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貼在門上的門神有什麼區別
貼在門上的門神有很多種,主要是人物的區別。
一、最早的門神:神荼、郁壘
門神的出現,與先秦禮俗中的門戶之祭有關系。但到了漢代,才有了具體的人物圖像,分別是神荼、郁壘。傳說,上古時期這倆人正直無私,住在度朔山的超級大桃樹下,負責把守鬼物出入的門戶。看到禍害老百姓的惡鬼,就把它們抓住,捆起來喂老虎。
二、最為大眾所知的門神:秦瓊、尉遲恭
他們是兩位戰功赫赫的武將,也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據說,唐太宗常會夢到有「鬼魅」在寢宮外哭嚎,難以入睡。所以,秦瓊和尉遲恭便在晚上披掛整齊,為其守門。
經此一舉,唐太宗倒是不再做噩夢,但兩位大將每晚守門也實在太辛苦。鑒於真人守門成本太高,唐太宗便命令畫工把二人形象原模原樣繪制出來,掛在門上,作為驅鬼門神。
三、其他門神
其實,從神荼和郁壘,到秦瓊與尉遲恭,中國古代人的門神信仰在不斷變化。按專家的說法就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古人的信仰心態逐漸趨於世俗化。所以,一些早先的武將才在後來被納入「門神」行列。
比如,三國時期的猛將趙雲和馬超,也有地方供奉馬超和馬岱兄弟倆為門神;唐朝的薛仁貴;南宋名將岳飛……都是古代很有名的「將軍門神」。
漸漸地,一批活躍在舞台或小說傳奇中的歷史人物、准歷史人物也加入了這個隊伍。
據不完全統計,孫臏、龐涓、蕭何、韓信、趙雲、裴元慶、李元霸、楊延昭、穆桂英、岳雲、狄雷、趙公明、孟良、焦贊、胡大海、常遇春……還有「哼哈二將」,後來都被奉為門神。
(1)門神簡筆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人們貼門神的原因
門神實際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
那時,古人認為,家中的門、灶台等皆有「神靈」,由於門供日常出入,地位比較重要,所以祭祀時,它是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後來演變為門神。
民俗學專家王娟解釋,一般貼「門神」,要在除夕吃年夜飯之前貼。古代大門分兩扇,貼門神像時剛好一左一右。
古代科學、醫療水平比較低,瘟疫疾病對人們生存威脅比較大。所以,門神成了民間頗受歡迎的守護神,大家願意在新春佳節、除舊迎新的時候貼上門神神像,請它們守衛家宅、祛除邪祟。
2. 門神分幾類,各是什麼
民俗,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標志。民族歷史愈久,文化財富益豐,就以農歷過年(春節)的風俗來說,我國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年」字,遠在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字形為?,很象一個人在收割或頂谷禾回去,所以《說文解字》稱「年「字是」谷熟也,從禾」。商以後到了周,就用這個字來紀年。農業社會里,田裡的五穀熟了收割完畢,則是一年過去,又該開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稱春節叫「過年「。同時在這個期間出現的有祝賀之意的東西都冠以「年」字。如:吃的糕叫「年糕」,賣的畫叫「年畫」,互相慶賀的禮儀叫「拜年」等等。中國幅員廣大,西北牧區,古代則以牧草返青一次為一年;生活在東北烏蘇里江畔的赫哲族同胞,過去曾以馬哈魚由海游到江里周年為一歲,當初春第一次捕到馬哈魚後,就掛起一個魚頭以紀新年,這種懸魚頭紀新年的風俗由來已久,雖然它與谷熟無關,但它卻有賀新年、慶豐收的同樣含意。
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一0四年),武帝(劉徹)詔令太史丞鄧平創制「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曰「元旦」,後以元旦前夜為「除夕」。從此除夕,元旦過年的風俗活動越來越多。如東漢蔡邕《獨斷》里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郁壘以執之。」蔡邕所說的「神荼」、「郁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中也有記載,說:「謹按皇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鬼),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並說:「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大福)也」。這就是後來人們屋內掛鍾馗驅鬼,門上貼門神以御凶和立桃符於門旁以及貼年畫等風俗的來歷。
二 禮門神及其發展的歷史
