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獾有多少種
獾總共有5個亞種,它們分別是狗獾、豬獾、狼獾,蜜獾和鼬獾。
1、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南、中南等地。是一種皮、毛、肉、葯兼具的野生動物。狗獾多棲息在叢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叢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雜。
2、豬獾遍布於我國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陝西、甘肅和青海等地區。性兇猛,叫聲似豬。視覺差,嗅覺發達。夜行性。食性雜,尤喜食動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黃鱔、螻蛄、天牛和鼠類等,也食植物性食物。
3、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極邊緣及亞北極地區的叢林之中,中國的東北有時也能看到它們的足跡。大概是因為它們既有狼一樣的殘忍,又有獾一樣的體形,因此而得名。
4、蜜獾的分布范圍很廣,非洲、亞洲西南部、阿拉伯、直到蘇聯。體長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為灰色。它的皮毛鬆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在黃昏和夜晚活動,常單獨或成對出來。
5、鼬獾又名猸子、山獾、白猸,屬食肉目,鼬科頭大,豬鼻,頭頂同面部有明顯大白點。背脊深棕色至灰棕色。腳短,有利爪,可以用嚟翻鬆泥土。肛門有腺體,受到威脅時就會釋放臭氣。狗獾
狗獾別稱獾、獾八狗子等,重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南、中南等地。頭扁、鼻尖、耳短,頸短粗,尾巴較短,四肢短而粗壯,爪有力適於掘土,經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而密,基部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為黑褐色,毛尖白色,體側白色毛較多。下頜、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多棲息在叢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叢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雜。
蜜獾
蜜獾體長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為灰色。它的皮毛鬆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淺居在各種類型地帶——雨林、開闊的草原以至於水邊,要在黃昏和夜晚運動,常單獨或成對出來。白天在地洞中休息。雜食性,各種食物都吃,包括小哺乳動物、鳥、爬蟲、螞蟻、腐肉、野果、漿果、堅果等,甚至連眼鏡蛇和蒙巴蛇一類的毒蛇也吃,不過最喜歡吃的是蜂蜜。
豬獾
豬獾體形大小似狗獾,全身淺棕色或黑棕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頸背有一白色縱紋,從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棲居,生活習性與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兇狠,叫聲似豬,視覺差,嗅覺發達,夜行性,食性雜,尤喜食動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螻蛄、天牛和鼠類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時盜食農作物玉米、小麥、白薯和花生等。
狼獾
狼獾別稱熊、飛熊、熊貂等,大概是.因為它們既有狼一樣的殘忍,又有獾一樣的體形,因此而得名。實際上狼獾屬於鼬鼠家族,以棕色為主,遠遠望去,很像一頭小小的棕熊。生性貪吃,食物很雜,喜食大型獸的屍肉或盜食獵人的獵物,包括馴鹿、馬鹿等大型食草動物的雌獸和幼仔,還捕捉狐狸、野貓、狍子、水獺、松雞、榛雞、鼠類等,也吃蘑菇、松籽或各種漿果,尤其愛吃蜂蜜。
鼬獾
鼬獾別稱猸子、山獾、白猸等,頸部粗短,耳殼短圓而直立,眼小,毛色變種較大,體背淡灰褐或黃灰褐色、暗紫灰色到棕褐色不等,腹部蒼白色、黃白色、肉桂色到杏黃色不等。夜行性,穴居,行動較遲鈍,雜食性,季節性運動變化較顯著,每年繁育1次,每胎產2-4仔,棲於河谷、溝谷、丘陵及山地的森林、
2. 狗獾子圖片
獾是分布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一種哺乳動物,別稱狗獾、歐亞獾等,共有5個亞種,毛色為通常灰色,下腹部為黑色,臉部有黑白相間的條紋,耳端為白色,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蟲、甲蟲和小型哺乳動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獾的種類圖片大全吧!
狗獾
狗獾
狗獾別稱獾、獾八狗子等,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南、中南等地。頭扁、鼻尖、耳短,頸短粗,尾巴較短,四肢短而粗壯,爪有力適於掘土,經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而密,基部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為黑褐色,毛尖白色,體側白色毛較多。下頜、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多棲息在叢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叢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雜。
3. 獾有多少種
獾屬於食肉目鼬科,獾被單獨列入獾屬,共有5個亞種,分為:
1、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南、中南等地。是一種皮、毛、肉、葯兼具的野生動物。狗獾多棲息在叢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叢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雜。
2、豬獾遍布於我國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陝西、甘肅和青海等地區。性兇猛,叫聲似豬。視覺差,嗅覺發達。夜行性。食性雜,尤喜食動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黃鱔、螻蛄、天牛和鼠類等,也食植物性食物。
3、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極邊緣及亞北極地區的叢林之中,中國的東北有時也能看到它們的足跡。大概是因為它們既有狼一樣的殘忍,又有獾一樣的體形,因此而得名。
4、蜜獾的分布范圍很廣,非洲、亞洲西南部、阿拉伯、直到蘇聯。體長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為灰色。它的皮毛鬆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在黃昏和夜晚活動,常單獨或成對出來。
5、鼬獾又名猸子、山獾、白猸,屬食肉目,鼬科頭大,豬鼻,頭頂同面部有明顯大白點。背脊深棕色至灰棕色。腳短,有利爪,可以用嚟翻鬆泥土。肛門有腺體,受到威脅時就會釋放臭氣。
4. 農村老人常說的「獾八狗子」是什麼物種早先經常出現在墳地里嗎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如今很多動物都已經在城市中銷聲匿跡了,就連很多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動物也慢慢絕跡了。然而,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就是一種逐漸絕跡的動物,它就是農村老人常說的“獾八狗子”。那麼,“獾八狗子”到底是什麼物種呢?
