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漂亮的圖片素材,盡在圖片資訊網
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唐寅百鶴圖真跡圖片有多少米
擴展閱讀
智能機器人的背景圖片 2025-07-17 02:23:45
瑞納機濾在哪個位置圖片 2025-07-17 02:23:05
王俊凱周傑倫圖片高清 2025-07-17 02:15:28

唐寅百鶴圖真跡圖片有多少米

發布時間: 2022-06-19 04:23:57

『壹』 唐伯虎點秋香華太師家廳堂那幅鶴圖

唐伯虎點秋香里華太師的原型,就是當時的內閣首輔劉瑾,位高權重,把持朝政,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貳』 唐寅的生平和介紹

1、唐寅的生平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於蘇州府吳縣吳趨里,父親唐廣德,母親丘氏。成化十八年(1482年),唐寅結識祝允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唐寅結識文徵明,並得到其父太僕文林的欣賞。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寅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唐寅結識好友張靈。

弘治元年(1488年),唐寅與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弘治七年(1494年),唐寅的父親去世,而母親、妻子、兒子、妹妹亦在這一兩年內相繼離世,家境逐漸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准備科考。弘治八年(1495年),唐寅為許天錫之妻高氏作墓誌銘。

弘治十年(1497年),唐寅參加錄科考試期間與好友張靈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學御史方誌十分厭惡這種行徑,唐寅在錄科考試中名落孫山。後來蘇州知府曹鳳愛惜人才,蘇州的名士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沈周、吳寬等為唐寅求情,方誌才同意「補遺」讓其參加鄉試。

唐寅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在他的《領解元後謝主司》一詩之中寫道: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咸思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唐寅作《送文溫州序》和《金粉福地賦》。

但唐寅中舉後並沒有收斂,變本加厲的流連歡場。他的朋友紛紛規勸,祝允明對唐寅說:「是千里馬不是看錶面,還要看他的品質,一時的得意千萬別太張狂。文徵明寫信給唐寅:唐寅呀,我父親說你有才情,但為人輕浮,恐怕一事無成。

但唐寅並沒有把朋友的規勸放在心上,他回信正是那篇《與文徵明書》,信中的意思是:我生來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順眼,那就別和我交朋友。態度十分囂張,言辭尖刻,對文徵明的勸告不但不領情,還要與文徵明斷決關系。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與江陰徐經入京參加會試,因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寅被黜為浙藩小吏,個人深以為恥堅決不去就職。唐寅歸家後夫妻失和,休妻。弘治十四年(1501年),唐寅失意之餘遠游閩、浙、贛、湘等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寅游歷歸家後得病,醫療很久才見好。弘治十六年(1503年),唐寅與弟弟唐申分家。弘治十七年(1504年),唐寅靠賣文畫為生,縱情於酒色當中來自娛。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寅謀求建桃花庵別業,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築桃花庵別業及夢墨亭。

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唐寅的侄兒唐長民夭折,年僅十二歲。八月,送別戴昭,作有垂虹詩與圖畫。註:戴昭,早年跟隨唐寅學習《詩》,後改隨薛世奇治《易》,正德年間任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四十歲,作《自壽詩》和圖畫。

唐寅作詩贈蘇州府儒學教授朱泰。唐寅作《野望憫言圖》,並為陳賾的畫題款。正德五年(1510年),唐寅為張獻翼的祖父繪《寶鶴圖》。正德七年(1512年),唐寅繪《女兒嬌水墨牡丹圖》。正德八年(1513年),唐寅寫信給文徵明,兩人捐棄前嫌。唐寅為時任吳縣知縣何炌繪圖畫。

正德九年(1514年),唐寅寫有《許旌陽鐵柱記》和《荷蓮橋記》。同年秋,唐寅應寧王朱宸濠之聘。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唐寅裝瘋被寧王放還。同年唐寅繪《梅枝圖》。正德十一年(1516年),寫有《長洲高明府過訪詩》,送徐朝咨歸鄉作《金華序》,為吳德潤夫婦寫墓誌銘。

正德十二年(1517年),唐寅為吳縣知縣李經作詩。十一月望日,唐寅夜宿廣福寺(又名光福寺),並留有詩篇。正德十三年(1518年),唐寅夜晚作夢,夢醒作《記夢詩》。唐寅與孫思和繪《丹陽景圖》。唐寅為岳母吳孺人作墓誌銘。

正德十四年(1519年),唐寅的老師王鏊七十歲,作《七十壽序》與《壽王少傅》七言律詩。唐寫與沈徵德和顧華玉在禪寺飲酒作詩,有《五十言懷詩》。唐寅為華雲繪《山靜日長圖》。正德十五年(1520年),唐寅有《落花圖詠》。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寅繪《松濤雲影圖》,仿郭河陽的山水手卷。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自書《詩翰冊》。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

2、唐寅的介紹: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涼涼州晉昌郡陵江將軍唐輝,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書畫題名中也常用「晉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儉跟隨李淵起兵,被封為「莒國公」,所以唐寅也自稱「魯國唐生」。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車駕主事,死於土木堡之役。