歲暮「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凶也」的風俗,可說是民間年畫里最早出現的一種形式。近代北京的門神畫上,仍印有「神荼」、「郁壘」字樣。「門神」二字最初見於《禮記·喪服大記》鄭玄註:「君釋菜,禮門神也。」可知禮門神是很早出現的風俗。不過那時的門神還沒有具體的形象和名號。到了漢代門神才漸漸形象化了。如應劭說的「畫虎於門」,「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還有《漢書·景十三王傳》中所記:「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顏師古註:「成慶,古勇士也」。宋代以後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瓊,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幅武將門神,就可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於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說見於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飴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望重明之集……。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畫雞於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無疑地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象河南開封、山西臨沂、蘇州桃花塢等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前,刻版印畫的技藝尚未成熟,所以隋、唐及其以前的門神都是畫的,推想門上畫荼、壘或虎或雞的還不多。到了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商業相當發達。雕版印刷佛像的紙馬店,也在汴京(開封)出現。每逢「清明節」,土庶闐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又有]「印賣尊勝目蓮經」、「時節即印施佛像」等記載。雕版印刷佛像原來是善土為祈福施送給眾生的,到了宋已由紙馬鋪印刷而帶有商品性質了。同時紙馬鋪的出現標志著雕版印刷版畫的范圍擴大,一到「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見《東京夢華錄》)從此貼門神、掛鍾馗以點綴年節活動,漸漸在民間展開。人們對門神的威嚴治鬼之說,也不象漢唐時代那樣迷信,認為門神只是一個守門衛戶的軍士罷了,對門神也不大尊敬。如宋代蘇軾有一篇文章,題目叫《爭閑氣》:「東坡示參寥(宋高僧道潛的別號)曰:桃符仰視艾人而罵曰,汝何等草木,輒居我上?艾人俯而應曰,汝已半截入土,猶爭高下乎!桃符怒,往復紛紛不已。門神解之曰: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急閑氣耶!」從蘇軾這篇雜文中所反映出來的含意,蓋指門神等都是庸庸碌碌之輩,不能自立創業,只有依附於有勢人家的門戶,就是這樣還急什麼地位高下呢!
明代以後,門神不再是「神荼、郁壘」兩個「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的神人,開始由人來選派,最初選出的是唐代開國元勛秦叔寶,尉遲恭兩位將軍。據《三教搜神大全》載:「門神乃是唐朝秦叔寶,尉魅呼叫,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無寧靜,太宗慎之,以告群臣。秦叔寶出班奏曰:臣平生殺人如剖瓜,積屍如聚蟻,何懼魍魎乎?願同胡尉遲敬德戒裝立門以伺,太宗允其奏。夜果無警。太宗嘉之,謂:「二人守夜無眠。太宗命畫工圖二人之形象全裝,手執玉斧,腰帶鞭練弓箭,恕發一如平時,懸於宮掖之左右門,邪崇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明代的門神既然由人來擇選,那門神的威儀也不能再被人們敬仰。從宋時起歲末除夕便有了一年一換門神的風俗習慣。如吳自牧《夢梁錄》中說:「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之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此風沿襲下來到明代未斷。明朝茅維,字孝若,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萬曆44年(公元1616年)進士,授翰林院孔目,曾上書奏議足食,足兵政策,不被當時朝廷採用。他痛恨老朽的官僚掌握政權,只圖享受,不做正事,遂編了一出諷刺喜劇來揭露官場腐敗的丑態,劇名叫《鬧門神》。劇情是說農歷除夕,舊例要換門神,新門神來到門前上任,可是舊門神不肯讓位,賴著不走。鍾馗、紫姑、灶君、和合等神都勸歸舊門神退去,讓新的門神上來。劇詞有:「俺且眼偷瞧桃符好乖,那戴頭盔的將軍忒朵,只你幾年上都剝落了顏色,甚滋味全無退悔!」但舊門神仍不聽勸告,死賴著不走。最後九於監察使者下界查辦此事,才將舊門神及其仆從順風耳發配到沙門島。從這個以門神年畫為題材的小戲可以看出:一是明代年畫里不僅有門神、鍾馗等傳統題材,還增添了紫姑、和合等吉祥人物;二是從曲詞「紫花兒」序的唱詞中,得知當時的門神形式是:「誰將俺畫張紙裝的五彩,冷麵皮意氣雄赳,豎劍眉闊口髤?(上髟下思),手拿著加冠進爵,刀斧彭排」的樣兒。明代的門神傳世稀罕,但從此曲詞中得知明代門神與近代四川梁平、河南開封等地印製的年畫相似。
