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這個玉如意上的圖案,有什麼意思
圖片太暗了,看不清楚
大致上似乎是如意造型
似乎是福瓜為主體,有瓜蔓、瓜葉的感覺,上面似乎好友一個伏獸(諧音「福壽」)
寓意福壽如意、瓜瓞綿綿
翡翠的材質
有更清晰的正反面圖片可以提供更准確咨詢
僅供參考,要採納哦
祝你好運!
2. 翡翠如意吊墜圖案有哪些
翡翠玉雕,講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題材,代表不同的寓意,通過諧音,會意,典故等方式,表達美好的祝福。
翡翠如意吊墜的頭部多呈靈芝或者雲形,給人一種和睦吉祥的感覺,寓意著好運連連,萬事如意,福星高照,人們希望佩戴它能夠保佑自己心想事成、幸福連連。同時翡翠如意吊墜還具有驅魔辟邪、平平安安的寓意,常常被作為贈送給親朋好友的佳禮,希望能夠保佑他們事業有成、福泰安康。
翡翠如意吊墜圖示:
3. 玉如意的含義
1、「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玉如意始於魏晉,盛於明清。如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
2、玉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摸起來手感光滑,很像在摸綢緞。看起來晶瑩剔透,有光澤。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4. 如意翡翠配什麼圖片欣賞
翡翠玉雕,講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題材,代表不同的寓意。用諧音,會意,典故等方式表達美好的祝福。
如意,是翡翠玉雕常見題材,寓意:事事如意,是男女皆宜的翡翠吊墜。翡翠如意吊墜,講究透度高,凈度好,色澤明艷,雕工精湛,器形規整。
圖示:
5. 誰有關於「如意」的知識
如意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器物,自古就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好。直至今日,一些集藏古玩小品的藏家,仍對其情有獨鍾。追究緣由,簡單地說,一是如意製作很講究,不失為一件藝術品;二是如意雖小但卻處處能讓人如意,自然要圖個吉利。
緣於搔杖
如意,古人撓癢的搔杖。背癢,手不可及,以搔杖撓之,可如人意,故謂。
迄今發現製作年代最早的如意,與今天的「癢癢撓」無異。出土於山東曲阜魯國故城遺址的牙雕搔杖,殘長約40厘米,直柄,飾有三角雲紋,杖首是一屈指作抓癢狀的手掌,上飾卷雲紋,柄端雕一獸頭。
「如意」之名,初見於公元370年晉人王嘉撰述的《拾遺記》。該書涉及如意的文字有兩段:吳主孫權見潘夫人畫像,「喜而以虎魄如意撫之」;孫權之子孫和,「月下舞水精如意」。「虎魄」即「琥珀」,一種植物樹脂的化石,性脆,硬度極低,摩擦帶電;「水精」即「水晶」,一種呈六方柱狀的石英石,性寒。二者皆不是製作搔杖的佳材,而且,戰國晚期的搔杖殘長40厘米,傳世和出土的天然琥珀或水晶雕刻品,超過20厘米,已屬罕見。
由此推論,王嘉的以「虎魄」、「水精」藉之於如意,除了顯揚帝王生活的奢侈外,也透露出一個信息,如意發展到此時,已不再僅僅是搔癢用具了。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雲:「如意,古人以鐵為之,防不測也,時或用以指揮嚮往。」所謂「指揮嚮往」,有兩層意思,一是與隨意揮舞、直指四座的麈尾、羽扇一樣,是一件談道辯玄時助興的談柄,如丹陽出土的南朝畫像磚《竹林七賢》中,王戎博袖寬衣,右手指尖挑二尺余長的如意,侃侃而談。二是若令旗,用於指揮軍隊進退攻守。《晉書·王敦傳》載:王敦專任閫外,手握疆兵,每每於酒後詠魏武帝的樂府詩,以如意擊唾壺為節,壺口盡缺;《梁書》載:韋睿執白骨如意麾軍。
高濂的「以鐵為之,防不測也」一說,是一種無根之論。《世說新語》中有一段著名的石崇與王愷鬥富的故事:一日,王愷炫耀武帝所賜的一株珊瑚樹,石崇以鐵如意為擊杖,將之擊碎。石崇,字季倫,武帝時的荊州刺史,雖有不虞之禍,尚不至於整天握一柄如意,以防不測。
與佛教相連
乾隆曾賦《鐵如意》一詩:「握君熔鐵是誰夫,如有意何如意無。懷睿穆然揮色相,季倫鄙矣擊珊瑚。」「握君」是如意的別名。「懷睿穆然揮色相」一句,意思是說,僧人懷睿神態庄穆,用一柄如意驅除聲色之誘。這里涉及如意起源的另一種說法:如意源自印度僧人的一件日常用品——爪杖。
如意,梵文譯為「阿那律」,意為「無滅」、「無貧」。在一般印度佛典中,「阿那律」謂之「爪杖」。公元401年,在《大藏經·四分律》中,如意與錫杖、頭鏢、傘蓋子、曲鉤、刮舌刀等一樣,謂之僧侶的日常用品。翻譯佛經的耶舍,為何譯「阿那律」為如意?著名學者陳夏生認為:「耶舍譯《四分律》時,國人使用如意的習俗已相當普遍了,必然是譯者已見過中國的如意,才會將形制相同的外來器物譯成如意。」隨著崇敬佛之風日盛,佛陀手執的如意、錫杖、傘蓋,也被賦予了一種超物質的法力。其中如意的佛化,源自中國人。
