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霸王龍的身體結構圖片 各個細節圖片越具體越好
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是已知最大的陸生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絕滅。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0%D4%CD%F5%C1%FA&z=3
2. 霸王龍50字簡介加圖片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2)恐龍圖片大全霸王龍擴展閱讀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
3. 史上最強十大食肉恐龍(排名第一名圖片)
第一名: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
霸王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是最強大的恐龍,霸王龍的聽覺、嗅覺、視覺都超級靈敏,長而鋒利的牙齒仿若刻刀非常鋒利。從平均體長上看大部分食肉恐龍都能超過霸王龍,但它們的體重通常只有霸王龍的50%至78%。在食肉恐龍中只有蠻龍和魁紂龍的體重能達到或接近霸王龍的90%。霸王龍平均體長12.2米,最長15米,平均體重8噸,最重14.85噸。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部高度約5.2米平均頭高約6米,最高頭高6.72米。體型僅次於棘龍,是第二大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
體型龐大的霸王龍咬合力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萬牛頓-24萬牛頓。在美國發現的三角龍化石,一隻額角被霸王龍咬斷。而另一隻埃德蒙頓龍也有相似的證據,尾巴上被霸王龍撕下來一大塊肉。霸王龍是霸王龍科中最大的,霸王龍的拉丁學名是意為[殘暴的蜥蜴之王]。
霸王龍生存於距今6850萬年至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美國、加拿大。是白堊紀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唯一的非鳥類恐龍。
霸王龍是最殘暴也是最著名的恐龍。爬行動物只要不死,就會一直生長,但霸王龍超過19歲之後它們就不會再變高變長,它的骨骼只會越變越粗壯。別看霸王龍前肢短小,但是每個前肢可以舉起400公斤的重物。在電影《侏羅紀公園III》中,棘龍打敗了霸王龍,但如果霸王龍和棘龍真的打上一架,棘龍獲勝的可能性非常小。
霸王龍不僅僅出現於電影,在書籍中也常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如《霸王龍兄弟》、《與古生物同行》、《恐龍之最》、《恐龍大戰》中都出現過霸王龍的身影。
霸王龍的頭部長約1.55米,與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霸王龍擁有如此龐大的頭顱,自然牙齒也不會太小。它們的口中布滿了60顆25厘米至37厘米的牙齒。霸王龍的牙齒呈圓錐形,且彎曲,邊緣還帶有鋸齒,可以輕易咬碎任何動物的骨頭。有人認為霸王龍是個積極的掠食者,還有人認為霸王龍是吃腐肉的,但是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霸王龍既是腐食者也是掠食者。雷克斯霸王龍要忙著捕食獵物,為了維持生活,如此龐大的肉食恐龍,每天不得不吃掉兩個人那麼重的食物呢。霸王龍的牙齒和其它食肉恐龍不同,霸王龍的牙齒是圓錐形的,這就是它們為什麼可以輕易咬碎骨頭的原因。
第二名:異特龍
異特龍