清代滿族人入主中原,不廢漢族新年風俗習慣,除夕依例貼門神、灶君、鍾馗等等。由於戲曲、彈詞和通俗小說盛行,門神中還出現了不少歷史小說中的人物,如「燃燈道人、趙公明、孫臏、龐涓;趙匡胤、楊兗等,並且還畫有戰斗故事。至此已失去了自古以來敬門神為」五祀「之一的意義,轉向具有裝飾性的門神形式發展。清代民間年畫繁榮。貧寒之家,為了表示同慶新年,也都買一對門神來裝點門面。他們選購的多是這類既有古代騎馬將軍,又在舞刀對陣帶有戰斗故事的年畫,如伍員、趙雲之類門神,有的還蘊有勸誡世人之意,例如陝西漢中門神里的龐涓、孫臏,畫孫臏騎鹿攜拐杖,龐涓騎馬舉雙刀。春秋時孫臏與龐涓同拜鬼穀子(王栩)為師,後龐涓辭師下山,仕魏為相;不久墨子又薦孫臏於魏王。龐涓嫉孫臏才識高於自己,誣陷孫臏通齊,魏王信讒言,將孫臏刖去雙膝,並欲殺害,孫臏不得已裝瘋佯狂,使龐不防。得卜商之助,逃出魏國。後乘龐涓舉兵伐韓之機,孫臏攻魏,龐涓回兵,正中孫臏之計,遭亂箭射死。按此故事,孫臏與龐涓並非同心共守門戶之將軍。卻因龐涓嫉賢妒能,陷害同窗反被亂箭射死。這類既有故事情節,又有勸誡世人以善行處世的門畫,確實只有在文化悠久的中國才可出現。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在解放區和大後方曾繪刻八路軍和抗日戰士作為「抗戰門神」。大後方還曾出現「美軍門神」,畫來支援抗戰的美國軍人。新中國成立後,又有畫解放軍和邊防戰士形象作為新的門畫,有的美術出版社還繪制了古代保衛祖的民族英雄,如戚繼光、鄭成功作門神。在「四人幫」橫行的時代造成成千上萬的冤、假、錯案,因而十年動亂後還曾出版了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作門神。民間門畫供古喻今的優良傳統,不斷在新年的民俗活動中,繼承與發展著。
三 民間年畫與民間風俗
我國古代繪畫品類里,沒有年畫這一畫種,宋代雖然已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的文獻記載。但還未以「年畫」之名來總稱其品類。明朝年畫題材漸擴大。「十二月二十四日,渭之交年,民間祀灶。人家各換桃符、門神、春帖、鍾馗、福祿、虎頭、和合諸圖,粘貼房壁。」宮廷大內,則「室中多掛綿羊太子畫帖。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也沒提到「年畫」二字。清代,曹雪芹作小說《紅樓夢》,其中有劉姥姥游大觀園一段故事:當賈母依欄坐下,因問劉姥姥這園子好不好?劉姥姥念佛說道:「我們鄉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來買畫兒貼,……。劉姥姥說的當然是農村貼的年畫兒,可知清初北京稱年畫為「畫兒」。到了道光29年(公元1849年),李光庭著《鄉言解頤》,書中記有「新年十事」,在「年畫」一事中,說: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此時繪畫內,遂將民間過新年時粘貼的門神、灶君、鍾馗、福祿、和合以及《孝順圖》、《莊稼忙》等含有教育兒童和描寫農村勞動生產的各種畫兒,統一稱作「年畫」了。同時,文中也明確了「年畫」的定義和性質。也就是說:准備農歷過年,人們打掃屋子,清潔衛生之後,在門窗或室內張貼的木版彩印畫,叫做「年畫」。這類年畫的題材內容,主要的是描寫勞動人民喜慶豐收的《莊稼忙》,或含有教化意義的,如《孝順圖》(俗稱「二十四孝」)等。從現存全國各地明清年間的木版年畫來看,它的題材內容確是包羅萬象。除了那些以歷史人物、神話故事、通俗小說等為題材內容的作品外,還有描寫漁樵耕讀「四業」,三教九流,屋木舟車,山水名勝、珍禽異獸、仙花瑤草、水族草蟲、商埠新景、各地風尚、汽車火輪、槍炮戰爭、西洋風俗等,彷彿是一部民間生活網路圖繪。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降,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等祈福迎接、驅災避邪的願望。民間年畫的欣賞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勞動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達人民大眾祈福禳災的心願時,還要獲得一些文化歷史之類的知識。從而使得民間年畫成為廣大農村群眾的重要精神食糧。它雖然歲末臘月才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得見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以往大凡歲時節日,和平日嫁女聚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陞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為了解年畫藝術與民俗相互關系之密切,下面就民俗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有關年畫,逐類略述如下:
一)歲時節令里的應景年畫
一、春牛圖
農村過去無歷書(日歷、月歷之類),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俗稱句芒,象徵春臨)依一卧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民耕作時,按圖上節氣務農。宋劉克庄詩:「今年台歷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遊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於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二、戲出燈畫
民間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城市街上懸燈結綵,慶賀佳節。農村則以秫秸扎一方形燈架,外糊木版印製的「燈方子」紙畫。這類燈畫四張為一幅,印有各種地方戲曲一出。如河北武強畫店印的《打金枝》一幅,畫郭暖恕打昇平公主不去為公公郭子儀拜壽,公主被打,回宮哭訴,父皇唐肅宗(李亨);郭子儀得知幼子郭暖毆打公主,闖下大禍,綁子上朝請罪,肅宗認為附馬與公主吵架是兒女家庭之事,不應由朝廷處理,並與皇後勸解二人和好。圖上還刻有謎語各一則,如「小人無用」(葯名一)謎底為「使君子」。又有「走馬燈」,是用年畫作坊刻印的刀馬人剪制而成,走馬燈做法是先用竹篾紮成方或圓形紙燈,將彩印刀馬人剪出,黏一紙輪之下四周,輪中有干,能活動自轉,下放一燭,燭光煽輪,輪上之刀馬人物隨即旋轉不息,常見的有:「三戰呂布」、「割須棄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說中的武打場景。按漢司馬遷《史記》載:「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但當時還未成「燈節」,到了唐以後,燈節(又稱元宵節)才漸漸熱鬧起來。宋時,元宵節的燈品最多,周密《武林舊事》中所說「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就是「走馬燈」。可知宋代已有以火煽輪而自輪的走馬燈了。清代一位貴族子弟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說道:「走馬燈之制,亦系以火御輪,以輪運機,即今輪船,鐵軌之一班。使推廣而廣之,精益求精,數百年來,安知不成利器耶?惜中士以機巧為戒,即有自出心裁精於製造者,莫不以兒戲視之。今日之際,人步亦步,人趨亦趨,詫為神奇,安於愚魯,則天地生財之道豈獨厚於彼而薄於我耶?是亦不自憤耳!」參見附圖北京刻印年畫《鋸大缸》走馬燈人物。
三、老鼠娶親
《北京歲華記》雲:「25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盡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北方是日有「老鼠娶親」之說,南方謂「老鼠嫁女」,上海一帶於正月十六日為老鼠婚期。民間年畫產地,如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四川綿竹、湖南隆回、福建漳州等年畫作坊,都有這一題材的作品印製,而且還影響到東南亞等國家。如越南的年畫中有一幅《老鼠娶親》,就與湖南隆回楚南灘頭印製的相彷彿,老鼠娶親的故事據清俞越《茶室叢鈔》:老鼠生了個女兒,它的父母非常喜愛它,要把它嫁給一個好女婿。它們認為太陽高高懸在空中,應該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了,就求太陽作它們的女婿。太陽說:我不行,只要烏雲一來就把我遮住了。老鼠一想還是雲好,就去請烏雲作女婿。烏雲說:我怕風,風一吹就找不到我了。於是老鼠又去找風,風說:我可不行,因為我遇到牆就無力了。老鼠又去找牆,牆回答說,我最怕老鼠,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民間傳說又有發展,說:老鼠最怕貓,如果把女兒嫁給貓,那麼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了。老鼠很高興地找到了貓,貓一聽很是高興,說好當晚娶親,這天正是正月二十四日,當花轎抬著新娘還沒來得及下轎結拜時,老貓一口先把新娘吃掉了。其實,填倉節是捕鼠的一次集體行動。春天正是老鼠繁殖季節。南方天氣暖的早,北方稍晚,故相差十天,老鼠娶親的這天,民間晚上不許點燈並給貓兒好飯食。教兒童們夜晚不要說話,靜聽老鼠娶親的鼓笛笙簫之音樂。這樣全村皆黑沉沉靜無一聲,老鼠則可全無顧忌了,只有貓兒吃好了正有力氣去消災老鼠,以保護填好糧米的倉房。所以這「老鼠娶親」題材的年畫,各地作坊都有印製,每到正月二十五日填倉的前夜,老人們常將牆上貼的這幅畫講給孩子們聽,哄孩子們早入睡,以誘鼠出洞,放貓擒拿。