繪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

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2)唐寅百鶴圖真跡圖片有多少米擴展閱讀:

唐寅畫作介紹:

《山路松聲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南農事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雙松飛瀑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金閶別意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函關雪霽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洞庭黃茅渚圖》,上海博物館藏;

《夢仙草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西州話舊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桐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班姬團扇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蜀宮妓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嫦娥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端端乞詩圖》,南京博物院藏;

《仿唐人仕女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陶榖贈詞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枯槎鸜鵒圖》。

『叄』 求武林群俠傳單機版武林霸主的全程詳細攻略

武林霸主篇:

第四年初左右會在森林聽到天龍教要害絕刀門跟天劍門~還有百草門要打毒龍教~~

時間到時選擇去然後幫天龍教跟百草門~~之後第五年七月底~師叔問你要不要跟他走~~你就能選擇跟他走了~~之後出大地圖十五天內~~完成武當事件跟找尋毒物事件~~之後龍王不信任你們能力~師叔打算背叛~然後他會帶你去打毒龍教~而後給你丹葯叫你去打各門派逼他們吃下~~要在八月底前完成~~~之後時間到時~打敗龍王跟其餘武林門派~~之後你又殺了師叔~~再殺天王~~結局時~徐子易會跑來跟你說~你真正武林霸主.天下第一大概是這類的話...畫面介紹時~~就說你是小蝦米大英雄之後另一傳奇之類的話~~