文殊又稱「曼殊室利」,意為「妙吉祥」,專司智慧。在古印度佛典中,文殊菩薩左手托書,右手持劍。同一時期開鑿的北魏龍門石窟的文殊菩薩,手執一柄如意,其形制與戰國搔杖形制相近。二者幾乎同一時期產生,自然不存在承襲關系。陳夏生認為:「國人塑造出手執如意的文殊菩薩,其立意無非在藉文殊菩薩來賦予如意一種象徵智慧、祥瑞的『法力』。」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帝王、將相和豪門貴戚有執握如意之好,以此求得心靈安寧和吉祥。唐代大家閻立本繪的《歷代帝王像》中,陳宣帝、陳文帝等盤坐匡床,懷中均捧一如意。
入唐,皇室以老子後裔自居,尚佛之風勢微,從繪畫中可見皇室貴戚少有執如意者。陝西法門寺地宮曾出土銀質鎏金如意,柄首是一朵曲線豐滿的卷雲,柄身窄扁,曲度極小,簡潔的造型中有一種優雅而不失大度的氣質,應是唐室遺物。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兩件如意,製作年代約唐代中期,其柄首呈扇形,撓口微彎,其中一柄有波浪似撓齒,屬搔癢的爪具。
如意作為一件祈吉法器,宋代以後,廣泛而隨意移植,普賢、法藏、光明、月光諸菩薩,甚至羅漢、仙女,都手執如意。現世的僧侶繼六朝遺風,手持如意講經。著於北宋天禧三年的《釋氏要覽》述:「如意,『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忽忘。若俗官之手版』。」
逸士的心歡
文人執如意的方式和目的,元明時期開始異於六朝談玄之士。在高濂《遵生八箋》、屠隆《考餘事》中,將如意歸入文房器玩,從元明繪畫可見,如意多與書籍、香爐、硯台一同陳於書案。趙孟兆頁《瓮牖圖》中,如意由一書童持握。
中國文化大致是一種仕途與隱逸互補的文化,可是,藝術主題更多的是表達適情山水、悠遊竹林的逍遙與自在的內容。盡管隱逸有一種背棄朝廷的意味,但歷代皇帝對此卻多表現出寬諒甚至贊許。
《南齊書·高逸傳》載:平原人明僧紹標志高棲,欣玩水石,無意仕途。高帝贈送一柄竹根如意,以贊揚其隱逸幽志。
高帝所贈如意的形制,猜想大約是依竹木的天然形態,稍事雕磨,以合隱逸無為的志趣。這件如意是否為竹木根雕如意的肇始,史不可考。文震亨在《長物志》雲:「如意,古人用以指揮嚮往,或防不測,故煉鐵為之,非直美觀而已。得舊鐵如意,上有金銀錯,或隱或見,最佳。至如天生樹枝、竹鞭等制,皆廢。」
文震亨是明代中晚期人,當時流行時玩之風,凡本朝的制瓷、雕犀、刻竹、制玉,皆爭寵之。文震亨獨美「舊鐵如意」,顯然與世風相抵。所論是一種個人的審美趣味。
以天生樹枝、竹根製作如意的風尚未一直延及清朝。清初順治、康熙二帝崇尚簡朴,諭旨臣工禁獻玩賞之物,在《國朝宮史》和廣東貢品清單上,未見有呈獻如意的記載。康熙在位60載,與如意有關的記載,僅見乾隆寫的一詩,詩中追憶祖父曾將一柄天生樹枝的如意和吉祥草,手植於乾清宮西暖閣的青銅釒享中。
這件如意至今仍留在乾清宮西暖閣,跡,上刻「執友」二字。乾隆詩贊它是清宮所藏如意的最雅者。
聯上下之情
雍正皇帝喜好孤介之臣,在位13年間,曾屢賞年羹堯琺琅彩瓷器,賞山西巡撫覺羅石麟、陝西巡撫西琳、河東總督田文鏡、江南總督范時繹、寧遠大將軍岳鍾琪等人如意。乾隆踐祚後,奢侈之風日盛,紫禁城內的宮殿、三希堂,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的宮殿,在御座右側都擺放一柄鑲玉如意。
乾隆六十年,准備做太上皇的乾隆,賜毓慶宮給嘉慶居住,同時賞玉如意一柄,以備陳設。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吉利大使馬嘎尼爾赴避暑山莊覲見乾隆,乾隆以玉如意賞英王、大使、副使和隨員。馬嘎尼爾在《乾隆英使覲見記》一書中,寫道:「惟此如意,系一種長一英尺半之白石刻花而成,石質略類瑪瑙,雖華人以為此物異常名貴,吾以為就此物之原價而論,未必值錢。」
馬嘎尼爾是一個陋識之徒,既不懂玉,又不知玉雕如意是國禮重器。乾隆又是一位鋪張好大的皇帝,在位期間,曾多次以如意饋贈「屬邦」,如朝鮮、琉球、暹羅、安南等國的國王、王子和使者。賞賜如意之風,至乾隆中期,達到了一種動輒即賜的濫賞地步。乾隆四十七年,軍機處遵旨賞編纂《四庫全書》的69人各玉如意一柄。
地方督撫年節進貢方物,附呈如意,始自雍正初年。至乾隆一朝,各省督撫進貢方物,以如意領銜,且數量劇增。《國朝宮史》載:乾隆十六年皇太後60大壽,臣下進獻如意10柄;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後70聖壽,臣下呈遞如意增至57柄。
乾隆認為如意寓意吉祥,對臣下進呈的如意,一律照單全收。一次,查抄某大臣家時,發現一張價單,上寫「一柄玉如意價銀四千兩」。乾隆聽之駭異,遂頒旨禁止臣工進貢和闐玉如意。退位之前,諭旨:「來歲丙辰,屆朕歸政為太上皇,著自丙辰年始,內外大臣所有年節三貢,竟毋庸備物呈進。惟元旦及朕與嗣皇帝壽辰慶節,在朝王大臣亦止須備進如意,以迓吉祥而申忱悃,逾日仍不過分賜眾人也。」
乾隆諭旨將臣下進呈如意的「孝心」制度化。王公大臣、各地督撫不惜重貲定製、購藏如意,以備年節、皇帝、皇後壽辰時呈貢。嘉慶親政後,依然保持乾隆舊制,將如意作為一種君臣「聯上下之情」的媒介,無論品級俱准呈貢。
