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卓尼有多少圖片
擴展閱讀
有哪些東西是圓方體圖片 2025-05-17 21:16:01
男人累命苦圖片 2025-05-17 21:14:24
什麼軟體有玄幻小說圖片 2025-05-17 21:14:21

卓尼有多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3 07:52:21

A. 卓尼縣海拔多少

甘肅甘南卓尼縣城海拔2000-4920米。卓尼縣縣域屬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的西部,亦稱西秦(嶺)。地貌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

B. 甘肅甘南卓尼縣城海拔多少

甘肅甘南卓尼縣城海拔2000-4920米。

卓尼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與定西市岷縣、漳縣為鄰,南與迭部縣、四川省若爾蓋縣睦鄰,西與碌曲、合作市毗連,北與臨夏州和政、康樂兩縣及定西市渭源縣接壤,中部與臨潭縣環接插花。全縣總面積5419.68平方公里,境內海拔2000-4920米。

卓尼縣縣域屬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的西部,亦稱西秦(嶺)。地貌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為東北部藏巴哇地區,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

卓尼縣南部為東西走向的迭山山脈,構成縣境內的屋脊;迭山以北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為裸露岩石外,其餘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場。

(2)卓尼有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卓尼縣的建置沿革:

夏、商、周時期,卓尼屬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卓尼為秦地。元初,縣境為總制院轄地,隸屬於吐蕃等處宣慰司脫思麻路洮州所領。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軍民千戶所,縣境地域均屬之,後於洪武十二年升所建衛,隸陝西都司。時縣境分屬卓尼、舊洮堡二寨。正德四年(1509年),准卓尼建置軍民千戶所,隸屬洮州衛,由陝西都司鞏昌府所轄。

清代,乾隆時改衛為廳,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時,卓尼土司轄境除今縣境外,還有今迭部全境,舟曲、臨潭、岷縣部分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縣境歸臨潭縣統領。1944年,隸屬於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岷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10月1日,隸屬甘肅省岷縣專區。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縣,隸屬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12月31日,卓尼與臨潭合並,撤銷卓尼縣建置,稱臨潭縣,治所設舊城。1961年12月2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卓尼縣建置。

