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大興安嶺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卡通校園女生圖片 2025-09-13 10:16:16
2019年日歷高清圖片 2025-09-13 10:16:07
小英雄卡通圖片有哪些 2025-09-13 10:16:07

大興安嶺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9-05 17:46:53

A. 大興安嶺有什麼好看的

鄂倫春民族村位於大興安嶺主脈東南部,東部與呼瑪縣的白銀納鄉毗鄰,西部與塔河鎮 相通,南部與韓家園子鎮隔呼瑪河相望,北部與依西肯鄉接壤。
大興安嶺新林美人松原始森林,面積約5萬平方米,以樟子松為主,偶夾生少量落葉松,園中樹林茂密,枝幹黃里透粉、挺拔秀美,故稱美人松。
漠河北極村位於中國最北部的一個邊陲小村,素有"北極村"、"不夜城"之稱。是全國觀賞北極光和白夜勝景的最佳之處
松嶺大子楊山古人類遺址位於松嶺區南部,距加格達奇120公里。
塔河十八站古人類遺址 十八站舊石器晚期遺址,距今約2萬多年。位於塔河縣十八站鄉境內,現已列為黑龍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呼瑪縣自然保護區冷水魚棲息地:呼瑪河發源於伊勒呼里山北側,由南向北,經塔河到白銀納後折向東南,在呼瑪鎮東南注入黑龍江。
呼中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棲息地:該區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雨熱同步同季,屬中低山冰緣地貌,東西伯利亞山地明亮針葉林植被,有野生動物178種,其中禽類131種,隸屬14目29科,按國家公布的保護鳥類有21種,代表有細嘴松雞,大天鵝,花尾榛雞,燕隼、紅隼等。獸類33種,代表種類有一類保護動物:貂熊、紫貂,二類保護動物:棕熊、麝馬鹿、駝鹿、雪免等。兩棲爬行和魚類共14種,其中魚類有8種,主要有江雪魚、哲羅魚、細鱗魚等,保護區內動物全部野生棲息在山坡及平坦地帶。
漠河仙人洞:處在西林吉鎮與洛古河途中公路東側,在枯林山的一岩壁上,有一天然洞穴,洞口高十五米,寬5米,進深10米,外觀呈立柱形,洞壁岩石呈棕黑色。洞周圍生長著落葉松、樟子松,1981年,有人在洞下碎石中拾到一具明崇德年間的銅制香爐。
呼中猩猩山水簾洞:位於呼中區呼源鎮南部5公里,呼中?D呼源公路旁。 是兩個連在一起的景點。猩猩山因其形狀似一頭望天的大猩猩而得名。而水簾洞則是山峰下有一天然石洞,由於洞口地勢較低始終有一半淹沒在水中而得名。
大興安嶺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北坡,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是祖國北部邊疆緯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里山巒疊翠,萬傾林海一片碧波;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靜謐清新,自然風光純朴粗獷。大興安嶺區旅遊資源在中國北方的旅遊資源分布體系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優勢。
漠河胭脂溝金礦:位於漠河縣西林吉鎮北43公里,北極村南32公里處,始建於1889年,史稱漠河金廠、漠河金礦局,現稱老溝金礦。清朝時,這里的金子為慈禧太後換過胭脂,又稱胭脂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開采歷史,現在的金礦於1989年建成投產,1990年黃金產量為4,433,295兩。 除1987年受5.6火災的影響外,年年超產,經濟效益較好。老溝金礦1號船,單船產量突破2000兩,老溝金礦現有職工137人,礦址上有磚木結構辦公室、職工宿舍、食堂、材料庫、機修車間、發電站,有獨立的財務、材料後勤、行政等礦務機構,整個礦區除了生產用地之外還有李金鏞祠堂遺址,埋葬了5國500多名妓女的墓葬群、採金文化陳列館、胭脂亭。
呼中八戒石: 位於呼中自然保護區內,防火公路東側。由於山石風化作用形成,石塊直立,猶如豬八戒吃西瓜,並似西瓜紅色汁水滴得前胸斑斑點點。
中華北陲第一峰?D?D呼中大白山:位於呼中自然保護區最南端,是大興安嶺北段最高峰。山勢南陡北緩,海拔較高,峰頂為1528.7米。整個山體由於海拔高,具有典型的森林植被垂直帶譜景觀特色,從山麓腳至山頂,有序地分布著山地寒溫帶針葉林帶、山地寒溫帶亞高山型針(闊)葉林帶、亞高山矮曲林帶。在大白山區往往可以見到山巔白雪皚皚,山下萬木蔥綠的景色。山體地貌類型屬於冰緣地貌中的山地融冰肅蝕地貌。因此山頂夷平面多石海,山坡下部多岩屑裙,一些平坦地方形成石堆、石海、石河等。
大興安嶺「5、6 」特大森林火災紀念館: 1987年,為紀念 大興安嶺「5.6」特大森林火災,在漠河縣西森吉鎮建成並對外開放,紀念館採取庭院式格局,主樓建築為中式二層,外牆飾以兩色牆面磚,館內主要展示「5.6 」火災造成的損失後果及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有關歷史文字、圖片、實物等。以獲救接班人吸取火災教訓,同時也贊揚了大興安嶺人戰勝困難的英雄氣概及全國各地和世界人民對災區的支援。此館現已定為黑龍江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開館以來每年接待數萬人前來參觀,館內共設展室4 個,實物70 余件,照片385 張,分別從大火起因、造成損失、各方支援、恢復重建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翔實的介紹。 紀念館位於漠河縣西林吉市中心位置,與松苑相鄰,其前方是漠河飯店。紀念館的開放對人們護林防火與保護綠色資源意識有極大提高,同時也展示了大興安嶺人不畏困難,重建家園的勇氣和力量。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該紀念碑變化座落於加格達奇北山上,造型為兩根豎立的鋼軌,整體為不銹鋼製成。碑前一頭昂首前行的馬鹿玻璃鋼雕塑,高為5米。