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荸薺長在水裡圖片馬蹄每畝多少株
擴展閱讀
手機掃描儀掃描圖片 2025-05-16 05:50:35
小丸子搞笑動態圖片大全 2025-05-16 05:32:26

荸薺長在水裡圖片馬蹄每畝多少株

發布時間: 2022-07-10 06:59:24

『壹』 荸薺是不是長在水裡的

嚴格來說,是生長在有淺水的水田裡.

『貳』 馬蹄在什麼時候種植好呢馬蹄栽植深度多少合適呢

馬蹄是荸薺的俗稱,是一種生長在水田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荔浦馬蹄品質非常好,其個大、體形扁圓、色紫紅、皮薄蒂平、肉嫩無渣、鬆脆爽口、多汁清甜,澱粉含量又適中,荸薺是以地下球莖先育苗,一般長江中下游在清明前育苗,將留種球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OO倍液浸泡消毒一天,將球莖排入苗床,排時芽尖朝上,覆蓋層細土,:在立夏前後當苗長到25厘米左右時,移入育秧田,行株距為35×50厘米,深6厘米左右,一穴一株。大暑過後移栽到大田,行株距為40×50厘米,深7厘米左右,一穴一株。

『叄』 荸薺在什麼時候栽植用種量多少

荸薺喜高溫濕潤,不耐霜凍,需在無霜期生長,全生育期為210~240天。荸薺是嚴格的短日照植物,它所抽生的匍匐莖只有在秋季日照轉短後才能膨大形成球莖,因而早種並不能早收,一般都根據前後茬的銜接來確定育苗的時間。江浙一帶一般在7月下旬移栽大田,9月底結粒,從而延長球莖膨大期,可增加大粒比例。移栽苗要求高20~25厘米,主叢帶10~15根葉狀莖,帶土起苗,帶葯下田,細拔輕放,防止折稈斷根。

荸薺按栽植季節可分為三種:小滿~芒種栽植的為「早水荸薺」,小暑至大暑栽植的為「伏水荸薺」,雙季稻收割後栽植的為「晚水荸薺」。每畝大田的用種量視栽插的方式來確定,一般早水荸薺與伏水荸薺採用分株移植,畝用種量在20~50千克,晚水荸薺採用帶個的母株栽植,畝用種75~100千克。

『肆』 馬蹄子是長在水裡的嗎

不是,馬蹄是生長在泥中。

1、荸薺是莎草科、荸薺屬植物。匍匐根狀莖瘦長。稈多數,叢生,筆直,細長,圓柱狀,高40-100多厘米,直徑2-3毫米,灰綠色,光滑,無毛,有橫隔膜,干後稈的表面現有節,兼有許多縱條紋。葉缺如,僅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

2、分布於中國、日本、琉球群島、南洋島(呂宋島為該種最先發現的產地)和印度。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江蘇、廣東、海南。生長在有水的平地。

3、荸薺是中國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莖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適於製作罐頭,稱為「清水馬蹄",是菜館的主要佐料之一;並可提取澱粉,與藕及菱粉稱為澱粉三魁,性寒滑,味甘涼,能益氣安中。同時地上部的管狀葉狀莖具有止渴、解熱等功效。


(4)荸薺長在水裡圖片馬蹄每畝多少株擴展閱讀

荸薺性喜溫暖濕潤,不耐霜凍,常生長在淺水田中,荸薺在生長前期需要高溫及長日照,如萌芽適溫為15-20℃,分櫱分株最適溫為25-30℃。

而在生長後期,縮短光照時數(宜少於13小時)能促進球莖形成,較低溫度(20-25℃)也有利於球莖膨大。土壤則以土層淺薄,pH6-7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宜。

