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隸書主要有些什麼種類比如什麼碑,好像有幾種,哪位大師指點一下~
隸書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秦隸、漢隸、魏隸。
一、秦隸
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牘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
秦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從此,我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
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體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但秦朝初創的隸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篆書的意味,長扁不一,波磔也不明顯,可以說只是篆書的潦草寫法。
二、漢隸
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五鳳元年簡(漢22)和定縣漢簡(漢23)是其成熟的形態。代表作如下:
1、《曹全碑》
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
2、《張遷碑》
篆額題《漢故轂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於明代出土。
張遷碑現存於山東泰安岱廟。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
3、《禮器碑》
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 3列,列17行;左側3列,列4行,右側4列,列4行。
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4、《乙瑛碑》
《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 ,簡稱乙瑛碑,書風頗謹嚴,富素樸之趣,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後人學習隸書最佳範本之一。
清代萬經「分隸偶存」中評論此碑稱:「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綱評論此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何紹基評論此碑,「朴翔捷出,開後來雋麗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
5、《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後碑》,兩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點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點五厘米,寬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點五厘米,無碑額。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
末行字原掩於石座中,舊拓多為三十五字,新拓恢復原貌三十六字,字徑三點五厘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於建寧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范、成熟的典型。
三、魏隸
魏隸是介於魏碑與漢隸的交界體,字形基本上承襲漢隸,但在結構上有一定變化,其特點是較漢隸方嚴規整,結體、運筆都比漢隸矜持滯重,缺乏漢隸那種古雅雄逸的自然風韻。代表作有:《孔羨碑》。
《孔羨碑》又稱《魏魯孔子廟碑》、《孔羨修孔廟碑》,隸書,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立。22行,行40字,額篆書「魯孔子廟之碑」6字。碑在山東曲阜孔廟同文門內。
2.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別是什麼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別是:宋體、燕書、楷書、草書、隸書、行書、黑體、仿宋等。
1、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3. 隸書書法作品有哪些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
隸書點畫的寫法於篆書有明顯的不同,篆書的點畫可概括為點、直、弧3種,而發展到隸書已經具備了永字八法中的8種筆畫。在用筆上,篆書多為圓筆,而隸書已有方圓並用之筆,並且筆畫有了粗細變化。
隸書的點有中點、上點、左點、右點和橫點的不同。中點的寫法是落筆後,提筆逆鋒向上,轉筆回鋒向右,頓筆向下,繼回筆收鋒於點內。隸書的點與篆書的點不同的是,已有倚側的變化。上點的寫法略同中點,只是末筆不向點內回筆收鋒,而想向下漸提出鋒。左點和右點及橫點的寫法與上點的寫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鋒的方向各不相同。
隸書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寫法與左點、右點寫法相似,不同處是末筆出鋒較長。
隸書豎的寫法於篆書相同。
隸書的橫有短橫和長橫兩種,短橫起筆逆入平出,橫末護尾,略似篆書。長橫起筆藏鋒向上逆入,繼之用方筆折下轉向右,使之成蠶頭的起筆,繼而向右行筆,筆稍澀,不可浮滑,至橫的三分之二處,按筆帶出一向下的波凹,繼之提筆稍向上翹出鋒,形成燕尾。這一運筆又稱為波磔。
4. 隸書新字怎麼寫隸書新字有幾種寫法
新隸書見圖:
5. 請問這是哪種隸書字體謝謝
這種字體,屬於隸書字體。
有兩種:
一種是方正祥隸簡體;
一種是方正祥隸繁體。
下載下來裝到電腦中,就可以在設計中使用了。
如圖,最後一行就是方正祥隸簡體。
6. 中國書法字體有幾種,中國書法的字體有哪些
中國書法字體共有5種。
1、行書
