立於水中,依靠背鰭進行運動。食小型甲殼動物。

2、快速鑒別

(1)線紋海馬體呈長棱方性,彎曲,體長30~34cm。頭似馬頭,吻長、呈管狀,腹扁、尾四方形,盤卷。全體有堅硬、骨質棱。故有「馬頭蛇尾瓦楞身」之諺。

(2)大海馬體長20~33cm。體黑褐色,頭部及體側有細暗黑色斑點。

(3)刺海馬體上及頭部的刺棘明顯,故名刺海馬。

(4)三斑海馬體側背部1、4、7節小棘基部有三個大黑斑,為三斑海馬的明顯特徵。

(5)海咀(即小海馬)形似海馬而小。

(7)海馬畫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海馬的生存狀況

海馬正面臨極大的危機,每年數以百萬計的海馬被捕撈以製成傳統中葯使用為主,或供水族館飼養。加上人類為了經濟發展大量破壞海草區、紅樹林及珊瑚礁等海馬的天然棲息地,影響尤其深遠。

截至到2013年,市面上的海馬基本還是是野生的,人工飼養難度高,海馬對陽光,溫度,飼料的要求非常高。截至到2013年,還未出現能大規模人工飼養成功的案例。中國各產地相關單位正極力推動海馬養殖。 由於是野生資源,人工飼養難度高,再加上海馬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市場對海馬的價值認可逐漸升高。

所以,海馬的市場價格逐步上揚。以具有銷售資格的相關葯店2013年價格為參照,每克價格根據品種、單只重量的不同價格在30-50元/每克不等。

海馬是中國二級保護動物,根據《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只有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的企業或個人才能合法收購與銷售。如須對海馬進行加工處理,須獲得國家葯准字批文才能生產。

⑧ 海馬是什麼顏色

海馬是褐色。海馬屬頭側扁,頭每側有2個鼻孔。

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魚體粗側扁,完全包於骨環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張合,吸食水中的小動物為食物,眼睛可以分別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

胸腹部凸出,軀幹部由10-12節骨環組成,一般體長15-30厘米左右;尾部細長呈四棱形,尾端細尖,能捲曲握,常呈捲曲狀;頭部彎曲,與軀幹部成一大鈍角或直角,頂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狀。

(8)海馬畫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在自然海域中,海馬通常喜歡生活在珊瑚礁的緩流中,因為它們不善於游水,故而經常用它那適宜抓握的尾部緊緊勾勒住珊瑚的枝節、海藻的葉片上將身體固定。

而大多數種類的海龍生長在河口與海的交界處,因而,它們能適應不同濃度的海水區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馬和海龍的嘴很小,只宜覓食活餌,不善於游水的它們又不能迅捷地捕食。

海馬因其擬態適應特性,習性也較特殊,喜棲於藻叢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帶海區。常以捲曲的尾部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之上,有時也倒掛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他物體上。

即使為了攝食或其他原因暫時離開纏附物,游泳一段距離,又找到其他物體附著之上。海馬的游泳姿勢十分優美,魚體直立水中,賴以背鰭和胸鰭高頻率地作波狀擺動而作緩慢的游動(每分鍾僅達1~3米)。

⑨ 海馬是什麼動物

海馬屬是屬於海龍科的一類輻鰭魚。它是一種小型海洋生物,身長5-15厘米。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在希臘神話中,海馬被視作為海神的坐騎。

海馬種類並不多,大約有三十二種,中國海域有八種。分別產於北緯30度與南緯30度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沿岸淺水海域。地理范圍雖廣,但他們只是疏落而狹長地分布於沿岸水域,大多數品種主要在大西洋西部和西太平洋地區出沒。

(9)海馬畫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海馬棲息環境

在自然海域中,海馬通常喜歡生活在珊瑚礁的緩流中,因為它們不善於游水,故而經常用它那適宜抓握的尾部緊緊勾勒住珊瑚的枝節、海藻的葉片上,將身體固定,以使不被激流沖走。而大多數種類的海龍生長在河口與海的交界處,因而,它們能適應不同濃度的海水區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馬和海龍的嘴很小,並且只宜覓食活餌,而不善於游水的它們又不能迅捷地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