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廟門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唯美意境人物圖片女生 2025-08-28 16:56:23

廟門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24 05:57:07

Ⅰ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CP」

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地處內華達山脈,位於舊金山東部150英里處,是美國最好的國家公園之一。深邃的約塞米蒂山谷全長超過9英里,最寬處1英里,最窄處只有半英里,蜿蜒的梅塞德河貫穿其中,有高聳入雲的紅杉、潺潺的瀑布流水、陡峭的山崖和迷人的高山草甸,還有沿途高4000英尺、由冰川切割而成的險峻山巒。

奧克蘭地區有漂亮的海灘、美麗的港灣、琳琅滿目的商店,還有大都會的夜生活和文化氣息,享有"帆船之都市"的美譽,在市內和周邊地區可以找到世界級既精緻又新鮮的美酒佳餚,包括各種活海鮮和紐西蘭獲獎的葡萄酒。 奧克蘭是一個多元文化城市,提供了繁華都市應有盡有的各種設施和節目,包括美術館、博館、劇院、音樂會。這些都具有波利尼西亞文化和歐洲文化相互融合的顯著特色。

2
2
3
贊賞作者
奧克蘭
米蒂
艾爾斯岩石

00:53
奧克蘭(Auckland),紐西蘭北部的濱海城市和紐西蘭最大城市,面積1086平方公里,人口146萬,奧克蘭有很多帆船,被稱為「帆船之都」。

Ⅱ 媽閣的由來,歷史,圖片

媽祖閣

詳細地址:澳門東南邊

景點介紹:

在澳門,媽祖閣是一個重要景點。它位於澳門東南邊,臨山靠海,在古柏蒼松簇擁之中,一片金碧輝煌的中國古典建築十分醒目。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門前石獅守護,閣內寶塔層迭。廟門上橫額鎦金楷書「媽祖閣」三字,兩邊是「德周化宇,澤潤生民」的對聯,贊頌了媽祖娘娘對生民的庇護神力。

媽祖閣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坐落於澳門東南方,建於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

媽祖閣俗稱天後廟,相傳天後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共同在現址立廟奉祀。

進廟門,入牌坊。有一「石殿」,內供媽祖娘娘石像,兩邊有一副對聯。

顯跡湄洲山三十六天齊勝概,

流芳東粵甸百千萬載壯威光。

從對聯的意思中可以看出。這里所供奉的媽祖娘娘來自福建莆田湄洲。清朝乾隆初年有《澳門記略》一書,對媽祖閣的記述中說到:「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船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祀天妃,名其地為娘媽閣。娘媽者,閩語天妃也。」這個故事雖然並不新鮮,但是卻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廟是福建人建造的。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媽祖家鄉福建莆田的商人駕船前來澳門做生意,途中突然遇到特大風暴,在絕望之際,這些莆田人自然想起了他們家鄉的神靈媽祖娘娘,於是大家一齊在船上跪下,祈求媽祖娘娘發發慈悲,拯救他們脫離災難。果然媽祖顯靈了,風浪逐漸退去,他們脫險了。為了感謝媽祖娘娘救苦救難,他們集資在澳門臨海之處建造了媽祖閣。

傳說澳門最早的媽祖閣是福建莆田人所造,還有一個民間故事。明代有一個福建莆田人為人慷慨大方,經商賺錢後常能周濟鄉親,並在鄉里辦了不少公益之事,民間頗有口碑。有一次正在台風季節,他因生意上的事急於運貨到澳門去,臨開船時有一位老婆婆要求乘船同行,船主覺得既是莆田家鄉人,不便拒絕。於是同意她隨船同往澳門。開船後,出乎意料的順利,真的是一帆風順,乘風破浪,一夜間到達了今日澳門媽祖閣所在的港口。老婆婆慈眉善目地微笑著道一聲謝,就緩步離船上岸。她登岸後,走路如飄如飛,到如今媽祖閣廟宇所在地,一忽兒就不見了蹤影。莆田人心中忽然一亮,這位老婆婆莫非是媽祖娘娘的化身?

