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56槍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ps更換圖片背景詳細教程 2025-08-05 22:28:04
誇克下載圖片電腦打不開 2025-08-05 22:20:37
鴨子走路晃搞笑圖片 2025-08-05 22:18:45

56槍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6-07 04:00:11

Ⅰ 56式半自動步槍的有效射程是多少,殺傷效果如何

軍工量產最高的一把步兵槍械就是56式半自動步槍,自60年代初中期,全軍淘汰所有53式騎步槍和50式沖鋒槍以後,所有步兵班除了正副班長配發56式沖鋒槍以外,士兵們全都背起了56式半自動步槍。

70年代時,城市的數百萬民兵,也都配發了56式半自動步槍,包括無償外援此槍產量不亞於上千萬把,目前,軍火庫內都躺著數百萬把。

56式半自動步槍,口徑7.62毫米,10發彈倉供彈,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集火射擊能打擊800米開外的目標,有效射程400米,實際上彈丸在1500米處照樣有殺傷力,因此戰場殺傷力非常強大,是一把威力非常強悍的步槍,且射擊精度非常高,裝上觀瞄鏡就是一把狙擊步槍。




Ⅱ 中國56式沖鋒槍的介紹

除了做槍的材料,幾乎就是AK的翻版,但是材料是最關鍵的,比如用航空發動機葉片做的槍管,持續射擊時間長,威力猛,用普通鐵,可能會斷裂。區別大了。薩達姆做不出特種合金,於是他搞了黃金AK,威力很大,持續射擊時間長,然後又回到了AK的致命缺點,太重。AK就是重機槍改版的單兵重機槍,二戰要求一種射程短,絕對不給肉眼瞄準,射速快,單兵可以邊跑邊射擊的突擊隊武器,這就是沖鋒槍,百米以內的沖刺用槍。二戰後,實戰證明精確度高的槍只能改成狙擊槍少數配備,精確度高的槍一律淘汰,就把三八大蓋淘汰了,因為精確度太高,射程太長不適合單兵突擊,AK就是一個人拿了一把重機槍像一群人沖鋒的先進武器。你都是高精確度狙擊槍,對方拿的是改進重機槍AK,他不需要打死你,壓制你抬不起頭,後方空軍炮兵就能消滅你。檢驗AK和五六步槍最好的辦法不是瞄準射擊,而是不停的換彈夾掃射,連續射擊,看槍什麼時候報廢,越先進的材料做的AK持續射擊時間越長,能連續不間隔換彈夾打五百發子彈的AK絕對是好槍,絕對是槍霸,能打六百發子彈的五六絕對可以進世界博物館,其實打三百發估計就起火歇菜了,一般都是換槍管,本來槍就重,子彈也重,還要彈夾和槍管,這樣就又回到重機槍的老毛病了,速射的重機槍跑不動,不能邊跑邊射擊,拿幾十斤的AK如何進行奧運會百米沖刺。至於精確度可以完全不考慮,佔領陣地就行了,敵人丟了陣地被壓縮,就只能等死接受轟炸和炮彈了

Ⅲ 56-1步槍和56-2步槍有什麼區別嗎

一個56式沖鋒槍的確是當年命名有錯誤,但是現在已經是約定成俗,沒有必要再去改動了,56式武器里邊還有56式半自動步槍呢,要說起來,56式步槍到底是56式半自動呢?還是中國版本的AK呢?56式里邊唯一正名的型號,56c短自動步槍,從發布的照片來看,主要配發海軍艦艇部隊使用,它是保留了56-2的這個槍托。,而且配用的是20發的短彈匣。