『伍』 種植馬蹄畝產量多少公斤

馬蹄就是:荸薺。種植馬蹄畝產量1000-2000公斤。
主要品種
1.桂林馬蹄
廣西桂林市地方品種。株高100-120厘米,開展度20厘米。球莖扁圓形,高2.4厘米,橫徑4厘米,頂芽粗壯,二側芽常並立,故有「三枝桅」之稱。皮紅褐色,肉白色,單個重30克。以鮮食為主,也可熟食和加工,糖分較高,肉質爽脆,品質優。生勢旺盛,抗倒伏力較強。6-7月用球莖育苗,苗期25天,生長期130-140天,畝產1500-2000公斤。
2.水馬蹄
廣東地方品種。株高70-90厘米,開展度15-20厘米。球莖扁圓形,高2厘米,橫徑2.5-3厘米,頂芽較尖長,皮黑褐色,肉白色。單個重10克。澱粉含量高,以熟食和製作澱粉為主。生勢旺盛,抗逆性較強,耐濕,不耐貯藏。6-7月用球莖育苗,苗期25天,生長期130-140天,畝產1500公斤。
3.韭薺
原產菲律賓。株高110-120厘米。球莖大,橢圓形,橫徑4厘米,縱徑2.6厘米,單個重25克,質脆味甜,品質好,以鮮食為主,畝產2000公斤以上。
4.孝感薺
湖北省孝感市地方品種。株高90-110厘米。球莖扁圓,亮紅色,平均單個重22克,皮薄,味甜,質細渣少,以鮮食為主,品質好。畝產1000-1500公斤。
5.蘇薺
江蘇省蘇州市地方品種。株高100-110厘米。球莖扁圓形,頂芽尖,臍平,皮薄,肉白色,單個重15克左右。適於加工制罐頭。畝產750-1000公斤。
6.餘杭薺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縣地方品種,球莖扁圓形,頂芽粗直,臍平,皮棕紅色,皮薄,味甜,單個重20克左右。適於加工制罐頭和鮮食,畝產1000-1200公斤。

『陸』 一畝田可以育多少顆馬蹄苗

一畝田通常是可以產1500-2500公斤荸薺。
精選良種:在選種的時候,要選個兒大、表皮紅潤光滑、味道清甜細嫩的做為種子,並用沙土貯藏好。到了次年4月底5月初時,將貯存的種子取出運到苗田間埋種。每畝用種量為每畝水田用100粒荸薺。種子埋下去後,苗床田上面用小拱棚和薄膜覆蓋嚴實,以達到增溫促其早發芽的目的。出芽後,要將芽苗兒擴寬面積適時移栽,使它有一個可以發蔸長苗的生長環境。
整地施肥:到了7月中旬,將早稻田收割結束後就可以將准備栽荸薺的田整爛耙平,並確保不窩水。然後以每畝田用進口復合肥50公斤、菜餅肥50公斤的標准一次性施足底肥。
移栽管理:在移栽荸薺苗時,以行距50厘米、窩距40厘米的間距最好,剛移栽的田塊要保證有高出田地20厘米高的水面,以讓其成活。栽種10天後,就要用多菌靈、三唑靈防銹病和紅桿病的發生,同時還要在一開始發蔸時用樂斯本等農葯防治螟蟲。在生長期間,要根據田間長勢情況追施適量尿素,特別要注意少施勤施。另外,平時要注意觀察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最好每隔十天半個月就用葯防治一次,確保荸薺的穩產高產,以達到增收的目的。

