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媽祖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圖片一共有多少人 2025-08-02 18:16:38
qq發動態圖片應用 2025-08-02 18:16:00

媽祖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6-09 19:12:58

㈠ 媽祖真有其人嗎

媽祖誕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島。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

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願[1] ,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2]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曾祖父林保吉,參加北宋軍隊,林保吉參與了作戰指揮[1] 。媽祖祖父林孚[1] ,媽祖父親林願[1] ,林願(或作惟愨)後辭官回鄉。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患不孕,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媽祖母親王氏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盪,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關於媽祖,最早史料記載於,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能預知人禍福……」同樣的記載也出現於明代的《三裁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陳氏,嘗夢南海慈航,與之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八按《莆田縣志》這樣寫道:「林默出生時,而地變紫,有祥光異香。林默則滿周歲時,在襁褓中看見諸神像,叉手作欲拜狀。五歲能誦《高王觀世音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

媽祖
少年時,一日在家靜思熟讀詩書,偶見一怪異道人從門前過,心中頓悟,拜之為師,得『玄微真法』。故長大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若以病告,輒意。」這些都是說她有生有異能,少年慕道,精於占卜,長於醫術,為民解憂;成年後的媽祖,這些特點更是突出,立志普濟眾生, 堅決不嫁, 父母最終也都順從了她的意願,使她更能專心致志地做慈善事業。由於平素精研醫理,常為眾人治病,教眾人防疫消災,也就贏得了大家的欽佩尊重,人們無一不感頌她的功德。林默素來性情和順,熱心助人。不圖回報的為鄰里鄉親們排憂解難,更是常引導人們趨吉避凶,預防海難。鄰里鄉親遇到困難,都願意跟她商量,請求幫助,久而久之,林默大仁大義的事跡也就逐漸的傳開了.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

媽祖 【畫像】
,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凶,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羽化飛升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看見,媽祖同諸姐登高於湄峰之巔,告別親人們之後,獨自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之間,忽見彩雲布合,人亦不可復見。此後,航海的人又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普救眾生,護佑漁民,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最終列入道教祭典和國家祀典。
媽祖鄉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道觀)。祖廟於公元1023-1032年(天聖年間)擴建,日臻雄偉。1278年八月乙丑,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確立媽祖為專職海神地位。1403年-1424年(明永樂年間),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祇,並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除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外,泉州的天後宮,寧波慶安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汕頭媽嶼島的天後古廟,汕頭市區昇平路的老媽宮,漳州漳浦的烏石天後宮為中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其中,泉州天後宮是國內建築規格最高的媽祖廟,因泉州港為當時東方第一大港,媽祖因泉州港晉升海神,官廟便立於順濟橋南門入城隘口,為國際觀瞻所在,官方指定進行儀禮之處。台灣很多著名天後廟都是由此分香。

㈡ 媽祖的雕像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感人的故事嗎

媽祖石像建於一九九四年,是中國大陸目前最大型的媽祖藝術石雕像之一,也是汕尾港的標志。由中國現代雕塑大師李維祀(sì)教授設計,福建惠安名石匠雕刻,石像高16.83米,重量約1000噸,由468塊來自媽祖故鄉福建的優質花崗岩石構成;56條20厘米17米深的鋼筋砼(tóng)樁為基礎,56條樁象徵56個民族團結一致,根深蒂固,能抗12級台風和八級地震。當代著名文學家冰心親自為石像題「天後聖母」四個大字。石像建成至今,風調雨順,十多年來,台風沒有正面襲擊過汕尾,媽祖顯靈,萬眾贊頌,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慕名而至,無不對此發出由衷的贊嘆,都認為她無疑是現代中國石雕藝術精品中的精品,她庄嚴,肅穆,卻充滿活力和朝氣,在華貴神聖中流淌著秀慧和嫵媚,她是走向人間的女神,她離我們很近很近,讓我們感受著她慈祥的目光,博大的胸懷以及一種勇往直前的氣慨。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曰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據史料較多的宋
海神媽祖
代記載,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畔一個美麗的小漁村——賢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閩林始祖林祿,在晉永嘉元年(307)以黃門侍郎琅琊王司馬睿渡江鎮建業(今南京市)。媽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時仕閩。曾祖林保吉,仕後周,顯德元年(954)任統軍兵馬使,鑒於天下紛亂,棄官歸隱。祖父名孚,官福建總管。媽祖的父親名林願(一說名惟愨),宋初官都巡檢,母親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媽祖為家中之小女。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然終胎又是一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鄰里鄉親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映得島嶼上之岩石紅光四射,父母察覺此嬰必非等閑之女,遂關懷備至,疼愛有加。因其出生至彌月間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時聰明穎悟,勝於姐妹,八歲入塾師讀書,勤學強記且過目成誦。她年小志弘,不滿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鑽研醫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災。她性情和順、熱情,排難解紛,行善濟世,均樂事為。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險船隻不幸被桅桿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後人緣以「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視她升天為神,專門到海上搶險助人去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亦時常見她於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嗣後,鄉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覲祭祀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濟險拯溺,護國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後,她仍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救逢凶遇難於眾,人們最終將媽祖奉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女神」。