前期 跟師叔學毒功 遇百草門的小子(幫他采葯)
其餘的同上

『肆』 中國最有名的名畫是那幾幅

我覺得莫過於《清明上河圖》了
其他的名畫有
唐:◎ 八哥圖 牧溪 日本京都大德寺
◎ 蠶織圖 程璨 黑龍江省博物館
◎ 春山 趙伯駒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春山瑞松圖 米芾 台北故宮博物院
◎ 讀碑窠石圖 李成 日本大阪美術館
◎ 芳春雨霏圖 馬麟 台北故宮博物院
◎ 風雨牧歸圖 李迪 台北故宮博物院
◎ 風雨山水 馬遠 日本東京靜嘉堂
◎ 觀梅圖 馬遠 美國私人
◎ 觀音圖 牧溪 日本京都大德寺
◎ 寒江獨釣圖 馬遠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 漢宮圖 趙伯駒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漢太祖入關圖 趙伯駒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 鶴圖 牧溪 日本京都大德寺
◎ 猴貓圖 易元吉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後赤壁賦圖 喬仲常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花鳥團扇 李嵩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華燈侍宴圖 馬遠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化妝圖 蘇漢臣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 黃庭經卷圖 梁楷 美國私人
◎ 嘉禾草蟲圖 吳炳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江山小景圖卷 李唐 台北故宮博物院
◎ 靜聽松風圖 馬麟 台北故宮博物
◎ 九龍圖 陳容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 蘭花圖 鄭思肖 日本私人
◎ 老君別號事實圖 王利用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臨流獨坐圖 范寬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六祖截竹圖 梁楷 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
◎ 羅漢圖 劉松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
◎ 羅漢洗衣圖 林庭圭 日本京都大德寺
◎ 梅竹寒禽圖 林椿
◎ 模樓儔耕作 程璨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 墨竹圖 文同 台北故宮博物院
◎ 牡丹圖 李迪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 暮雪寒禽圖 馬麟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木禽圖 李迪 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
◎ 潑墨仙人圖 梁楷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喬柯猿掛圖 易元吉
◎ 青綠描金山水 勾龍爽 美國密歇根大學博物館
◎ 晴巒蕭寺圖 李成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秋景山水 李唐 日本京都高桐院
◎ 秋山蕭寺圖 許道寧 日本京都友鄰館
◎ 秋庭戲嬰圖 蘇漢臣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山徑春行圖 馬遠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山水小景 蕭照 美國私人
◎ 山腰樓觀圖 蕭照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山鷓棘雀圖 黃居采 台北故宮博物院
◎ 詩經畫意 馬和之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釋迦像 陳用之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 雙喜圖 崔白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冊 馬和之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天女散花圖 劉松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團扇 趙令穰 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
◎ 萬壑松風圖 李唐 台北故宮博物院
◎ 五色鸚鵡圖 趙佶 美國波士頓博物
◎ 溪山樓觀圖卷 燕文貴 日本大阪美術館
◎ 溪山清遠圖 夏圭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溪山雪意圖 高克明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夏山圖 屈鼎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曉雪山行圖 馬遠 台北故宮博物院
◎ 雪灘雙鷺圖 馬遠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漁村夕照圖 牧溪 美國私人
◎ 漁父圖 許道寧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 漁舟唱晚圖 許道寧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雨中舟 夏圭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 猿猴圖 夏圭 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
◎ 猿圖 牧溪 日本京都大德寺
◎ 猿戲圖 易元吉 日本大阪美術館
◎ 遠岫晴雲圖 米友仁 日本東經國立美術館
◎ 雲山得意圖卷 米友仁 日本大阪博物院
◎ 早春圖 郭熙 台北故宮博物院
◎ 竹雀圖 趙佶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竹石錦鳩圖 黃居采 台北故宮博物院
◎ 蹊山行旅圖 范寬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古松樓月圖 佚名 日本大阪美術館
◎ 觀瀑圖 佚名 日本大阪美術館
◎ 湖畔幽居 佚名 日本大阪美術館
◎ 虎溪三笑圖 佚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
◎ 落花游魚圖 佚名 美國聖路易美術館
◎ 牧牛圖 佚名 日本大阪美術館
◎ 秋溪待渡圖 佚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
◎ 人物團扇 佚名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 山水 佚名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 山水人物 佚名 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
◎ 雙鷺圖 佚名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雙兔圖 佚名 美國私人
◎ 戲嬰圖 佚名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 子母雞圖 佚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
元:◎ 秋山草堂圖 王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雪江漁艇圖 姚廷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南枝春早圖 王冕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秋水鳧□圖 任仁發 上海博物館藏
◎ 松石圖 吳慎 上海博物館藏
◎ 深林疊嶂圖 王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虯松圖 吳慎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紅衣西域圖 趙孟俯 遼寧博物館藏
◎ 松亭會友圖 王淵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騰王閣圖 唐棣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漁父圖(軸) 吳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丹崖翠谷圖 王蒙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秋林高士圖 盛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溪山泛艇圖 曹知白 上海博物館藏
◎ 水村圖 趙孟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龍池競渡圖 王振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著色蘭竹圖 趙雍 上海博物館藏
◎ 澄江寒月圖 趙雍 遼寧博物館藏
◎ 林下琴圖 朱德潤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蓮塘避暑圖 孫君澤 私人藏
◎ 松泉圖 吳慎 南京博物館藏
◎ 秀野軒圖 朱德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雙松平遠圖 趙孟俯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王維詩意圖 唐棣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人馬圖(局部) 趙孟俯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清影圖 吳慎 台北故宮博物院
◎ 葛稚川居圖 王蒙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揚竹西小像 王繹(與倪瓚合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猿圖 顏輝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秋覓詩圖 盛懋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漁父圖(卷) 吳慎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荷花水鳥圖 無款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桃竹錦雞圖 王淵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具區林屋圖 王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瑤池仙慶圖 張渥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幽篁戴勝圖 趙孟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太白山圖 王蒙 遼寧博物館藏
◎ 夏山高隱圖 王蒙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秋林漁隱圖(頁) 盛懋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窠木竹石圖 趙孟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青卞隱居圖 王蒙 上海博物館藏
◎ 風寒圖 楊維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秋江漁隱圖 吳鎮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秋林漁隱圖(軸) 盛懋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疏鬆幽岫圖 曹知白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雪夜訪戴圖 張渥 上海博物館藏
◎ 雪港捕魚圖 唐棣 上海博物館藏
◎ 秋江待渡圖 盛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浴馬圖 趙孟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墨梅 王冕 上海博物館藏
◎ 二馬圖 任仁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買魚沽酒圖 無款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秋舸清嘯圖 盛懋 上海博物館藏