碑後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歷史的圖文牆,牆高3米、寬10米、厚1.5米,正面兩側為體現鐵道兵當年奮斗情況的玻璃鋼浮雕,中間寫著「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字樣,背面為大興安嶺地委、行署鐫刻的碑文,摘要如下:「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至1983年,共修建鐵道792公里,橋梁124,隧道14座,為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緬懷英勇獻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位於加格達奇北山公園內,紀念碑的建立對宏揚「大興安嶺精神」和美化市區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漠河中華北陲第一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北極村邊防某連隊的中俄邊境瞭望哨,它是中國最北部的一個瞭望哨。整個塔為六面柱體,樓梯直通塔頂。塔頂面積為10平方米,可用高倍望遠鏡觀賞俄羅斯風光。瞭望塔為磚混結構,一樓及塔頂比較寬敞,其它各層均由鐵制樓梯占據。瞭望塔兩側有兩座二層小樓,分別是會晤站和士兵營房,周圍用磚牆圈圍。目前尚未完全對遊客開放。
位於黑龍江右岸,南側是野生罌粟園。瞭望塔對邊防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呼瑪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位於呼瑪縣白銀納鄉,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在鄂倫春族人口較集中的白銀納建立了鄂族新村,居住在這里的鄂倫春人原居頒發原正藍旗二佐,正藍旗三佐,現村民依然保留本民族生活習慣。民族鄉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平房,鄉里有商店、衛生所、小學校。其村落的形成是黨和政府為使鄂族人民更好地生活,在此建立了鄂族新村,居民大部分為鄂倫春族,也有部分漢族。
塔河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 新中國誕生後,人民政府出資在依山傍水、資源豐富的十八站建立了鄂族新村,鄂族開始了定居生活。原來他們的生活主要以狩獵為主,採集、捕魚為輔,定居後生活有很大改變,鄂鄉相繼建立了工廠、供銷社、衛生院、文化站和中小學校。十八站,因清光緒年間自墨爾根(嫩江)至漠河建三十個驛站中的第十八個驛站而得名。民族鄉東西長 56公里,南北寬 55公里,總面積 25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4,421畝,草原 70萬畝,荒地 2萬畝,水面 5000畝,境內山多、林密、水草豐盛。山上樹種繁多,尤以落葉松、白樺為主,境內有呼瑪河、疙瘩干河、依沙溪等河流,屬黑龍江灌溉系統。河中產狗魚、鯰魚、細鱗魚、哲羅魚、鯽魚、鯉魚、重唇魚、大馬哈魚等名貴冷水魚。山中有熊、犴、鹿、狍、獐等十幾種名獸,飛龍、松雞等十幾種珍禽。林內還生長著黑木耳、蘑菇、猴頭、靈芝等山珍。
中國北極第一家:位於黑龍江邊,漠河縣北極村最北部,是居住在中國緯度最北的中國第一戶人家。其居住房屋為「木刻楞」式的小木屋,面南背北。屋前有菜園,院大門朝東。居住房屋三間,其中一間為廚房,住房西側為倉房,主要存放雜物。庭院面積約600平方米,其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為農業及為黑龍江第二大島,該島位於漠河縣興安鄉東北約4公里的黑龍江中,距中國岸50米,距俄岸350米。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理藩院待郎明愛奉詔修墨爾要(嫩江)至雅克薩之間的驛站,在雅克薩之戰期間,該島又成為清軍收復雅克薩的橋頭堡。在島上築土城、建營盤,設置指揮部。島上的城堡與炮台至今還留有痕跡,當年的銅炮「震北侯」佚落在島東南的南益山中。 由清軍平定羅剎在此進行了著名的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島嶼對岸為雅克薩城,今為俄羅斯的阿爾巴金諾。雅克薩戰爭期間,清軍指揮駐於島上,築土城而獲現名。島嶼面積15平方公里,已全部開墾。1964年前額木爾公社曾駐於島上。1985年春汛,發生冰凌災害,僅剩二層樓房一棟,供遊人及村民上島寄宿之用。 其它副業。
漠河野生罌粟園:位於黑龍江岸邊,北極村東南部,每年均自生自落,無人為破壞,是北極村一個天然的植物景觀。在黑龍江邊生長,面積約5萬平方米,植株高40公分,花朵呈黃色,單片生長,每年夏季花開成片,一望無際的金黃顏色,非常壯觀。
呼瑪吳八老島:為黑龍江第二大島,該島位於漠河縣興安鄉東北約4公里的黑龍江中,距中國岸50米,距俄岸350米。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理藩院待郎明愛奉詔修墨爾要(嫩江)至雅克薩之間的驛站,在雅克薩之戰期間,該島又成為清軍收復雅克薩的橋頭堡。在島上築土城、建營盤,設置指揮部。島上的城堡與炮台至今還留有痕跡,當年的銅炮「震北侯」佚落在島東南的南益山中。 由清軍平定羅剎在此進行了著名的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島嶼對岸為雅克薩城,今為俄羅斯的阿爾巴金諾。雅克薩戰爭期間,清軍指揮駐於島上,築土城而獲現名。島嶼面積15平方公里,已全部開墾。1964年前額木爾公社曾駐於島上。1985年春汛,發生冰凌災害,僅剩二層樓房一棟,供遊人及村民上島寄宿之用。
呼中自然保護區森林:呼中自然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與伊勒呼里山夾成的東北坡地域,西部與內蒙古汗瑪自然保護區相連,屬呼中區管轄。林中野生動物178種,其中禽類131種,獸類31種,兩棲爬行和魚類14種。
呼中自然保護區長期處於封閉狀態,以興安落葉松為主的原生植被保存完整,是唯一的大興安嶺自然森林生態的代表,區內森林植被屬原北極植物區歐亞森林植物亞區大興安嶺植物區系,系寒溫性針葉林,是東西伯利亞山地明亮針葉林森林植被。植物種類分布58科、156屬223種。按優勢樹種分析:興安落葉松面積142310公頃。區內由於受地史變遷冰川和局部氣候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森林景觀,主要有寒溫帶針葉原始森林景觀,「醉林」景觀、「旱地蓮花」景觀、「侏儒林」景觀、「孔雀開屏」景觀等。
大興安嶺松嶺古里百萬畝人工林:位於松嶺區南部,屬加格達奇林業局管轄。為人工更新造林,主要樹種為落葉松,通過調查設計、整地、植苗、撫育補植,生長狀態良好,有部分樹木已基本成材,由於是人工進行撫育,樹木排列整齊,遠望如同梯田一樣,非常壯觀。林中現已使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林內有狍子等野生動物棲居,主要病蟲害為松毛蟲、鼠害等