到侏羅紀晚期,恐龍世界在不斷變化,巨型食肉恐龍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異特龍就是其中一種。異特龍的很多骨頭都是中空的,與現代多數鳥類相似。異特龍的前肢比霸王龍更大,而且手上長有三個指爪,非常鋒利。異特龍是侏羅紀恐龍中的代表性恐龍。它們的爪子可以輕易撕開獵物的皮膚,也可以從獵物身上下它們頭上長有明顯的肉冠,但是並不像雙脊龍那樣脆弱,相反卻很堅硬。這種特殊的肉冠,可能是為了幫異物龍遮蔽太陽的光線,使他們看得更清。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異特龍這種強大的巨型食肉恐龍竟然很少在影視作品出現。侏羅紀公園三部曲和侏羅紀世界I中都沒有異特龍的身影,直到侏羅紀世界II上映,異特龍才在影院的屏幕上出現。
1877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異特龍被發現後,這塊恐龍化石競習者中非常有人氣,在世界上非常有人氣的蘇富比拍賣行的拍賣中以超過178萬美元價格被賣出。
異特龍
科學家們都很懷疑這樣巨型的食肉動物是否能夠快速奔跑,或是能夠追擊、抓住迅速移動的獵物。盡管它的後肢強壯有力,人們仍然懷疑它的奔跑速度是否能夠超過30千米/小時。但是後來,研究表明異特龍的速度竟然達到35-55千米/小時,這個速度在大型食肉恐龍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從一些遺骸上可以看出,異特龍在捕獵時可能經常遭到獵物的反擊並且受傷。
異特龍又名躍龍、異龍,平均體長8米,最長12米;平均體重:1噸,最大4噸。它們不是體形最大的食肉恐龍,但可能是體形最勻稱的。異特龍是群居動物,它們的戰術分為兩種,第一種戰術是圍住獵物,不讓獵物逃跑,最終讓獵物體力不支而死。第二種戰術是每隻異特龍都上前咬上一口,讓獵物失血過多而死。異特龍的拉丁學名是Allosaurus意為[非同一般的蜥蜴]只有一隻成年的異特龍和一隻受重傷的霸王龍(成年)才有50%的勝算。
異特龍雖然速度比霸王龍快,但是智商、咬合力卻沒有霸王龍高,因此在和霸王龍的對決中,異特龍絕對占不了上風。
第三名:鯊齒龍
鯊齒龍
鯊齒龍又名望齒龍,意為「長有鯊魚牙齒的蜥蜴」。鯊齒龍平均體長11米,最長14米。平均體重6噸,最大體重10噸。鯊齒龍的中文學名是:撒哈拉鯊齒龍。這是因為它們的化石發現在撒哈拉沙漠。它們的速度可達32千米/小時。牙齒鋒利形似刀片,用於切割,可以輕易撕下一大塊肉。鯊齒龍的腦袋雖然比霸王龍的大,但智商卻只有霸王龍的一半。
鯊齒龍是第四大的食肉恐龍。鯊齒龍可以單獨殺死一隻潮汐龍幼仔。雖然它(潮汐龍)還是幼仔,但體形卻不小,所以鯊齒龍能單獨殺死它,已經是精兵中的精兵了。如果鯊齒龍成群結隊地行走,就連體形龐大的潮汐龍也不是它們的對手。
鯊齒龍
在鯊齒龍生活的時代和地區還有一種非常強大的食肉恐龍,它就是棘龍。一些化石證據表明,它和棘龍發生過一場生死搏鬥,並且戰勝了棘龍。
鯊齒的拉丁學名是:Carcharodontosaurus. 翻譯過來就是:長著鯊魚牙齒的蜥蜴。確實鯊齒龍的牙齒類似現代的噬人鯊。鯊齒龍的牙齒長達10厘米雖然沒有霸王龍的牙齒大,但是鯊齒龍的牙齒用於切割是非常方便的。這是因為鯊齒龍的牙齒類似刀片而且非常鋒利。擁有這樣牙齒的鯊齒龍就可以像霸王龍稱霸北美一樣稱霸非洲。
第四名:棘龍
棘龍
至今人類對棘龍知之甚少,這是因為最完整的棘龍骨架在二戰時期被盟軍摧毀,而這之後發現的棘龍骨架也都支離破碎。棘龍平均體長16米,平均體重12噸,最大體重18噸,最大體長20米,棘龍已經趕超了所有的食肉恐龍,把霸王龍、鯊齒龍、異特龍、蠻龍這些巨型食肉恐龍甩在身後。棘龍的背部有一個帆狀物,這個帆狀物可以調節體溫、吸引異性、威脅對手。但這個帆也成了棘龍的要害,如果其它的食肉恐龍咬住了棘龍的帆,棘龍就很難用自己的嘴和爪子攻擊對手,只能知難而退。棘龍的咬合力最大,可達5噸,掌擊力也是最大,可達9噸。
棘龍
誰都不會想到棘龍這個龐大的食肉恐龍竟然是兩棲恐龍。它人一天的大半時間都待在水裡,晚上會爬到岸上休息。棘龍的食物是一種叫鋸鰩的魚類。但是不要以為棘龍吃魚就不危險。它們可能會去獵食當時的一種鴨嘴恐龍–豪勇龍,它們可是棘龍最喜歡的食物。
第五名:蠻龍
蠻龍
蠻龍又名野蠻龍、蠻王龍,蠻龍屬於巨齒龍科。它們的最大咬合力可達15噸。僅次於霸王龍是咬合力第二大的恐龍。可見蠻龍的實力不是吹的,有古生物學家發現,有異特龍被蠻龍殺死並吃掉的化石證據,這可以證明:蠻龍的單體戰鬥力已經超過了一隻異特龍。但是如果兩只異特龍和一隻蠻龍大戰一場的話,蠻龍贏的可能性只有5%.
