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海帽魚圖片多少錢一個
擴展閱讀
美女醫生動態圖片 2025-08-28 23:34:47
圖片改變視角軟體哪個好 2025-08-28 23:31:01
一鍵發朋友圈圖片軟體 2025-08-28 23:29:27

海帽魚圖片多少錢一個

發布時間: 2022-08-24 13:14:31

1. 常見海魚有哪些圖片及名稱

海水魚類的肉質特點與淡水魚有一定的差異,大多肌間刺少,肌肉富有彈性,有的魚類肌肉呈蒜瓣狀,風味濃郁。烹飪中多採用燒、蒸、炸、煎。

(1)大黃魚,又稱大黃花、大鮮,曾為我國首要經濟魚類,但現漁獲量較少。

(2)小黃魚,又稱黃花魚、小鮮,為我國首要經濟魚類。體形類似於大黃魚。

(3)帶魚,又稱刀魚、裙帶魚、鞭魚等。我國主要海產四大經濟魚類之一。體側扁,呈帶形;尾細長,呈鞭狀;體長可達 1 m 余;口大;鱗片退化成為體表的銀白色膜。肉細刺少,營養豐富,供鮮食或加工成凍帶魚及咸干製品。宜燒、炸、煎等,如香酥帶魚。

(4)鱈魚,又稱大頭鱈、石腸魚、大頭魚等,其漁獲量居世界第二位。

(5)馬面魨,又稱綠鰭馬面魨、剝皮魚、象皮魚、馬面魚等。由於馬面魨的皮厚而韌,食用前需剝去。

(6)真鯛,又稱加吉魚、紅加吉、紅立,是名貴的上等食用魚類。

(7)鱸魚,又稱花鱸、板鱸、真鱸,魚綱科動物。我國沿海均產,為常見的食用魚類。體表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

(8)石斑魚,大中型海產魚,名貴食用魚。體表色彩變化多,並具條紋和斑點。種類頗多,常見的有赤點石斑魚(俗稱紅斑)、青石斑、網紋石斑魚、寶石石斑魚等。

(9)沙丁魚,世界重要海產經濟魚類之一,是制罐的優良原料。常見的有金色小沙丁魚、大西洋沙丁魚和遠東擬沙丁魚等。

2. 粵西地區叫的「海帽魚」,字名是什麼

海鱺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的其中一科,其下僅有一屬一種,即海鱺,又稱軍曹魚、海麗仔、懵仔魚、魚仲、懵仲。

分布

本魚分布於全世界的溫、熱帶海域,除東太平洋以外皆有分布。

深度

水深0~20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延長而近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眼小有狹脂性眼瞼。口裂水平位,開於吻端。上下頜有寬絨毛狀齒帶;鋤骨、齶骨及舌面均具微細之齒。體被小圓鱗,埋在厚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有波狀,尾柄兩側無隆起稜脊。無魚鰾。背鰭鰭條部基底較長,前方鰭條高,多少呈鐮刀狀。無離鰭,尾鰭深凹入。體背深褐色,下接銀色縱帶,再下為黃色。體長可達長達2公尺,重68公斤。前背鰭為六至九枚獨立短刺,這也是科名的來源(希臘語「rhachis」「棘」+「kentron」「刺」),胸鰭大,各鰭紅褐色至深褐色;尾鰭具白緣。

生態

本魚在幼魚時,外型、姿態與長印魚酷似,會伴隨著大型的魟魚等,一同游動。體型更大後,身上的花紋變淡,且為晝行性之肉食性洄遊魚類,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經濟利用

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現在已能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高,大型魚可作成生魚片,或切片鹽燒或切塊蒸熟,再放醬油同煮,味美。