B. 大興安嶺緊鄰著呼倫貝爾草原,氣候都差不多,為什麼一個是森林一個是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因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 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一億四千九百萬畝), 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大興安嶺同時為重要的氣候分帶。夏季海洋季風受阻於山地東坡,東坡降水多,西坡乾旱,二者呈明顯的對比,但整個山區的氣候比較濕潤,年降水500公釐以上。山脈北段是中國東部地區最冷之地,冬季嚴寒(平均氣溫-28℃),有大面積多年凍土區。該地區覆被著茂密的森林,野生動物豐富,有鹿、麋、貂、山兔及許多毛皮獸。山脈中段與南段溫暖乾燥得多,1月氣溫約-21℃,年降水量250~300公釐,雪量也較少。

C. 大興安嶺林海簡介

大興安嶺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北坡,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是祖國北部邊疆緯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里山巒疊翠,萬傾林海一片碧波;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靜謐清新,自然風光純朴粗獷。大興安嶺區旅遊資源在中國北方的旅遊資源分布體系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優勢。
獨特的邊陲景色,中俄大界河黑龍江是當今世界唯一未被污染的兩國之間的大界河。漠河縣的北極村是我國唯一可觀賞到北極光和極晝、極夜現象的地區。
充滿野趣的森林風光。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的大興安嶺有森林730萬公傾,森林覆蓋率達71。1%,林中繁衍生息著400多種野生動物和1000餘種野生植物,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物、植物樂園。
與眾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景觀。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大興安嶺區伊勒呼里山北側一帶山高,雪深,氣候寒冷,尤其在北溫帶最大的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不僅冬季降雪很大而且山高谷闊,非常適合科考,探險,滑雪等各種特種旅遊活動的開展。受長期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保護區內另有「冰緣岩柱」、「老頭林」、「碎石坡」等景觀眾多。
淵源流長的人文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們的祖先就有部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從肅慎、鮮卑到室韋人、這里留下眾多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故事和動人傳說,有些至今仍可追尋。
極具優勢的邊境口岸。大興安嶺區邊境線長達791。5公里,有十九對村屯與俄方相對應。大興安嶺區境內的漠河、呼瑪兩個國家一類口岸,經濟輻射面積可達到俄羅斯赤塔、阿穆爾州、濱海邊疆區、雅庫特共和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地區等五個州、邊疆區或自治共和國的二千多平方公里,在我省「南聯北開」和俄、中、蒙、日 朝五國共建 的東北亞經濟格局中具有很大的地緣優勢和開發潛力。
大興安嶺區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呼中自然保護區、黑龍江源頭、中華北陲第一峰大白山、神州北極——漠河村、「中國北極點」——烏蘇里等等旅遊資源在我國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和壟斷性。大興安嶺的旅遊資源具體表現為大森林、大冰雪、北極光、大界河等四個鮮明的特色,而這些鮮明的特色又都是生態旅遊的最佳形式。

大興安嶺林區位於我國北部邊陲,雄居「金雞之冠,天鵝之首」。她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黑龍江相望,境內山巒疊嶂,林莽蒼蒼,被譽為「金雞冠上的綠寶石」。 春涌興安,沁人心脾的興安嶺杜鵑綴滿群山;夏日林莽飄香,濃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勝地;秋日層林盡染,山果飄香,紅、白、黃、褐、綠相間的「五花山」盡收眼底;冬到興安最富詩意,四季常青的美人松映襯著皎潔晶瑩的冰雪世界,是冰雪旅遊的最佳場地。 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野雞、榛雞、天鵝、雪兔、原麝等各種珍禽異獸400 余種,是四季狩獵的天然獵場。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里、呼瑪、額爾古納20多條大小河流,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冷水魚類,是垂釣的好場所。自石勒喀河與額爾古納河匯聚而成的黑龍江源頭開始,兩岸青松翠柏,激流險灘,風光秀麗,奇險無比。沿途能參觀中俄雅克之戰古戰場遺址——古城島,還可領略對岸俄羅斯的異國風情。在聞名遐邇的中國「北極村」,遊人可在「神洲北極」石碑下徜徉留影,領略夏至前後「北極村」的「白夜」景觀。還可在我國這個唯一能欣賞北極光的地方,一睹那光耀天地、奇異瑰麗的自然景色。
位於大興安嶺最高峰的寒溫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呼中自然保護區,山巒競秀,古木參天,溝深谷幽,神秘莫測,其中珍禽在天,奇獸在山,錦鱗在淵呈現著大森林的原始風韻。

「林海之都」加格達奇以西45公里的「嘎仙洞」不僅有著美麗動人的傳說,而且是拓拔鮮卑祖最初居住的石室舊墟,洞內石壁上清晰可辯當年北魏皇帝拓拔燾勒石祭祖的碑文。從這里南遷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人,為民族大融合與祖國統一作出了不朽的業績。嘎仙洞渾然天成的自然景緻和深壑莫測的人文歷史吸引著海內外遊人來此探古訪幽。能騎善射的鄂倫春族是鮮卑人沒有南遷的一支,他們的民族歌舞、民俗風情國內外聞名。在嗄仙洞下,在篝火旁,遊人可以和鄂倫春人跳民族舞吃手把肉,住一宿「撮羅子」,盡情領略鄂倫春族純樸厚重的風。

我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北坡,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是祖國北部邊疆緯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里山巒疊翠,萬傾林海一片碧波;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靜謐清新,自然風光純朴粗獷。我區旅遊資源在中國北方的旅遊資源分布體系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優勢。
獨特的邊陲景色,中俄大界河黑龍江是當今世界唯一未被污染的兩國之間的大界河。漠河縣的北極村是我國唯一可觀賞到北極光和極晝、極夜現象的地區。
充滿野趣的森林風光。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的大興安嶺有森林730萬公傾,森林覆蓋率達71。1%,林中繁衍生息著400多種野生動物和1000餘種野生植物,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物、植物樂園。
與眾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景觀。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區伊勒呼里山北側一帶山高,雪深,氣候寒冷,尤其在北溫帶最大的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不僅冬季降雪很大而且山高谷闊,非常適合科考,探險,滑雪等各種特種旅遊活動的開展。受長期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保護區內另有「冰緣岩柱」、「老頭林」、「碎石坡」等景觀眾多。
淵源流長的人文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們的祖先就有部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從肅慎、鮮卑到室韋人、這里留下眾多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故事和動人傳說,有些至今仍可追尋。
極具優勢的邊境口岸。我區邊境線長達791。5公里,有十九對村屯與俄方相對應。我區境內的漠河、呼瑪兩個國家一類口岸,經濟輻射面積可達到俄羅斯赤塔、阿穆爾州、濱海邊疆區、雅庫特共和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地區等五個州、邊疆區或自治共和國的二千多平方公里,在我省「南聯北開」和俄、中、蒙、日 朝五國共建 的東北亞經濟格局中具有很大的地緣優勢和開發潛力。
我區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呼中自然保護區、黑龍江源頭、中華北陲第一峰大白山、神州北極——漠河村、「中國北極點」——烏蘇里等等旅遊資源在我國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和壟斷性。大興安嶺的旅遊資源具體表現為大森林、大冰雪、北極光、大界河等四個鮮明的特色,而這些鮮明的特色又都是生態旅遊的最佳形式。

