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護法有多少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女人看你那個洞的圖片 2025-08-15 17:45:49
少婦動態圖片大全圖片 2025-08-15 17:44:19

護法有多少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8 22:28:29

A. 佛教都有哪些護法神

藏傳佛教的護法分世間護法和出世護法兩類。

世間護法指處在見道位以下,有神通能量的世間神靈,如大梵天,因陀羅之類。出世護法指處在見道位以上的十地菩薩和諸佛化現為護法形象的各種神靈,《楞嚴經》中講佛陀講完楞嚴咒後無量百千金剛、梵王並天帝釋、四天大王、無量葯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並電伯等。

1、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俗稱「四大金剛」,是錯誤的,應該叫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

2、韋陀菩薩

韋馱,也是佛教傳說中的護法神。在我國漢族地區佛寺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彌勒佛之後,面對釋迦牟尼像,其形象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剛杵。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代高僧道宣夢見一神,自稱:『弟子是韋將軍,諸天之子,主領鬼神。如來欲入涅盤,教弟子守護贍部(南瞻部洲)遺法。

3、長壽五仙女

長壽五仙女原為西藏民間所奉神,又稱"吉祥長壽五神女"、"神勉長壽五姊姝"或"具祥空行母五姊妹"。她們是:祥壽仙女、翠顏仙女、貞慧仙女、施仁仙女、冠詠仙女。公元八世紀時印度蓮花生大師進藏,將她們降服,從此成為佛教的護法神。蓮花生大師降服五仙女的故事至今在西藏地區廣為流傳。

4、善金剛

善金剛又稱"具誓善金剛","多吉來巴",原為西藏地方神,蓮花生大師入藏時受到降伏,變成佛教護法神。據寧瑪派典籍介紹,善金剛是最高等級的世間護法神之一,它比白哈爾還具有法力。被寧瑪派列為9組護法神之首--陽曜三神之一。

5、金剛具力神

金剛具力神的形象特徵是:一面二手。頭戴五骷髏冠,肩掛50人頭骨串,以人骨和蛇作耳環。上身穿象皮衣,下身以虎皮圍腰,以人皮為坐墊,右手揮舞冒火劍,左手置胸前持骷髏碗,左臂彎上卧一隻吐寶如意獸和金剛鉤。騎在一隻大鵬翅膀上。

(1)護法有多少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藏傳佛教中的世間護法分三類:

第一類,出自從印度梵文翻譯的顯密經典。

第二類,出自伏藏經典(前弘期時由連花生大師、無垢友、赤松德贊王、耶協措傑、魯·南喀寧布、白若咱那、魯·桑結耶協等人,先後將密乘經典法門埋藏於山岩土石之間。到後弘期時,逐漸有人將這些經典發掘出來,弘傳於人,這些經典便稱為伏藏)。

第三類,來自原始的苯教信仰。八世紀前在藏地形成的民間信仰世間神靈有:水神、火神、土地神、星宿神、方域神、本地神、生地神、戰神、財神、助運神、道路神、風神、灶神、隨身五神、護男神、護女神、護命神等。這類出自民間信仰或苯教信仰的神靈,也被後來傳入的佛教所吸收,改造成了佛教的世間護法類神眾。

B. 佛家的全堂佛都是那幾位

一、佛主: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葯師佛。

二、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

三、護法天神:

四大天王及諸護法。

人物列舉介紹:

1、彌勒佛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2、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3、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梵文:Skanda 。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還有另外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大神將之一,又是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有很多人把韋馱天和韋天將軍相混),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

凡有規模的寺廟大多供韋陀尊天菩薩像,因為韋陀菩薩是佛祖的護法神,也是佛法的護法神,也護修行佛法的眾生,寺廟供奉韋陀意為護寺安僧,相傳釋迦牟尼涅盤時,諸天和眾王把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韋馱也分得一顆佛牙,正准備回天堂。

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馱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眾王紛紛誇獎韋馱能驅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於是,韋陀被人們稱為護法菩薩。相傳,浙江臨安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農歷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聖誕。

4、伽藍菩薩

伽藍菩薩,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佛教伽藍神的代表形象。

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十八伽藍神」。 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

5、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台灣,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C. 「天龍八部」本來指8位護法,金庸以此為小說名,有何深意

金庸以「天龍八部」為小說標題,主要是突出人物,增加英雄主義色彩。眾所周知,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的著名武俠小說。故事的背景是宋哲宗時期,描寫了混亂時期許多俠義人物的愛恨情仇。整部小說以「沒有人是不公平的,所有有感情的人都是邪惡的」為核心,描寫了許多俠義人物的愛與恨。


