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濕地水生藻類
一、水生藻類的類型
藻類是濕地中最原始和分布最廣泛的自養源植體植物。它們個體小,繁殖快,是濕地生態系統中魚、蝦等浮游動物的餌料,並在自養過程中直接吸收利用水中的無機鹽和有害元素,還釋放氧氣,促進喜氧動物的活動,加速廢水中無機物的分解,並具有積累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能力。藻類的生存、繁育、種類結構與水質密切相關,同時,藻類的繁殖數量又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如污染水體會使微囊藻、魚腥藻、囊絲藻等大量繁殖而引起水華,綠球藻、直鏈藻的大量繁殖將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等。本次對會仙岩溶濕地的藻類進行了初步研究。
會仙岩溶濕地目前已知的藻類均為淡水藻類。為掌握會仙岩溶濕地的水生藻類現狀,2007年6月(豐水期)、2007年10月(枯水期)、2008年秋季、2009年春季多次對會仙岩溶濕地內幾個典型的生態點(表4-15)進行了定點取水樣重復檢測、鑒定,並對檢測、鑒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出這幾個地點的水生藻類植物共計8門37科71屬,其中豐水期有8門33科56屬;枯水期有5門23科39屬(表4-16)。
表4-15 會仙濕地水生藻類取樣點及編號
表4-16 會仙濕地幾個地點的水生藻類
續表
續表
續表
從生物生態學角度看,已有的研究資料表明,藍藻通常屬於富營養化水體的優勢種,可視為水質污染的指示生物,綠藻為中營養型水體的代表物種[7];而在貧營養或低中營養水體中,多生長體積小、好動的硅藻類生物[8]。對會仙岩溶濕地的藻類豐富度進行比較(圖4-23)可以發現,硅藻門、綠藻門和藍藻門的種類較多,是會仙岩溶濕地的優勢藻類,無論是在春夏還是在秋季,其科屬數量或占整個藻類科屬的比例都比較高,尤其是綠藻門和硅藻門的科屬數量占絕對優勢,表明會仙岩溶濕地的水體總體上處於低—中營養狀態,但綠藻門科屬數量所佔比例過大,尤其是可以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的轉板藻屬、鼓藻屬、顫藻屬、微囊藻屬和裸藻屬等在兩個季節水體中均有分布,表明水體有向富營養化演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也有體現,如在時間分布上,秋季綠藻、藍藻類屬數量占藻類屬總數量的比例(49%,15%)明顯大於其春夏季節所佔比例(42%,12%),表明秋季水體水質較差,接近富營養化狀態,其原因可能與秋季降水量小、會仙岩溶濕地特殊的水文地質結構造成水體流動性差(處於接近靜止狀態)以及人為活動(生活污水排放、農葯、肥料污染與養殖等)影響等有關;在空間分布上,無論是在春夏還是在秋季,人類活動影響頻繁的七星碼頭、三義碼頭和龍山腳北水體中的藍藻門、綠藻門科屬數量均占絕對優勢,硅藻門的數量很少,表明這些點已經處於濕地內富營養化程度較高的區域。分析其污染源主要為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和糞便等向濕地的直接排放所致。因此,對會仙岩溶濕地的保護必須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
圖4-23 會仙岩溶濕地淡水藻類科屬數量統計
二、幾種常見的藻類和其他水生浮游植物
會仙岩溶濕地中,藻類植物種類較多。在湖塘、水塘、稻田、水溝、水坑等靜水環境以及緩流中,一些藻類植物由於大量繁殖常常漂浮在水面上(圖 4-24),阻礙河道或使水面變色。