3. 這是古老的魚嗎

管眼魚簡介
發現地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發現時間:1939年
管眼魚學名為「大鰭後肛魚」(Macropinna microstoma),最早發現於70年前。圖中這條管眼魚長約15厘米。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發現管眼魚擁有一個精緻、透明、充滿液體的圓形頭部,好象飛機駕駛座艙一樣。由於眼睛呈管狀,此前科學家認為這種魚的視力相對狹隘。但最新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視力並不受到局限。管眼魚這種特殊的眼睛結構非常有利於收集光線,適應於太陽光無法射入的漆黑深海環境。它們使用自己超敏感的管狀眼睛搜尋模糊輪廓的獵物。科學家曾認為這種眼睛結構是固定向上凝視的,然而這樣它們將錯過正面迎來的獵物,因為用它們小而尖的嘴很難捕捉到獵物。管眼魚體長只有幾英寸,它的食物來源可能主要是小魚和水母。它眼睛中的綠色素能過濾射入水面的太陽光,幫助它能夠探測到深海中發冷光的水母,或者直接位於其頭部以上位置的獵物。當它們發現獵物之後,管眼魚將向上旋轉它們的眼睛,並朝向獵物游去進入獵食狀態。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在深海發現一種奇怪的魚,它有一個透明的腦袋和管狀的眼睛,被形象地稱為管眼魚,而其學名是大鰭後肛魚(Macropinna microstoma)。由於此魚是在1939年發現的,如今生物學家已經知道這種眼睛特別能聚焦光線。不過,它們的形狀只能讓此魚具有管狀視線,因而視野很狹小。科學家表示,此眼睛能轉動,讓管眼魚能直接向前看或透過腦袋向上看,從而非常適應在漆黑的深海環境下生存,它們能通過敏感的管狀眼搜尋獵物。然而,科學家曾經認為此眼睛只能穩固地向上凝視,不能向前看,因此很難捕獲到小型獵物。如今,美國加州蒙特雷灣水簇館研究所的布魯斯·羅賓遜和肯姆·里森畢奇勒利用遙控設備拍攝了一段視頻,詳細研究了加州中部海域里的管眼魚。他們發現,在600-800米深的大海中,遙控設備拍攝的視頻顯示這些魚老是浮在水中一動不動,在遙控設備明亮光線的照射下,其眼睛發出鮮艷的綠光。此視頻還揭示之前不知道的這些魚的一個細節:發現它們的眼睛被周圍一圈充滿液體的透明護罩給保護起來了,此護罩甚至還覆蓋其整個頭頂。
管眼魚只有十幾厘米長,以小魚和水母為生。其眼睛中的綠色能過濾掉從海洋表面照射到深海的陽光,以幫助它們發現頭頂上的那些發生物光的水母和其它動物。當它們發現獵物,如漂浮的水母時,管眼魚就會轉動眼睛,向前和向上游動,進入獵食狀態.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月24日報道美國蒙特裏海灣水族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半個世紀之久的謎題:一種神秘深海魚為什麼有著管狀的眼睛和透明的頭部。
發現過程

早在1939年就被發現了,並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研究興趣。海洋生物學家經過觀察得知,它的管狀眼睛非常善於聚光。
據說,管眼魚的眼睛只能固定在一個點上,長在頭部上方,形成「隧道」視野。研究所的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son)和肯姆-里森畢奇勒(Kim Reisenbichler)兩人做了一份研究報告,稱這些奇異的眼睛能夠圍繞覆蓋在它頭部的一個透明護罩旋轉。這樣它能夠向上窺視,查看潛在的敵人或尋找食物。深海魚使用各種神奇的方式適應漆黑的深海環境。有幾種深海魚同屬於後肛魚科,叫做管眼魚類,因為它們的眼睛是管狀的。管眼魚類通常住在深海處,水面的陽光幾乎照不到海底,所以漆黑一片。它們利用自己超級敏感的管狀眼睛尋找食物。
雖然這種管狀的眼睛非常利於聚光,但它們的視野范圍很狹小。而且,直到現在,大多數海洋生物學家認為,管眼魚的眼睛固定在頭上,它們只能朝上看,不能向前看。它們小小的,點狀的嘴也很難捕食。
羅賓遜和里森畢奇勒使用從研究所帶來的遙控設備拍攝了一段視頻,詳細研究了加州中部海域里的管眼魚。他們發現,在海面下600米到800米深處,遙控設備拍攝的視頻顯示這些魚老是浮在水中一動不動,在遙控設備的明亮光線照射下,它們的眼睛泛著鮮綠色的光,視頻還顯示了另一個未曾發現的特徵:這些魚的眼睛被一個透明的,充滿液體的護罩包圍著,覆蓋在魚的整個頭部。
以前對這種神秘深海魚大量的描述和插圖都沒有提到它的充滿液體的透明護罩,可能因為當它被網從深海中撈上來後,其脆弱的結構就會被破壞。但是,羅賓遜和里森畢奇勒非常幸運,因為他們網住的一條管眼魚到了岸上還活著,它在一個船上水族館里只活了幾個小時。在這個受控制的環境中,研究人員能夠確認他們從水下視頻中所看到的,當魚把身體從橫向轉到縱向時,它同時旋轉它的管狀眼睛。
除了它們頭上神奇的「帽子」,管眼魚還有其它各種各樣有趣的適應深海生活的方式。它們大而平的鰭使它們可以浮在水中一動不動,動作非常正規。它們的小嘴巴可以非常精確和有選擇性的捕捉小獵物。另一方面,他們的消化系統非常大,這表明他們可以吃各種各樣的漂流小魚和水母。科學家解剖發現它們胃裡有水母的碎片。
經過整理和研究管眼魚獨特的適應能力,羅賓遜和里森畢奇勒制定了一個觀察目標:這種動物是如何謀生的。在大多數情況下,管眼魚靜靜地浮在水中,它的身體水平躺著,眼睛朝上看著。眼睛借著來自海面的陽光反射出綠色的光,使它能看到頭頂上的食物目標,當它看到獵物就會轉動眼睛,游上去,直接追向目標。
和管眼魚一樣生活在深海的還有很多種類的水母。比較常見的是管水母目動物(colonial jellies)。這些管水母目動物可長到超過10米長。它們長有成千上萬刺人的觸須,用於捕獲橈足類及其他小動物。研究人員推測說,可能管眼魚周旋於管水母目動物的觸角,撿它們捕獲的獵物吃。管眼魚的眼睛通過旋轉幫助它更好地獲得食物,它透明的防護罩能夠保護它的眼睛免受管水母目動物的觸角的傷害。
羅賓遜和里森畢奇勒希望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找出大鰭後肛魚的特徵是否也適用於其它管狀眼睛的深海魚類。管眼魚這種奇特的生理適應性一直困擾著幾代海洋學家。只有隨著現代水下機器人的出現,科學家才能夠觀察到這些動物在自然深海環境中的情形,才能夠充分地了解這些生理特性是怎樣幫助它們生存的。