是她在船上才保佑他此次行船如此順利。於是他出資在老婆婆忽然消失的地方建造一座媽祖閣,感謝媽祖娘娘的護佑。這就是今日澳門媽祖閣最早的雛形。

四百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認為是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每年春節和農歷3月23日娘媽誕期,即媽祖閣香火最為鼎盛之時。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蘇戲

Ⅲ 誰有卡納克神廟的詳細資料啊

這里有圖
http://www.yy11.cn/viewthread.php?tid=421063&

卡納克神廟又稱阿蒙?賴神廟,是法老(古埃及國王)們獻給太陽神、自然神和月亮神的廟宇建築群,規模宏大,全部用巨石修建。廟門巍峨高達38米,蔚為壯觀;主殿雄偉凝重,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16行共134根巨石圓柱,其中最高的12根,每根高在20米以上,柱頂可站百人,柱上殘留有描述太陽神故事的彩繪,廟內尖頂石碑如林,巨石雕像隨處可見。在神廟的石壁上,可見到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刻寫的他們的光輝史跡。卡納克神廟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古建築物之一,也是埃及最大的神廟。

Ⅳ 圖文游覽孔子故里——孔廟

首先給大家介紹下孔廟的由來和背景,然後我們再根據導覽圖一一介紹孔廟景區。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裡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盡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 歷史 。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築群。

孔廟的總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餘年的 歷史 。孔廟建築發展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通過建築群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聖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築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布局及建築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築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築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築方面,孔廟採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築形式。但它經過 歷史 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築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築群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 歷史 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後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聖殿、崇聖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餘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聖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並以書樓象徵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 社會 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制。

下面請跟隨平面圖,我們一一游覽。

「萬仞宮牆」原名仰聖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於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築了明曲阜城牆,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牆」石額鑲於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後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這道牆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裡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牆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於八尺),別人是看不到裡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牆內雄偉的建築,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牆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於是將其改為「萬仞宮牆」。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於城門。現在看到的「萬仞宮牆」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建於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雲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隻,俗稱「朝天吼」,坊後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聖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鍾」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鍾」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聖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聖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樑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徵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於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築郊台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台的外牆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孔廟設欞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於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麼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於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 社會 ,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於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後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後為「至聖廟」坊,原名為「宣聖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廟圖上已有「宣聖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聖廟」為「至聖廟」。此坊為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此院東西各有一座木坊,東為「德侔天地」,西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隻石雕怪獸,中間四隻為「天祿」,兩旁四隻為「辟邪」,異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後,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聖時門原為孔廟正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為「聖時門」。此門建於高台之上,前後御道上各有浮雕雲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聖時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聖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後指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認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聖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死後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為聖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為什麼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後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聖之和者。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聖之時者,終始而一的聖人,是最適合時代的聖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為正統思想。

進來聖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著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聖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為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為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裡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於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里設「璧水」意為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為小牆,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牆改為石欄桿。

弘道門始建於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為五間。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為「弘道門」,後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於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 歷史 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誌銘」,頗有書法價值。二碑原立於曲阜城東舊縣村,1964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於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後面東西兩角樓形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孔廟內的主要建築物都在此輪廓之內。角樓建於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始建於宋代,原為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為五間。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為同文門。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牆。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有小型建築作為屏障,以表示庄嚴,同文門就擔當著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於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為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內部結構為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後人進一步將奎星說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為贊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說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於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築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餘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為《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佔曲阜、佔領孔廟,「秣馬於庭,污書於池」,將奎文閣藏書「焚毀殆盡」以後,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情況。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為孔子聖跡圖陳列。孔子聖跡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聖跡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聖跡圖木板,三是明萬曆年間的聖跡圖石刻。這里陳列的系明木板聖跡圖印本。聖跡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過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內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設立碑刻57塊,南排中間兩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的;次外兩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其它均為清代建築。按孔廟的建築發展,清代碑亭應建在大中門前,清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將碑擁擠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內出現了雙檐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因此有人說這種建築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檐相交,是古建築學上所講的「勾心鬥角」,「勾心鬥角」見於《阿房宮賦》,至於其建築結構是什麼樣子,已無法確知。

十三碑亭內碑文的內容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祭廟、告廟之類的記錄。從書法上看,真草隸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滿文與漢文對照石碑,通過十三碑亭可窺見出歷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變化。

