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故宮圖片有多少個門
擴展閱讀
瀏覽器圖片存哪裡去了 2025-07-23 21:48:22
三個男人一起走的圖片 2025-07-23 21:48:13
男人表白廠花圖片 2025-07-23 21:42:44

故宮圖片有多少個門

發布時間: 2022-07-25 16:48:11

① 北京故宮共有多少個門

四個南門午門故宮正門,屬朱雀 也叫雁翅樓,五鳳樓
北門神武門故宮後門,屬玄武 原名玄武門,避諱康熙的名字玄燁 改為神武門東門東華門西門西華門 不開放為辦公區

② 北京故宮總共有幾個大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③ 故宮有幾個門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皇帝死後其靈柩就從東華門運出,故俗稱「鬼門」。 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
三大殿
位於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台三層重迭,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2377.00㎡。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再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 北京故宮保和殿內部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後三宮
概述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是皇帝及嬪妃生活娛樂的地方。前朝與內廷宮殿的分界線乾清門,乾清門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是清朝「御門聽政」的所在地。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乾清宮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這塊匾在清雍正以後,成為放置皇位繼承人名字的地方,雍正為防止皇子之間爭奪皇位而互相殘殺,採用秘密儲位的方法,即生前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單寫在紙上放在匣子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一份由皇帝隨身攜帶,待皇帝死後打開匣子當眾宣布皇帝繼承人。在乾清宮的兩頭有暖閣。是皇帝讀書、就寢之地。在乾清宮的西暖閣上下兩側放置27張床,由皇帝自由選擇,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刺客行刺,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乾清宮周圍的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 坤寧宮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皇後在此接見嬪妃命婦。清代皇後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25枚「寶璽」(印章)也曾收藏在這里(現藏於珍寶館)。
東西六宮
位於後三宮東西兩側,共十二座宮殿,是明清皇帝的嬪妃們居住的地方。西六宮:太極殿、永壽宮、咸安宮、儲秀宮、體和殿;東六宮:鍾粹宮、景陽宮、延禧宮、永和宮、景仁宮。這些宮殿基本上是一宮一院,每個院子有正殿、配殿、宮門,有些院子還附有游廊、後殿。慈禧太後曾在儲秀宮居住過。
故宮其他區域
包括南三所、御膳房、慈寧花園、外東宮、英華殿、壽安宮、建福宮花園、壽康宮、乾東五所、文華殿、武英殿,這些宮殿建築群分別坐落在皇宮的主要建築的東西兩側,七中南三所、乾東五所是皇子的居住區、壽康宮、壽安宮、慈寧花園、英華殿是太後太妃的生活區域。外東宮是乾隆太上皇宮。

④ 故宮有幾座門分別叫什麼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 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

⑤ 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多少宮多少殿多少門

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
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後寢區有15宮,
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⑥ 故宮有哪些

故宮有四個門。正門名為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⑦ 北京故宮一共有幾個門

一、紫禁城有四個城門。
二、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
三、東門名東華門,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
四、西門名西華門,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五、北門名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⑧ 紫禁城有哪幾座城門