㈢ 媽祖是什麼意思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曾祖父莆田人林保吉,參加北宋軍隊,林保吉參與了作戰指揮。媽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媽祖父親莆田人林願,林願後辭官回鄉。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患不孕,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媽祖母親王氏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盪,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關於媽祖,最早史料記載於,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能預知人禍福……」同樣的記載也出現於明代的《三裁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陳氏,嘗夢南海慈航,與之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八按《莆田縣志》這樣寫道:「林默出生時,而地變紫,有祥光異香。林默則滿周歲時,在襁褓中看見諸神像,叉手作欲拜狀。五歲能誦《慈航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

㈣ 媽祖是怎樣成為海上的保護神的

在古代沿海地區,人們打漁經商都離不開大海,可是海上常起風浪,氣候變幻,人們經常會遭遇危險,大家慢慢形成一個共同願望——希望有海神來保護大家平安。

傳說媽祖是家住沿海的一個神奇女子,法力高強,經常顯靈,她的事跡越傳越廣,後來便逐漸成為能夠解救苦難的海上女神,又被稱作天妃、天後。

總結:

在福建、台灣等東南沿海一帶,人們對媽祖十分尊崇,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

莆田湄洲有一座歷經千年的媽祖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是世界上所有信仰媽祖之人的祖廟,每年來進香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㈤ 媽祖是誰了

天後天妃天上聖母媽祖真名林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後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已初具規模。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

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國家祀典就達36次,其最長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後來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型大小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澳門的英文Macau就是媽祖的簡稱。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台灣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們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有的叫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標館等。 福建、台灣、廣東及東南亞的林氏宗親都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後聖姑」、「天上聖母姑婆」等。據統計媽祖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

【媽祖】

我國閩南沿海一帶民間信仰的神只。常被誤認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而實與佛教無關。『媽祖』或『媽祖婆』乃民間一般性的俗稱。宋代以降,歷代帝王常有勒封,尊之為『聖妃』、『天妃』、『天後』或『天上聖母』等,故官立媽祖廟又稱『天妃宮』或『天後宮』。

媽祖信仰源自北宋初年。相傳她是五代末年,福建莆田縣湄州嶼林惟愨的第六女,出生時有紅光相送。因為從不啼哭吵鬧,家人遂名之為『默』,而稱為『默娘』。默娘自幼聰穎過人,後得神仙所賜銅符而能驅邪壓煞、消災解厄。二十八歲某日,嘗夢見父兄覆船滅頂,隨即跳海營救,但僅救得其兄。醒後,消息傳來,果然與夢中所見■合。默娘聞耗痛不欲生,立刻潛入海中救父;三日後,背負父屍躍起。後因悲哀日甚,無疾而終。時人傳說她在湄峰高處羽化升天。因此,鄉人乃建廟奉祀。