C. 卓尼縣的風俗文化都有哪些,各在什麼時間舉行

樓主你好:
在卓尼縣洮河沿岸的半農半牧區及農區的藏族青年男女婚姻,雖有自由結合的習慣,但仍然施行著"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古制。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願為兒子娶來作妻時,便請一個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詢,女家若同意,便再請正式男媒拿著一銅壹酒,壺頸系一條"哈達"(有些地方系紅布帶,有吉祥之意)去說媒。酒多為青稞酒,以此為"透話"禮。媒人回男家復命時,女家給媒人一支箭,名曰"女兒箭"帶回去,表示願意結親之意,自此成為姻親,完成了訂親或訂婚程序。自訂婚後,男方家每年須向女家送禮兩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結婚後為止。送的禮物第一年每次十二個饃,一瓶酒,俗名為送酒。以後饃饃減去兩個,酒相同。需要商議迎娶事宜時,媒人親自去送禮。
之後,由女方家長報說女兒的陪家品,實際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禮的要求,男方根據女家陪嫁的多少,相應地提出給女方的彩禮,新娘的衣物飾品則需男方一次或分幾次送足。貴重的金銀飾物在訂親時承諾,成親後逐漸補置。彩禮除現錢外,還有衣服、頭飾、耳飾、手鐲、戒指等物。另須整豬一口,臘肉六、七塊,大磚茶數塊。家庭富有者,還要牽一頭牛或一匹馬。農區的彩禮多為糧食、布料與現金,嫁衣布料單薄,色彩鮮艷。過去多用棉布、綢緞、條絨等,現在亦流行毛料之類。彩禮一般由婦方家列出彩禮清單,經過媒人和男女雙方家主商議決定。彩禮一般在娶前"吃酒"時一並由媒人送到女家。
在結婚的那天,媒人要牽一匹駿馬並領一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騎乘。所需馬的毛色,公、母都須經薩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到女家對神位尊輩行過禮後即背著一雙新婦綉花鞋和疋上置珊瑚的毛紅返回,表示新人隨後就來,男家見了鞋,就派預備好的迎親婦到村外去迎接,手中端碗,夜裡盛著酒或牛奶,碗邊抹上三點酥油,或拿一火把。女家前來送親的多則39人,少則26人,以新娘的舅舅為主,其中也包括庄村鄰居與新娘的兄弟等,統稱"尚歐",還有兩名伴娘,稱"巴饒"。新娘上馬前,由其母與女眷將其團團圍住,頭對頭的唱哭嫁歌,稱為"打巴歐"。送親隊伍全部乘馬前往,在快到男家時,送親者還要賽馬一番。新娘到村頭下馬時,迎親的婦人將所端的酒或牛奶請新娘用手指蘸一下,或將所持的火把拿一下,但也有置之不理者。這時兩家所預先請好的幾個老婦人,便相互戲謔,諷剌新郎如何不好,新娘如何美麗、俊俏。到最激烈時,各不相讓。在沒法"停火"時,男方家就要各獻哈達一件,方可言和。新娘到門口時,喇嘛誦念"扎什才寶"(吉祥經),"管把"(紅教徒)則施法驅邪,婆母端鹽、牛奶給新娘喝後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的頭上右轉三圈左轉三圈,含有除邪魔之意,末後再在頭上打一下表示將來可管服新娘。接著新郎就領新娘專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畢後新郎到房頂朝著南面豎一些松樹枝,上撒以炒麵、茶葉、青稞酒、酥油等再放一哈達火焚,叩拜四方,這樣大禮才算行畢。
婚禮中男方賓客雲集,炕頭端坐"沙尼"(親房)中德高望眾的老者,負責婚禮總管。擔負演唱婚禮歌的"官興"也守候在堂屋門口,帝邊桌上擺著抹有三點酥油和擔著柏香技的碗。當"尚歐"們擁著新娘來到大門外時,男方的四位娘娘(姑媽)手捧酒碗,向"尚歐"們祝福道安。"尚歐"們則用中指蘸酒三下,彈向空中。這時"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語,送出"祀食",婆婆手執鐵勺,裡面放幾個燒紅了的鵝卵石,澆上食醋,隨著升騰的霧氣,圍繞送親的人群左右各轉三下,棄於水洞,意即送走晦氣,後才將新娘擁入大門行大禮。所有送親的"尚歐"則成為新婚宴席中至高無上的貴賓。入席後每人面前各擺一隻抹有三片酥酒的酒碗,象徵吉祥。"官興"手執酒碗,向賓客們致以熱情的祝婚詞後,雙方即開始邊吃邊唱"善巴",4名女客邊唱邊舞"阿迦",直至婚禮結束。吃過"起腳面"(婚禮結束前娘家人吃的長面條),男方須贈每位"尚歐"一盤蒸饃,一塊豬肉肋條,肩搭一條哈達後,尚歐們才護擁新娘乘馬返回娘家,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風遺俗。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後,娘家父母重新將新娘送來,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燭,過上甜蜜生活。
節慶活動