四、天師符
《清嘉錄》:「五月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貽天師符貼廳事以鎮惡,而小戶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畫姜太公財神及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因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蘆席,及忌蓋屋」。(梁·宗懍《荊夢歲時記》)。所以廣東佛山、陝西鳳翔、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上海舊較場等年畫作坊,都刻印多種形式的「天師符」以備五月供人們采購。蘇州桃花塢就有《靈符鎮宅》、《天師真人》、《太公在此》、《杏黃旗》等大小尺幅不一的七種。據《三教搜神大全》載:「天師者,漢張道陵也,子房八世孫,光武帝建武間生於吳天目山,學長生法術,隱於北邙山,章帝、和帝累召不起。久之,遍游名山,東抵興安雲錦溪,升高而望日,是有異境,緣衍流而之雲錦洞,有岩焉,煉丹其中三年,青龍白虎繞於上,丹成鉺之,時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秘書通神變化,驅除妖鬼,後於蜀之雲台峰升天,所遺經綠符章並印劍,以授子孫。」年畫中的張天師,都是身披八卦袍,以表示煉丹,手舉利劍,顯示除殺鬼魅之威風,有的坐騎黃虎,藉以驅邪惡。每幅圖上或蓋一「靈符鎮宅」之方印,或印一「敕令」神符,故名「天師符」。是大江南北端午節日常見的一種木刻彩印應時畫。
五、鎮宅鍾馗
鍾馗是民間木版年畫中較早出現的一個題材。北宋時已有印賣鍾馗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是在除夕懸掛。葉夢得《石林燕語》:「宰執每歲有內待省例,賜新火冰之類。元豐元年(公元1089年)除日,神宗(趙頊)夢中忽得吳道子畫鍾馗像,因使鏤板賜二府,明年除日復賜。」反映出宋代鍾馗是和門神一樣,都是新年出現在牆壁或門上。直到明朝時歲暮還是「門旁置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見劉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後,除夕懸掛鍾馗的風俗漸漸移到五月端午,懸於堂中「掛鍾馗圖畫一月,以祛邪魅」(見《清嘉錄》)。鍾馗驅邪祛魅之說,初見於宋代沈括《補筆談》:「禁中有吳道子畫鍾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武驪山,幸翠華還宮,上不懌,因店作,將逾月,巫醫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絳犢鼻,履一足球隊,跣一足,懸一履,搖一大筠紙扇,竅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蘭裳,袒一臂,革雙足,乃提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上問大者,爾何人也?奏雲: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進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夢覺,店若頓瘳,而體益壯,乃召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後來繪畫中的鍾馗,即從此說而來。民間年畫中之鍾馗,多無捉鬼情節,只畫鍾馗頭戴進士巾,身穿圓領官衣,革雙足,仗劍,,手指一蝠,或題「引福入堂」,或題「恨福來遲」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來」等字句,蓋借「蝙」與「福」字之音相諧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語。此外,蘇州桃花塢和上海舊較場清代刻印的鍾馗中,有鍾馗右手舉劍,左手抓一腰遮虎皮裙之鬼,旁刻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上有「消除五毒」、「驅邪降福」方印和一「八卦圖」者,可見清以前除夕懸掛鍾馗的風俗,已演化變成了5月5日時提醒人們注意夏天已到,蛇蠍毒蟲活動,要防範兒童勿被蟲咬的招貼畫了。
六、月宮符像