圖4-24 會仙濕地睦洞湖中漂浮的水生藻類
1)水綿(Spirogyra):水綿是綠藻門接合藻綱水綿科的植物。藻體是由1列圓柱狀細胞連成的不分枝的絲狀體。在顯微鏡下,可見每個細胞中有1至多條帶狀葉緣體,呈螺旋狀繞生於緊貼細胞壁內側的細胞質中,在葉綠體上有1列蛋白核,細胞中央有1個大液泡。水綿廣布於池塘、溝渠、河流、湖泊和稻田,繁盛時大片生於水底,或成大團塊漂浮於水面。
2)顫藻(Oscillatoria):顫藻是藍藻門顫藻科的植物。藻體單一不分枝,直走或彎曲,或許多藻絲互相交織而形成片狀、束狀或皮革狀的藍綠色團塊。顫藻分布於各種生境中,如井邊、潮濕的土表或岩石上、稻田、溝渠、池塘、湖泊、溪河等處。繁殖旺盛時,往往產生難聞的氣味,導致水體污染,並可形成水華。
3)水網藻(Hydrodictyon):水網藻是綠藻門水網藻科的植物。藻體由很多長圓筒形細胞相互連接構成網狀體,每一「網孔」由5~6個細胞連接而成。每個細胞有成百的游動孢子,排列成一個小的網狀結構的葉綠體;老細胞內的葉綠體和細胞核常較多。水網藻分布於湖泊、池塘、稻田、水溝、小水坑、水井等靜水以及緩流中,喜歡生長在淺水處,尤其是在有機質豐富的肥水中繁殖很快。水網藻常常在日光照射之後因有大量氣泡存在於網中而浮於水面,成為綠色或黃綠色的大片。
4)絲藻(Ulothrix):絲藻是綠藻門絲藻科的植物。藻體為由圓筒狀細胞相連而成的單列、不分枝的絲狀體。絲狀體基部的一個細胞無色,稱為固著器,藉此固著在流水的石上。細胞內含有一個細胞核,葉綠體成橫向不相接的環狀,沿細胞一側排列,上面有一至數個造粉核。絲藻多數生長在流動的水中,少數生於較急的水流中。
5)裸藻(Euglena):裸藻是裸藻門裸藻科的植物,單細胞藻類。色素體綠色,呈星狀、盤狀或顆粒狀,具或不具蛋白核。同化產物是副澱粉,呈桿形、環形或卵形。裸藻是湖泊及池塘中常見的浮游藻類,多喜歡生活在含有機物質豐富的靜水小水體中。裸藻生長旺盛及大量繁殖時,能形成綠色或紅褐色的黏膜狀水華。
6)魚腥藻(Anabeana):魚腥藻是藍藻目念珠藻科的植物。藻絲單一,或群集成群體;自由漂浮,或粘附於基質上。整條藻絲粗細一致,或在其兩端稍變細;藻絲直或彎曲,或作不規則繞曲,有的藻絲外面有透明、無色的水樣膠鞘。每條藻絲呈念珠狀。魚腥藻生長在水中或濕地上,在池塘、湖泊中大量繁殖時,水色呈藍綠或深綠形成水華,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標志。
7)硅藻(Bacillariophyta):硅藻是一類最重要的浮游生物,分布極其廣泛,為具有色素體的單細胞植物,常由幾個或很多細胞個體連接成形態多種多樣的群體。硅藻是魚、貝、蝦類特別是其幼體的主要餌料。硅藻水華主要由小環藻(Cyclotella)、針桿藻(Synedra)、舟形藻(Navicula)等形成。
8)衣藻(Chlamydomonas):亦稱「單衣藻」,是綠藻門衣藻科的植物。藻體為單細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兩條等長的鞭毛,能游動。鞭毛基部有伸縮泡兩個;另在細胞的近前端,有紅色眼點一個。載色體大型杯狀,具澱粉核一枚。衣藻適應性強,廣布於水溝、窪地和含微量有機質的小型水體中,早春晚秋最為繁盛,能使水色變綠。
9)微囊藻(Microcystis):微囊藻是藍藻門微囊藻科植物。藻體為球形、長圓形,不規則網狀或窗格狀,微觀或肉眼可見。細胞球形或長圓形,多數排列緊密;細胞淡藍綠色或橄欖綠色,往往有氣泡。微囊藻自由漂浮於水中,或附著於水中的各種基質上,大量繁殖形成水華時,可使水面形成藍綠或黃綠色浮膜。
㈡ 池塘水中綠藻種類有哪些
水華可以是浮游生物引起的,其中主要是浮游藻類,浮游藻類中主要有幾大類:藍藻、硅藻、綠藻、隱藻、裸藻、金藻、甲藻,其中藍藻門是最常見也最普遍.