D. 大興安嶺以什麼出名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

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桿槍,

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盡」

大興安嶺,春夏秋冬景色優美。「五花山」滿山遍野的越桔(北國紅豆)、都柿、榛子、稠李子、山丁子以和各種

北極村神州北極石
名貴的中草葯材。
2009年8月8日,在加格達奇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藍莓節,大興安嶺主要旅遊景點:漠河 、胭脂溝、石林、五道豁洛島影視基地、豐林自然保護區、尼爾基水庫、大興安嶺資源館、洛古河、映山紅滑雪場、璦琿城、沾河漂流、帶嶺動植物資源館、國際狩獵場、金山屯大森林探險漂流、恐龍博物館、林中園、龍骨山、桃源湖·鄂倫春民族風情、黑龍江風光、勝山狩獵場、葯泉山、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桃山國際狩獵場、北極村、加格達奇北山公園、莫爾道嘎國家原始森林公園。
嘎仙洞石室:「嘎仙洞」是古代鮮卑族人的發源地,嘎仙是鄂倫春語「獵民之仙 的意思。「鮮卑石室」嗄仙洞是拓跋鮮卑的祖廟所在之地。嘎仙洞是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約25米的峭壁上,面積約2000平方米,最高處達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約20°。主洞中部放置一塊約3米見方的天然石板,地下堆積較厚的青苔。洞內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祭祖時刻的銘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曾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里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
雅克薩古戰場遺址:雅克薩古戰場位於漠河境內。1650年(清順治七年)9月,中國領土漠河雅克薩被沙俄侵略軍強行佔領,並修築大量工事,取名阿爾巴津諾。1684年雅克薩已成為沙俄侵華的軍事基地。清政府為穩定邊塞,收回領土,於1685年開始了雅克薩之戰。康熙皇帝趁平定三藩、台灣已統一的有利時機,對沙俄侵略者實施反擊,並一舉取得了勝利。截至2011年,在雅克薩古戰場遺址上,當時的炮台、城堡仍清晰可見
李金鏞祠堂:位於漠河金溝林場。清代愛國名人李金鏞,清光緒十四年奉朝旨深入漠河開礦屯墾。2007年,漠河縣投資650餘萬元在原址上進行重、擴建。祠堂主殿陳列著李金鏞塑像、清政府有關老溝金礦事宜的奏摺及部分實物文本。東廂房為幕僚館,陳列著刻有協助李金鏞創辦和管理金礦的90餘名幕僚的浮雕畫;西廂房為功德館,陳列了2000餘件出土的採金工具和20餘幅圖片。
胭脂溝:位於漠河縣西林吉鎮,又稱老金溝。它全長14公里,是額木爾河的支流,以盛產黃金聞名於世。相傳,1877年一位鄂倫春老人在此葬馬掘穴,不但發現了許多金苗,還在老溝河底撈起的河沙中發現金沫幾乎佔了一半。此消息迅速在周邊地區傳開,吸引了大批俄國人來此竊采黃金。與此同時大批中國人也逐漸尋金而來,僅1883年至1884年兩年就盜采21.9萬余兩。1887年清政府指派北洋大臣李鴻章督辦,調吉林候補知府李金鏞主持辦理漠河金廠。僅1889年清政府從這里就獲得黃金達兩萬兩,1895年獲5萬多兩,老金溝的黃金開采達到了頂盛時期。胭脂溝開采黃金100多年來,這里的沙土已被篩淘過幾十遍,但仍可淘到黃金,可見黃金儲量之豐富。

E. 請問誰知道內蒙古大草原的資料和圖片

內蒙草原,鮮碧如畫,一望無際,「藍藍的天下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動人歌聲即是其生動寫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我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
內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內蒙古人民正從過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現代化牧業生產發展。我國的內蒙古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基地。不過,這里的草場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

位置:內蒙古草原位於我國北部並與俄羅斯和蒙古相鄰。

內蒙古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蒙古族人民就生活在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內蒙古草原中草場質量最好,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作為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其傳統習俗保存得較為完好。而草原旅遊勝地集中於海拉爾到滿洲里之間和著名的呼倫湖周圍的草原上。

科爾沁大草原 科爾沁大草原的草原風光和蒙古族風情比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東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於一體,還有獨特的草原風情節目。

錫林郭勒大草原 錫林郭勒擁有多種植被類型,是中國第一個草地自然保護區,草原風情濃郁,素有「摔跤之鄉」之稱。摔跤,蒙古語又稱「搏克」,是蒙古族民間最普遍的運動。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說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精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到處盛開著艷麗的鮮花,駿馬賓士在莽莽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浩浩盪盪,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綠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別迷人。

烏蘭察布大草原 烏蘭察布大草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許多大型度假村和旅遊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內蒙古規模最大的草原旅遊點。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大草原屬半荒漠草原,響沙灣是遊人滑沙、乘駱駝游沙漠的好地方。這里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墓而馳名。鄂爾多斯歌舞者衣著裝飾華麗,這里的祭祀活動禮儀隆重,元代宮廷「詐馬宴」非常獨特。

阿拉善大草原 阿拉善大草原為荒漠草原,中國最著名的「駱駝之鄉」。在這里可乘駱駝深入沙漠,探訪額濟納胡楊綠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嘗烤駝峰、烤全羊。

F. 為什麼大興安嶺越看越可愛

大興安嶺的景物,先講「嶺」。「嶺」的主要特點是溫柔。這一特點是通過同秦嶺的對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氣凌人」「雲橫秦嶺」,都描寫了秦嶺的高大、突兀、險峻;而大興安嶺的嶺,卻「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嶺」的另一個特點是連綿不斷,形態各異:「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鍾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再講「林」。林的顯著特點就是像大海,因此稱之為林海。「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無際和蒼翠碧綠。「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又「像海邊的浪花」,進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點。然後講「野花」。野花的特點是種類多。「我是愛花的人,到這里我卻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可見野花的種類非常之多。最後,作者把大興安嶺比作一個溫柔、美麗的姑娘,說它「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這顯然是對大興安嶺景物的綜合,滲透著作者無限的喜愛之情。

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作者概括為四個字:親切、舒服。「親切、舒服」,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寫作者親眼看到大興安嶺,並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樹時。由於大興安嶺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嶺截然不同,「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自然會使作者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繪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然後講由這些景物產生的聯想時。大興安嶺的景物不僅可供人觀賞,它還為祖國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可見,大興安嶺的景物已同祖國建設結為一體,想到這些,作者覺得大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心中自然感到親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參觀林場後。參觀林場之後,「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這是因為在林場看到了「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人們不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護苗,使林海萬古長青。

二、學習目標

1.學會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廣廈、伐木、綜合、高不可攀、盛氣凌人、興國安邦。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感受大興安嶺景物的美,認識大興安嶺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大興安嶺,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幾幅大興安嶺和秦嶺的圖片,以便從感性上認識兩者的不同。

2.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使學生感受大興安嶺那種特有的溫柔的美。

首先,要引導學生准確地理解語句表述的意思。如,「雲橫秦嶺」,指的是雲在秦嶺的半山腰,可見秦嶺山勢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擬人句更應指導學生理解。教學時不必講比喻、擬人等名詞術語,而要讓學生從內容上具體體會其中的「海洋」指什麼,「白色的浪花」指什麼,為什麼說興安嶺會打扮自己。在理解這些語句的意思時,還要注意不要讓學生產生誤解。如,課文拿秦嶺同大興安嶺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明大興安嶺給人一種溫柔、親切的感覺,不像秦嶺那樣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作者絲毫沒有貶斥秦嶺的意思,因為秦嶺的雄偉、險峻也是一種美。