上行下效,如意進呈之制,迅速社會化。每逢年節、慶日,官場之內仿效宮廷,上下遞贈如意,「以迓吉祥」。隨著呈獻之風日熾,收受如意異化成一種聚財方式。福建督撫受賄案發後,查出總督伍拉納家藏嵌玉如意112柄、雄黃如意2柄、檀香如意1柄、嵌料石如意9柄;巡撫浦霖原籍家藏三鑲如意157柄、金如意3柄;布政使家藏如意14柄、硝石如意2柄;按察使家藏金如意9柄、整玉如意2柄、帶表如意1柄、三鑲如意121柄、料石雕漆等如意7柄。
福建督衙的四位主官,與和王申相比,可謂小巫。抄沒軍機大臣和王申家產時,抄查玉如意120柄、鑲玉如意1601柄。
道光登基後,屢旨限制向朝廷進呈如意人員的資格,如意進呈略減。一入同治朝,如意升為皇帝大婚禮儀的正式瑞器。
極盡工巧
如意進呈的制度化、禮儀化,極大地刺激了如意的製作和工藝。2002年翰海秋季拍賣中,就有7柄清代如意,從這些清代如意的制式、工藝上,就可窺見如意製作的考究。
像一件清中期的象牙龍紋如意,長32.5厘米,柄首呈團雲造型,開光鏤雕二龍戲珠,雲紋地。柄身曲度呈「S」形,上下淺浮雕花卉紋,中部略寬,開光鏤雕四隻蝙蝠,雲紋地。柄端橢圓,開光鏤雕兩只蝙蝠,雲紋地,與柄身中部相呼應。
這一如意的制式,與雕刻於唐代的五台山佛光寺文殊菩薩手執的如意相近,北宋以後普遍流行,成為標准型。傳統執法有兩種:一是右手握柄身中部,左手托柄的底端,右上左下,斜執胸前;二是右手托柄身中部,以防止下滑,柄身的曲度設計成「S」形。唐宋時,柄身寬度為上寬下窄,明清以後,柄身的中部,亦即右手握處,多略寬。
象牙雕如意的工藝一般為兩種,一種是標准型,一種是取天然竹木的造型。如清時期的象牙雕靈芝如意,就是依天然而雕琢成。此如意柄首取靈芝的基本形態,以卷雲紋表現。柄身枯枝交搭纏繞,枝間圓雕大小靈芝。柄端刻有一行篆書,字跡硬拙。此器之妙在於以雲紋造型靈芝,使之有一種似雲非雲、似靈芝又非靈芝的如幻如真意境。
上述兩件如意,前者是禮敬之物,後者是文人書齋清玩。
取天然木根、枝椏,不著一刀,或略做雕刻製成如意,南北朝已流行。在如意的功能演變中,根雕如意始終兼有搔杖和談柄的雙重功能,文人極偏愛。如清黃楊木如意,取黃楊木根的天然形態,稍事雕磨而成。二枝並生,一大一小兩個癭瘤自然形成柄首和柄握,天生彎度自然形成「S」形的曲度,給人一副支離病態。這一審美觀流行於明代中期至清初,當時,在野文人蟄居鄉閭,如荒墳蒿草,為了表達心中悲憤、反叛的情感,提出了一個「寧拙毋巧、寧丑毋媚」的審美觀點。從這一點來看,這件如意與其說是祈祥之物,不如說是落魄文人的寫照。
另一件黃楊木雕如意,相比上述那件,精緻有餘,略失蒼古,其不露刀痕地雕成癭瘤柄首和枝蔓纏繞的柄身,在盤屈的枝蔓間,圓雕象徵智慧和知性的靈芝。此器頗具匠力和巧思,然而,非文人情趣,應屬某一士大夫的文房清供。
景泰藍三鑲如意是清代最盛行的一種如意造型,即柄首、柄握、柄端鑲玉。此器首、握、端三處為金鑲和闐白玉,柄身為景泰藍。景泰藍燒制工藝細膩、精緻,器型規正、標准,且紋飾有明顯的宮廷圖案設計的類型化特徵,陳於書案,有一種不可侵的典雅和堂皇官氣。一般的三鑲如意的嵌玉,多泛青或灰,玉質干澀,琢工粗陋。而在文中介紹的這柄如意的鑲玉,質地白潤,琢磨精細。在一個玉荒之年,得此佳玉名工,非一般豪門可及;二是道光登基後,曾諭旨親王、郡王、貝勒、一二品大臣、乾清宮一品侍衛,方准呈遞如意,三品以下官員非萬壽大慶,不準呈遞。鑒於如意呈遞的嚴格限制,王公百官轉而尋找新的邀寵之物,如意製作式微,典雅、古意的精品,幾乎絕跡民間。
文前提及的琺琅嵌寶石雙桃如意便是乾隆時期清宮造辦處製作的御用之物。
如意的取材,一直廣泛不拘,據唐以前文獻史料記載,有白玉、水晶、琥珀、骨、犀、漆、木、竹、牙、鐵等。至乾隆一朝,製作如意的材質愈趨貴重,出現了金、銀、玉、翡翠、寶石、珍珠、琺琅、瓷、戧金、錯金銀、沉香、瑪瑙、珊瑚等。
這件如意以金鑄一株虯屈老硬桃枝,上結兩桃,一玉琢,一碧璽雕,桃葉若臨勁風,緊貼於枝,為琺琅燒成。工藝融鑄金、琺琅、鑲嵌於一體,玉質瑩潤,碧嫣然,桃葉綠似秋水,枝幹金質透紅,此器工料俱佳,窮盡極巧,侈美奢華,屬清宮造辦處琺琅作的嘔心之作。白玉桃上鐫「乾隆御玩」4字,填金隸書,其取桃形的造型,應是一件為乾隆萬壽大慶的禮儀瑞器。
乾隆御制如意的穗帶腰飾的編織,花樣百出,一般有花蟹、壽字、雙喜、萬字等,極富祈吉的表述力。這件如意系紅絲長穗,腰飾盤長結,寓意吉祥永延。
如意,一個爽心的吉祥字眼,古人以一柄搔杖藉之,數千年間,儒、道、釋三教皆奉為「執友」,帝王將相拜為「握君」。在我們的生命中,吉祥已成為一種永恆的祈禱,如意則是每天、每時、每事的願望和期待。這就難怪今人對其也有幾分偏愛,不惜重金藏於愛室
6. 如意怎麼畫
先畫不規則圖形 如圖
作品完成
7. 故宮展出160件套如意,哪些如意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故宮博物院推出“吉祥如意——故宮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故宮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時期的如意,材質涵蓋玉石、竹木、金屬、牙骨、瓷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明、清工藝的盛況。“吉祥如意——故宮博物院典藏如意展”特從中遴選158件(套),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時期如意的豐富材質、優美造型、精湛工藝。本展覽旨在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基礎上,呈現一柄柄精美的如意,期待觀眾通過觀賞富有吉祥含義的如意,深入了解我國傳統的節慶文化。
