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咸陽千佛塔的圖片高多少米
擴展閱讀
歐美卡通圖片 2025-05-16 14:03:28
十字路口圖片唯美 2025-05-16 13:54:14

咸陽千佛塔的圖片高多少米

發布時間: 2022-07-05 23:46:12

1. 秦咸陽遺址的簡介

秦咸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
秦咸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後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築冀闕,以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於宮殿群之間,就象是銀河亘空,十分壯觀。整個咸陽城「離宮別館,亭台樓閣,連綿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於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穀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西側為1號遺址,東側為2號遺址。西側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經過遺址復原後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宮殿,由跨越穀道的飛閣把二者連成一體,是極富藝術魅力的台榭復合體。遺址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一層台高6米,平面呈L形,可分為若干個小室。
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邊的四室是宮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內容豐富的壁畫和一些陶紡輪。最東1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的陶質排水管道,推測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貯存食物的窖穴。主體宮室建在高台之上,東西長13.4米,南北寬12米,地表為紅色,即所謂的「丹地」,門道上有壁畫痕跡,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廳堂。
在1號遺址的西南方,還有一處結構十分復雜的宮殿遺址。已發掘出的閣道長32.4米,寬5米,兩側滿飾彩色的壁畫,壁畫內容是秦王浩浩盪盪的車馬出行圖,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古代的宮廷壁畫因為大都毀壞不存,所以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的宮室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中國建築史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咸陽城的考古發掘工作從50年代一直進行至今,隨著工作的深入,將會有更多、更豐富的文物考古新發現展現在人們面前。

2. 咸陽的名勝古跡

1、乾陵

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陽陵

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3、茂陵

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4、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

3. 咸陽有什麼好嗎

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咸陽當時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現屬地級市,中國著名古都之一。東鄰省會西安,西接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全市轄2區1市10縣,總面積10246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535萬。咸陽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我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咸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首屆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及中華養生文化名城。
咸陽位於祖國版圖的中心,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戰略重鎮。擁有國內六大航空港之一和西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及出口產品內陸港,從這里坐飛機出發,一小時之內可達全國40多個重要城市。毗鄰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西安北客站,全國9條鐵路、6條高速路在此縱橫貫穿。[1]
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陽,使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帝都」,也讓咸陽成為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地方。咸陽遍地秦磚漢瓦,境內文物景點多達4951處,五陵塬上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連綿百里,舉世無雙,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之都」。

秦腔
咸陽主要劇種,又名亂彈、桄桄子、梆子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結構的板腔體戲曲。

秦腔舞台劇照[43]
秦腔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特別是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語言發聲為「正音」。
咸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凄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四種。板腔稱謂有慢板、攔頭板、一錘安板、陰司板、二六板、拉錘二六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雙錘板等。總歸稱是六大板頭、慢板、帶板、墊板、二導板和滾板。秦腔曲牌分為弦索類、擊樂類、嗩吶類、笙管類、海笛類、套曲類共6種。早期樂隊分文、武兩部6人。[43]
弦板腔
也叫「板板腔」,是咸陽市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