4. 大海里有什麼有趣的魚

變性魚:在加勒比海和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域里,有一種會變性的藍條石斑魚。這種魚的雌雄性別每天可以變換數次。若兩條魚交配產卵,則其中一條先當雌魚,另一條充當雄魚。一旦交配完成,它們又互換雌雄,輪流"執政",再行繁殖。寶石魚:大西洋的亞庇爾群島附近水域,有一種會吐寶石的魚。它們吃小石頭,而排泄出來的卻是五光十色的象琥珀,瑪瑙,孔雀石之類的"寶石"。煙花魚:南印度洋有一種奇特的會發光的魚。它們從食物中攝取含磷的有機物,並不斷地在體內儲存起來,一旦遇到敵害或看見船隻,就會噴出發光物質以自衛。數以萬計的噴火發光的魚一齊噴出含磷的物質時,磷在空中自燃,形成一束束綠色的火焰,好象燃放煙花焰火一樣,頗為壯觀。盾牌魚:該魚生活在大西洋里,其頭上長著一塊象蚌殼樣的硬殼,狀為盾牌,故名。遇敵時,便用"盾牌"來保護自己。一旦被大魚吞入腹中仍可活命,而貪食的大魚卻會為此喪生。因為它那鋒利的"盾牌"象一把利刀,很快就會把大魚的肚皮割破。脫帽魚:生活在蘇丹埃賓河裡,頭部附生著一個帽形的外殼。如果外殼一旦被外敵捉住,它就會迅速地收身子連接外殼的肉筋咬斷,來個全蟬脫殼--"脫帽"而逃。吸盤魚:因其第一背鰭變態形成吸盤,故及此名。該魚常以吸盤附於鯊魚或其他大魚、海魚或艦船底,讓這些大動物或艦船帶著它周遊世界各大洋,故有"最懶的海洋魚類"和"免費旅行家"之稱。漁民捕獲活的吸盤魚後,用繩子捆在它的尾柄上,放歸大海,讓它吸附於海龜或大魚身上,從而"釣"取海龜和大魚。燈眼魚:即眼底安燈的魚。它的眼皮底下安有兩盞眼燈,發出的光足讓潛水員在水底看清自己手錶上的時間。據說1907年在牙買加海岸,人們最先發現這種神魚,可是在以後的70年間再也沒有捕到它。直到1978年1月,美國舊金山一水族館為了尋找這種神魚,專門組織一支考察隊在加勒比海水域潛水探捕,終於又發現它的蹤跡,且為數不少。人們在夜海距離15米遠處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故稱之為探照燈魚或燈籠眼魚。原來,光源是滋生在其頭部數以億計的細菌。這些細菌借吸取魚血里的營養和氧氣賴以生存,就算魚死後一段時間,仍能繼續發光。清潔魚:一種生活在海洋里的鮮艷奪目的小魚,專為生病的大魚搞清潔,故又叫魚大夫。因受到細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蟲的侵襲而生病的大魚前來求醫時,首先張開大口,小小的清潔魚便能進它嘴裡,喉嚨里和牙縫間,大魚便舒舒服服地遊走了。它沒有任何葯物和器械,只憑嘴尖去清潔病魚傷口上的壞死組織和致病的微生物,而這些被"清除"的污物卻成了它賴以生存的食物。低溫魚:在大西洋水域里,生活著一種令人稱奇的白血魚。它不用鰓呼吸。其所含的紅血素比其他魚類少96%,在零下5℃-8℃的低溫條件下,其他魚血液凝固了,而白血魚近乎白色的血液,仍然流動,照樣生存。故稱凍不死的魚。發電魚:我國東海、南海一帶生長著一種電鰩魚。在海邊作業的人們一旦踩著它,便立刻會感到渾身麻木,好象觸電一樣,嚴重時甚至當場暈倒。這種魚喜歡潛伏在海底泥沙里,飢餓時才從泥沙里鑽出來。它覓食時的絕招是游進魚蝦中頻頻放電,待對方麻暈不能游動時再吞食之。若遇敵害攻擊,便放電回擊。據測定,它發出的電壓通常在70-100V之間,最高時可達220V,可使我們室內照明用的白熾燈發亮!不怕鯊魚的魚:鯊魚生性殘忍、兇猛,素稱"海上霸王"和"魚中之王"。但生活在紅海的一種名叫"蒙依蒙依的腳後腳"的魚,卻毫不畏懼鯊魚的吞食。當鯊魚把它咬進嘴裡的時候,它會立刻分泌出一種毒素,使鯊魚的上下顎麻痹,嘴只能張開而不能合攏。此時它便鯊口逃生,免遭厄運。更有趣者,它分泌的毒素只對鯊魚有效,對人類卻無害處。有人設想,如果能用人工方法製造出這種毒素,那麼人也就獲得了和鯊魚斗爭的有力武器。會唱歌的魚:科學家發現鯨魚會唱歌,每唱一次長達6~8分鍾。把錄下來的鯨歌加快速度14倍播放,聲音很象婉轉的鳥鳴。鯨魚在海里無論獨處或群游,唱的都是同樣的歌,但節奏不相同,也不是齊唱。將鯨魚歷年唱的歌相比較,竟發現同一年內所有的鯨魚都唱同樣的歌,但到翌年又換唱新歌。它唱的歌還經常有新的內容,但不管這新變化如何復雜,所有的鯨魚都能互相跟上來。會生孩子的雄性魚:如果說公雞下蛋是傳聞,那麼雄海馬懷孕生仔卻是事實。這里說的海馬不是哺乳類的海馬,全稱叫海馬魚。海馬與其他魚類的繁殖方式不一樣,是由雄魚孕育小魚,這在動物界中算是一件奇事。