Ⅳ 怎樣區分56式步槍與八一杠步槍

我軍56式沖鋒槍 中國56式沖鋒槍,正式名稱為1956年式沖鋒槍,近年來也開始改稱為突擊步槍,是仿製自蘇聯AK47型7.62mm突擊步槍,在1956年生產定型,研製小組的組長為趙瑞之工程師,由於當時我國的武器思想較為傳統,因此把這種發射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全自動武器定型時稱之為沖鋒槍。同一年定型的還有56式半自動步槍(仿製SKS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仿製RPD輕機槍),都是完全不同的武器。仿製56式槍械是在全面引進的基礎上進行的,在50年代中期從蘇聯引進產品圖、設計計算、尺寸鏈計算、試驗檢查規范等全套資料,以及工藝規程、工裝資料等工藝技術文件,甚至還有部分硬體,如成槍、部件以及關鍵工裝、刀具、量具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56式沖鋒槍與AK-47突擊步槍的性能基本一致,外形上稍有不同,例如AK-47的準星為半包式兩側護翼,而56式沖鋒槍則為全包式的護環,護環頂端有開孔,56式沖鋒槍最特別的是採用了折疊式的三棱刺刀,充分發揚我軍「刺刀見紅」精神。這些是外觀上最大的不同之處。 56式沖鋒槍的槍托為木製固定槍托,在1963年又推出了仿製AKS的56-1式折疊槍托沖鋒槍,槍托向下折疊。 56式沖鋒槍系列的戰斗射速為:點射每分鍾90~100發,單發射擊每分鍾40發。配用1956年式7.62mm普通彈(通常稱為56式步槍彈),在100米距離上能擊穿6mm厚的鋼板、150mm厚的磚牆、300mm厚的土層或400mm厚的木板。在使用上,對單個目標在300米內實施點射,在400米內實施單發射擊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對500米內的飛機、傘兵進行射擊,可以殺傷800米內的集團目標,彈頭飛到1.5公里處仍有殺傷力。56式沖鋒槍和AK-47一樣性能可靠,採用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活塞長行程自動原理。操作簡便,易於訓練和維修,自動機在任何環境下均能獲得足夠的後坐動能,確保在風沙等惡劣條件下射擊也有良好的可靠性。但缺點也和AK-47一樣,巨大的後坐能量在射擊時產生強烈的震動,尤其點射時,很難控制槍身的抖動,射擊精度差,重量偏大。 保險裝置: 保險/快慢機位於機匣右後方。按壓快慢機至上方位置時為保險狀態,將鎖定拉機柄和槍機,阻止其運動;向下一檔至「連」或「L」處為連發模式,至「單」或「D」處為單發射擊模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後改成「0」,「1」,「2」;0表示保險狀態,1表示單發,2表示連發;後來我軍就通用0,1,2來表示槍的3種狀態 退彈過程: 彈匣扣位於彈匣槽的後部。卸下彈匣後,後拉拉機柄,退出膛內槍彈。通過拋殼窗檢查彈膛及進彈口,釋放拉機柄,扣動扳機。 彈葯:中國56式7.62X39毫米步槍彈。 全槍長:874毫米。 空槍重(不裝彈):3.80千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槍管長:414毫米。 膛線:4條,右旋。 彈匣容彈量:30發。 射速:600發/分 槍口初速 710~730 米/每秒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長時間以來,中國戰術指導思想是「全民皆兵」,強調傳統步槍的作用,即能在中遠距離上瞄準射擊,在接近距離上要刺刀見紅,可以大量裝備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彈葯消耗,所以對單發步槍(半自動步槍)情有獨鍾。因此,一開始時,56式沖鋒槍並未在全軍戰士中配備,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裝,主要是用於提供近距離的壓制火力,擔當「沖鋒槍」的角色。在中印邊境之戰後,56式沖鋒槍的裝備數量開始逐步增加,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56式沖鋒槍已經成為步兵班的主要武器。 在抗美援越期間,中國曾提供了大量的56式沖鋒槍給北越軍和游擊隊,據說當時越軍手中的56式沖鋒槍比中國還多,後來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雙方的武器基本都是56式沖鋒槍。中國生產的56式系列沖鋒槍也廣泛地出口至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被稱為中國AK,同時,中國AK在美國的民間市場上也以其性能可靠、價格便宜而很受歡迎。