3.書中的道德

另一方面,金庸先生在創作《天龍八部》時深受佛教的影響。「天龍八部」的名稱來源於佛教,全文本身充滿了佛教的慈悲,有些故事甚至直接來源於佛教。整本書中的各種「怨」、「恨」是佛教「貪、恨、痴」三種外在表現,最終成為整本書中各種人物悲劇的外在根源。因此,事實上,天龍八部不僅是書中最具特色的八個人物,而且寓意著金庸先生將佛教的慈悲滲透到整部小說的方方面面。

D. 佛堂一共有幾個護法

這個不看你的佛堂,而看你是否皈依佛門三寶。皈依三寶者,都有三十六位善神護法。三十六位護法神各有其名,將名字抄完於卡片,裝入錦囊,帶在身上,是很好的護身符。

E. 道教護法神有那些

護法四元帥是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神系中四位十分有名的護法神,其說不一,大致有三。比較流行且較為正統的一種說法,就是道教神系中的四位護法天神,《道法會元》中稱四元帥之名號為:天蓬玉真壽元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一、天蓬玉真壽元真君

北極天蓬真君是四聖之首。他「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鍾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群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帥為嗣教外台卿,別有神局,是陰治之有司,號北極驅邪院,如世之殿師,兵府是也。

其中皆是陰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舉仙官為任,使拯治陰魔,禁御萬殺,承陽宣化,保寧山川,生育萬匯,皆荷道化。」

同書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帥三頭六臂,赤發,緋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結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鍾;又左一手執斧鉞,右一手結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劍,領兵吏三十六萬騎,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劍,乘北方太玄煞氣、黑氣,氣中有五色氣,從空降壇。」

《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亦述天蓬英武儀貌:「三頭六臂,執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物,身長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領神兵三十六萬眾。」

考「天蓬」一名,本為星宿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斗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輔、天英、天內、天柱、天心、天禽也。謂順支辰,總御陰陽,契合天地,主張造化,乘三明以應四時,隨月建以定八節,歷九宮也進退。」即是以天蓬為北斗九宸之首輔,主四時八節、陰陽造化之政。

二、天猷仁執靈福真君

北極四聖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說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

「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紅光杳杳,紫氣悠悠,雄風,猛霧颼颼,真氣宛轉,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嶽巡遊,金童鼓吹,玉女歌謳,名列金闕,位鎮豐幽,蒼禽獅子,巨海蛟虯,三十萬兵,從我周遊,逢妖即斬,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無休,降臨福氣,滌盪無憂。」

《道法會元》卷一七四謂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領玄都蛟龍金龍驛吏萬千,執印施符,救助萬民,「氣濁者以印上之,靈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鎮山川大澤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運動靈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帥,遊行太空。」

三、翊聖保德儲慶真君

四聖的第三位是翊聖元帥,亦名黑殺元帥、黑煞將軍。《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說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憫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斷,何鬼敢當。

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殺咒》曰:「走符攝錄,絕斷鬼門,行神布氣,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鍾,頭戴昆侖,行繞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

《道法會元》卷一七五謂翊聖元帥主治元照靈虛府,有元照靈虛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傳世。《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殺神符,並曰:「若黑殺真君聞龍蜃觸符,即親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紙書佩之,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鎮宅,除災驅怪。」

這位翊聖元帥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為護佑宋室的大神。據王欽若《翊聖保德傳》記載,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於終南山中築上清太平宮,每逢三元、諸聖誕節,致醮祀神。於是翊聖真君經常降臨,為人祛殄驅怪,靈驗不可勝紀。

故官吏民眾不遠千里,「或馳誠遙禱,或齋潔朝拜,以祈真受,時有所聞。大抵多隨其性習,加以訓助。人臣依於忠,人子依於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貪酷者警以要道,詞甚平易,頗葉音韻。」如降言曰:「盡力事君以為忠臣,濁財勿顧,邪事莫聞,整雪刑獄,救療人民,動合王道,終為吉人。

積愆為咎,必有沉淪。眾生本無形之性,配有形之軀,曠劫以來,不能自悟,自有無極世界不夜之鄉,混合太虛,杳冥同理。」凡此類降言,內容涉及廣泛,有講修心觀空,有論煉氣養生,有勸善君臣民眾,充分顯示了道教度人濟世的一貫作風,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與祭禮。

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北極四聖的最後一位即真武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謂他乃「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

其《真武咒》曰:「干元有將,頂戴三台,披發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影,身如山嶽,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為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

自明代隨著民間對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與高漲,真武元帥後來又升格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民間幾乎成為與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5)護法有多少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護法四帥:道教四位十分有名的護法神。其說法大致有三:一指馬、趙、溫、周四大將,此為清代說法。