◎ 采菱圖 趙雍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寒林昏鴉圖 無款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挾彈游騎圖 趙雍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漁庄秋色圖 無款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霜浦歸漁圖 唐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群峰雪霽圖 曹知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鵲華秋色圖 趙孟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古木飛泉圖 張舜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羲之愛鵝圖 錢遠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斷橋香雪圖 王冕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
◎ 墨梅圖 王冕 上海博物館藏
◎ 橫琴高士圖 任仁發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竹石集禽圖 王朔 上海博物館藏
明:◎ 長江萬里圖 吳偉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溪山煙雨圖 倪元璐 上海博物館
◎ 仿梅道人山水圖 文微明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萬壑爭流圖 文徽明 南京博物館
◎ 春深高樹圖 文徽明 上海博物館
◎ 品茶圖 文徽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
◎ 蘭亭修綴圖 文徽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陸陰長話圖 文徽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滸溪草堂圖 文徽明 遼寧博物館
◎ 仿王蒙山水圖 文微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古木寒泉圖 文微明 上海博物館
◎ 孤松高士圖 程嘉 北京故宮博物院
◎ 仿古山水圖 邵彌 上海博物館
◎ 雪岳讀書圖 蕭雲叢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秋江垂釣圖 唐寅 上海博物館
◎ 函關雪薺圖 唐寅 台北博物館
◎ 春山伴路圖 唐寅 上海博物館
◎ 湖山一覽圖 唐寅 中國美術館
◎ 虛閣晚涼圖 唐寅 四川博物館
◎ 事茗圖 唐寅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看泉聽風圖 唐寅 南京博物館
◎ 桐山圖 唐寅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枯搓鵒圖 唐寅 上海博物館
◎ 水閣松雲圖 唐寅 上海博物館
◎ 策杖尋幽圖 謝時臣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松溪漁炊圖 吳偉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隱居圖 王悖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對棋圖 錢毅 遼寧博物館
◎ 江閣遠眺圖 王諤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江天暮雪圖 藍英 上海博物館
◎ 仿大痴道人山水圖 沈周 台北故宮博物館
◎ 山亭文會圖 王拔 台北故宮博物院
◎ 雪景山水圖 戴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洞天問道圖 戴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南屏雅集圖 戴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春山積翠圖 戴進 上海博物館
◎ 溪堂詩思圖 戴進 遼寧博物館
◎ 關山行陸圖 戴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 仿燕文貴山水圖 戴進 上海博物館
◎ 桃源仙境圖 仇項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 寒塘漁艇圖 沈士聰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高山流水圖 王線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白雲紅樹圖 藍英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紫薇村圖 陳淳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雲峰林谷圖 陸治 上海博物館
◎ 大樹風號圖 項聖漢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松風高土圖 文伯仁 遼寧博物館
◎ 雲際停舟圖 沈周 上海博物館
◎ 平湖夜泛圖 沈周 上海博物館
◎ 廬山高圖 沈周 台北故宮博物館
◎ 仿董局山水圖 沈周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魏園雅集圖 沈周 遼寧博物館
◎ 枯樹八哥 沈周 揚州市博物館
◎ 春山游驥圖 周臣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南湖草堂圖 杜瓊 台北故宮博物館
◎ 柳岸停舟圖 仇英 上海博物館
◎ 劍閣圖 仇英 上海博物館
◎ 松泉煮茗圖 仇英 上海博物館
◎ 桃村草堂 仇英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松溪橫笛圖 仇英 南京博物館
◎ 清明上河圖 仇英 遼寧博物館
◎ 雪夜仿戴圖 周文靖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洛川舟輯圖 丁雲鵬 上海博物館
◎ 湘江風雨圖 夏旭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湖山書屋圖 王拔 遼寧博物館
◎ 高逸圖 董其昌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關山雪霽圖 董其昌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夏木垂陰圖 董其昌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剪江草堂圖 董其昌 廣州美術館
◎ 晝錦堂圖 董其昌 吉林博物館
◎ 和靖詩意圖 董其昌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松溪幽勝圖 董其昌 南京博物館
◎ 臨梅道人夏雲欲雨圖 劉鈺 台北故宮博物院
◎ 蕭湘秋意圖 王拔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晴川送客圖 趙原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雲壑高秋圖 藍瑛 遼寧博物館
◎ 山水圖 宋懋晉 朵雲軒
◎ 雲山幽趣圖 陳繼儒 遼寧博物館
◎ 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圖 周臣 台北故宮博物院
◎ 秋山黃葉圖 陸治 上海博物館
◎ 春泉小隱圖 周臣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山雨欲來圖 張路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雲山茆屋圖 陳淳 上海博物館
◎ 設色山水圖 文嘉 遼寧博物館
◎ 花溪漁隱圖 陸治 北京故宮博物院
◎ 仿燕范山水圖 趙原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闊諸晴風圖 李在 北京故宮博物院
◎ 仿米山水圖 陳淳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漁樂圖 吳偉 北京故宮博物院
◎ 華岳高秋圖 藍英 上海博物館
◎ 怡鶴寄書圖 邵禰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山水圖 趙左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羅浮花月圖 丁雲鵬 上海博物館
◎ 仿董源山水圖 蕭雲從 遼寧省博物館
◎ 松亭試泉圖 仇英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山溪放掉圖 盛茂樺 上海博物館
◎ 合溪草堂圖 趙原 上海博物館
◎ 雲戀秋色圖 吳彬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江堡話古圖 藍英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秋岩論古圖 邵禰 上海博物館
◎ 百花圖 孫克弘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百花圖 周之冕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竹溪鴛鴦圖 呂紀 上海博物館
◎ 芙蓉游鵝圖 孫隆 北京博物院
◎ 竹石圖 徐滑 廣東省博物館
◎ 葵石蛺蝶圖 戴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 一窗春雨圖 夏昶 北京故宮博物院
◎ 設色花卉圖 陳淳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淇渭圖 王紱 台北博物館
◎ 梅石蛺蝶圖 陳洪綬 北京故宮博物院
◎ 菊竹圖 徐渭 遼寧博物館
◎ 黃甲圖 徐渭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墨松圖 戴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山茶水仙圖 陳淳 上海博物院
◎ 秋江清興圖 陳淳 南京博物館
◎ 松石萱花圖 陳淳 南京博物館
◎ 梅花野雉圖 周之冕 遼寧省博物館
◎ 花卉圖 徐渭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松荷石圖 陳淳 煙台市博物館
◎ 拒霜秋鳥圖 藍瑛 上海博物館
◎ 寒鴉夜月圖 周臣 遼寧博物館
◎ 梅茶雉雀圖 呂紀 浙江省博物館
◎ 鷹圖 林良 台北博物院
◎ 山荼白羽圖 林良 上海博物館
◎ 柳塘翠羽圖 林良 廣東省博物館
◎ 秋坡聚禽圖 林良 南京博物館
◎ 蒼鷹圖 林良 南京故宮博物院
◎ 要景雙雉圖 林良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松鶴圖 林良 廣東省博物館
◎ 蘆雁圖 林良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秋林聚禽圖 林良 廣東美術館
◎ 葡萄松鼠圖 周之冕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墨竹圖 王紱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獅頭鵝圖 呂紀 遼寧博物館
◎ 桂菊山禽圖 呂紀 北京故宮博物院
◎ 雪禽梅竹圖 孫隆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秋花圖 孫隆 上海博物館
◎ 螢茂梔香圖 陳淳 遼寧省博物館
◎ 殘荷鷹鷺圖 呂紀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榴花小景圖 陸治 台北故宮博物院
◎ 蒲蝶圖 項聖謨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桂石圖 王谷祥 北京故宮博物院
◎ 荷花鴛鴦圖 陳洪綬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秋蟲圖 周之冕 上海博物館
◎ 松兔圖 周之冕 常熟博物館
◎ 浴鳧圖 呂紀 上海博物館
◎ 竹石圖 王紱 上海博物館
◎ 牡丹蕉石圖 徐渭 上海博物館
◎ 梅花圖 陳紀儒 上海博物館
◎ 梅花水仙圖 陳淳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秋禽圖 藍瑛 上海博物館
◎ 榴花雙鶯圖 呂紀 榮寶齋
◎ 墨葡萄圖 徐渭 北京故宮博物院
◎ 秋鷺芙蓉圖 呂紀 台北博物院
◎ 竹鶴雙清圖 邊文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 春花三喜圖 邊文進 台北故宮博物院
◎ 三友百禽圖 邊文進 台北博物館
◎ 雙鶴圖 邊文進 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胡糙-山水圖 弘仁-山水圖 弘仁-秋柳孤棹圖 弘仁-松壑清泉圖 龔賢-松林書屋圖 弘仁-雨余柳色圖 弘仁-疏泉洗研圖 華□-春水上雙鴨圖 華□-海棠禽兔圖 華□-紅白芍葯圖