雖然我軍在1980年代全面裝備81式自動步槍,但直到今天,56式系列沖鋒槍仍有部分在我軍中服役,在民兵單位中也裝備有一定數量的56式沖鋒槍。1963年,56式沖鋒槍的改進型56-1式沖鋒槍設計定型,它的最大特點是將原有的木製槍托改為可向下折疊的鋼制框架槍托,使結構更加緊湊。 1980年,56-2式沖鋒槍設計定型。56-2式沖鋒槍的主要改進是取消了刺刀,槍托改為右向折疊。另外在細節上也作了一些不易察覺的改進。如56式沖鋒槍的保險扳把上端面形狀與機匣和機匣蓋間的讓位槽相同,當保險扳把處於保險狀態時,剛好可以蓋住讓位槽,攜行時可防沙塵進入。56-2式沖鋒槍在此基礎上加寬了保險扳把的寬度,在機匣蓋的下檐設計了一個突出的「屋檐」,保險扳把在保險狀態下可伸入「屋檐」下,防塵效果更好。 在新材料的選用方面,56-2式沖鋒槍嘗試了以玻璃鋼零件代替木製件的做法:護木、握把、槍托護板均採用玻璃鋼製件,握把的曲線形設計較原來的木製握把更為舒適。上、下護木分別以栓銷固定於槍身上。由於玻璃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遠優於木製件,而且耐潮濕,因此使用壽命長於木製件,而且從節約資源的角度考慮,也有長遠的意義。美中不足的是,玻璃鋼零件不具備木製件所特有的彈性,因此在沿用56式沖鋒槍槍身結構的情況下,上、下護木很容易松動。 早期的56式沖鋒槍為鍛造機匣,後改為沖壓件。因為56-2式沖鋒槍定型較晚,故一開始生產即採用了沖壓機匣,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將節套、尾座等零部件鉚接於機匣上,拋殼挺點焊於機匣左側內壁。 在折疊槍托自動步槍的設計過程中,槍托的折疊方式很重要。設計得合理,可以在充分發揮步槍火力優勢的前提下提高勤務性。設計得不合理,雖然牽強地縮短了全槍的長度,但影響了自動步槍的操作,是一種弄巧成拙、得不償失的做法。在56式沖鋒槍原有的設計中,因為槍身右側有突出的拉機柄,所以背帶環被安置在槍身左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設計56-2式沖鋒槍時,為了不影響原有的結構,側向折疊的槍托只能向右折疊。但這種設計必然會影響到槍托折疊狀態下射手對保險扳把的操作(開、關保險,單、連發轉換等)。為解決這一問題,設計人員調整了槍托折疊後的角度,使水平折疊改為略向下傾斜,並在槍托右側護板上留出了為保險扳把軸讓位的槽子,以讓開保險扳把,方便操作。但這種方法並沒有完全解決槍托折疊狀態下與保險扳把的干涉問題,尤其在射手戴手套射擊時更為不便。相比之下,81-1式自動步槍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56-2式沖鋒槍作為56式沖鋒槍的折疊槍托改進型,由於操作性問題及81-1式自動步槍的定型,因此沒有像56式沖鋒槍和56-1式沖鋒槍一樣被廣泛列裝,但其折疊槍托的結構及玻璃鋼材料的應用對後來國產自動步槍的研製生產有著非常的意義。 56式沖鋒槍和AK47一樣,都是採用銑削機匣的,這種機匣的缺點是比較重,而且加工過程復雜,成本高,耗材多。趙瑞之在1964至1967年擔任援建阿爾巴尼亞國防工程55項目專家組組長,期間接觸過AKM,回國後便進行把56式沖鋒槍的機匣改為沖壓生產的攻關研究,因為沖壓機匣便於生產,成本低,因此56式沖鋒槍的生產線都逐步改為生產沖壓機匣,不過原裝備的銑削機匣的56式沖鋒槍仍在使用。識別中國生產的沖壓機匣與其他國家沖壓機匣的一個明顯特徵,是中國的沖壓機匣鉚接方式與RPK類似,而與AKM不同。 我軍81式自動步槍 81式自動步槍是中國軍隊裝備的一種制式步槍。於1979年下達的研製任務,1981年設計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產、正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包括採用木質固定槍托的稱81式自動步槍、採用折疊金屬槍托的稱81-1式自動步槍。81式自動步槍與81式7.62毫米輕機槍組成81式槍族。這3種武器的主要結構相同,自動機、復進機、擊發機構、導氣系統、供彈具都能在槍族內各槍互換使用,約有65種零部件可以互換通用。連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達到7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81式槍族研製目標是要用一個班用槍族取代正在裝備的56式半自動步槍(仿製SKS半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仿製AK47)和56式輕機槍(仿製RPD輕機槍),仍採用1956式7.62×39mm槍彈。