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尼姑最早是什麼朝代出現的
中國的尼姑最早是晉代出現的。
在我國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貢獻雖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嚴、學優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傳》書中所載,由晉代迄梁武帝之間,我國佛教界即已有不少傑出之比丘尼。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略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
(1)尼姑多少年行中中學的圖片擴展閱讀:
在我國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貢獻雖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嚴、學優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傳》書中所載,由晉代迄梁武帝之間,我國佛教界即已有不少傑出之比丘尼。
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
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處女稱為姑,故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為尼姑,並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
⑵ 請問當尼姑要求年齡跟學歷嗎
什麼是真正的出家
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盤。智者所受聖所行處。
降伏眾魔度五道。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出家的目標是什麼
出家的條件及方法
(一)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以及國家相關規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 四肢齊全(佛制)。(缺欠手腳、手腳歪曲、癱瘓、小兒麻痹症患者、麻瘋病患者、歪頭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佛制)。(瞎眼、斗雞眼、耳聾、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啞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如愛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5.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佛制,債務還清了可以出家)。(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6. 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
7. 沙彌年齡不小於7歲(佛制),沙彌年齡不小於17歲(政府)。 (佛制年滿二十受大戒,不滿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彌。出家年齡沒有上限,佛在世時有一百二十歲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夠自理,有能力修學受持戒律,否則不許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後可以出家)。(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佛制) [佛制]
(二)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規定。
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虔誠 [佛制],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父母許可,無婚姻戀愛關系。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 [非佛制]學習沙彌律儀 [佛制]、學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個比丘,女性則拜比丘尼為剃度師,定期在佛前舉行剃度儀式,即剃去須發,以僧裝更換世俗服裝 [佛制]。 [非佛制]去俗姓,改姓釋,並由師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與法號。並按規定發給度牒。然後經過短期修學,求受十戒,這就成為沙彌或沙彌尼。沙彌是根據古代印度語音譯的,意義是「息惡行善」者。取得了沙彌或沙彌尼的資格,即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補者。
(三)對於出家的學歷要求,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要大學學歷。國家沒規定有(只是擔任住持的僧人,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要求也不是太嚴格),各地政府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在成都市民宗局現在規定就是高中文化,實際有許多還是小學文化出家)。(非佛制)
以上,除註明為 [佛制]外,余皆非佛制。其根據在《四分律藏》中 ,由於未受戒的在家人和以及沙彌不得閱讀《四分律》,所以具體經典出處就不列出了。以上[佛制]內容也不夠全面,但希望為想了解出家方法的人有所幫助。
在那一個寺廟都能出家
最重要的是出家的目的
為什麼出家
求度出家的條件2007-08-24 20:41聖嚴法師
有些人以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頭發一剃,衣服一換,便是和尚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常常詢問出家人:「做和尚要些什麼條件呢?」他們所能得到的解答,也是很簡單的,不是說「不要什麼條件,只能有信心就行了。」便是說:「條件多哩,一時間也說不清的。」
