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玉蟬造型不同用意也不同是嗎
玉蟬,一般以高古玉蟬最為經典。它是漢代玉器最為典型性的器形,其形制大致有:一種為佩,專門佩帶在身,以作裝飾和辟邪而用;另一種為冠,作為飾物綴於帽端;還有一種用途較為獨特,被稱之為臕,這是一種專門放置於死者口中的殮葬品。先人以為蟬性高潔,「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並以死者口臕玉蟬可祈望轉世再生。
僅供參考,我所知道的這些和田玉、玉器知識都是從「御府和田玉」學到的!
Ⅱ 玉蟬的歷史演變
新石器時代興隆窪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時期的文物,長3.2厘米,寬1.8厘米,1989年出土於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青玉質地,採用琢磨工藝製作,造型古樸。 蟬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己出現,商代至戰國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時的玉蟬大多是懸掛佩戴用的裝飾品。
玉蟬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大量出現。商代玉蟬用於日常佩戴,形制古樸,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紋飾簡單。
漢代玉蟬刀法簡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稱「漢八刀」。蟬形比戰國時期薄而大,重視玉料選材,玉色以白為上。表面琢磨得平整潔凈,線條挺秀,尖端見鋒,鋒芒銳利,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尾部的尖鋒有扎手的感覺。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線,但都是兩線交鋒而成。一般說,玉蟬呈平頭形的,以西漢早中期的作品為多,圓頭形的以西漢中晚期的作品為多。西漢中晚期玉蟬的眼珠多跳出輪廓外。尾部的橫線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一般以4至7條為多見,但是最多的有12道。
玉蟬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見於考古發掘的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早期墓,其後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發展成為普遍的習俗並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商周玉蟬用於日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簡單的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漢代玉蟬除少數尺寸略大,頭上有穿孔的屬佩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很好。蟬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簡明概括,頭翼腹用粗陰線刻劃,寥寥數刀即成。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漢代玉蟬造型規整,變化較少。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於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
東晉以後幾乎見不到玉蟬了,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當然玉蟬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蟬多作為佩飾。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製作。明代玉蟬的紋飾線條雕工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蟬腿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陰線刻得很密。在蟬的反面採用單撤刀法,使兩翅與腹部分開,兩翼張開,腹部凸起,增加立體感。
腹部的皮紋從頸部開始,而前幾個時代玉蟬的皮紋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蟬也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清代玉蟬是寫真手法與仿古紋飾同用,用料講究,紋飾分布稀疏明朗,線條多用陽紋線來雕刻,這是清代的特徵。清代後期開始造假,民國時更為盛行。
清代玉蟬刻劃特別精緻,眼睛細長,翅有脈紋,足爪屈曲,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清朝乾隆時玉蟬製作用料特別嚴格,精雕細琢,一絲不苟,蟬身有回紋、勾雲紋裝飾。清晚期玉蟬線條常有崩斷現象,刀法軟弱無力,陰刻線細而深,常用岫岩玉燒成紅色或黑色仿古蟬。
Ⅲ 玉嬋是什麼年代盛行的
應該是漢代。
Ⅳ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要口含玉蟬
蟬在古代是一種靈物,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蟬在最後脫殼成為成蟲之前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脫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十分推崇。
與此同時,佩戴玉蟬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以蟬裝飾的帽子稱「蟬冠」,是身份的象徵,腰間佩蟬叫「腰纏萬貫」,胸掛玉蟬稱為「一鳴驚人」,在一片樹葉上的蟬,被喻為「金枝玉葉」。蟬型工藝品最早是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到了商朝時,人們都將蟬作為佩飾日常佩戴,那時的蟬造型古樸,雕刻粗獷,材質主要以玉石為主。戰國以及漢朝時期,蟬的製作工藝和造型設計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漢代時的玉蟬,雕刻刀法簡練,但是粗獷有力,刀刀見鋒,有著「漢八刀」之盛名。並且表面打磨的平整干凈,線條挺秀,尖端銳利,鋒芒必現,邊緣處如刀切一般,不會有崩裂和毛刺現象,蟬尾部甚至會有刺手的感覺。剛蛻變的蟬——製作玉蟬的楷模,南北朝時期,玉蟬的仍舊是沿用漢朝時的造型,但是因為當時戰火四起,玉石資源緊張,玉蟬大多都以滑石來製作,細節部位更加寫實,和漢朝時的相比較,更加逼真。到了宋朝、明朝時,玉蟬的蟬翼更為圓滑,尖端處沒有刺手感。這也是一個可以用來分辨真假的特點。清代的玉蟬雕刻的最為精緻,眼睛較為細長,蟬翼脈絡清晰,蟬足屈曲,裝飾性更強。
Ⅳ 漢代玉蟬的特點,漢代玉蟬拍賣成交價格是多少
第一,兩漢玉蟬多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雕成,用料講究、形制古樸、質地上乘。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用質地細膩看似像玉的石材來冒充玉料,最簡明有效的辦法是用小刀在邊緣處輕劃一下,玉的硬度很高,一般的金屬製品很難讓其產生明顯刻痕。若是傳世玉蟬,經過長期與空氣接觸和人手的把玩,空氣中的水分、人體的汗液等都會在玉蟬表面形成一層溫潤亮澤的包漿,如圖1、圖2所示兩件玉蟬(上海博物館藏)表面都有一層油蠟一般的反光,顯得潤澤古樸,這就是包漿,真正的包漿古樸渾厚,造假的包漿淺薄不濃厚。若是出土玉蟬,由於長期埋在地下,玉蟬表面受到有害物質侵害會出現整體或局部沁色。