由於在1978年正式決定將來會採用5.8mm口徑的小口徑自動步槍,所以研製81式槍族的目的是在裝備小口徑步槍之前提供一種過渡型武器。但通過實戰證明,81式槍族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武器,精度好、動作可靠、操作維護簡便,在實戰中表現良好。81式步槍軍事援助過非洲國家。 該槍族的出現基本適應了一槍多用、槍族系列化、彈葯通用化的發展趨勢,極大地方便了訓練、使用和維修,既加強了戰斗分隊的戰鬥力,也為槍械互換、增強火力提供了條件。81式槍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的創新及應用,甚至外形與56式沖鋒槍也很相象。不過81槍族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特別是開式彈鼓的創新發明,為步槍新的研製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81式自動步槍作為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的過渡槍型,81式槍族全部採用成熟技術和設計,採用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其它結構與56式沖鋒槍類似。81式步槍全長為950mm,槍管長440mm,介於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之間。 81式自動步槍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槍機回轉式閉鎖,可實施單、連發射擊,使用1956式7.62毫米槍彈,用30發彈匣供彈,彈頭初速720米/秒,固定的槍榴彈發射具能用空包彈發射60毫米反坦克槍榴彈,也可用實彈發射40毫米槍榴彈系列。
81式步槍準星座比較AK47後移讓出一段槍管,供發射槍榴彈之用,不過,設計單位確忽略了就使用機率而論,槍口防火帽的設計較為實用與更有效益;並且81式步槍瞄準基線相對亦有過短的缺點。不過其射擊精度優於56式沖鋒槍,這應與較長槍管、製造精度、提高精度的措施、與保養優於56式沖鋒槍有相當的關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81式步槍的主要零部件都要與81式輕機槍互換通用,因此零件壽命必須按機槍的壽命要求(20,000發),但步槍的重量又不得太重。56式沖鋒槍自改為沖鉚機匣結構後壽命定為10,000發,而且難以保證,往往在節套閉鎖肩根部出現裂紋;因為81式步槍閉鎖構件結構與56式沖鋒槍基本相同,也是沖鉚機匣,要按20,000發壽命要求,節套閉鎖肩部位必然是最薄弱環節。採取的彌補措施是:改變預轉襯鐵在節套上的裝配形式,保持閉鎖部位的完整,不削弱閉鎖肩根部強度,並加強了節套右閉鎖面與其基體的橫向、縱向聯接。 自動機的運動、開閉鎖直接影響武器的射擊精度,尤其對點射精度的影響更為明顯。為提高81式槍族射擊精度,圍繞自動機設汁採取了一些綜合措施。加強對自動機運動的導引,機框導軌長度連同復進到位後的輔助導軌。全長為110mm,相應的機頭桿部與機框配合長度為70mm,使每一發槍彈的閉鎖狀態盡量一致。又靠攏了機匣導軌、復進簧、活塞與槍管中心線之間的距離。盡量減小槍管軸線與活塞軸線之間垂直距離,與槍管中心距離為18.5mm(56式沖鋒槍為25mm),機匣導軌位於槍管中心上方6mm,與活塞、復進簧中心靠攏,使自動機運動平穩,運動件質心降低,減小動力偶作用。減小運動中撞擊,防止射擊時全槍振動影響點射精度。槍機運動為較長行程130mm(56半自動步槍為100mm),保證自動機後退與復進適當能量,控制合理射擊頻率,前後到位撞擊面盡量接近槍管中心並左右對稱。但由此導致扳機護圈與彈匣座之間距離過長,外形不夠美觀。 自動機能量過大會導致自動機撞擊嚴重,影響射擊精度和零件壽命;能量太小則達不到可靠性要求。因此81式採用有調節功能的導氣系統,在正常狀態下用小氣孔(�0�12.1)射擊,射速在600~700 rpm,自動機後退到位速度不大於2.5m/s。即使後退不到位,在30mm以內也不影響機構動作。在嚴酷的環境條件下射擊,則用大氣孔(�0�14.2),給予足夠的能量克服風沙、嚴寒、污垢造成的過大阻力,保證自動機可靠工作。在發射槍榴彈時,為使全部燃氣能量作用於榴彈發射,需關閉氣孔,自動機不能運動。 56式沖鋒槍沒有氣孔調節裝置,只有一級大氣孔(�0�14.5),射擊時自始至終猛烈撞擊,雖然保證動作可靠,但影響了射擊精度和全槍壽命。81式步槍導氣系統結構簡單,裝卸也很方便。活塞與調節塞先套在一起,再裝入導氣箍,卸下時也是一同向後取出。