『伍』 唐伯虎的百鳥朝鳳有多少只鳥

所畫禽鳥約近三百,有鳳凰、孔雀、鷹、仙鶴、綬帶鳥、錦雞、鴛鴦、雁、白頭翁、鴨、山鵲、喜鵲、燕、鳩等;所畫樹木花卉,有松柏、梧桐、楊柳、桂樹、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牡丹、芍葯、芙蓉、薔薇、月季等;襯以四時山川景象,展卷觀之,時有一種恢宏博大氣息,迎面而來,可謂美輪美奐,嘆為觀止。

『陸』 古詩 牡丹圖

元代詩人李孝光的《牡丹》詩,頗能表達人們對牡丹的贊美之情: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綉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對人生短暫、青春不駐的感嘆:
斷腸東風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青春不駐堪垂淚,紅艷已空猶倚欄。

兩宋之交的詩人陳與義的牡丹的詩,抒發了他的思鄉之情,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陸游的《賞山園牡丹有感》:
洛陽牡丹面徑尺, 牡丹高丈余。
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
俗人用意苦倨促,目所未見輒謂無。
周漢故都亦豈遠,安得尺棰驅群胡!
這首詩是嘉定二年(1209年)春末陸游在山陰時作的。詩人是由賞牡丹花想起了洛
陽等地盛產牡丹,而再次表明他決心收復北方失地的政治抱負。

洛陽牡丹圖 【歐陽修】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我昔所記數十種,於今十年半忘之。
開圖若見故人面,其間數種昔未窺。
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
洛人驚誇立名字,買種不復論家資。
比新較舊難優劣,爭先檀價各一時。
當時絕品可數者,魏紅窈窕姚黃肥。
壽安細葉開尚少,硃砂玉版人未知。
傳聞千葉昔未有,只從左紫名初馳。
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後最好潛溪緋。
今花雖新我未識,未信與舊誰妍媸。
當時所見己雲絕,豈有更好此可疑。
古稱天下無正色,似恐世好隨時移。
鞓紅鶴翎豈不美,妍色如避新來姬。
何況遠說蘇與賀,有類後世誇嬙施。
造化無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偽,天欲鬥巧窮精微。
不然元化朴散久,豈特近歲尤澆漓。
爭新斗麗若不已,更後百載知何為。
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白居易: 牡丹芳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段,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十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臣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穠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悉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去年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無人知, 可嘆息。
少我願暫求造化力, 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卿干愛花心,同似事君憂稼穡。

白居易: 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凌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葯,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艷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遺恨,農經只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關於牡丹的詩很多,不過沒有找到<牡丹圖>這首,希望這些會對你有幫助

『柒』 中國古代山水名畫有哪些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 此幅全景構圖,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的松林將峰頂連成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筆墨沉厚渾朴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宋馬遠《踏歌圖》絹本淡設色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遠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回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台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宋郭熙《早春圖》

宋 郭熙《早春圖》-- 此圖繪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蘇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明沈周《廬山高圖》畫中山石林木渾朴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台北故宮藏。

唐寅《落霞孤鶩圖》此圖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寫峻嶺、高柳、水榭、江岸、霞光,虛實相映,遂成妙制。作者以宋人法畫垂柳,錯落有致,畫山石則濕筆長皴,勾斫相間,變化多趣。全圖景物處置洗練灑脫,墨色和悅潤澤。

