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種是什麼菌子
紫色蘑菇
紫色蘑菇,蘑菇科蘑菇屬蘑菇。子實體小,帶紫色。可食用。
㈡ 菌子怎麼種植
菌子又叫做蘑菇,很多人可能都喜歡吃,也有不少人會選擇自己種植菌子。那麼菌子怎麼種呢?一起來看看吧。
1.菌種:如果要種植菌子,首先要購買帶著養料的菌種,如果有技術的話也可以自行配置養料放進塑料袋中當做栽培的養料。
2.陽光:菌種不能接受陽光的直射,但是可以適當的接受散光,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3.溫度:菌種的溫度應該保持在5-32度之間,如果溫度太低,可能無法生長出來,如果溫度太高,菌子可能會死亡,最好是將溫度控制在25度左右,可以加快菌子的生長速度,大概在1周左右就能生長出來。
4.水分:菌子喜歡濕潤的環境,濕度最好在70-90%,如果濕度太低了可以噴水增家濕度。水分的管理要做到菇用水,菇多則多噴,前期多噴,後期少噴的原則。
5.消毒:如果發現有病蟲要及時的預防措施,注意消毒,注意菇房的衛生。菌子很容易被污染,在種植的時候,消毒工作是比較重要的。
菌子中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蛋白質,而且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菌子的種植也比較簡單和方便。如果有技術的話,不妨嘗試種植一下菌子。
by土流網
㈢ 白色菌子,這種本地叫牛舌菌,可以吃,請問書面上叫什麼菌
雞樅松茸竹蓀羊肚青頭菌牛肝菌,蒸著吃炒著吃做湯吃,哪怕「中毒」也擋不住雲南人吃菌的熱情。
在被朋友圈刷屏之後,小編終於也按捺不住,9月末去了一趟雲南,去抓住菌子季的尾巴。
雖說已經是菌子末季,但當小編到達雲南菌子市場時,腦子里盤旋的就是汪曾祺老先生的那句話: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里一片菌子氣味。」
此次雲南之行主要是為了吃菌子,順道也拔草了幾家咖啡店和一些小吃,今天就一並安利給你們了!
雲南吶,值得一去再去。
沙溪
遊客極少的吃菌地
小編的雲南之行基本是圍繞著大理展開的。
原本想去昆明最大的菌子市場逛逛,但遊客多、品質價格參差不齊;想去頗負盛名的楚雄吃菌子,但大理出發都是山路的車程要4h,就都放棄了。
如果你和小編一樣,既不想錯過雲南美景,又想體驗地道的菌子之旅,那推薦你去沙溪。
大理出發車程約2h,沿途還能采菌子,當地有新鮮的菌子集市,也有不錯的吃菌飯店,價格不貴又地道。
/ 找一片山頭采菌子 /
整趟雲南之旅,最新奇的事情就是采菌子。
當地人一般稱為「撿菌子」,一般6-10月是菌季,上山都能採到。
從大理開往沙溪的路邊,就有不少的樹林,當地人也會在這里頭撿菌,小編也非常幸運地在菌子季的尾巴體驗了一把。
不過撿來的菌子小編並沒有拿去飯店烹飪,都是不認識的種類,過個癮就算了,還是保命要緊。
⚠️附上撿菌小tips:
得找對樹林,通常松樹多的地方容易有菌菇出沒。
時間最好在清早,趕在菌苞打開前摘下,越嫩越好吃。
注意毒蘑菇,只找自己認識的可食用菌採摘,其他長得好看的拍照留念夠了。
最好有當地人帶著,教你如何辨別、採摘菌子。
/ 逛逛當地的菌子集市 /
上山沒採到滿意的菌子,小編當然就不會錯過當地的菌子集市。
沙溪的菌子集市在網上幾乎找不到任何攻略,連我們也是在停車時拐進一條小路偶遇到的,連正式的名字都沒有,但足夠地道。
集市分為上午場和下午場,都是當地人自己賣自己買。
集市上的攤位沒有什麼特別的章法,叔叔阿姨們背著一個簍筐,在一塊布上將菌子攤開,吆喝幾聲便開賣。
菌子的新鮮程度讓小編詫異。
首先,每一種菌子都基本裹著泥土,都是當地居民早上新鮮採摘回來的,所以數量也都不多。
當地居民都樂呵呵地說「我們也無法保證每天賣什麼菌子,採到啥就賣啥。」
另一件讓小編詫異的事情:真的太便宜了。
集市上大多數都是用現金結賬,當地人給錢還錢都是拿著一塊一塊的現金,5塊錢就能買到一小袋菌子。
新鮮的松茸、牛肝菌、雞樅等都各種菌子都能買到,也有一些賣干菌子的攤位,價格也比網上便宜。
㈣ 請問這是什麼菌子,有毒嗎
毒蘑菇又稱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實體食用後對人或畜禽產生中毒反應的物種。 在中國毒蘑菇約有100多種,引起人嚴重中毒的有10餘種,分布廣泛。每年中國都有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以春夏季最為多見,多數毒蘑菇的毒性較低,中毒表現輕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極高,可迅速致人死亡。
對於色彩鮮艷,有疣點、斑點、裂溝、生泡、洗漿、莖易縱裂以及奇形怪狀的野蘑菇均不可食用,對於不認識或從未吃過的野蘑菇,不要採摘食用。
判斷蘑菇是否有毒方法如下:
1、要看顏色,有毒菇菇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
2、看形狀,無毒蘑菇菇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傘形等菇表面常呈魚鱗等狀,菇柄上有環狀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規則突起物;
3、看分泌物,將採摘的鷳野蘑菇撕斷菌稈,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
4、聞氣味,無毒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菌有怪異味;
5、測試,在採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菌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
6.