展覽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賀壽、銘文、祥瑞等四類題材,突出玉石材質如意在清代如意製作中的主流地位。第二單元“竹木如意”,分為竹製、木製和木柄鑲嵌等三類,展示明清時期用作文人雅士案頭清玩如意的素雅韻致。第三單元“金屬如意”,展示宮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藝。第四單元“九九如意”,通過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宮廷節慶與皇帝、皇後壽誕之際所用如意。第五單元“其他材質如意”,展示上述門類之外以牙骨、珊瑚、琥珀等珍稀材質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製作的精品如意。
故宮博物院在永和宮正殿和後殿推出“誠慎仁術——清宮醫葯文物展”。醫葯文物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門類,是清代宮廷醫事活動重要的實物遺存。本展覽遴選的文物,既有道地的中葯葯材,又有精心炮製的中成葯,還有來自異域的外國葯物,以及種類多樣的醫療保健器具和各種名目的檔案簿冊。通過這些文物,可以揭示清宮醫療的歷史狀況,進而窺見清代宮廷生活之一斑。此次展覽是故宮醫葯文物首次走出庫房、面向大眾的大規模展覽。
據介紹,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吉祥如意——故宮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按照限流、錯峰原則實行預約參觀。全天分上午場和下午場(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進行預約,額滿為止。展覽期間入場時間為8:30,停止入場時間為15:40。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開幕。此次展覽是國博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以孫機等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託,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並配以40餘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不僅生動描繪中國古代服飾審美取向和穿著場景,並且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深入闡釋了服飾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此次展覽展出的展品中有數十件館藏一級品,包含極少展出的宋《中興四將圖》、明益庄王妃首飾、定陵出土首飾,清《皇朝禮器圖》、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隴西恭獻王李貞像》《孝親曹國長公主像》《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李佑像》《太保襲臨淮侯李言恭像》和《臨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飾史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均為首次展出。
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中遴選與牛有關的文物和藝術品160餘件(套),其中既有融匯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銅禮器、頗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器,也有不同歷史時期與牛有關的雕塑、繪畫作品。依據老子出關、牛郎織女、吳牛喘月等歷史典故繪制的圖像讓傳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動;描繪漁樵耕讀的書畫、瓷器承載著農耕社會最朴實的夙願和期待;盤車圖、豳風時序歌圖、嫁娶圖等將牛與世俗社會緊密相連;牧笛圖、秋郊歸牧圖等繪畫作品則在虛實之間抒發著古人對山水田園的嚮往情懷。