藍藻門中形成水華常見的屬有:微囊藻、魚腥藻、束絲藻、擬柱胞藻、節球藻、浮絲藻(原來歸入顫藻)等.
列舉一下咱們國內湖泊常見藍藻水華種類:
Ababaena
.circinalis
Rabenh.捲曲魚腥藻
A.flos-aquae(Lyngb.)Breb.水華魚腥藻
Aphanizomenon
flos-aquae
(L.)Ralfs
水華束絲藻
Microcystis
areuginosa
Kutz.銅綠微囊藻
M.wesenbergii
(Komarek)惠氏微囊藻
M.
ichthyoblabe
Kuetz
害魚微囊藻
M.
incerta
Lemm.不定微囊藻
M.
marginata
(Menegh.)
Kütz.
邊緣微囊藻
M.viridis
(A.
Br.)Lemm.綠色微囊藻
M.flos-aquae(Wittr.)Kirchn.水華微囊藻
Nolaria
spumigena
Mertens泡沫節球藻
Oscillatoria
agardhii
Gom.阿氏顫藻
㈢ 藍藻門的品種分類
1971年法國斯塔尼爾等基於藍藻在原核、細胞壁組成,脂肪酸和DNA鹼基組成等特性上與細菌相近似,提出藍藻應命名為藍細菌。已逐漸為微生物學家、生理生化學家等所採用。但是,藍藻具有能以水作為電子來源進行光合作用放氧,低的內源呼吸率,有限的利用有機物作為能源和碳源的能力等屬於植物界的主要屬性,為原有的「細菌」屬性所不包容。藍藻基本上按英國藻類學家F.E.弗里奇的分類系統,分為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管胞藻目(Chamaesiphon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les)等5個目。
常見的藍藻有單細胞或群體的,如色球藻屬(Chroococcus),常生於溫室的花盆上或潮濕的岩石和樹幹上;微囊藻屬(Microcystis),為浮游性群體,夏季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危害水生植物;絲狀體的有顫藻屬、念珠藻屬及魚腥藻屬等(圖6-1)。
色球藻屬(Chroococcus)植物體為單細胞或群體。單細胞時,細胞為球形,外被固體膠質鞘。群體是由兩代或多代的子細胞在一起形成的。每個細胞都有個體膠質鞘,同時還有群體膠質鞘包圍著。細胞呈半球形,或四分體型。
顫藻屬 (Oscillatoria) 植物體是由一列細胞組成的絲狀體,不分枝,常叢生或形成團塊,膠質鞘無或不明顯。絲體能前後伸縮或左右擺動,因而得名。絲體中常被中空雙凹形的死細胞所隔開,也產生膠化膨大、雙凹形的隔離盤,兩個死細胞或隔離盤之間的這一段稱為藻殖段,並以藻殖段進行繁殖。多生於有機質豐富的濕地或淺水中。
念珠藻屬(Nostoc) 絲狀體念珠狀,有的外有公共的膠質鞘包被而形成片狀體。細胞圓球形,絲體上有異形細胞和厚壁孢子。以藻殖段進行繁殖。本屬的地木耳、發菜、葛仙米等可供食用。
魚腥藻屬(Anabeana) 與念珠藻屬很相近。絲狀體單一或成團,細胞圓形,厚壁孢子圓筒形,無公共膠質鞘。滿江紅魚腥藻(A. azollae Strasb.),為一種著名的固氮藍藻,它和一水生蕨類植物滿江紅(又叫紅萍或綠萍)共生在一起(葉中),為水稻田的速生綠肥植物。
㈣ 顫藻和水綿的區別是什麼
主要區別有,科目分類不同、形態特徵不同、地理分布不同,具體如下:
一、科目分類不同
1、顫藻
屬藍藻門、顫藻科、顫藻屬植物。
二、形態特徵不同
1、顫藻
細胞結構較一般原核細胞復雜。顫藻是多細胞藍藻菌,藻絲外一般沒有膠鞘。顫藻屬的藻絲,藻絲體柔軟,能沿其長軸作滾轉或匍匐的運動,稱為滑溜運動。其細胞可以分泌粘液,使藻絲體在物體表面滑行,故顫藻又是滑行細菌中的一種。