『柒』 一棵馬蹄可以結多少個

一般是10個-20個

『捌』 馬蹄的生長環境

荸薺屬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喜生於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裡。它的繁殖採用球莖亦稱果球進行無性繁殖。荸薺喜溫愛濕怕凍,適宜生長在耕層松軟,底土堅實的壤土中。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厘米的耕作層,這樣既利於球莖的生長發育,又不致球莖深鑽 ,個體發育大小均勻整齊一致,也有利於掘收。耕層過粘,不利於球莖的膨大,腐殖質過多,球莖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它適宜在淺水中生長,在營養需求上,要求氮肥較少,磷肥較多。 在整個生長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其全生育過程如下:
(一)萌芽:氣溫達10~15℃時,80%以上球莖可萌芽,同時抽生發芽莖,並向上抽生葉狀莖,當幼苗有5~6根葉狀莖時,便向下萌生新根。
(二)分櫱與分株:7月底~8月初移植的薺苗,3~5天返青後,發芽莖頂端的保質莖,向上抽生葉狀莖,經不斷分櫱,形成母株叢。與此同時其側芽向四周發生若干根匍匐莖,伸先3~4節10~15㎝後,其頂端肉質莖的頂芽,繼而向上萌生葉狀莖,連續分櫱,又形成新的分株。如此反復地分株和分櫱,株叢隨之逐漸擴大,葉狀莖數直線上升,一株地上莖數可擴大到300~400根。氣溫在25~30℃時,分櫱分株發生最快。進入9月份後,氣溫逐漸下降,光合產物的積累量則逐漸增多,匍匐莖的生長由水平方向轉而朝土下斜向生長,俗稱「下帶」。10月上旬以後,不再產生葉狀莖,此時所有的匍匐莖先端開始膨大,球莖開始形成。 荸薺的產量取決於球莖的數量和大小,而後者又是由分株的次數及地上莖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正如前述,氣溫在25~30℃時分櫱分株發生最快,一個分株約10~15天發一檔分株。在我地一般可發生分株2~3檔,多的可達5~6檔,全株共有分株30~40株。9月下旬以後,氣溫下降明顯,不再發生分櫱。因此,爭取在適宜氣溫下,取得一定合理分株數,保證地上葉狀莖的數量和質量,荸薺最好要在7月底移栽完,最晚的移植也不能遲於立秋。
(三)開花與結薺:當植株基本上停止分株分櫱,地上莖的同化物質便大量向地下貯藏器官即球莖運送,這時葉狀莖頂端抽生穗狀花序,進入始花期。與此同時,地下部也相應抽生結薺莖,地上開花盛期,也是地下結薺期。寒露(10月上旬)時球莖已成形,小雪(11月下旬)後,地上莖逐漸由上向下枯黃,球莖此時充分成熟。球莖皮色也由白色轉變成黃棕色至紅褐色。冬至(12月下旬)至小寒(元月上旬),球莖內糖分含量最高。(四)對水、肥的要求:薺苗定植後,要求較高土溫以利返青分櫱,宜灌淺水穩苗。隨著分櫱分株增多,蒸騰量加大,應逐漸加深水層,促進地上莖群體形成。封行後灌深不,控制分櫱分株形成,提早結薺,球莖增多、增大,但應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長。荸薺整個生長期都不能缺水,如不徒長不應擱田斷水,特別是球莖膨大期,更不宜缺水。 荸薺株叢多而大,結球薺期所需各種養分及同化物質也多,因此基肥要足。在分櫱分株時段要求充足 氮肥,更不可缺肥,以保證荸薺夠苗株足。進入結球期後,則不宜再施氮,否則徒長,引起倒伏,影響結球,並加重病害的發生。鉀素對改善球莖的品質,促進氨基酸、蛋白質析合成和糖分、澱粉的運轉積累有重要的作用,除作基肥外,還要在荸薺生長期追肥鉀素,此外,充足的鉀肥還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磷肥對荸薺也有類似的效應。所以種植荸薺一定要氮磷鉀肥三要素配合,尤其在始花結薺期前後不可缺少磷鉀肥。此時如能噴施葉面肥,或磷酸二氫鉀等,都可收到球莖粗大、提高產量的效果。