國家博物館還推出古代錢幣展覽。展覽從中國國家博物館二十餘萬枚館藏錢幣中精選出一千八百餘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別文物二百餘件,分“序廳”“泉林漫步”與“圜宇方圓”三部分進行展示,系統呈現了中國古代錢幣發展體系及其所承載和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8. 如意是哪位神仙拿的
財神爺,財神爺在中國道教中是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財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中國民間信仰。道教賜封為天官上神,中國民間信仰為天官天仙。
中國主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分別是:王亥(中)、比干(東)、柴榮(南)、關公(西)、趙公明(北)。
還有其它四方財神:端木賜(西南)、李詭祖(東北)、范蠡(東南)、劉海蟾(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為「四面八方一個中」的九路財神陣容。
財神爺傾注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寄託著安居樂業,大吉大利的美好心願。原意指道教奉的神仙。
(8)如意圖片大全大圖片擴展閱讀
民間傳說
關於,民間有諸多傳說:
說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中國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拜。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說法二
李詭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民間稱增福相公,文財神,又稱財帛星君,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
說法三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並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
說法四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
說法五
財神是中國民間和中國唯一的自己的宗教道教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
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祭祀時,主人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人人滿懷發財的希望,祈願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在全國各地,都有祭祀財神的蹤跡,財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見。
說法六
五代後周世宗皇帝柴榮,俗稱「柴王爺」,他從小家道中落開始經商,在全國各地設立商號,經營瓷器、茶葉、雨傘等生意非常成功。資助養父郭威招兵買馬平定亂局,柴榮繼承皇位後,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百戰百勝;開拓經濟領域市場,以供經商之用;設立官辦民用定窯,以滿足民需。
創立官窯柴窯以供御用;大興水利,耕者有其田,商者有其行,以富百姓。從宋元時期開始,柴榮被廣大中原地區百姓奉為財神,同時也是礦工、窯工、建築工的保護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財神爺
9. 玉如意有幾種
如意的起源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是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銀質鎏金,首為雲頭,柄為直柄。據故宮博物院資料,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異名錄》雲:「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後來,其形態發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在民間流傳;另一支強調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如意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它與民間的一種「不求人」撓癢癢用的東西,在器型上相結合,實用性上除用它搔癢,還用它顯示權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結合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現,將玉的堅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從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腕動苕花(苕華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可以推測出當時的玉如意有隨身佩帶之大小。