蠻龍的粗壯程度僅次於魁紂龍,是除霸王龍外第二粗壯的食肉恐龍。
蠻龍
蠻龍的食物是大型的蜥腳恐龍和劍龍。蠻龍和霸王龍在血緣上相差很遠,在時間上比霸王龍早了7000萬年,在食物鏈上,蠻龍也只能排在同時期食肉恐龍的第二位。
蠻龍的體長是12至14米,是當時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蠻龍的前肢發達並長著大大的三個趾爪:第一趾最大,而且向內彎曲;第二趾也是彎曲的;而最小的第三趾最靈活,可往內側、外側擺動。
蠻龍狩獵的時候,可以用爪子直接抓住獵物的背部,將獵物大幅度拉近。然後再用嘴撕咬獵物。也可以先用大嘴咬住獵物,再用前肢拉近獵物,然後用趾爪在獵物身上劃出致命的傷口。
第六名:
南方巨獸龍
南方巨獸龍又名巨獸龍、南巨龍。生存於現代的阿根廷,以阿根廷龍為食。它們會先包圍阿根廷龍,然後每隻巨獸龍從阿根廷龍身上撕下一塊肉,使阿根廷龍失血過多而死。南方巨獸龍的平均體長可達十米。最大體長可達13.8米。
南方巨獸龍的身體比其它巨型食肉恐龍的身體都要矮一些,這是為了在長時間追擊過程中不會摔倒。但這也限制了它們的奔跑速度。研究顯示,南方巨獸龍的奔跑速度是40千米/小時,竟然還沒有比自己體重更重的霸王龍的速度快。但這個速度追逐行動遲緩的阿根廷龍是沒有問題的。
南方巨獸龍被一些影視作品和書籍誇大成比霸王龍還大的恐龍,但實際上,南方巨獸龍並沒有霸王龍大。南方巨獸龍的體重是7至12噸。它們進化出如此龐大的體形,可能就是為了讓自己的體形不要跟獵物的體形差距太大。
南方巨獸龍
有些人認為南方巨獸龍是比霸王龍還厲害的恐龍。但事實證明南方巨獸龍在真正的恐龍世界中,實力只能排在第六名。
南方巨獸龍的祖先是侏羅紀的王者:異特龍。南方巨獸龍在進化的過程中只重視了體形和牙齒的演化,忽視了智力、視力和反應力的發展。它的大腦容量只有霸王龍的一半,這使它們沒有能力改變狩獵方法,應對白堊紀晚期出現的速度、視力和反應力都很好的小型和大型植食恐龍。
在阿根廷龍滅絕後,南方巨獸龍也滅絕了。
第七名: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是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大型暴龍類恐龍,平均體長約11米,平均體重約8噸。最大體長13米,最大體重11噸。在暴龍科中,體型僅次於霸王龍,是第二大的暴龍科恐龍。
諸城暴龍是生活在中國的暴龍科恐龍。因為其發現地位於中國山東的諸城,所以得名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是亞洲發現、跟霸王龍最親緣關系的恐龍。它的食物主要有山東龍和小貴族龍。
諸城暴龍的模式種是巨型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的前肢比霸王龍略長且略為粗壯。諸城暴龍的嘴裡密布著許多牙齒,數量達60顆以上,為諸城暴龍提供了非常強大的咬合力,可以輕松咬斷獵物的骨頭。
諸城暴龍的獵食方式可能與近親霸王龍相似:會先用頭部將獵物撞倒,然後用嘴巴給獵物致命一擊。諸城暴龍不像有些影視作品上的形象一樣沒有羽毛,它們其實是長有羽毛的–這可能是為了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保暖。
諸城暴龍的腿部肌肉非常強壯,這給它提供了很快的速度,在捕食過程中可以輕松追上獵物。這樣的結構讓它的實力在所有恐龍中排名第七。
第八名:奧沙拉龍
奧沙拉龍
奧沙拉龍屬於棘龍科。背上有棘龍一樣的帆,從外觀上看奧沙拉龍就像一隻縮小版的棘龍。奧沙拉龍主要以腐肉及魚類為食。在旱季,它們也會獵食其他恐龍
奧沙拉龍
奧沙拉龍的牙齒與其他棘龍科恐龍相似,呈圓錐形。頭部較長,與棘龍相似。奧沙拉龍擁有非常大的前肢,可能是用來捉魚的。至今只發現了兩塊奧沙拉龍的骨骼化石,所以古生物學家知之甚少。
很多關於奧沙拉龍的知識也只是推測。
第九名:迅猛龍
迅猛龍
迅猛龍是白堊紀晚期分布於蒙古和中國內蒙古的馳龍科恐龍。它們並不像電影中那樣沒有羽毛,相反迅猛龍的身上布滿羽毛。這可能是為了保暖,但卻不能飛翔。
最著名的迅猛龍化石是一具被稱為「搏鬥中的恐龍」的化石,這是一枚迅猛龍和原角龍搏鬥的化石。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可能是遭遇了沙塵暴。迅猛龍身長約2米,體重約15千克。在恐龍中,這個個頭並不算大。
迅猛龍的腳上長有所有馳龍產恐龍都有的「鐮刀爪」。在捕獵的時候這個爪子可能是用來讓迅猛龍跳到獵物身上牢牢抓住獵物的;也可能是迅猛龍在獵物身上製造傷口、使獵物失血過多而死用的。