唐寅 山水 欣賞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行筆秀潤縝密,具瀟灑清逸的韻度。自題七絕:「錢塘景物似圍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楊柳坡平人馬歇,鸕鶿船過水風腥」。

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此圖畫的是江南雪景。構圖採用「一角」的形式,筆法蒼勁渾厚,畫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禿筆直皴,從而使得畫面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效果。絹本,設色。

宋 夏圭《西湖柳艇圖》--- 畫面柳堤回環,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徵。畫柳枝的筆法勁健,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

黃公望《溪山圖》真跡 ---《溪山圖》卻是一件保存相當完整的佳構,1347年作。畫面山巒起伏,山與水多用乾枯的淡墨輕松畫出,長長的披麻皴使山體顯得疏朗靈秀;樹木則是運用濃濃淡淡的墨筆,勾勾點點,畫得生動活脫,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元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 此圖層岩疊翠,高松小舍。山上雲霧迷朦縹緲,殿閣半露。山下小橋橫卧,林木蔥蘢,一人策杖尋幽。用筆筒勁洗煉,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構圖上較繁密,山頭多置磯石,敷以淺絳色彩,正如清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神。」此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 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面僅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畫面山岩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營造出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北京故宮藏。

明 文徵明《茶事圖》立軸 --- 文徵明繪畫技藝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兼能,尤以山水著稱,與沈周一同奠定了吳門派的基調。他的山水畫多描寫江南園林景物和文人的生活環境,景緻平和恬靜,筆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書卷氣,體現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審美愛好

明 仇英《楓溪垂釣圖》--- 此幅繪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樓閣隱現於山間的叢林和流動的雲霧中,層巒疊嶂,紅楓映掩的溪江上,著素色朝服的士大夫在輕舟上靜坐垂釣。畫面高嶂巨壁,丘壑深遠,筆墨健勁純熟,設色古樸,採取傳統皴、擦、點、染相結合,氣勢雄闊,景緻迷人,予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唐寅《春山伴侶圖》--- 此圖繪春山吐翠、流泉飛濺的山谷內,兩位文士盤坐於臨溪的磯石上尋幽晤談的情景。圖中高嶺回聳,枯樹新枝,綻發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懸泉如練,匯入溪流,跳珠濺出,冷冷有聲。環境清雅出塵。兩位士人的侃侃而談,平添了些許詩情畫意。上海博物館藏。

米芾《春山瑞松圖》 --- 圖中描繪雲霧掩映的山林景色,白雲滿谷,遠山聳立雲端,近處古松數株隱顯於霧氣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態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此幅不能確證為米芾所作,有可能為宋人仿作。

董其昌《葑涇訪古圖》--- 此作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蒼蒼莽莽,小橋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干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台北故宮藏。

明 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 此幅是董其昌根據北宋詩人林和靖的詩意而創作的。詩為:「山水未深魚鳥少,此生還擬重移居。只應三竺溪流上,獨木為橋小結廬。」此圖又名《三竺溪流圖》。作品構圖以深遠兼平遠法,畫面設色以淺絳青綠為主調,溫潤淡冶,表現出畫家在設色山水畫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明 吳偉《漁樂圖》--- 圖繪湖山相接漁艇棲泊的港灣,布景簡略,近處幾塊嶙峋山石,數株偃蹇老樹,三五泊岸漁船,遠處是溟濛的峰嶺,布局豐富多變,S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諸景既相互系連,又不顯迫塞,富有層次感和深遠感。整體境界開闊,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漁港之美。

清 髡殘《雲房舞鶴圖》--- 相傳雲房寺曾是仙人出沒的地方。此圖作於借雲關中,時順治十七年八月一日。畫面上溪水淙淙,松濤歌嘯,白雲飄飄,仙鶴飛舞,一隱士結茅於此,追尋仙人遺風,「憑欄無限興,傳語去尋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間勝地。構圖嚴謹,筆墨沉著渾厚,特別是濕筆皴擦更添無限幽深。

王原祁《盧鴻草堂十志圖(之一)》--- 此圖借《草堂十志圖》之名,以潑墨設色而成,運以諸家筆意。盧鴻為唐代隱士、文人,擅書法、繪畫,曾作《草堂十志圖》描寫其隱居之處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盧鴻草堂十志圖》以唐宋各家筆意擬之,圖中峰巒渾厚,林木蒼厚,筆墨細密嚴實,松秀渾然,柔中帶剛。

清 錢杜《虞山草堂步月詩意圖》--- 此圖以大密大疏之反差為特色。層層茂林,以精細的點法為之,卷雲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裝飾趣味的解索皴寫成,與空曠的天地及白牆形成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強烈對比。畫法融王蒙之繁密與文徵明之細膩為一體。