弦板腔也是當地百姓的喜愛劇種[44]
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為陝、甘兩省群眾所喜聞樂見。
弦板腔作為皮影形式演出,樂隊少而精,文武場面互相兼顧,音樂形式比較單調,唱腔通常都是上下兩句反復,「二次板」與緊板更似說唱性的「板殼子」。其相同板式的「板頭」和「放板」後的長過門,多為同一主體曲調的加花變異,句中的小過門,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復變化和延長。弦板腔板式有10多種,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弦板腔的唱詞,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樂伴奏,除部分模擬唱腔或襯托節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過門,宛如曲子戲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擊節作用,所以唱腔清新晰,雅而易懂。[44]
眉戶戲
又名「曲子戲」,屬曲牌體,是古代「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的稱謂。該戲種號稱72大調,36小調,在咸陽市各縣區廣泛流行。
說法有二,一為「迷胡」,傳說春秋時代,鄭國與犬戎交戰於華縣、華陰一帶,鄭軍以優人唱曲,致敵兵迷迷糊糊敗陣,故為「迷胡」戲;一說迷胡發祥於眉縣、戶縣,應稱「眉戶」。迷胡戲的內容多是反映社會人事風情,抒發男女愛情幽怨等,有喜劇、鬧劇、諷刺劇、幽默劇,情節生動有趣,表演明快酣暢,戲劇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逼真傳神,擅長表現現實生活。迷胡清唱樂器有三弦(或板胡)、四頁瓦、碰鈴,有的加笛子。舞台演出,文場增加二胡、打琴,武場全套打擊樂齊備。其演唱風格,歡音輕快、清揚、優美、動聽;苦音幽怨、深沉、凄楚、悲痛。化妝、服飾簡朴、真實,具有生活化氣息,頗受群眾喜愛。[45]
十八羅漢
是流傳在咸陽市三原一帶的民間社火節目,是從民俗活動和神話傳說演化而成的造型藝術。相傳在清末時人們為了求神祈雨,裝扮成羅漢和尚,敲鑼打鼓到山神、玉皇廟求神施雨,後來果然降了一場大雨,當年五穀豐收。後來就演化成了農閑節慶時候的娛樂活動——「十八羅漢」。表演時,在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九個精壯的漢子頂著九個幼童,裝扮成大、小和尚(羅漢),小羅漢變化表情和動作,大羅漢且舞且行,遊走於村莊農舍。這種民間舞蹈造型優美、舞步健捷輕盈,扮相幽默風趣,極富藝術張力,深受老百姓喜愛。表演中十八個羅漢不時變換表演方式,有十八個套路。如「白馬負經」、「蓮花生子」、「喜過天橋」、「登壇拜將」、「叩拜觀音」、「老子騎牛」等,這些套路神奇驚險、妙趣橫生、動靜相間、疾緩自如、美觀大方、逼真傳神。表演常伴以大鼓大鑼的雄渾旋律。[46]
竹馬
流傳於涇陽太平一帶。表演時間在2月祭祀葯王廟會。該舞表演人數一般為11人至13人。前有一人引馬,後有

咸陽竹馬演藝[47]
兩人斷馬,中間10匹馬。分為三組,竹馬組13人,鑼鼓組20人左右,排燈組15人,並有1人放煙火,增強表演氣氛。表演程式分五大類,80多種圖案。第一大類「出馬」;第二大類「單出馬」;第三大類「出雙馬」,又名「猛馬駒」;第四大類「游燈」;第五大類「雙出場」,又名「風攪雪」。攪雪即「竹馬」和「紙台」合並表演,此時表演已達高潮,氣氛更加濃郁熱烈,20餘人,25盞排燈,燈火輝煌,鑼鼓大作,人聲鼎沸。「竹馬」、「紙台」、「排燈」布滿廣場,禮花映紅夜空,鞭炮齊鳴,出現「滿天星」、「金光照的場面」。竹馬表演始終突出一個「跑」字,所以又稱「跑竹馬」,節奏、動律是「小花步」,風格典雅古樸,內容比較廣泛,多以征戰為主。竹馬鼓樂樂器是大鼓一面、大鑼一面、馬鑼兩面、鐃鈸若干副。它以鼓點的強、弱、稀、疏、輕、重、緩、急,分別調節情緒氣氛。[47]
牛拉鼓
咸陽獨具特色的民間鑼鼓樂舞。其特點是大鼓大舞大陣容。大鼓是這種大氣陽剛、勢薄雲天的民間鑼鼓樂舞的主要標志。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牛拉鼓運鼓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起初,鼓用手推車馱;接著,用牛車拉;後來,改用鐵牛(拖拉機)拉運;再後來,就用大卡車運送。表演時,車上鼓手與車下鐃鈸手、鑼手緊密配合,鐃鈸揮舞,銅鑼騰舉,演奏者跳躍翻轉,隊形隨之變化。車上鼓手亦舞亦鼓,舞姿優美,鼓音激越,氣勢壯觀。牛拉鼓舞蹈套式也在不斷創新完善。比較有名的有張飛舞鞭、猛虎撲食、金蛇狂舞、白鶴展翅。表演隊伍少則四五十人,多的可達四五百人。表演服飾鮮艷亮麗,紅黃綠居多,各隊亦有個性。演奏者有男有女,男的居多。演奏配器各隊有別。牛拉鼓音樂有自己的曲式和套路,大型的為套曲結構,中型的為迴旋式三段體,小型的為一段體添花加點自由復疊,各隊亦有變數。[48]
地故事
又叫跑故事、社火。是流傳於咸陽市的民間節慶娛樂藝術形式,一般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表演。地故事的表