清雅悠閑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著「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物。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藝術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而柄端由直狀變為小靈芝形、雲朵形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里皇上、後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朝野史大觀》卷一載: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分類
皇帝登基、大婚,及喜慶時所用的各式如意 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後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後;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另外,又有種種如意圖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鯰)如意、萬(萬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藝(琴棋書畫)如意、必(筆)定(錠)如意、四合(四個)如意等等,它們被古代的繪畫、建築、傢具、服飾、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廣泛運用。
如意的價值
如意圖片雖說如意出於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無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這種創造的構思,也可以說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變成卷雲形、靈芝形、心字形及團花形如意,是唐以後的事,並用金玉珠寶製作,不僅使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還增加幾分仙氣與祥和的神韻。至清代,如意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的功能也達到空前的高貴,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於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現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可欣賞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間,大型如意為廳堂的一種陳設,小型如意成饋贈之物,以示吉祥的祝願。常見材質有金、銀、玉、角、牙、翡翠、珊瑚、銅、竹、木等。
中國傳統吉祥物中有不少與年節相關,如意即為家喻戶曉的吉祥物。
五福如意:作為吉祥的象徵,當然人人都渴望擁有如意,但一柄精美的如意造價甚為昂貴,非一般百姓所能企及。世事變遷,現今如意已經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成為古玩之屬,但一柄柄精緻粹美的如意承載著它們所曾擁有的歷史及它們所蘊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那麼悅目怡情,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繼成功舉辦奧運會,載人航天夢圓太空,中華民族又將迎來上海世博這一偉大歷史時刻,為了向世界展現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和傳統藝術的神韻與精髓,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指定傳承人--程淑美大師領銜製作,中國文物學會監制,採用花絲鑲嵌宮廷技法,以純銀鎏金,鑲嵌和田美玉、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碧璽、珍珠等名貴寶石製成巧奪天工的金玉「五福如意」。