卓尼覺乃藏族民歌"哇傑勒"使用於藏族婚禮儀式,有"善巴" 卓尼縣和"阿迦"兩種表演方式。"善巴"全部為演唱,演唱過程中夾雜一些祝詞朗誦,"阿迦"在演唱過程中則配以簡單的舞蹈。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構成詞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禮組歌,其曲目與具體場合緊密結合,形成定規而不能隨意更動,貫穿於整個婚禮過程的始終,按固定程序相繼出現。"哇傑勒"的歌詞內容相當豐富,有贊美詩、敘事詩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問答式居多。
卓尼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於洮河沿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樸神秘等共性外,還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和各民族交匯融合的多樣性風格。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境內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藝術多們樣性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個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極具研究、開發價值。
莎姆舞
莎姆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庄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故漢語又稱巴郎鼓舞。據史料記載,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續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了弘揚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樸風情,讓莎姆舞這一民間藝術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為卓尼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紐帶,卓尼縣委縣政府組織專業人士對莎姆舞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 卓尼縣化品牌進行鍛造和宣傳。2001年在卓尼大峪溝舉辦的"藏族文化與甘南旅遊產業研討會"上,邀請州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探討。之後,卓尼縣還組建了民間業余莎姆舞藝術團,中央電視台專題組也到卓尼進行了專題采訪,2003年,縣上邀請專業人員,對莎姆舞的音樂及舞蹈形式進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樸、豪放的風格中融入了昂揚向上、激情流暢的現代歌舞風格。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暨第四屆甘南香巴拉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方隊表演中,由卓尼縣莎姆舞業余藝術團表演的莎姆舞榮獲方隊表演一等獎,這一殊榮使莎姆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內外觀眾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苫子房
這種房屋是卓尼林區或非林區條件較好的藏族群眾喜蓋的一種住房,具有採光好,寬敞適用的特點。住房有正房5間修築在土檯子上,兩側各有廂房3間,較上房略低,南房與正房間數相同,中間為出入門道,其餘都是儲藏柴草農具、圈養牲畜之所。正房亦稱上房,里進較深,檐柱和中柱比後柱依次高四五寸,所以前檐的平頂高出屋面,堂屋正面三間打通,有玻璃門窗。
獨特華麗的"覺乃"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
"覺乃"藏族服飾延系拉薩宮庭服飾和發型式樣,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服飾得到了簡化演變,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服飾風格。在服飾文體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服飾至今還保留了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可以說是全藏區保 卓尼縣留完整的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覺乃"藏族婦女們的頭發孝頭辮成三根粗大的辮子,發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製品,其上陰刻著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寶圖案,意為一年12個月平安和佛保佑。銀錢從發根觀到發梢依次串聯,一般有20塊之多。亦有在辮子中部墜一直徑約8-10厘米的圓形銀環,或綴碗口大小的葫蘆式銀制貫錢的,其上鑲嵌珠璣,稱"阿瓏銀錢"。佩戴半圓形銀柄上墜有寶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層寶石疊成的耳環,製作極為精巧美觀,優雅奇特。身著大襟兩邊開叉的鮮藍、鮮紅或鮮綠色長衫,外罩對比色彩強烈的鑲錦邊的短夾。腰系錦綉寬腰帶,下身著紅色褲子,腳穿綉花鞋。頭戴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球冠狀"沙茹帽",帽子前額稍上處平開10個半圓形花邊,每個花邊綴一顆珊瑚珠,帽子後腦處有長燕尾服飾,亦綴了3顆小珊瑚珠。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編串而成的"斑瑪帽子"的。婦女們多佩戴銀制手鐲和嵌有珠寶的金銀戒指,渾身上下披金掛銀,整個裝束顯得十分雍容華貴。身著艷麗服飾的"覺乃"藏族姑娘,顯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嫵媚動人。近年來,"覺乃"藏族服飾已愈來愈為中外旅客、服飾研究和製做者所關注,"覺乃"藏族服飾表演也在卓尼地區乃至甘南州內外蔚然興起,成為服飾表演舞台上的一個耀眼的亮點,也成為卓尼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
插箭節
插箭節亦稱"攢山神",實際上就是祭山神會。在農歷六月十七日左 卓尼縣右舉行。祭山神用木桿和簡牌。木桿長8尺,上端削尖,繫上綵綢或綵帶,象徵箭桿。箭牌是由長2.3尺,寬3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繪五色雲圖,由男子各執其中一種,到時於山頭指定地點集中,插成一簇,上纏麻呢經幡,下部以石塊固定,周圍以木柵、荊棘叢護,並扯白毛線網罩。箭牌上的紅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草原森林,黃色代表五穀雜糧等,帶有濃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靈的遺風。
祭山神用木桿和簡牌。木桿長8尺,上端削尖,繫上綵綢或綵帶,象徵箭桿。箭牌是由長2.3尺,寬3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繪五色雲圖,由男子各執其中一種,到時於山頭指定地點集中,插成一簇,上纏麻呢經幡,下部以石塊固定,周圍以木柵、荊棘叢護,並扯白毛線網罩。箭牌上的紅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草原森林,黃色代表五穀雜糧等,帶有濃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靈的遺風。
希望能幫到你。

D. 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人口有多少

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人口截止2018年末,卓尼縣戶籍總人口11.07萬人。

卓尼縣,隸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全縣總面積5419.68平方公里,卓尼縣屬高原性大陸氣候,縣轄11個鎮、4個鄉,另轄3個鄉級單位,縣政府駐柳林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卓尼縣轄11個鎮、4個鄉:柳林鎮、木耳鎮、扎古錄鎮、喀爾欽鎮、藏巴哇鎮、納浪鎮、洮硯鎮、阿子灘鎮、申藏鎮、完冒鎮、尼巴鎮、刀告鄉、恰蓋鄉、康多鄉、勺哇土族鄉;另轄3個鄉級單位:卓尼縣林場、國營大峪牧場、國營柏林牧場。 縣政府駐柳林鎮。



(4)卓尼有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大部分為中低山山地丘陵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為主,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分為基岩裸露的冰蝕高山、平原化的高山剝蝕面、水系輕度至中度切割的中山。

主要山脈僅有1條,即西傾山脈,屬昆侖中支巴顏喀拉山余脈,又是秦嶺山脈的西段,西傾山脈自青海延伸入甘肅境內後即析為南、中、北三支,此三支均延伸至卓尼境內,大多呈東西走向,境內最高峰扎伊克嘎位於縣境南部邊境,海拔4920米,最低點柳林位於東部藏巴哇鄉,海拔2000米。

E. 甘肅省卓尼縣有多少人口

這個我幫你查了一下,根據資料顯示感謝有兩萬48萬多人。常住人口。

F. 從卓尼到青海湖多少公里

從卓尼縣到青海湖景區約有五百八十公里。請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