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它生長在崖邊上有小刺、春天新長的葉子可以吃、味道有點中葯味道、老人叫它為五葉、它的真名叫什麼
五葉雞爪茶
Rubus playfairianus Hemsl. ex Focke
薔薇科Rosaceae懸鉤子屬
別名:五葉雞爪茶普萊肥莓五加皮五葉雞爪菜
Ⅱ 刺五加的用法與功效
【別稱】刺五甲、五甲皮、五加。
【形態特徵】直立或攀援狀落葉灌木,高2~3米。根皮黃黑色,內面白色。枝灰棕色,軟弱而下垂,蔓生狀,無毛,節上通常蔬生反曲扁刺。掌狀復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常有細刺,葉片膜質至紙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先端尖至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夏、秋開花,傘形花序。花瓣5片,雄蕊5個,子房2室,花柱2枚。果實扁桃形,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種子半圓形而扁,淡褐色。夏、秋採挖根,抽去木心曬干或干用。
【生長環境】我國大部分省、區有分布。多生長於山坡路旁、村落中或灌木叢林中。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祛風除濕、強筋壯骨、活血祛瘀。
【驗方精選】第一方:刺五加30克,杜仲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腎虛腰痛。第二方:刺五加15克,雞血藤15克,海風藤15克,威靈仙10克,兩面針根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風濕疼痛。第三方:刺五加葉30克。
用法:水煎當茶飲。
主治:體虛乏力,食慾不振,糖尿病,高脂血症。第四方:刺五加15克,刺老苞、仙鶴草、黃芪、白毛藤、枸杞各30克,三七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癌。第五方:刺五加15克,肉蓯蓉10克,山葯10克,熟地黃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腎虛陽痿,早泄,遺精。第六方:刺五加15克,茯苓30克,白術10克,陳皮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第七方:刺五加鮮根皮、鮮冬青葉各適量。
用法:搗爛,加酸醋適量,外敷患處。
主治:跌打損傷。第八方:刺五加30克,大力王12克,九龍藤25克,雞血藤35克,五指風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腰腿酸痛。
Ⅲ 五甲皮的果實有何用處
五加皮拼音Wǔ Jiā Pí別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
刺五加(拉丁學名: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別名: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針、老虎潦、五加參、俄國參、西伯利亞人參,落葉灌木,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北部,西伯利亞一帶。其根部和根狀莖可入葯。
生於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葯圃常有栽培。分布於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根皮祛風濕、強筋骨,泡酒制五加皮酒(或製成五加皮散)。 根皮含揮發油、鞣質、棕桐酸、亞麻仁油酸、維生素A,B1。
【主治】: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行動遲緩;體虛羸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腳氣;陰下濕癢。
Ⅳ 香加皮和五加皮的區別是什麼
一、名稱不同:五加皮又名南五加、真五加、刺五加、刺五甲、五穀皮、紅五加皮;香加皮又名北五加、香加皮、杠柳皮、北五加皮、羊奶藤、羊桃梢、羊奶子、杠柳皮。
二、來源不同:《中國葯典》載五加皮來源於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香加皮來源於蘿藦科植物杠柳的乾燥根皮。
三、產地不同:五加皮主產於河南、安徽、湖北等地;香加皮主產於山東,陝西等。
四、性狀不同:五加皮呈長筒狀,多為雙卷,少數為片狀,筒徑0.3~1cm,厚約0.2cm;外表麵灰褐色,有縱向稍扭曲的豎溝及橫向長圓形皮孔,內表面淡灰黃色或灰黃色;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辛而苦。
香加皮呈捲筒狀或槽狀,少數呈不規則的塊片狀,直徑1~2cm;外表麵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鬆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五加皮和香加皮鑒別要點在於氣味不同,香加皮有特異香氣,而五加皮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五加皮;網路-香加皮
Ⅳ 中葯;(五甲皮)功效是什麼誰知道
秦皮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小葉白蠟樹或秦嶺白蠟樹的樹皮。生長於山坡、疏林、溝旁。分布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內蒙古、陝西、山西、四川等地。
性味苦,寒。清熱燥濕中葯。
主治:清熱燥濕、清肝明目、平喘止咳。
用於熱毒瀉痢、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Ⅵ 有誰知道五加皮是什麼酒嗎介紹一下
五加皮(五皮風、刺五甲、南五加皮)
[葯物] 為植物五加科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無梗五加A.sessiflorux Seem.和刺五加A.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根皮。產於河南、河北、浙江、湖南、雲南、四川、陝西、遼寧、吉林等地。