咸陽社火[49]
演步伐輕盈飄逸、動作快捷灑脫、音樂歡快清麗、配器高亢激越、內容幽默風趣。技藝老到的表演者動作如行雲流水,步伐如白駒過隙,打鬥真武士,戲耍若儒生;即使伴舞小角,也有拿手絕活,提裙跑步,飄飄然如仙女臨凡。地故事音樂伴奏,主要是大鼓大鑼和鐃鈸,渾厚激越、緊湊明快,各隊自有特色。地故事是老百姓用心經營的藝術,民國時期有班社組織排練,後來多是村組安排活動。進入冬閑時節,地故事便開始熱身排練,好者日眾,樂此不疲。正月初一,地故事就開始表演。一村有一村的規矩,大都挨家挨戶表演,主家要用酒菜煙糖、干鮮水果招待。地故事的節目,幾乎年年如此,品味著一年來的喜悅,欣賞著熟知的節目,在煙火鞭炮的輝映之中,無論多麼偏遠的山村,都能營造出一股濃濃的節日氣氛。地故事隊形、步伐、服裝變化亦有定式,表演的內容有神話故事、歷史傳說、風土人情、社會時事等。[49]
跑旱船
是咸陽民間社火的一種形式。表演時一戲裝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龍船之內,手中舞扇;另一花臉艄公,執篙撐船。跑旱船各表演隊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繹的故事是:一陣緊鑼密鼓之後,老艄公匆匆上場解纜撐船,作速行進。在鑼鼓樂伴奏下,船在場內做倒8字運動,隨著音樂節奏的不斷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斷提速,繼而繞場一周後擱淺。艄公下船,挽褲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盡渾身解數,終於將船撐入深水。又是一陣快行船。接著船入漩渦,連連打轉,老艄公手忙腳亂,力排險情。這時,船身起伏跌宕,頻頻傾側,船上女子驚慌失態,場上鑼鼓點愈發緊迫,觀眾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險情排除後,船身出現漏洞,水流湧入船艙,老艄公脫衣堵漏,向外潑水,化險為夷,船繞場一周,表演結束。[50]
扇鼓舞
流傳於長武縣及周邊地帶的民間祭祀舞蹈。表演內容按祭祀的不同區分,主要有驅瘟、祭蟲、保平安三種。表演道具主要有圓扇形九環單面羊皮鼓,表演者人手一柄。用一尺左右長的柳枝條做鼓槌。表演法器主要有三尖兩刃九環刀一把、麻鞭一條、六節響板一串、連枷棍一副、牛角小刀一把。表演服飾上身為藍色綴白邊馬褂,腰系紅色短裙,另有紅、黃、綠、白、青、黑、紫、棕八色劍形條帶裙兩件,主舞二人系於紅裙之上。表演人數多則五人,少則三人。伴奏鼓一二面。根據祭祀的不同,舞蹈的步伐有平緩和急促之別。其中也有不少花樣動作。表演時,扇鼓之聲和鼓柄環音相伴,鼓音和舞蹈配合,自擊自舞,比較自如。常用鼓點有牌子鼓、慢三鼓、宮廷鼓、四神鼓、三通鼓、鳳凰三點頭等。舞蹈所唱的曲詞分兩類,一類是祭神曲,一類是民歌。演唱中,擊鼓不唱,唱不擊鼓,鼓曲相間,先曲後舞。每一首歌曲都有各自的韻調和風格。[51]
筒子龍
流傳於三原縣的一種祭祀性的民間龍舞樣式。也叫魚龍變化、魚龍曼衍,是一種演繹魚籽變魚、魚變為鰲、鰲跳過龍門之後化作巨龍過程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三原每年正月都要耍筒子龍。耍龍之前都要舉行隆重的點睛儀式。表演時,在鑼鼓聲中,兩人抬出龍門放置場中,四人各擎兩盞形似蝌蚪的魚籽燈翻舞滾動,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中,忽聚忽散,恰似魚籽在水中悠然自得游來游去,最後聚在場中,一把煙火之後,魚籽退回四角。接下來便從龍門鑽出四盞鯉魚燈,表示魚籽變成了鯉魚。四盞鯉魚燈跑出二龍出水圖案,沖出龍門後,在大海中遨遊一陣,作出一連串逐浪奔騰、穿梭追逐的舞蹈動作之後,鯉魚燈聚在場地中央,又是一把煙火,鯉魚就變成了一尾龍頭魚身的巨鰲。鰲出龍門在魚群中穿梭,在波浪中騰躍,游回龍門後,再放一把煙火,鰲就變成了一條巨龍。龍在龍門內向外探頭三次(謂之「龍門三顯」)後,躍出龍門,一人手舉火蛋子逗龍前行,龍便以翻江倒海之勢追逐著火蛋子翩然舞動,做出拜四方、走四花門、朝天一柱、珍珠倒卷簾、龍打滾、巨龍翻江、海底撈月、雙鑽、龍盤門等舞姿。[52]
拉犟驢
流行於永壽縣一帶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拉犟驢主要表現老婆騎驢進城看「社火」時,在路上發生的故事。出場前驢長嘶一聲,接著驢就犟著脖子,拽著孫子亂跑。孫子勒緊韁繩,與犟驢爭持。老漢急忙追趕。老婆拉緊驢嚼口,驚慌失態。老漢絮絮叨叨彈嫌孫子拉了條犟驢。老漢與老婆的幽默對話,逗得觀眾捧腹大笑。舞蹈在表演騎驢上坡、下坡、過河時的動作真切、情感細膩。既表現老婆各種騎驢技巧,又刻劃毛驢的倔犟。通過老婆、老漢與孫子之間幽默詼諧、滑稽有趣的表演,營造出一種輕松歡快的戲劇情調。拉犟驢的基本舞蹈步法採用小花步,為較好突出毛驢的倔犟性格,驢帶串鈴,突出撒歡、蹦跳,既張揚其倔犟調皮,又凸現其樸拙可愛。老漢的憨厚朴實,孫兒伶俐活潑,老婆的善良直率、樂觀風趣,都表現得淋漓盡致。[53]

