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櫓是什麼樣的有沒有圖片介紹一下
嗯,宮本武藏幹掉佐佐木小次郎好像就是用櫓一下夯S的
『貳』 櫓是什麼
「櫓」意思是指用木頭製作成的模擬魚尾,可以作為劃船的槳來使用。
「櫓」,讀音:【lǔ】
【詳細釋義】
1、為避免混淆,古人也將船用仿生魚尾寫作「艪」
2、櫓子(方言。手槍)。
3、頂部沒有覆蓋的遠望樓。
4、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5、百越語言,「櫓」、「魯」、「艪」皆是船之古音。
【組詞】
1、盾櫓:亦作「 盾鹵 」。盾牌。古代防護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櫓,大盾。
2、櫓棹:檣,桅桿或借指戰船;櫓,船櫓,放置於船尾的劃水工具。檣櫓就是指船隻、戰船。
3、檣櫓:檣與船槳。
【造句】
1、輕波搖櫓的小舟和環繞河畔的歌聲,則見證了杏壇濃郁的民風民俗。
2、曾經有個少年,站在搖櫓船上,大聲地為她唱這首歌。她聽不懂粵語,問他在唱什麼,他說,陳見夏,你就當是路過了我這只蜻蜓吧。
3、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都是周瑜的,羅貫中信手拈來,不管知識產權,不管商標版權,全給了諸葛亮。
4、西湖賞月尋美景,乘搖櫓船漫遊湖心賞月,感受遠山近水在月光下彌漫的別樣詩情。
5、曾經檣櫓如雲、旌旗當空的北洋海軍,至此不再存在。
【出處】
1、禮義以為干櫓。——《禮記·儒行》
2、泰山為櫓。——《漢書·司馬相如傳》
3、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傳·襄公十年》
『叄』 有沒有古代船上的木櫓圖片
『肆』 櫓板是船舶的一種推進工具,它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難道和魯班有什麼淵源
櫓板也叫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劃船工具。櫓的歷史非常古老,在長沙出土的西漢船模中就已經出現了櫓。在廣州,考古人員發現一隻漢代的木船模型上有10支槳和1支櫓。可見,櫓的發明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秦漢時期。
春秋時期的發明家魯班看到鴨子游水,很受啟發。他找來一根木棍,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圓形,做出鴨子的腿,把木棍的下半截削成扁平狀,做出鴨子的腳蹼。然後,把這只「鴨腳」安在船尾,搖起船來不但省力,船隻也走得飛快。
為了紀念魯班,人們就把這種搖船的工具叫做「櫓板」。其實,櫓板這個名字和古代的造字法有關系。櫓字由「木」和「魯」組成,「魯」的本來意思是魚兒搖動尾巴,加上「木」字旁表示木製的會搖動的魚尾,貼切地描繪出了這種搖船工具的鮮明特徵。因為櫓呈一片木板的形狀,所以又叫「櫓板」。這才是「櫓板」這個名字的真正來歷。
『伍』 木船上人造的劃水的工具是槳和櫓,那麼它們分別是什麼形態,有什麼功能
最簡單的分別是槳在船兩側運作。櫓在船尾運作。
一般槳短而寬,櫓長而扁窄。
槳作前後運作。向前離水,向後入水。用反作用力推動船。
櫓作左右運作。用和水的作用力的分力推動船前進。
櫓比槳省力,但是方向性控制不如槳……
『陸』 船的槳和櫓的作用,區別 ,最好有圖片說明
槳和櫓的作用都是通過對水的作用產生對船的推動力,推動船前進。
槳和櫓的區別在於:
1、大小差別:櫓是在槳的基礎上改進和演變的,在大小上櫓比槳要大;
2、使用地點:槳是在船的兩側,而櫓是在槳的尾部;
3、用力方式:槳是在水中前後動作,櫓是在水中左右動作;
4、操控性能:櫓雖然省力,但是操控的舒適性比槳要差。
(6)船櫓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船槳的發展史
我國是「舟」的故鄉,也是槳的故鄉。在1萬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時代,與獨木舟出現同時,槳也應運而生,並且迅速成型。當時的槳與今天的槳差別很大:握桿比較短,槳板又窄又長。
經專家考證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劃槳方式與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別,那時的人們是一手握著握桿,一手把著槳板來劃船的。不過,那時的槳已經做得很規整,很美觀,而且還帶有漂亮的雕花圖案。相比之下,中東地區、西歐地區和美洲大陸的先民的槳,做工就比較粗糙了。
到了春秋戰國、秦漢兩朝,隨著海軍的雛形「舟師」的發展,以及皇帝們為尋長生不老葯而多次發動的「東渡」活動,促進了槳的發展。槳逐漸趨於大型化,握桿變長,槳板縮短變薄,用起來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