在孔廟內1372塊碑刻中,按其重量來說,最重的一塊碑應數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位置在大成門前東側),這幢碑碑身重35噸,連贔屓水盤共65噸重。此碑的石料采自於北京的西山,當時從北京將碑刻好,然後沿京杭大運河從通州運往濟寧,中間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然後又從濟寧運往曲阜,濟寧到曲阜90華里,徵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頭,趁冬季寒冷,地上潑水結冰,碑從冰上滑行,文獻上講每天走卧牛之地,這樣90華里路運了整整十五個晝夜,耗費庫銀600餘兩。

大成門在宋代初年叫儀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門。原門三間,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著火後重修,清世宗雍正題匾。此門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後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後中央四根深雕雲龍蟠柱,其餘四根為淺雕花紋,前後台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為明代中期雕刻。此處並五門,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聖門,院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門並立,東西各有掖門,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中路為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

大成門里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

此樹最早記載見於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兗州曲阜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手植檜樹原有三株,於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枯死。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再生,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毀於兵火。到此,相傳原孔子手植檜樹絕跡。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學堂教授張 將原東廡廢墟上發出的檜樹苗移栽於此地,即為第四代手植檜。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廟著火,此樹被燒死,僅存樹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著火,燒毀樹身,僅存下約半米高的樹樁。樹樁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鋸掉樹樁,現石欄內尚保留有第四代樹的樹根。現在挺挺高聳的檜樹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復生的再生檜。因此,如果算孔子親植,那麼正好是第五代樹。現手植檜高大勁撥,圍有二人合抱,枝冠似傘,樹身似銅,高達十五、六米,樹頭向南傾斜,不知為什麼,清代復生的手植檜樹的形狀竟和明代萬曆年間的聖跡圖石刻上原手植檜的形狀幾乎完全一致。有人認為這個與地理位置有關系,不知能否解釋清了。仔細想來,似乎有些道理。

先師手植樹歷來受到重視,「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將手植檜與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有詩為證:「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此碑立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宋代以前孔廟內並沒有杏壇。現杏壇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廟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擴建,位置後移。為紀念孔子講學,在原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即築一個土台,周圍植杏樹,名曰「杏壇」。金代在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壇是紀念孔子講學的地方,最早記載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習書,孔子弦歌鼓琴」。至於原來沒有杏壇,或者說有杏壇在什麼地方已無法考證了。一般來說《莊子》上面的記載是比較可信的,但《莊子》下篇一般認為是偽作,而《漁父篇》出自《莊子》下篇。因此,對於原杏壇的記載真偽難辨,尚不得考證。

杏壇內現有石碑兩幢,背東面西一碑為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立石於亭內的,面南一碑為清高宗乾隆手書的《杏壇贊》,寫道:「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杏壇的建築結構較為別致。這種結構在全國來說也是不多見的,四面懸山,十字結脊,巨角重檐,黃瓦朱欄,雕梁畫棟,精美華麗,從四面觀看形狀一致,具有獨特的建築特點。亭周圍有方正石欄,亭前水波花紋石雕香爐,傳系金代遺物。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贊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不缺,集古聖賢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火後重建的。大成殿闊九間,深五間,主殿高24.8米、闊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斗拱交錯、雕梁畫棟。四周有迴廊,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雲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遠而望之,祥雲之中蛟龍盤旋飛舞,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大成殿兩側迴廊和後面迴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棱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

殿下有雙層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東西寬約45米,南北35米,南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雙層石欄設計規整古雅,有復道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時舞蹈奏樂的地方。整個大成殿氣勢雄偉,結構整齊,規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貼裹,群龍競飛,具有明顯的東方建築特色。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里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

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龕,17座塑像。中間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孔子在 歷史 上被尊為文宣王後曾經有過爭論,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並不確切,因為「王」有君王和侯王區分,有人認為應屬君王之「王」,也有人認為應屬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從上公制」。因此看來,宋以前「文宣王」之「王」應屬侯王之「王」,以後隨著孔子地位進一步升高而被確認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著的服裝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子兩側神龕內為四配,東位面西的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執躬圭,如古代上公禮制。其後還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內除17座塑像外,還有10方巨匾(有的還未復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萬世師表」,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兩側是咸豐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立極」等,門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書。