12旅遊
大佛寺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

彬縣大佛寺[62]
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62]
彬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元寺塔、彬縣塔,民間稱「雷峰塔」。位於縣城內西南紫薇山下,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疊澀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欄桿,有琥珀枋、斗拱、撐檁和飛檐,也有瓦當、滴水,石作角梁,各懸風玲,外觀凝重挺秀,完全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塔內裝置了放射性轉角階梯,鋪有木板,可盤旋而上登臨塔頂,飽覽縣城及川道風光。[63]
永壽武陵寺塔
該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

老街
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玲,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
1981年,該塔被定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志碑一塊。塔周圍曾有殘磚斷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 [64]
北杜鐵塔
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

北杜鐵塔(千佛塔)[65]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一個宦官竟能出資鑄造這樣巨大的鐵塔,其權勢和富貴,蓋可想見。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66]
三原城隍廟

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67]
秦咸陽城遺址
咸陽是戰國晚期秦國和秦代的都城。遺址位於今咸陽市區東15公里,南臨渭水,北距台塬,現存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遺址中部偏北的"北坂"一帶,發現了周長2747的宮城牆基。宮城內外,已探明建築基址20餘處,發掘了屬高台建築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基址平面呈"凹"字形,長177米,寬45米;夯土台基高出地面6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為主體宮殿,周圍及下層分別為卧室,盥洗室,沐浴室,室內牆上繪制壁畫。宮城以外,還有著名的阿房宮,蘭池宮,望夷宮等遺址。遺址內,還發現了長近千米的寬闊道路,以及冶鑄,制陶,制骨等作坊遺址,發掘灰坑100多處,水井70餘口。出土遺物以磚瓦等建築材料為主,還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其中不少磚瓦和陶器上戳印有篆、隸體陶文,是研究秦都咸陽的珍貴文字資料。 [68]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

乾陵[68]
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茂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漢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