其次,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時候,還要啟發學生想像語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麼樣子,「海邊上」「泛著白色的浪花」是什麼樣子,「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是怎樣一幅畫面。要力求讓學生眼前彷彿浮現出一幅一幅圖畫。

再次,在理解、想像的基礎上,加強誦讀,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是感受景色美、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朗讀本課,有些地方需要教師略加指點。如,「大興安嶺這個『嶺』,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讀這一句時,兩個帶引號的「嶺」和「大」要略加強調,以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大不一樣」和「不大一樣」是不同的。「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這句里的六個「的字結構」形成三組對比,每一組在朗讀時,語氣、音調應略有變化,以突出嶺的形態之多。

3.語言質朴而優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個特點,也是本課的一個特點。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在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美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課文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是朗讀、背誦和抄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一些段落,抄寫一些優美的語句。

4.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到三次講到「親切、舒服」的句子;然後,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作者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親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後,讓學生把三次感受聯系起來,認識到這三次感受雖然都是「親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深刻。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深究課文,培養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養成與同學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陳述自己意見的習慣。題目中所提出的問題是舉例性質,可以啟發學生再提幾個問題,與大家一起討論。如,為什麼說大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討論時,應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教師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為參與討論者的看法,不要讓學生當作唯一的結論。

「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這句話,顯然是把興安嶺當作一個溫柔而美麗的姑娘來寫的:穿著碧綠的上衣,銀白色的裙子,五顏六色的綉花鞋。這樣寫,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從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思考·練習」中的選做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的,不必統一要求。學生只要用簡筆畫把秦嶺與大興安嶺的不同特點表現出來即可。如:

5.本課的生字「廈」,在這里讀shà,用在地名「廈門」中讀xià。「伐」,注意不要寫成「代」。

下列詞語解釋只供教師參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動地講給學生。

孤峰突起:單獨的一個山峰高高地聳立著。

盛氣凌人:形容驕傲蠻橫,氣勢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許許多多山峰都是碧綠的顏色。

興國安邦:國家興盛安定。

四、參考資料

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和黑龍江省的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葉松、紅松、白樺為主。

雲橫秦嶺秦嶺,位於陝西省,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主要分水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青藏高原以東著名高峰。「雲橫秦嶺」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詩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首詩是韓愈被貶潮州,走到藍關,其侄孫韓湘趕到後寫的。詩的大意是:早晨我向皇帝呈送了奏摺,晚上就把我貶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我上奏皇帝是為了除掉朝廷的弊端,怎麼能為愛惜自己的老命而袖手旁觀?來到藍關,看到高高的秦嶺,雲在山腰處飄浮,就回望長安,不知自己的家在哪裡。又值大雪紛飛,連馬也蜷局不前。你從遠處趕來,正好跟著我到潮州為我送終。

G. 誰知道大興安嶺的林海要完整!文配圖最好!!!

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最北,緯度最高的地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邊境線長791.5公里,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

大興安嶺是我國重要的原始林區之一。林木蓄積量5.0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蓄積量7.8%,林區內野生動植物繁多。有330種野生動物,生產的黑木耳、猴頭、蘑菇、松茸、紅豆、刺玫果等山特產品倍受青睞。葯用植物250多種,名貴水產品有水獺、水貂、鰉魚、大馬哈等。

大興安嶺的山水景色奇秀,冰雪風光絢麗,最著名的旅遊勝地——黑龍江源頭蔚為壯觀。沿著兩岸風光旋旎,綠水青山美不勝收。在黑龍江上游戈還可領略異國風情。位於祖國最北部的漠河村,是世人嚮往的「北極村」,夏至前後可領略「不夜」美景,一睹北極光的奇異風采。呼中區的自然保護區內,展現著原始森林的風韻。自加格達奇西4.5公里處,有鮮卑祖先最初住過的舊墟石窟——嗄仙洞,這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本地區還有古人類遺址和城堡,中俄雅克薩戰爭的古戰場等。大興安嶺地區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優勢,有漠河,呼瑪兩個國家一類客貨口岸,對俄貿易幅射面可達400餘萬平方公里。大興安嶺地區交通便利,嫩江鐵路貫通全區,鐵路客車可直達哈爾濱、天津、北京,公路遍布城鄉。

郵電通信已實現長途電信傳輸數字化市內電話程式控制化,全地區850公里光纜連通三縣,四區和四個林業局及42個鄉鎮林場,並建成了具有異地尋呼功能的無線尋呼系統和900兆赫行動電話可與省內和省外部分城市自動漫遊。形成了有線無線互補,空中、地面並舉的大容量高速度、高性能立體交叉網手段,四通八達的通信網。

大興安嶺地處祖國北部邊陲,被譽為金雞冠上的 「綠寶石」。獨特的區位優勢賦予其無與倫比的特色旅遊資源,這里有中國最北的界江--黑龍江,沿江順流而下,可以盡覽兩岸秀麗景色和異國風光;這里有最北的村屯-北極村,站在中國的北極點,可以感受極地之高遠、神州之廣博;這里有最北的寒溫帶原始森林,置身蒼松翠柏、鳥語花香之中,可以感受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留下的 「無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億萬章」的絕妙意境。

大興安嶺是一個孕育遠古文明的地方。歷史上曾是五個少數民族和魏、清兩個王朝的發祥地,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歷史的長河把祖先創業的足跡沉澱,「嘎仙洞」記錄鮮卑人與大自然抗爭的歷史,「胭脂溝」講述淘金者昨日的艱辛,「雅克薩古戰場」彷彿硝煙未散,「黃金古驛站」馬蹄聲聲好象就在耳邊……「一人、一馬、一桿槍」的鄂倫春遊獵民族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的民俗風情。

大興安嶺由於遠離大都市的喧囂,仍然保存著原始的自然風光。夏季,碧水、青山、藍天和松林,共同匯聚成靜謐幽遠的天然美景;冬季,萬里興安被皚皚白雪和剔透冰川裝扮得分外妖嬈;春季,滿山遍野的杜娟花開,帶來了北國獨特的春的氣息;秋季,松、楊、柳、樺把莽莽群山裝點得五色斑斕,這里一年四季景景可觀,沉浸於大自然中您定會流連忘返。在每年的夏至前後,您還可以親身感受白晝天象,有機會一睹 「北極光」 的奇異風采。