晉朝以後,槳在外型上已經基本定型,只是體積和表面積仍舊在不斷加大,用槳的規模也逐漸變大,由原來的一舟二槳,發展為「一舟(此時的舟體積已經比較龐大了)槳疊層」,就是用上下兩排槳。因為手工劃槳已經非常不便,所以當時的船上已經出現了精密的簡介控制槳劃動的機器。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使用大型的木船了,與此同時,槳也逐漸推出我們的視野。現在槳主要流行在各種遊船上,帶給遊客以一種古典別致的韻味;此外奧運會上還保留的獨木舟比賽。不過比賽用的槳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用材、比例等均與我們在遊船上見到的仿古槳有很大區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搖櫓船
『柒』 人們為什麼把這種搖船的工具叫做櫓
一種古代發明的仿生魚尾,安裝在船尾,左右擺動可使舟船像魚兒擺尾那樣前進。安在船邊像魚鰭那樣劃動的船槳,古文獻有時也稱為「櫓」。「櫓」字從木從魯,或可據此理解為「魯國的木盾」。為避免混淆,古人又將「櫓」寫作「艪」。
百越語言,「櫓」、「魯」、「艪」皆是船之古音。當代我國壯語依然稱呼船為「櫓」音。有學者認為,魯國就是一個尊崇船的國度,並以之為標榜國名。
『捌』 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重大貢獻之一,它最早出現的年代目前尚無考證,傳說魯班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遂削木為櫓。櫓的外形有點像槳,但是比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側的櫓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則系在船上。用手搖動櫓檐繩,使伸入水中的櫓板左右擺動。櫓擺動時,船跟水接觸的前後部分會產生壓力差,形成推力,推動船隻前進,就像魚兒擺尾前進。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認為櫓的效率可以達到槳的三倍,因為從櫓到槳的變化、事實上就是從間歇劃水變成連續劃水,提高了效率。
櫓不僅是一種連續性的推進工具,而且具有操縱船舶回轉的功能。麥格雷戈(J.McGregor,英國人)就認為螺旋槳的發明,與歐洲人看到中國人使用櫓後受到的啟發不無關系。事實上,現代廣為應用的螺旋槳推進器,其不間歇作旋轉運動的葉片,與在水中滑動的櫓板十分相似。
櫓的發明,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西方人稱贊它是「中國發明中最科學的一個」。
『玖』 櫓的圖片
櫓的圖片
『拾』 櫓是指什麼東西呀
櫓是指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搖;也指大盾牌。
解析:
從木,從魯,魯亦聲。「魯」本義為「魚兒擺尾」。「木」與「魯」聯合起來表示「木製的仿生魚尾」。本義:木製仿生魚尾。因「魯」可以指「魯國」,故「櫓」也可以理解為「魯國的木盾」。
櫓工具詳解:
櫓是船舶的一種推進工具,它是在舵槳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舵槳加長後操作方式從「劃」演變為魚尾式的「搖」,就產生了中國特有的「櫓」。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重大貢獻之一。
櫓在中國起源的具體時間尚難確定,它最早出現的年代尚不可考,傳說魯班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遂削木為櫓。
從中國古籍記載來考證,櫓最早出現的年代至晚產生於漢代。據東漢劉熙《釋名》一書,對櫓字已作了解釋,認為它產生的力沿著船脊方向。
櫓的外形有點像槳,但是比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側的櫓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則系在船上。用手搖動櫓檐繩,使伸入水中的櫓板左右擺動。櫓擺動時,船跟水接觸的前後部分會產生壓力差,形成推力,推動船隻前進,就像魚兒擺尾前進。
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認為櫓的效率可以達到槳的三倍,因為從槳到櫓的變化,事實上就是從間歇劃水變成連續劃水,提高了效率。
櫓這種推進工具要比劃槳優越,它是一種連續性的推進工具,而且具有操縱船舶回轉的功能。英國有專家認為,螺旋槳的發明是受到了櫓的啟發,歐洲人看到中國人使用櫓後受到啟發,發明了螺旋槳。英國專家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螺旋槳不間歇作旋轉運動的葉片,與在水中滑動的櫓板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