昭陵[68]
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關中印象—袁家村
從西安出發,驅車約一個小時的路程,便到了被人們稱為「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禮泉縣煙霞鎮北面的九嵕山下。走進村子,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幅近似於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面。使遊人恍惚中有種穿越時空之感,彷彿回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
走進古樸典雅的小巷,兩邊店鋪林立,作坊鱗次櫛比。有油坊德瑞恆、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盧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閣、麵坊五福堂、茶坊童濟功、醋坊五味齋、布坊永泰和、葯坊同順堂------醋坊中,一壇壇、一瓶瓶手工釀造的純糧醋,散發著誘人的清香;麵坊中,興致勃勃的遊人饒有趣味的推動著沉重的石磨,白白的麵粉緩緩地溢出來;布坊里,滿面滄桑的媽媽坐在古老的織布機前細心地織著漂亮的土布;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製成的榨油器令人嘆為觀止;葯坊中飄出的淡淡葯香若有若無地在鼻間縈繞;…… 踩著腳下仿古的青石板,欣賞著頗具關中風味的明清式建築,我感嘆這里幹部、群眾的智慧。同時,這里的情景,也讓我這個60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旬邑泰塔
滄桑泰塔泰塔坐落於旬邑縣城中學院內,修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佔地120平

旬邑泰塔[68]
方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頂,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各層門兩側砌有窗子,並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整個建築遠視古樸壯觀,雄偉挺拔,近觀做工精細、靈巧雅緻。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後由於歷史變遷以及戰亂的破壞,寺院早已不復存在,剩下這一寶塔歷經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據我國傳統的八卦學說而定的,這座塔的建築基址在八卦學說中位於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寶塔又稱為「泰塔」。由於戰亂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前該塔破損嚴重,1959年對該塔進行了修繕。塔下豎立的石碑就是修繕寶塔的紀念碑。
目前,寶塔由於年代久遠,地基下陷,現已向東北方向傾斜,據測定已偏離中心線2.296米,因此,人稱該塔為「中國的比薩斜塔」。2001年泰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

4. 咸陽市區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400米左右,塬上可能有個430左右吧,往陳陽寨方向可能低一些,但是不會敵國380吧估計,因為我的導航上的顯示沒下過380
我的導航很準的,在海邊顯示的真的是海拔為0,呵呵~

5. 中國最高的鐵塔,在哪個地方呢有多高呢

它始建於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大廈塔樓地下4層,地上117層,117大廈主塔樓採用核心筒+巨型框架支撐結構形式。117大廈將在116層即579米處設置世界最高觀光廳,在564米處設置世界最高室內游泳池,在584米處設置世界最高旋轉餐廳等。高達65.84米,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太平興國寺塔(山西省運城市),中國第一高樓目前應該是在上海吧,現在每個城市都高樓林立,就是路過也不可能去數樓層高度,況且樓層的高度也不等於是城市地標,有的高樓奇醜無比,看上去像怪物似的!我不太關心這些樓的高度信息,平時也甚少去查看這類資料。即安邑裂塔,建於北宋,原高約89米;歷經多次地震後殘存十一層,殘高仍達71米。此塔目前自上而下裂為四瓣,塔頂裂縫超過1 米寬,仍巍然矗立,堪稱奇跡。

古代世界最高建築,洛陽北魏永寧寺塔,塔身136米加塔剎11米,共計147米高,亦為古代世界第一高塔,後被雷電所毀,部分遺物現存於洛陽博物館內,塔基位於洛陽白馬寺東南1公里處。

6. 咸陽有哪些旅遊景點

大佛寺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63]
彬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元寺塔、彬縣塔,民間稱「雷峰塔」。位於縣城內西南紫薇山下,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疊澀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欄桿,有琥珀枋、斗拱、撐檁和飛檐,也有瓦當、滴水,石作角梁,各懸風玲,外觀凝重挺秀,完全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塔內裝置了放射性轉角階梯,鋪有木板,可盤旋而上登臨塔頂,飽覽縣城及川道風光。[64]
永壽武陵寺塔

該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玲,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
1981年,該塔被定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志碑一塊。塔周圍曾有殘磚斷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 [65]
北杜鐵塔

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

北杜鐵塔(千佛塔)[66]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一個宦官竟能出資鑄造這樣巨大的鐵塔,其權勢和富貴,蓋可想見。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67]
三原城隍廟