馬為馬靈耀、趙為趙公明、溫為溫瓊、周為周廣澤。《北游記》稱周廣澤原為斗隔山中的一妖,號廣澤大王,生得赤發獠牙,腳著風火輪,手持大月,見物好人美,即興風作怪,捲入洞中。後被真武陣伏,玉帝封其為「風輪周元帥」,隨真武行道。

二指岳、趙、溫、康四元帥。岳為岳飛,世稱岳穆王,死後祀之為神,趙即趙公明,溫為溫瓊,康為康席。《北游記》稱康節為「仁聖康帥」,曾是西安府黑松林中一妖,在仁聖岩興妖怍怪時,被妙樂天尊降伏,玉帝敕封為「仁聖康元帥」,手執金芹,助真武降魔。

三為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道教神系中的四位護法天神,《道法會元》中稱四元帥之名號為天蓬玉真壽元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卷十五雲:「天蓬元帥寶印照我,天猷元帥仗劍衛我,翊聖真君持戟守我,玄天真武水火助我。」

說明玉印、玉劍、大戟、水火分別為四位護法元帥的神器。此外,該書卷三十九還用四聖來命名四元帥,稱天蓬玉真壽元真君為天蓬元帥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為天猷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為翊聖黑煞真君,稱佑聖真武靈應真君為紫皇天一天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這是道教對護法四帥的又一種稱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護法四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極四聖

F. 一共有多少位佛,分別是多少位羅漢,分別是多少位菩薩,分別是

有20位佛,18羅漢,18位觀音。

註: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即是佛也是菩薩)

1、諸佛

(1)三世佛

橫三世佛:

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現實世界﹚的教主,主管中央娑婆世界。農歷四月初八佛誕。

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凈土世界的教主,主管西方極樂世界。農歷十一月十七日佛誕。

葯師佛: 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農歷九月三十日佛誕。

(2)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

過去佛——燃燈古佛。

現世佛——釋迦牟尼佛。

未來佛——彌勒佛。

(3)三身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報身佛——盧舍那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凈土)之身;

應身佛﹙又稱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4)五方佛

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

東方不動佛﹙阿閦佛﹚——代表大圓鏡智。

南方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

西方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5)華嚴三聖

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6)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2、羅漢

十八羅漢是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騎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3、諸菩薩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准提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金剛拳菩薩、除蓋障菩薩、無盡意菩薩、葯王菩薩、葯上菩薩、救脫菩薩、寶檀華菩薩。

(6)護法有多少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一、佛教其他神靈

1、十大弟子

釋迦牟尼佛的十個著名門徒。傳說他們各有一方面的獨特專能。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2、十九伽藍

十九伽藍神原為十八伽藍,都是古印度神話中的神祗,後增加了關羽,成為十九伽藍。伽藍作為佛教護法神,維護寺院僧事活動的正常開展。

美音、梵音、天鼓、巧妙、嘆美、廣妙、雷音、師子音、妙美、梵響、人音、佛奴、嘆德、廣目、妙眼、徹聽、徹 視 、遍視、關羽

3、二十四諸天

一大梵天、 二帝釋天、 三多聞天王、 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 六廣目天王、 七金剛密跡天、 八大自在天、九散脂大將天、 十大辯才天、 十一大功德天、

十二韋馱天神天、十三堅牢地神天、十四菩提樹神天、 十五鬼子母天、 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天、十八月宮天子天、 十九娑竭龍王天、

二十閻摩羅王天、二十一緊那羅天、二十二紫微大帝天、二十三東岳大帝天、 二十四雷神天。

4、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四大天王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身為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以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身為紅色,穿甲胄,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

【北方多聞天王】「多聞」以福、德知名聞於四方,故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穿甲胄,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

5、四大金剛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廣大潑法金剛;

峨眉山淸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

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

昆侖山金雫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

二、觀世音三十三化身

1、楊柳觀音, 2、龍頭觀音, 3、持經觀音

4、圓光觀音, 5、游戲觀音, 6、白衣觀音

7、蓮卧觀音, 8、瀧見觀音, 9、施葯觀音

10、魚藍觀音,11、德王觀音,12、水月觀音

13、一葉觀音,14、青頸觀音,15、威德觀音

16、延命觀音,17、眾寶觀音,18、岩戶觀音

19、能靜觀音,20、阿縟觀音,21、阿摩提觀音

22、葉衣觀音,23、琉璃觀音,24、多羅尊觀音

25、蛤蠣觀音,26、六時觀音,27、普悲觀音

28、合掌觀音,29、一如觀音,30、馬郎婦觀音

31、不二觀音,32、持蓮觀音,33、灑水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