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民俗知多少海報
海報設計是視覺傳達的表現形式之一,通過版面的構成在第一時間內將人們的目光吸引,並獲得瞬間的刺激,這要求設計者要將圖片、文字、色彩、空間等要素進行完整的結合,以恰當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宣傳信息。
一般來講,海報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1.電影海報
這是影劇院公布演出電影的名稱、時間、地點及內容介紹的一種海報。這類海報有的還會配上簡單的宣傳畫,將電影中的主要人物畫面形象地繪出來,以擴大宣傳的力度。
2.文藝晚會雜技體育比賽等海報
這類海報同電影海報大同小異,它的內容是觀眾可以身臨其境進行娛樂觀賞的一種演出活動 ,這類海報一般有較強的參與性。海報的設計往往要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3.學術報告類海報
這是一種為一些學術性的活動而發布的海報。一般張貼在學校或相關的單位。學術類海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4.個性海報
自己設計並製作,具有明顯DIY特點的海報。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
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立春是在每年的2月4日或著是2月5日。
(1)中華民俗知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
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吃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收(給)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合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② 中華民俗有哪些
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視為「財」都宜「貯」之,以保來年財源滾滾,吉利昌 盛。
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一帶、川西一帶。每年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爭相早起擔井水,稱為搶銀水。民間認為:誰最早擔回水,誰這一年就會最興旺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徵財源涌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舊時春節期間,人們習慣於到寺廟上香。大年初一,許多人竟相趕早,爭著到屆里上第一柱香,認為這樣可帶來好運。
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早在唐代,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產後,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舉辦。一年一次,新燈會在保留原來燈節特色基礎上,從品種、式樣、規模、影響等方面都大大發展了,成為春節期間人們游樂的重要去處。
自貢恐龍燈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自貢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屆時,自貢市人民公園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在燈會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扎彩燈、絹花彩燈、玻璃彩燈,還有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製造的瓷器彩燈、霓虹彩燈、水下彩燈、低壓流水燈、氣體放電燈、程序控制燈等。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影視故事、民風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燈造形中,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具特色和魅力,並蜚聲海內外。亥習俗現仍流行。
成都花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天舉行。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成都花市在唐寧時便十分興盛,舉辦日期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開,最堪游賞。屆時,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異卉運到成都,集中展覽和出售。花會期間,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入園擺攤設點,供遊人品嘗。
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一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保盡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梓潼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又稱梓潼大廟廟會。流行於梓潼縣一帶。每年農歷的二月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後舉辦兩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廟會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來,該習俗重新流傳,活動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觀賞和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及旅遊觀光為主。
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安縣瞧水一帶,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屆時,來自德陽、綿陽、什邡、北川、江油、茂縣等地的群眾,匯聚於瞧水場,到太平橋進行踩橋活動。
都江堰放水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都江堰市。每年清明節舉行放水大典。
張爺會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歷四月初四舉行,相傳該日是張飛的誕辰。屆時,屠戶門紛紛備好祭品,前往廟中祭祀叩拜祈求雞毛蒜皮保佑生意興隆。
嫁毛蟲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清晨人們紛紛走出屋子,在田邊地頭收取草葉、秧苗、樹葉上的露水,帶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後,在剪成條的紅紙上書寫「毛蟲今日出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歸家」等話語。寫好後,將兩張紙條交叉貼於屋內牆上,人們認為,這樣可使莊稼免受蟲害,並獲豐收。
望叢歌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郫縣一帶。每年端行節舉行。屆時,遠近的人們紛紛前往望從祠朝會上香,祭祀望帝、叢帝有德遺民,祝福莊稼獲等於豐收。
六月六曬衣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相傳,農歷六月六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曬經的日子,故民間認為這一天曬的東西易於保存。民謠雲:「六月六,曬衣服。」人們習慣於該日將衣物拿到室外晾曬,認為這樣衣物不會被蟲蛀。
蔡侯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歷八月舉行。夾江是著名的紙鄉,坊眾多。廣大造紙藝人奉蔡倫為祖師,家家供奉蔡倫神像農歷八月正什新竹末漚好、舊料已用完的閑暇之期,藝人們便集資辦蔡侯會。
女兒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膠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備灶神馬科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民間將臘月二十四日稱為過小年或小除,此日要在灶邊燃燈點燭祭禮灶神,送灶神爺上天。
鬼城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豐都縣一帶,舊時,每至廟宇主神的誕辰,都要舉行廟會。豐都鬼城寺廟林立,屆會眾多,全年達35次。如正月初九玉皇殿辦玉皇大帝聖誕廟會,二月初二天子殿為閻羅王天子聖誕並天子娘娘肉身成聖期舉行天子會,四月初八大雄殿為釋迦牟尼聖誕辦佛主會,九月初八豐都大帝對聖誕舉辦土地會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鬼城廟會曾一度中斷。1988年4月18日,豐都縣舉辦首屆鬼城廟會,在保留原有廟會特色的基礎上,增加了經貿洽談、物資交流等內容。該習俗現在流行。
