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漂亮的圖片素材,盡在圖片資訊網
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古代有多少陶瓷品種圖片
擴展閱讀
閃光燈光動態圖片 2025-07-13 04:36:02
幼兒畢業背景圖片大全 2025-07-13 04:32:11

古代有多少陶瓷品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17 06:03:48

❶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各朝代特點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4、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7、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1)古代有多少陶瓷品種圖片擴展閱讀: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

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

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等品種。

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❷ 中國古代有名字的著名的瓷器

鈞窯、定窯、青花瓷、鬥彩瓷、粉彩瓷等。

1、鈞窯

鈞窯,即鈞台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

2、定窯

定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3、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4、鬥彩瓷

鬥彩瓷,是以鬥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鬥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因其紋飾中釉下青花色與釉上彩色同時出現好似爭奇斗艷而得名。

5、粉彩瓷

粉彩瓷是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粉彩瓷在眾多的清宮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簡單率直,濃筆艷抹,富貴豪華而別具一格。

❸ 中國古代有名的瓷器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2,薄胎瓷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江西景德鎮傳統瓷器品種中最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是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製成。是中國景德鎮傳統藝術名瓷之一。

3,雕塑瓷

雕塑瓷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雕塑而燒製成立體陶瓷的藝術品,它的製作需經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藝操作自經高溫燒煉才能完成。

4,顏色釉瓷

顏色釉瓷是江西景德鎮傳統陶瓷燒造的珍品,其釉色可謂五彩繽紛,晶瑩奪目,被譽之為人造寶石,是瓷都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5,粉彩瓷

粉彩瓷是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❹ 古代瓷器的種類(歷史的見證)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讓我們來認識古代瓷器的種類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種類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產品多樣,富於裝飾,技藝嫻熟,工藝精細。瓷藝薈萃,相互促進,爭芳斗艷,獨具風韻。全國各地官窯林立,民窯四起,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進而出現了激烈的競爭局面,並形成八大窯系。大江南北,各地窯口競相仿製。由於北宋皇宮的特殊需要,選定工藝精湛,技藝超群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由宮廷直接壟斷或派職官進行監燒,專為宮廷顯貴燒制御用品,更由於宮廷的賞識與寵愛,又將這五大名窯的產品作為官窯產品,為了顯示皇宮的獨尊,有的產品甚至禁止在民間流通和仿製,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廣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宮廷壟斷後,則成為皇宮御用的工藝美術陳設品,民間禁用。五大名窯的出現,充分展示了我國北宋時期陶瓷發展歷史,跨進了繁榮昌盛的新格局。

1)汝窯:因產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尋,汝官窯已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宋時寶豐歸汝州管轄)找到。汝窯以產青瓷著稱,土質細膩,胎堅細蜜,釉色潤澤,釉中和瑪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蝦青,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也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贊美。汁水瑩厚,有如堆脂,視若碧玉,扣聲如磬,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底上有細小支釘痕。汝窯分為汝官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汝瓷)和民窯(即臨汝窯)兩部分。民窯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富於裝飾,藝術性強,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堅固耐用,備受青睞;而宮廷用瓷則造型秀麗,工藝精細,瑪瑙為釉,釉色蘊潤,胎呈香灰,滿釉裹足,開片密布,高雅素凈。汝窯是北宋後期元祐至崇寧間20多年裡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盤、碗、碟、洗、尊、盞、托、水仙盆等。盤、洗、碗多為圈足外卷,足底有3-5個支燒痕。碗是蓮花式,較深,是宋代較為盛行的注碗形式。盤有花口、圓口、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盤是較為獨特的器形。瓶:有紙槌瓶、長頸瓶、長頸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盞托為方花瓣式,水仙盆為橢圓形。汝窯器物胎較薄,質地細膩,呈香灰色,修坯精細一絲不苟。