實際上,佛法之前不但人人平等,而且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平等的,所以凡是人,都有資格出家,不論貧富貴賤,智愚聖凡,佛門之中,無不容納。所以出家是很容易的。然而,平翟賄,只是立腳點的基本平等,並非毫無鑒別的一律收容,否則佛教便將成為一個藏污納垢的垃圾桶了!所以,學佛(不即是出家)的條件是來者不拒,出家的要求則有十三重難與十六輕遮,現在分別如下:
第一、十三重難者:壞內外道(外道而以做破壞工作來出家者),破他梵行(也凈戒人行淫者),賊心入道(偷聽說戒),黃門(無性機能的人),二根(具有男女兩種性器者),畜生變為人形者,非人變為人形者,犯邊罪(曾經受戒而犯大戒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第二、十六輕遮者:不度奴婢,不度盜賊,不度負債人,不授年未滿二十歲者具足戒,不度癩、白癩、癰疽、顛狂等病人(凡是身心不健全,五官不端正者皆不度),父母不聽者不度,不度軍公現職人員,不得無衣無缽受大戒,不得借人衣缽受大戒,不自稱名不得戒,不肯稱和尚名不得戒,教授乞戒而不乞戒不得戒,穿著俗服外道服及裝飾品者不得戒。正如百一羯磨中說:「端正者出家,清凈者圓具(受大戒)。」
這便是出家的條件了,所謂重難者,只要任佔一難,今生便不聽在佛法中出家,至於輕遮,但能使原因消除.便可隨時出家。另據薩婆多論中說;「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戒,惟聽為沙彌;七歲以下,亦不聽度,若度受戒,一直惡作。」
太小太老,都不許出家,僧祗律中說,「若減七歲,若滿七歲,不知好惡,皆不應與出家。」又說:「若過七十,能為所作,若減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須人,皆不聽出家,若年滿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聽與出家。」
可知七歲以下七十歲以上,皆不許度其出家,二十歲以前,六十歲以後,雖許出家,但不得受比丘戒,小者小沙彌,老則老沙彌,小沙彌終將可成大比丘,老沙彌則永不得受大戒。這些條件的要求,都是佛制的,但是,某些佛教徒,卻只限於紙上談兵,登壇秉具之時,教授與戒和尚,固然會問遮難,但總未見一個新戒被難住和遮住的。有些戒場,為貪戒子多,明知小沙彌不夠二十歲,竟教他們先打妄語說已滿二十歲;做得好看一點的戒場,便由戒和尚送幾歲,以便湊滿二十歲,這是笑話了!還有見到癩頭的,瞎眼的,跛腳的,也都能夠受到具足戒;至於年過六十歲,當然更在方便之例了!那些人能不能得戒,自是問題,那些戒場的傳戒師,應不應該負起一些輕法慢制的責任,又是一個問題了!因為如此,難怪一般人以為和尚是最好做的了。
如要求其比較合乎佛制的規定,在現代來說,剃度師們固然以審慎的尺度,選擇出家的弟子;在戒場傳戒之時,新戒報名,也必須附繳一份健康檢查表,然後經過一次當面的口試,最後才可決定應否予以授戒。否則的話,所說的條件,根本就不是條件,而是虛應的幌子。
關鍵是你的認識,如果你覺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選擇,只有走這條路,人生才會過得有意義,具有這種觀念是選擇出家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你還沒有形成這種認識,暫時先不要出家。另外,家裡的關系要處理好。佛經里講,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但這卻不是原則性的,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虛雲老和尚,雖然沒有徵得父母同意也還是出家了。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因為很多父母對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讓他們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來了,這種情況也很多。
如果已經結婚了,出家之前當然先要離婚。從年齡上看,戒律里規定,7歲以下不能出家,60歲以上不能出家,因為在那樣的年齡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還要人家養著你。所以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後讓別人來照顧你。還有其他一些條件,比如說,如果擔任比較重要的黨政職務,必須辭職之後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債,必須把債還清以後才能出家;還有一些其它的條件,如陰陽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壞他人梵行、賊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參與過僧團內部重要會議的人不能出家。總之,有十三種情況會造成出家的障礙,這主要是為了保證佛教的健康發展。
下面再回答一下你們所關心的另一些問題。對於出家人來說,戶口和檔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里的僧人都沒有戶口,真正把戶口遷到寺廟裡面的沒有幾個。我所在的南普陀住了三百多個出家人,差不多隻有二、三十個人有戶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夠長期地、穩定地住在那裡,就會設法將其戶口遷到寺院,但對出家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無論有沒有戶口,待遇是一樣的。另外,你住在哪個寺院,就由哪個寺院給你提供日常所需及醫療費用。寺院的經濟是獨立的,國家對於寺院的政策是自己養活自己。每個寺院都有自己的經濟來源,某些寺院擁有土地,可以從事一些農業生產,還有很多寺院的收入來自旅遊業。僧人的基本生活絕對有保障,在可能的情況下,寺院還會將部分收入用於慈善和弘法活動的開展。
⑶ 當尼姑最低學歷要求什麼有沒有年齡限制
《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有如下規定:
1、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許可,無婚姻戀愛關系。
2、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方可予以剃度,並按規定發給度牒。
3、度牒是僧尼的僧籍身份憑證,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僧尼經考察合格發給度牒。持有度牒的僧尼由其剃度或常住寺院登記造冊,建立僧籍。
出家意義:
1、出家乃是一件非常鄭重地事情,而且在佛教徒看來,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嘆的事情。出家不能是要逃避什麼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情感之事,他應該做佛法的傳播人,佛陀的使者,他應該是人天的導師。