調節塞的大、小氣孔定位是靠上護蓋襯管,起到彈簧片的作用而實現的,簡單可靠、一件多用。調節塞變換時, 利用彈殼底部的底緣插入調節塞上的T形槽,搬動彈殼使調節塞T形槽對准0(閉氣)、1(小氣孔)、2(大氣孔)。這種調節方法避免了需用專門工具調節的麻煩。在戰場上,需要調氣孔時,士兵可以隨時進行。大量射彈後調氣孔也不會燙手。 81式步槍導氣系統的缺陷是對於導氣箍、調節塞、活塞三者之間的配合間隙要求較嚴。間隙過小,則不靈活;間隙過大則影響能量。自動機運動速度不夠,即所謂對間隙敏感。所以,生產上要求嚴格控制配合間隙,使用中要正常擦拭,清除殘渣,保證靈活。 81式步槍的擊發機構仍為56式沖鋒槍的回轉擊錘,阻鐵為掛鉤形式,但比56沖的發射機更為簡單。擊錘、連發機、阻鐵分別用三根完全相同的軸插在機匣上,三根軸用一個卡片固定在機匣上不能竄出,卡片再由快慢機來固定, 因此裝卸分解發射機非常方便,不需任何專用工具,在戰地現場即可分解結合。快慢機變換柄在機匣左側,握把上方,「0」為保險,「1」為單發,「2」為連發,變換時用握住握把的右手拇指即可變換,迅速方便。但必須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操作,不能扣著扳機關保險,否則再打開保險時就成了連發狀態(但又有多少人會扣著扳機關保險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瞄準系統為柱形準星、表尺,缺口式照門。步槍瞄準基線長315mm,準星高40mm,表尺分劃為1~5碼。機槍瞄準基線長490mm,表尺分劃為1~7碼,其中6、7碼時需用表尺板護翼上的缺口瞄準。表尺碼高由表尺輪的多面軸變換定位。變換碼高時,轉動表尺輪或表尺限制輪來實現。左右手都可以裝訂表尺,表尺板兩側有表尺座的支耳保護,防止碰、壓、損傷表尺板。 56式沖鋒槍和56半自動步槍的表尺外露,背槍時在衣服上很容易把表尺脊磨白,產生虛光影響瞄準。81式表尺缺口上面有一個護翼,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遮去了表尺脊反光,能更清晰的進行瞄準。由表尺護翼與表尺脊之間形成的條形槽與準星護圈構成快速瞄準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只須把表尺板的護翼槽對准準星護圈套上目標即可射擊,既迅速又准確。 表尺多面軸還有壓住上護蓋的作用。當表尺輪轉到0碼時,即可分解結合上護蓋。為防止在轉換表尺碼高時,表尺輪誤轉到0碼,上護蓋自行分解,在表尺多面軸的另一端(左側)有限制輪。當要分解上護蓋時,須橫向抽動表尺輪或表尺限制輪,才能轉到0碼。 供彈具是鋼板製成的彈匣或彈鼓,常規裝備是步槍配備5個30發彈匣,機槍配備4個75發彈鼓,另有20發彈匣供平時執勤。步槍、機槍供彈具完全互換通用。 75發快裝彈鼓的結構是一個容彈的扁圓柱體,在圓周的一方安一個彈匣口部形狀的出彈口。供彈時由裝在彈鼓體內的渦卷彈簧帶動撥輪轉動,使槍彈沿彈鼓體內的螺旋軌道轉動,依次送至出彈口被槍機推出彈鼓上膛擊發。由於撥輪上的推彈器作用,彈鼓內的75發槍彈能夠全部上膛射完。81式彈鼓比起俄羅斯的RPK彈鼓,其優點是裝彈、退彈可快速進行。壓一下渦卷彈簧旋鈕,解脫渦卷簧,打開彈鼓蓋,推彈器旋至最後位置,就可裝彈。彈頭朝下,向撥輪上的空位插放,不分先後次序,可以雙手插放,也可兩人同時插放,十分迅速。蓋好彈鼓蓋,旋緊渦卷簧,裝到槍亡就可射擊。平時,為保護彈鼓簧,可不必旋緊。當需要退出彈鼓內的槍彈時,只需解脫彈鼓簧,打開彈鼓蓋,翻一下彈鼓就可把槍彈倒出來。因此81式快裝彈鼓在國外也很受欣賞,並出口到美國,被民間市場上用於各種AK步槍的供彈具。 81式有空倉掛機機構,當彈匣內槍彈打光時,槍機自行停在後邊,便於射手及時更換彈匣並裝填上膛。輕機槍上設有同樣的掛機機構,當使用彈匣射擊時,能起空倉掛機作用;當用彈鼓射擊時,不起掛機作用,但機槍持續火力強,槍管升溫高,因此81式輕機槍可利用戰斗間隙時手動掛機,加速槍管冷卻,以彌補不能快速更換槍管的缺陷。射擊時,需向後拉一下槍機,即可裝填上膛繼續射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81式的槍托、握把、上下護蓋仍用楸木,這是由於當時掌握的工程塑料技術未能生產出合適的材料,所以仍用木材。折疊式槍托是用鋼板沖壓成型,兩側裝塑料護板,便於貼腮、握持,托內裝附件盒。折疊槍托沒有木托手感好,但槍托可伸折,使槍短小,更為方便。所以大量裝備的以折疊槍為主。81式折疊槍托伸開後,能自動補償間隙,消除松動,便於提高射擊精度。槍托尺寸符合一般戰士的體形,上刺刀刺殺時也能牢固的握持。但不足之處是在槍托展開後,如果用力向右打擊槍托就能自行折下,這個問題尚待調整結構尺寸予以解決。 81式膛口裝置有降噪、消焰和制退防跳作用,還兼作槍榴彈發射器。