8月15日正當三秋恰半,俗稱中秋。宋以前,每逢中秋人們只是飲酒賞月。此夜正是金風送爽,玉露生涼,月色倍明,丹桂飄香的好時光,大戶人家莫不登高樓,臨水榭,開敞軒,迎月賞景,排宴高歌。「雖陋巷盆寒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實。」(《夢梁錄》)但此時還沒有祭月宮,分月餅之風俗。明朝劉侗等著《帝京景物略》,其中有祭月之說:「8月15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跌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花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葯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月光紙」,至今尚有收藏。但系清代後印,形式確如劉侗所記。月光紙上刻印一菩薩跌坐一蓮座上,下有龍女、善才童子雙手合十立於漂浮海面之蓮瓣上,空上韋馱抱杵立於雲端,繪刻精麗,宛如宋人「水月觀音」之圖。下有一圓光,象徵滿月,內刻一兔搗葯於桂樹下,後有綉窗畫棟,玉石欄桿之宮殿,圓光外上刻一佛二菩薩坐像,旁列四天王站立兩側,下有海水龍王朝月宮。構圖勻滿,刻工細密,是屬北京木刻年畫作坊上乘之品,其它各地,如河南開封、福建泉州、雲南保山、以及山西大同等地作坊刻印的「月宮符像」尺幅都高不盈尺,只繪玉兔搗葯於月宮而已,開封朱仙鎮年畫作坊印製的《月光菩薩》之像別具一格,附繪有桂殿玉兔外,還畫一後妃宮妝之像,宛如一幅仕女圖畫。
七、斗香
蘇州桃花塢年畫中,有「齋月宮」的全份彩印畫,蘇州一帶民俗,中秋拜月不設月宮符像,拜月時院中案上設一「斗香」。斗香是以線香作斗形,外粘以彩畫,斗內納香屑於其中。香斗內放一彩印之宮殿,形如三間四柱之牌樓,和印有三國演義故事(如「灞橋桃袍」、「三戰呂布」等)的三角形彩旗,「僧俗咸買下,焚於月下,謂之燒斗香」。此外,蘇州等地木版年畫中,尚有一種彩印「月餅紙」。紙上印有月餅形式,和「官禮茶食」等字樣,是屬包裝藝術之類。按三南宋時已有了月餅之名,但只作為「蒸作從食」(見《武林舊事》),還非應節之食品,明代8月「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酌中志》)。這才作為中秋的節物出現於市。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作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即西北各民族;三是遼、金統治下的舊族北方人民稱「漢人」;四是南方人民叫「南人」。統治者對「南人」剝削壓迫最殘酷。元末,江南人民在八月秋收之後,以祭月為名互贈月餅,餅內放有「八月中秋殺韃子」紙條,號召起義,推翻暴政。後來為了慶祝勝利,每年中秋節日便互送月餅為「官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50年代江蘇徐州作坊刻印的一幅「中秋月餅」包裝彩紙,上有工農和五穀蔬菜圖像外,還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猶存古代民間傳說合力禦侮之遺意。
八、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屬民間年畫中歷畫之一種,它也是早期出現的年畫形式之一。現存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陝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圖》。此圖中畫一蒜頭形寶瓶,上插一枝折梅花,花瓣共81。梅瓶四周,畫自一九到九九由冷轉暖的不同氣候和人們耕種聚飲的各種風俗活動。如「二九」一圖,畫寒林蕭索,白雪滿山,華樓上有人對飲賞景,樓下遊子徘徊於途,上題:「凜凜寒風刮地來,冰花妝就玉樓台;銀瓶注酒歌金鏤,誰嘆徵人尚未回。」又「八九」,畫農人鞭牛犁田,上題:「積潤統消景物鮮,桃花未吐柳含煙,農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開百畝田。」畫出寒冬與初春不同季節的不同景物。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圖」之形式,多畫梅花。清代年畫中「消寒圖」的形式花樣較多,傳世者尚有不少,有畫三出小戲,每出戲名三個字,每字筆劃為九,共81筆。如「洪洋洞」、「破洪洲」、「南陽關」(破陽字勉強為九筆)。還有中畫人物,兩邊刻有「九九消寒歌」者。天津楊柳青李盛興畫店印的《歲朝吉慶九九圖》
3. 門神是什麼意思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在中國古代的神仙譜系中,門神雖沒有灶君「上天言好事」的職責,但卻是人們日常十分依賴的守護神。
(3)門神簡筆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門神」里最著名的「CP」,大概要數秦瓊和尉遲恭了。
他們是兩位戰功赫赫的武將,也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這倆人能加入門神隊伍,還有這么一個說法,據說,唐太宗常會夢到有「鬼魅」在寢宮外哭嚎,難以入睡。所以,秦瓊和尉遲恭便在晚上披掛整齊,為其守門。
經此一舉,唐太宗倒是不再做噩夢,但兩位大將每晚守門也實在太辛苦。鑒於真人守門成本太高,唐太宗便命令畫工把二人形象原模原樣繪制出來,掛在門上,作為驅鬼門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門神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古代什麼樣的人物才能成為「門神」?