大興安嶺素有「綠色寶庫」的美譽。廣袤的森林裡繁衍生息著黑熊、馬鹿、狍子、飛龍鳥等 300餘種異獸珍禽,生長著千逾種野生植物,北芪、紅景天、草蓯蓉等野生中草葯蘊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越桔、都柿等野生漿果釀造的香醇美味的飲品,木耳、猴頭、蘑菇等食用菌類和蕨菜、柳蒿芽等山野菜早已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近年來,憑借國家實施「天保」工程、西部開發、生態示範區建設和振興老工業基地政策的東風,大興安嶺突出「生態旅遊」的總體定位,發揮本態自然、高寒冰雪、迤邐界江、神奇天象等旅遊優勢,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現已開通直達北京、沈陽、大連·哈爾濱等主要大中城市的旅客列車和至省城的空中航線,貫穿首府城市加格達奇至北極村的高等級旅遊公路全線通車,漠河機場也將明年竣工。星級賓館和各類家庭賓館遍布全區。方位游、冰雪游、界江游、駕車游、避暑游、風情游、狩獵游和會議旅遊等項目連同一年一度的「中國大興安嶺北極光節」吸引四海賓朋,雲集八方遊客。

2004年,我們以迎接大興安嶺開發建設40周年為契機,加大旅遊基礎設施、旅遊景區景點和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在此誠摯歡迎國內外資本投資林區旅遊及各項事業。北極夏至節、冰雪節、冬泳挑戰賽、中俄界江黑龍江源頭冰雪汽車挑戰賽、興安杜鵑花觀賞節、黑龍江國際滑雪節收等各項旅遊載體活動將推動這里的旅遊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水剛剛退去,人們正從憂思中醒來。隨著大水的消退,除了那些深受大水蹂躪的災民們,對這場大水懷有切膚之痛,在心靈中刻下抹不掉的記憶外,還有抗洪英雄們的業績,也在公眾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為何那泥沙俱下的大水大有吞沒山谷、淹沒平川之勢?那置人於沒頂之災的大水何時還將卷土重來?似乎更多的人無暇思索這些沉重的話題,轉眼間便陷入被各種慾望和利益所糾纏的日常生活中。

這一次,人們用「百年一遇」這一宏大詞語,描述這場大水,形容其來勢之猛,水量之大,災禍之深。人們接受了這一現實,認可了這一推斷,無意之中也將禍根歸咎於那循環往復的氣候輪回。「百年一遇」是個長時段。果真如此,就將這場不期而遇的大水推託給了歷史。歷史是過去時,也是由眾多的手臂托舉過的一片天地。通常說來,那是無人為其承擔責任的、僅供現今參照的、由大大小小事件構成的時間系列。

大水到底緣何而來?

談到那令人猜不透摸不準的大水施虐的緣由,人們大概只是記起一些陌生的名詞,什麼「厄爾尼諾」,什麼「拉尼娜」,這些以「聖嬰」之類神奇傳說命名的異常氣候現象。當然還有溫室效應、全球氣溫升高、季風雨頻繁一類專業術語。但無論怎麼熟記這些新名詞,它還是那麼陌生而遙遠,似乎那是純粹的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現實、與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並無直接的關聯。

還是看看中國北方一度平穩、恬靜的嫩江之水。

嫩江之水源自大興安嶺,源自那曾一度茂密的崇山峻嶺。

今日的大興安嶺,完全有理由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它沉默已久,忍耐已久,應該說在萬般無奈之中顯示了某種主宰的力量。或許在山洪逼近的那一時刻,人們才不得不放遠目光,從咆哮的嫩江之水上溯其源頭,遠眺那崇山峻嶺。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一日之間變得如此陌生?或許在性命攸關的瞬間人們才想到,那衰敗的山野中袒露的不是扭曲、破損的形象?明眼人發現,那一形象顯而易見地表露著無奈與苦痛。此時此刻,人們或多或少總該意識到在偌大的地域,在整個中國北方大地,惟有它頑強地支撐著生態環境的命脈。

這是條定律,隨著大水的怒濤浮出水面。

應該說,遠在太古之初,由於地殼與地核的強大作用而形成的持續億萬年的造山運動,使原本貧瘠無物、礫石遍野,更與漫漫黃沙相伴,如同月球一般蠻荒的窪凸之地,緩緩隆起,再隆起。其間經歷了無數次震盪、斷裂、傾覆、還有無數次的衰亡。當它以北方高原的雄渾氣勢挺立之時,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它竟成為鄂霍次克海、南太平洋濕潤季風東進北上的屏障。由此而產生的對氣團的阻滯作用,使這如今被稱為大興安嶺的綿延山地在億萬年的演化過程中,滋生了一層薄薄的綠色植被,恰如少女柔嫩的肌膚。對動物群體、植物群落來說,這是再生性生命之源。在一段不太長的時日里,大片的森林出現了,一條條河流誕生了,連那大興安嶺西側綿亘不見盡頭的荒漠也因它的新生而披上了綠裝,進而有幸被後人稱為呼倫貝爾草原--「一片綠色的凈土」。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在億萬年的演化過程中達到了完美。這以大興安嶺為母體的生態環境,自我塑造,自成一體,慷慨地為松嫩平原澆灌雨水,還將連綿的雨露傾灑在呼倫貝爾高原,使其千百年來綠草如茵,生機盎然。森林--草原--丘陵--平原,在這里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為依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生態聯盟。

這是由森林和草原構成的生態屏障,真可謂渾然天成,其相互作用、其整體感、其附著於地面的表層性、其作用於氣候的立體性,還有在人類這一「天敵」(就目前這一時態而論,就一些人所持有的戰勝大自然這一觀點和隨意蹂躪自然環境的心態而論)面前表現的脆弱性(薄薄的植物表層用以遮蓋河谷上條條塊塊的黑土、還有遍野的礫石和無邊際的黃沙),生活在這一生態屏障地帶以及那些千里之外享受這一福祉的人們,遠遠未能理解和感悟。無論人們怎樣揣摩、如何估價,這一生態屏障營造的生態效應仍然超出他們的想像。

大興安嶺至此獲取了生命,雄據於中國最北端,占據寒溫帶的特殊地理位置。它的廣袤與博大,生活在公元一九九八年的人們無從想像,難以望其項背。原初的大興安嶺東接小興安嶺,南抵數千里之外的古長城腳下,那是一條在中國北方橫貫南北,縱橫東西的綠色長龍。那曾是何等壯觀的景象,長龍舞動,滿目綠色,一派生機。

可嘆的是,歷史並未給我們留下有關大興安嶺被肢解和腰斬的文字記載,當代人誤以為視野中蜷縮在中國北方一隅的大興安嶺,仍維系著原初的概貌。歷史並非如此。依照大興安嶺自身的生命歷程來說,它過早地消瘦了、萎縮了、衰老了……歷經千百年的滄桑,它退縮為嫩江水系、額爾古納河水系等幾條河流的發源地;淪為被現代人僅以木材蓄積量估算其價值的殘存林木的寄生之地。

如今,惟有一張由不同色塊相區分的平面地圖,給我們以有益的提示:在漫漫長夜中迫使大興安嶺森林遠遠地消退的,無疑是人類活動的炊煙;而緊跟大興安嶺退卻腳步逼近的,卻是荒漠與流沙,還有其身後倉促撇下的一條條乾涸的河床與枯萎的溪流。這並非誇大其辭,任何一位登上古長城向北方眺望的細心人都將發現,收入其眼簾的只有光禿禿的山嶺和令人不寒而慄的森林遠退、風沙逼近的景象。

