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中國出土了幾件金縷玉衣啊
截止到2010年,暫時統計全國共出土並修復了十件漢代的金縷玉衣,每一件距今約2000年,都是國之瑰寶。
1、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金縷玉衣
劉勝夫婦墓是中國現代最早發現的漢代金縷玉衣實物,印證了古籍中關於漢代「玉匣」一說的真實性,這兩套玉衣,也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兩套玉衣。
2、西漢南越文王趙昧絲縷玉衣
1983年出土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越文王墓,現藏於南越王墓博物館。這套玉衣屬於完全當時不屬於漢朝節制的嶺南南越王國第二代國王,由此可見,當時嶺南既有不同於中原的獨特文化,又有和中原王朝相似的習俗和禮制。南越王金縷玉衣是僅次於中山王金縷玉衣外第二知名的玉衣。
3、西漢中山懷王劉修金縷玉衣
1973年出土於河北省定州市東郊中山懷王墓,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很多人都知道出土第一套金縷玉衣的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墓,卻不知道中山靖王墓只是眾多兩漢中山王陵中的一座,其他中山王陵不在滿城,而在當時中山國首府所在地,現在的河北省定州。
與上面提到的兩套金縷玉衣所不同,中山懷王墓金縷玉衣出土於一個被盜的王陵,出土時已遭破壞,金絲早已被人抽走,所幸玉片尚存。為了重製玉衣,不得不用兩斤黃金重新打造了金絲。中山懷王金縷玉衣知名度不高,卻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經常巡迴展出。
4、西漢楚王(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劉戊)金縷玉衣
1995年出土於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墓,現藏於徐州博物館。通常西漢玉衣所用的材質是產自遼寧的岫山玉,而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這套玉衣卻完全由上等的和田玉製成,玉色十分純正,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獅子山漢墓可能在兩漢之交就被盜掘過,但所幸的是,當時玉器是只有貴族才能享有的專利,而普通百姓掌握則屬於犯忌,如果盜墓賊盜走玉片,一旦出手,就會引起懷疑,因此玉衣上的金絲雖被抽走,但玉片完整保存下來,一片都不少。
5、西漢梁共王劉買金縷玉衣
1987年出土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柿園漢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梁共王劉買是西漢第二代梁王,初代梁孝王劉武的嫡子,與梁孝王陵1800年前被曹操帶人盜掘不同,梁共王的墓室直到1986年當地農民開山採石時才被偶然發現。說實話,見過各地眾多的金縷玉衣後,梁共王的這件玉衣讓人看了,感覺質量很低劣,況且河南博物院中陳列的還是這件低質品的復製品。
與玉衣相比,梁共王墓中出土的「四神雲氣圖」才是名副其實的國寶,當初國家文物局破天荒的撥出專款40萬來修復這幅壁畫。
6、西漢梁夷王劉遂金縷玉衣
1986年出土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僖山漢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其實,河南地區發現的第一件金縷玉衣是來自僖山漢墓群中一座被盜的梁王陵,與獅子山漢墓一樣,玉片散落一地,但盜墓賊沒帶走任何一件玉片,因此玉衣成功修復。據現代學者考證,葬在這座不知名的梁王墓中的,應是西漢梁國第十代國王梁夷王劉遂。
7、西漢廣陵厲王劉胥金縷玉衣
1979年出土於江蘇省高郵市天山鄉神居山漢墓,現藏於揚州市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天山漢墓應該是中國第一座被整體搬遷復原的漢代諸侯王陵,當時令我震撼的不是金縷玉衣,而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了「黃腸題湊」。
8、西漢江都易王劉非夫婦金縷玉衣
2009年出土於江蘇省盱眙縣大雲山漢墓,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大雲山漢墓的主人江都王劉非與滿城漢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劉勝一樣,都是是漢武帝異母兄長,七國之亂後吳國被廢除,吳國故地劃歸江都王劉非管轄。江都王劉非史書名氣不大,但是他的女兒劉細君卻是鼎鼎大名的史書所載漢朝第一位和親的宗室公主。劉非去世後六年,其子劉健因謀逆畏罪自殺,江都國被廢除,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變成了漢武帝的第五個兒子,廣陵王劉胥。
9、西漢中山孝王劉興金縷玉衣
1995年出土於河北省定州市北莊子漢墓,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西漢第二中山國的初代開國中山孝王劉興的陵墓,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墳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歷代地方政府還專門立碑刻字憑吊,直到1968年真正的中山靖王陵在滿城被發現後,人們才開始用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座神秘的大墓,與中山靖王墓一樣,這座被考證為中山孝王劉興之墓的墓室中,也出土了金縷玉衣。
10、東漢太尉、費亭侯曹嵩金縷玉衣
1973年出土於安徽省亳州市董園漢墓,現藏於亳州市博物館。安徽亳州,曹操的出生地,曾經是豫州首府,這里分布著眾多的曹氏家族陵墓。而董園漢墓一號墓中出土的這件銀縷玉衣,屬於第二代費亭侯,曾經位列三公之一的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生父。
金縷玉衣 jīnlǚ-yùyī [jade burial suit]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殮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鏤、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 漢 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於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河北 滿城 漢 中山靖王 劉勝 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材質:翡翠產地:遼寧規格:全長188厘米類別:漢代的玉器 簡介:再生寶衣
㈢ 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是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
整幅磚畫長約4.8米,高約0.8米,出土於南京西善橋某南朝大墓中,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且品相最為完好的大型人物畫像磚實物,南朝帝王陵墓裝飾壁畫,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4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㈣ 銀縷玉衣的現存量
銀縷玉衣在我國僅發現一件,1970年出土於徐州市東漢彭城王劉恭後裔的墓中。玉衣全長1.70米,玉片2600餘塊,銀絲約800克,形狀與金縷玉衣相似,現藏南京博物院。
㈤ 館藏的金縷玉衣不只一套,較為完整的有十幾套,「金縷玉衣」是做什麼用的
金縷玉衣,又稱「玉衣」、「玉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彷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總之,現在的科學事實告訴我們,金縷玉衣非但不能保存人的屍身不化,反而讓人逝後不能長眠,給盜墓者送去財富!