其後,福建沿海漁家盛傳這位女神常在海上顯靈,救助遇難船隻,因而信徒日眾,沿海地區普建媽祖廟,附會之傳說也愈來愈多。到南宋,儼然成為東南沿海航海的守護神,不只漁船,商船、戰船上也都供奉有媽祖的神像或神位。明末清初,隨著台灣的開拓,遷台者往往都捧供媽祖像同行;平安抵台後,為感念媽祖神恩,乃建廟奉祀,因而台灣早期的媽祖廟都建在海港附近,如鹿耳門、北港、關渡等。

目前台灣奉祀媽祖為主神的寺廟,有數百座之多。其中,創建最早的是澎湖縣馬公的天後宮。本島則以鹿耳門天後宮、台南市大天後宮、鹿港天後宮最早。而香火最盛的是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所祭祀的『北港媽祖』;每年農歷正月到三月的進香期,常有數十萬信徒分自全省各地組團前往參拜。

【媽祖生平傳說】

媽祖生平有許多傳說,據《天後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它們分別是:

A:萊嶼長青: 湄洲島旁邊有一個小嶼,傳說有一天,媽祖到小島上遊玩時將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跡般成長,花開滿地。隨後,每年無需耕種,自然生長。當地人視仙花采之。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菜子嶼」。

B:禱雨濟民: 相傳媽祖二十一歲的時候,莆田地方出現大旱,全縣百姓都說非媽祖不能救此災害。於是,縣尹親往向媽祖求救,媽祖祈雨,並說壬子日申刻就會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徵兆,申刻一到,突然烏雲滾滾,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復往日生機。?

C:掛席泛槎: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天,海上起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隻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你只管起船。隨即叫人將草席掛在桅桿上用作船帆。船開上海面,乘風破浪,飛弛而去。

D:化草救商: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沖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涌進船艙,即將沉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一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沉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沒,船中人免難。?

E:降伏二神: 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媽祖拂動手中絲帕,頓時狂風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視,媽祖用激將法激二神丟下鐵斧,丟下鐵斧之後二神再也收不起鐵斧,於是認輸謝罪而去。兩年後,二神海上再次作崇,十分厲害,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於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F:解除水患: 相傳媽祖二十六歲時,那年上半年,陰雨連綿,福建與浙江兩省倍受水災之害。當時當地官員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無改觀。當地請求媽祖解害,媽祖道:災害是人積惡所致,既然皇上有意為民解害,我更是應當祈天赦佑。於是焚香禱告,突然天開始起大風,並見雲端有虯龍飛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還獲得了好收成,人們感激媽祖,省官於是向朝廷為媽祖請功並准得到褒獎。 ?

G:救父尋兄: 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隻遭損,情況危急。這時媽祖在家織布,忽然閉上眼睛,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媽祖醒來時失手將梭掉在了地上,見梭掉在了地上,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兄掉到海里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里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涌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於是將屍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裡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H:懇請治病: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媽祖,媽祖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癒。

I:收伏二怪: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有嘉應和嘉佑二怪,經常出沒害民。有一天,一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將沉沒。媽祖見之即化作一貨船,前去救難。嘉佑見貨船前來,立即來追貨船。媽祖口念神咒,將其制服。嘉佑當即叩首服罪,媽祖將其收入水闕仙班。為制服嘉應,媽祖施計,於山路獨行,嘉應以為只是民間美女,便起歹心前來觸犯,媽祖一揮塵拂,嘉應見之不妙逃去。時隔一年,嘉應又出來為害百姓,媽祖說:「這個怪物不歸正道,必然擾害人間。」於是叫村民帶符焚香齋戒,自己則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應。媽祖也將嘉應收為水闕仙班一員。

J:窺井得符: 相傳媽祖十六歲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門稱她是「神姑」,「龍女」。

K:媽祖誕降: 媽祖父親林惟愨(諱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惟愨年四十多歲時,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擔憂一子難保傳宗接代,所以經常焚香禱告,想再生一個兒子。惟愨夫婦的虔誠感動了南海觀音,一天晚上,觀音托夢給王氏並對王氏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不久王氏便懷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時,西北處一道貌岸然紅光射入屋中,並伴有隆鳴之聲,媽祖降生了。因媽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媽祖生得奇異,因此十分疼愛。媽祖從出生到滿月,一聲不哭,所以,其父母給她取名林默。相傳媽祖誕生在湄洲島。