特點:「五福如意」體形弧曲圓渾,如意首為三層靈芝式,鏤空,弧度圓滑自然,正中鑲嵌和田碧玉,在金燦絢爛的富貴風格中又蘊含著古樸雅緻之情趣,又將玉的堅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就了極具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四周運 五福如意正面用了傳統技法鏤雕出了「如意金錢紋」、「富貴牡丹紋」、「吉祥蝙蝠紋」、「山水崖紋」等吉祥紋飾,整體呈縷空狀,花絲流暢,紋路繁而有序,疏密適當,嚴絲合縫,極富美感,不但增添了如意的韻味,更傳遞出富貴吉祥、福氣安康、財運連綿、節節高升等美好祝福。
如意手柄上通體鏨雕九條升降各異,互不雷同的飛騰金龍,九龍各具神韻,在祥雲中穿行,每條金龍都是經精雕細琢而成,鱗片、龍須等絲毫畢現,萬縷金光在龍身上閃耀,龍身抖動,曲頸昂首騰躍於空,龍須目怒張,闊口長須,鱗爪銳利,肘毛如劍,碩長的龍軀攪動著雲氣,勢不可擋,猶如真龍再現,宛然如生。寓意著太平盛世、群賢共濟、尊貴連綿。群龍環繞之中還篆刻五個御筆福字,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御筆,雖然筆體不同,卻精髓神似,其字體遒勁渾厚,筆勢蒼勁有力,筆走龍蛇,飛動流暢,可謂福內藏龍,尤如龍福。手柄最中為「天下第一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更為有趣的,乾隆、道光、嘉慶三帝在民間還被昵稱為「乾道嘉」,暗指「錢到家」,巧妙地滿足了人們的美好寄望。
【材質】 金銀、和田玉、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碧璽、珍珠
如意來源:
如意圖片「如意」,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多呈S形,類似於北斗七星的形狀。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為主流;唐代發展為柄身扁平,頂端彎折處演變為頸部,柄首為三瓣卷雲式造型。明清兩代,如意發展到鼎盛時期,因其珍貴的材質和精巧的工藝而廣為流行,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更被賦予了吉祥驅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臣子們常進獻如意祝賀皇室壽辰,皇族也拿如意賞賜王公大臣,如意漸漸地成了上層人物權力和財富的象徵。而在明末時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緻,成為崇尚古風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賞物件。
如意的材質極為多樣,各色玉石、金、銀、銅、鐵、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應有盡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瑪瑙、珊瑚等。裝飾手法也異彩紛呈,尤其是配以各種所謂「中國結」,如盤長結、銅錢結、蝴蝶結、喜結、壽結等,不僅有和諧的視覺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韻味。如意的品類極多,工藝繁復的就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多雕有龍紋,有的還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碧璽、松石、寶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靈芝、蝙蝠之類。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長壽,是明清常見的祝頌圖案。清宮如意收藏中的一個大類即為工藝獨特的木柄三鑲玉如意。這種如意的木柄質地分紫檀、花梨、黃楊、黃檀及檀香木等十餘種,有的雕刻有吉祥圖案,有的鑲嵌金銀絲花紋,也有素麵無紋飾的。如意的首、身、尾分別嵌飾玉雕,這些玉飾往往採用歷代古玉,也有一部分由清宮專門碾琢。此外,清代宮廷如意還有不少罕見的品類,如染骨如意、鶴頂紅如意等;造型上也有別出心裁的,如雙首如意和形如兩柄如意交錯的五鑲如意等。
如意的收藏,往往同時具有保值增值和祈福納祥的預期。隨著近幾年,國內各級市場的興盛,尤其是拍賣業瓷雜器物的火熱,如意的成交價格不斷攀升,刺激了人們投資收藏如意的積極性。但市面所見如意以清代最多,明代製品已不多見,收藏者須避免「盲目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