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68]
秦咸陽城遺址

咸陽是戰國晚期秦國和秦代的都城。遺址位於今咸陽市區東15公里,南臨渭水,北距台塬,現存面積約20平方公里。
遺址中部偏北的"北坂"一帶,發現了周長2747的宮城牆基。宮城內外,已探明建築基址20餘處,發掘了屬高台建築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基址平面呈"凹"字形,長177米,寬45米;夯土台基高出地面6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為主體宮殿,周圍及下層分別為卧室,盥洗室,沐浴室,室內牆上繪制壁畫。宮城以外,還有著名的阿房宮,蘭池宮,望夷宮等遺址。遺址內,還發現了長近千米的寬闊道路,以及冶鑄,制陶,制骨等作坊遺址,發掘灰坑100多處,水井70餘口。出土遺物以磚瓦等建築材料為主,還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其中不少磚瓦和陶器上戳印有篆、隸體陶文,是研究秦都咸陽的珍貴文字資料。 [69]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

乾陵[69]
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漢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關中印象—袁家村
從西安出發,驅車約一個小時的路程,便到了被人們稱為「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禮泉縣煙霞鎮北面的九嵕山下。走進村子,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幅近似於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面。使遊人恍惚中有種穿越時空之感,彷彿回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
走進古樸典雅的小巷,兩邊店鋪林立,作坊鱗次櫛比。有油坊德瑞恆、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盧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閣、麵坊五福堂、茶坊童濟功、醋坊五味齋、布坊永泰和、葯坊同順堂------醋坊中,一壇壇、一瓶瓶手工釀造的純糧醋,散發著誘人的清香;麵坊中,興致勃勃的遊人饒有趣味的推動著沉重的石磨,白白的麵粉緩緩地溢出來;布坊里,滿面滄桑的媽媽坐在古老的織布機前細心地織著漂亮的土布;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製成的榨油器令人嘆為觀止;葯坊中飄出的淡淡葯香若有若無地在鼻間縈繞;…… 踩著腳下仿古的青石板,欣賞著頗具關中風味的明清式建築,我感嘆這里幹部、群眾的智慧。同時,這里的情景,也讓我這個60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旬邑泰塔
滄桑泰塔泰塔坐落於旬邑縣城中學院內,修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佔地120平方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頂,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各層門兩側砌有窗子,並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整個建築遠視古樸壯觀,雄偉挺拔,近觀做工精細、靈巧雅緻。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後由於歷史變遷以及戰亂的破壞,寺院早已不復存在,剩下這一寶塔歷經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據我國傳統的八卦學說而定的,這座塔的建築基址在八卦學說中位於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寶塔又稱為「泰塔」。由於戰亂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前該塔破損嚴重,1959年對該塔進行了修繕。塔下豎立的石碑就是修繕寶塔的紀念碑。
目前,寶塔由於年代久遠,地基下陷,現已向東北方向傾斜,據測定已偏離中心線2.296米,因此,人稱該塔為「中國的比薩斜塔」。2001年泰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咸陽市渭城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唐順陵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底張鎮陳馬村西南,龍棗村東北,是中國現存風貌最完整的古陵園之一。楊氏死於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按王妃禮制修建楊氏墓冢。武則天稱帝後追封其母為「孝明高皇後」。將墓改為陵,稱順陵。陵園分為內外二城,內城也叫皇城,為方形,四角夯土牆明顯;外城系改墓為陵後所擴建。順陵陵園南北長1264米,東西寬866米,佔地面積110萬平方米。陵前現有石人12尊,石羊、石獅各一對,華表頂1件,石礎1對,蓮花座1個。東門、西門、北門各有石蹲獅1對,北門外還有石馬1對,南門有石走獅和天祿各一對。

陽陵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陵墓東西長166.5米,南北寬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至3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其中出土的彩繪陶俑人物造型准確,表情豐富,出土的斷臂漢裸俑,堪稱「東方維納斯」和「東方大衛」。

千佛鐵塔
千佛鐵塔,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渭城區北杜鎮,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所鑄。195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內用青磚砌築而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座正南門額上有鐵制匾額一塊,正中鑄有陽文「千佛塔」,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