2、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下來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寶的千辛萬苦的努力,要有一顆「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也!」
3、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發心,是否具有出離心,認識到了輪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離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願意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麼出家以後,有著這種菩提心的支持。
4、一定能成就道業,相反地,只是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情感問題,或者願意清靜幾天,那麼貿然出家,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家生活也不會太平坦的。
⑷ 尼姑需要什麼學歷
要求具有初中以上學歷。
當尼姑的前提條件:四肢齊全、五官端正、精神健全。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沒有債務問題纏身。沒有違犯國家法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
年齡不小過七歲,不大於六十歲。本人自願,六根具足,身體健康,信仰虔誠,愛國守法,且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許可,無婚姻戀愛關系。
介紹: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是梵語的音譯詞,佛教用語,又作苾雛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門尼,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為比丘尼。
中國第一個比丘尼是凈檢。在東晉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為了比丘尼。
⑸ 道姑同尼姑有什麼分別
1、佛教稱謂亦稱為「尼」。例:出家為尼,落發為尼同時也是比丘尼的俗稱。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五眾、七眾之一。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比丘尼為印度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苾芻尼、備芻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除饉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尼僧。
道教沒有道姑。正統道教的稱呼為坤道。坤道可以蓄發。
2、信仰不同。尼姑信仰佛教,坤道信仰道教。
3、尼姑不能結婚,有些坤道可以結婚。
(5)尼姑多少年行中中學的圖片擴展閱讀:
在古代為何尼姑多逸聞趣事,而道姑則高貴冷艷。
修行文化是中華文明瑰寶之一。它體現了人類對自己思想和言行的反思,是推動文明傳承的重要因素。在古代,人們的修行主要藉助於佛教、道教以及其他非主流的宗教組織。
但大多數人的信仰還是集中在佛、道兩家。其中,信仰佛教者稱為「出家人」,女子信仰佛教則稱之為「尼姑」。信仰道教的女性則稱為「道姑」。
尼姑和道姑這兩種角色,除了修行方向不一樣外,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尼姑」在很多書籍里都有些疑問趣事,比如在明代《拍案驚奇》小說里記載的少年誤入尼姑庵,最後因為沉迷溫柔鄉而夭亡。
又如《金瓶梅》里大膽描述尼姑為世俗男女牽線搭橋,並提供禪房作為幽會地點而成就不倫之事的記載,都向我們展示出了尼姑豪放的一面。而道姑的形象則大不一樣了,比如她們往往都是以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的冷艷形象示人。
那麼,是何種原因造成尼姑和道姑的形象分野呢。以下幾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真相。
第一。尼姑和道姑的來源不大一樣。
雖然同為修行中人,但尼姑和道姑的來源不大一樣。在古代,有這幾類人有可能會削發為尼。比如喪偶的寡婦、在宮廷里斗爭失敗的宮女、嬪妃。著名的女帝武則天貴為才人,但在太宗西去後仍然擺脫不了送到寺里的命運。
所以,「肖發為尼」並不等於「心如止水」。而道姑則多是在年幼時因為長輩原因被送到道觀修行,這就決定了道姑們的成長環境基本都是在道觀里,因此,她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度完全被道家教義所覆蓋,少了很多人世間的風塵氣息。這也是為何在文學作品看到的道姑都是高冷范兒的原由。
第二、尼姑和道姑的生活條件不一樣。
在古代,特別是在佛教興盛的朝代,佛寺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同時,還有眾多的香客前來奉送「香油錢」,這就確保了僧尼們的生活條件是相對優渥的。
而道教在影響力方面差佛教太遠,各大道觀基本上也是修築在深山老林里,道姑們每天還需要勞作來確保生活所需。生活條件好了,人都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這也是尼姑的花花心思多過道姑的原因。
第三、佛道教義不一樣。
尼姑們遵循佛家思想。而佛家思想的重要觀點就是「普渡眾生」。所以,尼姑們會接觸到大量的香客,並為他們解除困惑。很多年輕貌美的尼姑在遇到心懷不軌的香客時,很容易產生一種「自我犧牲」的心態而去滿足香客們的非分之想,畢竟按照佛家的說法,身體也不過是一幅皮囊。
所以會經常發生一種尼姑和強迫者之間「半推半就」的場面。而道姑們就不一樣了,道家強調「與世無爭」,所以道姑們整體來說是不陷入滾滾紅塵的,她們都在深山老林里過招近乎於隱居的生活,這種狀態,基本不大可能於男人們產生瓜葛。
⑹ 中國的尼姑最早是何時出現的
中國的尼姑最早出現是在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尼僧凈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發、受十戒。昇平元年二月(357)在壇上受具足戒這標志著比丘尼的開始。尼姑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唿尼等。