5. 這幾個是什麼魚

  • 圖2圖4,不宜分辨。 圖1長棘鯛屬,圖3成年的三線磯鱸,圖5裸頰鯛屬。

  • 鯛科 Sparidae 長棘鯛屬 Argyrops 魚類

  • 下圖為 布氏長棘鯛 Argyrops bleekeri, 俗稱 四長棘鯛 、 立魚、長旗立

  • 棲息在礁湖或向海礁坡,屬於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為肉質鮮美的食用魚,適合煮味增湯或油炸食用。

6. 廣東粵西地區叫的「海帽魚」,字名是什麼

海鱺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的其中一科,其下僅有一屬一種,即海鱺,又稱軍曹魚、海麗仔、懵仔魚、魚仲、懵仲。

分布

本魚分布於全世界的溫、熱帶海域,除東太平洋以外皆有分布。

深度

水深0~20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延長而近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眼小有狹脂性眼瞼。口裂水平位,開於吻端。上下頜有寬絨毛狀齒帶;鋤骨、齶骨及舌面均具微細之齒。體被小圓鱗,埋在厚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有波狀,尾柄兩側無隆起稜脊。無魚鰾。背鰭鰭條部基底較長,前方鰭條高,多少呈鐮刀狀。無離鰭,尾鰭深凹入。體背深褐色,下接銀色縱帶,再下為黃色。體長可達長達2公尺,重68公斤。前背鰭為六至九枚獨立短刺,這也是科名的來源(希臘語「rhachis」「棘」+「kentron」「刺」),胸鰭大,各鰭紅褐色至深褐色;尾鰭具白緣。

[生態

本魚在幼魚時,外型、姿態與長印魚酷似,會伴隨著大型的魟魚等,一同游動。體型更大後,身上的花紋變淡,且為晝行性之肉食性洄遊魚類,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經濟利用

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現在已能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高,大型魚可作成生魚片,或切片鹽燒或切塊蒸熟,再放醬油同煮,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