1、紫禁城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2、紫禁城就是現在的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
3、皇城:
皇城,位於京城之內,環繞在宮城之外,是拱衛皇宮並為皇宮提供各種服務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皇城南起今天的長安街,北到今天的平安大街,東至今東城區南北河沿一線(現已建起皇城根遺址公園),西達今西城區西黃城根一線。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約2790米,面積約6.9平方公里。
皇城一共有七座城門:
天安門:皇城的正門是天安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明時稱'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含'受命於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再次重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新中國成立,而後天安門又被繪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國徽,天安門從此成為了國家的象徵。
東安門:皇城的東門稱東安門,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中間偏南。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其門西對宮城之東華門,東對玉河之'皇恩橋'(玉河即元之通惠河,明初仍為運輸通道,喧囂之聲達於宮內)。明宣德七年(1432)將皇城東牆東移至玉河東岸,東安門亦向東移至皇恩橋東側,將玉河圈入皇城,成為了專供皇家的漕運河道。東安門於1912年,袁世凱策動曹錕發動'壬子兵變'時遭到焚毀。1999年王府井大街建設改造時掘出了明皇城東安門的遺址,文物部門特在原址建設公園進行了保護。
西安門:皇城的西面是西安門,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中段偏北處。它與東安門並不在同一條線上;東安門與宮城東華門相對,而西安門則因宮城西側有西苑大片水面,無法由西華門直接相對通行。只得在皇城西牆偏北處設西安門,由北海與中海間的通道通行。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西安門被焚毀殆盡。
皇城的北面是北安門,清改稱地安門。地安門位於皇城北牆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鍾鼓樓。地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清順治、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地安門於1954年12月動工拆除,1955年2月3日拆除完畢。
大明門:天安門之正南有大明門(清初改稱大清門,民國年間稱中華門),大明門位於城市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順治元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中華門」。大明門,三闕,巨檐重脊,門南側左右有石獅、下馬碑各一對。明時門上掛有盈聯一副,為明初大學士謝晉手書,上聯為「日月光天德」,下聯書「山河壯帝居」。門北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稱「千步廊」,又東、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間,皆連檐通脊。千步廊於1915年拆除。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了中華門。1976年在其原址建設毛主席紀念堂。
長安左門:天安門前的東西兩側有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長安街因此二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兩門規制完全相同,門三闕,券門,漢白玉石門檻,單層歇山黃琉璃瓦頂,紅牆,基礎為漢白玉石須彌座。長安左門為皇城天安門的東復門。因明清殿試後,將寫有中進士者姓名的黃榜,在鼓樂御杖引導下,張掛在長安左門外臨時搭建的龍棚內。舉子們紛紛聚集於此看榜,一旦金榜提名,猶如魚躍龍門,所以古時人又稱此門為'龍門',或謂'孔聖門',為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又稱'青龍門'。
長安右門:長安右門為天安門的西復門。每年的 '秋審'、'朝審',都在此門內舉行,屆時各省及刑部的死囚均要入此門進行訊問,確認無疑者即綁縛刑場執行。囚犯一入長安右門如入虎口,凶多吉少,故此門又稱為'虎門';為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此門又稱'白虎門'。1912年12月,為便利通行,將長安左、右門漢白玉石檻拆除。1913年1月長安街正式通行。長安左右門於1952年拆除。
內城:
北京內城位於皇城和外城之間,內城城牆是明朝在元大都城牆的基礎上經多次改建而成的。周長40公里,其位置大體與今北京東城、西城兩區相當。城牆內心為夯土,內外壁上均以條石為基礎,上則包徹城磚。根據文獻記載北京內城城牆內側高平均為10.35米,外側高平均為11.39米,頂厚平均14.64米,牆基厚平均19.28米,其中以北垣最厚且最高(按外壁計),來與防禦需要有關。清朝入關、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後,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
內城一共有九座城門,沿現在的北京二環路分布,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城門、崇文門、宣武門、前門、德勝門和安定門。
西直門明代稱和義門,是運水通道,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皇帝,不喝城裡的水,嫌城裡水苦,專門喝玉泉山的水。
東直門明代稱為崇仁門,是過往運送柴炭車的,叫做柴道。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買賣鋪子,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朝陽門明代稱為齊化門,是運糧通道。明清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糧食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進城。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 「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叫哈德門, 是運送酒的通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
正陽門(前門),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
宣武門叫順治門,死囚從此門押出,拉到菜市口斬首。明清處決死囚一定要選擇人流集中的鬧市區,所謂「腰斬於市」,目的是起到震懾作用。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里。
阜城門當時叫平則門,是運煤通道。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兒就是阜城門。要不怎麼老阜城門的門洞頂上刻了一朵梅花,老乾婆娑,頗有畫意。梅與煤同音,這就表示這個地方走煤車的意思。
德勝門是軍隊得勝班師回朝進入的門。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