2)鈞窯:因在河南禹州城內古鈞台附近設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點:造型端莊,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其聲,圓潤悅耳,萬紫千紅。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的造型除碗、盤器皿,還有壺、罐、爐、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別在鈞台窯出土的多種宮廷美術陳列品和各類花盆、盆奩兒、尊、爐、瓶、洗及文房四寶等。

鈞台窯經考古鑽探、發掘證明,該窯址總面積為36萬多平方米,共分四個不同品種的燒造區,即白地黑花瓷、青瓷與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鈞窯燒造區。這里的鈞瓷純屬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品窯口,其主要特徵:紫口鐵足,芝麻醬底,窯變美妙,紅紫相映。開片密布,釉層蘊潤,做工精細,胎堅緻密。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鈞窯的花盆及盆奩兒,為了適應北宋皇宮的設計需要,盆及盆奩兒同號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漢字型大小碼,一號最大,十號最小,以次遞減,形成了鈞瓷獨有的特點。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爐、缽、碗、盤、瓶、出戟尊等。以銅金屬為著色劑的乳濁釉通稱鈞釉,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千」。鈞窯釉料配方一致,由於入窯的前、後、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窯後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絢麗多彩的顏色,為以後花釉、彩瓷開辟了道路。鈞窯另一個特點是坯胎在燒窯過程中,在低溫時發生裂紋經高溫時釉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補裂紋而形成蚯蚓走泥紋。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隨之帶走大批北方各種手工藝工匠,從此宋鈞一厥不振。但在宋鈞盛名影響之下,民間於戰亂之後為了生活,各地借宋鈞之名恢復了鈞窯原始時期的青器—元鈞。與宋鈞相比大為遜色,偶爾也見有帶紅紫斑一類的瓷片,是有意識的在青釉下塗一塊紅銅釉。燒出後雖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滿全身,更沒有象宋鈞那樣絢麗多彩的窯變顏色。故有人對元鈞的天青釉和紫斑進行化學分析表明,這兩種釉色化學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佔0.33%,而青釉則僅0.098%,這也說明鈞釉紫斑是有意識塗上去的。如此一類的鈞窯遺址僅禹縣境內就有九十六處之多,至於臨汝、郟縣、登封、寶豐以及洛陽以西的新安縣,黃河以北的湯陰、鶴壁、安陽等地相類似的瓷片相當普通。此種元鈞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較簡單的釉料配方製成。故胎壁較厚、笨重粗糙,內含雜質較多。燒成後胎內有夾砂或氣孔現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黃白色、黃色、黃褐色、橙黃色,製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為主,如盤、碗、碟、板沿洗、缽缸之類的器物較多。施釉薄厚取決於上釉技術和生胎的強度,一般說元鈞釉厚施釉二、三遍,燒成後大多釉垂如蠟淚。有時造成釉內含氣泡較多,或有沒有燒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遺留在釉內形成的斑點。更由於爐溫掌握的晶徹的珠光釉,時而因溫度不足或溫差不一,使之釉面顯藍灰、青灰、豆青、灰綠或煙薰發黑等色調。雖有天青、天藍、月白、紫紅斑等釉色,但極艷麗細膩,瑩潤的已不多見。製法上元鈞與宋鈞也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宋鈞多採用支燒滿釉、器底遺有細小支釘。元鈞則採用疊燒,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飾不甚規整,底足削旋時由於刀具斜放底足中間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較薄,是元代鈞窯突出的特點。

3)官窯:據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而南宋官窯窯址經考古發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於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當地並無瓷土、釉葯原料,也可以從汝州、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不僅風格雷同,甚至一脈相承。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均選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所以馬祖常詩雲:「貢篚銀貂金作籍,官窯瓷器玉為泥。」官窯產品胎骨有白、灰、紅等色,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綠等,其釉薄如紙,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徵。其造型多爐、瓶、壺、尊、碗、盤、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把都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這時北方一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而南方制瓷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南宋遷居臨安後,在鳳凰山下設窯,稱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後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以上兩個官窯統稱「南宋官窯」。