L:湄嶼飛升: 宋太宗雍熙四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重陽節的前一天,對家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佳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家人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香誦經之後,告別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湄峰頂上濃雲重重,媽祖化作一道白光沖入天空,乘風而去。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顯聖,護國佑民,救人危難,當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供奉。據傳祖廟後的摩崖「升天古跡」處就是媽祖飛天的地。

M:驅除怪風: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對面吉蓼城西面,有一座跨海石橋,是當地百姓南來北往的要道。有一天,忽然怪風颳起,刮斷了全部橋樁,一時交通斷絕,人們無法過往。百姓以為是風神所為,於是祈求媽祖解難。媽祖到石橋處察看,見遠處天空一道黑氣,知道是有怪所為,於是施展靈術將怪驅逐遠去,從此石橋通暢無害。

N:收伏晏公: 相傳媽祖在世時,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時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弄翻船隻。有一天,媽祖駕船駛到東部大海,怪物又開始興風作浪,媽祖乘坐的船隻搖晃的非常厲害。媽祖即令拋錨,見前方波濤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綉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媽祖不動聲色,掀起狂風巨浪與之抗擊,晏公害怕媽祖的神威,叩拜盪舟離去。但怪物一時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於是變成一條神龍,繼續興風作浪,媽祖說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在中游拋錨,制服神龍。媽祖命令晏公統領水闕仙班(共有十八位),護衛海上船民,後來晏公成為媽祖部下總管。

O:收高里鬼: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個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個妖怪,當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當地百姓前去求媽祖醫治,媽祖給求治者一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於病人床頭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於是變成一隻鳥逃去,媽祖追出,見鳥藏在樹上,鳥嘴還噴出一團黑氣,媽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里」,追擊並將鳥抓獲。原來是一隻鷦鷯,媽祖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一撮枯發,媽祖取火燒之,枯發現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請媽祖收留,媽祖於是將它收在台下服役。

P:鐵馬渡江: 相傳有一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隻,這時候,媽祖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於是靈機一動,取之揮鞭,鐵馬奔海對面風馳而去,待人上了對岸,忽然之間,鐵馬無影無蹤,旁邊的人無不驚嘆「龍女」的神通廣大。

【媽祖顯靈傳說】

媽祖顯靈傳說 之一:甘泉濟師

據記載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奉旨率三萬水兵駐扎平海,等待乘風東渡台灣。當時正遇到乾旱,軍中缺水。平海天後宮旁有一被填廢井,施琅命令挖掘,並暗向媽祖祈禱,井挖好後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難,泉水從此不竭。施琅以為這是神賜甘泉濟師,親書「師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媽祖顯靈傳說 之二:佑助收艇

傳說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風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風,戰艦上小艇被風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風停息後,命令出海尋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灣中,艇上人報告說:昨夜波浪中見船頭有燈光,似人攬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為感動,命令整修平海天後宮,重塑媽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妝樓、朝天閣,並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媽祖顯靈傳說 之三:澎湖助戰

傳說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東渡攻打澎湖,軍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戰,個個英勇向前,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灣。後來清兵強攻澎湖七晝夜,並台灣統一。當時清兵出戰攻澎之日,媽祖派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助戰,即媽祖「澎湖助戰」的神話故事。

媽祖顯靈傳說 之四:托夢建廟

傳說宋紹興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東五里處的白湖這個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地立廟,隨後驗其地果然是吉地,於是建廟,第二年廟建成。宋紹興三十年,海寇侵擾,百姓到廟里祈禱,忽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敵畏懼而退。後來又來侵犯,再次顯靈威,很多敵寇被官軍擒獲。

