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醒獅的介紹
舞醒獅是漢族舞獅中的一種,至今仍然流傳於廣東以及廣西兩省的一些地方,舞獅在中國流傳著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其中舞醒獅是在廣東和廣西兩省,明清兩朝和民國時期都很有名氣的一種舞獅派系。舞醒獅要具備很高的級數要求和條件。到現在為止會舞醒獅的人已經不多。
2. 舞獅的介紹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3. 舞獅的中國舞獅
概述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為「雜技舞獅之鄉」。現今,由於舞獅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因關羽在華人心目中又為武財神,故關公獅又代表財富;黃色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故一般張飛獅只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各種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並配以各種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徵給予靈氣及生命。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南獅舞法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麼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歡樂、陶醉,從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啟迪,升華思想,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在舞獅表演中表演獅子的神態確實很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呢?本人只是憑一孔之見,不應妄加淡論南獅表演中的神態,但此舉目的志在共同將獅藝不斷探索、提高與發展,純屬拋磚引玉之意,望各位前輩同行雅正。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輕、慢鼓點。獅眼半開半合微抖動,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種步法。
醒:配先輕後重,先慢後快鼓點,獅子恢復狀態過程,獅子眼從微開、半開、大開過度,伸懶腰與打哈浪結合,開合獅口與左右觀望配合。
動:根據獅動激情配與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奏而改變姿態。
靜:鼓停獅靜,目光平穩,獅的安靜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馬步。
樂:鼓點要求輕、快、重結合。獅子歡喜快樂、搖頭擺腦、眼、嘴隨鼓點節奏而開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點。氣勢壯,力量大,嘴眼開合有力,抖頭逞威,踏步有力,戰勝困難,胸有成竹。多在遠距離飛樁等難度出現。
驚:配急、快、重後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產生害怕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後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疑:配輕、慢鼓點,開眼合嘴,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後縮,不輕舉妄動,猜疑不信,配與仆步、弓步、馬步,上膝的造型。
尋:配輕、重、快、慢結合鼓點,眼,嘴隨鼓點節奏而動,獅頭左右有力轉動,前伸後縮尋找結合。原地轉動結合有目的地尋找。
盼:配輕、快、慢結合鼓點,獅伸首開眼遠望,左右慢轉動盼望,配與弓步、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輕轉重轉急鼓點,獅子遇險探測偵察之意,前爪或後腿由高向下,由近向遠試探也可上體前伸試探,嘴眼微開合與鼓點相配。
煩: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煩惱,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身,眼東張西望,嘴一開一合。
嬉:配輕、快、鼓點,獅子休閑,玩耍,眼嘴配合鼓點而一開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戲:配輕、重、急、緩鼓點,獅子戲弄、調戲、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隨鼓點而一開一合,獅子一進一退,前爪或後腿一伸一縮或帶一擒一縱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後突停繼而慢慢探步上。
擊打獅鼓、鑼、釵伴奏是使獅藝神態表演達最佳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獅藝形神逼真、套路完成與否都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應突出:輕、重、快、慢、急、緩、停等種類。因舞獅表演者,兩人在獅被內無法商量動作步伐,故所有動作的起止大都靠鑼鼓指揮節奏,往往初期學習舞獅者都會先學習鑼鼓節奏,只有熟悉了舞獅鑼鼓節奏之後才能開始學習舞獅。
輕:則輕打、點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則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則是節拍快、拍與拍之間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則是節拍慢、拍與拍之間慢。
急:則是每拍之間鼓點數多。
緩:則是每拍之間鼓點少。
停:各種擊打樂不響停止一拍以上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4. 舞獅的顏色
目前常見的醒獅外觀顏色主要有黃色、紅色、黑色、紫色、彩色、金色。其中,黃色、紅色、黑色為廣州醒獅傳統意義上的三種主顏色,其他顏色是近年來為增加舞獅表演的觀賞性而演化發展起來的。
黃色廣州醒獅也稱為劉備獅,劉備向來以仁義出名,同時他又是帝皇,粘有帝皇之氣。因此,黃色的劉備獅代表著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