修內司官窯:至今沒有發掘僅據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胎薄者施釉較厚。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黃色、油灰色、釉面有開片紋,紋片較大,有冰裂紋。造型有:盤、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傳世品有方、圓、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膽式弦紋瓶。葵口花式盤、葵口圓口碗、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徵。器物多採用支釘支燒,洗有5-8個支釘。少數器物從造型和釉色,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分。官窯製品明、清御窯大量仿製,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4)哥窯:產自浙江龍泉,相傳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燒瓷謀生,而且都比較成功,然章生一燒制的瓷器更為名貴,更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賞與青睞,榜上有名,既稱哥窯,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徵: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黑灰胎有「鐵骨」之稱。其釉為失透的薄乳濁釉,以灰青為主,還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黃、淺青等色。器表紋片裝飾,大小有別,有的大紋片呈現黑色,而小紋片呈現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美稱。但也有純小開片紋者,紋片全部呈現黑色,世稱「百圾碎」為其綽號。傳世的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碗、盤、洗、碟和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別。

哥窯列為宋代名窯,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列名於宋名窯汝窯、官窯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哥窯已被當時認定為宋窯,並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對象。然而由於它的傳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貴。更由於傳世少,稀有難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現仿燒。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雲:「舊哥哥窯出(指出產某地,產地待考),色青濃淡不一。也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舊哥哥窯當指宋代哥窯,而從元末已出現的仿哥窯則為新哥窯。《格古要論》沒有說明哥窯與弟窯之關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現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窯場的事。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瓷的龍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窯場進行大規模調查和發掘,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窯的窯址。而釉面布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址的一種產品,很有特點,生產作坊也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的把它分為哥窯、弟窯兩個窯系。明清以後景德鎮有專仿哥窯的產品。

5)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瓷村。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發展於宋,延續燒瓷至金、元時期。唐代始燒白瓷、黃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窯影響,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等器形。宋代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燒制碗、盤、盞、盒、壺、瓶、枕等類器物,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釉、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白堅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黃色,因覆燒而形成形成無釉的芸口,釉流有淚痕。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游鴨、嬰戲、鴛鴦等。北宋晚期一度為宮廷及官府燒制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窯龍紋盤、碗、既專為皇室燒造,有些器物入宮後刻「風華」、「壽華」、「禁苑」、「德壽」等宋代宮殿名稱。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會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顯然是為官府或某些機構而燒制。定窯黑釉,釉色黑如漆。醬釉器有內白釉外醬釉的復合釉。綠釉標本發現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窯印花白瓷及覆燒方法影響一批瓷窯,如河南鶴壁、山西介休、霍縣、陽城、盂縣、平定、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都摸仿定窯白瓷,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霍窯仿定產品有土定之稱;景德鎮仿定有南定之稱。明、清景德鎮仍有仿定窯的器物。




以上介紹的古代瓷器的種類你清楚了嗎?更多請持續關注。

❺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❻ 中國古代陶瓷種類很多,唐三彩在中國陶瓷歷史中的地位如何

引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專屬中國的文物瑰寶,比如絲綢、青銅器、四大發明、陶瓷等。在這其中,陶瓷的種類很多,有小夥伴們好奇唐三彩在中國陶瓷歷史中的地位如何,一起來看看吧。

一、唐三彩在中國陶瓷歷史中的地位不可小覷

眾所周知,在唐代時,我國的封建社會幾乎達到了鼎盛時期,唐三彩誕生當時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等,與其他瑰寶一樣,同樣形成了唐代的歷史旋律,是唐代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據許多外國考古資料記載,有不少國家的地方都出現了唐三彩的蹤跡,比如日本的“奈良三彩”,伊朗的“波斯三彩”,還有朝鮮的“新羅三彩”,這些唐三彩的種類雖然在風格上面與我國的唐三彩有不同的地方,但還是能夠看出唐三彩的基本風格。