談到人類活動的炊煙,在這里可以提出一個反問:為什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最北端竟然幸運地留下如此偌大的「綠色城堡」?難道這里果真渺無人煙,難道這里不是扎賚諾爾人、室韋部族、東胡人、鮮卑拓拔部落的發祥之地?難道這里不是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鄂溫克人、達斡爾人、鄂倫春人久居的故鄉?歷史無法更改。大興安嶺確實是中國北方民族生長的搖籃,從那遠古開始,這里一度炊煙繚繞,馬蹄噠噠……但生活在大興安嶺的早期居民們,以其儉朴的、尚不具有破壞力的生存方式,無意識之中遵循了山地生存的自然定律。那是一條被現代人所忽略和輕視的、古人卻以心靈感悟了的自然定律。這一條定律,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他的《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書中做了精闢的論述:「山地往往人口過剩,或者對它的財富來說,至少是人口過多。在山區『人口的最佳密度』很快就達到並且超過。因此,山區必須周期性地向平原傾瀉它過多的人口。」看來,生活在大興安嶺的早期居民們這樣做了,室韋部族這樣做了,東胡人也這樣做了,他們選取不同方位向大興安嶺兩側運動、遷徙;而智慧的拓拔鮮卑部落則以清醒的意識告別森林腹地,向內陸平原挺進,落腳於中原。這是明智之舉。在那漫長年歲月中,經過那流水般的遷徙與漫長的沉寂之後,大興安嶺平靜了、歇息了、復原了,也許以百年為一個時段。或許可以說,這是默默無語的大興安嶺向早期居民們提示的應遵循的生存前提,是無字的契約。而我們的先人領悟了,行動了。就在先人們的無意識動作之中,遺贈給我們後人的並非是第二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而是一望無際的森林和綠洲,是滿目的蔥蘢碧綠、是潔凈的空氣,還有充沛的水源。無論怎麼說,我們應該感恩戴德,我們是這筆自然遺產的合法繼承人、帶有幾分清醒更帶有幾分糊塗的獲益者。

還是拉近我們的視點,看看大興安嶺近百年來有些什麼樣的變化。

無疑,這是一個沉痛的時期。大興安嶺在這一時段忍受的痛苦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這一期間它承受了外侮的瘋狂掠奪,至今人們還可從中東鐵路的遺跡旁,找尋到當年沙俄、日寇盜伐的一棵棵半人高的殘留木樁以及鐵路兩旁一座座剃得溜光的山嶺。那是一個兇殘的歲月,貪婪的胃口與侵略者的瘋狂主宰了世紀之初。大興安嶺傷痕累累,好在那是歷史長河中的瞬間。

近五十年來,發生在大興安嶺的一切特別值得認真思考。這一期間,大興安嶺有幸與一個新生的共和國相伴,這在它生命中是一段絕無僅有的經歷。這一歷史時期政治上的開創性、發展經濟的急迫性,人們談得太多,公眾早已耳熟能詳。由此形成了壓倒一切的輿論力量,以致人們一度在環境開發領域以合法而不合理的方式無休止地拓荒、砍伐,將征服大自然視為最大榮耀。發展經濟、加速現代化建設的大旗,遮掩了決策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忽略,遮掩了因某些機構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這一時期,大興安嶺付出的太多了(應該說3/5的可利用資源已被消耗殆盡),它的付出遠遠超出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

簡括起來說,數十年間,當一億多立方米的成品材源源不斷地運出林區之日,大體上意味著兩倍於這個數字的林木消失了。其中部分原因是落後的、以損耗資源為代價的採伐作業和低水平的資源管理狀態;加上百萬之眾的常住人口擁聚在這個被漫漫長冬所籠罩的寒冷地帶,造成了大量的木材被日常生活所消耗。至於六十年代末,突然湧入大興安嶺東麓的數十萬移民,他們鑿地為屋,砍木為柴,漫山開荒,更為這里帶來了無法緩解的人口與環境雙重壓力。

在這不太長的時間里,大興安嶺的有林地驟減,森林郁閉度銳減,疏林面積大幅度增加,森林面積逐年萎縮。面對這一狀況,人們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從七十年代起,這一不良態勢延順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人們似乎並不關心生態環境變化所必然產生的後作用。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這一時期,無論是決策者,還是生產者,對生態屏障地帶開發面向未來的生態農業,缺少必要的准備。而對那古老的、一直以滅絕天然植被為前提的山地農業及其潛在的破壞性,對生態環境產生的難以消解的負面影響,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令人驚奇的是,由於農作物產品的價格上揚,八十年代初驟然興起一股開荒熱,其狂熱、其急迫感,令人想起當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淘金狂潮。幾乎在一夜之間,人們在大興安嶺東麓嫩江上游的水源地帶、大興安嶺西側具有重要屏障作用的森林與草原的過渡地帶、大興安嶺西側呼倫貝爾草原上具有固沙作用的河谷地帶,開始了大面積、無規則的毀滅天然植被的行動,一時狼煙四起,滿目瘡痍。以致有一天,關心這一生態屏障的外國友人,從衛星資料上發現條條塊塊的黑色污點,驚嘆道:呼倫貝爾草原怎麼了?

幾乎退回到了跑馬占荒的年代。祖先遺贈給後人的生態屏障,一時竟成了弄權者和資本佔有者的跑馬場。弄權人的塗鴉之作--那些寫有個人姓氏的白紙黑字,取代了威嚴的法令法規,而法令法規成了凌空飄盪的裝飾氣球。陡坡地上有人在開荒;疏林地上有人在開荒;沙質地上有人在開荒;護河岸的草甸上也有人在開荒……自然有人會問,那些資源管理機構處於休眠狀態,還是陷入了同謀的洞穴?

生態環境變化的後作用,早已逼近。短短的數年間,大興安嶺森林濕度衰減,風速增大,火災變得頻繁;大興安嶺東麓連續多年持續乾旱,冰雹與霜凍不期而至;大興安嶺西側森林與草原的過渡地帶連續三年出現了沙塵暴;呼倫貝爾草原連續多年冬季少雪、夏季少雨,致使西部區域逐年退化;從大興安嶺腹地起源的伊敏河水(額爾古納河上游支流),在流經呼倫貝爾草原東側與海拉爾河交匯處,1998年早春出現了斷流。應該記住,自古以來這里一直雨量充沛、是河流縱橫的水源充裕之地!