第二,漢代玉蟬的美學意義不同以往,蟬的形象變為概括、抽象、簡約。漢代玉蟬器型規整平正、雕工渾厚、優雅適度、變化較少,因此有一定鑒別標准。如圖1、圖2所示,兩件玉蟬皆高額、凸眼、寬頸,紋飾分布稀疏明朗,蟬身用粗細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紋飾簡單;蟬雙目斜凸於兩側,中間呈八字形凸出;西漢早中期玉蟬一般為平頭,中晚期以後呈圓形為多,蟬眼常凸於輪廓之外,圖1到圖2的兩件玉蟬正是兩種不同形式的過渡;兩漢玉蟬頸部皆有弧線數條;背脊弧度平整,雙翼對稱、長而窄,如肺葉狀,尖端挺勁見鋒,有扎手的感覺;腹部微凸,可見陰刻線紋數條;尾作弧形漸收,數條橫刻線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表皮;漢代拋光技術先進,打磨平滑光亮;琢工講究干凈利索,整體形象大氣,線條洗練、硬朗,雕琢有力。這種粗獷有力、刀刀見鋒的雕刻手法,應用在漢代玉蟬身上,寥寥數刀,神韻盡在,素有「漢八刀」之稱,漢代玉蟬的這股神氣,也是鑒別漢代八刀蟬的重要依據~
Ⅵ 這個蟬市場假多少
玉蟬是一種常見的古代玉器。在古人看來,蟬是清高聲遠、潔身自好的象徵,因此蟬的造型很早就為中國先民所使用,生以為佩,死以為琀。兩漢玉蟬多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雕成,用料講究、形制古樸、質地上乘。
漢代玉蟬器型規整平正、雕工渾厚、優雅適度、變化較少,因此有一定鑒別標准。兩漢玉蟬頸部皆有弧線數條;背脊弧度平整,雙翼對稱、長而窄,如肺葉狀,尖端挺勁見鋒,有扎手的感覺;腹部微凸,可見陰刻線紋數條;尾作弧形漸收,數條橫刻線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表皮;漢代拋光技術先進,打磨平滑光亮;琢工講究干凈利索,整體形象大氣,線條洗練、硬朗,雕琢有力。這種粗獷有力、刀刀見鋒的雕刻手法,應用在漢代玉蟬身上,寥寥數刀,神韻盡在,素有「漢八刀」之稱,漢代玉蟬的這股神氣,也是鑒別漢代八刀蟬的重要依據。
香港泰瓏國際拍賣控股有限公司—玉琀蟬相關成交記錄。
1:漢青白玉琀蟬
編號:0519
規格:長6.1cm 寬3.0cm
成交價:HKD :780,000
拍賣日期:2012-06-30
2:西漢 雞骨白玉琀蟬
編號:0697
規格:長3.2cm 寬1.8cm
厚0.4cm,重8.74g
成交價:HKD :1,200,000
拍賣日期:2013-11-23
3:東漢 白玉琀蟬
編號:0489
規格:長3.2cm,頭部寬2cm
厚2.5cm,重5g
成交價:HKD :880,000
拍賣日期:2010-09-22
4:漢代 青玉琀蟬
編號:0566
規格:長5.8cm,寬2.7cm
成交價:HKD :1,800,000
拍賣日期:2013-11-23
5:清 白玉琀蟬
編號:0648
規格:長4.8cm,寬1.9cm
成交價:HKD :580,000
拍賣日期:2011-11-18
6:漢 白玉-青玉琀蟬 一對
編號:0555
規格:一對 重:13.2克
成交價:HKD :2,380,000
拍賣日期:2012-10-08
Ⅶ 希望死者重生的漢代玉蟬,為啥在東漢後銷聲匿跡了
從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開始,先人們就有了在在死者口中含以物品下葬的習俗。這種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名叫“飯含”,“飯”主要指穀物,“含”則指珠、玉、骨、貝等物品,其最初意義可能與事死如事生,不希望死者空口無食的觀念有關。
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兩周時期開始,這種口含物品類越來越繁多,出現了玉環、玉玦、玉珠、玉管、玉石塊等不同形狀,甚至出現了魚、蠶、蟬等各種動物造型。安陽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過四件玉蟬,說明在商代將裝飾用的帶孔玉蟬用作口含,是貴族葬禮中比較常見的現象。
蟬要經蛹經過蛻變方可成蟬,這種特有的生長規律,符合古人對重生的嚮往和追求。蟬無口不食,只是吸風飲露。而《莊子·逍遙游》中提到的神仙正是“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這些都足以使當時人將蟬作為死而復生、屍解成仙的榜樣。因此古人認為把蟬形玉珞放入死者口中,死者的靈魂可以如蟬蛹蛻變成蟬一樣得到重生,寄託著古人對死者死後靈魂不滅,有一天能像蟬一樣破土而出、獲得重生的願望。
Ⅷ 看看這個高古玉蟬,正經的漢八刀,值多少
僵太多了 ,明顯的染色,仿品,造型是禪,不屬於漢八刀范疇,價格估計也就在三位數,不值錢,望採納~
Ⅸ 古代玉器的主要功能
1、政治功能:古玉器為等級制的物化,玉的道德、文化觀念。
2、被賦予了道德、文化觀念,玉的道德文化觀念從西周發展起來,源於民俗;經儒家學派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歷代統治階級巧妙加以利用;被民眾所接受。這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3、經濟價值:古玉器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
4、禮儀功能:禮儀用玉一直佔中國古玉器的主流。
(9)高古玉蟬的形制有多少種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內涵豐富而又深厚的禮玉文化始終貫穿於民族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禮玉包括有「圭、璧、琮、璜、璋、琥」六類。此「六器」是中國古代禮制玉器的核心。
古代人們佩玉,主要不是簡單的裝飾,不僅僅是表現外在的美,而是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也就是表現德,同時還具有體現人的身份、感情、風度的作用。從隋唐至清,出現了許多玉制文房、器皿等器物。造型新穎,雕琢精美。可實用亦可賞玩,但材質主要表明其華麗貴重,和使用本身沒有直接關系,多用於富貴人家的居室陳設。
Ⅹ 上古的美玉都有哪些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玉笏
上朝時所執的玉制手板。即「珽」。《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註:「球,美玉也。」
鎮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端之一。也作「鎮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註:「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註:「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穀圭