所以其外觀上就是一個外徑22mm、長125mm、固定在槍管上的槍榴彈發射器。發射器的導環分布在全長上,有良好的導向和閉氣作用。發射榴彈時須關閉導氣孔,使全部燃氣能量都作用在槍榴彈上。槍榴彈自身帶有表尺板。因為槍榴彈發射器的尺寸是國際通用的,所以使用范圍比較廣泛。由於要兼作榴彈發射器,受結構尺寸限制,前部內腔空間較小,不能完全起到消焰作用,所以81式步槍消除槍口焰要靠調整槍管上的導氣孔中心與槍管中心之夾角來逐步實現的。這個夾角由90°、60°、40°、30°直到26°,射擊時槍口火焰由大到小,至26°時火焰完全消失。 56半自動步槍和後期改進的56式沖鋒槍裝三棱刺刀,不能折卸,只能折疊,而且只有單一刺殺功能,又增加了槍的附加重量。81式在研製初期,對於刺刀是否從槍上拿下來還經過一番爭論。主張發揚刺刀見紅的勇敢精神的人反對拿下來,但現代戰爭中拼刺的機會很少,盡管刺刀仍然需要,但要具有多種功能。最後的結論是:刺刀就是殺傷,裝到槍上是刺刀,卸下來當匕首。所以81式的刺刀兼作匕首使用,但不具備其他功能。刺刀作一個獨立部件,由刺刀、刀鞘、掛帶組成。刀刃部分為劍形,長170mm,不開刃口。刺刀的兩面有縱向加強突筋,突筋兩邊呈凹形血槽,表面鍍乳白鉻。刀柄為褐色塑料柄。刺刀全長300mm,重量0.22kg。刀鞘為軍綠色塑料殼,重量0.072kg。該刀的鋼度極好,雖說原設計不是多功能刺刀,但作戰部隊經常把該刺刀用於挖、刨、攀登,撬開罐頭等。 56式半自動步槍,雖然射擊精度較好,但只能單發射擊,彈倉容彈10發,不能更換彈匣,只能打完之後才可補充,火力不足的缺陷在79年自衛反擊戰中已經暴露出來。56式沖鋒槍雖然火力猛、動作可靠,但單、連發射擊精度差。81式自動步槍設計要求是同時代替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把猛烈火力和射擊精度結合起來。據裝備了81式槍族的部隊反映,該槍射擊精度好。作戰部隊也反映,曾在一百多米的距離上,用兩支81式自動步槍壓制敵方碉堡的槍眼,使其無法開火。根據最初4年生產中抽槍進行精度驗收試驗紀錄,統計127支槍,每支槍在100m卧姿有依託單發射擊三靶,每靶20發,得出每支槍三靶平均R50。127支槍總平均R50=3.942cm。56式半自動步槍,統計10年的抽槍精度試驗紀錄,R50總平均=4.7cm。而56式沖鋒槍生產技術條件規定R50≤6cm,實際上還難以達到。至於81式步槍的點射精度,在以上試驗統計中(每季度抽試點射精度),24支槍平均70%密集界20.2×17.44(方向×高低cm)。同樣,在最初幾年生產81式輕機槍抽槍精度試驗統計中,32支槍單發總平均R50=3.59cm,20支槍點射總平均70%密集界16.67×15.84(方向×高低cm)。 81式槍族設計時,通過了嚴寒、酷暑、風沙、泅度江河、浸泡海水等嚴格條件的考驗,經過部隊裝備作戰的實踐,故障極少。在研製階段浸水試驗就做了26次,早期曾經出現過早發火、發射槍榴彈時機匣蓋脫落、表尺自動跳碼等問題,但都經過改進得到解決,但防腐性能仍需改善。在大量生產中質量穩定,每次抽槍壽命試驗,步槍在15,000發射彈過程中達到了無任何故障、無零部件裂紋、無任何功能失效的狀況。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81式步槍在簡化結構方面富有成效,例如自動機、發射機、機匣等都比56式沖鋒槍簡單。以機匣為例,同樣是沖鉚機匣,81式機匣的剛度、強度、製造工藝要好得多。機匣體由厚度1.5mm 50鋼板沖壓而成,盒形斷面,形狀簡單,兩側突出大筋增加了剛度,前部與節套鉚接,中部有中襯鐵支撐,後部有尾座固定,機匣的剛度、強度得到保證,使用和生產中沒有變形。機匣的導軌、創造性的只用一層,在機匣體沖壓時形成,取消了一般槍機匣上均具有的下導軌,方便了生產。 81式步槍忽視了結構的先進性,新材料、新工藝也不多,未要求安裝光學瞄準具。連外觀造型也沒有獨自的特點,有時國外就稱其為81式AK,甚至影響了外貿出口。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因為在論證時已經給81式槍族定了位,就是一種「過渡性武器」,不需要更多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投入,只要求能夠較快的試制投產,要對原有產品有較好的工藝經濟性和繼承性。經過近10年的生產考核,在當時工藝、技術、設備落後的條件下,能夠滿足大批量生產並保證穩定的質量要求。設計上固然未能採用更多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但其工藝經濟性也是個符合中國國情的優點。 口徑:7.62mm 初速:750m/s 槍重:3.4Kg/3.5Kg 槍長:955mm(81)/730mm(81-1) 彈匣容量:30 有效射程:400m 2000m內具有殺傷力