『捌』 最有名的畫家

中國古代的著名國畫家: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放牛,家貧,但好學如痴,讀書不倦。常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漸深。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當時會稽一個讀書人韓性,韓收他為學生,教他讀書、畫畫。王冕青年時期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考進士屢試不中,於是他滿懷憤郁,燒毀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絕士途。他曾到過杭州、金陵,又渡長江,過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動於西元 1180~1230 年前後, 浙江錢塘人。擅長畫山水、人物,只隨手畫畫,奇特突出。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善長卷鋪陳。其作品有《溪山無盡圖卷》、《溪山清遠》、《松溪泛艇圖》、…等。作品中畫面空白的部分比馬遠更多,更有遼闊平遠的氣勢。 ……

藍瑛
藍瑛作品 藍瑛(1585-1664),一作(1585-約1666)明代傑出畫家。字田叔,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工書善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畫假沈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致力。晚年 筆力蓊蒼勁,氣象峻 ,有人許其與文徵明、沈周並重。其作品有:《漁樂圖》,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號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漁隱、青藤老人、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晚年號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後開始學畫,擅長畫花鳥,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寫意,氣勢縱橫奔放。特長於水墨大寫意花卉,工畫殘菊敗荷,皆古樸淡雅,別有風致。現藏南京博物院《雜花院》,全畫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種。情意所至,氣勢豪放。發揮了高度的藝術……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約1509-1551)明代傑出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長期住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師周臣。以賣畫為生,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圖黃紙,落筆亂真。善畫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皆秀雅鮮麗。他以廣泛的題材和工整細麗的風格,適應當時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長人物畫,創歷史風俗的新格。畫風流麗纖巧,為當代人物畫的師范。畫山水,喜設大青綠色,用筆蕭疏,意境簡遠,工巧入神。他臨摹的古畫……

唐寅
唐寅作品 晉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舉應天解元.後應進士試,因科場案而被革黜。賦性疏朗,任逸不羈。嘗鐫其章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晚好佛氏,治圃舍於桃花塢,曰桃花盦,日飲其中。其學務窮研造化,於應世文字詩歌,不甚措意。奇趣時發,或寄於畫。畫法沉鬱,風骨奇峭,刊落庸瑣,務求濃厚。連江疊巘,灑灑不窮。信士流之雅作,繪事之妙詣。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自……

倪瓚
倪瓚(1301--1374),江蘇無錫人。初名廷,字元鎮,號雲林子、幻霞子、荊蠻氏等。家豪富。元末賣去家產,浪跡江湖。平生好學,工詩、書、畫。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學荊、關,作品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簡率荒寒。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有較大影響,與王蒙、黃公望、吳鎮並列「元季四大家」。書風簡淡清逸,有《淡室詩》、《自書詩稿》等多種書跡存世。 ……

燕文貴
燕文貴 北宋畫家。文貴-作貴,吳興(今屬浙江)人。擅畫山水、屋木、人物。太宗(976-997)時游汴京(今河南開封),於天門道上賣畫,為待詔高益所見,薦畫相國寺壁,遂入圖畫院(一說大中祥符(1008-1016)初補圖畫院祗侯)。所作山水,極富變化,人稱「燕家景緻」。相傳其曾繪《七夕夜市圖》,摹寫汴京繁華景象,頗為精備。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檣、帆、槔、櫓及舟人指呼奮踴之狀,風波浩盪,島嶼相望,有咫尺……

黃公望
黃公望 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工書法,通音律,精山水畫。首創淺絳山水,自成一家,後世尊為南宗畫壇圭臬。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在中國繪畫史上有深遠影響。《富春山居圖》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畫家。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稱為「范寬」,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常往來汴京、洛陽,天聖(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所作落筆雄健凝煉,喜用狀如雨點、豆瓣、釘頭的皴筆畫山,皴筆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見有勢,山頂多植密林,水邊置大石,屋宇籠染黑色,表現出秦隴間峰巒渾……

董源
董源 (?-約 962 年 ) 五代南唐畫家。源-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稱江南人。中主時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 李思訓 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 巨……

顧閎中
顧閎中作品 顧閎中五代南唐畫家。江南人。元宗、後主時任待詔。工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善於描摹神情意態。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卷,繪寫南唐中書侍郎韓載夜宴 ……

荊浩
荊浩作品 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隱居太行山洪谷,號洪穀子。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雙林院作有壁畫。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所著有《筆法記》。存世《匡廬圖》,相傳為 ……

巨然
吳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動時期在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吳道子出生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幼年失去雙親,生活貧困,為了生計,向民間畫工和雕匠學習,由於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20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氣。唐玄宗把他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師,為他改名道玄。 ……