❼ 中國的瓷器有哪些種類

從收藏角度來說,看瓷器種類,瓷器總體上分為兩大類:

即單色釉瓷和彩繪瓷。單色釉瓷又分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稱為「一道釉」。中國明代以前是素瓷時代,明代以後才有了彩瓷的蓬勃發展。素瓷是指無論釉上和釉下都沒有色彩的瓷器,沒有繪制的花紋。素瓷是在通風狀態下燒制而成的,由於釉中所含氧化鐵的含量不同而導致不同的釉色。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種。

青瓷:也叫綠瓷。釉中含有氧化鐵,是最早出現的瓷器,發展到宋代時最著名的是龍泉窯。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礎上增加了鐵的含量燒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窯和德清窯。

白瓷:由於含鐵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窯和邢窯。白瓷的出現使得在瓷器上作

畫成為可能,因此為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粉彩:瓷器釉上彩裝飾手法的一種,又名「軟彩」。是在清康熙年間在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產生的新品種,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潤的感覺,因此被稱為「粉彩」或「軟彩」。

琺琅彩:琺琅彩是將畫琺琅技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手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

陶瓷有多種的分類方法,一般人們習慣按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類:

①按用途來分,可分為日用陶瓷,藝術(陳列)陶瓷,衛生陶瓷,建築陶瓷,電器陶瓷,電子陶瓷,化工陶瓷,紡織陶瓷,透千(燃氣輸機)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來分,可分為有釉陶瓷和無釉陶瓷兩類。

⑧人們為了生產、研究和學習上的方便,有時不按化學組成,而根據陶瓷的性能,把它們分為高強度陶瓷,鐵電陶瓷、耐酸陶瓷,高溫陶瓷、壓電陶瓷,高韌性陶瓷,電解質陶瓷、光學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電介質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簡單分為硬質瓷,軟質瓷、特種瓷三大類。

我國所產的瓷器以硬質瓷為主。硬質瓷器,坯體組成熔劑量少,燒成溫度高,在1360℃以上色白質堅,呈半透明狀,有好的強度,高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又是電氣的不良傳導體,如電瓷、高級餐具瓷,化學用瓷,普通日用瓷等均屬此類,也可叫長石釉瓷。

軟質瓷器與硬質瓷不同點是坯體內含的熔劑較多,燒成溫度稍低,在1300℃以下,因此它的化學穩定性,機械強度,介電強度均低,一般工業瓷中不用軟質瓷,其特點是半透明度高,多制美術瓷,衛生用瓷,瓷磚及各種裝飾瓷等,通常如骨灰瓷、熔塊瓷屬於此類。

特種瓷種類很多,多以各種氧化物為主體,如高鋁質瓷,它是以氧化鋁為主,鎂質瓷,以氧化鎂為主;滑石質瓷,以滑石為主;鈹質瓷,以氧化鈹或綠柱石為主;鋯質瓷,以氧化鋯為主;鈦質瓷,以氧化鈦為主。

上述特種瓷的特點多是,由不含粘土或含極少量的粘土的製品,成型多用干壓、高壓方法,在國防工業,重工業中多用此類瓷,如火箭,導彈上的擋板,飛機、汽車上用的火花塞,收音機,內用的半導體,快速切削用的瓷刀等等。

從裝飾手法來說分三類:1、胎裝飾 多為印花、劃花、刻花、堆貼、絞胎等2、釉裝飾 單色釉(青瓷、白瓷、黃瓷、藍瓷、綠瓷等單一色澤釉色的瓷器)、結晶釉(兔毫、油滴、鐵銹斑、茶葉末釉等含結晶物質的釉面裝飾)、花色釉(窯變釉等)、紋片釉(就是釉面有裂紋的那種啦~像哥窯)3、彩裝飾釉下彩(青花啊,釉里紅,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結合(鬥彩)

❽ 古代著名陶瓷有哪些

各個朝代的瓷器都各有特色,以宋代為例: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蕭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集賢沐古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1、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