Ⅳ 這圖片中的是什麼槍啊

你好,圖片中是56-1突擊步槍

黑蜀黍的56-1和56-2。最好是別的是槍托不同

Ⅵ 這是什麼槍

A的槍口制退器是最明顯的特徵。而且雖然彈匣不是橙色,但弧度明顯比其他三個要小,這是採用了小口徑彈葯的證明,所以A是AK74;

B是貨真價實的AK47,和D的區別下面會說;
C有很明顯的斜切槍口防跳器,這是AKM的標志性設計;
D會被一些人認為是AK47,但D的真實身份是56沖。因為AK47從未裝備過折疊三棱刺刀,而是可拆卸的匕首型刺刀。此外,雖然圖片不算大,但依然能看到D的準星比B要多出一小塊,而且上方有一個缺口,這是56沖的另一個特徵——全包護翼準星(AK47的準星護翼是半包的)

Ⅶ 56式沖鋒槍有幾大部件

和AK-47一樣
從1949年開始,AK47正式大規模裝備蘇軍。到了20世紀60年代,蘇聯開始向華約盟國和第三世界國家提供這種便宜的槍械。1956年,中國也根據它製造出五六式沖鋒槍,裝備全軍,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停止生產。除了蘇聯以外,其他一些國家也對AK47自動步槍進行了大量的仿製。可以這樣說,AK47自動步槍是原社會主義陣營眾多國家的槍械鼻祖,成為槍械世界的兩大流派之一。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設計了一種發射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卡賓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活塞和活塞桿固定在一起,但與機槍框並不相連,彈匣容量10發,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這種槍採用槍機回轉式閉鎖,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閉鎖機頭上有兩個大的對稱閉鎖突筍。這種閉鎖方式是直接參考美國M1式加蘭德步槍的。不過在這把半自動卡賓槍上的旋轉機頭是經過了卡拉斯尼柯夫的改進,比較長,旋轉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閉鎖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AK-47的研製其實是從這種半自動步槍開始的,這種卡賓槍的閉鎖機構的進一步改進成為了卡拉什尼科夫自1945年至1990年之間研製的所有自動武器的核心部分,這個系統經歷了50多年的實際應用考驗,證實其具有非常優越的可靠性,因此這個系統也被人們稱之為卡拉斯尼柯夫系統。 這種半自動卡賓槍1945年的試驗型是1944年試驗型半自動卡賓槍的改進型,基本特徵一樣,管狀的拉機柄位於右上方。彈匣設計有所改變。但槍管上方的導氣室,有點像西蒙諾夫的SKS半自動步槍,導氣裝置的外形上也已經有了一些AK-47的端倪了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開始設計突擊步槍。在這種半自動卡賓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全自動步槍,並送去參加國家靶場選型試驗。樣槍稱之為AK-46,即1946年式自動步槍。導氣裝置和槍機基本上與原來設計的半自動卡賓槍一樣,使用沖壓鉚接機匣,發射機構有單發和全自動兩種,連發阻鐵在扳機上;30發弧形彈匣的入口在機匣下方,保險/快慢機柄都在機匣左側,手槍型握把,槍托、前握把和護木都是木製的,槍口制退器為圓柱形。
AK-47型試驗型
操作原理與AK-46一樣,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桿和槍機體首次採用連成一體的方案——用螺桿固定在一起。機匣是沖壓成形的,機匣前部與槍管固定,保險/快慢機柄首次被安放在機匣的右側。導氣室沒有調節裝置,拉機柄在右側。AK-47型2號試驗槍的特徵是改變了導氣室、活塞、活塞桿的設計。延長了導氣孔,增加進入導氣室的火葯燃氣,導氣筒下方與槍管之間的位置有泄氣孔,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槍口制退器改為雙室結構。3號試驗槍改變了導氣室的設計,使圓柱形的導氣活塞在導氣室內處於完全密封的狀態,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採用新的槍口制退器。 第1型
AK-47突擊步槍(第1型)
是最終定型並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產的AK-47突擊步槍,這種武器是為機械化步兵研製的,同一年蘇聯軍隊正式採用AK-47。這種型號並沒有刺刀,機匣和許多配件是用沖壓工藝來生產的,採用沖壓工藝的好處是材料消耗少,生產效率高。許多人把這種早期的AK-47稱之為「第1型」,以區分1951年和1953年生產的AK-47。
1951年的試驗型(第2型)
第2型
是在1951年生產的,主要的改變是把機匣的生產方法從沖壓轉變為機加生產。通過機械銑削出來的機匣的優點是比較結實,但缺點是比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生產這樣一個重量不超過0.65kg的銑削機匣,一開始時竟需要2.65kg的鋼材。發射機構、槍托和握把都經過加強,並增加了一種單刃刺刀。這種新生產的AK-47被稱為「第2型」,不過第2型的產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