米芾
北宋米芾(1051一約1108),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贊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玖』 唐寅什麼年代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成化時期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於蘇州府,父親唐廣德,母親丘氏。註:祝允明的《唐子畏墓誌銘》: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
成化十二年(1475年),唐寅的弟弟唐申出生。
成化十八年(1482年),唐寅認識祝允明。
成化二十年(1484年),唐寅認識文徵明,並得到其父太僕文林的欣賞。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寅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唐寅結識好友張靈。註:祝允明的《唐子畏墓誌銘》:童髫中科第一,四海驚稱之。張靈,字夢晉。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唐寅、祝允明、羅圯、白鉞、塗瑞與劉機在沈石田所繪的《壑舟園》圖上題詩。註:壑舟園為王鏊之從兄王盤的別業。
弘治時期
弘治元年(1488年),唐寅與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
弘治三年(1490年),唐寅作《對竹圖》。
弘治四年(1491年),唐寅兒時的好友劉秀才病逝,作墓誌銘。註:劉秀才名劉嘉德,字協中,年長唐寅兩歲。
弘治六年(1493年),唐寅為沈隱君寫墓碣文。註:沈隱君名沈誠,字希明,號隱君,姑蘇長洲人,死於弘治六年五月,年七十,開館售業為生,是唐寅的蒙師。
弘治七年(1494年),唐寅的父親去逝。而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在這一兩年內去逝。家境逐漸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准備科考。
弘治八年(1495年),唐寅為許天錫之妻高氏作墓誌銘。唐寅年二十六歲,已有白發,故寫《白發詩》,文林作詩唱和。唐寅畫《桂香亭圖》。註:文林時年五十歲。
弘治九年(1496年),唐寅作《中州覽勝序》。
弘治十年(1497年),唐寅參加錄科考試期間與好友張靈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學御史方誌十分厭惡這種行徑,唐寅在錄科考試中名落孫山。蘇州知府曹鳳愛惜人才,為唐寅求情,方誌錄於榜末。註:方誌,字信之,成化二十三年進士。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在他的《領解元後謝主司》一詩之中寫道: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咸思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唐寅作《送文溫州序》和《金粉福地賦》。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與江陰徐經入京參加會試,因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寅被罷黜為浙藩小吏,個人深以為恥堅決不去就職。唐寅歸家後夫妻失和,休妻。
弘治十四年(1501年),唐寅失意之餘遠游閩、浙、贛、湘等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寅游歷歸家後得病,醫療很久才見好。
弘治十六年(1503年),唐寅與弟弟唐申分家。
弘治十七年(1504年),唐寅靠賣文畫為生,縱情於酒色當中來自娛。
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寅謀求建桃花庵別業,作《王氏澤福祠堂記》。唐寅作《答文徵明書》,由書中意思可見唐寅與文徵明二人關系失和。
正德時期
正德元年(1506年),唐寅為老師王鏊繪《出山圖卷》。
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築桃花庵別業及夢墨亭。
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唐寅的侄兒唐長民夭折,年僅十二歲。八月,送別戴昭,作有垂虹詩與圖畫。註:戴昭,早年跟隨唐寅學習《詩》,後改隨薛世奇治《易》,正德年間任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
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四十歲,作《自壽詩》和圖畫。唐寅作詩贈蘇州府儒學教授朱泰。唐寅作《野望憫言圖》,並為陳賾的畫題款。
正德五年(1510年),唐寅為張獻翼的祖父繪《寶鶴圖》。
正德七年(1512年),唐寅繪《女兒嬌水墨牡丹圖》。
正德八年(1513年),唐寅寫信給文徵名,兩人捐棄前嫌。唐寅為時任吳縣知縣何炌繪圖畫。
正德九年(1514年),唐寅寫有《許旌陽鐵柱記》和《荷蓮橋記》。同年秋,唐寅應寧王朱宸濠之聘。
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唐寅裝瘋被寧王放返。同年唐寅繪《梅枝圖》。
正德十一年(1516年),唐寅為吳縣知縣李經書畫,寫有《長洲高明府過訪詩》,送徐朝咨歸鄉作《金華序》,為吳德潤夫婦寫墓誌銘。
正德十二年(1517年),唐寅為吳縣知縣李經作詩。十一月望日,唐寅夜宿廣福寺(又名光福寺),並留有詩篇。
正德十三年(1518年),唐寅夜晚作夢,夢醒作《記夢詩》。唐寅與孫思和繪《丹陽景圖》。唐寅為岳母吳孺人作墓誌銘。
正德十四年(1519年),唐寅的老師王鏊七十歲,作《七十壽序》與《壽王少傅》七言律詩。唐寫與沈徵德和顧華玉在禪寺飲酒作詩,有《五十言懷詩》。唐寅為華雲繪《山靜日長圖》。
正德十五年(1520年),唐寅有《落花圖詠》。
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寅繪《松濤雲影圖》,仿郭河陽的山水手卷。
嘉靖時期
嘉靖元年(1522年),唐寅送別離任的吳縣知縣劉輔,作《別劉伯畊》。又作有《元旦詩》。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自書《詩翰冊》。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

『拾』 湖北有什麼名勝古跡

湖北的名勝古跡有黃鶴樓、恩施大峽谷、神農架、武當山、宜昌秭歸屈原故里、三國赤壁古戰場、武漢黃陂區姚家山景區等。具體介紹以下幾處名勝古跡:

1、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2、恩施大峽谷

恩施大峽谷,位於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市境內,被專家贊譽可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媲美,是清江大峽谷一段。峽谷全長108公里,面積達300平方公里,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3、武當山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峽平湖 丹江口水庫。

4、屈原故里景區

屈原故里景區,即屈原故里生態文化旅遊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三國赤壁古戰場

三國赤壁古戰場,赤壁之戰發生地,現位於湖北省赤壁市南岸(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漢,南臨岳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