媽祖顯靈傳說 之五:聖泉救疫

傳說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興化一帶發生瘟疫,無葯可治,媽祖托夢給白湖一村民,說離海邊不遠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療愈疫病。第二天群眾前去控掘並取水飲用,果然靈驗。消息傳開後,遠近人都來取水,絡繹不絕,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這口井被譽為「聖泉」。

媽祖顯靈傳說 之六:神女搭救

傳說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颶風,帆船差一點覆沒,急忙呼神女搭救,喊聲剛剛結束,大海突然風平浪靜起來,洪氏躲過了滅頂之災。

媽祖顯靈傳說 之七:神女救船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上遇到大風浪,其中八條船沉了七條,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還在風浪中掙扎,忽然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隨即風平浪靜,使者所乘的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

媽祖顯靈傳說 之八:保護使節

據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中,3次是船隊遇到海寇掠奪和受到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陷害;1次是船隊為蘇門答刺國生擒;3次是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和險情。每次都說得到媽祖神靈庇護而脫險。

媽祖顯靈傳說 之九:天妃神助

據記載,永樂七年,欽差尹璋出使,同年欽差陳慶等往西洋;永樂十三年,欽差內官送甘泉於榜葛剌國,同年太監王貴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欽差內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欽差給事中陳侃等人往琉球冊封;嘉靖三十七年,復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媽祖顯靈傳說 之十:庇佑漕運

據記載,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隻千餘艘的漕運船隊,一日船隊抵達黑洋,遭到風暴,得到媽祖神靈護助,整個船隊二、三萬人安然無恙。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一:官員脫險

據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史孟劭前往台灣巡視,在海上遇到颶風,得媽祖神佑而脫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鎮總兵奉命南巡時,河流橫急,遇到險情,得媽祖顯應而平安無事。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二:庇佑致勝

參考有關資料:1)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師提督萬正色駐守崇武,夜夢神妃佐風,於是進兵,迫鄭軍舍廈門入台灣;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欽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擔時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導而順返;3)乾隆五十二年,張均等率水兵剿海賊,遇風得神助,脫險並擒賊五十餘名;4)嘉慶十一年(1806年),官軍在鹿耳門賴媽祖佑助,擊敗蔡牽;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華英軍駐進上海潮州會館,裸卧天後神前,夜裡夢見受到棍擊,個個驚喊救命。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三:使節脫險

據有關資料,康熙二年(1663年),張學禮等往琉球國,歸舶過姑米山遇風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冊使汪輯等出使,歸舟遇颶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冊使海寶等奉命赴琉球冊封存,歸舟遇旋風;乾隆二十年(1755年),冊使全魁於姑米山遇台風;道光十九年(1839年),冊使林鴻年等赴琉球途中兩次遇風暴。均得媽祖顯靈庇佑而脫險。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四:旱情解難

據記載:1192年夏,閩地乾旱嚴重,瘟疫蔓延,群眾向媽祖祈求保佑,禱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興化大旱,百姓祈求於媽祖,神示夢下雨之時,果然靈驗;寶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兩地共禱於神,旱情即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五:神助修堤

據記載,1239年,錢塘江決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宮時,水勢倒流不前,百姓借勢築堤,大家都說是神力捍禦;寶祜四年(1256年),又得媽祖神助建築浙江錢塘江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六:神助擒寇

據記載,乾道三年,海寇侵擾,官兵數次圍殲都無法得手,後憑媽祖神助獲勝。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媽祖神助,擒蔻首而勝。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亂於興、泉、漳之間海域,官兵得到媽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帶海域擒獲海寇。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七:神助宋師

傳說嘉定元年(1208年),金兵聚集在淮甸一帶,宋廷興師北伐,向媽祖祈禱神助,宋朝軍隊三戰三捷,解了合肥之圍。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八:護助剿寇

傳說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檢姜特立奉命征剿溫州、台州一帶海寇,臨戰前官兵乞媽祖神靈護助。戰時隱約看見神在雲端之上,於是乘風進兵,擒獲賊首,大獲全勝。