大成殿後是寢殿。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是春秋末期宋國人,復姓亓官,十九歲嫁給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關於亓官氏的情況典籍中記載較少,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趙恆追封孔子夫人「鄆國夫人」,元代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稱為「至聖先師」,她也改稱為「至聖先師夫人」。最初魯哀公立廟時,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開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過亓官氏的塑像,後改為畫像,清雍正年間火後重建時,改為木製牌位,上寫「至聖先師夫人神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有供桌。

大成殿兩側是東西兩廡。始建於唐代,二十餘間,明代成化年間擴建到一百間,其中包括兩頭的角門。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毀於雷火,現存為清雍正時期的建築。廡88間,連廊帶門整整100間,每廡全長163米,兩廡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

東西兩廡北部現陳列玉虹樓法帖。玉虹樓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孫、衍聖公孔傳鐸的第五子孔繼涑整理刻成的。孔繼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體實,一字信夫,號谷園,別號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舉人,候補中書,工書,是當時刑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照的女婿。求學於張照,一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名重當時,與梁同書齊名,並稱南梁北孔。玉虹樓是他的書房號,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稱為「玉虹樓法帖」。玉虹樓石刻共584塊,拓印裝裱成101冊,故又稱「百一帖」。整個玉虹樓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繼涑獨家刻成,是我國珍貴的書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

孔廟的最後一座殿是聖跡殿。聖跡殿造型古雅,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並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畫——「聖跡之圖」。聖跡殿是專門為存放《聖跡圖》而建造的。《聖跡圖》每幅高38厘米,寬60厘米,文圖並茂,共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

故宅門里是當年孔子的故居原址。雖不引人注目,但卻是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廟就在這里。裡面御贊碑亭一間,據說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孔子家住闕里,故宅門所對的街道即是闕里街,闕指石闕。漢代在此街南首建有石闕兩個,元代擴修孔廟時移入孔廟,「里」是指鄉里即村莊或街道,因石闕得名闕里。

在山東曲阜孔廟詩禮堂後,故井以東。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儒家經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明代為紀念孔鮒保藏儒家經書的功績而刻制魯壁碑。

Ⅳ 中國名勝古跡圖片集介紹急急急急!!!!!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6%D0%B9%FA%C3%FB%CA%A4%B9%C5%BC%A3%CD%BC%C6%AC%BC%AF&t=3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有統一中國的偉業,亦有焚書坑儒的罪行,關於這位皇帝的功過是非,至今仍是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他思想敏銳,行為果覺,好大喜功,精於權術,同時又殘忍暴戾,冷酷無情,剛愎自用,奢靡無度,這一切使秦始皇千年來始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1974年,西安市臨潼區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大大小小的殘俑,由此秦始皇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狀況逐漸展示在世人的面前。1979年國慶節規模宏大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隆重開放。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迄今為至,秦俑博物館已接待海內外旅遊者4000多萬人次,其中外賓400餘萬人次,國外政府首腦級貴賓100餘人,首相總理250多人次。著名的有美國總統里根,柯林頓,法國總統密特朗、希拉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德國總統替爾佐克、總理科爾,日本首相竹下登、村山富市及明仁天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等,總之是多的數不清。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這一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的地下軍陣,是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合的百萬雄師的藝術再現。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這批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鎧甲,右手執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秦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兩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走進兵馬俑展廳,你一定會為兩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驚嘆不已,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人引入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這是古典寫實主義的巨大魅力,他向世界展示出湮沒兩千多年的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神秘篇章。
兵馬俑是我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兵馬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四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絡頭和挽具以金銀為構件,製作非常精巧,被定為國寶。館區各項旅遊配套設施日益完善,有餐館、商店、停車場、環幕電影、照像館和外賓廁所設施。沿西(安)臨(潼)高速路30多分鍾便可從西安到達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安市華清池景區