擔子果傘狀、肉質,菌蓋常被各式菌幕殘余,有菌托(有時菌托不明顯,成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沒有菌環,菌褶白色,地生,常與殼斗科的植物共生。環柄菇類的特點是長在有雜草等腐爛有機物的地上,菌褶通常為白色、淺黃色至淡黃綠色,有明顯的菌環,過去都有稱之為環柄菇屬,鉛綠褶菇就屬於這類真菌。長在牛馬等畜糞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當大,雖然他們分類學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類群,但其毒性都較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經型中毒症狀為主,也能引起胃腸類型中毒。
7.對於辨別不清的蘑菇千萬不要去嘗試,因為一旦嘗試有毒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有可能是在也救不回來了。
㈤ 雲南菌子哪些有毒,哪些沒毒,我們應該怎樣去辨別
在雲南,因為復雜的地形和多種多樣的氣候特徵,不僅僅有許多動植物,還有許多野生菌分布在雲南境內,因此素有「野生菌王國」之稱。下面我來列舉幾種常見的可食用的野生菌和不可食用有毒的野生菌,來幫助你們辨別。
可食用野生菌
1.大紅菌子:野生食用菌,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多種維生素等成分,具有舒緩、滋血的功效,特別適合產婦和貧血患者食用,其味道比其他食用菌鮮甜嫩滑。紅木耳要大足厚,暗紅色的顏色最好,可以煮湯、煮雞、炸、燉,記得煮透,特別是炸透吃,一定要燉透。
2.紅托鵝膏:這種菌子又被稱為「紅滿天星」。外表呈紅色,菌傘也是紅色,非常漂亮。但是一種劇毒菌子,大家遇到這種特徵的菌子,一定不要採摘,禁止食用。
以上就是一些常見的雲南野生菌,大家可以在相應的季節去採摘食用,但是不可誤食毒蘑菇。
㈥ 生長的一種野生菌子,我們家鄉管這種菌子叫「樅樹菌」。有這方面的高手嗎
要想栽培你圖片的中的菌類,1,了解溫度3個時間的溫度,上午,中午,晚上,,還要注意氣溫的變化(聽天啟預報),觀看他的生長速度,2,濕度和土壤的酸鹼度,3,注意是生長在腐爛的樹葉還是樹樁上(菌類生長所需營養是不是木質的,一般用棉籽殼代替就可,最好是現場的樹木,按照常規松樹有油脂類不適合菌類生長,那就需要麻煩一點了,發酵。還有就是用闊葉樹一類木屑代替,會哦保持原味的),4,採集種子,我想書上應該講了,注意的就是在無菌條件下接種,這就需要你自己搞些簡單的設備了,其他程序書上有交代。5.對於自己不認識的菌類我建議發個圖片到大點的真菌研究所去看看,帶上你的樣品(郵寄也行)快速送去3天以內。,這樣就會有你知道的類型的,是毒菇還能食用的。
6.還有不要告訴我你對栽培食用真菌(就是蘑菇類)一點不懂,不懂的話,你會浪費很多資金和人力的!辦一個小型的場一般10000左右就行了,包括設備。還有不懂最好不要搞,學會以後在搞,免的浪費你的時間,真要搞的話,我建議你請的技術員,花點小錢,血會他的技術,嘎嘎!那你就賺了,不要請垃圾技術員,那樣會害死你的!不講了,具體你自己搞去吧!7.忘了跟你講,買本《真菌網路全書》,會有你要的!