夏秋採挖,剝取根皮,曬干,生用。
[葯化] 五加的根皮含揮發油(4—甲氧基水楊醛等)、維生毒A與B、亞油酸等。
無梗五加的根含丁香樹脂酚葡萄糖甙(五加甙)、揮發油、多糖、麻毒等。
[葯理] (1)水、醇提取物注射,能抑制大鼠肉瘤ssk及瓦克氏癌的轉移性擴散;並能延遲小鼠肺腺癌等的發生,降低動物自發性腫瘤的形成過程。
(2)乙醇提取液皮下注射,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抗火及鎮痛作用。
(3)對歇蜍離體及在位心臟,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麻醉兔並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4)對家兔離體腸管及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對受孕子宮則更為敏感。
(5)刺五加流浸膏、五加甙能增強機體對有害刺激因素的抗病能力,興奮性腺、腎上腺的內分泌,加速體內糖元的形成,對放射性損傷有保護作用;並有調節病理過程,調整血糖、血壓,使趨於正常化等作用(此種抗病及調節作用刺五加強於人參,五加甙強於人參甙)。
(6)刺五加流浸膏還具有降低人體的基礎代謝及抗疲勞等作用。
[葯性] 辛、溫。歸肝、腎、胃、大腸經。
[葯效] 敗毒抗癌、祛風除濕、強筋壯骨。
[葯用] (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胃癌 五加皮、沙參、生地、麥冬、玉竹各15克,石斛、天花粉、核桃青皮各9克 水煎服,日1劑。有35~65%能緩解並減輕臨床症狀。亦宜於食管癌及肝癌。
(2)祛風除濕。用於風濕痹痛:腰腿酸痛 五加皮15克,老鶴草12克,蒼術、秦艽、稀薟草各9克 水煎或泡酒服。囊濕陰癢 五加皮15克,黃柏、菖蒲、蛇床子各9克 水煎,內服外搽。
(3)強筋壯骨,用於筋骨軟弱:腳痿行遲 五加皮、地木瓜各等份 研末,每服6克,米湯送下。外傷骨折 五加皮、地骨皮各30 克 研末。另取小雞1隻,將肉搗爛與葯末調勻,於骨折復位後,將葯敷上,夾板固定,周後去葯。
[葯量] 煎劑:6~15克。酒劑:18~25%,15~90克。散劑:2~4.5克。外用:適量。
酒在這里:
http://www.ydgwjp.com/cpjs.htm
Ⅶ 五加皮功效主治是什麼怎樣鑒別
五加皮
又名:南五加皮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
祛風濕強筋骨
五加皮善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名醫別錄》記載,五加皮「療男子陽痿、囊下濕、小便余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贏、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現代葯理研究顯示五加皮還具有抗疲勞、耐缺氧、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另須注意,五加皮與北五加皮不同,二者科屬不同,功效不同,北五加皮強心利尿而有毒,切不可視為一物。
【五加皮小檔案】
五加皮又叫做五皮風、刺五甲、南五加皮,生於林緣、路邊或灌叢中。主產於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屬五加科落葉小灌木,其中細柱五加的根皮可作為中葯材使用,一般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凈,趁新鮮時剝取根皮,曬干。現代研究發現,五加皮中主要含有刺五加苷、棕櫚酸、亞麻酸、鞣質、維生素、揮發油等。根皮含異貝殼杉烯酸、紫丁香苷、異秦皮定苷、β-谷甾醇、棕櫚酸、亞油酸、維生素B1等。
【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尿。
主治1.用於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等症。2.用於肝腎不足引起的筋骨痿軟、小兒行遲等症。3.用於水腫、腳氣等症。4.可用於降低自發性腫瘤的形成。5.用於緩解關節疼痛。
【真偽鑒別】
1.五加皮,呈細捲筒狀,單卷或雙卷,少數呈碎片狀,長短不一,外表麵灰褐色,有橫向皮孔及縱皺,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淡灰黃色,略平坦;香加皮為蘿蘼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呈捲筒狀或槽狀,少數呈不規則的塊片,外表麵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鬆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
2.五加皮的主要作用是祛風寒濕邪,能補肝腎,強筋骨。對風寒濕痹、筋骨軟弱、四肢拘攣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五加皮還能治療水腫、腳氣浮腫等症;而香加皮則有毒。對風寒濕痹、腰膝酸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其善治水腫、小便不利。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者慎用。
Ⅷ 東北常見樹,滿身是刺
五加皮:別名川加皮
(《本經》)
【異名】南五加皮(《科學的民間葯草》)。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無梗五加、刺五加、糙葉五加、輪傘五加等的根皮。
【植物形態】①五加(《本經》),又名:豺漆(《本經》),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