2、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

3、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4、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

5、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細致,光澤美觀;

6、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7、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

8、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

9、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

10、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

11、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❾ 中國古代有那幾大名窯各種窯的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有八大名窯,分別是: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建窯。

1、越窯:

越窯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餘年。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青瓷。 宋代越窯在胎釉製作上與五代無大異。北宋的造型更加精巧,裝飾方法很多,細線劃花裝飾比較普遍。對周邊窯口影響較大。

2、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黃堡鎮。創燒於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窯影響專燒青瓷。宋金時期是極盛時期,金末走向衰落。

主要特點: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閃黃。碗多素麵。中期釉色趨於穩定,瓷胎變薄,釉勻,產量大。造型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半刀泥」最具特點。紋飾多為花卉。晚期胎釉造型與中期無異,胎更薄,器形更小,紋飾滿,質量提高。金代質量有所下降。

3、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始燒於五代,一直到清代才敗落。五代時受越窯影響燒青瓷。瓷胎胎土緻密、玻璃質感強,胎色灰白釉色水青。裝飾有細線劃花。南宋時發展出白胎青瓷(主流)和黑胎青瓷(紫口鐵足為其特徵)。

4、定窯:

定窯的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經五代、宋金成為龐大的白瓷體系。

主要特點: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器形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發明了覆燒法。

5、磁州窯: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民窯器,產量大,不乏精品。品種有黑瓷、白瓷、綠瓷、彩繪瓷等。裝飾方法主要為剔劃花和釉下彩繪,形式多樣。

6、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

主要特點:胎質細膩,釉層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還有紅藍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蚯蚓走泥紋」是其一大特點。

7、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始燒於五代,至今仍在燒造。

主要特點:不同時期燒造品種不同,但瓷器質量較高。代表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窯

建窯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

主要特點: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黑瓷為最。器形以碗(盞)最著名。裝飾主要是各種窯變,也有其他精美裝飾。

❿ 景德鎮瓷器種類詳解 九大種類你了解多少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製作瓷器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瓷器精美絕倫,固有」瓷都」之稱。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很多,大多數都成為了世界名瓷,並且暢銷海外。那麼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有那些呢?下面讓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吧!



一、青花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二粉彩瓷: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干凈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早在清朝康熙後期,景德鎮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緻,乾隆年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畫的瓷器珍品,其領袖人物王琦,將一般的繪瓷方法應用於繪瓷板人物像,畫持精深,畫風新穎,被人們稱為「神技」。新中國成立後,粉彩瓷更有長足的發展,許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滿目。藝術瓷廠生產「福壽牌」粉彩瓷獲國家金獎。



二、粉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鬥彩瓷:鬥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鬥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里未見記載。最早使用「鬥彩」這一名稱並給予解釋的,見於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南窯筆記》的作者認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圖案的稱為鬥彩。陶瓷史上最為盛名的鬥彩是明代成化鬥彩,其中鬥彩雞缸杯更是精美絕倫,這與成化瓷器修胎極精緻細薄和施釉極晶瑩潤白有關。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藝術價值極高的鬥彩瓷器製作。鬥彩是中國古代陶瓷歷史中的一隻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彩瓷。鬥彩這種陶瓷的裝飾方法,既不同於釉下青華的裝飾,也不同於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琺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繪的裝飾,它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一同裝飾於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互爭奇斗艷的藝術表現力。根據目前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的結果,鬥彩瓷器最早出現在明宣德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廠。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活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說起鬥彩瓷我們肯定不會感覺到陌生,在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劉益謙以2.2億元高價拍得的雞缸就是屬於這種鬥彩瓷。



三、鬥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四顏色釉瓷: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後,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說「自然界有什麼顏色,就可以燒制出什麼顏色的瓷器」。您如果參觀一下景德鎮的顏色釉瓷,就會相信此話不假。當然,有許多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是十分困難的,如「祭紅釉」,就有千窯一寶之說。一般來講,顏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綠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顏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注意的是顏色釉的劃分並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顏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於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他仍是屬於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范圍之內。