4. 門神有哪些他們的故事有哪些
門神:民間信仰的司門守衛之神靈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
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郁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記載。
門神為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中國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雲: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神荼、郁壘二人專門管鬼怪、邪物,能夠驅邪避凶,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便把二人作為門神貼於門上驅邪擋煞。最早的門神其實不是畫,而是用模板雕刻而成的人形,把模板置於門上,更為立體,能夠震懾住鬼神,而用於雕刻門神的木板是桃木製成的,據說他們能夠驅邪擋煞,來往鬼神不敢親近,而桃木又被視為驅邪植物,二者相配,力量強大。而這個傳說,在《搜神記》中也有記載,說的是:「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所以後來人們便把神荼、郁壘奉為門神,把桃枝作為驅邪植物,代代相傳。
但要明白的是,此後世人所謂的門神實質是因為其有著出色之處而被崇拜供奉,更多的性質是祈願而不是純粹的門神。
到了後來,五花八門新增加的門神取代了神荼、郁壘等先秦門神,門神的含意、形式和內容隨著歷史的延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後期新增的門神主要有「祈福類」、「道界類」、「文官類」、「武將類」及「其他雜類」等等。祈福類如賜福天官,道界類如鍾馗與王靈官,文官類魏徵、包公和文天祥,武將類如秦瓊與尉遲恭等等。到元代以後,民間所貼的門神再次演變,上述諸類門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作為武門神普及最廣。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轉型」為門神是源於《西遊記》和《隋唐演義》兩部小說。《隋唐演義》里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業其間殺人無數,既位後身體極差,夜間夢寐不寧,多做惡夢,李世民懼之,受不住折磨,召眾將群臣商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門於宮門兩旁果然無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之戎裝像,怒目發威,手持鞭鐧,懸掛於宮門兩旁,此後邪崇全消。」《西遊記》裡面也有類似的情節描述:「頭戴金盔光爍爍,身披鎧甲龍鱗,護心寶鏡幌祥雲,獅蠻收緊扣,綉帶彩霞新,這一個鳳眼朝天星斗怕,那一個環睛映電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傑舊勛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小說畢竟是小說,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小說情節怎樣編都可以,牽強附會,真實性不太可信。在歷史上,秦瓊與尉遲敬德這二位大將的確曾經被太宗皇帝下詔繪製成了圖像,只不過沒有像神話故事裡那樣將二位封為「御用保安」張貼在宮門口,而是被珍藏於凌煙閣中,凌煙閣是唐代專門存放有功之臣畫像的地方。古時候的人也真有趣,將小說故事情節搬到現實中來當「事實」,由於古人的有趣,後人的跟風,於是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便「轉型」為流傳最廣的門神,一直流傳至今。秦叔寶、尉遲恭是唐初大將軍,是凡人,並非是受封神靈,凡人充當門神有無驅邪避凶作用這個不好說;秦、尉二人貴為大將軍,唐太宗作為帝王請大將軍為其守門尚說得過去,國人愛上行下效,平民百姓請大將軍守門,平民之命是否受得起這是個疑問。流傳歸流傳,不必太過較真,流傳下來有合理也有不合理的,不靠譜的多的是。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過春節時在門上貼門神的習俗。門神,最初的含義是「司門之神」,它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那時人們認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門、灶、床等都有神靈在裡面。在古人看來,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後世演變為門神。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武將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門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鐺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民間多為平凡之命門戶,貼門神所持兵器應背向以消減鋒芒,大富大貴之命門戶,貼門神所持兵器正向更增威嚴之氣。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
史料記載: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對門神加以禮敬。
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郁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書都有記載。
《山海經》里就有這樣一段記述:「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說的是在東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別大的桃樹。這棵大桃樹盤曲三千里,在枝幹延伸出去的最東北處,有一座「鬼門」,那裡是眾鬼出入的門戶。而把守著鬼門的兩位神將,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壘,防止害人的鬼進入人們的家中。
另外,還有一些傳說更加詳細地描述了這兩位門神:西南方的門叫「神門」,由神荼守衛,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劍砍其頸,用桃枝貫其腮,並將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龍。東北方的門叫「鬼門」,由郁壘守衛,如發現餓鬼上樹偷吃,就縛以葦索,射以桃弧,扔到山裡喂老虎。這兩位門神各有十名壯士協助,所有邪神惡鬼見了他們都聞風而逃。
神荼、郁壘兩兄弟是驅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會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神荼、郁壘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樹下,袒胸露腹,虯髯虎須,頭上長角,手執桃木劍,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這種「凶神惡煞」的形象,顯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