落葉灌木,高2~3米。莖直立或攀援,分枝無刺或有外曲刺,刺通常單生於葉柄的基部。葉互生或數葉簇生於短枝上;葉柄長4~9厘米,光滑或疏生有小刺;掌狀復葉,小葉5枚,少有3或4枚,頂端1枚較大,兩側小葉漸次較小,倒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近菱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光滑或僅沿脈上有銹色絨毛;小葉無柄。傘形花序,單生於葉腋或短枝末梢,花序柄長1~3厘米,果時伸長;花多數,黃綠色,直徑約2厘米,花柄柔細,光滑,長6~10毫米;萼5齒裂,裂片三角形,直立或平展;花瓣5片,著生於肉質花盤的周圍,卵狀三角形,頂端尖,開放後反卷;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分離,柱頭圓頭狀。漿果狀核果近球形,側向壓扁,直徑約5毫米,熟時紫黑色,近中央有縱脈3條。種子2粒,細小,半圓形而扁,淡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長於山坡上或叢林間。分布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Ⅸ 五加皮有多少種
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和無梗五加乾燥的根皮。又名白刺、目骨、追風使、南五加皮等。主產於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以湖北所產之「南五加皮」品質最優。中葯五加皮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治風濕痿痹、壯筋骨。」現代研究,本品還具有抗腫瘤、抗疲勞、降低全血粘度、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等作用。五加皮使用方便,煎湯、入丸、散或浸酒均可,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1.細柱五加
五加(《本經》),又名:豺漆(《本經》),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 落葉灌木,有時蔓生狀,高2-3m。枝灰棕以,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葉為掌狀復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cm,常有細刺;小葉5,稀為3或4,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cm,寬1-3.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生剛毛,下面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於短枝頂端,直徑約2cm;總花梗長1-2cm;花梗長6-10mm;萼5齒裂;花黃綠色,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開放時反鄭;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2室,花柱2,分離或基部合生,柱頭圓狀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6mm,成熟時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種子2粒,細小,淡褐色。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長於山坡上或叢林間。分布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2.無梗五加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暗灰色或黑色,有縱裂紋,枝無刺或疏生粗壯刺,平直或彎曲。掌狀復葉;柄長3-10cm,無刺或有散生的小刺。小葉3-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稀為橢圓形,長8-18cm,寬3-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以,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數個至10個頭狀葯序組成圓錐花序,總花梗長5-30mm,必生短柔毛;萼綠色,密生白色絨毛,具5小齒;花深紫色或近於黑褐以,花瓣5,放形,長不及2mm,外面褐短柔毛,以後毛脫落;雄蕊5,長於花瓣;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僅柱頭裂片離生。核果漿果狀,卵橢圓形,成熟時黑色,具宿存花柱。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地林下,林緣。分布東北、華北等地。
3.刺五加
灌木,高1米許。小枝密生細刺毛或刺。掌狀復葉,小葉3~5枚,橢圓狀倒卵形至矩圓形,長6~12厘米,有雙重銳鋸齒,上面散生毛,下面幼時沿葉脈有帶褐色細毛。傘形花序球形;花紫黃色;花梗長1~2厘米。果近球形,徑約8毫米。花期7月。果期10月。 生於山地林下、林邊。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扛、河北、山西等地。
4.糙葉五加
灌木,高至3米.小枝細時有粗糙細毛,後變為黃灰色,漸脫落,有粗壯微反曲刺。掌狀復葉,小葉5枚,幾無柄,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6厘米,有細鋸齒,上面粗糙,下面有細毛;葉柄長4~7厘米,粗糙。傘形花序數個生枝頂,總梗長1~3厘米,有毛;花梗長8~15毫米,微有毛或無毛。花期8月。果期10月。 分布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5.輪傘五加
灌木,高2~3米。枝棕褐色,枝和葉柄基部有小倒刺。葉互生或簇生於短枝上;掌狀復葉,小葉3~5片,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有小刺毛,基部楔形或斜形,葉脈上有刺毛,主脈於下面稍突起。傘形花序腋生或頂生,多成輪狀排列;花小,多數;花瓣5,黃綠色。果近球形,熟時紫黑色;內有種子2粒。 多生於山坡叢林間。分布西藏等地。
Ⅹ 五甲皮樹上的寄生草有什麼用途
五甲皮樹上的寄生草有什麼用處?無甲皮樹上的寄生草,他能做醫療的作用,能給您治病