『玖』 種植馬蹄畝用苗多少

    一、品種選擇
    應從高產、無病馬蹄田裡,選取外形完整、無病蟲傷口、球莖飽滿、芽頭粗壯的馬蹄作種,大小在每斤30個以內,每畝需種120—150斤。
    二、育苗
    育苗前用好來思800倍浸種10小時,預防桿枯病,苗床選擇無漬水,土層疏鬆肥沃的沙壤土或菜園地。育苗前苗床需施足基肥,將種球按4—5厘米的間距排列在苗床上,頂芽向上,蓋好土,澆透水,齊苗後如果苗葉色黃,可淋糞水或0.5%尿素,移栽前噴施送嫁葯,用好來思加銳勁特噴霧,防治桿枯病和白螟,育苗時間需25—30天。
    三、基肥
    畝施腐熟農家肥20-30擔,鈣鎂磷肥50公斤,硼鋅鎂鐵肥5公斤,硫酸鉀復合肥25公斤。
    四、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在7月中下旬前移栽,移栽密度:瘦田宜密,肥田宜稀,一般株行距為40×50—60厘米,畝栽2500—3300株,扦植深度5-6cm,移栽時可用用生根粉5號沾根。
    五、水的管理
    馬蹄回青後到分櫱期,保持淺水層,利於馬蹄分櫱,重施結薺肥後,要保持深水層,避免馬蹄中肥毒。
    六、施肥
    馬蹄施肥分四次施用:
    1、回青肥:在馬蹄扦後5—7天,畝用尿素3.5—5公斤點蔸。
    2、分櫱肥:馬蹄分櫱所需肥料,在馬蹄扦後15—20天,畝用尿素10公斤加上硫酸鉀復合肥10公斤撒施。
    3、結薺肥:重施結薺肥,在9月中旬,畝施菜子麩50—75公斤,硫酸鉀復合肥25公斤,9月底畝施壯秧劑10—15公斤,硫酸鉀20公斤。
    4、球莖期彭大肥:10月中旬施用,是馬蹄膨大重要肥料,畝施馬蹄沃根膨大神力鉀肥20公斤。
施肥注意:不施含氯復合肥。
    七、巧用激素
    9月底看苗施用,如苗旺盛施多效唑(每畝100—150克)加生根粉5號(每畝每次4包,連用2—3次),生根粉要用助溶劑溶解,如苗不好只施生根粉。
    八、病蟲防治
    1、白螟(鑽心蟲):移栽前用銳勁特噴施一次,9月中旬結合施肥,用殺蟲雙粉或殺百蟲粉等悶殺。
    2、馬蹄桿枯病、白粉病、霉蔸可選用香格麗、森美或者天冠噴霧,每星期一次,噴葯時加入展著劑效果更佳,並注意補充葉面肥。
    3、生理性紅尾是由於缺乏硼、鋅、鎂等微量元素引起,畝可施硼、鋅、鎂、鐵肥3—5公斤。
    噴葯注意:不能施用井崗黴素或含有井崗黴素的葯物。

『拾』 荸薺是什麼東西,有那些價值,這個易於久存嗎是在水中生長嗎有雪可以種植嗎

荸薺(拼音:bí qi 英文:water chestnut 學名:Eleocharis lcis),又名馬蹄、水栗、芍、鳧茈、烏芋、菩薺、地梨,是莎草科荸薺屬一種。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莖作蔬菜食用。古稱鳧茈(鳧茈),俗稱馬蹄,又稱地栗,因它形如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稱它馬蹄,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
古稱鳧茈(fúcí),又稱烏芋。今有些地區名地栗、地梨、馬蹄。主要種植地區是中國南方的平樂縣和荔浦、鍾山、平南等縣,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水田中。地下莖為扁圓形,表面呈深褐色或棗紅色。肉白色,可食。荸薺「味甘、微寒,滑、無毒」。其功能「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因為荸薺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內部都有可能附著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不宜生吃,一定要洗凈煮透後方可食用,而且煮熟的荸薺更甜。
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對其植物形狀及栽培法有詳細描述。中國長江以南各省栽培普遍。安徽無為、廣西桂林、浙江餘杭、江蘇高郵和福建福州、湖北漢口及當陽的雙蓮為著名產地。用球莖繁殖。萌發後,先形成短縮莖,其頂芽和側芽向上抽生的綠色葉狀莖細長如管而直立。葉片退化成膜片狀,著生於葉狀莖基部及球莖上部,光合作用靠綠色葉狀莖進行。自母株短縮莖向四周抽生匍匐莖,尖端膨大為新的球莖。穗狀花序,小花呈螺旋狀貼生。小堅果,果皮革質,不易發芽。
種薺於15℃萌芽 ,25℃ 開始分櫱 ,30℃植株旺盛生長,氣溫降至20℃以下時球莖形成。一般在早春選頂芽和側芽健全的種薺在室外苗床育苗,經常保持濕潤。約15~20天即可成苗,供大田栽植。株行距一般 30 厘米×60 厘米,畝栽約3000穴。分櫱和分株期間保持一定水層並追施氮肥。球莖形成前追施磷肥和鉀肥,對提高產量和改進品質有顯著效果。主要病蟲害有枯萎病、螟蟲等。
荸薺球莖約含碳水化合物21%,蛋白質1.5%,可生食或熟食。也能加工罐藏或作提取澱粉的原料。中醫葯學認為有止渴、消食、解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