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節資料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2. 端午節吃粽子幾個角
三角形、四角長粽、多角粽。
粽子古稱「角黍」,以有尖角形似粽櫚葉心和用黍米為原料而得名。「角」字上方像刀,代表人們對於疾病的抗爭,希望通過形狀起到趨吉避凶,平安健康的寓意。
端午節人們希望通過飲食,驅暑防毒,因古時多就地取材,逐漸演變為更具地方特色的粽子如北方蜜棗粽、嘉興肉粽、貴州灰粽,外形也從單一的圓錐形變化為三角形、四角長粽,多角「狗頭粽」等多種形狀。
(2)端午小河圖片裡面有多少粽子擴展閱讀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
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3. 端午節粽子
普通鍋煮粽子一定要小火煮,千萬不可大火,煮粽子鍋中加入的水一定要淹沒粽子,最最重要的找一個大盤子把粽子壓住,大盤子把粽子壓住,大盤子把粽子壓住,蓋上鍋蓋,小火慢煮,根據自己包的粽子的大小把握好時間。
馬上快到端午節了,我來說說粽子,粽子主要由粽葉和糯米製作而成,各個地方的包法不同,可以搭配多種食材做成不同風味的粽子。用普通鍋煮粽子需要多長時間,那要用看什麼火候還有粽子的大小,通常巴掌大的粽子用中火煮差不多一小時。煮粽子最好是用柴火大灶台來煮,粽子下鍋,加水沒過粽子,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煮兩個小時,時間到什麼時候以後,不要揭鍋,燜上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在吃,炭火的余溫,把粽子燜的軟糯香甜,紅棗的甜味,都滲入糯米中,口感是最好的。
4.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國人為了不讓魚蝦咬壞了屈原的軀體,就用竹筒裝上米投入江中,用來吸引魚蝦。後來,人們為了表示對楚國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年的這一天楚國人就會用竹筒裝滿米投入到江中祭祀,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來。
南北朝時期,粽子的樣式就豐富了起來,不僅有黍米的,在米中還摻雜了板栗、紅棗、肉等等,粽子也成了親朋好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到了元、明朝時期,粽子已經不再使用菰葉,而是改成了箬葉,一直到後來的蘆葦葉,裡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黃、豬肉等,可以說品種越來越豐富多彩。
有專家認證說粽子其實只是民間的一種普通食物,最初吃這種食物也並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端午節吃粽子祭屈原,也是後人加上去的,反映了民眾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5. 端午節都有什麼樣的粽子
甜粽子:水果粽,豆沙粽,棗子粽,香芋粽
咸粽子:肉粽,香菇粽,蓮子棕,等等
八寶粽:裡面有紅綠絲等等的材料,
鹼粽
白粽
6. 一年級看圖寫話端午節包粽子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以一年級的水平看圖寫話,主題為「端午節吃粽子」,可以簡單描述包粽子吃粽子的過程,正文:
端午節,小紅和奶奶包粽子。
奶奶准備了一桶糯米,一些紅棗。小紅搬過板凳,坐在奶奶的身邊,看奶奶包粽子。
奶奶一邊包粽子,一邊給小紅講著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小紅聽得津津有味。奶奶熱了,小紅就用蒲扇給奶奶扇扇風。
奶奶包了一個又一個,把一大桶糯米變成了一大堆粽子。
7. 端午節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各地粽子的種類及特點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互相送粽子以紀念這一天。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所以粽子的種類也比較多。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的種類有如下
粽子的種類之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粽子的種類之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粽子的種類之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為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粽子的種類之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里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粽子的種類之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子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
8. 端午節粽子都有哪些餡
常見的有鹹蛋、紅棗、肉、紅豆、八寶(各種豆類)也有蓮子等等。其實裡面的餡都是根據各自的口味自己加一些料進去。
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凈,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
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採用上好雞蛋,入口甜咸而粽子不反感。」
「九子粽」: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
9. 端午粽子的製作過程
粽子的營養價值非常高,適量食用對身體有極大改善,因此受到了諸多人的喜愛。正宗粽子的做法很簡單,取適量的蘆葉,清洗干凈後蒸煮半小時,糯米、花生豆等瀝水後放入水中浸泡一晚上,第二天包就可以了,味道會非常鮮美。
正宗粽子的做法一、
1.採好蘆葉,市場上也有售,開水焯一下,頭尾剪去少許
2.將糯米洗凈浸泡半小時左右,再瀝去水分,如果加赤豆花生之類,要提前8小時浸泡,瀝干水分與糯米混合即可。(我趕做菜譜沒有加這些,我自己也喜歡吃純糯米粽,有蘆葉的清香。)
3.一次取3~4張蘆葉,少許重疊並排放好,捲成圓錐狀,左手持蘆葉右手卷
4.倒滿糯米,用手輕輕敲打,讓米盡量裝實
5.這時要注意手法:換作右手拿粽體,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的叉口輕輕托在椎體中下部,右手將椎體以外的蘆葉蓋上
6.從外側往下輕輕的折一圈,按緊
7.取一根約三十厘米長的繩子捆起來,系緊
8.逐個做好
9.放入電飯鍋加入沒過粽子1厘米的水,第一開稍有沸騰就斷電燜10分鍾,之後再燒兩開每開都要燉10分鍾左右。最後燜一小時左右就可以吃了。
小貼士
1.蘆葉焯水是為了軟化增加韌度,否則非常容易壞,但是時間不能長會失去蘆葉的清香。
2.包的餡兒可以靈活改變,可以放花生、棗子,也可以做鹹味兒的:香腸的臘肉的都可以。
3.第一開不能大火燉,否則要脹包。
4.吃時蘸點白糖或者蜂蜜非常不錯喲!
正宗粽子的做法二
1.粽葉適量。前一天用水泡軟(或直接放鍋里煮半小時)後冼凈備用
2.糯米冼凈瀝干。
3.選肥瘦均勻的豬肉,最好是五花肉切長條後,用老抽,白糖少量腌制一天後備用。
4.糯米倒入一勺老抽,加入半勺白糖,少量味精後拌勻。
5.取2張粽葉正面重疊。
6.粽葉尾部向前折。右手大拇指處直接向里折
7.用左手托住粽葉一頭,右手展開成錐形。
8.左手托住,右手放入糯米並壓實。
9.然後裹入豬肉。
10.再放一把糯米,蓋住豬肉並壓實,
11.把粽葉卷過並蓋住糯米。
12.用左手微微用力握緊,右手向下壓粽葉。
13.使向下卷的粽葉完全能包裹住糯米,粽葉柄處向右邊折彎。
14.左手托住整個粽子,
15.右手拿過棉線兩頭用力扎緊。
16.盡量多扎幾道;
17.修剪多餘粽葉尖和葉柄。
18.因為粽子不多,直接放入電飯煲內煮,涼水必須漫出粽子,中途還要加幾次涼水,使粽子在煮的過程中水一直蓋過粽子,煮3個小時左右,燜上1一2個小時,就可以吃了。
小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