行書源於隸書,其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行書作為一種特殊字體,其介於楷書、草書之間,行書的書寫速度比楷書快,又不如草書那麼難於辨認,有其特殊的優點。
2、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在隸書基礎上演變而來。草書屬於漢字的一種字體,其具有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的特點。草書具有書寫簡便的特點。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3、隸書
隸書,又名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體和篆體相比,書寫效果隸更加穩重、秀麗。結構扁平,筆法奇縱,有自然渾厚之風,也有古樸感略微寬扁。
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源於秦朝,由書法家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4、篆書
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書法印章最常使用的字體為篆書書體。篆書書體適用范圍廣。
5、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
(6)隸書有多少種圖片擴展閱讀
書法起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
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7. 隸書有哪5種字體
隸書的5種字體:
一、秦隸
秦隸是由小篆走向今隸的過渡字體,也是古文字時代向今文字時代過渡字體,相傳由程邈所創。它的特點是把小篆粗細相等的均勻線條變成平直有稜角的橫、豎、撇、捺、挑、勾等的筆劃,用筆書寫起來就方便多了。
例如小篆的圓形筆畫很難寫,古隸就把它寫成平直方正的田,就好寫多了。而且它放棄了小篆隨實物畫出來的象形文字的形體。
使得在秦代以前象形兼表義的文字轉變為表義兼表音的文字,並使從這以後二千餘年來的漢字形體開始定型。
二、漢隸
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於「唐隸」。
漢隸的特徵為:有波磔,突出橫畫,橫平豎直.給人以雄放灑脫,渾厚深沉之感,如《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等。
三、八分書
八分又稱為楷隸。其字體似隸而體勢多波磔。相傳為秦時上穀人王次仲所造。
關於八分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或以為二分似隸,八分似篆,故稱八分;或以為漢隸的波折,向左右分開,「漸若八字分散」,故名八分。
四、草隸
草隸,又稱隸草,是隸書的草率寫法,流行於後漢至西晉間,特點是存隸意,但少頓挫,多圓轉連屬。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章草、今草,近代出土的西北漢晉簡牘上常可看到這種書體。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書法求新求變,草隸風潮因此再起,流派紛呈,代表人物有崔學路、張海等。
五、魏隸
魏隸是介於魏碑與漢隸的交界體,盛行於三國曹魏時期。它的字形基本上承襲漢隸,但在結構上有一定變化。
其特點是較漢隸方嚴規整,結體、運筆都比漢隸矜持滯重,故而缺乏漢隸那種古雅雄逸的自然風韻。
8. 隸書有幾種名稱書體圖片顯示吧
隸書 相關名詞
古隸
今隸
秦隸
漢隸
佐書
八分
草隸
魏隸
隸書,
亦稱漢隸,
是漢字中
常見的
一種莊重的字體,
書寫效果
略微寬扁,
橫畫長而直畫短,
呈長方形狀,
講究
「蠶頭燕尾」、
「一波三折」。
隸書
起源於秦朝,
由
程邈
整理而成,
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
對後世書法
有不可小覷的影響,
書法界有
「漢隸唐楷」
之稱。
隸書
基本是由
篆書
演化來的,
主要
將篆書圓轉的筆劃
改為方折,
因為在木簡上
用漆寫字
很難畫出
圓轉的筆劃,
所以
隸書的
書寫速度
更快。
9. 字體有哪幾種
宋體、燕書、楷書、草書、隸書、行書、黑體、仿宋。
字體均由人工設計。字體不是從樹上長出來的,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它們是由各個字體設計師設計,即繪制或構建而成。這些設計師通常默默無聞地勞動,但其作品卻被我們每天使用。字體設計是技術限制與人類閱讀需求之間的不斷對話。在金屬活字時代,需要將每個字元嵌入固體金屬板內。
設計風格
根據文字字體的特性和使用類型,文字的設計風格大約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1、秀麗柔美。字體優美清新,線條流暢,給人以華麗柔美之感,此種類型的字體,適用於女用化妝品、飾品、日常生活用品、服務業等主題。
2、穩重挺拔。字體造型規整,富於力度,給人以簡潔爽朗的現代感,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個性的字體,適合於機械科技等主題。
3、活潑有趣。字體造型生動活潑,有鮮明的節奏韻律感,色彩豐富明快,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感受。這種個性的字體適用於兒童用品、運動休閑、時尚產品等主題。
4、蒼勁古樸。字體樸素無華,飽含古時之風韻,能帶給人們一種懷舊感覺,這種個性的字體適用於傳統產品,民間藝術品等主題。
10. 隸書是怎麼形成的隸書為什麼叫八分
隸書是由秦代的小篆演變形成的一種字體,是在秦朝時期起源的。之所以會叫他八分,主要是因為他的形態接近隸書,但是筆順和鑽比較相似。所以它是介於篆和隸之間的一種字體。更符合秦漢時期,隸書成型的結果。
並且漢代的隸書,最結尾的地方有條法的人,所以秦朝時期的篆字更容易認識,但是筆上和篆更像。用篆的筆法寫隸的字體,就得到了八分的名字。
隸書的三個階段
所以說隸書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有古隸,漢隸和八分三個時期。在東漢時期的時候,墓碑上所刻的隸書,字體更加的生動多樣。而唐人所使用的隸書字體大多都非常的刻板,8分就不同了,八分是一個簡單的字體,能夠更快速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