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字的草書怎麼寫
「德」字草書寫法: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始於漢初。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不拘章法,筆勢秀麗流暢,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今草;
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字文》、懷素《自敘帖》等,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草書自狂草起開始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
(1)德字書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草書十二條用筆細節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
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
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
9、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
12、中側並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厚處用側。
Ⅱ 德字草書怎麼寫
德字草書狂草的寫法如下圖:
相關組詞:
1.道德[dào dé]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品德[pǐn dé]
品質道德:~高尚。
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3.缺德[quē dé]
缺乏好的品德,指人做壞事,惡作劇,開玩笑,使人為難等等:~話。~事。真~。
老舍 《駱駝祥子》四:「把三隻活活的牲口賣給湯鍋去挨刀,有點缺德。」
4.私德[sī dé]
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現的道德品質:~失檢。
許地山 《銀翎底使命》:「 黃先生 說:『我們先看看里頭寫的是什麼,不必講私德了。』」
5.積德[jī dé]
迷信的人指為了求福而做好事,泛指做好事:~行善。你可積了大德了。
老舍 《茶館》第一幕:「 常二爺 ,您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
Ⅲ 百度德字有多少種寫法
德字寫法有以下幾種:
1、甲骨文。
可見,「德」字中間多寫一橫,在唐中期始見。唐代大書法家李陽冰,學秦小篆變勢變體,在他書寫的篆書《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間添寫了一橫。這是「德」字有一橫的始見。李陽冰這個「小動作」,可視作「始作俑者」,不久書法家史惟則在《薦福寺碑》中,
「德」字也加了一橫。於是,中唐時期,篆書中出現了 「德」字加了一橫的寫法,只是書法中出現標新的異體,在典章文獻中並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誌碑》,字體為楷書,寫「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無一橫,可認為這是唐代通行文字書寫的範例。
可見,「德」字的這一寫法,從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舊例未變,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佐證。明代官方《永樂大典》第十七卷中的「德」字,無一橫,又如宣德年間官方鑄造的寫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無一橫。
再如明南京城牆數百塊磚文上,及府縣官員及窯工姓名,凡寫「德」字均無中間一橫。由此可見,從先秦到明代的官方規范中,「德」字中間是沒有橫畫的。
「德」字之中無一橫的寫法,沿至清初,事情來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顛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編《康熙字典》,諭曰:「勒為成書,垂世永久」。
康熙55年(1716年)書成,大學士、陳邦彥在序中寫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橫的「德」字。
這樣的結果是,從清代開始,原來作為異體字的有橫「德」字,變成了官方規范,顛倒了過來。「德」字加一橫,也成為了民間通例。
但對書法家的書寫則並不限制,比如鄧石如、成親王永瑆、再如清代全聚德題字等,可見,清代寫無一橫的「德」字,只限於書法家的「特殊寫法」。這一規范,沿襲至今。
Ⅳ 「德」字怎麼寫好看
練字。
Ⅳ 德字書法
德字書法,供參考
Ⅵ 德字有多少種寫法
有8種。
德字寫法有以下幾種:
1、甲骨文。
組詞:
離心離德
[lí xīn lí dé]
集體中的人思想不統一,行動不一致。
美德
[měi dé]
(名)美好高尚的品德:傳統~。
德育
[dé yù]
(名)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以德服人
[yǐ dé fú rén]
用德行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