以大興安嶺為主體的生態屏障系統受到侵蝕,自我調節能力衰減,氣候的紊亂已經變得十分明顯,無需專家向人們闡釋。

談到這里,可以肯定地說,那連綿的大雨在變得光禿和裸露的嫩江水系河源地帶,裹挾著千百萬噸泥土和沙石奔騰而下,頃刻間吞噬人類的家園,就是必然無疑的事情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1998年盛夏的大水,是我們自己漫不經心撒下的「種子」,也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沉重的「收獲」。

《瀕臨失衡的地球》一書作者的告誡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作為個人變得更負責任,必須用嚴厲的眼光檢查我們自己身上的哪些思想習慣和行為反映著--而且也導致了--這場嚴重的危機。」

當我們怨恨無情的洪水之時,更應該深刻地反省我們自己,反思我們那並不光彩的過去、反思我們頭腦中隱含著愚昧的觀念、反思我們一貫對大自然採取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還有我們那與長遠利益相矛盾、相沖突的行為。一句話,我們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大自然、加倍地愛護大自然。

早在1939年,法國歷史學家勒尼·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一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在北方,歐亞大陸縱向的草原地帶是直接連接於西伯利亞氣候支配下的北極森林區域,這個地帶包括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以至於蒙古和滿洲的北方邊境。在它的中部有三個正在沙漠化的中心地區漸漸地變成了不毛之地:在河中地區(烏滸河外地)的克齊爾庫姆沙漠與在阿姆河南的哈拉庫姆沙漠;在塔里木河所環繞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最後是戈壁沙漠,這是一片從西南伸展到東北的廣大的地帶,它在羅布泊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相接,一直伸展到滿洲邊境的內興安嶺。就在那裡,三個大沙漠像癌擴散似地在蠶食著草原地帶,它們從原始史時期起就沒有停止過向後者的蠶食。」

這是歷史學家的告誡。

不管人們是否願意承認,大興安嶺森林、呼倫貝爾草原,同那漫無邊際的沙漠,兩者只有一步之隔,這是無法更改的地質構造。也可以說,人們引以為榮的大草原,不過是大片沙漠上的一塊綠洲。這也是人類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縮影。既然邊遠的生態屏障地帶面臨如此危機,那些生態環境衰敗的區域面臨的困境就無須贅述了。

記得負責森林工業的某位官員曾說過一句活:

「眼下,爺還活不好,管得了孫子嗎?」

這句話聽起來真讓人心驚膽戰。

大水之後我們應該如何動作?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思考的新課題。作為決策者,有必要反省以往的經濟發展戰略,在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緩解人口壓力、尋求經濟發展速度等方面,進行審度和均衡把握。那些以犧牲生態環境為前提急功近利的行為,對於我們的未來而言,真是一種罪孽。作為決策者,有必要將生態屏障地帶列為生態戰略區域予以特殊保護,在這一影響全局和事關未來的戰略區域,無疑要以生態效應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同時作為重要參照系,作為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去奮斗、去實現。而每一位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亟需樹立全新的、面向未來的生態環境價值觀,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從自身做起,愛護每一棵樹木,珍惜每一片綠色的植被,將其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的未來,我們的明天,已攥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子孫的命運,也將由我們的行為來決定。

這場大水促使我們思考,我們應該在以往的教訓中汲取必不可少的生態智慧

H. 大興安嶺在哪

美麗、富饒、古樸、自然,無任何污染的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位於祖國的最北邊陲,她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境內山巒疊嶂,林莽蒼蒼,雄渾八萬里的疆域,一片粗獷。

大興安嶺是我國最北、面積最大的現代化國有林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個奧地利或137個新加坡。林木蓄積量5.0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蓄積量7.8%,總面積8.46平方公里,總人口51萬,邊境線長791.5公里,下轄塔河、漠河、呼瑪三縣,加格達奇、松嶺、新林、呼中四區和十個林業局。

巍巍興安嶺,積翠大森林。大興安嶺的林地有730萬公傾,森林覆蓋率達74.1%,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犴達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飛龍、野雞、棒雞、天鵝、獐、狍、野豬、雪兔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動、植物樂園。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里、呼瑪、額木爾等二十多條大小河流,最終注入了邊陲人民的母親河---黑龍江。這里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的冷水魚類,用「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來形容這里的野生動物資源實在不為過。

I. 有沒有大興安嶺的資料(最好有圖片哦)

樓主,我的不全哦 是超過來的 笑納~
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最北,緯度最高的地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邊境線長791.5公里,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
大興安嶺是我國重要的原始林區之一。林木蓄積量5.0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蓄積量7.8%,林區內野生動植物繁多。有330種野生動物,生產的黑木耳、猴頭、蘑菇、松茸、紅豆、刺玫果等山特產品倍受青睞。葯用植物250多種,名貴水產品有水獺、水貂、鰉魚、大馬哈等。

大興安嶺的山水景色奇秀,冰雪風光絢麗,最著名的旅遊勝地——黑龍江源頭蔚為壯觀。沿著兩岸風光旋旎,綠水青山美不勝收。在黑龍江上游戈還可領略異國風情。位於祖國最北部的漠河村,是世人嚮往的「北極村」,夏至前後可領略「不夜」美景,一睹北極光的奇異風采。呼中區的自然保護區內,展現著原始森林的風韻。自加格達奇西4.5公里處,有鮮卑祖先最初住過的舊墟石窟——嗄仙洞,這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本地區還有古人類遺址和城堡,中俄雅克薩戰爭的古戰場等。大興安嶺地區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優勢,有漠河,呼瑪兩個國家一類客貨口岸,對俄貿易幅射面可達400餘萬平方公里。大興安嶺地區交通便利,嫩江鐵路貫通全區,鐵路客車可直達哈爾濱、天津、北京,公路遍布城鄉。

郵電通信已實現長途電信傳輸數字化市內電話程式控制化,全地區850公里光纜連通三縣,四區和四個林業局及42個鄉鎮林場,並建成了具有異地尋呼功能的無線尋呼系統和900兆赫行動電話可與省內和省外部分城市自動漫遊。形成了有線無線互補,空中、地面並舉的大容量高速度、高性能立體交叉網手段,四通八達的通信網 比較全的吧~

J. 中國主要的山脈圖

中國主要的山脈圖如下: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

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10)大興安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一、山脈走向

1、東北—西南走向:台灣山脈、長白—武夷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3、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

4、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5、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

二、主要山脈的重要意義

1、秦嶺——淮河,是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是中國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地區; 是中國一月均溫 0℃等溫線經過地區,是中國積溫 4500℃經過地區,是中國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中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

中國南方水田農業與北方旱地農業界線; 中國河流有無結冰期界線,江漢谷地與渭河平原界線,四川盆地與黃土高原的界線;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半濕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分界線,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內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分界線,內流區域與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分界線,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界線。

3、昆侖山,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青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界線,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界線,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界線,西藏藏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界線。

4、祁連山,暖溫帶與中溫帶界線,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與河西走廊界線,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界線,青海省與甘肅省界線。

5、天山,准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界線,暖溫帶與中溫帶界線界線,冬小麥與春小麥界線 南疆與北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