㈥ 媽祖的由來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

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

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

(6)媽祖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

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㈦ 媽祖是誰阿

媽祖是福建、浙江、廣東、台灣等沿 海地區共問信奉的海神。後來,由於華僑漂洋過海,又將這種信仰習俗帶 到東南亞各國以至世界各地。最早記載媽祖事跡的古籍,現知是南宋洪邁 的《夷堅志》,其卷九「林夫人廟」條載:「興化軍(治所在今福建莆田 縣)境內地名海口,舊有蛛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氣宇不甚廣大,而 靈異素著。凡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王交),祈陰護,乃敢行。 蓋嘗有大洋遇惡風而遙望百拜乞憐,見神出現於檣竿者。」那麼,媽祖的 身世又如何呢?元《鑄鼎余聞》引《臨安志》雲:「神為五代時閩王統軍 兵馬使林願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呼龍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 常衣朱良,飛翻海上,土人祀之。」媽祖的生地莆田縣的縣志記載:「天 後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時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也。母王氏。 宋太平興國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生……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一雲 景德九年十月初十日也。」在這些記載之中,不難看出媽祖原是一個凡人, 姓林名默。據說媽祖在生之時,精研醫理,為人治病,又性情和順,熱心 助人。同時,由於生活在海邊,熟悉水性,拯救海難,有能預測天氣,指 導航海。當時,人們稱她為「神女」、「龍女」。在她逝世之後,由於民間 多次傳說她顯聖拯救遭遇海難、海盜的商船、漁舟,故被人尊稱為媽祖。 在有關記載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敘述神話成分最濃,其卷四 載:「妃林姓,舊在興化路寧海鎮,即莆田縣治八十里濱海湄洲地也。母 陳氏,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己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 以唐天寶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誕。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兄 弟四人業商,往來海島間。,……年及笄,誓不適人,即父母也不能強其 醮。居無何,儼然端坐而逝,芳香聞數里,亦就誕之日焉。」民間傳說, 有一天,林默在家中痴痴獃獃地坐著,她的父母以為得了病,大聲叫醒了 她。林默醒過來後追悔不迭:為什麼下讓我保全兄弟無恙呢?父母不明白 她說什麼。不久,兄弟有三個人經商回家,哭著說三天前在海上遭到颶風, 巨浪滔天,船沉沒水中。而他們在風浪大作時見一女子牽著他們的船篷桅 索而行,渡波濤如同平地。這時,父母才知道,前些日子林默形若痴呆的 時候,原來是出元神而救兄弟。她的長兄沒有得救,是因為父母叫醒了她。 這時,父母才懊悔不已