火把節 彝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神靈、祈禳凶邪的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起源傳說校多,有說火把可驅災去邪,有說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有說是紀念古代一位彝族女性的。現在,涼山州將火把節與實行對外開放、加強橫向聯系、促進商貿交流緊密結合,每年在節日期間舉行火把節物資交易和盛大慶祝活動,並成功地舉辦』94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為傳統節日增添了具有時代特徵的新意。
彝年 彝族年節。節期三天,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歷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師占卜而定。如果當年五穀豐收,則可沿用上一年時間過年。否則另擇吉日。節日早晨,人們鳴槍放炮,互相慶賀五穀豐收,祝賀節日快樂。中年男子們三五成群,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婦女不出門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們除唱歌跳舞外,還舉行磨秋、賽馬、射箭等競技活動。
都陽節 彝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雷波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家家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採花節 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黃龍寺廟會 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節日那天,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青年人唱歌跳舞,盡情游樂。
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俄喜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准備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賞花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謝水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上九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歷下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曬佛節 藏族傳統節日。時間各地不一,一般在藏歷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舉行。屆時,各寺將珍藏的巨幅布畫及錦緞織成的佛像取出,展示於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域高大的石壁上,讓廣大群眾觀瞻。僧人口誦佛經,信徒們頂禮膜拜。
賽馬會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插屋頂旗 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一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扎在樹桿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羌年 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每年農歷十月一日舉行。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
牛王會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喂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頷歌節 羌族節日習俗。主要流行天茂縣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只有婦女參加。
羌族端午節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這天,男女老少都要飲一點雄黃酒,並擦一點在耳邊和鼻邊,撒一點在門前和窗前,以防蚊蠅蟲蛇及穢氣進入,保佑家人無恙。凡能走動的人,盡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認為沾了端午露能強身健骨。
趕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調年會。時間在每年農歷除夕的前一天,因此比漢族過春節早一天,故稱。現在,該習俗僅在少數土家族人中流行。
族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酉陽縣東部。當地土家族每年農歷七月一日過年。為緬懷祖先,形成獨特的年節習俗。
打春節 石柱縣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鞭春節、三壇節。每年立春日舉行。
趕苗場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羊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除夕洗腳 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
闊拾節 僳僳族傳統節日。僳僳語音譯,意為新年歌舞節、年節或春節。流行於德昌縣等地。時間在農歷臘月底正月初,節期10天左右。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拜年,互相祝福。
白馬歌會 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銅梁龍燈會 表演藝術。又稱龍燈。龍燈流行全川,以銅梁龍燈最為有名。四川民間一直保留著舞龍的崇龍習俗。銅梁龍燈以扎制精巧、形象生動、舞姿優美聞名,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經濟文化活動表演,受到人們贊頌。
③ 中華民俗知多少(語文)設計圖(手抄報)(中華民俗知多少)(清晰放大)
雲南京大屠殺
④ 中國過年的習俗《圖片》
這個圖片行么
⑤ 中國的習俗有哪些
1、拜太歲
太歲是古老的中國民間信仰,源於古代中國民間的天體崇拜,與歲星(木星)有一定的關系,由道教繼承發展為拜太歲信仰。常見的化煞解厄方法,大多數以在正月初八舉行。當代拜太歲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城隍廟、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香港蓬瀛仙館等道觀。
2、五福
這「五福」代表五個吉祥的祝福: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傳統習俗中,五福(蝠)合起來就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值此新春佳節到來之時,我們衷心祝願各位把下面的五福搬回家。
3、滿月酒
滿月酒,是指嬰兒出生後一個月而設立的酒宴。中國古人認為嬰兒出生後存活一個月就是度過了一個難關。這個時候,家長為了慶祝孩子渡過難關,祝願新生兒健康成長,通常會舉行滿月禮儀式。
該儀式需要邀請親朋好友參與見證,為孩子祈禱祝福。這就是「滿月酒」的來源。現如今,人們為慶祝寶寶出生一個月而設立酒宴,這個儀式便稱為「滿月酒」。
4、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5、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⑥ 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⑦ 中國漢族人民的習俗圖片
抱歉圖片沒有,不過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中文名
漢族習俗
特點
豐富異常
作用
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
屬於
漢族
姓氏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而漢族之姓則多出於黃帝,炎帝之後,故又稱「炎黃子孫」。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⑧ 「中國年」習俗知多少
「中國年」習俗一般有年夜飯、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
⑨ 端午節中國人的習俗,及圖片
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