紅色廣州醒獅也成為關公獅,關公以忠義著稱,同時關公還被中國信奉為武財神。因此,紅色的關公獅代表著忠義、勝利、財富。
黑色廣州醒獅也稱為張飛獅,張飛其人非常的勇猛好鬥。因此,黑色的張飛獅代表著霸氣、勇猛。
紫色代表著紫氣東來,一片吉祥;金色代表著貴氣、金碧輝煌、金光閃閃;彩色代表著這五光十色、豐富多彩。
5. 舞獅有哪些種類怎麼區分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6. 舞獅運動分為哪幾種
它從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中國民間傳統文體活動,逐步發展成為一項具有健身功能的體育運動項目。舞獅運動是一項集體健身運動,它充分體現了一種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種團結力量,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象徵。舞獅分為南獅、北獅。
北獅表演以寫實為基礎,模仿獅子為主,雙獅在引導員的引導下,無固定主題,以訓獅娛樂為主,互相嬉戲,爬山等,表現獅子的威武神勇、無憂無畏的精神,給人們帶來快樂。
北獅,民間習慣稱為聖獅、獅子舞、獅燈等,(活躍在全國各地,較為分散,表演五花八門)北獅以在平地上表演為主,同時也可以在梅花樁、高台、綵球、高梯等器械上表演。是由引獅員引逗兩頭獅子進行表演
北獅傳統的舞法在講究技巧和武術基本功的同時,更強調畫面的藝術布局結構、特色套路的編排、引獅員和獅子的配合。在引獅員的引領下,雙獅的動作隨著鼓點的節奏,或快或慢、或進或退、或高低或翻滾或跳躍,展現姿態萬千的獅形獅態。
北獅在製造與設計方面,則盡量的模仿獅子的形狀,它的外表,多數像一些站立在廟堂前或古典式的宮殿建築物門前的雕刻石獅差不多,而舞北獅則要獅頭與獅尾並重,不能作單獨式的替換人手。它的動態、舞法、彷彿與真的獅子一模一樣,非常逼真。
北獅常見的基本動作有:禮拜、伸腰、撓、舔、擦、探、吃、洗、抓、叼球、坐肩、鉗腰、高台前、側滾翻、雙獅的配合有互躍、滾背、轉花、搭爪立轉等各種造型。
2、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7. 舞獅的七種步法是什麼
分別是麒麟步法、交義步法、弓步、丁步、虛步、靠步、反步。而獅頭獅尾之動作有必要恊調合拍。獅子更須與鼓樂之節奏合作,動作共同,鼓樂節拍明亮、輕、重、快、慢有序,才幹扮演一場精彩的獅藝。
獅子怎麼體現八態;
喜—獅子為了采青,不吝含辛茹苦,排 除萬難,當採得青時,笑容可掬。
怒—獅子遇到物體阻撓或外物打擾,便會憤怒,舞獅者須體會表達。
哀—獅子遇到困難,未能處理,便會暴露憂愁,怎麼表達,全賴舞獅者。
樂—獅子在樁上自在跳動,落腳抓水盡顯快快樂樂神態。
動—獅子好動,喜歡跳動,舞獅者在樁上跳動,更能體現其動態。
靜—獅子通過含辛茹苦,困難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須靜下來歇息。
驚—獅子遇到風險,便會發生驚怕的動作,舞獅者便需要將其驚怕動作表達給觀眾。
疑—獅子多疑,對身邊每相同新的事物,皆發生置疑,故舞獅者有必要做出疑慮神態。
舞獅分為幾種;
舞獅分南獅及北獅。黃飛鴻舞獅表演,中國每當節日,多以舞龍舞獅慶祝。北獅搖動時多以跳動為主,與南獅的威猛,各異其趣。而北獅中多以男女一對,配以一對小北獅。
在扮演中男女二獅,配以馴獅郎跳動翻騰,以娛觀眾。若配以小北獅,則以小北獅嬉戲戲弄大敗獅,而大敗獅則以弄兒為樂,體現溫馨家庭樂。
南獅外形威猛,搖動時多注重馬步。早期多配以大頭佛引領搖動,如今則配以椿陣為主,調集了南獅的長處,再採納北獅的跳動,演繹成如今的南獅扮演方法,稱之為南獅北舞。
8. 舞獅的樣子,要詳細的
一)競賽規則
1.比賽
舞獅比賽按競賽類型可分為單項賽、全能賽;按性別可分為男子組、女子組;按競賽項目可分為:南獅[單獅(2人),樁陣上比賽有采青]和北獅[單獅(4人)加引獅員(1人),地面、高台或樁上比賽]的規定套路、自選套路、傳統套路、技能套路。比賽套路時間為10~15分鍾。
2.鼓樂與場地舞獅鼓樂以打擊和演奏為主,並可採用吹打等。比賽在地毯上進行,競賽場地為邊長20m的正方形平整場地,場地邊線寬為0.05m,邊線周圍至少有1米寬的無障礙區。
3.器材要求:獅頭、獅身尺度大小勻稱、協調。
(1) 南獅:有獅頭和樁陣;
(2) 北獅:有引球,獅身、高台、梅花樁。
4.服飾運動員應穿具有特色的比賽服裝。
5.評分標准與方法套路評分滿分為10分。5名裁判評分,取中間三個數值平均值;7或9名裁判評分時,取中間5個分值的平均值為運動員的應得分。
(二)比賽欣賞舞獅運動以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構思、新穎的結構、別致的風格、高難度的技巧和藉助所設計的創新動作演繹和表達山、嶺、岩、谷、溪、澗、水、橋、洞等意思,展現獅子喜、思、動、靜、驚、疑、怕、望、戲的神態和翻、滾、閃、騰、撲、躍、戲、跳等傳統舞獅的形態,動作與音樂伴奏和諧一致,以展現舞獅的形美和神美,深刻體驗舞獅文化的神韻和象徵中華民族騰飛的精神面貌。在觀賞比賽時,可從四個方面著手:
1.套路編排:套路編排要結構合理,主題情節突出,獅飾、服飾得體,精神飽滿,禮貌大方,能充分利用器材表現獅的各種動作,並具有獨創性。
2.形神表現:形態動作要完美無缺,神態演示要豐富、逼真,要展現氣宇軒昂,威武雄壯的氣勢。
3.動作難度:舞獅動作難度分為A級、B級和C級。其中,C級難度為最高,表現為具有較高的專項身體素質和專項技能才能完成的舞獅技巧動作和組合動作,具有較高的鍛煉和審美價值。
4.獅樂配合:舞獅動作與音樂伴奏要緊密配合、自然合拍,聲調要突出輕、重、緩、急和諧一致,風格獨特,能較好地烘托舞獅氣氛。
9. 醒獅鼓有哪幾種
亦稱「南獅鼓」、「瑞獅鼓」、「嶺南獅鼓」、「廣東獅鼓」
醒獅鼓法原則上分成 2 派
1. 佛山鼓 (上六府) :
2. 鶴山鼓 (下四府) :
有:1)擂鼓: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左右中。
2)起獅鼓: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
3)行獅鼓:(三星鼓)其動作是左望右望,尋找食物。
4)拋獅鼓:法備動作去食青,或試探動作。
5)七星鼓: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食。
10. 關於舞獅的介紹有哪些
關於舞獅的介紹如下:
1、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2、「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3、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4、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5、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