華清池位於臨潼縣城南驪山北麓的唐華清宮故址上,距西安30千米。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旅遊勝地。
華清池歷史悠久,相傳西周曾在這里修建過驪宮。秦代在這里砌起石宇,名叫湯泉宮。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大肆擴建,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改名「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之上,又叫「華清池」。天寶15年(756)安祿山起兵反唐,盛極一時的華清宮遭兵火之災毀於一旦。華清池現存建築多系清代和解放所建。1958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茸和擴建,此後又新添了中外友好書法碑林、唐詩三百首陶瓷藝術館、梨園宮等景點增建了新浴池、華清池賓館、驪山索道等旅遊服務設施。
1982年發掘出唐華清池御湯遺址博物館,由御湯、貴妃湯、星辰湯、尚食湯和太子湯組成。貴妃池遺址上的保護建築為四方形拱頂,其他幾座為長方形宮殿建築。

華清池建於唐華清宮故址之上,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東距西安30公里,是飲譽中外的游覽勝地。華清池是唐代華清宮內的溫泉浴池,這里以溫泉和風景秀麗著稱。相傳周幽王曾在此建驪宮,秦始皇以石築室,名「神女湯泉」,漢武帝時擴建驪宮,到了唐代進行大規模擴建,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將溫泉發展為池,並將池置於宮室之中,該名為「華清宮」,因宮建在溫泉上,故名為「華清池」。
華清池是一處具有六干年歷史,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緊依京畿的地理優勢,旖旎秀美的驪山風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使歷代在西安建都的帝王都特別鍾情於這一風水寶地。

九龍湖區龍橋卧波,柳石匝岸、龍吐清泉、湖光粼粼,飛霞殿、沉香殿、宜春殿、龍吟榭、龍石舫、九曲迴廊等十多座古式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環湖而列、錯落有致。石牛、石獅、石象及自然碑石點綴期間、相映成趣。遊人至此,頓覺心曠神怡,難辯人間天上。
環園乃華清池故園,荷花閣、望湖樓、飛虹橋、望河亭、飛霞殿、桐蔭軒、棋亭、碑亭及、『西安事變「時蔣介石下榻的五間廳等參差落座期間。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環園更顯古樸雅緻。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於1990年,徜徉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尚食湯等遺址之間,不僅使人遙想當年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嬌媚。在唐代梨園舊址小憩,可欣賞優美的仿唐樂舞和唐宮廷茶道表演。設施完備、服務上乘的溫泉賓館恭候賓客光臨。
中區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區內有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星辰湯、文物陳列室、皇帝級的葯浴池。據說,楊貴妃能長期贏得「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六七十歲仍風流倜儻,都與在華清宮長期葯浴大有關系。西區內有九龍湖、飛霞殿,還有《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大型壁畫。
經近年來考古發掘,在唐華清宮保護范圍內發現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築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陶片,為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華清池東區懸掛有郭沫若題寫的「華清池」金字匾額,區內有荷花閣、飛霞閣、五間廳(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等建築,其中溫泉石壁上的《溫泉頌碑》是我國碑石藝術寶庫中的精品。中區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區內有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星辰湯及文物陳列室。西區內有九龍湖、飛霞殿,還有《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大型壁畫,該畫由90塊漢白玉組成,長9.15米,高3.6米,描述了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驪山溫泉宮第一次召見楊玉環的情景。

華清池的溫泉非常有名。周、秦、漢、隋、唐,曾是皇家沐浴所,楊貴妃也曾「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現在四個泉眼,每小時總流量110多噸,水溫常年43度。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有機物質適宜沐浴療養,並能治風濕症、關節痛、皮膚病和消化不良等多種疾病。現在兩座宮殿式的浴室,設有男女浴池20多處,有單人池、雙人池、家庭池,同時供100多人洗浴。

延安市黃帝陵景區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之巔。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祖籍有熊氏,乃號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於河南荊山,葬於陝西橋山。黃帝以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黃帝陵地處橋山,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四季青翠,環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的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陵前數十米處有一高台。相傳漢武帝征朔方還,在這里祭黃帝,築台祈山,故稱「漢武仙台」。

黃帝廟呈四方形,廟門朝南,氣勢雄偉,門額上大書「軒轅廟」三字。廟院內有大殿,門額上懸掛著寫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大殿中間安放著巨大的黃帝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廟院內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距今四千餘年。巨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有諺語稱它「七樓八紮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傳為漢武帝「掛甲柏」,又名「將軍柏」。廟內有一碑亭,內有碑石約50通,內容主要是歷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歷代修葺陵廟的記載。