迅猛龍
迅猛龍拉丁學名是Velociraptor 翻譯成中文就是「敏捷的盜賊」。迅猛龍的中文學名是「伶盜龍」。迅猛龍的別名還有:快盜龍、疾走龍、速龍。
迅猛龍的奔跑速度可達56千米/小時,可以獵食當時的似雞龍。
像迅猛龍這樣的群體捕獵者就連當時的頂級掠食者特暴龍也會變成它們的食物。可見迅猛龍在食物鏈的頂級捕食者地位。
第十名:特暴龍
特暴龍
特暴龍身長約7.4-12米。它們屬於暴龍科,拉丁學名:Tarbosaurus.
因為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很多特暴龍化石,所以對特暴龍研究得比較多。特暴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和蒙古國。
特暴龍的頭很大,頸部呈S形彎曲,尾巴在多數情況下會水平抬起。它們的前肢是暴龍科中最短小的,比霸王龍的還要小,根本沒有用處。特暴龍的體重約6-8噸。特暴龍並不像霸王龍那樣有雙眼視覺,它只有單眼視覺,不能向正前方看,特暴龍雖然有每小時32千米的速度,但它們很少跑這么快,因為一旦摔倒就很難再爬起來。
特暴龍
特暴龍通常捕食鴨嘴龍或角龍類恐龍。它們生存於白堊紀與霸王龍生存於同一時代。特暴龍有時也會在電影中出現。如:韓國拍攝的《特暴龍歷險記》和中國拍攝的《恐龍王》。在小說中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如《特暴龍生死錄》等。
4. 霸王龍和特暴龍長什麼樣子
霸王龍網上圖片很多,注意,科學復原時其嘴裡是所有肉食恐龍中最粗大的,可以碎骨的香蕉牙。而且鼻部比較窄,兩眼視力向前集中。特暴龍體型比暴龍小一圈,形狀與暴龍相似,但牙齒還是沒進化到暴龍的香蕉牙
5. 恐龍的種類與圖片
1、霸王龍
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褶皺三角龍、究竟三角龍,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6. 所有恐龍圖片名字大全
1、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
7. 恐龍的圖片和名字
一、霸王龍
(7)恐龍圖片大全霸王龍擴展閱讀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8. 霸王龍是什麼樣子的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5-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2米。最高臀高可達到2.5米左右,頭高最高近3米。平均體重約2噸,(生態平均約1噸),最重2.3噸,頭部長度最大約0.3米。咬合力一般1萬牛頓—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3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最虛胖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蠢貨蜥蜴」,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超科的第一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9. 霸王龍身體特徵和外形輪廓,急~~~
2007年,美國的科學家發現,霸王龍和普通雞竟然是親戚!剛開始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不過後來科學家又做了很多研究,結果都證明,雞和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真的是近親。
恐龍可能是中溫動物。現代的金槍魚、棱皮龜就屬於中溫動物,這種動物能利用體內能量控制體溫,但不能像哺乳動物或鳥類那樣保持體溫恆定不變,當周圍的溫度驟降時,它們的體溫也會隨之有所變化。這就是說,恐龍的新陳代謝界於冷血的爬行動物和溫血的鳥類之間。
霸王龍的前肢雖然很短,但是卻也強壯有力,它們應該有特殊的用途,不然早就被淘汰了。有人認為它們短小的前肢在捕獵和對抗敵人時,能更靈活地控制對手;也有人認為,它們短小的手臂可以讓它們在交配時更好地抓住配偶;另外,短小的手臂更便於將食物送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