㈧ 媽祖電視劇林默娘圖片只要劇中的

伸手黨。。。

㈨ 誰知道海神媽祖是誰的後代嗎

元明以來,凡江海河濱,莫不有天後宮、天妃廟等名號的祭祀建築,享受廣大信眾香火供奉的是一位端莊慈祥的女神,俗稱"媽祖"或"海神娘娘"。據專家考證,媽祖本為福建莆田、仙游地區的民間信仰,其後才因歷朝封建政府不斷封賜等緣故,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正神。俗信媽祖不僅能保佑航渡江海人的平安,並且兼有消災解厄、賜福送子等多種神通。隨著明清時期民間貿易和移民活動的發展,媽祖信仰也傳播到海外更遙遠的地方,受到全世界華僑華裔的敬仰。1987年夏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31日),會集莆田湄州島媽祖廟的港台同胞、海外僑胞及來自大陸各地的男女信眾達十萬之多,舉行了紀念媽祖逝世一千周年的隆重祭典,還召開了學術討論會。在此前後,台灣海峽兩岸都掀起了研究媽祖的熱流,各種資料、圖冊和研究成果紛紛推出。但是,在有關媽祖信仰的不少問題上,仍是眾說紛紜,比如媽祖的身世之謎,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說法,媽祖姓林,名默,是五代後周都巡檢林願的小女兒,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夏歷三月二十三日。她自幼聰敏,能為人治病,水性也好,有"龍女"之稱。當時常有漁船商輪在其故鄉湄洲嶼前遇風傾覆,或困於礁叢,媽祖逢難即救,成活漁民客商無數。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時年二十八歲的她突然辭別家人,在湄洲嶼最高處升天而去。其後,她屢屢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顯靈,為泛舟人保駕護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在海上遇險,得到媽祖顯靈相助,方得轉危為安。上奏朝廷後,徽宗特賜"順濟",立廟奉祀。此後,歷代王朝不斷對她加爵褒封,其中尤以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加封的"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最為顯赫,所以除閩台一帶民眾仍親切地稱其為"媽祖"外,天下人都尊為"天妃"或"天後"。清趙翼《陔余叢考》記:"江漢間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甚。……相傳大海中,當風浪危急時,號呼求救,往往有紅燈或神鳥來,輒得免,皆妃之靈也。"媽祖信仰之影響深遠,由此可見。
但是,上述關於媽祖的履歷,自明清以來,不斷受到學人的質疑。如有人指出,路允迪出使朝鮮賴海神濟助才得轉危為安的故事,在《八閩通志》上就有記載,而該書謂"神"乃唐末觀察使陳岩長子,是五代時已經流行連江演嶼的地方神奉祀,因知媽祖救路而得徽宗賜額雲雲,當是民間故事流傳中的"嫁接"。還有人指出,現在湄洲所傳之媽祖族譜上所列其祖、父所任官職如"福建總管"、"都巡檢"等等,皆不存在於五代各國官制中,顯然是後人所加的。
在媽祖信仰日益隆盛的情形下,佛家和道家也對其身世作出了各自的解釋。如元黃仲元《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厘殿記》稱,媽祖是"普陀大士之千億化身"。明代出版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對此敘述更詳:媽祖母親陳氏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個月後生下媽祖,時在唐天寶元年(742)三月二十三日。因是觀音化身,所以她在襁褓中就能禮佛,五歲便會誦《觀音經》,長成後慈悲為懷,普救眾生。道家則稱媽祖之前身乃妙行玉女,因太上老君目睹"舟船往復,風水不便……其諸鬼神,乘此陰陽變化,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故命她"降生人間,救民疾苦"(《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據《宋會要》,宋時莆田縣有張天師祠,當地民眾在祠內附祀"寧海鎮順濟女神廟靈惠夫人",似乎也為媽祖信仰源於道教提供了證據。
有人認為媽祖未必實有其人,而是民間在幻想中虛擬的海神。宋代以來,莆田一帶的航海十分發達,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人們難以擺脫恐懼心理,便企望有一尊拯世護航的神靈保佑,媽祖信仰由此發軔。至於天妃、媽祖之女性形象及其名稱的由來,清人趙翼解釋道:按陰陽學說,天為陽,地為陰,水在地上亦為陰,男屬陽,女屬陰,故水神之象應為女性;地媼與天帝相配稱"天後",水母次之,故稱"天妃";"媽祖"者,則是閩人未嫁女子在娘家的稱謂。故"天妃之名,即謂水神之本號可,林氏女之說,不必泥也"(《陔余叢考》卷三五)。此說頗為一部分近代學者贊同。
又有人認為媽祖信仰乃巫覡文化的產物,根據是莆田地方史志對其人其事的追述資料。如南宋廖鵬飛說她"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黃四如說她"湄洲嶼人,初以巫祝助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厘殿記》),南宋紹熙年間的《莆陽志》也說她原為"里中巫"。種種材料都說明她生前是一位在湄洲嶼一帶活動的能"預知人禍福"的婦女。北宋時民間迷信盛行,地方上出一二個巫祝並不奇怪。如果該巫祝具有一點今天所說的"特異功能"的話,則更見其神異。媽祖似乎就是一個有點特異功能的人,民間流傳的種種諸如"伏機救親"、"收伏二怪"、"保護冊使"的奇異傳說,更增添了她的神奇色彩。在其由人到神的嬗變過程中,普通民眾祈求平安的善良願望和統治當局的附會利用都起了相當的作用。政治原因和社會心理的雙重合奏促使了這次造神活動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