AK-47(第3型)
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進了第2型的槍托連接方式,特別是簡化了機匣的機械加工方法,使之便於大量生產。這一型號被正式稱為「7.62mm Light-Weight 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AK)」 第3型
,即「7.62mm輕型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許多人稱其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機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麼,第3型的銑削機匣卻比第1型的沖壓機匣更輕。另外第3型的改進還包括彈匣,採用輕金屬的新型彈匣在強度也加強了,而且與原來的鋼制彈匣可以互換;此外,槍托連接方式也進行了簡化和加固,這一系列的改進使突擊步槍的整體重量比第1型更輕,而彈道性能則與第1型完全一致。
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AK-47式突擊步槍動作可靠,勤務性好;堅實耐用,故障率低;結構簡單,分解容易,經久耐用。但是連發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影響精度,在連續射擊時,基準度極差;與小口徑步槍相比,系統質量較大,攜行不便。該槍有配用固定式木製槍托和折疊式金屬槍托兩種。 該槍槍管與機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線部分長369mm,槍管鍍鉻。無論是在高溫還是低溫條件下,射擊性能都很好。機匣為鍛件機加工而成。彈匣用鋼或輕金屬製成,不管在什麼氣候條件下都可以互換。 結構圖
擊發機構為擊錘回轉式,發射機構直接控制擊錘,實現單發和連發射擊。發射機構主要由機框、不到位保險、阻鐵、扳機、快慢機、單發杠桿、擊錘、不到位保險阻鐵等組成。快慢機位於槍的右側。當快慢機裝定於自動位置時,單發阻鐵的後突出部被快慢機下突出部壓住,不能轉動,故扣不住擊錘。此時,擊發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扣壓扳機後,阻鐵解脫擊錘,擊錘回轉擊發。此後,只要扣住扳機不放,擊發阻鐵和單發阻鐵都扣不住擊錘,只有不到位保險阻鐵卡筍能抵住擊錘卡槽。當機框復進到位壓下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時,卡筍即脫離擊錘卡槽,擊錘回轉擊發。以後則重復上述動作,實現連發射擊。當快慢機裝定於半自動位置時,首發彈擊發前,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扣壓扳機後,阻鐵解脫擊錘,單發阻鐵也一同向前回轉。若扣住扳機不放,則擊發後擊錘被機框壓倒的同時即被單發阻鐵扣住。此時,由於機框未復進到位,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向上抬起,卡筍和擊錘卡槽之間有少許間隙。當機框復進到位,再次解脫不到位保險阻鐵時,擊錘被單發阻鐵扣住,若再次發射,必須先松開扳機,使單發阻鐵解脫擊錘,擊錘隨之被擊發阻鐵扣住再次成待擊狀態。如果機框復進不到位,槍機閉鎖就不確實。此時,機框的解脫突筍沒有壓下不到位保險,故保險阻鐵卡筍不能脫離擊錘卡槽。因此,即使扣壓扳機,擊錘仍不能向前回轉,於是形成不到位保險。快慢機柄在最上方位置時,其下突出部頂住單發阻鐵後突出部和扳機後端突出部的右側,故扣不動扳機,實現保險。若此時擊錘在待擊位置,彈膛內有槍彈,因扣不動扳機,擊錘不能解脫,所以形成後方保險。若此時擊錘在擊發位置,因扣不動扳機,阻鐵不能向前回轉,擊錘後倒時即被阻鐵擋住,機框只能後坐一很短的距離,不能將彈匣內的槍彈推進彈膛,故形成前方保險。 該槍瞄準裝置採用機械瞄準具,並配有夜視瞄準具。柱形準星和表尺U形缺口照門都有可翻轉附件,內裝熒光材料鐳221。表尺分劃為100~800m,一個分劃為100m,戰斗表尺裝定300m。但使用瞄準具瞄準時,只能上下擰動準星作高低校正,無法進行風偏修正,而且夜間射擊時往往將準星護翼誤認為是準星。 該槍自動方式為導氣式,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式,可實施單,連發射擊,固定式槍托全槍長870MM,折疊式槍托托伸全長870MM,托折實645MM,槍管長415MM,全槍重4.3KG,彈匣容量30發,初速710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有效射程300米。
編輯本段缺點簡介

Ⅷ AK和56步槍有什麼區別啊怎麼識別

准確的說是AK47,和中國的五六式自動步槍的區別,拿過槍來,最直接的看準星護翼,阿卡大叔是兩側有護翼,中國的五六式是連上面一起包圍起來。當然還有快慢機的文字標識等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