從《山海經》等神話故事中可以發現,除了貼門神,當時的人們還有一個習俗:貼桃木。古人認為桃木能夠辟邪,有驅鬼的作用。在桃木上寫符號,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寶劍,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劍。《搜神記》佚文記載:「今俗法,每以臘冬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眼,以祛不祥。」後來,人們習慣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首,這就是「懸桃符」,桃符每年換一次。
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懸桃符的出現也是與唐代時期另一對門神的出現不無關系。
關於貼桃木的風俗,還有一個小典故:五代時期,後蜀的君主孟昶在兩個桃木片上書寫吉祥話掛在宮門口為人們祈福,後被大家仿效傳至民間,這便是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回到貼門神的傳說,由於那時候的建築多是木門,所以並沒有實物留存,我們只能從漢代墓葬的墓門雕刻中見到二位神靈的身影。不過,關於門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確切記載的時間是在東漢年間。東漢學者鄭玄在給《禮記·喪服大記》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門外,君釋菜」這一句做注釋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這是「門神」第一次在文字記載中出現。
與鄭玄同時代的學者蔡邕在《獨斷》中也記載了貼門神的風俗:「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以御凶。」到了魏晉南北朝,門神的習俗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
可惜的是,由於東漢後的三國兩晉時期,戰亂頻發,為防止盜墓的出現,「厚葬」的風俗被當朝統治者放棄。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很難發現門神的形象,再加上當時建築多為木製,基本上沒有存留關於門神的形象。直到進入隋唐時期,門神習俗出現了新的特徵。
��、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武將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門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鐺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民間多為平凡之命門戶,貼門神所持兵器應背向以消減鋒芒,大富大貴之命門戶,貼門神所持兵器正向更增威嚴之氣。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
5.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簡筆畫圖片
關於春節習俗的簡筆畫:
1.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前,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將家裡收拾得乾乾凈凈。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6. 門神都有哪些人物
秦瓊、尉遲恭、魏徵、包公、海瑞等。
1、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據《西遊記》一書,尉遲恭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尉遲恭年少時曾為鐵匠,後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
3、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4、包公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5、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門神
7. 門神怎麼畫
工具/原料:鉛筆、橡皮、白紙、鋼筆。
1、首先,用鉛筆把門神的大體的形體先畫出來。
8. 門神簡筆畫
門神簡筆畫,示例:
9. 中國傳統的門神畫的是誰
一、秦瓊、尉遲恭
1、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2、尉遲恭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並州都督,謚忠武,賜陪葬昭陵。
二、神荼、郁壘
1、神荼
神荼是中國民間傳說中能制伏惡鬼的神人,最開始出現在上古神話中。
一般位於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故中國民間稱他為門神。表達了古代人民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2、郁壘
郁壘是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古代人們為了驅凶,在門上畫神荼、郁壘,亦有驅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郁壘,中國民間稱他們為門神。
(9)門神簡筆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過年貼門神源於古人的門神崇拜。古人認為,門戶為全家人每天出入之要津,必須驅邪鎮鬼,才能保全家人平安。早在戰國時期,先民已經開始用「五木之精」的桃木刻成寫有咒語的「桃符」,掛在門口鎮邪。
後來,隨著紙的廣泛應用,桃符被畫有人像的紙代替。人們多在標志著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前夕貼於門上,作為門神,保佑家人全年平安。
10. 門神,門神是哪兩個人啊,叫什麼呀
一、是神荼、郁壘兩兄弟。
1、神荼是中國民間傳說中能制伏惡鬼的神人,最開始出現在上古神話中。
一般位於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故中國民間稱他為門神。表達了古代人民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2、郁壘是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古代人們為了驅凶,在門上畫神荼、郁壘,亦有驅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郁壘,中國民間稱他們為門神。
二、秦瓊和尉遲恭。(秦瓊敬德門神是流傳於陝西省咸陽縣的傳統民間傳說故事。)
1、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2、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並州都督,謚忠武,賜陪葬昭陵。
(10)門神簡筆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
舊時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以進門者為視角,貼於門兩側,畫中門神以對臉相視為正確的傳統貼法,反之則為民間流傳的「貼錯門神」)門神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