四、顏色釉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五琺琅彩瓷:琺琅彩瓷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方法,清代時候,專供皇宮御用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康熙皇帝下令,將原本用於裝飾銅器的琺琅裝飾方法運用在瓷胎上,而創造了這種新的瓷器品種--琺琅彩瓷。琺琅彩瓷的製作是在沒有塗釉的素胎上描繪圖案紋飾,然後塗上釉料燒造而成,其中圖案紋飾特徵為有花無鳥。



五、琺琅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六變色釉瓷:亦稱「異光變彩釉」。釉色隨光源不同而變化。以高級細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及鈰、鐠、鐿等混合稀土氧化物為著色元素,經一定工藝處理,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在適當的燒成溫度下,產生物理與化學變化,生成一種新的固溶體。能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改變顏色,如在太陽光下呈淡紫色,在日光燈下顯天青色,在水銀燈下是深綠色,在高壓鈉燈下呈橙紅色等。



六、變色釉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七古彩瓷:又名硬彩,為別於清代粉彩,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塗的方法,再在「彩爐」(在800-900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於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鳳、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畫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七、古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八新彩瓷:瓷器釉上彩的一種。舊稱洋彩,出現於清末,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陶瓷裝飾方法。因當時採用進口彩料,畫面具西洋風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顏料在白瓷表層繪以各式畫面或圖案,再入彩爐烘烤,這種瓷器,稱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建國後,幾經改進,使新彩裝飾技法得以豐富和發展,並與現代工藝技術相結合,成為廣泛採用的裝飾形式。景德鎮現時流行的新彩中除頗有中國寫意畫風格的扁筆新彩外,還有鮮艷明快的刷花、噴彩,規整秀麗的平印、絲印貼花等。經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裝飾格調已形成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貼花、繪畫、刷花、噴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蝕金彩和各色電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豐富,裝飾多樣,毛坯造型秀麗,花紋生動,格調新穎。1984年宇宙瓷廠生產的「高領牌」45頭新彩西餐具獲國家銀質獎。



八、新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九雕塑瓷:雕塑瓷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雕塑而燒製成立體陶瓷的藝術品,簡稱瓷雕。它的製作需經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藝操作自經高溫燒煉才能完成。由於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為圓雕、堆雕、鏤雕、浮雕、雕鑲、雕刻等種類。每類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從陳列美術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過雕塑使之具有誘人的藝術魅力。景德鎮的陶瓷雕塑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據史書記載,隋代就有獅、象大獸進獻皇宮。兩宋時期吸收陶、陶馬、石刻、泥塑等雕塑藝術提高技藝。明代出現許多精雕細刻的瓷佛像,頗負盛名。清代的鏤空轉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產品。新中國成立後,瓷雕更飛快發展,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雕塑瓷廠生產的「散花牌」瓷雕產品獲全國優秀新產品獎。「觀音」、「關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滸」一0八將」等都是廣受歡迎的名品。



九、雕塑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暢銷全國,乃至世界。「世間萬事出艱辛」,陶瓷生產雖屬艱辛,但造福於世慶莫大焉。景德鎮陶瓷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自古以來,無論是海內皇家王族、名門望閥,還是東南亞及西歐等海外貴人大戶,無不以買到或收藏有景德鎮陶瓷為寶賞,聲震環宇。詩人陳志歲《景德鎮》:「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此詩不僅展現著「瓷都」的發展史蹤,更寫出了景德鎮瓷器的國際市場地位。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繁多,造型優美,裝飾豐富,風格獨特。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可分為九大類:青花瓷、粉彩瓷、鬥彩瓷、顏色釉瓷、琺琅彩瓷、變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前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了這九種景德鎮瓷器,大家看完後肯定對景德鎮瓷器更加了解了,關於景德鎮瓷器種類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里想了解更多請繼續關注土巴兔學裝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