㈦ 這是什麼菌子
竹蓀,學名:Dictyophora insiata (Vent.ex Pers) Fisch,別稱:長裙竹蓀、竹參、面紗菌、網紗菌、竹姑娘、僧笠蕈、雪裙仙子,是鬼筆科竹蓀屬的隱花寄生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後」。 常見並可供食用的有4種: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和紅托竹蓀。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
㈧ 這個是啥菌子可以吃嗎
你好
是小雞油菌
可以吃的
想了解清楚
可以網路搜索小雞油菌即可
㈨ 阿壩縣野生菇有多少種給個圖片
五種,具體是食用蘑菇,葯用蘑菇,毒蘑菇,木腐菌,外生菌根菌!還有很多..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稱為蘑菇,學名為雙孢蘑菇。從野生種類中進一步篩選馴化優質生產菌種大有潛力。中國曾在世界上首次馴化並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銀耳、草菇、金針菇、猴頭菌、竹蓀等,現已馴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麗蘑、鉚釘菇、粘蓋牛肝菌、正紅菇等也可以大量採集,供銷於國內外市場。
葯用蘑菇
目前中國葯用及包括試驗有葯效的大型真菌有500餘種,除了傳統葯用的茯苓、冬蟲夏草、靈芝外,近些年新發現並作為葯用的有雲芝、樹花、古尼蟲草等,以及假蜜環菌、安絡小皮傘、槐栓菌、乳白耙菌、黑柄炭角菌等等。
葯用部分主要是子實體,但有一些是通過現代發酵工業技術大量反制菌絲體來加工制葯。國內外研究試驗表明,天然的葯用真菌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目前在尋找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的葯物方面,從包括真菌在內的中葯中篩選,無疑是前景看好的。
毒蘑菇
中國的毒蘑菇(毒菌)種類多,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在廣大山區農村和鄉鎮,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較普遍,幾乎每年都有嚴重中毒致死的報告。曾經被作為多發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長期以來鑒別毒蘑菇是人們十分關心的事。有關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識宣傳工作,但誤食中毒者仍屢有發生。因為鑒別毒菌並不容易,所以唯一的辦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輕易嘗試不認識的蘑菇,同時不偏聽偏信。必須在分辨清楚或請教有實踐經驗者之後,證明確實無毒時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發生了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千萬不可大意。廣州毒菇種類佔中國一半已知食用蘑菇種類約有700多種,其中毒蘑菇種類多達近190 多種,而廣東的毒蘑菇種類約佔全國的50%以上 , 而台灣主要有金珍菇、鮑魚菇、杏鮑菇.以上都系我所知的。
資料顯示,中國已知食用蘑菇種類約有700多種,大多數美味可口的種類仍處於野生狀態。同時,毒蘑菇也多達190多種,廣東毒蘑菇種類約占國內種類的50%以上。
毒蘑菇與食用菇沒有明顯區別,僅憑肉眼難以鑒別,容易因誤食而造成重大食物中毒,誤食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死亡率極高。毒蘑菇中毒臨床症狀分為五種類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性型、臟器損傷型和日光皮炎型。
食用蘑菇種類繁多,根據文獻記載有 360餘種可食用[5]。盡管本文僅測定 了 12種食用蘑菇,為蘑菇種類的極少數,但仍可從表 4中找出蘑菇種間的一些 脂肪酸成分的規律,如木耳類(黑木耳、皺木耳、銀耳等)C18∶2 含量較低 等(<6 mg/g);傘體厚實者(冬菇、花菇、雙孢蘑菇)C18∶1 含量較 低等(<2 mg/g);傘體扁平者(草菇、平菇、鳳尾菇、金針菇、紫孢側耳) C18∶2 含量較高(>14 mg/g);猴頭菇在菇種上較特異[5] , 其 C18∶1高達 24 mg/g以上;紫孢側耳與鳳尾菇形態相似(僅菇體顏 色稍不同),其脂肪酸含量數據(除含量較低的 C14∶0外)亦接近。由此可見 ,食用蘑菇脂肪酸含量各有差異,在生物學上具有種類鑒別學上的意義。另外,從測 定結果看,食用蘑菇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少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其中 C 18∶2、C20∶4和C20∶5是人體必需脂肪酸[1,3] 。因此 從脂肪酸營養角度來看,猴頭菇、金針菇、草菇、鳳尾菇及紫孢側耳較為優秀(不飽和脂肪 酸>28 mg/g),而黑木耳無論飽和或不飽和的脂肪酸含量均較少,為各食 用蘑菇之末。
毛細管氣相色譜法測定生物體的脂肪酸具有分離度好,快速,特異性強的特點,作 一般定量分析較為簡單,便捷。如文獻[4]中採用單一脂肪酸面積與總被測出的 脂肪酸面積之和的比率可求出各脂肪酸的相對含量,但因其未經校正,僅為儀器上 的一種響應值,不能體現脂肪酸的真正含量,更不能客觀比較和評價各蘑菇種間的 區別。而本法經過脂肪酸標准品及其色譜響應值校正後,求算出各脂肪酸的酸絕對 含量,其數據更准確、更客觀,更能闡明蘑菇體種間的各種生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