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制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穀圭以和難,以聘女。」註:「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考工記·玉人》:「穀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鄭玄注引鄭司農雲:「以圭璧見於王。」《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並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後至宋、元時,玉雕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製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掛在牆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復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玉琥
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參見「玉琥」。
珩
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
環
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註:「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袞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後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並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佩」。玉作的佩飾。《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玦
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玉帶鉤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國初期墓中,發現一件玉帶鉤,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庄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鉤出土。
玉鉤
玉制的鉤,故名。有帶鉤、簾鉤、帳鉤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勛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鉤、玦各一。鉤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鏤。」《列仙傳·鉤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鉤。」
玉劍飾
指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玉劍飾始於戰國,戰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珌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帶劍首長而大,格多,劍珌與戰國相似。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懼備,並有高浮雕玉飾。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製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釋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飾。」
玉琫
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傳》:「琫,上飾;珌,下飾。......天子玉琫而鞉珌,諸候琫而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鏤後銀鏤、銅鏤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絮,......壁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蟬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參見「含玉」。
玉節
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玉璽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魚
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將》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玉帶
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合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輿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制度》。
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雲玉藻也。」《後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 璜古玉器名。是一種弧形的玉器。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徵召的玉制禮器。也作佩飾。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數接近二分之一。為此,"璧曰璜"的說法,與"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為佩飾物,故有"佩璜"之稱。新石器時代的佩璜,一般兩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環類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後,一般都進行再次雕琢,形成龍形、魚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鱗紋和三角形紋等。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註:"瑗,孔大而邊小。"《荀子·大略》:"問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當中的孔,'肉'是指周圍的邊。而出土玉璧,與《爾雅》所說不符。認為"'瑗'字在古玉名稱中今後似可放棄不用。大孔的璧環類玉石器在新石器時代墓中便已出現,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當是作為手鐲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為古"玉鐲"來解釋。 周南泉《試論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考古與文物》1985年5期)一文認為"瑗"在古籍中有明文規定,且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玉環、瑗上,墨書文字寫名,也與《爾雅·釋器》一致。今就不更改定名為宜。"同意《爾雅·釋器》一書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