2、水綿
水綿為多細胞絲狀結構個體,葉綠體呈帶狀,有真正的細胞核,含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藻體是由1列圓柱狀細胞連成的不分枝的絲狀體。由於藻體表面有較多的果膠質,用手觸摸時頗覺粘滑。在顯微鏡下,可見每個細胞中有1至多條帶狀葉綠體,呈雙螺旋筒狀繞生於緊貼細胞壁內方的細胞質中,在葉綠體上有1列蛋白核。細胞中央有1個大液泡。1個細胞核位於液泡中央的一團細胞質中。核周圍的細胞質和四周緊貼細胞壁的細胞質之間,有多條呈放射狀的胞質絲相連。
三、地理分布不同
1、顫藻
顫藻分布廣泛,海水、淡水、水溝、濕地、樹皮、牆壁、溫泉,潮濕土壤的表面都能生長。
2、水綿
大量分布於池塘、溝渠、河流等地方。
㈤ 綠藻,小球藻,顫藻是原核生物,還是真核
綠藻和小球藻是真核生物,顫藻是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有稱作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真核生物的細胞內有以核膜為邊界的細胞核。
1、顫藻:藻體常肉眼可見,為單細胞組成的無分支的單絲狀體,或由多藻絲組成的塊狀體;常漂浮水面或附在水底,常無膠質鞘,在脅迫條件下有極薄的膠質鞘。絲狀體直或扭曲,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細薄的絲狀體,藻體分泌的膠質會在水推動下顫動、滾動或滑動,因此而得名。
2、小球藻:植物體為單細胞,單生或多細胞聚集,細胞大小不一。細胞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為2~12 μm;具1個杯狀或片狀的色素體。有1個或無蛋白核。
3、綠藻:細胞中央具有液泡,色素分布在質體中,質體形狀隨種類不同而有所變化。細胞壁由兩層纖維素和果膠質組成。
(5)顫藻有多少種圖片擴展閱讀:
綠藻的作用:
1、增強活力:綠藻富含易於被人體吸收的優質植物蛋白質,尤其包括9種人體必需而自身無法合成的氨基酸,能夠促進體蛋白的形成,是增強生命活力的理想食物。
2、改善體質:綠藻富含有多種鹼性礦物質,能夠有效中和人體不健康的酸性體液,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提高人體抗疲勞的能力。
3、補血造血:綠藻富含有大量合成血紅蛋白的鐵,而且搭配蛋白質、葉酸、維生素等綜合營養,有利於鐵的吸收。另外,含有豐富的葉綠素和維生素B12,更是促進血紅蛋白的形成的主要成分。同時還可促進造血功能,有助於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避免出現全身乏力、頭暈頭痛現象。
4、抵抗輻射:綠藻含有一種特殊的光合色素蛋白――藻藍蛋白,能提高人體抗輻射的能力。
㈥ 現有4種生物:柵藻、水綿、菹草、顫藻,用其生長旺盛的新鮮材料在人工控制的條件圖,進行有關光合作用的
A、圖中看出,四種生物的凈光合放氧率均隨著溫度的變化先升高後降低,A正確;
B、有機物積累量最多即表示凈光合作用最大,圖中看出顫藻、柵藻、水綿、菹草分別在30℃、25℃、20℃、15℃時凈光合放氧率最高,B正確;
C、圖中看出,菹草在15℃時出現生長高峰,而其他生物出現生長高峰所需的溫度均要高,所以一年中最早出現生長高峰的生物可能是菹草,C正確;
D、夏季高溫階段最具生長優勢的生物可能是顫藻,其最適生長溫度為30℃左右,其他均低於此溫度,D正確.
故選: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