據說,這幾種獾類早先經常出現在墳地里,至於它們為何喜歡出現在墳地中,那就不得而知了。在農村中,獾這種動物的處境一直都不是很好,由於它們喜歡糟蹋莊稼,所以農民都很不待見它們,可謂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對於獾這種動物,相信如今很多人都沒有聽過,更別說是見過了。雖說它是農民的“死對頭”,但是它也是地球萬千生物中的一種,而且它數量也已經非常少了,因此我也要給予它一定的保護。
5. 怎樣區分狼獾、豬獾、狗獾等各種獾類動物
在紀錄片裡面我們有時能夠看到這么一個場景: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遠遠看上去好像有小兔子跟獅子對峙著,當鏡頭拉近的時,我們看到一種身上毛發黑白分明,長得像臭鼬,但是卻比臭鼬大許多的小動物,齜著牙咧著嘴,面對獅子的威壓卻毫不退縮,這種小動物就是在網上很火的“平頭哥”,學名叫蜜獾,因為性格兇狠無所畏懼,被人們稱之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記錄進吉尼斯紀錄中。
鼬科動物進化樹
以上的各種“獾”,你們都了解了嗎?其實但凡名字裡面帶個“獾”的,八九不離十就是鼬科裡面的物種,鼬科物種很多,分布范圍也很廣,幾乎遍布全世界,當然大洋洲、南極洲等具有特殊生態環境的地區除外。其成員大多體型較小,性格兇猛,其中“平頭哥”蜜獾可謂是久負盛名。
6. 獾的特性
1~2歲性成熟,獾每年只繁殖1次,一般在8月初至9月底開始交配。公、母性交後,其胚泡滯育期較長,受精卵2~3個月內不著床,在子宮內處於游離狀態,受精卵著床後即開始發育。一般到第二年的4~5月份產仔。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產仔3~4隻。幼獾35日齡左右睜開眼睛。經過5~6個月的生長發育,秋末冬初時幼獾基本長大。體形粗實
獾的圖片欣賞(16張)肥大,四肢短,耳殼短圓,眼小鼻尖,頸部粗短,前後足的趾均具強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後爪長。鼻端具有發達的軟骨質鼻墊,類似豬鼻;四肢較粗而強,趾端均生有強而粗的長爪,爪長近似趾長。獾依靠靈敏的嗅覺,拱食各種植物的根莖,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蟲 獾
幼蟲,或者在溪邊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叢中捉老鼠,甚至吃動物腐爛的屍體。它的爪子細長而且彎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獾的毛色為黑褐色與白色相雜,頭部中央及兩側有三條白色條紋。獾是群居動物,一個洞穴內居住十隻左右。獾是夜行性動物,有冬眠習性,在秋季積累大量脂肪,11月入洞冬眠,第二年3月出洞。
7. 獾是什麼動物
【名稱】: 獾
【拉丁文】學名: Meles meles
【英文名】: badger,brock;
【中文別名】: 狗獾、豬獾、獾子、芝麻獾、獾八狗子、獾豬、拱豬、沙獾、貒
【分類】: 哺乳綱、食肉目、鼬科、獾屬
【體長】: 500至700毫米
【尾長】:150至200毫米
【體重】:10至12公斤
【毛色】:獾的脊背從頭到尾長有長而粗的針毛,顏色是黑棕色與白色混雜,呈現棕灰色。
【壽命】: 10~25年
【保護級別】:地方常見,在部分草原地區屬於害獸。
【形態特徵】:
體形粗實肥大,四肢短,耳殼短圓,眼小鼻尖,頸部粗短,前後足的趾均具強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後爪長。鼻端具有發達的軟骨質鼻墊,類似豬鼻;四肢較粗而強,趾端均生有強而粗的長爪,爪長近似趾長。
【地理種群差異】: 獾是食肉目鼬科獸類的通稱。約6屬共9種。中國有3種:狗獾、豬獾和鼬獾。
【分布情況】: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我國各地均有分布。
【物種狀況】:狗獾、豬獾地方常見,袋獾、狼獾已收到相關法律保護。
【生活習性】:嗅覺靈敏,善掘土,穴居。晝伏夜出。大多數種類獨居生活。
【食性】:獾的食性很雜,喜食植物的根莖、玉米、花生、菜類、瓜類、豆類、昆蟲、蚯蚓、青蛙、鼠類和其他小哺乳類、小爬行類等。
【生活環境】:
山地、森林、草原、丘陵、盆地、溪流湖泊均有分布,適應能力較強。
【生理特徵】:
1~2歲性成熟,獾每年只繁殖1次,一般在8月初至9月底開始交配。公、母性交後,其胚泡滯育期較長,受精卵2~3個月內不著床,在子宮內處於游離狀態,受精卵著床後即開始發育。一般到第二年的4~5月份產仔。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產仔3~4隻。幼獾35日齡左右睜開眼睛。經過5~6個月的生長發育,秋末冬初時幼獾基本長大。
【經濟價值】:
獾是一種皮、毛、肉、葯兼具的珍貴野生經濟動物。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皮毛,其皮革製品美麗大方,色彩艷麗,是製作高級裘皮服裝的原料。為三色毛,兩端白色中間黑棕,毛桿粗細適中,彈性好,耐磨,製成女大衣漂亮美觀,是皮革搶手貨。獾毛還可製作高級胡刷和油畫筆。獾肉可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席上的佳餚。獾油是由獾子的脂肪提取的油脂。是治療燙傷、燒傷的有效葯物。
【世界上幾種地方性常見的獾類】:
獾是鼬科動物中體型較大的雜食性獸類;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1、狗獾
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南、中南等地。是一種皮、毛、肉、葯兼具的野生動物。