㈥ 漢代的金縷玉衣與銅縷玉衣是什麼樣子的
漢朝統一以後,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於漢代的文藝創作之中。漢代文藝創作又藉助於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的強大動力,推動著好巫信鬼習俗的廣泛蔓延。這突出反映在各種隨葬用玉和金縷玉衣上。
劉漢天下的鼎盛造就了我國玉器史上繼紅山、良渚、殷商盛世和春秋時代四大高峰之後又一個黃金時代,根據《漢書》《後漢書》記載,當時朝廷規定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漢代諸王侯墓發現的玉器集中反映了類別齊全、技藝精湛、分布面廣且屬國家禮制這些特點,應是漢玉風貌的總的代表。
這些王侯大墓沒有一個不是極盡奢侈之能,其基本結構或是高台深坑,或是崖洞橫穴,前廳後室,左右府庫,猶如人間宅邸。
在漢代所有隨葬玉器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莫過於玉衣,充分反映出漢代宮廷和一般社會觀念中,玉器仍然有著極其崇高的位置,這種玉器對漢代政治背景和意識形態可以作出很好的映照。
玉衣初興於東周,盛行於兩漢,終結於魏初。最著名、影響最大的金縷玉衣是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竇綰夫婦墓中發現的兩套。它的用材選料、造型技巧、琢磨工藝及總體規格屬我國歷代帝玉喪葬禮儀之中空前絕後之作。
劉勝的玉衣形體肥大,全長1.88米,用1100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用金絲將玉片編綴成人形,頭部由頭罩、臉蓋組成,上身由前後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組成,下身由左右褲筒及左右足套組成,皆能分開。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耳瑱、口琀,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畫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似人之體型。
玉衣是漢代只有皇帝和高級貴族的殮服,而且按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三等,規定只有皇帝的玉衣才用金縷,而中山靖王劉勝是諸侯王,竟然也使用了金縷玉衣。
竇綰的玉衣全長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700克金絲組成。這件玉衣的頭部內也有用玉製成的眼蓋、耳瑱、鼻塞和口琀。
玉衣之作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浩大的工藝價值和所謂的防腐不朽。漢代的用玉理論在玉璧的使用方式之中得到了更充足的證明。
在漢代所有的隨葬玉器當中,玉璧的作用顯得非常突出,它的用量最多,含義也最復雜,在古代禮儀之中的悠久歷史和包含的宗教內涵都是玉衣所難以企及的。而且,金縷玉衣也並沒有能使它們包裹之中的屍體避免腐朽。
㈦ 「金縷玉衣」是什麼現存哪個博物館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
館藏地點:河南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館、商丘博物館 、徐州博物館、臨沂市博物館 。
出土地點:河南、江蘇、河北、安徽、山東。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7)東漢銀縷玉衣共有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金縷玉衣之最: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並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
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只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並無史料記載。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我國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㈧ 玉衣的銀縷玉衣
1970年出土於徐州市東漢彭城王劉恭後裔的墓中。玉衣全長1.70米,玉片2600餘塊,銀絲約800克,形狀與金縷玉衣相似,現藏南京博物院。
㈨ 誰知道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在中國各發現過幾件
據《後漢書.服志》記載,皇帝使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所以統計數據很難啊,最著名的是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掘的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套。絲縷玉衣目前只有一件,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㈩ 劉勝的金縷玉衣2498片,他老婆的2160片,他什麼部位多了300片
腿部多了300片,不過目前都收藏在了國家博物館,這也算是對以往文化的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