⑺ 中國的尼姑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很快就異常興盛;記得有句詩「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言及佛寺僧尼之多。
據公元477年的人口統計,北魏帝國估計有6478座寺院,僧尼共67258人。公元512至515年之間,寺院又增長一倍多,到了北魏王朝的末年寺院達30000座之多,僧侶總數200萬人。南朝在此時期的統計數字則要少得多;寺院的數字約在1768到2846座之間,僧尼數目約在24000至82700人之間。
⑻ 當尼姑需要什麼學歷
要求具有初中以上學歷。
對於出家的學歷要求,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要大學學歷。國家沒規定有(只是擔任住持的僧人,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要求也不是太嚴格),各地政府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在成都市民宗局現在規定就是高中文化,實際有許多還是小學文化出家)。
當尼姑的前提條件:四肢齊全、五官端正、精神健全。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沒有債務問題纏身。沒有違犯國家法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年齡不小過七歲,不大於六十歲。本人自願,六根具足,身體健康,信仰虔誠,愛國守法,且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許可,無婚姻戀愛關系。
出家的條件: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以及國家相關規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四肢齊全(佛制)。(缺欠手腳、手腳歪曲、癱瘓、小兒麻痹症患者、麻瘋病患者、歪頭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五官端正(佛制)。(瞎眼、斗雞眼、耳聾、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啞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如愛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5.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佛制,債務還清了可以出家)。(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6.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佛制可通融)
7.沙彌年齡不小於7歲(佛制),沙彌年齡不小於17歲(政府)。(佛制年滿二十受大戒,不滿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彌。出家年齡沒有上限,佛在世時有一百二十歲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夠自理,有能力修學受持戒律,否則不許出家。)
8.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後可以出家)。(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9.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佛制)
⑼ 尼姑是佛教還是道教
尼姑是佛教。
尼姑是比丘尼,是梵語的音譯詞,佛教用語,又作苾雛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門尼,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為比丘尼。在我國佛教史上,比丘尼中不乏戒行精嚴、學優行粹的修行者。
尼姑的要求:
1、年齡要求:
當尼姑的年齡不得不小於7歲,也不得大於60歲。如果屬於未成年人,必需得到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只有持父母親或監護人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由派出所開具的戶籍證明及體檢證明,才能得到寺院的許可。
2、身心要求:
當尼姑必須身體健康,沒有患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且精神健全,不能患有任何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的精神疾病,比如一些傳染的皮膚病。佛門是清凈之地,出家人不能有不良嗜好,如抽煙,酗酒,賭博等。
3、法律要求:
在我國,從事任何行業都必須遵紀守法,同樣,當尼姑者不能背負違反國家法律的案件,不能正在打官司,也不能身背債務。
4、必須經過嚴格的考察期:
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尼姑,還需要經寺院一年以上考察,考察期間要做的事情是:背誦五堂功課、學習沙彌律儀、學佛教基礎知識等。
⑽ 當尼姑要什麼學歷
當尼姑不需要學歷。
不過現在很多大學生都跑去當尼姑,抬高了當尼姑的水準。其他條件有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無重大殘疾;無婚戀關系,無婚戀嚮往;能遵守戒律;無官司無債務;18歲以下要父母同意;完全素食。
一般尼姑的生活要求:
1、尼姑持不捉金錢戒,終生不能碰錢。
2、每晚10點開始休息,早上2點就必須起床。一天只能休息四個小時。
3、一天只能吃一次飯,飯菜也十分清淡,過了飯點就不被允許進食。在飯點,所有尼姑一起進食。吃飯時碗不離手,要保持安靜,不能嬉笑打鬧。碗中的食物必須吃完,不允許剩飯,以免浪費。吃完飯後,尼姑們要把自己的飯碗清洗干凈,之後放回原位。
4、寺廟內沒有電腦、電視和網路等比較現代化的東西,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系。
5、尼姑們每天的日常除了誦經念佛,就只有修行。寺廟對她們的出行也有著嚴格限制:尼姑和修行的出家者,平時不得外出。如果真的有事,常住則會安排人統一外出。
6、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以後,尼姑們會在一段時間內外出「行腳」,她們中的大部分會有長達半個月的修行時間。兩周左右的修行,她們需要長途跋涉,走完差不多600多公里的路程。「行腳」途中,她們身著僧衣,背上背著錫杖、香爐和生活用品,分為一列,井然有序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