狗獾體重約10-12公斤,體長45—55厘米。頭扁、鼻尖、耳短,頸短粗,尾巴較短,四肢短而粗壯,爪有力適於掘土,經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而密,基部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為黑褐色,毛尖白色,體側白色毛較多。頭部有白色縱毛三條;面頰兩側各一條,中央一條由鼻尖到頭頂。下頜、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棲息在叢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叢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雜,喜食植物的根莖、玉米、花生、菜類、瓜類、豆類、昆蟲、蚯蚓、青蛙、鼠類和其他小哺乳類、小爬行類等。
2、豬獾
豬獾遍布於我國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陝西、甘肅和青海等地區。國外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等地也有分布。體形大小似狗獾,二者區別主要在於豬獾的鼻墊與上唇間裸露,吻鼻部狹長而圓,酷似豬鼻。體重10千克以上,體長650-700毫米。全身淺棕色或黑棕色,另雜以白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頸背有一白色縱紋,從嘴角到頭後各有一道短白紋。從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棲居,生活習性與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兇猛,叫聲似豬。視覺差,嗅覺發達。夜行性。食性雜,尤喜食動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螻蛄、天牛和鼠類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時盜食農作物玉米、小麥、白薯和花生等。有冬眠習性。立春前後發情,懷孕期3個月左右,於4-5月產仔,每胎2-4仔。獾油治燙傷,對痔和胃清瘍有一定療效。針毛可制毛刷和筆。
8. 獾是什麼動物
1、獾,也叫狗獾、歐亞獾,是分布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一種哺乳動物,屬於食肉目鼬科。獾被單獨列入獾屬。共有5個亞種。通常獾的毛色為灰色,下腹部為黑色,臉部有黑白相間的條紋。耳端為白色。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蟲、甲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獾與美洲獾同屬鼬科,但並非同一物種,無論是分布地、食性或習性,均有較大差別。
2、獾,體形粗實肥大,四肢短,耳殼短圓,眼小鼻尖,頸部粗短,前後足的趾均具強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後爪長。脊背從頭到尾長有長而粗的針毛,顏色是黑棕色與白色混雜,呈現棕灰色;鼻端具有發達的軟骨質鼻墊,類似豬鼻;四肢較粗而強,趾端均生有強而粗的長爪,爪長近似趾長。獾依靠靈敏的嗅覺,拱食各種植物的根莖,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蟲幼蟲,或者在溪邊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叢中捉老鼠,甚至吃動物腐爛的屍體。它的爪子細長而且彎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獾的毛色為黑褐色與白色相雜,頭部中央及兩側有三條白色條紋。獾是群居動物,一個洞穴內居住十隻左右。獾是夜行性動物,有冬眠習性,在秋季積累大量脂肪,11月入洞冬眠,第二年3月出洞。
9. 獾是個什麼動物
獾(學名:Meles meles)也叫狗獾、歐亞獾,是分布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一種哺乳動物,屬於食肉目鼬科。獾被單獨列入獾屬。共有5個亞種。
通常獾的毛色為灰色,下腹部為黑色,臉部有黑白相間的條紋。耳端為白色。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蟲、甲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獾與美洲獾同屬鼬科,但並非同一物種,無論是分布地、食性或習性,均有較大差別。
(9)獾子圖片一共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獾依靠靈敏的嗅覺,拱食各種植物的根莖,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蟲幼蟲,或者在溪邊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叢中捉老鼠,甚至吃動物腐爛的屍體。它的爪子細長而且彎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
獾是一種皮、毛、肉、葯兼具的珍貴野生經濟動物。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皮毛,其皮革製品美麗大方,色彩艷麗,是製作高級裘皮服裝的原料。為三色毛,兩端白色中間黑棕,毛桿粗細適中,彈性好,耐磨,製成女大衣漂亮美觀,是皮革搶手貨。獾毛還可製作高級胡刷和油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