自古黃帝陵一帶就有八景的說法:橋山夜月、沮水秋風、黃谷黃花、北岩凈雪、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軒轅古廟,其中軒轅古廟是橋山風景最佳的一處。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為中國第一陵,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
情詩三百首辭典/宮雲維編著, 2006

詩詞曲賦鑒賞/葉樹發, 杜華平主編, 2006

古詩詞今唱: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歌曲集/王志新編著, 2006

中國歷代詩歌選:唐五代/林庚主編, 2006

書家錦囊:傳統節令詩稿/西子, 王志敏編著, 2006

從詩到詩:中國古詩詞英譯/任治稷,余正譯, 2006

顧隨詩詞講記/顧隨講;葉嘉瑩筆記, 2006

風雅百代存/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組編, 2006

美人如玉劍如虹/孫濤編著, 2006

楚辭/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古詩源/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中國歷代詩歌選:先秦至隋代/林庚主編, 2006

梅蘭竹菊題畫詩/馬成志編, 2006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詩歌卷/黃霖主編;羊列榮著, 2006

誦讀中國.小學卷.古典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詩品》譯注/[南朝梁] 鍾嶸著;周振甫譯注, 2006

古詩源/諸泉,傅英毅,熊蓉注釋, 2006

詠茶詩詞曲賦鑒賞/李莫森編注, 2006

誦讀中國·古典部分·初中卷/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千家詩/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中國古代文人人生方式與詩學特色/戴武軍著, 2006

莫礪鋒詩話/莫礪鋒著, 2006

王國維評點的百首中國古代詩詞/張弘, 俞伽編著, 2006

升沉不過一秋風/孫濤編著, 2006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詩意的建築:中國古代名建築詩文賞析=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ppreci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馬祿荷, 翟瑞祥, 劉自獻主編, 2006

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蕭兵著, 2006

學生版古詩學習辭典/劉琦主編, 2006

神韻詩學/王小舒著, 2006

洪恩古詩神童/北京洪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編], 2006

中國古典詩詞名篇選注集評/黃念然,胡立新,官春蕾著, 2006

誦讀中國·高中卷·古典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6

誦讀中國·古典部分·大學卷/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誦讀中國·初中卷·現當代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Ⅵ 明清時關帝廟多達百處,為何前門瓮城中的關帝廟最有名

要說北京城內最多的廟宇,恐怕要數關帝廟了。

關羽,三國時劉備手下一員戰將,官拜「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

明代中期的詩人王思任《謁午門關帝廟有紀》的詩中寫道:「只把人中提萬國,大明先謁正陽門。」老百姓們更有歌謠唱道:「靈簽第一推關帝,更去前門洞里求」,就是說正陽門關帝廟的簽最為靈驗。

明末清初,每當廟門打開後,廟里廟外就坐滿了道士,他們手抱簽桶,接待進香的客人,問簽的攤位竟達100多個。

可惜,正陽門的關帝廟現在已經無處可尋,只能穿行在正陽門箭樓門洞內,來感受當時「洞里求」的盛況了。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Ⅶ 古竹北帝廟大門對聯圖片

古竹北帝廟大門對聯

上聯是:玄機妙法虔誠尊至上;

下聯是:天理昭彰威嚴號名帝。

Ⅷ 為什麼廟門上是八卦圖啊八卦不是道教的么

八卦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不過佛教也有八卦的

Ⅸ 文昌市孔廟福地正神

摘要 文昌孔廟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明洪武八年(1375年)遷址於文城鎮文東里20號,總面積3300平方米。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我國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旅遊點之一,被譽為「海南第一廟」,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孔廟大門前立有孔子行教像一尊,大成殿內設有孔子神龕,神像、神牌、四配十二哲神位、皇帝璽印、匾額、楹聯,祭器齊全,還增設了孔子箴言、名家書法碑林,北京、山東孔廟、孔府、孔林圖片展覽,孔子七十二弟子圖譜、孔子聖跡圖、文昌進士碑等。

Ⅹ 寺廟的門檻有多高

一般也就兩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